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所有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所有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所有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器;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崔宏巍(1974-),男,河南安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科研项目“产学研用模式下高职专业群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JK29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213J3100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61-02

“汽车电器”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汽车电源、起动、照明、信号、仪表、车身电子、辅助安全电子、巡航装置等结构、原理、线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其设置的目的在于适应汽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汽车电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器系统检修与维护等方面的应用技能,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汽车电器”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重要的模块化课程之一,针对这门课程,需要在适合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建设,本文具体从实训项目内容安排、设计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教学过程优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汽车电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技术和汽车电器的原理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故障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逐层分析了典型系统的电路原理图,以及处理典型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一般故障的方法。将汽车电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中突出关键知识点,注重培养和加强规范操作,以满足汽车运用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汽车电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如图1所示,其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各占50%。

2.实训项目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汽车电器”课程的前导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及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基础”等,考虑到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方面普遍较弱,本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程本身也有较多枯燥和抽象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并且有畏难心理。在课程的实践部分中,学生也普遍只对汽车电器零部件的简单拆装感兴趣,不愿去对电路原理和系统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这些特点,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应深入浅出,将各部分重要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高职学生可操作的实训项目,可考虑安排几个综合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并完成综合训练报告,包括项目要求、总体方案、完整的工作流程及训练成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电动车门窗这一部分,实训目标确定为掌握电动车门窗玻璃升降器的线路检测方法和故障诊断与排除。为达到这一目标,设计内容如图2所示,本项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正确的拆卸和装配玻璃升降器的电器部分与机械部分,掌握玻璃升降基本工作原理后,要求学生对其线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检测,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每人动手设计一套玻璃升降控制系统,要求每人自己设计的系统能够通过组合开关正确的实现车窗玻璃的升降,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比如引导学生想办法实现车窗的防夹手功能,在完成前几项要求后,对于系统的故障诊断也会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并且对成果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汽车防盗系统检修等其他项目的设计也可以参考以上方法和思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汽车类专业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在不断的规范与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课程的实训部分还存在着相对自由、随意性大的特点,学生操作无序、不规范作业,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困难等问题。学生实训质量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平时的实训课属于过程评价,最后的期末实训考核属于结果评价。因此根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建立可行的学生实训评价体系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每个实训项目的评价指标细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和完成后由实训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并且可以留出一定的分数比例给每组组长,也可使学生与其他组成员互相评价,客观的反映学生在操作熟练程度、规范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展开积极的竞争,避免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随意和散漫。

“汽车电器”课程中“发电机的拆检”实训评价表如表1所示,将发电机的拆检实训细化为包括拆卸装配、测量、操作规范、学生互评在内的8项具体指标,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分并记录,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则不同。完成实训目标后,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有成就感,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实训评价表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水平。平时成绩累计到最后的课程期末考试,对实训课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课程教学与汽车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

考试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往往舍本逐末,将通过考试看做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如何将考试与平时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好“考试”这一手段非常重要。由于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考试的实操考核试题库是公开的,并且较为全面和系统,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措施值得探讨,经过对新颁布的汽车维修电工中级实操考核试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汽车维修电工实操考核内容分布与比例如图3所示,具体内容分项见表2。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器在汽车维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汽车维修电工已经是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必考证书,因此“汽车电器”课程在实训安排时可适当与考工相结合,这样学生训练时也会动机明确、目的性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模块化教学改革后,根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大纲和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单纯以考工为“指挥棒”,而是应当有所重点、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研究

“汽车电器”课程重点讲授汽车常规的电器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器电路,掌握电器电路故障的检测与诊断,通过分析找到故障,从而解决汽车电器和电路维修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每个实训项目都可以深入的挖掘其在企业和实际应用的背景。如在汽车防盗器这部分的实训教学设计中,结合市场上流行的某种电子防盗器的设计思路、安装方法,并以该防盗器防盗窃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情景来安排实训,学生以组为单位真正的在汽车上设计安装,并要考虑线路布局、防盗器安装部位隐蔽性、异常情况下熄灭发动机的不同途径、防盗器工作可靠性等多种因素。通过真实的实训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汽车电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色,建议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如传统的教室内集中讲授与计算机多媒体(文本、图片、视频、声音、幻灯片等)、互联网等手段相结合,讲解汽车电器的基本理论知识,注意基本概念的引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总体、由分析到综合。在学生掌握汽车电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其在汽车维修方面的应用,从微观到宏观逐步构建汽车电器知识与技能体系。任课教师需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教师自己必须进入角色,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且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讲授要富于逻辑性。在讲课时,要适当提一些问题,可以将一些比较枯燥的概念与日常生活实际及学生过去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汽车电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注重应用,面向实践,结合汽车的实际相关电路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力求体现“保证基础、加强应用、体现先进为本位”的特色。注重以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际案例的引入,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力求突出重点、讲透要点,分散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的各个难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深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因时、因人、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家喆.汽车电子控制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1.1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故选择叶芬霞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教材。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确定选取容量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仪器分析(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计划,理论环节50学时,实验环节22学时,实验分别设计入门项目、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同时注重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和渗透,真正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理论教学改革

在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中,既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严格树立起“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能力。又要将新发现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巧妙的融合到经典分析化学中,如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等课程方面的应用,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生命科学在分析化学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不应重在讲授,而应重在“授之予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提出能够涵盖课堂教学所有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去预习,既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又可让学生发现自己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挖掘每个问题所涵盖的知识点,并引导其掌握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但帮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比如新课前先留下问题水中Cl-和CrO4-同时存在,缓慢加入浓的AgNO3哪种离子先沉淀呢?实验现象又如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分步沉淀的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小组设计实验,理论课前可以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情况讲授新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对比方法,包括将有关同类滴定分析方法原理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几种常规容量分析法的相似点不同点、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异同点、三种银量法的异同点等,又如如何选择最适的指示剂,重点讲根据酸碱滴定曲线中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而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而且滴定分析重在应用,加以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本方法的用途,进而开展实践教学。

