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篇1

论文摘要:安全问题是目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常见重要问题,实施安全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尤其重要。国内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从安全教育的定义、内容、存在的问题、对策四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总结,探寻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预测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安全教育定义的研究 

一般说来,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有着统一规范的定义,所以关于安全教育的定义研究是非常少的。如古月娟、白海琦认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已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这一点黄维平、韦帮得也是认同的。而王能武认为“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总的说来,高校安全教育定义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这些研究主要认为高效安全教育是指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为了确保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的安全而运用一些教育方法而实行的教育措施。 

二、关于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 

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的提法很多,很多研究者将安全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三点 

古月娟、白海琦在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即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四点 

张玉华、袁成龙提及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相比狭隘的高校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已拓宽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把国家安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另外,孙光辉也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分为四点:“社会注意荣辱观教育、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交通事业的进步,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交通安全教育与消防安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五点 

姬学民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教育即有关安全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法规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不法分子制定的。教育大学生学法、知法、懂得依法办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法纪法规学习,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安全教育中应该包含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四)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六点 

李晓明认为:“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各高校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有学生违反了这些 规章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安全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规章制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杨绪霞,薛刚认为,高等安全教育包括国家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二者都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划分的更细更全面。 

三、关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袁健认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且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内容不够全面且教育形式单一,导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张玉华、袁成龙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只是走过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完整。谭汝媚认为当前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大学生减灾和避灾自救能力相对匮乏,网络安全问题突出。宋江浩认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化发展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园外来人口增多,校园住宿条件等都会影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外人员参观、访问等也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问题;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问题,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多样,使得校园也更加复杂,安全教育的问题也就更多;交通安全、性安全等也影响校园安全问题。王能武对上述观点也是认同的。 

研究者罗列了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目前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是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只有在对安全教育有了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才能搞好安全教育;另外,研究者也看到了由于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有利于高校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高校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高菲提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袁健认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认为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三进”工作即安全教育进宿舍进课堂进校园网络。 

谭汝媚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安全投入,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学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和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网络知识安全教育。宋江浩认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完全教育;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强对高校学生防盗窃、防诈骗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王能武认为: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姬学民认为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陶娟提出:首先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其次,精编教材,规范教学。精编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再次,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如专业保卫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转好重点学生、重点时期和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接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关注心理,爱护学生;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李晓明认为: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平安氛围;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安排学时,开设课程;明确内容,选编教材;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辅导。 

研究者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建议主要针对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具体可行性意见却不够。以后的研究可能会针对时展所出现的安全教育的新问题,进行非安全教育定义,而是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视其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2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于2016年10-11月进行,采用匿名、自填、送发式问卷的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南京在读大学生,来自6所综合性院校,每个学校调查200人,抽样方法为定额抽样,要求各校样本男女学生数、各年级人数相近。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网络系统安全情况、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安全教育。研究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存在的网络安全行为与意识的相关问题而判断的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定义为客观需求,将被调查对象自我觉察到的需求定义为主观需求。研究中以被调查者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正确率来判断客观需求,以被调查者目前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途径、网络安全专题教育的必要性、对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评价和期待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反映主观需求程度。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X2)检验,检验水准α定为0.05。

