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篇1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科学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粉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现教学艺术;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的素质,才能成为新一轮玉拙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它标志着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音乐教师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必须要有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中学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

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因此,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中学音乐教学,是融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为一体,包含艺术创造、艺术实践的音乐活动,它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想发挥这个作用,教师本身的素质非常关键。作为音乐教育的实践者、创造者和探索者,为音乐文化的传承,担负着历史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的使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我想,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

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世界是发展的,社会是发展的,生命也是发展的,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大事。作为中学音乐教师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指导音乐教学,尊重

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和教育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音乐教学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其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热爱生命的品质和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学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要增强未来意识。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重视学生多向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思想素质要求。

我要认识到,音乐的流动既是质的一种有运动,又是人类社会内心世界的反映。这是构建音乐艺术的科学依据。根据声学原理、律学规律,以音响为手段,能准确而富有真情实感地反映时代精神和中学生风貌,比如:声乐、器乐、欣赏和艺术实践活动,音乐教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逻辑训练,有心理发展过程、顺序的运用,既有严密合理的结构安排,又有现代科学成果手段。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现教学艺术。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更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例如:教师在范唱时吐字必须标准规范,有较好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要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能正确指导学生的演唱。在范奏时要有精湛的演奏技能,有较好的音乐表现能力,让学生得到最美的享受,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人到我们的音乐教学当中来。要有掌握运用教

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有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教育行为的魄力;要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智力;要有使学生积极投人教学活动、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魄力;要有语言风趣幽歌,构思逻辑严密,表达叙述准确,例证妥当贴切,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授音乐知识要领和声乐、器乐等技能的能力。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地学会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和创作。

三、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用“人文精神”关爱学生。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音乐的人文特点和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有声”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无声”的人生的启迪。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人类全部文化为基础,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主体层面的终极关怀。任何教育行为归根结蒂是“做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人文的特点。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描述音乐的境界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表现了我们民族那种心地纯净、精力旺盛、热情饱满的精神气质,成为我们祖祖辈辈所追求和遵循的“根本”。莫扎特认为“音乐,即便是在表现最恶劣的事物中,也决不应该刺耳,它必须使听众身心愉快”,表现出莫扎特在创作中所遵循的美的法则,虽然是“含着眼泪的欢笑”,也体现出他对美的人生的追求。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人文特点,超然洒脱的人文关怀,都是耐人寻味的。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具有综合运

用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概括地说,要具有: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批判融和的能力;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的能力;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发学

生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民族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彭刚,张晓东.新课程理念的更新阅.能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建立一条新型高质量教学之路,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只有教学更加的高效才能符合教师的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之路。在高中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小学音乐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可以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水平。[1]

一、有效提高学生小学音乐学习兴趣

传统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提高学生的小学音乐学习兴趣,才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小学音乐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努力营造课堂中友好、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精神饱满的配合教师的讲课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抽象化的小学音乐概念,教师要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加以解释,保证学生可以有效的吸收深奥的小学音乐知识。[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小学音乐概念,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之间的互动交流,保证学生的疑问可以及时得到解答。课堂教学的幽默感养成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确距离,有效的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无心理负担的轻装上阵,自然也能够学得更好![3]

二、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引导,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合理的场景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走入小学启蒙的音乐世界,有效的感受到小学音乐学习的价值。教师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合理的小学音乐互动互动,引导学生可以对小学音乐互动进行自主思考。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有效的小学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互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好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的将生活中的常见音乐列入课堂小学音乐互动中去,并且要保证提出的小学音乐互动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只有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小学音乐互动,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养成。[3]课堂中好的小学音乐互动,不单单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小学音乐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快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的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快速形成,且能帮助学生解决实解生活中的互动处理。[4]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应用题的解题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把应用音乐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从细微处对音乐进行思考,学生在发现互动关键后,继而迅速解答老师提问,帮助学生形成解决此类音乐的解答思维。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音乐交流互动,有效的发挥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办法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课标下小学音乐的教学来说,必须要对学生的教学做到因人而异,才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设计做到精练、准确,选择最易被学生接受的讲解方法,对音乐进行详细说明。[5]课堂音乐的精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深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思考,让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的掌握好小学音乐概念的定理与应用,坚持学习过程中的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展开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同时加大小学音乐练习的布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6]教师小学音乐练习的布置不能在量上取胜,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布置和教学相关的小学音乐作业,对小学音乐作业的难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合理布置。小学音乐练习的布置要尽可能的精练、适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与复习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确定好适合课堂讲解使用的练习题,以及课外适用的练习题。[7]教师要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改造,帮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帮助他们形成思考、探索、思维发散等多种审美能力的养成。在小学音乐教师的精细设计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特点,对训练题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有效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理解掌握,形成他们的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习。

四、总结

综述可知,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非常重要,需要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用心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设计结果。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差异之后,要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适度改变小学音乐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可以更加迅速有效的掌握小学音乐知识,并形成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轻松的课堂知识消化,以形成更加新课标下小学音乐的小学音乐学习效果。

作者:王莉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敏.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教学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刘艳梅.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腰鼓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林菲凡.浅析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2016.

