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片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片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

篇1

【关 键 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巧用多媒体,活用新教材,把这两者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又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以我的几个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有色彩、形象、声音的情境中融入文本。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其主动性。

1. 画面创设情境。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将从网上下载的“5・12”四川大地震中家毁人亡的悲惨画面资料,伴随着忧伤的音乐,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把画面定格在汶川一所教学楼倒塌,到处残垣断壁的场面。学生置身其中,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有的学生眼圈红红的,有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在看到惨不忍睹的画面时叫出了声,有的已经泪眼蒙胧……这些画面的创设,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同身受,很快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领略到文中的父亲看到儿子所在的教学楼变成废墟,而自己的儿子就在这废墟之中的撕心裂肺的绝望……真实的情境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 音乐创设情境。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积累运用八:听音乐想象童话故事。我制作了教学课件(音乐片段),在课堂上我先播放《森林音乐会》动物鸣叫的片段,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我说:“老师听说森林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你们听听到底谁参加了呀?”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叫声进行猜想、交流,接着我播放了音乐片段①,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引出故事开头。又播放音乐片段②(紧张的音乐),我说:“就在这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继续用心听”。再播放音乐片段②(紧张的音乐),说:“多么急促、铿锵的音乐,发生什么事情啦?”学生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情感也随着或高兴或紧张,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畅游在想象的天空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二、巧用多媒体,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的段落是有限的,文本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补充和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等等,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了。

如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我抓住“彩色”入手,在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课件浏览了非洲风情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了解到原来认为只有黑人的非洲却是如此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在浏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非洲的不同风情有说有笑,知道他们感兴趣了,我趁热打铁,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了非洲这块土地。不仅如此,我还在课件中对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彩色的动物世界、(下转33页)(上接31页)彩色的自然景观、彩色的日常生活和彩色的艺术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非洲的色彩斑斓和多姿多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在学生高涨的兴趣之下,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丰富习作训练素材

多媒体呈现的丰富的习作训练素材,使原本抽象、乏味,学生敬而远之的习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习作训练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色、声的作用,在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下,学生很快进入了写作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

如指导写作《四季》,看到题目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说:“四季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春夏秋冬吗?”这时,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优美的音乐,画面展现了一年四季的美景,这一幅幅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多彩的四季,学生的啧啧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神采飞扬的谈论:“四季真是太美了,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独特的景色!”“我喜欢春天,百花盛开、鸟叫虫鸣。”“我更喜欢丰收的秋天,因为充满了欢声笑语。”……不管是画面中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得不亦说乎。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巧妙使用,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复习

有教育心理学家做出的研究,只凭声音的刺激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很少;只凭图像的刺激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较多;而声音、图像同时运用,能够记忆的内容就会很高。如复习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边复习边用课件展示提纲(应用不同的出现方式),归纳复习了本单元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描写方法,学生记忆深刻。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静态的课本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昏昏欲睡,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推展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郑成军.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0

虽然音乐优雅唯美,但是音乐教学却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尤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因为面向的是年龄相对较小的小学生,他们不仅思维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所以教学的难度更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配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以及状态,让学生好像置身于音乐营造的世界中一样,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成功的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能够将学生快速代入音乐意境,让他们接受音乐的洗礼,从而准确把握音乐的灵魂。

一、情境构建应源于生活

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出所有艺术形式的原型,音乐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基于这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的影子,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作为构建情境的素材。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也还没有建立起对音乐的深刻认知,所以,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以及感受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表层。如果小学音乐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那么就自然会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从而降低他们由于对音乐的陌生感而产生的抵触心理。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其做了一个漂亮的开场,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其次,构建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进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专注力;最后,构建这样的情境不但能够让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能让他们把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情境构建应以学生为本