1.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现阶段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多数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试验水样、土样、药品试剂等,学生仅按照试验步骤依次操作即完成实验,这并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对分析化学实践教学做如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同时提倡让学生参与试验的布点、采样、试剂配制、试验耗材准备等实验整个过程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分配表,包括试验样品的选取、实验药品用量的计算和配制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小组筹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整个实验过程,不仅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中工作任务的设置应注重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如基础项目、验证性项目、自主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基础项目的选取以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为主。如天平的使用、基本仪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验证性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结合,学会如何着手解决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的途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记录现象和课后查阅资料分析现象,形成总结报告,教师根据结果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如开设水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标定、EDTA的配制和标定等等。自主性项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引导可以选择食用米醋酸度的测定、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等。综合性项目为设计研究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如草溪河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等,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和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筹备实验,完成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

1.4改革考试方式,推行全面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为目标,考核采取全过程考核,考核方式有闭卷笔试、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10%,共100分。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灵活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2成果与展望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化学实验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对于提高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在本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设置合理而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各种现象纷呈的实验也是化学的乐趣所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第一方法是实验。

例如我们在讲到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其实要学习的知识点很明显,就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事实,反应原理再分析反应方程式,最多再加上标出电子转移,这样讲的话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想深入了解的欲望。因此,我们可以用趣味实验来引入: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细长的玻璃管向过氧化钠粉末缓缓吹气。学生在看到脱脂棉燃烧的时候,会很好奇:老师好厉害啊,难道老师有特异功能?接着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同样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胶头滴管向过氧化钠粉末上滴几滴水,脱脂棉也燃烧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这时候教师再讲解过氧化钠的两点性质即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学生就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听课时更认真了。

二、适当介绍化学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化学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体验化学的无穷魅力。

例如,随着化学理论的发展,化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可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还陆续派生出了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农业化学、石油化学、海洋化学、地质化学、核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等。通过这些知识,学生知道了化学学科中理论与实验的紧密关系。

三、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化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

例如,讲到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根据高中《化学》将钠在空气中燃烧制取过氧化钠时,往往是得不到过氧化钠的。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加热到钠熔化并有大量火星出现时没有及时撤离酒精灯,还在继续加热。另外,该实验的温度也不好控制,且在实验中,因煤油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较多,使得学生较难观察到钠的燃烧产物过氧化钠的颜色。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产物过氧化钠的黄色,就必须进行适当的改进,具体步骤如下:

①用镊子从煤油瓶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仔细地吸干钠块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一块,放在石棉网上;

②取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备用;

③迅速加热放在石棉网上的钠,当加热到有大量火星出现时,立即撤离酒精灯,并迅速用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燃烧的钠。

改进后实验现象及结论:钠燃烧完毕后将生成小颗粒状的、淡黄色的过氧化钠,且在烧杯内壁上也会有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粉末生成。本操作解决了该实验温度不易控制的缺点,即使温度控制不好,也可以在烧杯内壁上看到实验生成的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粉末,便于学生观察实验。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之所以显示了巨大的魅力,是由于它能够实现视频、音频的结合,通过千变万化的画面,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强化",达到常规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1.投影演示实验以强化观察到的实验效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但由于现在的班容量一般比较大,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所演示的现象,尤其是后排的同学,这个时候,可用实物投影仪将所演示的实验进行投影,如:钠与水的反应,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能清楚地看到反应的多种现象,还可以通过投影,来观察分析钠和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反应原理。

2.使用动画软件使微观现象变得具体而直观。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及原理,难以观察的微粒结构,在原子层面的变化,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

3.另外对于一些操作比较复杂、实验条件要求高的实验内容,如氯水的光照实验,由于速度过慢,可采用观看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如铷和铯与水的反应,瞬间爆炸。

篇4

    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出错的浅显缘由,归类分析自己的错误类型,找到自己学习的主攻方向,还要找到解决各种错误类型的途径,并立即坚持执行之,最终就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

    1、错题本的类型

    常见的“错题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索引型,将所有错题的题目抄下来,做成一个错题索引本;二是章节型,将所有错题按学科的章节顺序进行分类整理;三是原因型,将所有错题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四是三栏式,将所有错题按学科的章节顺序和错误性质进行分类整理,优点在于既能将错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又能按原因查找,还能按章节查找易错知识点。对于非知识结构性丢分可以只给出索引,这能有效地减轻工作量。通过错题本与错误类型分析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归纳分析和认知思维能力,将追求分数论高低转化成为素质培养(如:学会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既可以采用在原试卷上标注,在“错题本”上做索引的方式,简化“错题本”;也可以采用剪贴方式;还可以对同一类型问题只记录典型题型、难点和出错次数。应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一种既适合自己又可培养自己能力的方式,不可为省事而选择一种偷懒的方式,这对培养自己的能力(如:分析力、洞察力)是没有好处的。也可做成活页式,按自己的风格进行装订,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要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

    2、亡羊补牢(纠正错误)

    “错题本”做好后不要束之高阁,不能满足于看一看,翻一翻就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就能把自己的知识漏洞修补好了。对每一道知识结构性错题,应根据相同或相关的典型题型,去查找课本或资料,找到每道题的解题依据,找到出错的原因,讲出应该如何去做的道理。老师讲解正确答案时,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把原题做一遍,以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颜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对于不太熟悉的内容和解题思路,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反复练习,掌握其解题规律,以便用一个点的解决带动一条线的解决,用一条线的解决带动一个面的解决。只有把典型题型弄清楚了,才能应对试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对试题的练习和印证,我们还会更加清晰地明白某道题属于某个知识板块,涉及到几个知识点,有哪些解题思路和方法,让模糊的东西清晰化,随着认识的一步步深化,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增加。

