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德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历来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分为一定步骤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际,认为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
1 养成教育――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方面面临中考失利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正是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且逆反心理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行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对象,其目的是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养成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确立自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养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品德和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思想行为体系的过程。个人的品德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二是自觉的教育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及个体自身的努力都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的形成受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只有有了正确的品德认识,才能上升到高尚的品德情感,再形成品德意志,最后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而养成教育正是有助于强化这种实践。
1.2 养成教育为中职生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是与社会规范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过程。个人特征的形成在许多方面得以实现,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也是一种自觉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知识、感觉、意识等,只有正确认识道德人格,才能提高青年人的道德情操,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想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道德教育实践。
简单来讲,养成教育在于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是一个学生所必须接受的德育教育。
2 成才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
认为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个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因此德育教育的第二步就是“成才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选择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展示所学技能,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高。因此,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应更重视学生人生观、成才关的培养。但是,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通常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这些内容还未来得及消化,就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了。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走上工作岗位,必将对学生的工作产生影响,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又不能做好心理调适,便会感到困惑,并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再就业率。
成才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以后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本、兴趣和专业的匹配,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既重视德,又强调才。故,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必须贯穿成才教育。中职生的成才教育重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年龄都还比较小,属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都还不成熟;并且由于中考的失利,自信心受到打击;再就是世人普遍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一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让学生过渡一下,因为初中毕业走上社会年龄太小。因此成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为自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 注重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就是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工作。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会听到毕业学生在抱怨,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想着辞职,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在艰苦岗位磨练。因此,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工作,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3 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以比较快地得到企业的重用。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且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晋升机会远远不如前者。
2.4 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较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助于学生的成才。职业生涯规划也是成才教育的必要内容。
3 创业教育――德育教育的追求层面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即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强烈突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加强创业教育。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和结构的调整,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与竞争的需要,职业学校改型与发展的需要,更成为职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和获得职业生涯保障的需要。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也指出:“对职中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时展要创新,社会发展要创业,创新、创业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
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另一个扩展。德育教育本质上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创业教育就是把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具体化,是具体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
帮助学生就业,创业,也就是说,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等等,这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是做什么样的人。
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了解各种职业的一般特征、要求,了解社会的具体情况等,这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了解社会;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德育角度来说就是如何做人;三是帮助学生择业、创业,即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岗位等,这从德育角度看就是做什么样的人。
创业教育扩大了德育空间,丰富了德育内容。学生对德育不重视,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还存在着灌输式和防范式的倾向,对学生负面行为指责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系统介绍专业的社会特点、向学生教授相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改变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被动接受教育为发展自我主动积极的参与。
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创业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教育的功能。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创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激情;第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沮丧,轻易放弃的消极心态。创业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对学生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业教育为职教德育开了一条通途,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在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压力,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等分配转变为主动找市场,由消极的埋怨就业难转变为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篇2