二、结果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男生略多,占50.7%,大一、大二年级的偏多,分别占27.9%和28.4%;工科生和文科生偏多,分别占38.3%和27.8%,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平均使用网路的时间超过3小时,被调查大学生的上网目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学习67.2%、观看网络视频62.1%、网游戏等娱乐活动51.3%、购物50.2%、新闻浏览49.8%、交友40.3%、生活信息浏览35.4%、工作17.0%。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客观需求。(1)网络系统软件安全维护行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分别有37.8%和27.6%的学生“偶尔”或“从不”在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时杀毒后再使用,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和专业性质在网络系统软件使用的行为选择上有较大差异,男生和公安类学生在网络系统软件的使用中更偏向选择安全维护行为,如表2所示。表2被调查者在从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后是否杀毒再使用的情况(%)(2)网上支付安全行为几乎所有对象(95.3%)近一年有过网上支付行为,其中分别有26.3%、22.3%和21.8%的对象使用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没有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的网址和使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支付后没有及时消除上网痕迹等行为,卡方检验提示:年级和专业性质在网络支付信息的行为选择上存在偏差,大四和工科学生更注重网络支付的信息安全,具体如表3所示。(3)邮件接受安全行为对于垃圾邮件的处理,过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会选择“设置垃圾邮件过滤”(56.3%)或者“看过发件人和主题后,判断是垃圾邮件的话,手动删除”(54.8%),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拒收不明来源的邮件”(30.9%)、“为防止收到垃圾邮件,不轻易公开自己的私人邮箱”(26.3%)、“将发现的垃圾邮件标志为广告邮件”(19.2%)、“向邮箱的运营商举报垃圾邮件”(16.8%)或者“专门准备一个专门邮箱用于各类网络会员注册用”(13.4%),还有3.9%的被调查者没有采取过以上任一措施。卡方检验显示:性别和年纪对被调查者的邮件接收行为没有明显差别,专业性质对其有明显差别,公安类学生的邮件接收行为安全性更高,如表4所示。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观需求。(1)目前网络安全信息获取及评价大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从网络(85.5%)、同学/朋友/家人(48.1%)、电视(45.6%)获取网络安全信息,只有少部分的人从报刊(28.1%)、手机短信(27.9%)、专题讲座(26.1%)或专业培训(8.7%)。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非常到位”和“比较到位”,分别为11.4%和54.1%,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所在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和“很不到位”,分别占31.8%和2.8%。(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绝大多数(90.2%)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分别有40.0%和50.2%的对象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而选择“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的比例仅分别为8.5%和1.3%。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需求有明显差别,女生、大二和工科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需求更大,具体如表5所示。调查还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有必要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形式由高到低依次为:专题讲座61.3%、课堂教育42.3%、座谈会41.6%、宣传折页发放39.3%和主题班会39.2%。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的差异性较小,大多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高校需更加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从客观需求看,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三小时,上网的目的多集中在学习、观看网络视频、网游戏等娱乐活动、购物、新闻浏览,有37.8%和27.6%的学生在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时“偶尔”或“从不”杀毒后再使用。几乎所有对象(95.3%)近一年间有过网上支付行为,其中26.3%的对象使用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大学生在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上仍然存在较高的不安全行为选择,这意味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有着非常迫切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从主观需求看,绝大多数(90.2%)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40.0%)或“比较有必要”(50.2%)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而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31.8%)或“很不到位”(2.8%)。这说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大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及时、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服务。2.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需求。在网络安全教育形式的必要性调查中,选择比例都接近或超过4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不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都有一定的主观需求,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充分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利用教育手段,通过安全学术研讨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等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学校传播媒介、舆论工具等手段,通过校刊、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安全教育,[9]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体系。3.丰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能力。随着网络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互联网充斥着虚假、诈骗信息,但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缺乏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正规途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和网络权益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培训,培养大学生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拓宽大学生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培养大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权益防范和维护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行为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SZDG2016037)的部分成果。

作者:张春柳 张艺璇 周建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EB/OL]./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

[3]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4]马闯.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5]李霞.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

[6]邓晖.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4,(7).

[7]陈联娇,温金英.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8,(36).

篇3

一 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

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认为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

首先,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安全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就是安全价值、信念、道德、传统、风气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强调安全文化的意识形态表现。涵盖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园安全文化是作为其中—个分支而存在的。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与校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校园文化子系统相统一的。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交叉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学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高校是—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功能: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创新功能:高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这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

补位功能:校园安全工作仅仅有物质和技防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监督每一位师生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安全管理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从领导到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

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影响是长远的。

三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般来说,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校园安全文化也应由这三个文化层所构成,从而构成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层面: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如安全设备、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及警力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形。

制度层面:主要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制度,还包括对师生员工的安全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规定者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

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价值理念。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全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

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建设学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要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

四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采用纪录教育、技术手段的情况较多,安全管理水平与当今高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载体的设计要坚持内容的人本性,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员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用知识、能力,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贴近广大师生员工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二是安全教育和设施、制度、机制等建设应“以人为本”,从切实需要出发,以师生员工乐于接受、学校能够承担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诉求。只有坚持内容的人本性,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深得人心、顺利进行。

第二,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建立组织保障。在具体的学校建设中,可以进行分工,由学校的各个不同部门具体负责,一是由保卫处负责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负责安全设备管理;二是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三是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四是由科研和国资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等。建立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的具体实施组织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专业的安保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咨询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在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意识,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一所学校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责任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富有显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 坛,2005(3).

[2]孙哗,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1).

[3]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

[4]姚连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injuries, and proposes how to prevent and teat these problems,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处理

Key words: universities;student injury;prevention;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3-02

0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矛盾日益突出,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伤害,同时,高校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引起了社会、高校、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1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定义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该事故在主体、地点、时间都具有特定性。

2原因分析

2.1 高校方面的原因

2.1.1 忽视安全教育所谓安全教育,就是针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忽视安全教育将会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极大的损失。

2.1.2 管理漏洞现行高校的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各主管部门的责任区分不明确,现有的制度由于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力度,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尤其是在事故防范机制的缺失,多数高校还未能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事故防范机制。

2.1.3 保障资源紧张由于持续的扩招,不少高校出现学校资源有限与学生数量不匹配现象,在治安、消防等方面都存在隐患,很多基础设施是超负荷使用。很多省属院校每年大幅度扩招,可是经费没保证,所以扩招后一些省属高校的生均经费是不升反降的,一些中西部的省份,生均经费才三千多一点,同时各高校在进行财务运算时往往将保障性资源的投入列在最后考虑,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得不到彻底整改。

2.2 学生方面的原因

2.2.1 安全意识淡薄在初、高中学习期间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方面,而且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较少独立参加社会活动,对社会的认识不多。在步入大学后,多数大学生没有接受充分和系统的安全教育,导致他们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加之大学校园内的相对安定有序,使学生思想麻痹大意,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威胁,而法制观念不强,则容易实施不法侵害。