    3、出题法

    这一工作做起来比较有趣,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做起来会比较顺利一些。依照某一题型试着变换一些条件,就可编出一些试题,这是夯实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之一,也是正确理解课本中概念、原理等的路径之一,还能培养自己的解题意识,解题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在最初运用此法时,建议只对试题条件做小小的改动即可。

    此外,还可准备一个知识结构总结本,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体系,把自己的思维意识提升一个高度,达到总揽全局的效果。

    4、错误类型体系图

    前面我们进行的是单一学科错题类型分析,把当你把全部学科的错题类型归类放在一起时,就可建立起自己的错误体系,尤其是非知识结构出错方面,比如,查出各种错误类型(如看错、算错等等)所占比例大小,进而有效地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跨学科)。

    通过训练,如果你平时能切实地下意识地做到以上内容,说明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和具备了三项重要能力——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5、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是企业采用的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其实,每一位同学所管的就是一个企业,你就一位总经理(CEO),不过这个公司就你一个人,生产部门是语文、数学、……、技术支持部门是老师,后勤保障部门是家长,所以把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用在管理学习上,就是通过减少出错赢得更高的成功率,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为了减少出错,需要根据自己查找出来的常见错误,去分析学习流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采用上面的量化方法我们已经得到了数据,下面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立目标,并进行改正、规范和贯彻执行。

    此时我们可以运用《提升学习竞争力》中介绍的阿伦森效应,对找出的错误类型设定趋近于零的目标值。如“看错”的目标为642零;“算错”的目标是63零。将目标写出来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潜意识的能量。

    接下来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方法,方法要因人而异,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在执行中要不断探索和思考并进行修正,最终形成的方法就是自己独有的好方法。

    要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除了对错题进行归类分析外,还应对那些做得比较好的题进行评价,好在什么地方?是知识结构夯实在了,还是基础知识更好了,还是综合能力运用更强了,借以增强信心提高能力。此外,还应进行考试的综合评价。只要是按计划减少了自己的问题,就可以认定为成功了。如能超额完成目标值,当然更好。

    有了“错题本”后,要及时地进行整理和总结,建立起自己的失误体系图,再有的放矢地加以消灭。每位同学的“错题本”都是不相同的,同学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流。“错题本”是我们复习时的重要资料,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在最初复习时一定要多回头看看,以后复习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点,这样的记忆效果更佳。

    五、使用错题本的五个层次

    1、不使用错题本

    面对错题处于一种茫然的境地,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一错再错,错误总是象影子一样跟随着自己。

    2、有错题本,仅限于就题改题

    没有去分析出错的原因,或者分析得比较浅,或者过于笼统,比如,大意了,粗心了。虽然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可能学得比较死板。

    3、有错题本,查找出错原因

    能通过错题这一表面现象查找错题背后的出错原因,还会去分析这道错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属于哪类题型,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4、分析整理错题本(错题本的利用)

    能从错题中发现自己的出错类型及百分比,能够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区别处理不同的问题,具有知识结构板块和框架意识,并以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能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有了错题本,如何利用呢?方法是:要经常阅读错题本。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要经常浏览错题本,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就使每一道错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今后遇到同类习题时,就能够立刻回想起曾经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再犯。如果各科都建立错题本,并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高考成绩至少会提高20分。

    5、运用出题法提高自己的解题意识

    能高屋建瓴自上而下地从知识板块、知识点、题型、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的角度去判断分析,去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够主动从错题类型,从题型入手去自己出题自己解,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看问题的洞察力和思维判断力,能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能力的培养比成绩更重要。

    高中学习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还要注重学习和考试心态的稳定性,学习和考试心态稳定了,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习就会突飞猛进,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各种能力及综合素质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高考并不是一定要熬夜苦战,也不是要在题海中盲目的漫游,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果真如此,何愁学习不轻松?何愁考试不能正常发挥?

    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有错题本,有错题本并加以整理分析的同学成绩一定好。

    愿所有学子学习进步!健康快乐!

    另:高考状元经验之谈(利用错题本延伸成功之路 摘自网络)

    辛旺:掌握了自己犯错的类型,我就为防范错误做好准备。

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目标知识与信息的有效互动

大众传播媒体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日趋多样化,在学生获取的地理信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单纯利用教材进行基础信息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但信息渠道是相当芜杂的,而学生学习的时间又相当有限,导致学生的知识往往是多而零碎,缺乏甄选与分类的信息.同时,由于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信息也有多寡优劣之分.教师不能指望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有丰富科学的信息.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先调查哪些学生已有了哪些信息,并指导学生围绕目标知识去搜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已有的和搜集到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设计中,结合目标知识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与探究问题,充分利用好信息进行目标知识的教学,地理课会因为这些信息的加入而变得生动而实用,组织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因有了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引导使信息的运用变得各归所类,层次分明,从而实现目标知识与信息的互动.