一、德育教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带有目的性的,对社会个体有规划的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活动,其涵盖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参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标准,有目的、有规划、有层次的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同时被教育者借助主动认知、感受和实践获得一定的心得。学校德育教育可以被视为和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品德相匹配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其是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性质
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者,学生成长的监护者。基于初中时代是生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一实况,所以特殊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工作和他类时段工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带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与时俱进;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因地制宜。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自信心理
学生处于初中时代,思维模式是特立独行的,其作为思想与行为均比较个性的群体,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初中生在解析其内涵,应用处理方法上均会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学习方式与生活行为上各不相同。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处理学生学习生活、学习难题上的时效性与有效性,确保思想交流的顺畅性与全面性。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时,班主任切忌将学生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效率的依据。尽管对于我们私立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对学生的管理形式也不能应用统一方式,应该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对其进行教导,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可观的。
(二)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
和谐向上的班风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以及班级聚合力浓烈等环节上。初中生个性较强,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因为观点存在分歧而出现矛盾的现象,甚至有性格暴躁的学生会出现过激行为,这不仅不能维护班级环节的和谐性与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序性,还可能使个体受到伤害,此时班级聚合力汇集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若上述现象长期得到不到遏制,处于恶性循环的态势中,那么班级和谐程度也会处于日益下滑的状态中,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营造和谐性班风为宗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学生间矛盾化解的及时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问题,相互尊重、谦让,最大限度的降低矛盾恶化的概率。
例如,部分学生对生活委员布置的值日时间、人次出现抵抗心理,故意在预设的时间内不进行室内卫生清扫工作,生活委员屡次提醒卻无济于事。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中,我们班主任应该将自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生活委员与相关人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告知班级学生维持环境清净性、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也鼓励生活委员积极采纳其他学生的建议。对值日表施以重编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团结班级、构建优质化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也就是说和谐向上的班风被顺利的构建出来[2]。还有在新学期时,面对难度逐渐增大的理科知识与授课教师老套的教学方式,学习委员与课代表应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使班主任将学生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授课教师,确保其讲课模式调整的及时性,这样科任教师就能以学生学习实况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班级在学科上获得的成绩也是极为可观的。由此可见,班主任应该鼓励班干部、普通学生与自己进行思想沟通,及时的消除其疑云,为优良型班级风气建设目标的实现注入能量。
(三)心理障碍问题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多数处于处于青春叛逆期,当然这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构建的初始阶段。所以班主任应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工作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体系的重点内容,赋予其高度重视。以学生的心理环境特点为着手点,对其心理障碍进行解析,其心理障碍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不能适应学习强度与难度而引发焦虑情绪;二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出现抑郁心理或偏执人格。若上述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除,对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有序的学习与生活活动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使初中生出现轻生的念想。
篇3
关键词:中等技工学校学生 德育课重要性 教学 就业 择业
多年来,在教育系统普遍重视高中教育,轻视中等技工教育,而在中等技工教育中,又重视专业技能课教学,轻视德育课教学,在部分中等技工学校中,尤为明显,表现为:学校对德育课从课时上安排得少,有时还挤占,对德育课教师不认真挑选,有的甚至不是本专业教师,学校的观摩课不安排德育课,德育课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上不钻研、不创新。而专业课在中等技工学校受到重视,认为技工教育,就是专业技能教育。如此的指导思想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不重视,似学非学,敷衍塞责。有的甚至在德育课上偷学专业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就德育课在中等技工学校中的位置、重要性,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创业乃至一生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观点。
一、在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位置应该与专业课并重
在党的十报告中对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做了专项的论述,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国的理念。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
古往今来,一般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可见德育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而德育课又是技工学校德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的德育好坏,主要反映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强调技工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并不否认专业课的重要性。专业课在中等技工学校是占主体地位的,而专业课的主体地位及重要性,所有的技工学校都是认可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不会轻视,故在此我不做多论。
二、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非常需要德育课,他们德育课学得好坏对其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技工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其年龄为15周岁左右,是未成年人,属于少年时期。从生源的素质来讲,是差的和比较差的。近几年来,由于高中、大专院校的扩招,加之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所以初中毕业生里的好学生、中等生上了高中,准备再上大学。剩下的差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上了中等技工学校,这部分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道德也滞后,而后者更为可怕。他们的年龄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好了,就是一个国家的后备建设者,否则,就是社会闲散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个教育,就是德育。当然,这个德育是靠多方面的,但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学校的德育课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中等技工学校的任务是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用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做有意义的事。