小学音乐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以及当前的学习特点,从而构建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内在学习推动力。如果教师构建的情境过于简单,那么就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成就感;如果教师构建的情境过于复杂,那么就极易让学生感受到挫败感。因此,音乐教师构建的情境不管是太简单还是太复杂,都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许还会让学生排斥音乐课。教师如果想要顺利的开展情境教学,就必须准确的找出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能力区域以及高其一层的发展区。音乐教师只有构建出符合学生真实能力与水平的教学情境,才能提升学生探索音乐世界的能力以及智慧。这时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音乐课本中隐含的丰富知识,总结之后得出新的认知,并将这些新认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情境构建应基于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学习推手,对于所有学习来说都是这样的,音乐当然也是一样。不过,过去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少音乐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单纯以枯燥的课本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据,直接导致学生觉得音乐课单调枯燥。这样,就会造成音乐课上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忙自己的。许多学校之所以没有给予音乐课足够的重视,除了其不是重要考试必考的科目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令人厌烦。音乐课如果没有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基础,那么自然无法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更谈不上提升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了。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能够抓准学生的兴趣,构建出生动精彩的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他们的最佳学习心理与状态,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有学习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它们又直接决定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小学生就更是这样。因此,小学音乐教师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应基于学生的兴趣,尽量激发它们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这样才能完美体现音乐对学生多方面能力提升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四、借助言语直观提升学生对音乐情境的理解

言语直观实际上就是借助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准确把握语义的形式。由于小学生仍然处于成长的初期,理解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对于抽象的事物会觉得难以接受与理解,可是,音乐又偏偏刚好属于抽象的知识,所以在音乐教学情境里,教师需要尽量借助语言直观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并且还应强化词语形象的辅助。让学生欣赏音乐片段的时候,音乐教师应该先用语言向学生描述该音乐片段所展示的画面,用准确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表述,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中饱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作者在进行《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就先向学生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让他们自己想象春天应该有什么样的景色,再结合听到的音乐,学生就好像真的置身于绿油油的麦田之中,好像摸到了美丽的山花,听到了小鸟快乐的欢叫,见到了溪水潺潺的流动,闻到了空气中浓郁的青草气息,从而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认知程度。这样,开始正式的唱歌学习时,学生就能更快的融入歌曲的意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五、合理借助多媒体构建情境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86-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通过提高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课本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全新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案例1]我在一年级的《两只小象》的歌词教学中,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基本熟悉旋律的情况下,我向每组(四人一组)发放了与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几幅画,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根据歌词内容把图画按顺序依次排列。当范唱开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歌词,眼睛也机灵的搜索着图片,一一排列。范唱结束,学生也通过图画的排列,把歌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向每一小组发了歌词的字条,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看图片,把每一歌词字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教学到这一刻,班里的学习气氛简直到了沸点,每个孩子的耳、眼、手、脑都积极的运转,然后我请每一组出事图片和歌词的并排列顺序,答案都不约而同,这时,我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跟着音乐伴奏轻声唱歌词,这样两三遍练习下来,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歌词内容,这节课的歌词教学就借助了几张画,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顺利将学生带如了这教学过程,期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些情境中,把耳朵的感受用画来体现,再用画面的内容与歌词相连接,最后再用声音来表现歌曲,把枯燥的歌词教学化做有趣的活动之中,美的教育也贯穿始终。

二、演绎生活体验,提供研究材料,拓展研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新音乐课标也大力提倡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认为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有好的影响的,可予以积极的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2] 常用的速度标记“慢速、中速、快速”的教学片段(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时候,布置了回家的研究作业:关于我们身边的音乐的速度的研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常见的音乐速度标记,请说说是什么?生:慢速、中速、快速。

师弹奏三个音乐片段,请学生聆听,并说说它们是什么速度。

生边听边说。师: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了你们身边的音乐,有那些音乐是慢速?那些是中速?那些是快速?生1:我家楼下的老年活动室经常播放的音乐是慢速的。生2:我觉得我们学校早上升国旗时演奏的《国歌》音乐是中速的,还有上次我们开运动会时进场的音乐也是中速的。生3:我妈妈告诉我迪吧里放的音乐是快速的,但我没有听过。……师:这些音乐如果随便播放可以吗?生:不可以的。(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速度对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作用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不必进行理论上的说教,点到即止。)师:老师这里有三种情景,需要你设计不同速度的音乐,你怎么选择?出示图片:妈妈给婴儿摇篮;国庆阅兵;赛龙舟。生小组讨论,反馈:妈妈给婴儿摇篮时用慢速的音乐;国庆阅兵时的音乐是中速;赛龙舟时用的音乐应该是快速。

音乐本身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提升和概括。我们身边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原型。音乐课堂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取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他们周围熟悉的情、景、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产生对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愿望,并得出结果。

三、多角度运用教材,促进多渠道获得知识

小学音乐教材的各课或是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条循序渐进的“双基”的隐线。多角度运用教材,加强学习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

