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概论”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46-02
一、调查设计
学生对课程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和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受这门课程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为剖析教学情况,了解学生思想特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本课题组经过研究讨论,编制了《思想政治教学部“概论”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以青岛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开放性和定向性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对“概论”①课的认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师要求等五个方面展开调查。青岛工学院的“概论”课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商学院、机电学院、建工学院、信息学院、外语学院等六个院系的大二学生,采取无记名随机方式,受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典型性较为突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97.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认可度不高。民办高校学生对“概论”课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双重作用认识模糊。调查结果表明:六成以上大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比较低。在“你认为“概论”课有何重要意义”的问题上,高达71.2%的大学生选择“宣传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说明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但认识不足,不知道其对专业课学习所起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的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概论”课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什么用处,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也就出现了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打瞌睡、看课外书等现象。
2.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度不高。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征。他们更多地对专业实践内容感兴趣,而对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另外,大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更愿意关注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将大学生需求、注意力和兴趣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才能为他们所接受。走访中大多学生反映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内容枯燥与现实结合不足等问题,会使学生在一拿到教材时就先入为主,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制约着“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教学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度不高。黑格尔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事半功倍。“90后”大学生偏重于直观化的认知,喜欢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真实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填鸭式”不切实际的灌输传授方式持否定态度。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76.1%)希望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虽然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但大多流为共同灌输,即使有部分老师采用“热点追踪”、“新闻播报”之类教学手段,但不注重挖掘“热点”背后的深刻问题,仅限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长此以往,新鲜感淡化,失去兴趣,流于形式。有84.1%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希望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互动式和研讨式,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焦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考核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试作为教学的重要一项内容,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考试就怎样学习,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以青岛工学院为例,“概论”课的考试方法采用平时(30%)与期末考(70%)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的评定,大部分教师也仅侧重于到课率上,对于到课、听课的效果却很少关注,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上,但是开小差、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期末考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注意听,只要期末复习时突击几天就能及格,学生走出考场忘得精光。调查显示,31.7%的学生认为“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0.6%的学生倾向于以平时(40%)与期末(60%)相结合的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一纸试卷”定终身,更希望考核方式多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5.教师素养参差不齐,观念有待转变。思政课教师身肩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之责,其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实际上,当前我国高校整个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养参差不齐。
在走访调查中获知,目前民办高校的大多数专职思政课教师相对年轻,知识更新比较快,但不乏一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从教前所学专业与如今所教专业并不一致,因此吃不透理论,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显示不出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吸引力。很多思政课教师毕业后直接当教师,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实践教学中也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从调查数据来看,8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为人师表,方法恰当,很受欢迎”,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目前教师的教学水平,但他们更喜欢幽默风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朋友型和知识型兼容的教师。这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式”、“语言风格”、“互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互动能力”上,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当前的软肋。
三、路径探索
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业精于勤”。一个称职出色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把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弄懂弄通,真正吃透和把握好教材。此外,思政课的亮点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在于它能不断地解释和指导现实,因此教师对知识的掌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要有敏感的信息意识,可以定期参加各种培训,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重大事件,及时回应思政课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除了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不断地钻研授课艺术,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2.深入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矛盾的多元方向。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经常与大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最关注的“热点”,用的观点因材施教,体学生之情,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将现实社会中的先进典型、反腐成果、现实案例等与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剖析,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QQ群、微博或者学院的论坛等渠道,与学生互动、沟通,与学生亲近,让学生愿意交心,与学生做到“亦师亦友”,从而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头号难题。青岛工学院的“概论”课教师在此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初有成效。如采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进行新闻播报等教学形式;开设辩论课、专题讨论课等形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成效不是用一张试卷就能反映出来的,应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考察。如青岛工学院的“概论”课教师在此问题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运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和考核的多样性,如平时考察包括出勤、课堂讨论及作业等;期末考以开卷或者闭卷形式、社会实践形式以及自评与他评形式等,主要检查基本理论的掌握、运用和理解方面。初步形成一个由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共存,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兼顾的考核系统。
注:
①文中“概论”为《思想概论》简称。
参考文献:
[1]白立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张永光,李建权.论教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
[3]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篇2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该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创新,出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它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实践性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必然选择。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和活动进行逻辑组合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这五个部分(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支撑,教学模式就是由这五个部分有规律的联系而组成的动态有机系统。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思想或理念起主导和统率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就是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或理论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关键,因而也是教学改革或创新出发点和前提。
2.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在整个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决定着教学活动程序及方法,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3.教学条件
是指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条件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主体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素质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成败。
