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环境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资源 污染 环境 治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农业生产用水不断增加,也引起了各种淡水资源争夺的日益加剧。因此,为了解决现有的水资源匮乏和供需矛盾,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淡水资源进行治理和开发,从而保护水资源、减少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
一、水资源概述
水是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一,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要想生存和生产都离不开水。可以这么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自于水,以后假若没有水的存在,那么生命也必然随之消失。在古老的时代由于人口的较少,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较少,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也可以忽略不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不断增多,不仅造成了水资源利用的上升,也造成各种水资源浪费的严重。所以,在当今水资源日益匮乏且污染严重的新时期,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制约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成为国家政策、经济、技术上所面临的主要话题和复杂难题。在传统的统计工作中,人们普遍的人为水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但是经过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表明,这种概念与看法是一种极端错误和品面的认识,也是自然接种最能够为人们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加大淡水资源研究力度,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水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水资源匮乏,使得人均用水量日益紧缺,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项难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础所在,也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命影响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水资源的应用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有些地区已经成为了严重缺水现状,同时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为了解决城市现有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多年以来,各个城市市委以及政府都将城市供水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这种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城市建设中水的影响与制约因素,也促使了城市经济的顺利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世界整体性水资源分析,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我国,水资源就更为匮乏,我们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我们仅仅拥有世界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水。人均水资源量与生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2,当前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水资源再度污染的现状也极为严重。
在极度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珍惜,在对大自然肆意地索取着宝贵水资源的同时,又在盲目的破坏和污染着水资源,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更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水质监测工作者应该振臂呼吁,启蒙和唤醒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来,来自于我们水质监测一线的水质污染数据显示: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3、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详细介绍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第一,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人们的生活用水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第二,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不断下降。由于农业用药和工业生产而造成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水资源的相对紧缺。由于工业生产的用水量剧增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从而导致地下水形成漏斗区,给海水倒灌提供了便利;第三,过度开采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人们不断开采水资源,从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三、解决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1.全社会都要树立一种节水减排和防污治污的环保意识
居民应该从自身做起,既要有节水意识,也要把防污当作每日必省的生活常态。只有当全社会都树立起了一种节约用水,降低排放的环保意识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可能重新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碧水蓝天。对于一些有污水排放的重点企业,也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效益的追求上,应该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在治理排放上增加投入。作为国家管理的层面上,要在总体的高度搞好环保教育,力所能及地保证环保投入,在实际的行动中把治污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针对农村水治理环节的薄弱,要切实加强农村水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就更要树立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
3.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篇2
摘要:新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调研查阅新疆地区环境资源现状,及对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现状进行
>>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新疆地区耕地资源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控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资源环境的保护 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 资源型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治理的研究 江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新疆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刍议 刍议新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新疆地区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新疆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新疆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及找矿前景分析 新疆吐哈地区盐类矿产资源浅析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4] 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5+92.
[5]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01:54―59.
[6] 王静爱,毛佳等.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A].研究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74―384.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5-0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从环境现状的调查、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应防治的措施三方面的内容展开。相应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环境现状一环境影响状况一环境保护措施状况的思路构建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由表1可以看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表示该评价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第二层次为构成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子系统层,包括环境现状、环境影响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状况这三个子系统;第三层次为主题层,是反映所隶属的子系统的主题;第四层次为指标层,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全面概括性的描述型、实物型和列举型指标构成。