[案例3]舒伯特《摇篮曲》的教学片段

背景说明:我以“人生第一歌”为学习主题,围绕摇篮曲这一题材的音乐展开教学。学习感受多首摇篮曲,来探究摇篮曲题材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另外将一首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与舒伯特《摇篮曲》一起进行教学。并安排了课外的两首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作为欣赏内容。1、设问:人生第一歌?2、引出“摇篮曲”。

3、欣赏《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4、唱唱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练声和初步感受音乐特点。5、学习舒伯特《摇篮曲》。6、师:刚才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摇篮曲,请同学们说说摇篮曲有什么特点?7、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8、汇报1:它们都比较柔和,优美,抒情。

汇报2:它们的速度都是慢速。

汇报3:它们的力度一般用弱或中弱。

汇报4:它们大都表现安宁、温馨、亲切的气氛。

篇4

[关键词] 兼职教师 学科特点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专职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强大,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专业化不断完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正以良好的势头健康发展。但在城乡结合处,在农村,在边远地区,还有一大批的兼职音乐教师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常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甚至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那么,中小学兼职音乐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呢?

一、清醒认识学科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学科突出的是音乐性,中小学音乐课堂处处以音乐展开教学活动,无论是歌曲演唱、音乐欣赏、韵律活动,还是器乐演奏、音乐剧表演等都是以音乐作为主体。音乐课堂教学体现音乐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从音乐体验到音乐实践,最终尝试音乐创造。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强调兴趣、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体现学科文化。多元音乐文化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音乐欣赏、音乐评价、音乐理解和音乐创造,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让音乐贯穿教学和活动的始终。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点。音乐课堂教学中都关注这么几点:

1.创设情境

情境包含情和境两部分,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显现中小学生音乐学习时的内在感受与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具有音乐教学特征的情感境界。一般有语言创设情境、视觉创设情境、美术创设情境、设备创设情境、音源创设情境等。

2.重视体验

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以“审美育人”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唱、奏、演等形式,让中小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享受,正如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3.强调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课题,极其容易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在遵守一定的原则,采用一种自主的教育方式,让中小学生拥有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并强调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点燃学生喜爱音乐的原始能源,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享受真美、友爱和快乐。

4.关注合作

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之一就是合作,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尤为重要。当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共同追求美、创造美、体验美的同时,相互交流,互相沟通;当学生不断在音乐课中“发现”他人,而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与同学开展合作,开展音乐交流,参与音乐集体表演中;当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达成资源共享、技能互探、心理互动和教学互援的共识时,也必须加强合作。

5.加强综合

兼职音乐教师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专业特长,如语言、美术等,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的需要,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是一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运用,把握机遇,激活课堂。

三、巧妙回避技能不足

学校在选择非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兼职音乐教师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到那些会一、两种乐器,或者能歌善舞的老师。他们都是文娱骨干,在歌唱、器乐方面有特长,会很快适应音乐教学,而那些以文化课为主的教师担任音乐兼职教师时,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在某一音乐技能方面的缺乏。如歌曲范唱,歌曲伴奏,器乐演奏等。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音乐专业薄弱的项目,需要音乐兼职教师要巧妙回避,或采用其他方法替代之。就拿歌曲伴奏来说,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不一定要弹奏得非常华丽,学生在歌唱时,需要器乐弹奏歌曲的主旋律,以便孩子们不走音,就可以了。教学中,只要你能够用右手较准确地弹奏歌曲的单旋律,适时加入左手的零星的、点缀式的伴奏就可以进行教学了。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运用电子琴伴奏,效果会好一些,右手单旋律加上左手的低音和弦伴奏织体,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歌曲的伴奏。

随着校外音乐培训与家庭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多才多艺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聘用“小老师”、“小明星”来帮助完成教学中出现的技能上的问题,如钢琴伴奏、器乐示范等,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正确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不但可以避免出现尴尬现象,还可以激励参与的学生学习激情,激励其他同学对音乐的兴趣。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力已是中小学教师们必备的一门技能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也成为学校标准化创建的必要条件,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运用更是便利而实用。

1.视听设备满足学生视听音乐的需求

音乐是门听觉艺术。视听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视觉享受,现行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可以解决视听上的设备问题。

2.多种软件实现学生美化音乐的愿望

软件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软件也越来越多,有音乐制作软件,音乐剪切软件,音乐MIDE制作,多媒体音乐欣赏软件,等等,这些在优化音乐音响效果,提高音乐质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愿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软件自主选择视听音乐的片段,提炼精华部份让学生欣赏。特别是主题音乐欣赏时,可以剪接与主题相关的音乐片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空间方便学生搜集音乐的资源