2.2.2 身心素质差由于偏重于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学校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注。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而体质较弱,或有某种特异体质,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同时,学生本人的经济条件以及一些社会因素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当这种自卑心理积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疏导时,必然造成学生的伤害事件或自杀事件。

2.2.3 各方压力较大当前,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一些学生由于处理不当,使期望变为压力,诸多学生的心理承受不住。随着就业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无法实现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因此,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出现人身伤害事故。

3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处理机制

3.1 学生伤害事故预防

3.1.1 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也要有重点地进行。一是抓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在事故高发场所做好安全教育;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同时,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负责人要把安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履行职责,真正负起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态形成一种习惯,通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体现出来,进而指导学生的安全行为方式。

3.1.2 加强心理教育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走进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减压。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等有关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周期性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等。对特殊体质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个别继续留校学习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学生和家长强烈要求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采取与学生和家长签定安全责任协议的形式来明确责任,减少学校的风险。

3.1.3 加强安全设施监管加大学生安全设施经费投入比例,坚持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高校应把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整体排查和重点排查结合起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到位。同时,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从源头抓起,严把入口关,实行统一招工,归口管理,建立外来人员的详细档案,并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3.2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3.2.1 责任界定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来分析高校的法律责任,可以将其分别认定为三种情形:高校全部责任、高校部分责任、高校无责任。当前,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生来到高校,在高校发生的任何伤亡事故不管事故发生的原因,一律归责高校,都要求高校负责,通过对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界定,使高校以及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

3.2.2 解决途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能否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不但关系到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救济,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中要合理利用解决纠纷的途径。现阶段,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一般有如下解决途径: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请求有关调解机构调解解决,以及法律诉讼解决。

3.2.3 引入社会保险学校组织学生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我国的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保险种类日趋完善,高校可就对高校学生的生命、健康与保险公司协商,签订更具有针对性的保险种类,或增设专项基金,为处理伤害事故提供民事赔偿费用来源,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不受影响。

3.2.4 消除影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伤害,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多数高校在面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时,都采取回避态度,间接的引发社会的各种猜想,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各高校成立学生伤害事故调查组,致力于处理该类事故,同时对学生伤害事故做到有始有终,及时正面报道,使其透明化,避免引发社会对高校的不利猜想。

3.3 辅导员处理机制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辅导员起到了极大作用。辅导员应熟悉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为此,在遇到校园意外、突发事故时,辅导员应准确做到:

①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现场处理工作,防止事态蔓延;

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应尽快将事件报告给主管部门和领导;

③稳定周边学生,防止造成群体恐慌;

④待事件稍稳定之后,初步了解事发原因,为认定责任收集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园安全事故 风险防范 指标体系

1.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现状

1.1学校重视不够,安全措施乏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只是把升学率作为提升学校名誉的位移手段。对校园安全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学校中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学校的教学设备、校舍;在学校的设备中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或者设备的设置不当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同时导致了校园事故的发生。

1.2安全教育内容较少,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仍然较少,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即使有些学校开始校园安全教育,但是其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上,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假期前后进行安全提示,以班会、形式报告的形式。

1.3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002年6月,在北京一个网吧的火灾案中,造成了一所高校中死亡学生9名;2003年震惊社会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11月14日早晨,在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女生宿舍发生的火灾。这些校园事故的发生,都说明我国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较薄弱。

2.建立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1是适应国家和教育届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因此校园的稳定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2是防范和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需要

目前教育部门也已经将学校的安全问题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在该过程中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严格的管理,落实相应的责任制,这样对校园事故的防范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2.3是促进学生平安、快乐成长的需要

不论是从生理、情感还是从智能、社会需要方面来讲,学生是时代是学习技能和知识是最佳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如果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校园事故的频繁发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

3.1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定义

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是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校园安全防范的体系中要从防范的对象即学生的方面着手,既有加强校园事故的预防工作,又要注意监管,在制定相应的指标是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充分认识事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做好预防工作。

3.2指标体系构成

在构建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在制定体系时要本着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发展性的原则,在该原则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可以包括预防阶段、发生阶段以及结束阶段3个一级指标,另外还包括9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

3.3指标体系的内涵

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预防阶段、发生阶段以及结束阶段。

(1)预防阶段。该阶段还包括事故预防、监测、组织机构和周边环境4项二级指标,另外还包括7个三级指标。

事故预防主要是指为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而建立的事故预防系统。在目前各类校园事故中,主要的事故预防有:交通事故预防、活动事故预防、踏伤害事故预防以及中毒全事故预防等。在事故预防中要对各类事故都建立详细的标准,可以建立事故预案并进行演戏。

事故监测作为校园安全事故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该成立一个事故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小组,该小组应该隶属于学校的领导机构。

对于组织机构,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同时该组织机构应该负责校园安全中的各类管理人员。培养一批为校园安全建设风险的管理人员。

周边环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掌握校园人员的流动情况、周边经营状况以及校园的治安情况,从而可以及时的排除各类可能的校园安全隐患。

(2)发生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应急保障首先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学校应该注意校园安全事故信息的处理、传递、收集等环节。保证信息传输的通讯设备保持方便快捷,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传递。另外在应急保障方面还应该包括物资保证等。同时也可以建立校园安全事故的应急预备队伍,以保证及时的处理相应事故。

