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评价体系 网络平台 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27-01
全面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品德评价。这是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重要实践。品德评价的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建立多维度、全面客观的品德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立体的考评。
1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品德行为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人员单一,难成全员育人机制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在院系两级管理的基础上,以系为主进行实施,参与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和班级同学。而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这样造成评价的不够准确全面。因为缺少任课教师的评价,他们也就不会主动承担在其区域内出现问题的责任,那么学生交给辅导员老师又会怎样处理哪?从过去多数经验得出结论是,对出现问题学生的处理能轻则轻,得免则免,原因就是学生做的是不对,但问题发生在别人管辖处,让我处理只好手下留情。这样会形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空白点,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仅仅落在个别部门个别人身上,全员育人的局面就很难形成,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评价机制推进全员育人工作。
1.2 注重评价结果,缺少过程性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一般采用学年考评的方式,即每学年集中考评。评价的形式主要是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辅导员对每位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感性成分过重,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也容易忽视学生日常品德行为养成中的表现,缺少日常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评价的积累,这种重结论的评价过于笼统,内容也过于模板化,很难体现每个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过程。因此应加强记实性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予客观、及时评价,起到及时激励学生正面行为,约束学生反面行为作用。
1.3 评价过程封闭,缺乏科学透明和反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考核评价的结果,多数院校采用的量化分值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这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但是把每个学生的品德行为用一组数字表示显然是难以做到客观、科学的。我们提出建立一套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记实性的学生品德素质养成评价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品德素质养成考核评价数据库,随时添加考核评价信息,公开评价内容,及时反馈考核评价结果,让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表现情况,以激励和鞭策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
2.1 基本思想和思路
将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总结性鉴定式的评价改为具体过程性评价,强化学校在学生日常品德表现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基本操作思路是:(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应用网络技术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日常品德行为;(3)根据记录按学期做出鉴定评语。
2.2 基本目标和内容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表现教育评价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覆盖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品德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可设为:课堂表现情况评价。包括教师授课、实验课、实训课等;宿舍表现情况评价。包括宿舍就寝情况、宿舍卫生情况等;校园公共场所表现情况评价。包括餐厅、图书馆、各种集会活动等;其它时间及场所表现情况评价。包括自习课、课外活动及其它时间场所等。
2.3 建立评价工具
基于网络进行评价,重在评价软件的编制。本软件通过校园网收集参评人员基本信息并写入数据库。根据条文设置的分值,最终计算出各个学生的量化分数。该系统采用注册制度,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权限,可以提供结果查询以及查看详细评价内容的功能,使教师对今后的行为指导有更大的主动权,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和切实的建议。
2.4 评价内容及标准
该评价方式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日常品德行为进行分解细化成学习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每个方面设置不同分值,分值的大小根据社会道德标准,由专业的出题委员会设置。该标准的设置同时符合大学生心理评价的要求,根据在校大学的心理变化情况合理出题,科学出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客观,并能指导今后的学生行为。评价的结果应以不打击学生为准,使评价结果达到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效果。
3 结语
构建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体系凸显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评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教育评价的全员育人原则,建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机制,使学校全员育人工作落到了实处。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日常品德行为评价体系,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客观地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达到既定标准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让教师清楚、具体、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检查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看自己的行为记录,随时与既定的标准进行自我对照,随时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实现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
[2] 张德莹.高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浅析[J].科技信息,2010,23:196.
[3] 杨云.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56.
[4] 张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9,10:144-145.