一、环境现状
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本底,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及建成使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主要是对拟建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区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因此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区三个主题层。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状况是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等环境状况。其中,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是影响建设项目的重要因素,如土坡因挖掘而崩陷、地下水位过高使得地基受损等。另外,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也会对建成后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产生影响。为此,选择了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性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监测,须采用一些技术性的监测工具,或收集该地区相关资料,程序复杂、难度较大,可将现状所收集的资料,参照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得出质量“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结论。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部分,事先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森林草原植被、动物栖息、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衡量项目建成后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对不同方案的分析,有利于比较它们之间生态环境差异,以选择合适的项目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植被情况和动物栖息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内容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和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指标的增减。对于此指标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应作出详细定性分析说明。
(三)环境保护区
调查项目包括周围地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地等环境保护区,以免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区造成了影响,造成景观的破坏。对于此项指标的构成,是情况的调查,要有距离、面积等详细说明。
二、环境影响状况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状况的分析,主要是找出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污染环境因素和破坏环境因素。污染环境因素是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粉尘以及其他污染物;破坏环境因素,主要是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对地形、地貌和已有设施的破坏,对森林草原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水土保护区的破坏等。因此分为环境污染状况和破坏环境状况两个主题层。
(一)环境污染状况
用于分析计算拟建项目建设或使用过程汇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一般应选取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噪声覆盖率作为环境污染状况指标。
(二)破坏环境状况
项目建设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某些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景观的破坏、地形地貌的破坏和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预测其破坏程度,作为破坏环境状况指标。
三、环境保护措施状况
环境遭到破坏固然是不幸,但合理的环保措施能将环境影响减小的最小,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环保措施主要是绿化措施和污染控制两方面有机结合,因此选择绿化水平和污染控制作为评价环境保护措施效果的两个主题层。
(一)绿化水平
在建设项目内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形成一个有适当生态与非生态比例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的良性生态系统。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作为直接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绿化水平的指标。
篇4
文章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针对目前大部分建筑环境设计对自然要素的忽略,导致阻碍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普遍现状,提出一种简易有效的设计方法—“叠加法”。该方法旨在通过对区域中的原生环境、次生环境进行合理横、纵向分析,使建筑环境设计在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同时,能够对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叠加法”;自然要素;建筑环境设计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同生存。但人与自然又不能只停留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而应是人类更加主动地借助自己的思想、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利用自然,同时处理好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进行的、必要的局部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在对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时,设计的出发点应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人为利用自然资源时,设计首要考虑的应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问题。现实中在进行建筑环境的系列设计时,经常会遇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尊重设计的本质,依照自然规律,遵循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环境的设计准则,探索出合理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将会对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叠加法”的提出
美国学者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指出,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再生循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应以破坏它为代价。在建筑环境设计的实践中也应遵循此原则。以往的设计者受到交叉学科知识的限制,或者出于设计周期、设计资金等各方面的考虑,对于设计案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通常只将设计的重点放在设计构思上,而缺少在设计之初对案例本身所包涵的自然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叠加法”的提出,正是鉴于此类设计的弊端,通过分析案例中的自然环境,如对土壤、水域、植被、温度、气候、风向、风力等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辅以人工利用、改造的手法,综合制定设计方案,从而使自然要素最大限度地被保留、利用,以确保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是“叠加法”的根本所在。
二、“叠加法”的含义
所谓自然,是指地球上所有原生和再生生物的客观世界,它包含全球与区域两部分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形成了全球环境,这是一个宏观的环境范围。区域环境属于小范围的环境,由原生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环境两部分组成,同时它也是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区域环境研究范围里,除大气、水源、土壤、森林、植被、矿藏资源之外,还包括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名胜古迹、风景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的生活居住区等。对上述自然因素有了基本定位后,我们再来详细看一下“叠加法”:“叠加法”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叠加步骤。横向叠加是将区域内地面上所包含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湿地、山丘、平原、草原、森林、水系以及地表上的野生动植物、水中生物,还有各类天然风景区、历史名胜古迹、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人类生活、居住区等,分别制成不同颜色但透明度相同的塑料胶片。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参照该区域内所涵盖的自然因素,按照次序依次叠加,以得出该区域的可利用价值率。在横向叠加中,如果原生环境可利用或需保护因素过多,则胶片叠加灰度就会加深,需要设计者增强对该区域的保护意识,适度进行人为的改造与开发。在实际操作中,可结合计算机软件Photoshop进行辅助设计,从而提高设计效率,节省设计时间。如图1至图7以透明胶片的形式分别分析了在该区域内草原、森林、沼泽、水生生物、野生动物、风景区及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图8将以上自然环境分布景区相叠加,有些区域是两种颜色叠加,有些区域是3种或4种颜色叠加,则证明该区域内原生环境因素很多,需要规划及设计者减少对该区域进行人为破坏,而多加以保护。纵向叠加则是将区域内包含地表上的所有各类自然要素,包括大气、阳光照射角度、日照时长、风、霜、雨、雪、雾、地下含水层、地下水回灌区、地下矿产等,分别制成不同颜色但透明度相同的塑料胶片,并参照横向叠加的方法,求得该区域的最大价值利用率。最终将横向与纵向所得结论再次叠加,以求出该区域的最大合理使用度。在前期设计准备中,这种设计方法会因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耗费一定的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于保护区域内自然环境、确保区域内自然要素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放眼未来,设计前期所做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是有百利而无害的。