应急救援是处理校园事故的关键所在。相应的要求是学校要具备处理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对各种突发的安全事故及时的救援。

协调控制主要是关于校园领导机构的工作,校园的领导机构能够在接到报案之后,立即派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协调。然后根据相应的事故召开会议,安排有关的工作。

(3)结束阶段。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后,不能对其封锁以及置之不理,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流,这样有利于学校吸取教训、总结相应的经验,从而可以杜绝今后该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首先要确保信心的畅通,信息可以及时传达给学校的领导机构。同时对信息的要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结 论

校园安全事故的风险防范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并且还不健全、完善,这就要求学校中的各个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有效杜绝校园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其昌,叶芜为.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的探讨[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12)

[2]蒋娜红.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校实验室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紧急预案制定和演练等方面阐述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对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学生培养、科研的重要依托,随着近年了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资源日益开放及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数量和流动性增强、实验用房的限制,使得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已是每个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开展安全培训的意义 

1.1 缺乏安全技能教育是造成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少的人员伤亡,分析高校安全事故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有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方面的原因,突出表现在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缺乏,应对紧急事件措施不力等方面。在具体分析每一起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过程后,我们都会痛心地发现:每一起事故在发生之初,若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救援措施和人员逃生方法,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可以降低到很小的程度。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技能教育和培训应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1.2 安全生产技能定义安全生产技能是指人们安全完成作业的技巧和能力。它包括作业技能、熟练掌握作业安全装置设施的技能,以及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妥善处理的技能[1]。 

1.3 安全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安全技能的训练是对从业人员所进行的安全作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实验室的安全不仅需要安全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有必要的安全实践能力。安全知识教育,只解决了“应知”的问题,而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应会”,以达到我们通常说的“授之于渔”的要求。这种“能力”教育,可以避免和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最大可能地减少应事故带来的财产和人员损失。 

1.4 安全技能教育对象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参与者,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条件、是否掌握安全环保知识以及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2]。 

2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 

2.1 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的目的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目的:①培养注重实验室安全的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②掌握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及消防器材操作知识与技能;知道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守则。③掌握发生实验事故的紧急应变措施,增强实验室事故的过程控制能力与方法。 

2.2 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的方式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分析各种因素,提出防止发生事故的“3e”原则,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3]。实验室安全技能则是“工程技术对策”的体现。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主要用头脑去理解,而技能要通过人体全部感官,并向手及其他器官发出指令,经过复杂的生物控制过程才能达到目的[1]。听讲座、看录像、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 “现场教学”,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受训者个别指导,并督促、监护受训者反复进行实际操作以达到熟练的要求。同时,受训者,特别是学生必须在实验\实践中强化安全技术的学习,积累经验,避免“纸上谈兵”。 

2.2.1 加大宣传,制定、完善实验室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教育,是贯彻在学生在校教育的始终。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安全的专题的讲座,报刊、图片宣传栏和专题记录片等形式,或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方法,进行高校安全知识普及。同时,根据各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和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的硬件实施,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通过对实验室各项安全规则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上墙,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等措施,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对受训者视觉冲击,挺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必要时,还应将一些实验室常规的事故应急措施张贴在实验室相应的操作台前,有利于一旦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 

2.2.2 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上至国家的安全法律,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以及实验室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及以及反应措施。安全课程应作为生物、环境、材料医药、化学、化工、机械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各种事故的成因及正确处理方法,丰富知识,顺利开展专业实验、实践和专业研究。 

2.2.3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安全应急预案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的预先准备,确保在有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4]。 

2.2.4 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实验室常见事故有:火灾、爆炸、毒害、几点伤人及设备损坏等。在安全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技能培训。①各类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通过讲座普及灭火砂箱、石棉被、泡沫灭火机、四氯化碳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机、干粉灭火机和1211灭火机等消防器材的原理及使用范围,并组织受训者进行相关器材的操作及灭火训练。②熟悉实验室的环境,掌握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辐射设备、机加工设备、压力容器),有毒、易燃、有腐蚀或爆炸性危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使用。③高校各实验室可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际开展较具专业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演练,并组织受训者参与实验室各种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以提高安全意识,完善他们的安全知识架构同时,大大提升他们的安全技能。 

3结束语 

高校安全工作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笔者认为高校安全管理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惜生命,以人为本”,依法整治[5]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师生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是高校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安全管理网(safehoo.com). 