[5] 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篇2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篇3
在新一轮课改中小学体育课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从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因此,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为: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现在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用全面的、辨证的评价代替片面的、不公平的评价。要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辨证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
鉴于此,在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摒弃“差生”一词,全面而辨证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优点。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学生,更要注意评价手段的正确使用,让他们不断地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以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体育学习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评价流程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自我评价。体能项目评价。先测试与学习项目有关的体能原始成绩,要求学生如实填入表中。单元学习结束后,再把测试成绩填入,“提高程度”栏采用等级制填写,用累计记分法确定等级。
“体育健身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评价。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单元每节课学习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同学合作精神等内容的表现,分别填写四个等级”A”、“B”、“C”、“D”。同时,针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学习体会等方面,填入“自己的话”栏目。
2.小组评价。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每组6――10人进行。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小组评价,根据组内成员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平时在每节课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的表现,组内成员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确定等级。同时把具有代表性的优点表扬和存在问题及建议填入“同学的话”栏目中。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单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最后确定等级。同时,把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学习目标达成度,对学生优点和希望等内容,填写“教师的话”栏目。
今后理想的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为:
篇4
关键词: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评教 宣传 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评价在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定,教学评价是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一方面,根据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可以推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和管理。目前在教师评教中主要有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四个主体参与,并按照一定比例得出最终评价[1]。
一、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评价中,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评价中最为主要的参评对象,然而,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存在一些问题。
1.态度方面
学生参与评价的态度不够认真,将此作为一项“作业”来完成。高校一般都强制性要求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评教,部分学生对此有抵触心理,甚至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打分,对评教系统有负面影响。
2.表达的真实性方面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有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整个评价系统,担心如果对教师的评价分数低会导致其降低个人的平时成绩,从而影响本门课程的成绩,最终在评价时不敢指出教师教学的问题所在。
3.评价的主观性方面
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比较严格,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对教师进行评价,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比如对考勤严格、不及格率高的老师的评价会很低,而对于平时对学生压力不大的教师的评价过高,整体评价不客观,有失公正。
4.教学评价体系方面
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务系统中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求学生只有进行了教学评价后才可以正常选课、查成绩等,但是学生经常忙于选课,而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安排的评教时间在期末考试前,学生忙于复习无暇顾及;有些学生反映了教师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而导致学生对评教系统的失望。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宣传方面和评价体系方面。
二、加强宣传,让学生了解评价体系
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出现的态度不认真、凭主观臆断等是由于对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不够了解,高校要在日常规范教育中加强宣传。
1.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教学评价的内容
在新生入学时,高校会对学生进行适应大学生活、安全保障、校史校情、校规校纪、专业特点等方面的入学教育,因为组织入学教育的一般都是学生管理部门,所以较少涉及教务方面的内容,期末前才会知道学生对科任教师的教学评价。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教学评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明白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学生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学生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等作出客观的评价,也有义务为学校、院系、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了解到教学评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保证学生认真、客观、准确地对教师进行评价。
2.院系在日常工作中传达教学评价的精神
院系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单位,负责学生日常的行为教育职责,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由院系承担起教学评价精神的宣传任务是必要和可行的。教学系部的教务员或教学秘书应当承担起教学评价宣传的重担,在教学评价前应当通过班委等学生干部,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告诉给学生,做好前期工作。
3.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要全面
在进行宣传工作时,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宣传。对于教学评价的意义、作用及影响要宣传到位,让学生明白这项工作不仅是学生表达自身需求和愿望的途径,更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考核”。要让学生知道教学评价中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理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教学评价系统。
三、积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主要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理论联度法[2]。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非常适应本身的发展和提高,但改革是一种趋势,教学评价也需逐步地发展和改革。
1.建立投诉体系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高校是在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但有些教师在开始教学的一两个月就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方法落后等,严重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学生和教师已经发生正面冲突,但是由于投诉机制不健全,学生要么投诉无门,要么投诉了也无任何处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教学评价的信任度,所以必须建立投诉体系。
投诉体系应由受理、调查、申辩、处理四个方面组成。(1)并不是只要有学生投诉就要受理,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规定必须由班级一定比例的学生集体投诉才受理,例如5%或者10%;(2)受理之后不要立即与该教师联系,应当突击检查该教师在该班级的课堂实际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与该教师和课程所在系部了解情况;(3)组成由督导、院系领导组成的调查小组,与该教师进行调查,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进行申辩,但要保护投诉学生;(4)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关处理决定。
2.建立反馈处罚体系
教学评价如同学生对教师的考核,学生考试不合格需要补考和重修,教师考核不合格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罚,但处罚应当慎重。首先,对于各门课程评分均靠后的教师应当进行谈话和培训,并责成其必须到同行教学课堂听课,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其次,对于考核得分不合格或者评价不合格较多者进行调查,如果确实是其自身态度问题,则必须进行处罚,并将处罚结果公布,且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3.建立校、师、生交流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主体要加强交流。对于学生一方,并不一定会轻易讲出内心的话,在教学评价时会有所保留,所以要得到更为真实的表达必须建立交流体系。第一,学校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成立学生教学监督队伍,每个月通过邮件等形式将所学课程的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汇报;第二,建立督导暗访制度,不定期地直接到班级内部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第三,定期开展督导、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的教学探讨会,三方直接交流;第四,与毕业生进行交流,毕业生即将离开学校,非常清楚各科任老师的教学情况,而且能够把平时教学和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帮助高校和教师促进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