三、“叠加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场址区域分析
位于哈尔滨市区东部的金龙山镇,总面积200平方公里,东起松峰山镇,西至阿城原种场,南与小岭镇、玉泉镇、亚沟镇相连,北与红星镇接壤,是阿城区的近郊乡镇之一。它涵盖新镇区、老镇区及头道河子区。
(二)“叠加法”的应用
根据镇域内现有土地状况,借助“横向叠加法”进行分析,对镇域空间内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得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及禁止建设区,以最终形成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图。
1.禁止建设区:出于对自然环境、基本农田的合理保护、维持基本生态平衡的目的,将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域内主要交通道路及两侧道路防护绿地、基本农田等,规划为禁止建设区。
2.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比较好,或已建、待迁还耕农村用地,或区域发展预留用地等。
3.适宜建设区:除了已经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域之外,都属于适宜建设区。具体用地规划包含老镇区、金龙山镇区、农产品加工区、规划保留村庄等。遵循三个镇区的自然要素及社会要素特点,分别将其功能合理定位。其中,新镇区主要职能为行政文化中心,包括居住、旅游、商贸等社会服务,其职能定义为综合型区域。老镇区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主要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商贸加工等,其职能类型定义为农商贸型区域。根据自然条件,头道河子区主要以发展旅游、商贸、居住为主,其职能定义为综合服务型区域。
结语
在设计实践中,无关规划区域范围的大小,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应遵循两种设计依据:一是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其自然要素;二是尊重社会环境,对其社会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二者的有机集合就是对区域内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最好的总结,而“叠加法”正是传承这一设计理念,从设计伊始确保设计师能够将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利用,从而为人类的建筑生存环境提供舒适、惬意且能够满足后代人生存发展需求的可持续性生存空间。
作者:杨丽娜 孟胜欧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
本文为“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龙山镇”镇区规划项目为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实体项目;2012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术团组项目“地域文化影响下小城镇环境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XXTJ04)
注释:
①杨丽娜.解析“自然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新镇区建筑环境设计为例[J].艺术与设计,2014(3):74-76.
篇5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和谐共融
城市雕塑对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设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动着,为雕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而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点精之笔的城市公共雕塑,它的创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当代城市建设中,优秀的雕塑作品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得到美化,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从而使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正确的引导。还可以使城市形象得以塑造,使城市气质良好的展示,使精神文明的建设得到促进,从而打造出品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建设城市公共环境的目标
环境是由物质层面、心物结合层面和心理机制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就城市公共环境而言,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方面。现代工业化文明带来了丰富便捷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重视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与保护,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谐人文景观的营造是物质富足的现代文明对精神的更高追求。城市雕塑艺术已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使公共环境活跃、生动和具有人文气质的精神承载物,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点睛作用。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和谐共生
雕塑自从它走向室外成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城市雕塑,公共性与开放性就成为其基本的特点,因此它与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与融合程度是城市雕塑优秀与否的关键所在。
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的约束与要求
城市公共环境的构成复杂多样,不同的地点、类型、风貌和主要社会功用的环境对置于其中的城市雕塑的影响和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城市雕塑在环境中位置很重要,环境的性质、整体风格和雕塑在环境中的作用是给城市雕塑选择合适位置的直观因素。不同环境对其中城市雕塑的造型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最基本的是要符合观赏人群的审美观,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们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城市雕塑应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城市雕塑形式的设计还要关照自然环境和其周围构筑物的形式,注意与人的行为方式的协调,人才是雕塑所处的公共环境的主体,所有的设施、构筑物,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艺术品的布局都要以人为本。城市雕塑的大小千差万别,但要考虑背景来确定合适的尺寸以及取得良好的尺度关系。城市雕塑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与背景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与色彩,还要考虑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感觉和设计审美的需求。
城市雕塑对城市公共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是一切环境之母体,在进行创作设计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应得到提倡。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的雕塑创作,在大众生活空间被介入的同时,应从自然生态的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寻求创作的方向;另外利用自然元素来建造或与城市雕塑相结合也是顺应自然环境的途径。城市雕塑还应与其他的人工环境相协调,其中建筑是城市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人工构筑物,城市雕塑应特别注重对背景建筑的适应,也要特别注重和道路、铺地、座椅等其他小型人工构造物的关系。城市建筑及其它人工环境要素与城市雕塑除了在空间布局和尺度等方面特别关注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还要在形式上要取得协调。城市雕塑作为置身于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品,要注重公众对作品的参与性、可及性等,使公众由被动的接受转换为主动的参与,与雕塑形成互动。作为城市中精神承载物的城市雕塑,其设计中应把握住环境的整体美,升华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城市的个性,注重民族特色及区域形式美,不仅要满足人们提高自己所居住环境的艺术质量的要求,并要对其反映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4.1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城市雕塑直接介入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但短暂的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也使中国的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有急进的情绪。改革开放在为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西方盲目崇拜的负面影响。很多城市大力倡导建设城市雕塑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导致了在数量上的追求,进而产生漠视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批量复制、随意安置的局面。