[4]刘伟阳.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6.

[5]季莉丽.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J].祖国.2016.

篇3

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告诉我们“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无疑是对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的一场“革命”。因此,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建立新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树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从多元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教学。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可以在一节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就会产生生动有趣的效果,能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达到音乐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2 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渠道对促进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如: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主题就有非常优秀、非常动听、百听不厌的好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初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通过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

3 采取新手段来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在贯彻《新课标》过程中,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两种途径:

3.1 淡化音乐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音乐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心中的音乐。

3.2 实现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新转变。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同时,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等等。

4 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初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他们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新课标》曾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因此,在贯彻《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吸取新知识主要是通过感官,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音乐课上,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从而作用于大脑,在大脑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歌曲和乐曲,创设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曲调的旋律。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突出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创造,注意从学生兴趣出发,开辟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的园地,要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方式,代之以学生的丰富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音乐 课堂导入法

一、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内涵及理念

(一)何谓音乐课堂导入法

课堂导入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导入,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之前,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性语言、动作,借助某种教学技巧,巧妙地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来,或从前一教学内容过渡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不论是课前的导入还是教学环节中环环相扣导入的设计和运用,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它为一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为教师的顺利授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新要求及其理念

国家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的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即小学音乐课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要求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及不同的音乐体验和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由此,小学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获得初步审美体验。因此,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除了具有传统课堂教学价值之外,也应适应新课标要求,具有新的变化,反映新课标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即所有课堂导入的设计,都要遵循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谐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在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课堂导入法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一)谈话导入法

语言交流是人类沟通的最基本手段,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谈话,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这种方法往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布谷》,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喜爱的小鸟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日常的观察及生活中对小鸟的感性认识来导入新课。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谷鸟,并观察其形象特征获得鲜明的印象,并通过想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这样,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新课《布谷》,并进行教唱、赏析。

(二)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不仅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方法,而且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惯用的基本引导方法之一。具体策略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通过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新授课题做好铺垫。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知识的链接点,以旧引新,温故知新,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归纳到旧知识结构中,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从而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将前四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旧课的同时导入新课。具体导入如下:

老师提问:“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生回答……),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生回答……),小雨的声音是……(生回答……)。”由此引出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利用这种方式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继续提问:布娃娃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什么声音?(生回答……)。然后继续复习《大鼓和小鼓》,师说,音乐厅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大鼓声是(生回答……),小鼓声是(生回答……)……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导入新课《小白兔盖新房》。

(三)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如何提问,提何种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准确的提问导入,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可以采用提问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怎么叫吗?”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老师进一步问:“那小鸭怎么叫呢?”学生又模仿,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师再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叫声呢?”“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如此反复深入,就能把下面的歌词创编环节都解决了,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四)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例如,《堆雪人》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

《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由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新课,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大树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好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生扮小鸟,师扮大树妈妈,身披绿叶,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在一阵风雨中,大树妈妈张开双臂,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有的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歌唱。然后,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由此,在这种预定环境下,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六)故事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如第六册《快乐的歌唱家》一课,这是一首具有谜语式的歌曲,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比较常见,但同时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教学:一天,在大树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它们的歌声多动听啊!听,一号选手小狗正在得意洋洋地唱歌呢(狗叫)。谁愿意跟他一起唱歌呢?现在二号选手小猫正从容地站在台上唱歌呢(猫叫)。小朋友,让我们也随着小猫唱起来吧。这时候小鸭子也不甘示弱,你们听(鸭子叫)。

(七)肢体表演导入

古人常说:“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肢体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佳方式。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常常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且越是年龄小的同学肢体语言越是丰富。由此,为了贯彻新课标审美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以期通过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进行肢体表演,从而融入音乐之中。如第三册《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师可以先设定一段简洁柔美的傣族舞蹈,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合着音乐为老师拍手伴奏,并根据时机让学生也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模仿孔雀舞蹈。随后再让他们欣赏一段由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这种动静交替的氛围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傣族的风土人情。