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人生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还有别人,有国家,有社会。首先得有父母,在自己未成年时,我们靠父母抚养,等父母老了,得靠我们赡养,这是一种责任。任何工作都带有社会性。这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使学生懂得人的一生可以称之为职业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中等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如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创造能力等。
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能够学好德育课
要学好德育课、首先要有好教材,而现在德育课的教科书,编写得非常好。以2004年出版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材为例,思想性先进,内容丰富充实又贴近实际生活,循序渐进的教材顺序的安排以及图文并茂的教材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如第一册的第一课,从理想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课从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的角度,为他们指点迷津,解决心理困惑,使大家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学会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合作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有了好的教材,就看教师的教学效果了。好的教学效果来自好的教学方法。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好的效果,这是个难点问题。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数不爱学理论,德育课比较枯燥,所以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就我20多年的教学经验,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使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融洽的过程,要少讲教材理论,多联系生活实际。如我在讲到“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时,我就给他们举了一个“破烂王”的例子。呼市西郊有个收破烂的,收破烂30多年,发财致富。此人从农村来到呼市,最早使用自行车收破烂,后改用三轮车,再后来建立回收公司,现成为公司经理,八年前就买了两套住宅楼,人们叫他“破烂王”,在呼市西郊很有名。在普通人看来,收破烂是下等职业,但成功后,变成公司的经理,成为企业家。举例讲解后,学生们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的理解就加深了。
四、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在校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乃至事业的成败
成功的德育课教学,能使技校生的德育成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由此促使专业技能成绩的提高。文章开始就讲到了,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技工学校的。入学前,他们属于少年期,而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是差的和比较差的。学习成绩差,此时我暂不讲,而基本素质差,主要是德育差,而中等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正是来填补这个“差”的。如果有优秀的德育课教师运用成功的教学方法,将这个“差”补成“良”或者“优”,那么这些学生的德育就进步了,基本素质也就提高了,也就懂得学习技术、技能了。技术、技能学好了,道德水平相应的又高了,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原来的差学生毕业后就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技术工人。
成功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创业理念的正确理解和适时把握,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师,在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前,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就业、择业、创业观念的讲解,要作为专题来讲解。就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讲,一般情况下,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来决定。特别是择业,一定要慎重,否则对自己一生的事业造成局限性。每一个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择业,教师既要遵循教材上介绍的一般就业规则,又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要语重心长地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能发挥自身潜力的、将来能够创新的职业。
篇4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学习环境 生活环境 文化环境 师德风范
德育教育狭义地讲,就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德育课程成绩和道德品行修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今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青年学生大部分都是处于15至20周岁,他们多是中高考落榜生和初中分流的毕业生,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加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民办院校、私立学校、大学扩招,形成了生源争夺的局面,使技工院校招生生源质量上进一步下滑。这一部分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经历大致相同,又大都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争强好胜又稚嫩脆弱、摇摆不定,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向师性。如何使他们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德育教育中,环境育人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环境育人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等硬件设施方面,而且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水平、校园管理制度、学习风气、团结协作精神、师德风范等各个方面。
一、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和道德观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技能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必备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批阅学生作业时要具有严谨的态度,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要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严肃、活泼,给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让学生内心对教师形成一种拥护和爱戴,进而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校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应该不断扩充和更新优化,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需要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学辅助设施设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不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锻炼能力,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不断改善生活配套设施,建立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在技工院校学习期间,学校要从学生的早操、用餐、住宿条件、公寓管理制度、生活起居、课余活动设施等方面不断改善学生生活环境,保证学生的生活秩序紧张有序进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生活起居;修建适宜学生活动的室内外活动场所,张贴名言标语警示牌,时刻提醒学生自查、自省;开放学生图书阅览室、校园网络中心,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带给他们的正、负面影响。优化学生生活环境,让学生从配套的生活设施设备中感受到环境带给他们的紧张有序的生活节奏。
三、建立青年社团组织,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精神生活。
学生在校的各种课外活动、文化生活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组织纪律性和人文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培养现代化技能至关重要。青年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烈,青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而社会文化潮流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势头却在不断增强。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展示青春个性特征的文体活动,老师要加强对文化活动有计划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及处理事情的能力,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加强学校教职工课余时间的行为方式表现,严格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营造严谨、和谐、融洽的校风氛围。
篇5
一是教育如同锻炼身体。想身体好就要加强锻炼,而锻炼需要坚持不懈。我们通常关注教育只是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一名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位或者几位优秀的家长和教师的长期努力、支持和帮助。家长需要意识到,你不是评委,不是观众,孩子的成长会有家长烙印。所以要想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家长要从己开始,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职责。教育不是“18岁前教育”,而是“80岁教育”的终身教育。