4.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的客观条件而设计和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策略,它规定了教学组合活动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考核与评估,以检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检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自然地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性,因而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热点,也是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创新,逐步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并推行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仍存在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两大阵营。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语言、板书以及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按照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向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讲授既定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讲、看教科书、做作业、讨论等方式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则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上,教师通过采用教科书、粉笔、黑板辅助教学。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也会借助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材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优势,如有利于保证政治教学的方向性和计划性,使教学有条不紊,课堂井然有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和专题教学模式等等。
(1)从教学主体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参与型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2]其共同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来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1)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双方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学”;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从而使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平等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知识和情感的平台,使师生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的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体互动),还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与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物人互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知行互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时空互动),课内与课外之间的互动(场所互动)以及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互动(性灵互动)等。
3)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处于次要地位,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思考,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自觉地获取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和控制,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结果自己评估,简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通过情景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1)案例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设计成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分析,学生掌握到基本的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
2)专题式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材的章节,将各种现实问题按性质分门别类,总其大要,形成专题,以专题为单位设计各门课程和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式的教学模式。如在“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概论”中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专题教育、家庭道德专题教育等以专题为单位的课程教学活动。专题式教学模式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进行专题讲授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能力得到更大的磨炼和提高。
3)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主动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独立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获取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从教学手段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模式。传播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决定了理论大众化的深度和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深刻的理论生动且直观地阐释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掌握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所谓网络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网络作为教学传输媒体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共享和管理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许多院校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和学者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创新,不断探索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模式上的总体现状依然是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教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教学质量的检验也主要依赖考试,偏重于知识传授效果的考核。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课程,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结合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创新,而某一种教学模式本身是很难同时关照到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博采众长。笔者认为,“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的,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注重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条件上综合运用课堂与课外两个场所,板书、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互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策略上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广泛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和意义;在教学评价方面,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终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信仰和知识能力。
篇3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现状;教改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在这个新时期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正逐渐形成,这样的趋势导致世界各地文化冲突与融合。各种文化和大量信息广泛交流与传播,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重重考验。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足够的关心。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适应能力也不错。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等方面的优点。在赞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批判的发现他们所共有的缺陷:
一是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其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尤其缺乏社会公德。导致大学生损坏公物屡见不鲜。 二是缺少健全的思想认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世界格局、社会事务方面问题比较关心,尤其是最近国际矛盾冲突,大学生都踊跃展现自己爱国热情,他们的革新意识很强,但由于本身的阅历、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说话做事比较片面,不会换位思考,不能灵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观分析和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还有待于提高。三是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追求物质,不能合理分析好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四是心理抗压能力较差。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但是在他们面对激烈竞争、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的时候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时常出现自闭等情况不愿与世界交流,不愿相信别人,甚至会走上极端。五是现在的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思想上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由于远离家庭与亲人的关爱,极易迷恋网络,从而诱发责任感的逐渐缺失,造成逃课、旷课问题频频发生。少数大学生还可能利用网络造成犯罪行为,害人害己。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措施
1.努力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
传统所用的教学观念是要将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输到学生的脑袋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视自己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认为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处境就如同古谚语所形容的“算盘”,拨一下才动一下。这样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下,尤其是像思想政治课这类,本身理论性比较高,更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冲动。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应当“以人为本”,视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陷入课堂情境,使得政治理论课也能丰富多彩,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率
一直以来,学校教师一厢情愿的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配合不融洽,难以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面对思想政治这类理论性课程的时候也会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由填鸭式过渡到互动式,要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在教学时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问、多讨论、多活动、多对话等等,激起学生的热情。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本来就很高,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比较欠缺,那教师应该多加一些仿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例如:适当地给学生放一些历史纪录片,去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去领会思想政治的理论。