当然,律动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讲课过程中,也可借助律动节拍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进行导入。尤其是在讲授节拍如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侧重体验节奏的课程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再如,小马跑、大家走、开火车、开飞机、打雷声、划船等都可以让学生们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去活动。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

(八)悬念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法,抑或称为设问导入法。即实现预设某一问题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预设一种悬念,让学生根据悬念自己去探索,从而进入新课的方法。如,第五册《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小朋友,上次我们到小熊家里去,小熊特别的热情,我们玩得多开心啊!现在小熊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学习手艺了,它学什么手艺啊?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想。)不过,路途遥远,中途要经过音乐王国,还要有许多关卡要过,有许多有关音乐的问题要问小朋友,你们怕不怕?(学生:不怕。)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

当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总体方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境施教。因此,导入的方法不胜枚举。只要是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实现新课标的审美价值的导入法,就是优秀的导入法。

三、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作用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等。适宜的音乐导入法对营造气氛,激发灵感大有裨益。

具体来说,恰当的教学导入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及时的把握好时机,适当运用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其次,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引发思考,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体验美的所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是主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从而实现教育的认知功能。因此,教师要利用导入巧设悬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启发他们的思考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观察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再者,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突出教材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接受新知识。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的不同要求,按照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直观教具,以及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导入形式,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抓住新旧知识内容之间相似或不同之处,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追求未知上来,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这样,学生的知识就会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不但能温习旧知识,而且能快速掌握新知识。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恰当的导入法是开启儿童走进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它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学生与音乐之间的纽带,也是彰显教师教学艺术和能力的表征。当然,法无定法,所有的方法都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名燕.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孙伟.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伊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2).

[6]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法[J].广西教育,2007,(25).

[7]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法[J].小学教学参考,2007,(30).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个系统。在普通音乐教育系统中,又可以分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职业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不同的类别。

就教育规律、对象和性质而言,各种类别的音乐教育都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不可相互代替。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追随与沿用专业音乐教育模式,一直忽视对自身体系的研究和建设,音乐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传授为贯穿线。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只面向一些具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特长的学生,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一些省、市、地区和学校成了准职业教育、准专业教育的现象。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名学生不论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应享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面向一切学生、适应所有学生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获得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它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性的音乐教育。

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定的适应素质教育目标、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终于通过审查正式公布出版。“课标”的实施将对新形势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的作用。从2001年全国38个实验区反馈的信息来看,广大教师已经认同、接受并正努力实践着“课标”的理念。2005年,根据“课标”编写的中小学音乐课本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始使用,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然而,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本来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但在现实中,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对新课程的理解、接受、实施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即将成为小学、中学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在见、实习过程中,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对新课程的麻木、迟钝,每被问及,听到的回答常常是“不太清楚”、“知道一点”。学与用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试问这样的毕业生如何在他的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教学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意识?

要改变高师音乐教育这种被动、落后的局面,就必须从高师的课堂教学抓起,尤其应从研究音乐教学方法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课堂抓起,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高师院校的教授们、高讲们应走出象牙塔,走进中小学校,走到教育改革的最前列。

二、问题的解决

(一)在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音教法课程一般在最后一年开设。建议在第一节音教法课上就引入与新课标有关的内容。首先,创设教学内容。按照惯例,第一节课往往是介绍课程的重要性,大概的学习内容,大致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要求等。应改变这种惯例,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音教法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应抛弃用熟用惯的“讲授法”,而将“新课标”的内容转变成大纲式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什么意义?新课标的特点是什么样的?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有哪些突出的变化?实施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对培养学生有什么好处?……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的学习和理解,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并给出答案。答案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是生成性、开放式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由的,既可以看书自学,也可以自组小组讨论,还可以向教师请教、讨论,并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第三,改变评价方式。以往的评价总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常常形成“一言堂”。新课标要求转变评价方式,在总结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