例如:新课程必修教材第一课就涉及彗星的知识,由于观测彗星、流星雨等是民间天文观测的常见项目,而美国深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信息充斥各大传播媒体.因此,对天文感兴趣的学生和稍微注意关注媒体的学生对这一问题都有一定的信息,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自己也搜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权威信息,同时向相关学科的教师(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在掌握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的信息后,教师结合教材设计“为什么要强调撞击的深度?为什么彗星能保存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等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彗星、彗尾、公转轨道、公转运动特征等的相关目标知识展开讨论.通过目标知识与信息的互动,使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本来比较枯燥的彗星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拓展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提升三大境界,实现目标知识与隐含信息的互动

在地理教学中,存在大量隐含在地理数据(文字、图像、数字等)中的地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数据库的出现,使传统地理教学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方式的改进成为可能.教师可从网络、数字地球、数字区域与城市等渠道搜集相关地理数据信息,形成地理教学数据库.这些地理数据相对学生来说是未加工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提取信息,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地理数据可以实现目标知识与隐含信息的互动.运用隐含信息进行地理教学有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搜集与目标知识有关的图表资料信息,引导学生提取图表资料中的隐含信息,加强对学生运用图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及相应的迁移变式训练.第二境界:搜集与目标知识有关的数据资料信息,让学生根据数据资料绘制图表,通过提取数据资料中的隐含信息,或通过绘制图表寻找数据中隐藏的时空演变规律、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地理问题归因等,加强对学生数据与图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及训练.第三境界: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与示意图表间进行转换,培养学生驾御图文进行推理与信息转换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册中有段文字表现了能源发展的线索:18世纪前以柴草为主18世纪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以煤炭为主19世纪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电力,带动煤炭消费比重上升到高点70%左右20世纪50年代后以石油为主21世纪进入能源多样化时代,涌现出一批新能源.教师可挖掘这段教材的隐含信息,再搜集各个年代各主要能源消费的占比,引导学生推演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更直观地展现世界能源消费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同时培养了学生驾御图文进行推理与信息转换的能力.

三、鼓励质疑与创新,实现拓展知识与发展信息的互动

在地理科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中有许多并未形成定论,例如温室效应的发展趋势、厄尔尼诺、核电站的建设等.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思维进行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如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后天》等科幻电影、根据书上提供的资料、自己查找的资料等多种渠道,去接触各种不同观点,通过围绕问题的辨论,形成学生自己的发展性信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1中有一个活动: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在提示中列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是:(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其实这些提示可能将学生限制在教材编排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框框中,是建立在宇宙生命形式都与地球生命形式一样的基础上.其实,学生对地外生命拥有十分丰富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发散到宇宙生命的多样性上去.因此,应鼓励学生合理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发展性信息.

篇6

关键词 药理学教学 应用型教育 三本院校 教育现状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其主体为三本院校,其教育位点介于科研型教育和职业型教育之间,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具有其自身的限制,一般将其教育界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涌现出各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药理学作为制药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必须开设的课程。药理学作为医学和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桥梁学科,涉及到生理、病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和临床的内、外、妇、儿等许多学科,知识点广,内容多,是公认的难学学科之一。

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计划下,如何教好与学好药理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从科研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型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药理学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分析

三本院校诞生于高考扩招,学生生源大多数不如一本、二本院校,其水平层次低,畏难情绪大,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采用科研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但是又有别于职业教育,于是诞生了应用型(教学型)教育,但是其教学体制是年轻的,不健全的,教育的难易程度也难于把握。

1.1 师资力量问题

三本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公认的瓶颈问题,师资缺乏,一名老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师资年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药理学这些专业性很强、知识点多、内容广泛的课程是需要有知识底蕴丰富、沉淀积累厚实的有经验的老师来承担,对于青年老师,自身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临床实践,去体会,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就很难根据药理学的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取得的效果也会不尽人意。

1.2 教学条件问题

三本院校是新型的学校,在建设上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实验教学条件更需要改善,于是药理学的实验教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因其实验教学首先要有健全的实验室设备,各种实验管理制度,更要经验丰富的药理学实验教学老师,否则药理学实验教学就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有的学校干脆就将其药理学实验课删掉,不开设实验实践教学,学生也没有机会参加临床实践,药理学就真正地成为一门理论课,所有的知识均来自教材,没有了临床实践知识,没有了实验中的体会,学生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药理学实验,但由于设备简单,规模小、功能专一、为了确保安全,实验内容只能开设一些演示性实验或机械性操作实验,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动手并思考的空间,最终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脱节。

1.3 课时与知识衔接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更注重于实践,特别在总课时上做了严格的控制,对于理论性强的、难于教与学的课程做了删减,并在课时上也做了相应的变更。而药理学是药学、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是必须保留的,但其前导课程例如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还有临床医学等课程均不开设,面临前导课程的删减,如何把药理学在短暂的36/32学时里讲授完毕,这不得不说是个难题。

1.4 教材问题

其一,纵观药理学的教材现状,尽管不断有新的各种各样的教材出版,但是对具体药物的更新比较慢,并且落后于临床的具体实践,例如:那些临床根本不再使用的某些抗生素(四环素、庆大霉素……),还在花很多的篇幅去介绍。其二,仔细研究药理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的难易程度大致分为两个档次,一种是篇幅越来越长的科研型教学用书,一种是越来越薄内容太过简单的职业教育用书,前者太难,后者过于简单;其三,学生基础较差,畏难情绪较大,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教材的难易不当,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其四,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一线技术人才,主要是工科,重操作,原有的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需要调整,因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时缺乏自己应有的教材,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

上述几个方面均是在三本院校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全面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水平,必须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工作。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药理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 充实师资力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引进药理学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完善老—中—轻体系,做好传—帮—带工作,老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用药和教学经验,课堂中可以采用案例法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帮—带活动,在其共同授课过程中,不断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使一师多能更趋向于精。当然还可以将年轻老师派出去进修,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老师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期刊杂志,以及了解用药的新动态,并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加强自身的科研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更新不足等缺点。

2.2 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三本院校其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设备,应扩大实验室的规模,建立健全开展药理学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动物管理办法,加强药理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药理学实验教学。同时根据专业方向不同确定开设实验的内容,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进行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在考试体系中,应加入相应的实验实践中相关的知识,考核综合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重视并掌握试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根据专业定位,设定教学方向,更新教学内容

