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学科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3 08:5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履职学科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育人为本
2007年在“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国内高校的许多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现象,“传统文盲”正在重返校园。我国教育学家朱九思也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三过”的弊端,即“过弱的文化基础,过窄的专业训练,过强的功利主义”,把“育人”当成了“制器。”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因注重了技能的培养,人文素质缺失现象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知识贫乏,缺少基本的文、史、哲、艺等知识,也不了解中外的传统文化。二是缺少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对社会和他人的情感淡漠。三是道德观念弱化,法律观念不强,正义感不足,律已不严,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产生扭曲,盲目追求个人行为的放任自由。四是缺乏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强,自理能力较差,少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诚然,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且从主流方面分析,很多高职生人文素质现状得到了改善,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未来有憧憬,有求知欲,有丰富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品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求,但学校人文教育状况和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远未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在人文素质教育日益被高等教育关注的今天,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和重要性,剖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弱态和成因,探求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框架。
一、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既要加强科学和技术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不可偏废的两个价值维度。科学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做事,有一技之能和创造的本领,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有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发展的动力。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追求的是“道”,二者不可或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克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坚持人文主义的精神塑造和理想追求;克服因受“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影响,把高职教育办成单纯技术教育的倾向,才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合格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弱化的现象与原因
1.片面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实际上很多学校更注重于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轴,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能力为本位,岗位为基础,过分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曲解为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掌握在社会谋生和发展的本领就可以了,使学生刚刚完成了“应试教育”,又踏入了“应用教育”的行列。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自然被忽视,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除了“两课”外少有开设就是例证。
如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人才观上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错误观念,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底蕴薄弱,价值取向混杂,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精神也就在所难免。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规划
其一,人文素质被简单等同于“通识教育”,没有突出人文精神培养。一些高职院校把人文教育当作“软任务”,没有科学和完整的规划,针对性不强,教育性不足,内涵不突出,自然实效性较差。其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而深化的体系,课程设置应贯穿三年的高职学习过程,注重多科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坚持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因为许多学校以“应用”为主旨来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重视人文教育课程的安排,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应用性”和“技能性”的教学和实践,对于公共人文课和专业人文课如语文、历史、艺术等能减则减,有的至多开一两门装点门面而已,工科类院系表现更为明显,自然难以谈得上科学性、教育性和系统性。
3.人文教育缺少资源和特色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教育迅速扩张,学生规模急剧膨胀,致使许多学校忙于基本建设,增加硬件设备,满足教学、生活和科研的要求,无暇集中精力思考和谋划人文素质教育规划,致使人文教育的基本设计和载体如图书资料、活动场所、传媒信息等方面的建设滞后,造成资源不足,形成了制约因素。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少于研究如何结合职教特点,实施职业人文教育,难于形成特色,职业教育不仅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更应具有职业的指向性,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此缺乏正确的理解。强调专业教学和学术氛围也使得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神上的负担,必然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被忽视的环节。
4.高职院校人文底蕴较弱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地大人多,而在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积淀。纵观中外名校如北大、清华、牛津、剑桥,因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底蕴和辈出的英才而斐声国内外。相比而言,我国高职办学历史也就二、三十年,人文精神正处于塑造和发展过程,缺乏厚重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也没有形成高职文化特色,因此,要有一个不断积累、沉淀、提炼、升华的过程,通过传承和创新铸就充满活力,体现高职人文特点的文化氛围。人文底蕴薄弱还表现在高职学生方面,众所周知,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是高考录取中的低分者,总体层面上人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甚至缺乏基本的语言文学、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愿望与现实之间产生反差,极易导致自由、散漫、自制力差、审美情趣不高、公德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侵蚀他们的心灵。
三、高职院校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
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应该明确,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人,应该使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高度融合,既要授业,更要传道,始终把对学生人格塑造、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价值追求、创新胆略的培养放在首位。如果培养学生只重视专技而忽视德行的话,必然导致高职教育丧失其作为高度教育应具备的品格和文化品位,也会影响学校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应秉承“育德为先,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转变狭隘的就业观,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转变职业教育的短期效益观;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转变教育评价的专业倾向性,树立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观。彻底摒弃单纯培养“技能人”的危险观念,使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人也会做事,既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养成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加强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科学管理
首先,要加强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狠抓“两课”师资培养外,要改善其他人文课教师薄弱的现状,优化师资结构。其次,要加强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增加课时,增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必修、选修和特色课程。再次,要加强人文学科教材体系建设。人文教育的教材并不缺乏,重在系统完善而非零散和支离破碎,重在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非耍“花枪”走过场。据悉,目前教育部已出版一套高职高专公共课规划教材,其中的人文学科教育部分完全可以使用。第四,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队伍,也缺少浓厚的氛围,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成果更是鲜见。所以,要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一定要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全方面地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的研究,以求产生指导性的成果。
3.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一是增加投入,加强对校园物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如图书馆建设、人文方面图书资料采购、网络和媒体建设、社团建设等,在校园具体规划和建设时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加强人文景观的营造,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人文教育活动。如开设人文讲堂,聘请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组织人文教育论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研讨交流中提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中外经典;组织各种社团、广泛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活动。以上种种,都可以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胸怀趋于博大,眼界变得宽广,心智发育成熟,人格臻于完善。三是拓展空间,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素质。人文教育仅限于校园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源极为丰富。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生活开展科学、文化、卫生、法律、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这种人文教育,其深刻性、实效性是学校教育无法取得的。四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与兼容。杨叔子院士曾指出:科学必须是人文的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学生在学校是校园人,在职场是“专业人”,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应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对接与融合,在这种对接与互动中达到拓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视野的目的。
4.形成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需要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共同谋划,共同参与。一是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决策的科学性,认真制定和实施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尤其要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更对教风和学风产生深刻影响。要用良好的校风,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要用良好的教风,示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要改变学风状况,用制度规范学习,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考核的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完善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二要加强管理。要建章立制,严格要求,有明确的学习和素质方面的管理规程,对校园文化尤其是相关活动不能松懈管理,放任自流,以保持文化教育活动的纯洁性,避免不良文化造成的消极影响。三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等管理人员要自觉履责,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对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使他们搭建起避免世俗和错误思潮冲击与污染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 周艳茹,王子科.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