以上种种做法都是为了通过教师的行为告诉学生们: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从现在起就树立科学的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即将开始的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二)在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歌唱部分规定: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声的自然、音高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时感情的表达均与呼吸有很大关系。歌唱时的呼吸与自然的呼吸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教会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准确的呼吸方法不容易,如果选错了教学方法,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我曾经布置学生书写教案“呼吸的教学”。学生们一看到题目就议论起来:这有什么好教的,太简单了吧?很快就写完了。可是在小组中试讲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他们大多采用了“讲授法”,而且表述太专业、太抽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受此挫折后,他们意识到问题远不是原来以为的那么简单,开始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下面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方法: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小塑料袋,要求全班一起放在鼻子前打开。这个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习兴趣。学生们打开,发现里面装的是芳香扑鼻的鲜花时,不禁发出了惊喜的欢呼,并深深地嗅了起来。这时,教师才带领学生边嗅边体会呼吸的动作,在呼气时同时发声,然后要求学生拿开袋子,用相同的感觉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设计在实习中得到应用,果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小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件事,学生们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着眼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的音乐教学要求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改变和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使学生们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它。

(三)在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新课标》的第四部分特别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它们和其它的具有地方、民族、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培养高师学生利用与开发音乐教育资源的意识,在音教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的不同成立四到五人的学习合作小组,互相取长补短,学以致用,优化专业资源,增强专业自信。并且在教育见习、实习中仍然分配在一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同学间的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2.充分利用校内音乐教学设施,如专用音乐教室和各种教学设备,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都是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还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我校与周边的小学、中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个月都可以带学生去听课、观摩、见习,包括每年长达三四个月的毕业实习。在学习打击乐教学时,由于缺少儿童打击乐器以及开发儿童打击乐器资源的需要,学生们有的向家长求助,有的向民间艺人请教,还有的寻找其它渠道,最后呈现的作品品种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3.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为了让学生们尽早建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使用的方法,我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由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学生们边学边模仿边用,学习效果非常好,到毕业前大实习时个个学生都学会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各种电教器材的使用。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理解新课标。

教育教学实践是音乐课程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是从学生“变成”教师必需的过渡环节,是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的蜕变。只有参与见、实习活动,学生才能将几年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真正了解新课标、理解新课标,运用新课标的的理念进行教学。

篇6

【关 键 词】 音乐教学;新课标;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880(2011)12-0062-02

音乐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课程标准。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从教育观念、教材、教法、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步。因为它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对已经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广大教师无疑是一场革命。如何转变观念、实现角色定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要成为“新课标”积极的推行者和实践者,走在课改的前沿,我想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领会新课标,转变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南。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像没有目标的航船。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音乐教育的热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冷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重要的精神食粮,人们都热爱音乐,青少年更离不开音乐,然而,我们的音乐课却备受学生的冷遇,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或是听录音机课,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乏味,形式单一。以至于学生上了九年的音乐课,结果却是视谱能力差、音乐素养低。使学校的音乐老师和音乐教学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不可否认,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要,教学程式化,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如欣赏课《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我精心高计了教案,准备了背景材料,从樵夫钟子期与乐师俞伯牙的友情到唐代诗人王维创作《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进行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授,然而,却没有在学生那里激起相应的心灵共振和情感涟漪,学生说:我们听不懂这样的高深的音乐,尽管它是高雅的,但我们不喜欢。平心而论,教与学形同两张皮。这使我意识到,传统的教材是否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教学是否过多重视过了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长期忽略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我们就在无形中摧残和抹杀着学生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积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主旨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把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人的教育培养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以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作为出发点,实施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学生,分析他们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动机及需求。探索新的适合学生的为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施新课标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以激发兴趣为切入口,再从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以及过程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探索性、实践性的尝试,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宽松、和谐、动态、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空间,通过教学,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并在一定意义上更加热爱生活,音乐课“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局面也会逐渐得到扭转。

二、积极实践,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观念的转变需依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又直接影响着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学工作的成效。以往,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比较简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在新课标理念下,就要求音乐老师:

(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权威”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音乐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是最能抒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师由于专业知识背景、音乐素养、艺术品味与学生比有极大的反差,从心理和意识上有一种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专属权,在学生看来是“权威”是“指挥”。而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知识、等因素不同,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音乐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音乐。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理念,放下指挥、权威的架子,不要将音乐学习只局限在“知识”“技艺”的传授和训练上,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和距离,而是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引路人和同路人,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音乐,倾听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如学生《走进新时代》,我首先让学生听,有器乐演奏的、合唱的、独唱的,然后让学生畅谈聆听后的内心感受,由于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诠释,学生各抒己见,尽管还有些幼稚,不够完整,但它确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的真切感受。感受中既有对音乐旋律、思想感情上的认识,也有对不同表演形式的认知。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在我的伴奏下,激情饱满地演唱了这首歌,对祖国的热爱随着优美的旋律深入到了同学们的心中。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教师思想感情的复制品,音乐课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教材内容,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形式互动、有声有色的音乐欣赏表演课。是学生真正意义上喜欢的音乐课。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打动人心,以情动人,是实施情感教育、人文教育的最好介质。而音乐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情趣高尚、品德端正的人。这是新课标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没有对学生情感的尊重,就不能上好音乐课。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在音乐课上,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传授与音乐技能的训练,把知识与技能看得比人还要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材对作品的诠释,教师对音乐的感受、认识强加给学生,在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和僵化教法的训练下,学生渐渐丧失了源于心灵深处的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久而久之,情感会变得麻木。对音乐所传递的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感知能力逐渐下降,情趣趋于低级和庸俗。