二是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去实践。有的家长认为,天天交代、叮嘱就是对孩子教育,把“说”当成“教”,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担心不已,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就开始不放心。例如,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其实不是孩子没有吃苦精神,而是没有吃苦机会,父母把孩子捧在手里、拴在身边,孩子如何出去历练和成长。此外,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总是以自己成长经历来判断、猜测孩子的言行。最终导致的是,家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压制了孩子的个性成长。殊不知,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是实践,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亲自去实践。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长“熬”出来的,就如粤莱的煲汤,一锅好汤需要慢慢地熬出来。教育也是如此,不可能“速成”。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考试失败时,这时的教育就非常需要耐心。在你觉得孩子“出大事”时记住这几句话:“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天塌不下来“”明天再说”。有些问题换时间、换空间去思考,可以思考出更加成熟的办法,对问题的判断更加准确。静下来谈的话,语气、态度、情绪都稳定了,看问题也更加客观,批评教育更加理性,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更真,并且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欲是指想法、希望、目标,要让孩子对人生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欣赏、表扬、鼓励孩子,就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近,就越来越会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校园里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高高举起表扬的武器”,这是他的教育哲学。指责、严厉、埋怨只能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远离你,家长和教师要学会轻声批评,温和指责。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成长背后有人在付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感谢和回报的意识。
那么,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首先,作为合作双方,家、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通常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校出事了,否则教师是不会请家长来学校的。或者说,家长和学校(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认为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需要家校沟通交流。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个思想的错误性在于,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读书。其实,即使孩子在校成绩不理想,同样也能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因此,家校合作不是针对孩子出了问题,而是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帮助孩子们“飞得更高”。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家长、教师间互相尊重。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教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教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教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第三,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家长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职责就解脱了,甚至以一个消费者的眼光来评价、要求学校。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当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坐下来商量。家校只有合作、协调、沟通、帮助,才能让孩子朝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只有在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中才会充满善心、爱心,对未来才会充满希望。第四,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上饶市的玉山县、婺源县值得我们学习,它们有一个共同明显的特征,就是非常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尊重学校。如果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地方就难以出优秀人才,这个地方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营造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水清鱼儿就快乐”,“水”就是学习的环境,“鱼儿”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鱼儿”快乐成长,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维护好“水”的质量。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教师,也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捧出来的孩子――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脆弱
打出来的孩子――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胡涂
逼出来的孩子――出格
磨出来的孩子――坚强
苦出来的孩子――懂事
教出来的孩子――传统
闯出来的孩子――勇敢
搏出来的孩子――成功
赞出来的孩子――自信
溺爱出的孩子――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虚伪
篇6
机能整体观点建立在“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之上。而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也就是说整体特性不是组成它的各个局部的特性叠加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内容的。它的着眼点不在于所含的各个组成成分,而是着眼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特性。认为中药的作用不完全是各个组成分单独作用的叠加结果,而是有许多因素在影响其作用。
这里强调的是“机能整体性”,它既包括人体本身的机能整体,又包括单味药或复方中药各成分的合力作用。为此,在中药的质量管理和检定标准中,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定性和定量控制,尤其是定量控制方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在207个成方制剂中,绝大多数未对有效成分的含量作控制要求。
2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局部的现象认识,上升到由思维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两种不同的观点对中药质量管理及鉴定标准产生了一定影响。中药成分是很复杂的,如果单单是对提取分离出来的某些成分即所谓有效成分进行控制研究,会影响对中药制剂全面作用的理解。中药复方配伍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有机结合,主要是增效、减毒、阴阳配合、相反相成、主药与次药的良好配合等,这是一种辩证的整体观点。但如果过分强调“机能整体观点”,就难以深刻认识中药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多种成分的整体效应不是组成它的各个成分特性叠加的结果,但有效成分也是起治疗作用所不可缺少的。如我们所称的“地道药材”质优效高,其原因经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本身就是地球化学指示植物,它们选择性浓集了某些微量元素及化学成分。因此在用于机体时,这些特点的微量元素及化学成分即起很好的治疗作用。我国西北地区产黄芪为地道药材,是因为那里的土壤中富含硒,而黄芪中的硒含量高。
地道天麻产地是贵州大方,经微量元素和化学特征分析,知道该地土壤中的钼、铬、锰、钴、铜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很高。因此,化学成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均需要做出质量控制才能清楚。由此可见,两种观点要互相兼顾,共同趋于完善。
3结语
篇7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2]沈周.新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篇8
摘 要: 逻辑学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逻辑学的教学活动。本文简要分析了逻辑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性的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逻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逻辑学以其独有的严密性、规划性、创新性以及基础性等特点,一直备受教育学者的青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逻辑学的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逻辑学所发挥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入地探究逻辑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关于逻辑学的相关分析