对我国建设和谐共融的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建议
首先,高素质的创作是关键。创作的主要源头是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包括价值规律、审美情趣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方法与创作原则,传统文化可以由这些方面去继承和发展。
其次,严明的管理与体制上的完善是优秀的城市雕塑创作实现、实施并永久保留的最有力保障。要明确建设管理部门职责,以制度化的方式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控制作品质量,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做好建成后的维护工作。
再者,城市雕塑是“公共”的艺术,要想公共艺术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只有艺术家与广大人民群众整体的提高与进步才能实现。因此,专业与非专业的艺术教育需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的进步必须要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结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应相互融合而不是磨合,应立足于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性,继承传统,有时代特色, 与时代紧密同步。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在环境中体现出雕塑的美感,在雕塑中蕴涵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朱蓉.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策略
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多年的实践中,验证了其正确性。纵观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能源短缺和资源紧张必定会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在此条件下,改善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以寻求长远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另外,我国农村的现状是生产力落后,现代化水平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可以说,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都处于比较严峻的状态。这更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自然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的迅速膨胀,上世纪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球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破坏。首先,是大气污染问题,由于各种工业废气的排放,大气层出现漏洞,空气污染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因此,即使是工业化不发达的农村区域,也一样受到影响。另外,农村区域本来应该状态良好的土地和森林资源也日益恶化。现今的农村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森林覆盖率的急剧减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因为环保意识的匮乏,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农药化肥的不当利用,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凸显。在农村地区,这些自然环境的问题,往往不能得到重视,但是,这些问题不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更是对农村的长久生存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2人力资源的不充分利用
农村人口众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劳动力过剩。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不但不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长远的角度上看,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想要发展劳动力就必须想好,如何充分调动起这些剩余劳动力。使其从经济发展的负担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3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农村生产长期靠耕种和养殖,由于现代化水平低,在很多农村地区粮食生产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每亩产量低,人们则靠砍伐森林增加耕地,填湖耕地等等对自然环境破坏极大的方式扩张耕地面积,以增加总产量。这样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不但不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收益,对于长远发展来看,更是得不偿失。
2.4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
首先,交通和通讯设备的落后,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信息阻碍,不能和外部市场取得良好的沟通,以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另外,在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极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期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的缺乏,这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拘泥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农村的经济水平是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的。
3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阻碍问题的改善策略
3.1在农村实行科教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思路
首先,要想转变农村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就要在农村宣传科学发展观,让广大的农村人民能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这就要求了,普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人员,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农民息息相关的事件为例子,循循善诱,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切实可行的办法[2]。
3.2改变生产方式,建立规模经济
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周边资源,例如,城乡结合共同发展。这不但能够利用以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带动农村的经济,更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使城市和农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为农村提供科学的生产方式的帮助,使广大农村地区摆脱长期以来,靠牺牲自然环境而得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利用有限的土地和能源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现代化的生产。并且,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打好自然环境基础。
3.3转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现状
现今的农村地区往往还靠原始的、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基本的生存方式。这样,经济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可以在农村地区,适当的发展现代化制造业和轻工业,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这样不仅仅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可以调动其农村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必要的推动力。
现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农村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设。相信在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主观幸福 研究
一、前言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综合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对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坚持“以人为本”指导思想,这对于他们今后学习以及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福建七所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份,有效率为90.6%。
(二)研究方法
1.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共15题,分为生活满意感、专业情感体验和专业技能学习体验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各5个条目。该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等级记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