三本院校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一线应用型技术工作,不同于科研型的人才定位,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工作,由于学时及前导课程的缺乏,对药理学的学习内容中那些纯理论性的内容就应该少而精,而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例如解热镇痛药、消化用药、呼吸用药、抗生素以及复方制剂等就应该予以重视,并详细讲解,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

由于前导课程的缺乏,教学中肯定存在知识盲点,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应做相应的调整,讲授中尽可能简单明了地介绍其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为学生梳理知识盲点。

执业药师是药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都向往的工作,在资格考试中,药理学的知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因而在其教学过程中,除了少而精外,还应该博而通,在教授重点、难点之外,要将课教透,并拓展更多的关于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的注意事项、减少作用机制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药理知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能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4 教材的更新

为了适应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教材也是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编写适合三本院校教学需要的教材。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根据培养目标应降低原有教材内容的难度,并且针对工科培养的需要,更注重实践性,将原有的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进行调整;用更多的案例说明其知识难点,在编写中将那些理论性强的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侧重于介绍社会实践中使用广泛的心脑血管药、感冒药、呼吸用药、消化用药、抗生素等内容,在每类药物的介绍中,对于作用机制方面的知识应简化,或者用具体实例来体现,但同时还考虑到独立院校中有部分学生要继续深造,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将内容可分为必学部分和辅学部分(拔高部分),使之更利于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及使用。编写一部真正适合三本院校的教材。

篇7

【关键词】化学 教学 管理学 课堂效率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课堂虽小,也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活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要使学生提高感知效率、理解能力和具备应用技能,教师就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教师的管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效能能否提高。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科技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企业与课堂,虽然二者研究对象不同,但都需要运用各种配置手段提高组织效率,如果把化学课堂当作一个组织,可以将管理学其中某些原理类比运用于化学教学,运用管理学智慧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沟通、创新等五种,笔者就从这五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利用管理学原理,指导和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给笔者的化学课堂带来了不少新的变化。

一、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枯燥

管理学中的“计划”,亦称谋划、筹划或规划,是指在工作或行动之前,通过科学地分析、预测与决策,对未来工作或行动做出全面筹划和部署的一系列活动。

这一思想体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化学教师在授课时,讲授期间穿插板书、课件演示、化学实验、录像等活动;安排学生活动,如回答问题、探究实验、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将这些环节安排得紧凑而有序,衔接得自然而又顺畅。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制定计划,按照计划按部就班进行。例如在高中化学2《有机化学》的教学中,除了按原有的甲烷、乙烯、乙炔的教材顺序,依次进行纵向授课外,还把这些课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例如有机物化学键的空间立体结构等进行横向对比授课。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要做细致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适度,让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枯燥。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案来满足课堂的弹性需求。比如在高中化学2《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甲烷、乙烯的结构,苯环的取代反应等知识点对于初学者过于抽象。教师就要调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引导他们尽快而顺利地进入新的学习领域,笔者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准备充足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装球棍模型,可很好地体会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学生解决诸如“正丁烷的四个碳原子是否在同一直线上”、“丙烯最多可以有几个原子共面”、“具有什么结构特点的醇可以催化氧化生成醛”等问题。把球棍模型搬进化学课堂,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使化学课变得有趣。

二、采用分组教学、分组讨论的组织模式,分工协作,提高课堂效率

管理学上的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系统集合,它有一个特定的目的,由一群人所组成,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组织的特点是组织要有既定目标,又要进行分工与合作。组织工作是指根据一个组织的目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相应人员,分工授权并进行协调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出明显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借助于其它组织形式加以补充。相互配合的分组教学模式就较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分组教学既 是一种教学形式,又是一种管理形式,能够使教学相长,发挥学生的独创性,照顾后进生及特殊学生的需要。

笔者充分利用、借鉴吸收管理学中的组织思维,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方法上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各小组的力量一定要均衡,使每个小组在开始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次,任务分配要合理,要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三是实行以制度制人,使人人心服的方法,民主制纪,形成条文,人人遵守;四是增强评价机制的透明度,班主任和小组长公正执法,相互监督;五是加强奖励机制,使 为班集体做出重大贡献的小组获奖,为小组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获奖。

分组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中等成绩的学生要想超过尖子生,一般不大可能;差等生要想赶超中等生也是不容易的,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两极分化现象。分组教学是看小组整体的成绩,也就是说,一个小组的尖子生是与其它小组的尖子生比,中等生与 中等生比……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目标变得更近,也更容易实现,因为 学生总在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几个人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即使是全班成绩倒数第一的学 生,也在全小组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去争取倒数第二、倒数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的划分,奖励机制的实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使 全班出现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三、加强课堂领导,突出教学重点,又适度放权分组讨论,激励学生

管理学上的领导包括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在组织系统的较高层次中,决策权要一定程度地集中;分权是指在组织系统的较低层次中,决策权可一定程度的分散。

课堂之上,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管理者。做好教学计划只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还要加强课堂管理,掌握教学进程的主动权,特别是通过对教学时间的掌控,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的效率。要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在最佳的时间段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在课堂开始的30分钟后,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达到了疲惫的惰性阶段,此时教师如果再大量的灌注新知识,学习效果势必不会太好。此时可以安排些练习、试验、讨论,来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疲惫感,舒缓课堂节奏,效果会更好。

另一方面,笔者也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放权。比如在分组教学模式下安排小组讨论,选择一些较为容易的课题,有意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自行解决,而对有争议、有难度的课题则可以通过小组长进行汇集整理,把讨论结果在课堂上统一解决。放权的结果是,教师可以从普通课题中解脱出来,专心处理重大问题,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增强了责任心与参与意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正面积极的激励措施。