作为个体的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是平等的。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不是绝对统一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降低身份,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点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点灌输。只有这样,音乐课中师生平等民主的相互尊重的意识才能建立起来。学生才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教师朋友、学长般互助友好的引导下,进入音乐王国美妙的世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看到他们所欣赏的东西,音乐滋养美丽的心灵、音乐哺育美好的情感、音乐塑造完善的人格目标,就在师生共同平等互助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专同道合的那种教师”。这句话是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最好的解释。如果我们积极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充满人性化的氛围、音乐美的情趣,才是学生向往的音乐乐园。

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人格的转换观念、实现角色定位,那么,我们就能很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新课标积极的推行者、实践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肩负起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素质的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晶秋. 音乐教学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7

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也不例外。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指出,2l世纪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要求社会发展必然具有大量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对此,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特以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既总结了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试图指出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学音乐课程健康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的思想得到新的解放和突破。1999年,第三次教育会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或教学时也应该以此为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即在音乐教育发展中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推动中学音乐课程深入改革和发展。

二、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音乐教育法规得到加强。2002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2―20l0年)》进一步规划了我国新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美好远景,它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诞生,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些纲领的颁发,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第二,音乐课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了音乐课程实践的工作,丰富了音乐教材体系,为今后音乐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革以来,在音乐教育方面,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被不断引入,对我国中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起到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音乐教师开辟了新的平台。第三,音乐教育新理念前所未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全国小学、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新的“标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设置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以及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个教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赋予高中“标准”以新的面貌。第四,评价与考试方面有了巨大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而新的评价机制重在激励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这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音乐新课标有待进一步落实。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得以真正地落实,尚需要一定的有力措施和时间。目前,新课标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新课标的实施缺乏执行力度,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群体意识对课表的认识尚不到位,中学音乐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里领导不够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仍旧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和影响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第二,音乐新课标存在地区差异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教学指导文件。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客观差异,使得课程实施过程中地区差异性较大。例如,各地区各级学校对标准的了解程度不一,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不甚了解。这使得有些地方音乐教育仍是相当落后,根本无法达到标准的目的和要求。第三,音乐新课程相关培训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尽管新课程实施推进过程中,各级组织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但在实施操作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总体情况是逐层衰减的,难以保证新课程进一步的落实,这无疑也影响了音乐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音乐评价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例如,音乐课标的实施情况的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的内容、要求过于笼统,很多地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旧有的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有碍于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除此之外,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音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形式多于内容,忽视了知识与技能,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多媒体替代了常规教学手段。

四、中学音乐课程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新课标的落实力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力度。各级学校的相关人士,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确保新课标的各项课程政策落到实处。

2.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改善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既要强化音乐教师关注课程改革的意识,也为中学教师开设必要的专业培训班,定期开设交流或举行评比活动等。

篇8

一、《 新课标 》下初中合唱教学的新理念

《 新课标 》较以往更注重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一个高效而有活力的合唱课堂,应该全面体现《 新课标 》的精神。我认为,《 新课标 》下初中合唱教学的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合唱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 新课标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要“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在初中合唱教学中,我们要由过去偏重于人文审美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审美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即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重视音乐技能的学习。具体到合唱训练中,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音准、视唱练耳、节奏、气息、发声方法、歌唱姿态等的规范,并尽可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以音准和识读乐谱学习为例,《 新课标 》规定初中生不但要“具备识谱能力”,而且还要“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那么在初中生的合唱训练中,五线谱教学应尽量采用首调唱法。它的唱名和音程有着固定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音高的概念和提高识谱的能力,即能唱准音的能力。借助柯尔文手势或者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唱准音高,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旋律、情绪的把握。比如柯尔文手势,它对每个音的稳定性和倾向性都做了简洁生动的阐释,对学生唱准、唱稳每个音都有肢体上的指导。这种方法的运用比仅用器乐教唱识谱的教学方式容易控制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学生在没有钢琴伴奏的情况下也能把歌曲唱准了。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强化音高概念,真正掌握音乐基本知识。