网络的发达方便学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创作。网络空间强大的音乐资源,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随时可以找到,并下载,通过软件与同学合作进行编辑、修改、重组等,便于欣赏的同时,方便进行二度创作。

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辅助系统只是辅助教学,不能主导音乐课堂教学过过程,一台电脑、一张光盘来完成音乐课堂教学是很不合适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比任何设备要直接、重要。教师要凭借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对音乐的理解的同时,提高技能水平,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做一名优秀的、全能型中小学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12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音乐课堂,如录音、录象、投影、计算机等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介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也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教学中,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如教唱歌曲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跟琴识谱或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种枯燥而乏味的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想办法,寻找更多的音像资料来充实课堂。声像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表演欲望极有好处,也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湘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的《青春舞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聆听,接着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欣赏郭富城演唱的《青春舞曲》,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审美表现做良好的铺垫。

二、内容的拓展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像等不同渠道、不同介质的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笔者在进行《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欣赏》的教学中,就涉及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独奏乐器、不同时期对声音的审美习惯等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这也符合初中音乐教学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总的教学要求。

为了使学生清楚各种乐器与其音色的演奏特点,笔者选用了十多种乐器的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欣赏,加深对各种独奏乐器音色的记忆。同时,相关音乐片段也选用了一些名曲。如介绍笛子选用了《鹧鸪飞》、《京调》,介绍琵琶选用了《夕阳萧鼓》、《十面埋伏》、《阳春白雪》,介绍二胡选用了《二泉映月》、《赛马》,还有弹拨乐合奏《三六》、打击乐合奏《渔舟凯歌》等。这些乐曲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民族乐曲当中的精品,学生通过欣赏不但了解了各种乐器,同时又浏览了许多中国名曲,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视野,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理解的强化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以其特有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民族特色等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单纯的音乐欣赏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全方位地再现音乐形象,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在欣赏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七彩的管乐》中格罗菲的《日出》时,可先配与音乐一致的画面或实景画面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后,再配以文字描绘,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四、音乐的表现

柳斌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音乐不但有它特有的表达方式,而且还是有表情的。以前的教学方式,学生模仿多,发自内心的演唱少,唱任何歌曲都是一种表情,这都是学生情感未被激发的结果。因为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容易被激感。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而且蕴含不同的激情,多媒体能充分体现各类音乐的原汁原味,带给学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唱出心中的歌》自选歌曲表演《雪绒花》时,教师首先可将《音乐之声》影片中几处出现《雪绒花》这首歌的地方节选下来,让学生欣赏;然后再请学生欣赏最后上校逃离前用哽咽声音演唱的《雪绒花》,学生通过交流,理解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相同的歌曲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觉;最后再次让学生演唱这首歌时,他们对歌曲的表现更具有感染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想象的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十分可贵。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需要欣赏音乐的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有些音乐又具有特定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表现,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情绪,丰富他们的情感和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六、效率的提高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几乎是一台录音机、几盒磁带、几张挂图。往往教师讲得十分激动,学生听得十分乏味,教学目的很难完成。有时为了营造音乐欣赏的气氛,教师准备了许多挂图、幻灯或录像、VCD,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放VCD,一星期一节音乐课就在这忙碌中度过,而学生所接触的内容很少,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

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使组合式的人工分别控制转变为计算机集中控制,即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将有关课件制作好之后,通过设置好的程序,由计算机键盘或鼠标控制,按次序将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甚至可以不止一次地出现相关的音乐片段和谱例。如在欣赏交响曲时,对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可以多次播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马上熟悉,这对欣赏整个交响曲会很有帮助,避免了教师为寻找这一主题反复地倒磁带。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控制的难度,又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制能够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精心设计和综合编排。

七、德育的渗透

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多媒体更直接展示观看所获得的效果好。如学唱《长城谣》这首歌时,除为学生展示课件外,同时再让学生学唱《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对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等形成对比,感受到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不同境况,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八、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与画面经过一系列处理而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更加形象化。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而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听觉为主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篇6