四、增强师生互动沟通,实现活力教学

管理学所谓的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又称沟通联络,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或对象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同样地,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诉求与内心情感,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上,有些教师可以把学生管理得乖乖的,整个课堂看上去井然有序,但学生却不一定真正专心听课。生活常识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反之则不然。假如学生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 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与实践表明,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之外,充分交流沟通以期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应该在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之前,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并与其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只要是经过学生自己认真地思考,就让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地,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喜欢学。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良性互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不仅有利于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开放中思辨创新。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师生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课堂上就充分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分配一些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也参与课堂活动,就算取得了很小的成绩也及时表扬,让他们拥有成就感;经常联系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请他们关注这些学困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采取谈话和答疑的方式,解决这些学生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困惑。随着沟通的深入和及时的反馈调整,大部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都有明显进步,而笔者也收获了更加生机勃勃的课堂。

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管理学强调管理创新,即要善于根据组织的变化,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同样地,化学教学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化学科技的更新、甚至结合社会热点,适应新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例如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学习《化学电源》时,让学生调查常见的各类化学电源及其成分,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但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笔者常常利用便捷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讯,及时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科技信息,制成多媒体教学片断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软件出现的时间、次序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等。

例如在教授《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笔者先从生活中的食品谈起,介绍二氧化硫可用于蘑菇的护色、防腐等,然后话锋一转,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告》栏目中曝光的二氧化硫漂白银耳和一次性木筷的事件,以及二氧化硫导致的环境危害问题等,并同时播放相关视频。由于这些跟化学有关的话题跟自身生活很贴近,画面又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激发了很多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想找到消除二氧化硫危害的方法。这样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外,管理与教学还有的共同点是,它们既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带有很大的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总之,化学课堂也是一个组织,可以将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化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每天能够接收到的信息非常之多,无法全部真正理解和记忆,很多信息转瞬即逝。碎片化信息大都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推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此对问题的分析是片面且不严谨的。信息碎片化不仅对年轻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且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产生冲击,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碎片化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冲击

 

1.信息碎片化的表现。海量的信息大多是将旧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网络将这些信息粉碎后以一种简单化、直接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碎片化的信息虽然极大地扩充了我们的阅读量,提高了我们的阅读效率,但是信息的快速更新也容易导致人们分散注意力,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丧失了深度思考的功能,甚至引起信息焦虑症。信息焦虑症首要的表现为浮躁,所有的信息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过眼云烟;信息焦虑症的另一个表现是注意力与海量信息的矛盾,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间隙获取信息,人们以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参与活动,随便通过社交网站和微博讨论问题,发表看法,这种交流没有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而是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随机反应。

 

2.西方经济学的特点。目前大多数高校讲授的西方经济学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对象为总体(国民经济的活动整体),分析方法为总体分析,主张需求管理,认为除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外,还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庞大的体系和不同的派别虽然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但过多的争议和相互对立的观点也会使作为初学者的学生产生很多困惑。西方经济学在排除一些非主要的因素和现象的基础上,运用抽象的方法,建立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随着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数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因此,西方经济学内容和方法数学化倾向非常明显。虽然数学化只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化,但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使得西方经济学显得更为晦涩难懂。

 

3.信息碎片化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冲击。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各类信息指数式增长。Twitter(推特)每天平均产生超过3亿条消息,Facebook(脸谱)每天扩散的信息接近40亿。大学生还没有能力将这些海量的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和利用,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效的学习。浩瀚无边、丰富多元的碎片化信息能够极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意听课,形成“每个人都在讲,每个人都在听”的“杂市式”教学模式,严重冲击了课堂教学秩序。

 

二、信息碎片化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由于西方经济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使得教师不得不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直接讲授给学生,采用最为陈旧单一的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讲授法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和教师基本没有互动。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对枯燥乏味的经济学原理不明就里、稀里糊涂,不但不能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不能够掌握,完全背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弊病。

 

2.理论与现实脱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多抽离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与我国的国情具有一定的差距,很多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好的例证。尤其是一些严谨的假设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令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产生极大的怀疑。学生很难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统一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构建经济学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多,不同理论之间的结论还有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把握。

 

3.背离学生学习初衷。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初抱有很强的功利心,认为西方经济学与创业致富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好了西方经济学就能快速致富,或者能够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但随着对西方经济学的深入学习,严谨的假设、枯燥的理论和大量的数学模型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令他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创业致富的关系不大,背离了学生的学习初衷。这种精神上的失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4.考核方法以应试为主。闭卷考试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考核方法,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牢牢掌握书本知识。闭卷考试的出题范围有限,大多数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那些运用西方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核比例有限。基于学生对分数的重视程度,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考试之前的突击学习成为一种通用模式,因此学生对经济心理实验法、案例教学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等创新性考核方式不感兴趣。

 

三、应对碎片化信息,打造“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1.手机进课堂,转变教师角色。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手机已然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必需品,手机进课堂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中,教师应该顺应大环境的改变,转变角色,从课堂的教学任务、教学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和资源中心的角色中退出来,演变为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练和导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进而形成“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2.利用网络,实现碎片化教学模式。教育部办公厅2015年公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管理,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教育系统之间的联结和互动。利用网络,整合各种碎片化信息,构建西方经济学碎片化教学资源平台是提高教学过程信息化的重点。首先,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将学校自主建设的经管类实验室与网络公共平台结合起来,打造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平台;其次,整合各种公共网络平台,教师利用微博、微信和QQ等工具广泛传播的功能,将公共网络平台应用到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当中,突破讲授式教学的局限性。

 