以节奏感的培养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停顿和律动特点,来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比如初中生对三连音比较难把握,它容易和切分音型或者前十六后八的音型弄混淆,那么可以通过念“电灯泡”这个词来找三连音的感觉,也可以选择有鲜明节奏的歌曲来进行演唱训练。比如《 阿拉木汗 》里面就有着丰富的切分音节奏,反复演唱它能够强化学生对这类型歌曲节奏的感知和把握。

2.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合唱教学中

《 新课标 》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即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对音乐艺术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通过音乐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如舞蹈、影视、美术、诗歌等)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民俗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的有机联系。这样,教师才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合理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比如,教师对民俗学、语言学有研究,就可以在合唱教学中依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点,对作品的语言、情感做出更贴切和更细腻的指导。《 五哥放羊 》是一首陕北民歌,想要味道纯正地唱好这首歌,教师需要掌握陕北人的咬字发音的特点。比如,“正月”在普通话发音里,是行腔饱满而圆润的“zhēng yuè”,在陕北方言中则念成“zēn yuè”,发音时舌头略微靠前且偏扁。这样的处理能让音乐作品更鲜活并更具表现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探索的兴趣,由此学生也就能了解陕北地区的生存环境和民风民俗。总之,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3.通过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唱是集体的音乐实践活动,要想很好地表现一个作品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具体来说,首先,它需要大家在合唱时统一速度、音准、感情、咬字、呼吸及基本唱法。在做好这些细节后,大家的音色才容易融为一体,情感上也才容易引起集体的共鸣。其次,它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各个声部与音乐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之间的关系,领唱与合唱的平衡关系等。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学生长时间的排练与磨合。学生在合唱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演唱的水平,增进彼此的情感,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 新课标 》下初中合唱选曲的新理念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由于没有固定的合唱训练教材,加上有的音乐教师对合唱训练不够重视,选曲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造成演唱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以《 新课标 》精神为指导,对合唱曲目进行慎重的选择。

1.唱“美曲”——选曲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伴随着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逐步成熟,初中生在唱歌方面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变声期,声带稚嫩脆弱,教师在选择演唱作品时应该多选择一些以中音区为主、音域跨度不大、难度较为适中的经典“美曲”,如《 阿拉木汗 》 《 二月里来 》 《 雪绒花》 《 乘着歌声的翅膀》 《 铃儿响叮当 》等。这些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它们在旋律、结构、意境上都极具美感,歌词也具备口语化、形象化、诗意化的特点。它们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2.唱“俗曲”——选曲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初中生对于各种流行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唱歌也不例外。《 龙的传人》 《 明天会更好 》 《 我相信 》等旋律流畅生动的通俗歌曲,由于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些“俗曲”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宣泄性,在现代快节奏生活背景下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由于学生喜爱这些歌曲,加上它们内容积极向上,教师可以主动教他们学习。由于有兴趣学,学生自然容易学会、学好,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也会相应得到快速的提高。

3.唱“异曲”——选曲要注意文化多样性

在《 新课标 》的“总目标”里提到要“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初中合唱曲目时,也可选择国外优秀的合唱作品。这些与我国歌曲风格差别很大的“异曲”,能让学生了解全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音乐传统,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如印度尼西亚民歌《 星星索 》、苏格兰民谣《 绿袖子 》和奥地利名曲《 蓝色多瑙河 》等,它们是世界各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的优秀代表,它们能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风情的同时,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4.唱“乡曲”——选曲要注意体现民族性

在《 新课标 》里提出“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因此,在选择合唱作品时,我们也应该选择具有本民族、本土特点的音乐,如《 瑶山夜歌 》《 三峡·我的家乡 》等。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这里有丰富的“乡曲”等着我们去传唱,如《 老友记 》《 赶圩归来啊哩哩 》等。这些歌曲唱不尽的是家乡的山水和风情,承载的是浓厚的乡土文化和情感。演唱这些歌曲,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5.唱“红曲”——选曲要注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篇9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笔者作为一个乡镇音乐教师,在经历数载新课程实施后,总感觉现行音乐教材在编排上或多或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操作。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造成了一种伤害。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等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使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并将其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美丽的山谷》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的内容,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二、拓展音乐的外延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都可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体验,培养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笔者让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教师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强调群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等,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

篇10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