一、模仿入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学会“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低年级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可以从模仿开始,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模仿旋律,模仿节奏。从而让学生形成音高的概念和节奏的概念,为以后的声部教学打好基础。比如,在教学歌曲时,因为低年级学生不认识乐谱,我们可以自己用“啦”先唱一句旋律,然后让学生模仿唱,用这种方法唱一两遍歌曲的旋律,再让学生演唱歌词。这样坚持训练,会让学生逐步形成音有高有低的概念。同样在进行节奏教学时,也可以从模仿入手,不需要讲理论的东西,只要让学生用耳朵认真听,再认真模仿就行。在听和模仿的时候,学生就对节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并且通过模仿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比如,二年级欣赏曲《口哨与小狗》,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一起出现会怎么样呢?我让一组学生模仿口哨声,另一组同学模仿小狗的叫声,相互配合,给他们一个四拍的节奏,让他们一起进行。在节奏掌握以后,我再给了他们一个音高,让他们再试着相互配合唱一唱。这样就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声部间相互配合的情感体验。

二、学会聆听,学会感受

“聆听”是每堂音乐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从二年级起就可以给学生听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当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在选择歌曲的时候要考虑到歌曲的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中选择合适的音乐。经典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音乐片段。再有,聆听不是盲目地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欣赏曲目《森林的早晨》,课本上就给了我们两个版本,一个是男声独唱,一个是男声四重唱。在让学生聆听之前,我作了必要的引导,并且让学生先观察课本下方的两张图片,先说说两张图片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再让学生带着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去分别听独唱和四重唱,让他们对号入座。这样学生通过可视的图片把不可视的旋律变得更具体可感、更生动形象。

三、由易到难,阶梯式教学

1. 轮唱过渡,奠定基础

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歌曲《恰利利恰利》的二声部时,就先把合唱改成了轮唱,让学生先做老师的小回声。这样学生的音高和节奏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而且在演唱时,提醒学生模仿回声的效果,也避免了声部间音量相互干扰的问题。这样唱熟以后,我再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相同的轮唱教学。这样由易到难的阶梯式训练,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而且避免了二声部合唱训练的枯燥。

2. 节奏简化,由易到难

合唱歌曲中的节奏训练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把一些复杂的节奏先简单化。先掌握简单的,再由易到难,去解决复杂的。比如我们可以先把四个十六分音符“×××× ×”改成两个八分音符“×× ×”,在熟练掌握之后,再把两个八分音符还原成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样给学生铺设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乐于让学生接受,同时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象指导,让学生易于接受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可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无形而抽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动动脑子,尽量把无形的旋律通过有形的,形象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我在教学《恰利利恰利》时,第一声部的:“啦啦 啦”我让男生唱,同时提醒男生边唱边做锄地的动作,而第二声部的“啦啦啦啦 啦”我让女声唱,并同时让她们做撒种子的动作。这样结合歌词的形象指导,就让学生比较容易领悟,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易于被他们接受。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75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相当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

一、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1.运用多媒体可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室或多或少会对艺术的开放性、多样性有一些限制,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种天生的不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在运用多媒体的音乐课堂上,小学生不再是简单枯燥地学习一些乐理,也不是机械单调地进行试唱。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象的动画或声音,使学生更容易消化、掌握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2.运用多媒体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音乐、绘画等艺术类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有效与否。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课堂的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还可以将一些主旋律的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等传播给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识别水平,辩证地对待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3.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虽然已经有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但多媒体仍然有很多更好的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基层教育的工作中要不断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探索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新型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

二、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

1.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多媒体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音符与文字相结合,让声音与图片相融合,让静态的艺术形象跳动起来,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由抽象变得形象,由枯燥变得生动。多媒体能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像资料播放不便和弹奏乐器不足的缺点,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画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高品质的音乐享受和审美体验。

3. 多媒体可以增加上课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使音乐课的教学容量得到了拓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扩充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这种大容量的音乐课上,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而且他们的音乐感触、欣赏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求,亲自制作和编辑一些音乐片段,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4.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一些乐理知识时,一般采用的是板书的形式。而教师在黑板上写字,一方面会使手上沾满粉笔灰,继而影响教师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另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黑板的容量有限,不能详细具体地将教学内容表述清楚,而且学生在等待板书的过程中也会不耐烦,这样会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枯燥乏味。而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些弊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通过教学课件把音符、标号、基本常识等知识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既节约板书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乐理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5.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听音乐,而且要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主动地想象音乐表达的意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为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结论