2.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本研究根据查阅的报刊、杂志、学术期刊等资料,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平均值为3.09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见表1)。
表1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三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
因素 Min Max M SD Item M/Item SD/Item
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体验 5.00 25.00 15.56 3.60068 5 3.112 0.720
专业情感体验 6.00 25.00 15.84 3.49654 5 3.168 0.699
生活满意感 5.00 25.00 14.97 3.62512 5 2.994 0.725
主观幸福感 19.00 75.00 46.36 8.99116 15 3.091 0.599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1.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2具体变量可以看出:福建省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四个因素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社会比较因素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福建省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四个因素上得分高于男大学生。
表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性别对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因素 M SD
男 M SD
女 T P
学校自然环境 13.82 3.09 14.56 3.53 -2.748 0.006
人际交往 18.41 3.47 19.31 3.43 -3.137 0.002
社会比较 13.05 3.27 13.30 2.22 -1.400 0.162
社会环境 17.08 3.08 17.73 3.14 -2.557 0.011
注: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
2.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3具体变量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三个因素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比较、社会环境两个因素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校自然环境、教师模范作用、人际交往三个因素上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表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生源地对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因素 M SD
城市 M SD
农村 T P
学校自然环境 13.52 3.82 14.34 2.99 -2.894 0.004
人际交往 18.25 3.52 18.96 3.44 -2.329 0.020
社会比较 12.90 2.36 13.25 2.20 -1.716 0.087
社会环境 17.41 3.15 17.28 3.10 0.476 0.635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环境教育 渗透途径
一、把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环境教学的必要性
1.地球环境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浪费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行为,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伤痕累累。温室效应、雾霾加重、泥石流灾害、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造成直接威胁。面对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意识角度考虑,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是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2.课程目标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后,“掌握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和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领会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树立正确的全球化意识。关注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问题,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关爱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
3.地理科学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是地理课程研究的两大对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需要通过环境教育这一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强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地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于环境知识中,面对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把课本教材作为教学的知识载体,利用相匹配的环境事例增强知识点的说服力,充分发挥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幻灯片形式播放《啊,地球出汗了》的漫画,同时提出“该漫画反映的是怎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将其称作为什么效应?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得出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发挥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用,在认识和应对气候变暖的课程中,我组织开展了“如何降低温室效应危害”的辩论比赛,把学生划分为不同身份,分别代表世界组织环保人员、政府官员、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和采伐商人四种身份,学生以自身立场阐述对论题的见解,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举措,加深学生对气候变化危害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校本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除了利用地理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外,还可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校本课程中,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特别是关于地理方面,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相互有别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带领他们发现家乡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家乡、了解社会、接受环保教育。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当地进行基础性的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我会根据地理课程每学期的必修内容,提供5-6个符合当地情况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需要关注的是,拟定的研究课题必须体现当地特色,符合当地现状,且是学生能通过实地调查探究出答案的。例如:调查当地的地形类型,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当地的气候类型,找出人们不合理行为对天气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探究人口变化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讨论物种保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地调研,不仅能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关心家乡的环境变化问题,而且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与此同时,对于较好的调研内容,可以编辑成地理校本教材,更加广泛地发挥其教学效果。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要渗透于地理教学课堂上,而且应该渗透于教学课堂外。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环保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植树节、国际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节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细微环保的行为做起,一方面,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掌握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唤醒身边朋友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出保护环境的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因此,环境教育应该从每一个公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昊.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5.