4.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部分高校教学评价一般在学生考试前,这段时间学生忙于考试和选课,心思没有放在评教上,可以将评教定在考试后成绩还没有出来前进行;增强学生评教的保密性,让学生更加安心地评教;合理剔除非正常评价,对于一些学生渗入过多个人感情的评价应当剔除,所以对于评分中从高到低的前10%和后10%当不计入教师教学评价的得分,只取中间部分得出平均得分;加强客观文字评定,使学生对教师有一份文字性的评语,从而更合理地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
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施单位,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发展教学能力是高校的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则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进一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不断完善评价系统,与现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可以合理地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提高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评价系统在学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以学生为本、多方兼顾、和谐友善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保证学生教学评价的积极性,从而使高校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教师评价,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2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新课改不断日益深入,体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体育教学质量其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给予体育活动以价值上的确认。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有效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锻炼意识、终身体育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 体育教学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的概念界定
体育教学评价一般包括体育课质量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成绩考核的评价等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公正地对学生考核评价,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便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体育课堂中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因对学生体育考核成绩评价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不全面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本文针对学生成绩考核的教学评价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尤其是女生会在教师安排见习生时,以各种借口见习(或生理期或身w不适等),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部分学生往往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偏差,存在着体育锻炼意识差,学习态度不认真,对体育课完全不感兴趣,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就行,体育课成绩无所谓,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课。这部分学生存在懒惰心理,怕苦、怕累,但迫于教师的威严,上课时往往就是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进行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部分同学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往往会引来其他同学的纷纷效仿,长此以往给班级带来不良的学习风气,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2.2 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问题
在成绩评定时,我们往往以时间(竞赛)、距离(高度、远度)、准度(球类)的多少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因先天条件不足,身体素质差,体质较弱,身体协调能力不足,即使体育课上练习的非常努力,还是不能达到标准的考核要求,这样就会严重地打击这部分学生的体育课技能学习和锻炼的自信心,周而复始,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阻碍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3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核的评价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核的评价目的不够明确
在我们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教什么考什么,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体育教学好像就是为了考核而进行的。长期以来我们以简单的学生跑了多少时间、跳了多远、多高、投了多远等等作为学生考核的最终成绩,而不是评价学生锻炼的方法、情感、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对考核目标不明确,存在只要能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的这种想法。
3.2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核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我们体育教师因接受体育专业系统的学习,深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仅仅强调对体能与技能掌握的评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评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增强情感交流、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这些内容不仅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且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有着重大影响。
3.3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核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够科学
在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不能起到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准确及时的反馈,无法使学生及时地改进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还过分强调了绝对评价,以最后的考核成绩作为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程度。在教学中我们还过分强调了评价的绝对标准,如身体素质测验、体质测试达标等成绩,而忽视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的进步和参与的态度,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体育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技能的掌握情况,最终能为终身体育服务。对学生成绩的教学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锻炼身体素质,因此在对学生成绩的考核的教学评价中应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和结果进行评价,正确认识学生的成绩,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的学习目标,只要学生的成绩和效果有提高就应该得到肯定。还有就是对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不能仅以成绩进行考核,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等等,进而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找到的优点和不足,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成绩考核的教学评价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日常锻炼的考核
对学生每天锻炼情况进行记录和考核,将国务院、教育部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对学生锻炼实效的考核,每天对学生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等出勤情况、锻炼参与积极性、及锻炼的效果进行考核,此项由班主任和体育委员进行登记和考核。
4.2 体育课的考核
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基本情况进行考核,上课的出勤情况,见习次数、上课的表现,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重点是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方面进行考核,在体育课上学生是否体现出了团结协作的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否身心投入到锻炼中。此项由体育教师进行登记和考核。
4.3 体质测试达标的考核
对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对学生在达标考试中对待体质测试的态度,有无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对于学生个人达标测试的成绩进行纵向的对比,本年度体质测试成绩比上一年度成绩有提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和肯定,予以分数的奖励。此项由体育老师完成。
4.4 所学项目技能的考核
对于本学期所学项目技能进行考核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1)对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技术评定,重点是对学生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考核,如在短跑技术评定中,起跑技术是否标准,途中跑是否放松自然等等。(2)对学生的技能达标情况进行考核。如在短跑50米跑考核中根据测试的成绩参照评分标准细则进行达标评价。此项由体育教师完成。
4.5 对于积极参加班级、校级及以上的各类体育竞赛并且获奖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加分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为班级、学校争光添彩。此项由班主任和体育委员进行统计。
参考文献:
[1] 曾雪珍. 新课标下高中体育学习评价[J].内江体育科技,
2012(8):160-161.