篇8

[关键词]审美教育;非智力因素

音乐课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一探讨。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心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音乐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唱几首儿童歌曲、学会几首音乐旋律或表演几个音乐节目,更不是立足于培养音乐家,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立场观点出发,通过歌曲演唱、器乐演奏、欣赏表演、唱游律动等音乐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小学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叫做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密切关系。

1.小学音乐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性格

小学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有一定的影响。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个性特色,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目前供小学音乐教育使用的音响资料很多,不妨来做个实验,把多首欣赏曲目的主题音乐片段剪辑成类似联唱的形式(在选材时,可以考虑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以及中外、古今等时空特点的变化情况),放给学生听,观察学生的表情、情绪、活跃程度,再把学过的歌曲,剪辑成歌曲联唱的形式,让学生跟唱,会发现,欢快的音乐响起,小学生就会动起来;雄壮的歌曲一唱,学生就会严肃起来;《京调》一响,学生就会模仿拉京胡的动作;平缓流畅的音乐播放时,课堂气氛就会平静下来,学生表情就会轻松、自然。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如果想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热情、大方、勤劳的性格,就应当有意识选择这方面的歌曲、欣赏曲、律动表演曲;如果想培养小学生的英雄气质、民族气质等,用纯音乐旋律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应多以歌曲为主,以歌曲为载体,渗透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教师示范,学生参与,再辅之以优秀的、典型的歌曲欣赏,如《游击队之歌》、《我的祖国》、《赛马》、《渔舟唱晚》、《土耳其进行曲》等,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的情感的美育手段。所有的不朽的音乐,无不植根于民间音乐。让小学生从学习民歌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入手,逐步扩展,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民歌音调特点等,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习、欣赏,进而内化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仅靠课堂教学不行,仅仅局限于本民族、本国的音乐也不行。要注重创设学校的音乐环境和氛围,可定期举行综合音乐会或专题音乐会(如合唱、口琴、竖笛、舞蹈等),课间多播放有意义的背景音乐,借助校内校外的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多唱、多听思想性强的歌曲,多欣赏外国经典作品等。众所周知,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只要能让学生“曲不离口”,那么,种种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就会自然地感染学生,在积累、体验、深化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3.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能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兴趣。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愉悦人的内心感受,能帮助人消除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容易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又由于音乐表现的“模糊性”,使得它不同于语文、数学那样结果直接、明了,而是给了学生以发挥想象力的更充分的空间。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音乐的这一自然属性的作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深刻体验,逐步增强学生兴趣。

4.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9

关键词:音乐潜质;音乐感受;体验;理解;创造

从人类感知事物本能过程来看,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这四个环节对于学生音乐潜质的激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活动中培养低年级段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如何更好地体验音乐?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音乐内容?怎样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创设多种音乐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好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关注。“感受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情绪情感状态的意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学习情境与内容不能引发他的兴趣,即不能触动他的感受系统,一切学习都是无效的。”(引用自王秀萍《学前音乐经验教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感受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从学生音乐发展的一般特征规律来看,进入音乐学习的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则是歌唱。我们的嗓音是天然的乐器,学生也是通过自己的“嗓音乐器”开始接触音乐的。歌唱最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最容易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歌唱虽是接触音乐最自然的方式,但它也不是唯一的。和吃饭一样,我们需要各种各样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始也是一样,歌唱不是学生感受音乐的唯一方式。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初始,教师一直是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方式,那么,学生很容易误以为歌唱就是音乐,音乐就是歌唱。学生对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学生也有自己的音乐世界,应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音乐形式。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风格清丽、旋律活泼的钢琴曲、小提琴曲等器乐曲引领学生聆听、感受,如,《雪绒花》的钢琴版。学生可以在学习完《雪绒花》这首歌曲时听赏它的其他版本,这样就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对于学生感受音乐的作品选择上,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内容清晰简洁、音乐主题形象突出的作品。加德纳尔也在他研究的儿童音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提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兴趣,而对音乐风格、音乐个性不加注意。针对这一特征规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性强的简单歌曲给学生演唱。而选择的歌曲也必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最好选择一些节奏简单、速度适中、旋律悦耳的歌曲,让学生在聆听中找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比如,歌曲《白胖鸭》《看星星》《数鸭子》等(歌曲选自陈凯华《快乐音乐轻松学》),钢琴曲《大笨钟》《蝴蝶》《蜜蜂》等(选自《汤普森幼儿钢琴入门》)。还有交响曲《彼得与狼》,这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专为儿童所作的。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们明白原来音乐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在这无比宽广的音乐天地间发现并选择自己所钟爱的那一种色彩。