4.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国家的客观形式不断变化,学校内部教育对象也时刻改变着,这要求高等教育一定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符合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要针对全球发展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社会生活遇到的新问题以及教育对象的新特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 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目的性,最后要根据时代潮流制定相应的教学。
三、总结
由上可知,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教授与答疑相结合,因势利导;学生要虚心受教,努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新时期里,思想政治教学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努力创新教学手法,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
篇4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学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与实践的结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跟社会热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问题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下,思政课教师选取热点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教师“以教评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已经过时,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填鸭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为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各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高校相对更为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环节的制定,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在思政课教学建设具体实施上,没有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多数思政课改革仅仅停留在会议及文件上,没有具体有效的建设办法。其次,很多高校在专业实训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很难落实到位,大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时只能借助于暑假回到老家,自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过后向学校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调查研究,仅仅只是从网上下载内容上交应付,使思政课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和民生。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压缩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同一门课程,不同的高校开设的教学课时都有差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也不尽相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一规定,多数思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管理缺少统筹规划等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需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各高校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来说,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主体,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与实践设置上,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内容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要创造条件培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实践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
篇5
[关键词]人格素养 高校 思想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巩在峰(1966- ),男,山东莒南人,凯里学院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贵州 凯里 5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凯里学院规划课题“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14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形势的改变,我国当前教育机制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正是培养学生人格、情操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性,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面临更多的挑战,高校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满足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把教授学生知识与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建立人格素养培育的模式。
在国内外,研究人格素养培养问题的学者很少从思政课教学角度对高校生人格素养培养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探讨,所以笔者决定以“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为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模式。
一、高校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性
1.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处于精神发展状况的特殊阶段,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造就了人格素养的养成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通过对高校生人格的调查分析,我们可将高校生人格素养培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特性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其过分注重物质条件。高校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的需求强烈且丰富。他们既需要衣食住行、社会的关注、教师的关怀等外在物质条件,又需要友谊爱情、为社会贡献、美德等内在精神需求。从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对社会发展利益的需求,往往忽视社会发展对于自身的需求。由于学生更加注重实惠,使得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前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缺少贡献意识。
二是由于面对各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内心情绪波动较大。由于高校生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验积累的增多,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知世界、观察世界。同亲人、教师、同学之间等各种情感使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复杂起来。在与社会、外界接触的时候,往往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矛盾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畏惧、逃避的行为。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由于学生情感丰富、经验不足等心理问题,使得情绪波动较大、忽冷忽热,导致情绪与理智自相矛盾。
三是高校生责任意识的薄弱。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时,只依靠自身的感知、思想做出判断,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略他人,团体意识淡薄。只知道盲目追求利益,忽视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
2.影响学生人格因素的分析。学生的人格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略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人文环境的教育与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内在的需求与内心的想法;高校的各科教学把人格素养的教育都推给思政课,致使学生的人格培养模式形成了单一引导的局面,而忽略各科的协同作用;高校只是单方面强调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忽视教学的主体――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教师思想道德水准不高,缺乏对教学的热情。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含“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由于各门课程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使得思政课对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分为社会人格培养与法制人格培养。
1.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人格的学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重视思政课教学,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明辨是非、勇于承担责任、创新等优秀品德的社会人格,为祖国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军。
一是思政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学生诚实为人。正确的是非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要求我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可以为我们的思想、行为提供正确的方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重视对于学生是非观的教育。正确的是非观教育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正确的是非观包括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正是现在的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地方。他们虽然拥有对生活、事业的热情与激情,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性的引导,使得他们经常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行为盲目。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无法代替理性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是非观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正确的理性。而正确的认知理性可以促进学生诚实品格的形成,科学的价值理性会使学生形成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当今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人格培养的模式,以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善于探索,克制盲目蛮干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引导学生诚实待人,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