[2] 陈军,王瑜娟. 论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的
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54-156.
篇6
身体素质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而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是推行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乃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般看作是体育课某阶段的结束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完善的评价模式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方向,构建优化校园体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但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颁布后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现行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合理,与《纲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 现状与分析
《纲要》上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这是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评价的理论依据,它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原则都有明确的界定与要求。虽然大多数高校要求教师按照《纲要》进行评价并且制订了符合要求的评价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实际上的学习评价并不尽如人意。
2.1 制度的不透明 各个学校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熟、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是指导本校体育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系统,通常会形成固定的文件。而此文件仅仅掌握在体育教师手中或心中,学生和其他人员对如何进行评价、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等问题根本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评价频度过低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每个学期的末尾,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最后学习评价也以分数得以体现。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形成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过分强调结果从而忽略学习的过程。评价频度过低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监控,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2.3 评价参与人单一 评价参与人是指参与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人员,按《纲要》至少教师和待评价学生、其它学生三方参与。而实际上大多数体育课的学习评价仅仅有体育教师参与,而体育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评价任务导致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激励。
2.4 评价指标片面 评价内容应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控。而实际上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的指标是定量的,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平时考勤、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课堂表现等,缺少对学生学生课后锻炼、生活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就过分追求指标的客观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不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评价体系的讲解和引导 每一位体育教师在课上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讲解和解释,使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都能了解评价内容和方法,理解评价的意义并能认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施。这样评价就有良好的实施基础,变“为评价而评价”成“为学习而评价”,同时学生在自我锻炼时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2 吸纳更多人员参与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最好包括学生本人、同班学生、辅导员、体育教师等。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能多方面地进行评价,更能对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进行评价并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又能在课外自觉进行锻炼。
3.3 加密评价频度 学习评价不应仅仅在学期末开展,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即一个学期内开展多次评价。评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某个阶段或某种内容的一个小结,引导其发现问题从而利用课余时间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临时突击,只掌握考试内容而忽略其他;从而侧面督促学生加强课余锻炼使教学更具有连贯性。
3.4 构建合理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体育考核模式中的重中之重,是学习评价的出发点。评价的形式不应拘泥于考试,应该多样化,如比赛、展示、演示等,不管如何操作,都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弱化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学生的个人因素和提升水平,弱化考核指标的过分量化和“一刀切”;在学习内容展示的同时要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内容展示的时间;适当对学生体现出来的正面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鼓励。
篇7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构建 体育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0JK253.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阶段,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民办高校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
1.构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民办高校应该抓住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等,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民办高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2.原则
2.1 过程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仅仅通过技能考核来评分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在个体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过程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公平性原则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出透明度,体现出公平的竞争性。要公开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首先是公开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公正评价体育课成绩的内容,第三是采用多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 客观性原则
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严格执行评价标准,不掺杂个人情绪不主观臆断。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测量的标准和方法、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