从逻辑学发展理论方面进行分析,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以及工具性兼备的学科,其基本理论也是其他学科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实质上,逻辑学在各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逻辑学在这几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逻辑学在我国教育中的教学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逻辑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性的分析
1 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学与思维科学密切相关,并在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其在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学习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论的基础之上,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理论。逻辑学的教育,会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使之可以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大学素质教育活动中,高校必须重视逻辑学的教学活动。
2 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分析,逻辑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应具备一定的文书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缺乏一定的逻辑综合能力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一定意义上分析,逻辑学的教学活动,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规范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有效地避免语言表达出现不必要的语病以及颠三倒四的情况。
3 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逻辑学对社会理性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逻辑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逻辑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展的一种必然。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事件的逻辑联系进行思考,从而利用逻辑推理的作用,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敏捷的社会型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使学生可以在各种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以自身的能力独立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逻辑学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中,逻辑学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素质教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逻辑学的教学,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使之可以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所有教学目标发挥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在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前提下,大力发展逻辑学的教学,使之可以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为其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技术,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社会,中医技术沿用至今,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中医具有治本的功效,在医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有时会结合中医药物,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加强药性研究,应结合现代化的药性理论,这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技术以及设备,能更清楚的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了解药物的药性,从而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能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1、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及意义
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细致的研究,了解中药的功能以及有效成分,在对中药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对其药性进行分析,这可以了解到药物发挥出的疗效,与作用。中药药性理论是指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运行的规律。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性质、应用的规律,药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也是指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本文主要是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与五味进行研究,药性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了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达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药性是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时,需要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的治疗经验,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这可以保证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2、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都是我国中医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中医也总结出了较多的经验,对中药的药性以及用药效果进行了总结,中医治疗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不同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着差异性,在用药时,中医需要观察疗效,这有利于了解到中药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中医的药性理论,这对今后的治疗与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等,在临床应用中,能了解到药物是否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实现对症下药。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的形成,也均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因此,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是以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中药药性理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也有赖于中药的临床实践。因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才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如“四气”理论,在《本经》中只有寒、热、温、凉四气,后又加上平性而称为五气,而后又在五气的基础上添加了“微”与“大”,使之进一步有了微温、大热、微寒、大寒等程度上的差异。五味也是如此,《本经》只有五味,后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总结出了淡味、涩味等。可见,药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而逐步认识与深入发展的。
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实质及应用性
3.1临床研究的应用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说明药性理论研究,也要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因此,我们可借鉴中药化学的研究,来认识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为其精确定性提供依据。
3.2炮制学研究的指导性
为了提供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也需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按要求进行炮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如同为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有的医生开方使用后有效,有的则疗效欠佳,有的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与未按药性理论要求对方中某些药物进行规范化炮制有直接关系。按照方中药物组成的药性,黄芪当用蜜炙,白术当用麸炒。因为生黄芪功在走表,透达肌肤,走而不守,具有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之功,为外科疮疡溃后托疮排脓生机之要药。而炙黄芪则重在走里,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血之功,为常用的补虚益气之品。白术生用,功效重在燥湿利水,益气健脾,内含较多的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燥性较大,若经麸炒后,由于麸多孔,质松而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部分挥发油,其燥性相对较低,所以临床多用炒白术。