3.改革考核方式,探索碎片化考评模式。对西方经济学的考核由出勤、作业、测验、课程应用论文和期末考试五个部分组成。在每一个理论模块结束之后,要进行一次专项知识点训练。专项知识点训练以客观题为主,便于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终端的浏览访问,及时作答;定期测验以主观题为主,通过电脑等便于输入的终端设备完成。通过这种定期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进行监督和鞭策。课程应用论文每个学期需要呈交多篇,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在封闭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充分利用现有的经管实验室的软硬件支持,实现一人一卷“无纸化”考试。

 

综上所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构建西方经济学碎片化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碎片化教学和碎片化考核的有效融合,将碎片化信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冲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认知能力,系统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科学史;研究性教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66 ― 02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一批知名大学就开始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如清华大学的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浙江大学的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研究性教学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教学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方式创新,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机制。〔1〕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未找到一门可融入不同学科背景的课程,而在国际上这样的课程早已存在,即科学史。科学史融入其他学科早已存在西方国家的教育实践中。比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颁布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一标准使民众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接受了科学史教育,科学史完全纳入教育体系,成为民众接受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欧洲国家也一样,科学史作为科学教育普及课程以及科学素养提高课程几乎在所有大学开设。

一、我国教育实践中科学史的缺位

在我国,由于对科学教育功能理解的偏差,以及科学史本身不受重视,将科学史引入教育的实践活动十分有限,至今仍停留在片段随意引用的状态,这导致以下问题:第一,科学史的教育作用被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上。第二,科学史教育往往定位在介绍科学家的奇闻异事,缺乏深入探讨方法论上的意义、缺乏对引起文化变革的反思以及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第三,科学史用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即知道我们辉煌灿烂的文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一种爱国主义科学史观。然而,这种爱国主义科学史往往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可能掩盖了一些过失和错误。而科学先驱要打破旧范式,建立新范式,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此,这种爱国主义的科学史往往是歪曲的历史,有失客观。

随着科学价值的凸显,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存在方式。因而,仅掌握科学知识并不能带来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科学促进会主席阿盖尔公爵就指出:在教育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而不单单是给学生提供科学结论,尤其要注重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在另一种文化中获得知识,只有使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才能使科学知识获得更加持久的价值。〔2〕

二、以研究的方式引入科学史

哲学家孔德首先提出应将科学史引入教育,他提出了一个以实证的科学知识为主体的通识教育构想,这将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十世纪初,科学史家萨顿将科学史引入哈佛大学,并延续了孔德的教育理念。〔3〕

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采取探究课题的方式,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魅力。即以科学家思维方式为基本出发点,重温科学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最终将问题解决的科研思路,这将使学生获得科研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最终达到具备创新精神的目标,这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通过将本专业课程与科学史课程相融合的学习方法,得以深入学习,即学会自主学习,实现科研能力的飞跃。《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对于那些知识储备丰富且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科学史的教育可以采取讨论班的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术视野,获得科学哲学素养,为他们进入学术前沿打下基础,这样的结果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4〕

因此,从以单纯的讲课、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化为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即在教学活动中,将科学史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以本学科的知识点为基础,结合科学史所提供的方法论来探讨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包括:第一,以教材为基础,深入研究知识形成的脉络,收集相关材料组成研究性问题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性的知识结构网络;第三,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向纵向横向延伸知识体系,获得自学能力。〔5〕

科学与人文融合在西方国家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模式,科学史是连接科学与人文的重要工具,通过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熟知科学的双刃剑效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使他们在面临问题时自觉地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解决。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通晓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文化学上的意义,正确看待科学历史人物的作用,而这种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科学专业的学生。〔6〕如,托勒密体系因被哥白尼体系所取代而被认为是不科学的,理应被丢弃。然而,托勒密的《至大论》是希腊古典和希腊化时期数理天文学的集大成者,托勒密体系代表了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数理科学成就,非常系统而又完整的处理了那个时期所能观测到的天文数据,具有对观测数据的容纳和调节能力,完全是现代科学方法的特征,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因此,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往往具备哲学素养,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形而上学的思考,增进驾驭知识的能力。

三、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萨顿认为,科学史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更加注重对怀疑精神的培养,了解科学家对问题不断纠错的过程,理解科学的历史就是批判的历史,进而获得科学精神。同时,科学史应使人们注重真理战胜黑暗的过程,从而使人们主动去追求真理,进而获得思想上的解放。〔7〕将科学史融入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科学哲学家马赫认为: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可能的预测。学习科学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科学史本身知识的增长,而且有利于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鸿沟,使得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文化的本质。科学史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思维的形成,同时,科学史内在价值本身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教育家马修斯认为将科学史融入教学的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科学史融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概念从设想到建立的过程,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第二,科学史例是科学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李约瑟难题、哥白尼革命、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等;第三,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明白科学是可以证伪的。如近代自然科学是同亚里士多德开火与决裂发展起来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很长时间被科学史认为是负面的,窒息了西方学术发展。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在当时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其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集大成,成为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一方面维持欧洲学术基础,一方面包含与人类内在生存方式所相关的东西;第四,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明白,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科学家的立场,使之做出并不客观的判断。〔8〕

总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应汲取西方科学史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将科学史引入教育,且科学史教育应涵盖教育的各个层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缺一不可。尤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着科学与人文分离的问题,这使得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理科生缺乏人文精神。基于科学史的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将科学融入教育,使文科生具备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学的作用,使理科生知晓科学对于文化的作用,认识科学本质。这对于弥合科学和人文之间的鸿沟,进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Z〕.

〔2〕Jenkins,E.W.“History of Science in Schoo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2(3),1990:274-281.

〔3〕袁维新.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03):72-77.

〔4〕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4.