二是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乐于助人要求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和乐于施善的品质。关爱的力量可以使他人充满希望、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目前,关爱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务之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宠爱使得他们只懂得享受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忘记了自身也应该为他人奉献。所以,当前思政课教学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首先,要认知和了解他人。对他人的了解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其次,在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关心、同情的情感升华为一种爱国、奉献社会的利他情感,从而形成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第三,将关爱之心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三是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感,即责任心或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承担责任、完成责任的心理反映。根据责任的对象涉及的社会关系,我们可将一个人的责任划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国家责任和全球责任五类。面对各种责任,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强烈的责任心。目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精神疲软,缺少社会义务感,只知索取、不思回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将教育的重点放到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上。思政课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教育,使得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不到位。责任教育过于理想化,缺乏务实性。
2.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不仅包括社会人格,还包括法制人格素养。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社会人格、良好的专业水准,更要具备良好的法制人格,以法律的思维模式考虑、处理问题。稳定的法制人格可以减少事物的纠纷,增加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法制人格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第一,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的精髓,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理性面对社会上的问题,为培养学生法制人格提供理性批判与辩证的思维保证。第二,将我国的历史、国情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的发展选择社会主义、选择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科学地评价历史的能力与辨别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认识到我国法制的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推动法制社会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丰厚的历史底蕴。第三,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建设我国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推进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教学中,强调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与依法治国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坚实的民主素质基础。第四,将法律知识、法律思想传授给学生,深入讲解法律理论、法治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人生理想,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制观念,确立法律信仰。但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偏差,使得其未能很好地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法制人格培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思政课与学生法制人格之间关系的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增加社会的实践教学。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人格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模范作用与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品行、思想、言行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外界力量无法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教师的美好情感及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得教师本身可以将坚定的政治信念与道德威信、渊博的知识与人文素养、高瞻远瞩与创新能力、和谐精神与博爱精神集于一体。
由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广泛而全面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素养。具体包括:一是促进学生形成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素养,使学生的人格社会化。教师是学生人格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潜在的巨大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其言语、行为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学习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素养。二是构建学生和谐的心理品质,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外界的冲击,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在思政课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外界的不稳定因素时,可以使学生以轻松、和谐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提高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的价值判断方向产生了偏差,过于崇尚外国文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了提升学生价值观的科学性的重要措施,而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崇尚社会主义所提倡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性。
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揭示了高校生人格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作用,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师的作用,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提升高校生的人格素养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学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品格,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与和谐、美好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虹.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及塑造――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2(3).
[2]陈璐.高校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文教资料,2012(16).
篇6
1.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处于精神发展状况的特殊阶段,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造就了人格素养的养成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通过对高校生人格的调查分析,我们可将高校生人格素养培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特性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其过分注重物质条件。高校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的需求强烈且丰富。他们既需要衣食住行、社会的关注、教师的关怀等外在物质条件,又需要友谊爱情、为社会贡献、美德等内在精神需求。从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对社会发展利益的需求,往往忽视社会发展对于自身的需求。由于学生更加注重实惠,使得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前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缺少贡献意识。二是由于面对各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内心情绪波动较大。由于高校生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验积累的增多,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知世界、观察世界。同亲人、教师、同学之间等各种情感使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复杂起来。在与社会、外界接触的时候,往往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矛盾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畏惧、逃避的行为。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由于学生情感丰富、经验不足等心理问题,使得情绪波动较大、忽冷忽热,导致情绪与理智自相矛盾。三是高校生责任意识的薄弱。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时,只依靠自身的感知、思想做出判断,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略他人,团体意识淡薄。只知道盲目追求利益,忽视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
2.影响学生人格因素的分析。
学生的人格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略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人文环境的教育与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内在的需求与内心的想法;高校的各科教学把人格素养的教育都推给思政课,致使学生的人格培养模式形成了单一引导的局面,而忽略各科的协同作用;高校只是单方面强调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忽视教学的主体——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教师思想道德水准不高,缺乏对教学的热情。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含“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由于各门课程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使得思政课对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分为社会人格培养与法制人格培养。
1.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
高校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人格的学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重视思政课教学,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明辨是非、勇于承担责任、创新等优秀品德的社会人格,为祖国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军。一是思政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学生诚实为人。正确的是非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要求我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可以为我们的思想、行为提供正确的方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重视对于学生是非观的教育。正确的是非观教育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正确的是非观包括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正是现在的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地方。他们虽然拥有对生活、事业的热情与激情,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性的引导,使得他们经常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行为盲目。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无法代替理性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是非观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正确的理性。而正确的认知理性可以促进学生诚实品格的形成,科学的价值理性会使学生形成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当今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人格培养的模式,以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善于探索,克制盲目蛮干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引导学生诚实待人,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二是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乐于助人要求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和乐于施善的品质。