2.4 科学性原则
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考虑指标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不易采用过多繁复的评价指标。
2.5 激励性原则
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
3.评价指标的确立
在教学评价中,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个评价结论。因此,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对评价对象逐步分解成各级众多的评价指标群,并且为了得到确切的评价结论,指标系统应该附以权重系数、评价标准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3.1初拟评价指标
将教学的总目标分解为一级指标,再将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由高到低逐层进行,越是下一级指标越是具体、明确、范围小,直至分解到的指标可以观察、测量、操作,形成末级指标为止。
3.1.1 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教学理念、学生水平分析、教学文件、条件与设施、教学方法应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选择、即时评价应用、形成性评价应用、总结性评价应用、锻炼习惯养成、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技术与知识掌握、对教学的满意程度。
3.1.2 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社会适应、情感态度、体质健康、技术技能等。
二级指标:人际关系、社会规范与角色、耐挫能力、情绪调节、学习兴趣、合作交往、运动参与、身体素质、身体技能、身体心态、人体科学、体育理论、心理学、技术技能应用、技术掌握质量、技术技能达标。
3.2 权重系统的设计
评价指标的权重表示某项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量度。可以由专家根据个人对各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理解,确定不同的权重,然后求出各位专家对相应指标权数的平均值,作为指标权重的最后结果。也可以用特尔斐法,专家排序法等方法求得权重。
4.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
4.1 信度是指评价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从被评价来说,在同一评价的多次测试中能获得相似的分数,从评价来说,相同的指标能给出相似的结果。
4.2 效度是指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或准确性。如果一个测试能真实地测出所要测量的特性,这个测试或量表就是有效的。
5.评价方法的优化
5.1 评价过程中要重视质性评价的内容。质性评价包含有对教育过程的态度、思想品质、社会适应、创新能力等指标的评价,而这些内容是量性评价不能测量或体现的。
5.2 心理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评价在实践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5.3 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评价。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中,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机制,考察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反馈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能够影响到学生将来的体育锻炼意愿。
6.结论与建议:
6.1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为最终目的。
6.2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
6.3民办高校要制订一套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管理规范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整个民办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敬丽.过程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3).
[2]张继生,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3]谢宗皖.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职业圈,2007,1.
篇8
关键词:会用;体育课;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09-02
体育课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何评?评什么?怎么u?的不同定位,往往会明显地体现出评价者或者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就如当前一些学校出现以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来代替体育课学习评价的现象,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是评价者和学校把“功利”即迎合各级体质健康测试排名作为评价的目标,之二是体质健康测试均为量化指标,相对综合评价中的定性评价而言可操作和简便性优势更大,由此也就顺理成章地把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作为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内容了,但这不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建议。《课标》明确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从《课标》的倡导不难看出体育课学习评价需要从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和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做系统的思考和设计,综合评价就此成为目前体育课学习评价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综合评价在实践中操作性和实施技术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体育课学习评价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学习评价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而演变,从教学大纲时代的规定考试项目综合评分到当下课程标准倡导的综合评价,体育课学习评价从多个维度朝着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方向演进。考察各维度演进过程不难发现,综合评价形式符合当下教育发展规律,但还是没有完全突破技能评价的瓶颈。
1.体育课学习评价理念的演进。教学大纲时期,评价的理念更多的是指向甄别与选拔,这与当时培养精英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关,因此必须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为评价的唯一主体,以便通过统一的标准准确地将所教的学生“排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而确立了评价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而全体学生必然是有差异的,因此,体育课学习评价确立了顺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理念,即评价内容应全面并具有选择性、评价方法的选择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评价主体需要多元。
2.体育课学习评价目的的演进。以往的体育课学习评价主要目的就是明确阶段学习结果是几分以及排名,只是给出每一个学生一个冷冰冰的分数,并为评选“三好学生”等优秀学生提供依据。综合评价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分数和排名,更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评价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短板进而为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效信息;通过评价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提高评价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并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与不足。