[2]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85-197.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途径

[作者简介]徐建芬(1978— ),女,江苏苏州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从情感教育视角探析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0JDSZ303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53—0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层出不穷,在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舆论强烈谴责的同时,也对现行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当今大学生对自我及其他生命体的漠视、对生命价值的迷失,让人不得不反思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前沿,是我国青年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一些大学生极度冷漠、孤僻的性格,生命情感的发育不足,体现了高校生命教育的氛围欠佳,教育导向出现偏差。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为解决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吸毒、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问题,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思想萌芽。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我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时间较晚,且主要以中小学阶段为主,并未引起高等教育的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4月8日,湖北省“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高校生命教育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何谓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有生活教育观、全人教育观、道德教育观和持续过程观。我们不妨从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教育最终目的回溯生命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们科学的生活、乐观的处世,接受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教育的本质。各种不同的生命教育定义,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命教育:引导个体了解自然生命,领悟社会生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从而正确处理好与其他个体、集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中,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影射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即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①生命历程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生命起源、成长过程和最终死亡的接触、认识与了解,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不可替代性,从而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安全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习各种生存的知识、处理危机的方法,掌握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的技能和逃生的本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生命价值教育是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实现自我的价值。人的生命有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之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传授自然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精神生命的塑造,培养学生作为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全球宏观环境动荡,国内经济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就业市场进一步萎缩,这些都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模糊,加深了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彷徨和退缩,自杀无疑是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极端表现。大学生情感承受力、挫折承受力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大学教会我们怎样和别人相处,却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和自己相处。”这句流行在高校毕业生之间的话折射出了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学校方面,高等院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造精神不同程度的失落。高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置身于高等教育的流水线上,视学生为产品,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学生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还增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浮躁之气有增无减,掩盖了获取知识背后的真正目的,扭曲了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和对学习实质的思考。

学术层面,理论界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从宏观层面给出建议,难以指导高校的具体实践,可操作性不强。

家庭层面,“父母是唯一不需要经过培训就上岗的职业”,这个笑话的背后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层次不一。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而在生存压力日益凸显的今天,父母不再关注孩子生活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升学和学业成绩上。错误的引导引发错误的观念,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校教育的开展。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生命教育中,减少接受的主观障碍

生命教育的提出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但国内开始关注的时间并不长,既定的“成才”导向教育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否则必然会引起教育界和高校管理层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另外,学生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渐接受既定的教学模式,难以一下就将关注的焦点从专业知识转到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中来。因此,我们需要以熟悉的思想、熟悉的方式来展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李厚刚在《老子之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中,深刻阐释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他认为,老子的生命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达观自然的生死观,正确认识生命,进而敬畏、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提升生命境界。②丁纯在《论孔子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中,对孔子言论进行解读,认为孔子的生命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困惑,进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事业观、生死观和义利观。③

(二)开设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的还不多,系统的教育更无从谈起。课堂学习由于考核方式单一、死板,使得生命教育经常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侥幸地以为一两次不系统的训练和教育就能完成重大的生命教育课题,而要分学年、分学期、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系统的教育课程与体系,将教育计划有步骤地细化到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月和每一周,将普遍教育和重点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学习形式上,我们不应只局限于课堂的单向灌输,应通过视频、实地体验、拓展训练和主题活动等方式,丰富体验的渠道。例如,与学校所在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禁毒、义务服务等,促使其关注社会发展,近距离体验社会和现实。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管理学的思维,以案例教学和团队学习为主,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背景资料作详细的调查研究,搭建学生自我学习和互相教育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课程类型上,我们要借助人文类课程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质量、价值和意义。不同的专业会赋予学生对待学术、社会乃至人生问题的不同思维。思考的方式不同,学生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的处理方式也就不同。但是,思维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因此,应有效利用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文力量,将人文思想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中,使他们在面临人生困境时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处理问题。

(三)改变高校心理辅导机构的服务模式

国内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大都门庭冷落,学生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心理辅导机构过分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学生普遍存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思想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心理辅导机构必须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主动接近学生,消除学生的思想包袱,扩大咨询的起点,让更多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困境时勇于、乐于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借助网络、电话等通信设备的力量,以学生更熟悉的方式,拓宽心理咨询的渠道,如开通24小时电话热线、网络QQ咨询等。心理咨询不能坐等学生上门,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亲近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将定点、定时宣传和平时的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宣传月等活动,通过视频、社会实践、征文、心里话传递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另外,也要考虑到高校的活动大多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情况,积极寻找能调动高年级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将就业、社会适应、恋爱等问题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缓解高年级群体所面临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心理辅导机构应联合高校下属的各院系,制订一个全面系统的心理跟踪检测服务计划。在新生开学之初,组织进行心理测试,并且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根据心理成长档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关注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心理正常的学生,采取集体辅导、普通干预原则;对心理略有异常但不严重的学生,采取选择干预原则;对心理严重畸形、有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原则。

(四)将宿舍打造成心理监测的平台

针对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学校应建立起上至院级党委、下至宿舍管理层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宿舍基层管理队伍。在选择宿舍基层管理人员时,应注意选择有一定教育背景、乐于奉献、支持喜爱教育事业的人员,如小学退休教师、个性开朗的下岗职工等。同时,建议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建立上岗培训和定期学习制度,针对各高校的特点,传授基本的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其次,要把宿舍打造成学生心理监测的第一平台。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一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宿舍度过。作为宿舍管理人员,他们更易于接触、体会学生心理的变化。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宿舍管理人员纳入主流管理层中,专业辅导员和对应专业的宿舍管理人员基本没有联系,宿舍管理人员无法将情况及时反映给辅导员及班主任,学生无法及时得到专业性的帮助,最终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宿舍是学生行为的窗口,也是学生体会关爱的重要场所。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突出文化对个体的熏陶,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自身情绪,寻求集体的关爱。再次,在宿舍的基础上,拓展为院领导、辅导员、宿舍管理员三级关注制,将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学院的日常管理职能合并,防止政出多门或学生不重视的现象。

(五)延伸生命保护网

高等院校应借鉴中小学模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形成一道大学生生命保护网,集合学校、家庭的力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呼吁并加强社会尤其是政府的关注力量,促使政府从法律、制度层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形成全民共识,吸引生命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注释]

①罗华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1(3):100.