关爱的力量可以使他人充满希望、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目前,关爱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务之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宠爱使得他们只懂得享受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忘记了自身也应该为他人奉献。所以,当前思政课教学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首先,要认知和了解他人。对他人的了解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其次,在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关心、同情的情感升华为一种爱国、奉献社会的利他情感,从而形成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第三,将关爱之心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三是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感,即责任心或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承担责任、完成责任的心理反映。根据责任的对象涉及的社会关系,我们可将一个人的责任划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国家责任和全球责任五类。面对各种责任,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强烈的责任心。目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精神疲软,缺少社会义务感,只知索取、不思回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将教育的重点放到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上。思政课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教育,使得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不到位。责任教育过于理想化,缺乏务实性。
2.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
学生的人格素养不仅包括社会人格,还包括法制人格素养。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社会人格、良好的专业水准,更要具备良好的法制人格,以法律的思维模式考虑、处理问题。稳定的法制人格可以减少事物的纠纷,增加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法制人格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第一,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的精髓,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理性面对社会上的问题,为培养学生法制人格提供理性批判与辩证的思维保证。第二,将我国的历史、国情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的发展选择社会主义、选择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科学地评价历史的能力与辨别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认识到我国法制的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推动法制社会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丰厚的历史底蕴。第三,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建设我国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推进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教学中,强调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与依法治国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坚实的民主素质基础。第四,将法律知识、法律思想传授给学生,深入讲解法律理论、法治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人生理想,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制观念,确立法律信仰。但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偏差,使得其未能很好地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法制人格培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思政课与学生法制人格之间关系的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增加社会的实践教学。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人格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高校
一、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短信,其诞生的第一年年底,注册用户就超过5000万。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80.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88.9%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92.0%的大学生借此浏览动态、发表观点和更新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高度重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这为打造微信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在全国30所高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表达个人思想、展现自我的愿望强烈,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关注度(85.0%);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加强,仅有44.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报告(学习)会议;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启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要积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利用像微信这样的新媒介给予他们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积极创造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增加师生平等对话的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教学内容。
三、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1.微信的独特优势
从现有设备及网络基础上来分析,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而且随着现代网络在高校校园中的普及,学生使用微信的成本降低。同时,微信操作简便,交流内容丰富,它为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已经渐渐成为学生手机中的必备软件之一。可以预估,利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将表现出很大兴趣。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在教学中使用微信符合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微信使人们交流的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其功能,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利用微信可以及时内容,以弥补思政课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信息更新方面不及时的不足。其次,借助微信平台,可重点突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将时事热点传递给学生,吸引学生关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最后,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使师生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了解学生日常关注的内容,也可以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思路,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容易吸引学生。将微信的功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这个平台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可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是符合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的。
然而,必须要明确的是,发挥微信的作用并不是要脱离传统教学,而是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使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鹏,邵凯旋.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3]吴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5).
[4]程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阵地拓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8).
篇8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课程存在重复教育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中,一般思政课教育从小学即开始,整个中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思想教学课程的内容相互联通,在学习重点上存在重复性。多次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陌生知识的新鲜感,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较低
高校部分学生针对思政课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弱,这些学生一般对教学中动手性和实践型较强的科目有更高的兴趣,使其对思政课的理论学习和理解能力无法提升。
3、课程教学较为枯燥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一般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始终是指导和学习,其教学过程的枯燥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接受新鲜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新旧信息和学习方式的冲突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影响教学的进行效率。
二、信息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维和问题
1、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落后与时代的发展,其教学方式与时代的不接轨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的几点:第一,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当前时代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当前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中的理论和思想缺乏与时代及科学研究的融合,使得在教学中分类混乱。
2、信息背景下教学改革思维
(1)改革教学理念
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当前现代教学理念来发现当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人员应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考虑高校学生在信息结构和学习中的实际能力,以服务学生学习,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导,对当前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明确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发展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价值。
(2)寻找理论依据
在改革中,思政课程教学人员应当从教学理论开始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寻找理论依据。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即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重视和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3)拓宽学科宽度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学人员要注意不断拓宽学科宽度,从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中进行学习,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先进教学方法,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思政教育之中保持科学性原则是指自使用的过程之中要保持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性看法。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类工具,其使用的具体效果是按照其使用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来决定的。在思政教育的网络使用之中要形成对网络技术的科学看法。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也要保持科学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还处于成长期,未形成完整的分辨能力,在网络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监督。