3.体育课学习评价内容的演进。随着体育课学习评价理念和目的的演进,《教学大纲》和《课标》虽都采用多项内容综合评分形式,但就具体内容而言且不尽相同。《教学大纲》评分内容由体育课出勤和课堂表现、体育常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和技巧四个部分构成,且具体考核的项目和评分、各部分权重均有明确规定。《课标》评价内容由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权重和具体评分标准由教师自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
4.体育课学习评价组织实施形式的演进。定量的评价组织形式一直以来是广大一线教师最常规使用的方式,具备操作性比较好的特点。以往对运动技能的评定除了项目测试以外,还有对技术动作的评定即技评,根据用文字描述的动作评分标准换算成相应的分数,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最终还是以分数量化的方式实施。而当前体育课学习的综合评价,不再是单纯的定量评价,出现了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等组织实施形式,这些形式都是由评价的理念和目的所决定。
5.体育课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体育课学习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的,其所倡导的理念和采用的组织实施形式虽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其中操作比较繁琐和缺少技能评价标准是两大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体育课学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除了体能评价有量化的标准可以参考以外,技能、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都没有简洁的标准特别是量化的标准可以参考,即使这三个方面有表现标准(如《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表现标准)和一些评价量表可以参考,但这三方面特别是运动技术与技能评价量化难题短时间内还得不到本质性的突破,由此决定了操作性不强。因此,体育课学习综合评价在这三个方面缺乏比较经济的组织实施技术操作工具,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这个问题。体育课学习评价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尽管采用了综合评价,技术技能的评价却仍停留在单个技术动作的评定上,缺乏“会用”的评价策略。体育课学习评价如果确立“会用”的理念并实施,将会较好地解决体育课学习评价问题。“会用”的本质是技术动作学习结果的呈现应该是会比赛、会在生活中运用、会在其他运动项目中运用等,而这些“会”的前提是专项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团队配合熟练、积极主动锻炼、掌握科学锻炼知识等。因此,通过对“会用”的考察就不难评价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不难评价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方面的情况。建立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结果评价制度,可以弥补综合评价技术缺乏的现状。
二、“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策略
体育课学习评价采用综合评价,在实践操作中往往跳不出综合评价的几个固有内容,而很少去思考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中有关内容可以作为评价的手段。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中较为常见的有体育节、小型单项运动竞赛、某某项目嘉年华、某某项目吉尼斯以及近期兴起的某某项目联赛和全员运动会等,对这些活动和比赛的内容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根据上述“会用”本质含义和价值指向对学校常用体育课外活动内容进行改造,“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种。
全员校园吉尼斯。原有校园吉尼斯通常是以单项作为比赛内容,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设置奖项,该单项内容往往与体育课的内容关联不紧密,这样的设计不适合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方法,而把比赛内容改造成包含体育课学习内容的组合练习,奖项设置分成小组、大组、班级、任教班级组团、年级、学校加上男女等各个层次,再在每个层次中设置不同等级奖项,就能够让每一个参与者获得相应的吉尼斯成绩,从而实现“会用”为导向评价。例如,体育课学习内容是足球脚内侧运球,吉尼斯比赛项目可以设置为“接同伴传球+足球脚内侧运球10米+向左侧突破传球入门+快速跑到指定地点”,奖项根据人数和需要设置为每层次N级(小组n人,一级、二级……n级),用完成组合练习时间和成功率作为区分各级的标准。
全员校园联赛。已有的校园单项比赛存在参加比赛人员少、比赛场次和赛期短等短板,比赛项目也不能完全体现体育课教学内容。从“会用”的视角设计,首先要将比赛内容与体育课学习内容紧密关联,因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以外,应该充分考虑适合普通学生,人人能参加比赛的项目设计。这可以从传统项目比赛(改变规则降低要求)、生活中会用(健身方法等)和其他项目中会用(专项体能组合练习等)拓展丰富比赛项目。例如,通过田径项目学习,学生学习了发展各种体能的练习方法后,设置“设计体能锻炼方法”的联赛,在提供气候、环境、生理基础等要素情况下,累计比谁的方法合理和多。其次比赛的场次和赛期必须符合联赛的特征,即场次足够多和赛期足够长。再次就是比赛的层次和奖项设置,同样可采用全员吉尼斯的方式。
全员校园运动会。说到学校运动会马上就会联想到田径运动会,确实学校田径运动会长期以来就是学校运动会的代名词,她就如大纲时代的评价理念“甄别与选拔”,是少数人“玩”多数人看,已经不能承担《课标》所倡导的评价要求,也与体育课学习评价内容不相匹配。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加运动会比赛,首先必须改革比赛项目,用“会用”的理念把体育课学习内容设计成为运动会比赛项目。如杭州拱墅区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试验区后,很多学校都已经尝试了“联盟”推广的全员运动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新创了项目为主体的全员运动会,如杭州拱宸中学排球全员运动会、杭州北苑实验学校篮球全员运动会、杭州启航中学足球全员运动会等,把体育课学习内容设计成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既可以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又能够检验所有学生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在体育课学习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将全员运动会上学生获奖成绩作为评价结果,但需要将目前的全员运动会做适当调整才符合体育课学习评价的要求。改变方式是参照全员运动会模式,做成“迷你全员运动会”,把参加的范围、人数、时间、项目数量相应调整,可以按组、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人数进行比赛,项目也可以一次只进行一项,时间可以是课内、课外,如利用下午体育锻炼课时间等。
以上三种“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评价方法,不仅转变了以评价单个运动技术学习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可以建立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体系,从而撬动体育课教学质量、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效率的提升。三种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综合评价缺乏操作性的难题,也为突破运动技能量化评价困局创造了可能,并且使学生在体验运动竞赛过程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做到课内外体育内容相衔接,保证锻炼时间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教学-练习-检验”的有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特征。人的个性是在先天基础上由后天影响形成的,教育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个性化教育就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施的教育。它强调每位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合理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化教育既包括促进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也包括促进学生个性某一方面发展到各个方面发展最终实现整体发展。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外部条件。[1]
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就必须构建一个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分类