〔5〕何传杰.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与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6〕Michael R.Matthews. Science Teaching―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M〕.Routledge Press.NewYork,1994,3,pref-ace xiv.

篇10

[关键词]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科学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4―0054―03

一、科学探究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开展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主要学科特点的理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科学探究教学是其主要形式。广大的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本学科知识为依托的科学探究教学的积极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有些科学探究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然而,目前在中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开展状况并不乐观,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

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很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认识尚不明晰,对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还缺乏应有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就等同于实施了科学探究教学。教师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主要关注的是实际教学知识内容的发展、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验活动的监控、实验材料与程序的组织,而很少把重点放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上。

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不知如何把握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将科学探究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出现了“放羊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实际上不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收集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等,用以应付考试。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脱离科学探究实践孤立地传授科学方法的现象。

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倡导单纯化的科学实验,刻意追求正确性和技术效率,使得科学教学局限于小规模的研究框架之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学习科学,脱离了探究教学多样性的特点,模糊了科学探究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和区别。

有的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由于受实验室条件、课时、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有些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认为开展探究教学麻烦、耗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的成绩。

此外,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理论方面的认识与把握是目前制约广大教师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分析

针对科学探究教学,一线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困惑,如怎样界定科学探究教学、其核心要素有哪些、探究的本质是什么等。对这些问题学术界在积极地进行着研究、探讨。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一)问题

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和捕捉问题的人,其动手操作的技能再强,也无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或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是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1.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不同的渠道

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问题可以由教师、教材、教辅资料等直接给出;也可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师生在此情境中针对一定的现象和事实,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师生共同提出;也可由学生针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现象提出,但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教师或师生共同讨论,筛选,最后确定是否值得探究或是否具有可行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经验等方面尚不成熟,可能会提出在中学阶段还无法探究或缺乏可行性的问题。如某学生在喝矿泉水时,发现某品牌的矿泉水含有许多元素,如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提出能否设计实验来检验水中所含有的离子。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矿泉水中所含有的是微量元素,在中学阶段用常规的化学方法还无法进行鉴别,需要用到原子吸收、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现代仪器才能检测。对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表扬、鼓励,肯定学生善于观察、思考与提问的精神。

2.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融于情境的

探究的问题必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经验相关的。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欲探究的问题。如某教师在讲碘遇淀粉变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用碘酒给手指头消毒,然后请学生做用手抓米饭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用消毒的手抓米饭时颜色变黑了,学生提出了疑问:

“米饭为什么变黑了?”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3.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

科学探究的问题必须是难易适中的,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问题过易和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过易无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探索欲望,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问题过难,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只有那些难易程度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能够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尤其在目前中学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问题的设计要能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如在学习沉淀的转化、溶度积等方面的内容时,绝大多数教师设计的是AgClAgBrAgl,学生能够观察到白色沉淀转化成了浅黄色沉淀,之后转化成了黄色沉淀。学生通过一系列沉淀颜色的变化也能够理解沉淀的转化,但印象不够深刻,因前后颜色的变化对比不明显,没有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刺激。某教师在学习同样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OH)2沉淀(NaOH要过量),将沉淀用离心泵过滤分离(学生了解此方法是一种物质分离的方法即可),取上层的部分清液,滴加Na2S溶液;接着向有Cu(OH)2沉淀和清液的试

管中滴加Na2S溶液。学生观察到单独盛有清液的试管几乎没有观察到黑色沉淀,而盛有Cu(OH)2沉淀和清液的试管中瞬间出现了黑色沉淀,给学生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刺激,沉淀一下子由蓝色变成了黑色。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急切地想探究黑色沉淀哪来的,是什么,为什么清液中并没有产生黑色沉淀。这个前后沉淀颜色对比非常明显的实验,通过探究使学生一下子突破了沉淀转化和溶度积这一概念上的难点,印象尤为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见,设计出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还应是开放的,能够引出其他的问题,使探究持续下去,如上面所介绍的案例,可以请学生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沉淀可以转化,由此能够引发出更多的探究课题。

(二)假说

面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和一定的现象、事实,当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时,就需要学生运用想象、猜想,针对一定的问题,试图提出自己的假设。

假设必须依据事实材料、科学原理等,按照一定的逻辑经过推理而得出,是对实验将要出现的结果所做的一种推测性的结论。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信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整理信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所获得的信息等,通过思考提出猜想和假设。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猜想和假设不是凭空的、不着边际的瞎猜、乱猜,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所掌握的信息等方面,积极调动各种思维方法,提出假设和猜想。猜想和假设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实验结果的检验才能得出是否是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或者是符合科学的结论。

(三)求证

探究教学就体现在“探”与“究”,究根溯源,不断探索,努力求证。

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制订计划,来验证假设和解决问题,包括所采用的实验原理、目的、实验条件的控制、仪器设备、药品、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操作步骤等具体实验方案;针对如何观察、收集哪些信息,如何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等必须要制订出详细的计划。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有时需要设计多种方案,反复研讨、实验、探索,才能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 总之,笔者认为问题、假说、求证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澄清这一点,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三、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的建议

第一,为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创设基本的条件。科学探究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需要具备基本的实验条件、课时的保证和班额的限制。目前有很多学校实验室条件较差,缺乏最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缺乏专任的实验教师,应该为教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创设基本的实验条件。中学教学面临着课程门类较多,教学任务重,课时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应为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提供一定的课时保证;班额要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创设基本的条件。

第二,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要做整体规划设计。针对目前课时紧张的情况,开展科学探究教学需要基于学生未来终身发展需要来整体规划,如初中主要培养学生使用常用仪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等方面,为高中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中三个年级,侧重于不同的探究培养重点,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学科整体单元设计,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学校的条件设计不同的探究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