篇8

关键词:高校;班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61-02

一、研究意义

社会因素的复杂性、管理过程的严格性、人的因素的多元性,加上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急剧加速,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暴露的问题,都在不断冲击着高校,冲击着高校的班级管理。而另一方面,基于高校管理引发的问题也常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很被动的突发事件,如2009年12月10日的上海某大学女研究生杨某自杀 [1],就是因为宿舍管理上的一些规定,导致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因为高校学生的成人性,高校班级突发事件常常带来较多的问题,轻的危害自己,带来严重经济问题,重的则严重危及社会安全,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血的例证 [2~4]。

二、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5]

从高校班级管理角度来说,造成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未必都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也可能是正常的管理行为与规定、心理因素、言语与琐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因为一些琐事而引发的寝室连续杀人案件 [4],而2009年12月10日的上海某大学女研究生杨某自杀,就是因为宿舍管理上的一些规定 [1],引发了作为弱者的当事人的心理异常反应。所以,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定义需要放宽内涵与外延,应该包含学生的个体行为、情绪反应、心理变化、外部诱因、相关对象等等,不只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三、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归结起来,高校班级突发事件主要有下列类型:

1.从引发的因素来分,可分为:(1)自然灾害型,如2008的汶川大地震,突发性很强,非人力所为。(2)事件引发型,如2006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文凭事件,因为单位所发的文凭不对引发的一场大的高校风波。(3)公共卫生型,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与防控,几乎冲及到了所有高校的班级管理。(4)言语琐事型,一些细小的言语冲突,一些琐事的积累,一些情感的因素都会引发高校班级管理的重大突发事件。(5)心理突变型,因为身边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心理突变,引发的高校班级突发事件。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3.按性质来分,有良性的突发事件和恶性的突发事件。

4.按延续性来分,有单一突发性事件和连锁性突发性事件。

四、处理对策

各班级都存在突发事件的隐患,这一定程度上检验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学校的应急体系。对于良性的班级突发事件,要正确引导与总结,要做好宣传与表彰工作。对于恶性的突发事件,辅导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有预防、防控、排查等意识,洞察先机,抓住时效,妥善处理,化解突发事件。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好人的工作,保障人力、物力、科技、设备到位,保障医药、卫生、运输跟上。学校各级部门要注意沟通协调,努力做到不激化矛盾。进行必要的善后处理与总结,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更加要提高警惕。主要对策为:

(一)辅导员

1.重视隐患排查。辅导员要建立相应的排查机制,各班级要排查到每个学生,做下情上达。按照辅导员―班长―寝室长―班级各个寝室每个成员这条信息链,建立通畅的信息收集制度。对情感、心理的异常反应,对人的因素、事件因素尤其要细心分析。对排查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归类,比如贫困的、抽烟的、爱喝酒的、迷恋上网的,逃课的、夜不归宿的等等建立班级学生档案,坚持“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原则,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将预防性措施落实在隐患事件发生之前,将矛盾和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勤于下寝,对用电防火等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排查。

2.加强信息沟通。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高校班级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信息沟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沟通,做好学生、学生干部、辅导员、教师、分管领导层面的沟通;二是外部沟通,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发现隐患及时与家长或学生家长委托的人联系,交流信息。班级要有明确信息报送工作的专职学生干部。建立信息收集上报机制;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员队伍;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3.情况迅速报告。班干部、同学、辅导员要及时收集、报告和提供有关学生突发事件信息,建立班级接警和班级事故通报程序,确定应急行动级别,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高校班级要工作规范、制度长效,辅导有力、职责明确、运转有序、报告及时、反应迅速。

4.加强教育引导。辅导员应该坚持教育性原则,把突发事件应对教育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中,学校要根据各校的情况,结合国家关于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案,从新生一入学起就广泛开展安全稳定与法制教育。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管理制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以遵纪守法、安全意识、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挫折耐受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5.进行心理援助。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的问题,有了消极、负性情绪积极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让他们在高校班级中健康成长,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校园生活、学习和就业。要变“堵”为“疏”,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和犯错误的学生时,既要体现纪律、原则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不让他们形成自卑、压抑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辅导员要开展生命的意义系列活动,倡导学生要有尊严的活着。建立大学生心理突发事件预防、干预机制,给每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有意识地对心理高危大学生进行单独的预防性心理辅导,使其提高心理承受阈,在个体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获得平衡的能力。