根据评价组织实施者的不同,可以分为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校内评价是学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组织进行的各种测试与评价,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校外评价是学生参加的校外考试机构组织的各种考试,包括: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各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各种非学历的社会考试。
根据评价的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2]有时候,一次测试可以承担不同的作用,对于前一阶段的学习是终结性评价,对于后一阶段学习又可发挥诊断性评价作用。目前我国中小学对学生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根据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量化评价通常包括标准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关注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曾一度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质性评价是受哲学和社会学影响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近30年来因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而受到普遍欢迎,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开放性作业等。
构建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
构建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不单是教育教学过程结束时鉴别、筛选学生的手段,它更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于别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因此,评价必须立足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发展状况或具体表现,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鉴定出他们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要从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掘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表现,让他们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潜能。[3]概括为一句话,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构建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1. 更新教育理念,发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与长处
长期以来,从学校到社会,从老师到家长,普遍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对于一个问题,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唯一正确答案。这种理念影响、束缚了孩子个性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长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孩子的优点,我们能否挖掘孩子的长处,我们能否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美国前总统布什任职期间提出“不使一个学生落伍法案”,就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按照适合其发展的方面去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优势,因势利导,“不拘一格育人才”。
2. 用多元评价的理念改造我们现有的考试
一个好的考试,应能够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潜质,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4]。而现在,对于我们的大部分考试,不论是校内考试,还是校外考试,一般都是对学生所考科目给出一个总分,这一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众所周知,同样分数的学生得分、失分情况会有不小的差异,这种总分式评价很难反映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用多元评价的理念改造我们现有的考试,改变传统的“一张纸上写几个数字”式的分数报告单,运用现代教育测量技术,对考生考试作答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向考生提供能够反映其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的诊断性评价报告,让考生知道自己掌握了学科要求的哪些知识,哪些方面是强项,哪些方面是弱项,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考试更好地为个性化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3. 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学生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终结性评价除了能够用于评定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反馈外,还能对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进行证明,并能确定随后教学的起点,确实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但是,仅有终结性评价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才能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诊断性评价检查学生知识、能力准备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诊断不限于辨认学生的不足或问题,还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使教师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充足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都可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检查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强化、调节和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目标发展。形成性评价可划分为每一课的形成性评价、每一单元的形成性评价和每一学段、每一学期或学年的形成性评价。每一课的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倾向和面部表情做出判断,以反馈、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向;单元级形成性评价是单元学习结束教师根据形成性测试,判断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并通过反馈、矫正进行补充教学;学段级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学年或期末考试,教师判断学生在哪些知识领域有何种困难,从而安排特殊补充教学,或通过布置假期作业起到补救的作用。[5]
只有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使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建立“内容―行为”对应的课程目标体系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我们初步建立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各学段的学习内容,明确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一个“宏观”目标,缺少具体的、可量化的学业水平标准,缺乏完整的、可操作的课程目标体系,很难把它作为学生评价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建立“内容―行为”对应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既包括各学科各学段的学业水平标准和学习目标,也包括各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还应包括常规参照题库,使测试能够与学习目标相对应,以便教师能够迅速统计出发生各种错误的数量以及知道哪些学生没有达到哪些目标,并根据测试提供的反馈信息,组织学生二次学习,进行针对性矫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5.