2、寓教于乐原则
网络的特性使其可以建设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平台,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发掘在思政教育中的趣味因素,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还要在思政课理论的教育之中结合网络技术,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特点
1、课程特色性强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思政课程可以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平台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在构建教学平台时,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对其课程和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并由学生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网络平台学习避免了传统学习中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可以通过视频、讨论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理论内容有更深的了解。通过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更为充分的交流,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
2、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使得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实现分块化的教学,各部分的理论知识可以和实际相结合,在不同专题的实施和教学中推动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实现一体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如下的几个部分:课前网上预习、课上实例分析、课后教师指导等几个部分,在步骤上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学平台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这一举措使得课堂资源得到了扩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4、任务式学习
篇9
大学每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使大学在社会发展当中占有的地位愈发重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的建设就没有停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培训班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当代人的眼球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与氛围。其中全日制高等院校(大学)作为培养青少年成才的基地,其更是在保障我国素质教育质量当中占有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文化也随之受到了冲击。青少年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其更加易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致使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大量青少年网络犯罪、青少年网瘾等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阻碍了当前我国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建设,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而大学思政教育课程的开设与理念的传承正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大学思政课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能够促使大学思政教学脚踏实地的处理好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也能够不断的实现净化校园文化、营造大学校园良好氛围等重要的作用。为此,以我国大学校园所处的环境为基础,针对当前其所处的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变得愈发重要和关键了。
二、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现状与现实挑战
第一,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变得愈发困难。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极大优化了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但是,却也由于当前我国对于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用的经验不足,导致在高校环境下不能够很好的控制以互联网为媒介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困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背景导致了思政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互联网文化日新月异,在不同时间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并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影响。网络当中经常会出现新的思想、新的骗术、新的违法方式等,而这些信息不易于被教材编写者所获取,加之高校教师自身对网络发展环境关注不足,从而致使大学思政教育与现实问题之间存在较大沟壑;2)大学思政教育更多局限于对思想的传递,而缺乏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思政教育的目的已经不能够再停留在思维传递、思想改变等方面,而且应当以健康思想、良好思维来影响大学生行为。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不易被监控、网络行为容易被匿名等问题,致使大学思政教育在实践反馈环节存在较大漏洞,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进。第二,学生逐渐缺乏了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使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对思政课产生厌倦。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内容的局限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整个大学思想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其实与高中、中学思政课教学基本无疑,这就导致了拥有猎奇心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重复教学的内容及模式产生厌倦。针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而言,其在大学校园内主要是以课程教授为主,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缺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造成了学生将思政课的学习作为了一种负担。
三、对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思政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64-02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复杂性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特征。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目标向度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征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CAS理论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体现了人们对系统运动和演化规律认识方面的一个飞跃。正如霍兰教授指出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路标,使我们开始明白要观察些什么以及该怎么做。”[1]
适应性:CAS中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实体。主体能够随着得到的信息,对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进行相应变更,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系统的演化、进化,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聚集性:主体间的聚集过程,加速了系统演化进程。没有主体的聚集,就不会有相互作用,也就没有系统的演化发展。因此,“聚集、组织、发展;再聚集,再组织,再发展……是CAS演化的一种基本模式”[2]。
互动性: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系统演化和进化的主要动力。每个主体对其他主体也起着环境的作用,由于环境中存在着随机因素和多种因素,往往会使个体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这样整个系统就变得比较复杂了。
整体性:CAS理论把宏观与微观有机联系起来,指出作为微观单位的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宏观的演化和进化。如一个国家的总体国民教育素质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
随机性:CAS理论认为,在CAS中随机因素不仅影响状态,而且影响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
这些特点使CAS理论特别适合应用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及教育系统等的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平等的组成部分而不断地相互影响,致使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整体状态。
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两种智能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聚集”在一起。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适应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两方面。这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灵活施教”、“有效施教”,以及围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展开。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复杂性。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预设,但课堂中的“非线性思维”会打乱教学计划,使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超越了“预设的轨道”。这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特征,及教学过程中会随机出现的影响因素。
教学主体与环境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被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协调、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互动教学环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的复杂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复杂特征,课堂教学不是脱离宏观目标的封闭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而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能局限在微观教学过程,而要把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起来,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大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对教学设计复杂性的分析,折射出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对学生主体适应性、主动性考虑不够,知识灌输有余而创新不足;忽视学生与环境(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课堂讲授而忽视互动环节的开展;重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预设,而忽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生成过程及其管理等。集中反映出传统的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静态特征,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通过CAS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努力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的现状得以改变。
(一)突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