6.重视情感的作用。辅导员要重视情感在班级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因为学生常常带着情感来认识老师,同样,老师也有一个带着情感认识学生的问题。当老师对某位学生比较喜欢时,就会产生满意、愉悦等感觉,他对学生肯定的态度自然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反之,则容易流露对学生失望、忧愁甚至鄙视等情绪。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情感的潜在影响力、控制力尤显突出。郑克强认为,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所有学生都带着一份充满爱心的情感,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弟弟妹妹一样对待,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和他们像亲人般地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给他们关爱与温暖,就会使同学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对学校生活产生满意的、难忘的认同感受,留下快乐的、持久的美好印象 [6]。这个意见对处理高校班级的突发事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7.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高校辅导员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实现班级公平公正,努力就事论事不揭伤疤,保护公平、正义与善良。

8.制定班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班级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方法、措施、程序,对不同级别要有不同的预案启动程序,要进行必要的人防、物防与技防的相互结合,要加强应急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等,力求预案的预防性、可行性、操作性、时效性,在重大突发事件、事故发生时,立即组织活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学校

1.学校各职能部门紧急响应。学校接警部门应该也必须迅速做出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遇到班级突发事件,学校相关的职能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分析原因,果断处置;要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安全受到威胁的人员,迅速控制、消除危害和危险源;要对现场进行不间断监测,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发生;要抢修相关设施;要随时跟踪事态变化,如发生特殊情况要及时请求增援;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学校应急体系保障有力。学校要建立健全应急信息通信保障体系,配备必要的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应急领导机构与有关部门及现场工作组之间联络畅通,保证防灾信息能够及时上呈下达。要保障交通运输,确保物资运送与补给,要有药品、防护设备等所需物资的储备方案,配备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消杀灭械、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以备应急需要。要提供相应的经费。同时,加强宣传与培训。

3.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部分隐患事件的发生。除了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学校要努力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或兼职的机会,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4.全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重大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将有关事故的信息、影响、救援工作的进展、人员伤亡情况等情况及时向家长、媒体和公众公布,以消除恐慌心理。该应急功能应明确信息审核和批准程序,保证信息的统一性,避免出现矛盾信息;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举行新闻会,准确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以免引起新的连锁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上海女研究生自杀 自杀十日后网上再掀波澜[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edu.省略/GB/kaoyan/10561920.html 2009-12-11.

[2]央视国际.云南出动六万警力缉拿云南某大学命案疑犯[EB/OL].省略/news/china/20040304/100116.shtml.

[3]央视国际.公安部特级通缉令追捕杀人嫌犯[EB/OL].省略/news/society/20040303/101857.shtml.

[4]央视国际, 马加爵杀人只因小矛盾 录音带录下作案动机[EB/OL].省略/news/society/20040316/100153.shtml.

篇9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定向越野

【Abstract】The study show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degree of interest, challenging and pragmatic knowledge, students' interest in directional cross-country course degre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sports basic course. Starting from 2004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sports directional cross-country class, the class in the actual conduct and insufficient which aspect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Directional cross-country; Public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0 前言

定向越野是一项集智力、体力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国际定向联合会将其定义是一项参与者借组地图和指北针,自己选择路线、寻找目标,以越野跑的形式,按照地图上所标示的顺序,依次造访相应的检查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的一项运动。从定向越野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上可以看出,定向越野课程也将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定向越野课在高校开展的重要性

定向运动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根据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的全国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体质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体能素质下降明显、肺活量水平进一步下降、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营养过剩与运动量不足严重威胁着学生身体健康。

定向越野运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健身性为一体,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因人制宜地进行活动,兼具挑战性,能够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挑战欲望。定向运动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定向越野课与传统体育课中的中长跑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参与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边跑边思考,根据地型特点结合地图信息迅速做出最有利的路线决定,这是一项必须以体力作为后盾,脑力作决策的运动。定向越野运动对参与者的耐力、灵敏素质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定向越野课对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上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高校定向课程开展现状

场地资源缺乏:定向越野运动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开展的过程中对场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需要一个开放性的场所,同时对场地安全提出一定的要求。目前开设定向越野课的高校,主要利用高校本身的校园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地。很多高校的校园环境比较单一,校园面积比较狭窄,对于一学年64课时的定向越野课开设要求难以满足。

教师业务能力的局限性:定向越野运动正在在高校开展的时间也就十多年,目前从事定向越野课程的专任教师中,绝大部分都是由田径专业教师来承担,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定向越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向越野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开展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开设的定向越野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是以校园定向为主,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地图,理解地图上的颜色和常用地貌符号,沿着单一路径进行定向。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学生对本校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挑战性减弱了。定向越野的课程特点需要结合不同的环境才能让参与者和实施者做出不同的活动决定,单一的教学活动环境影响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3 如何开展对策

高校公共体育定向越野课的开展的范围校内结合校外。在一学期的定向越野教学计划中,安排不少于4-6个课时校外定向,利用校外丰富的资源弥补本校地理资源的不足。让校园定向和校外定向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定向越野运动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发展。

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定向越野工作委员会等部门给从事一线的定向越野专任教师提供专业的定向越野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人员到开展较好的单位学习参考。举办各级别类型的定向越野比赛,鼓励教师带队参与定向越野赛事,通过带队比赛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由于定向越野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因此在国内尚无比较权威的资料作为参考。校在制定定向越野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很多都是根据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制定的。定向越野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与传统体育区别甚大,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要更加定向越野运动本身的特点去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对教学取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参考资料的完善。目前国内在定向越野教学方面的参考资料寥寥无几,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根据国内外定向越野比赛的项目进行选择。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学程序的安排上没有科学性的依据,教学内容凌乱并且随意。