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素质结构中,大部分都具有内在性、模糊性的心理因素,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价值观等,想用精确的数值描述这些模糊现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而近30年来,质性评价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法。近年来,质性评价方法在我国也逐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和认可,并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目前,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景测验、行为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已在各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但是,我们强调质性评价并不是否定或排斥量化评价,实际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都同时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应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并在实施时根据评价的实际需要合理运用,才能达成最佳评价目标,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6. 改革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高校招生考试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点,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对于现在的高考制度,社会普遍认为:一要坚持,二要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篇10
建立科学完善的初中生英语学习评价体系,是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快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举措。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就是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各方面做出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英语学习每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成绩都给出肯定和鼓励的评价,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即使不太理想。但因为在英语学习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得到肯定,这样对他们树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同样有所帮助。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始终保持积极态度,甚至在英语学习某个方面会更加认真,进步更大。这对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纲》试行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期间,为推进《大纲》要求的实施,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但笔者的调查表明,现在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评价还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考试内容主要为笔试、听力和口试。这与《大纲》和《通知》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情况与新课改前并没有实质变化。从初一到初二年年级,有10%左右的学生(部分从小学进入初一时,就信心不足。)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成为英语学习的困难生。在初三年级,有约15%左右的学生厌恶或放弃英语学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相信,建立科学完善的初中生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将会对改变这种现状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初中生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应当是初中英语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一项紧迫的任务。下面是笔者一些个人看法。
1. 评价主体的建设。评价主体指的是评价初中生英语学习的人或团体。主要包括:英语老师、同班同学、学生自己和家长。(1) 英语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是多方面的,英语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学校学习英语的各个方面都给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英语技能表现、学生的特殊表现等方面。(2) 同学的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应具体化,每天是否有学习英语的具体表现,如:听录音、读英语,是否独立完成英语作业,与同学间合作的态度等方面。(3) 自己的评价。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或某个方面的兴趣),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感受和所遇到的困难,自己对英语学习的进步或退步,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和目标完成情况。(4) 家长的评价。家长评价主要应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具体表现,是否主动预习和学习英语,每天听录音的次数、读英语的次数以及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评价内容的建设。《通知》提出:“对学生、教师与学校的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1) 情感态度。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学习的热爱程度、对学习英语的耐心和毅力。(2) 学习能力。对单词的记忆能力、对语法的理解能力、对英语文章信息的把握能力、对所学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来的其他特别的能力。(3) 知识的掌握运用。词汇的掌握程度、短语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语法规则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英语文章的整体理解程度。(4) 技能表现。英语的听力的表现、对英语口头表达表现、对英语读的表现、对英语写作的表现。(5) 合作与团队精神,与同学的合作精神、与老师的合作精神、与家长的合作精神等。
3. 评价方法的建设。评价方法应本着激励为主的原则。应当围绕着发现闪光点,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行。(1) 目标评价法。将学生英语学习设定目标,教师有规律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达成进行测试,对比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即时给予评价,达到目标要表扬鼓励,并制定出下一个学习目标。未达目标要帮其找出原因,制定出追赶目标的方法,或重新定出更为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评价调控学生的英语学习,让学生始终学有目标,有努力方向。(2) 分层评价法。对学习能力不同,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按不同的标准评价他们所取得成绩,让学生都感到自己学有进步,使学生都能有成就感,因而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有信心。(3) 个性化评价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特点,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同学间互相合作的表现、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家庭里学习英语的情况、学生在“听、说、读、写”每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特征,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4) 集中评价法。这是常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主要是有规律的期中期末等统一测试。通过考试的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当然,评价也要客观反映出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找出改进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