二、体验音乐的快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

感受了什么是音乐,感受了音乐的快乐后,就应该让学生去体验音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体验音乐的元素,从音乐是什么转入到音乐里面有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感兴趣。音乐的结构由节奏、速度、旋律、音色、和声、曲式、体裁组成。对于低年级段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要以感受、体验节奏、速度、音色、旋律这四种元素为主。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笔者十分推崇世界著名的三大教学法,即达尔克罗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科达伊教学法,三种教学法殊途同归。它们都强调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从头到脚动起来。比如,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学生与学生互动,在拍手、跺脚、捻指等声响中体验音乐等。下面笔者将举实例说明。

1.节奏体验

例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节奏地朗诵童谣:

大头|大头

下雨|不愁

人家|有伞

我有|大头

学生围成一个圈,一边念,一边跟随教师做相应的动作。教师在动作的编制上应遵循简单、易记、形象的原则。

例2.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拍手,一组跺脚,一组拍腿,一组念童谣:

大头大

大头大

刮风下雨都不怕!

首先四组学生一起念,然后念的念,拍手的拍手,跺脚的跺脚,拍腿的拍腿。

教师也可以通过做一些游戏让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节奏体验。

2.速度体验

教师带领学生唱《幸福歌》。

(1)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2)只有教师唱,一种问与答的形式。

教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学生:拍手。

注意:速度由很慢到很快,多来几遍,学生根据教师所唱的速度的变化做出拍手的速度反应变化。

3.音色体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敲击身边的实物,如小凳子、小桌子、小铃铛,并说出音的高低。教师在钢琴的中高音区弹奏欢快的曲子和在中低音区弹奏抒情的曲子,让学生自己比较异同。

4.旋律体验

首先从民族调式的儿歌入手。科达伊认为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学生音乐教育也应该以民歌为基础,并且“利用民歌的原本性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与想象中受到音乐表现力的感染”(引用自《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清晰可爱、朗朗上口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旋律体验是基于节奏和速度,还有音色之上的,学生在歌唱的同时还需要综合前面所说的进行变化学习。比如,学生学唱《茉莉花》,可以跟着《茉莉花》的韵律去拍手,有舞蹈性地走步,这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自由发挥,教师亦可让学生自己去自由想象发挥。

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

对于一些作品,学生在理解上会有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差异,即便如此,教师也不要轻易告诉学生某段音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而是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因为他们有超乎寻常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比如,在欣赏一段音乐后,引导他们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欣赏音乐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可以使学生情绪激动或共鸣的音乐听赏活动,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要给他们留有自我交流、表达感受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换认识,学生能够充分地,深刻地理解所听赏到的音乐作品。

在学习理解音乐过程中,学生需要主题内容明显、突出、形象的音乐作品。在此,笔者认为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交响音画《动物狂欢节》为学生的最佳听赏作品,一套作品共有十四曲。从第二曲开始到第十三曲,主题鲜明、形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形象更加突出的音乐片段作为教学内容。比如第二曲《公鸡与母鸡》,第三曲《野驴》,第四曲《乌龟》,第五曲《大象》,第六曲《袋鼠》,第九曲《林中杜鹃》,这些都非常客观写实地刻画了各种动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十分符合学生的音乐心理。在听赏作品之前,教师首先不要告诉学生每段音乐所代表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主动感受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并加以想象,再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或声音等方式来表达他们所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可以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音的高低、力度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表达,并简单地学会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公鸡与母鸡的主题,节奏轻快,作曲家用不同的乐器表现了公鸡与母鸡,学生大可不必清楚地分辨不同乐器,但他们要感受到音乐片段间的不同。通过对类似音乐作品的听赏,逐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理解经验,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遵循《纲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变活动的理念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现、自我尝试的机会。

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听赏更丰富的音乐,更有助于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四、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游戏与生活中,让学生去创造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教师选择的创造性音乐作品和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在初级阶段中,音乐活动的模仿是需要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音乐节奏模仿游戏:

例1.(1)教师先给出一条固定的节奏型:X X|XX X|

(2)让学生模仿并填词,要遵循一字一音的规律。

小 鸟|喳喳 喳|小 鸟|叽叽 叽|

在充分掌握这个节奏后,打破一字一音的模式,填字由五字变成六字,让学生在自己模仿的基础上开创新的节奏型:

小青 蛙|呱呱 呱|或小 青蛙|呱 呱呱|

这是一种节奏创新的方法。

例2.(1)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原始节奏型:X X|XX X|(小鸟,喳喳喳)

(2)如果是一大群鸟呢?该怎样改变节奏使得节奏更加形象呢?可以如下:

小 鸟|喳喳 喳|或小 鸟|喳喳喳喳 喳|

这里只举了音乐节奏模仿游戏的例子,其实还可以设计音乐速度模仿和音乐音色模仿的教案,这就需要教师才思的发挥了。总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模仿创造。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欣赏并懂得较多的音乐知识后,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游戏与生活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在欣赏完《动物狂欢节》后,学生懂得了乐曲中的“大象”“狮子”“乌龟”等动物形象是如何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出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的动物形象如“小兔子”“蜗牛”“蚂蚁”等,让学生充分想象和自由创造,用体态动作和制造声响来表现这些动物的特征。为了更富成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教师可以把音乐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趣的小课题,如:让他们寻找自己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声音并用自己的音乐感觉表现出来。或者有节奏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如夏天来到,知了叫个不停;秋天来到,秋风瑟瑟,树叶沙沙的声音。最终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世界的奇妙与宽广,丰富多彩与变化无穷。

篇10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重要许多,首先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其次,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称赞它们,并会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教育能实现人的内在自然建造,培养人美好 、和谐、完整的情操和个性。

当前经常会听到音乐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喜欢音乐,却讨厌上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遗憾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音乐教育者的思考。

就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因素。时下,由于市场的需要,各类音乐组合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这类音乐集器乐、演奏、流行音乐手法于一体,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加之强势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炒作,使之形成一股排斥优秀音乐文化的潮流。二是主观因素。曾几何时,我们的音乐教育偏重于技术的倾向。单调、枯燥的技能训练、音乐知识、单一、呆板的音乐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乏味。久而久之,孩子们对音乐课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真美的东西,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可见音乐教者并没有把音乐的美呈现给孩子。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们抵制不良音乐的侵蚀,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样的音乐才是美的音乐?美在何处?这是音乐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首先,反复聆听音乐,引导孩子们“感悟”音乐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引导孩子审美发现的过程。而感受音乐美的基础是聆听。教师要用心引领孩子们:围绕音乐、倾听音乐、走进音乐、感悟音乐,让孩子在聆听音乐中感受音乐丰富多彩的美。如在教学《嘀哩嘀哩》中,教者引导孩子们闭目聆听,并在脑海中勾画:青翠的山林、清澈的河水,红的花、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让那明朗、清澈、轻快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歌词,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想像世界,去感悟自然美、祖国美,让音乐所塑造的美丽如画的音乐形象载着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滋润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其次,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美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小学音乐教育应力求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尽可能地将音乐的美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如唱《我们的田野》,体会到自然美,唱《祖国、祖国多美丽》体会到祖国美,唱《劳动最光荣》体会到劳动美,唱《王二小》体验到人格美,唱《幸福在哪里》体会到幸福美。美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一颗感受美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唱勃拉姆斯《摇篮曲》时(教师课前准备了表现夜晚情景的道具),首先教者进行了富于感情的范唱,然后让学生利用教师课前的道具布置表现夜空情境,布置完后,教师让学生扮演月亮、小星星、树叶,场地中间是一个小宝宝的摇篮,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一情景当中。然后启发学生怎样做才会让小宝宝睡着呢?有的学生说:“轻轻摇摇小宝宝。”还有的说:“静悄悄地不要吵醒小宝宝。”老师不用太多的语文渲染,学生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这节课,学生歌声美表情美,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朋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不经意间美的种子已播洒于孩子们的心田。

第三,富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表现音乐美。

“富教于乐”。教者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待学生理解感悟音乐后,采取浅显易懂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如唱一唱欣赏曲中的主要片断、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断,熟悉音乐主题,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随音乐击拍、跺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等,让孩子们从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中引发自由想像,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教者让学生依据音乐形象,即兴模仿飞翔的小鸟、笨拙的大象、灵敏的猴子、威武的狮子、高贵典雅的天鹅等。在音乐欣赏中以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鼓励孩子们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参与、表现意识,让孩子们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像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多种方式将音乐的美表现出来,使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音乐所带给他们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第四,走进生活,让孩子们创造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