教学安全性方面要得到有利保障。定向越野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场地进行有目的地单一活动,师可控学生的时间很少。它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堂活动场地集中固定、教师适时监督管理的模式。学生的活动地点不固定,活动范围增大,运动过程中可遭遇的突发事件频率变大要学生自我处理突发事件的几率增加,这些问题涉及到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教师对学生讲解安全性之外,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除了对教师安全教育提高要求之外,也应该规范一些对学生、工作人员、校园环境的安全因素和制度,成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

【参考文献】

[1]张岩,赵强.我国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8(33).

[2]曾洪发.我国普通高校定向越野课教学现状和设计的研究[D].深圳大学.

篇10

【关键词】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对策

一、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概述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里,互联网成为人类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在高职学生中间也是如此,而且更为突出,因此,探索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合理使用互联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定义可以参照大学生网络安全相关概念。网络安全是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安全是特指利用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的利用好网络信息,不受不良信息的威胁和侵害的良性状态。[1]青年学生尤其是在校高职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互联网占据着十分重要位置,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因此,作为政府、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尽全力对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加以引导,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教育,促使其健康使用网络,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自身,各位高职学生必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提高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避免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

二、高职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1、互联网安全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1)电脑维护意识不强。调查发现,平时上网时经常不利用防火墙等防护软件浏览网页的同学占相当大的比例,平时上网不注意电脑自身硬件维护,存在着严重的不良行为,给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许多高职学生,尤其是男生,长时间沉醉在网络游戏中,电脑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对硬件损害严重,如遇高温和线路问题,极易导致电脑自燃起火,造成火灾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2)防范网络诈骗意识不强。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条件,尤其是网络诈骗行为,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过应邀与网友见面,在接到一些虚假信息后,根据指引登录不法网站进行基本信息登记,进行网购时,不假思索直接进行转账汇款,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更是放松警惕,聊天时随意告之对方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甚至连家长电话都毫无保留地告之对方,给不法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

2、互联网信息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1)事实辨别能力不强。现在高职学生主要由“90后”构成,“90后”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更加愉悦的生活环境等优势。[2]这部分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最终确立,面对着网络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信息,他们缺乏必要的是非善恶鉴别能力,极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

(2)价值判断能力不高。互联网的开放性促使了多元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网络开放性的影响和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直言不讳的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3]在这种多元文化激荡的背景下,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通过国际互联网,积极参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强力推行西方价值观念,网上充斥着质疑社会主义、质疑的种种言论。[4]

3、网络自我约束能力有待提高

(1)整日沉迷于虚拟交友。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局限,许多高职学生热衷于这种网络交友,他们不像中学时期,高考的压力使其无暇随心所欲地上网,来到大学后,这种局限迅速打破,大学校园的宽松和自我生活意识的增强,一部分高职学生迅速把学业和艰苦奋斗意识忘的一干二净,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他们,交友、网游、影视剧、网购、贴吧等等内容使他们整日泡在网络中,天长日久产生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

(2)沉迷于网络游戏。调查发现,网络游戏已成为高职学生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男生中进行网络游戏无节制“打通宵”的比例很高,他们的电脑俨然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游戏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它能运行的游戏更加吸引学生,许多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整天“手不离机”,沉溺于像“网络飞车”等游戏,除了睡觉时间外,基本上都在玩手机中度过,吃饭、走路、上课、甚至上厕所都离不开。如此沉溺网游,给他们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3)网购成瘾。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网购成瘾现象严重。部分女生通宵甚至在课堂上登录购物网站,影响学习,继而耽误学业。因网购的价格优势,平时在实体店目睹真实商品后,尤其是衣服,就一门心思在网上搜索购买,还有部分同学,因为网购的价格低廉,为了占便宜,不断的购买物品。一天买食品,一天买服装,一天买化妆品、宝贵的时间就在网购的激情愉悦中溜走了,而时间和青春是不能用网购来的商品所能代替的。

三、解决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必须首先重视网络安全,切实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施好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

1、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问题对于高职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的危害,各网络运营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做到网游娱乐和学习两不耽误,各大媒体也要充分做好健康使用网络宣传,营造网络安全浓厚社会氛围,担当起媒体的应有责任。相关社会团体以及广大网民,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对广大在校学生的潜在危险,通过各种形式,营造出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正确认识。

2、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每个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因此,各位学生家长必须把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孩子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一方面,从孩童时就要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计算机和互联网。另一方面,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各高职学生的家庭,尤其是父母,首先自己不沉溺网络,以身作则,重视家庭教育,使自己的孩子科学健康使用互联网。

3、各高职院校要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各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任,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和降低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各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发挥各部门优势,协调有关人员,形成浓厚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氛围,真正地使互联网成为高职在校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吕国辉.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2012.55.

[2] 彭阳慈航.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武汉纺织大学硕士论文.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