3.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方向性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当首先以药性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与方向。如“四气”的实质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药性理论研究方向,因为四气的研究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学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药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四气”的实质。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温热类药物所含生物活性成分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系统的活动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能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或供给能量,从而显示出这类温热药物所具有的温热作用。如据药理研究证实,温热类药物的附子所含乌头原碱具有强心镇痛作用,中医所说的“亡阳虚脱证”,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呼吸、循环衰竭,热量供应不足,故用具有强心镇痛作用的附子来回阳救逆。又如干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成分,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促进消化液分泌,旺盛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干姜能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鉴于上述药性理论的指导,证实了附子、干姜这类温热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技术越来越高,对中药的应用越来越灵活,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的发展,并保证我国中药产品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重要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还要结合以往的临床应用经验。在了解药物的药性后,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为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保证治疗的效果。做好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中医治疗水平,帮助患者更快的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却翎,王Z,祁燕,宋娜丽,唐志国,包・照日格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6)
[2]王振国.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
篇10
关键词: 高中体育理论教学 重要性 措施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教学的任务: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体育与健康课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讲授,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得不到科学的锻炼,无法实现“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
由此可见,要使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抓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摩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体育理论课上主要在室内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卫生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其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等内容。
一、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
1.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高中体育教学的学时设置中,除安排个别课时的保健生理教学外,主要是室外课的术科教学,所以体育理论课时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而全面地提高文化素质,导致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低下。
2.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够切合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理论知识的贫乏极大地影响了锻炼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1)高中生缺乏从事体育运动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的指导,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凭着年纪轻、冲动行事,结果事与愿违,发生伤害事故,但不知道如何现场处理,如何恢复。
(2)对体育运动项目规则知之甚少,无法有效地进行练习比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任何人都会产生各种感觉和明显的生理反应。经常锻炼的人必须知道这些感觉、反应与自身健康的关系,并学会用简单易行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合理地安排锻炼形式和运动负荷。但在现行体育理论教学中,由于课时少、教师素质偏低等种种原因,致使体育理论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样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体育理论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是采用教育手段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中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促进了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改革开放向纵深迅速延伸的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跨世纪并能适应高科技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同时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育历来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和审美观;使高中生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胸怀大志,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要采用丰富的典型事例,这样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方面的事例在体育界可以说比比皆是,如中国女排勇敢顽强摘取“五连冠”的事迹;郎平听从祖国召唤,离家别子,甘愿承担巨大经济损失回国执教,重振中国女排雄风的优秀事迹,等等。
2.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育专业中有许多课程,如体育心理学、体育史、学校体育学等,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因此,通过体育理论教学,高中生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
3.提高了高中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重视身体锻炼的形式,忽视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教育,未认识到体育科学知识是身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长期性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发展需要相应的体育科学知识作指导,这是因为高中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对运动本身,运动技术、技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锻炼自觉性,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锻炼身体的科学原理、原则和体质评价方法、心理评价方法等科学知识,使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健身意识和心理承受力,并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
三、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的措施
1.合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首先,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其次,合理利用雨雪天气进行室内体育理论教学,征集体育理论课时,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给予技术、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2.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
体育理论知识讲座是体育理论课的补充,它是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3.抓住时机,个别指导。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已日趋成熟,具有自主学习与训练的能力,但在学习、训练中他们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对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询问并予以解释,还要鼓励学生经常带着问题来找自己,因为个别辅导效果往往好于课堂教学。
4.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
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包括以下方面: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运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学等知识;掌握各主要运动项目的有关专项理论及其比赛规则;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优秀的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须相应地发展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