篇9
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21世纪,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流的共识。而且从人类的色彩接受来说,自然的原生态色彩是最能够为多数人喜爱和接受的。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湖水,苍茫的远山,缤纷的花朵,都是构成城市自然景观色彩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个城市色彩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景观设计时,与这些自然环境色彩的搭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新的景观设计,要成为城市自然色彩的一个和谐的组成,而不能是突兀或是特立独行。特别是一些地势起伏较大的城市,还应当注意和城市天际线的搭配问题,使景观设计彰显的出该城市所特有的立体层次感。
符合审美情趣的原则
色彩本身是没有美和丑之分的,之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关键是一个色彩搭配的问题。良好的城市景观色彩设计,能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加深对城市的良好印象。所以色彩搭配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色彩和色彩之间,要求设计者能够对色彩搭配法则进行灵活多变的应用,包含色相、明度、纯度的调和、调节和对比等。另一个是色彩和环境之间的搭配。要求设计者充分尊重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已有的景观色彩,兼顾色彩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影响,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这样的城市景观色彩设计才是成功的。
城市景观色彩的过程分析
当前国际上对于城市景观色彩的设计的,多采用朗科罗确立的色彩调研方式,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准备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设计者自身的要求。城市景观色彩设计者,需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综合文化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越充足,越过硬,设计起来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另一个方面则是针对设计对象进行的准备工作。包含这个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历史和文化、现有的景观情况,当地规划部门的政策法规等,同时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包括交通工具、设计工具等等,方便自己随时随地地进行资料收集。
2.现状调查阶段
在进行完准备工作之后,就要深入到城市中来,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在朗科罗确立的调查体系中,要求以最新的地图为基础,以街道和主要建筑为主要的对象,调查的内容包含城市的规划、建材、色谱、配色等十多项的内容,可谓是十分全面。针对中国城市的实际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调查,包含了解该城市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河流、山石等自然环境特征;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的调查。
包含了解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资料分析完毕,提炼出色度和选择好色卡之后,要将所选定的色卡在拿到获得资料的原处,再进行一次色彩的检验,因为色彩受到气候和光线变化的影响很大,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会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为了获得更为精确地数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次进行实验,以保证调研的精确度。
3.色彩设计阶段
现状调研收集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资料需要先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具有典型性的景观要素色彩,只有经过归纳分析这样去粗取精的过程,才能获得城市景观色彩的主要特征。经过整理归纳的过程,明确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色彩,运用色彩学原理,从视觉美学的角度,考虑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归纳色谱(即单色组织的系列)、编制图谱(即由多色组成的色调谱系)以确定城市景观色彩的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推荐一种或几种色彩使用方案;按变化统一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在总体上强调色彩协调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主、辅色及点缀色系列。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景观;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近几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越来越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城市中的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观严重萎缩,居民居住舒适性快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城市景观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
1城市景观发展现状
1.1城市建设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近几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的用地不断扩大,在前期的城市建设中,因为缺少统一的前瞻性规划,再加上管理措施不得力,新旧建筑混杂拥塞,城市中的建筑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城市的空间缺少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各建筑单体虽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但是缺乏彼此的协调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无论在风格、形体、色彩,还是在材料上,都没有任何关联,在城市的整体控制和规划上没有依据可循,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整体风貌和肌理。城市建设的不合理给城市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打破了原有自然环境的和谐,冲击了城市自然景观的美感,而且还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2“以人为本”的理念难以体现
目前,我国许多住宅区内景观设计,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在路网设计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导致道路弯曲复杂失去了便捷性;由于路面材料选用磨光花岗岩或无防滑的地砖,雨雪天居民摔伤的时有发生;有的住宅区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住宅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住宅区室外空间无一处“避雨遮荫”之地,遇到雨天、大热天,居民无法外出活动。
景观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尊重、体贴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住户能感受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1.3 环保、生态意识欠缺
有的小区为了显示其豪华气派,搞起了高大的“城门”,硬地面积很大的“广场”。而景观设计决策人员对植物造景的意识却不强,在极为有限的可绿化空间里,不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塞进亭台廊榭,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城市中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他们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应具有的多样化功能,只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城市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2.1体现人性化的合理使用功能
在景观设计及建设中进一步强调人性化的意识,考虑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需要。毕竟人是有情感的实体,研究人的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并运用自然与造型环境因素加以发挥与表达,是小区环境艺术、生态意识中一个个有价值的补充与完善。高节奏的生活使人的性情趋于理性、单调甚至麻木,物化生活让人几乎变成了一部机器。因此,小区良好的景观设计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休闲与享受自然的空间,并满足人民对特定环境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关注。
所以,在住宅区的景观设计里边,房前屋后的景观设计,楼间的景观设计首先就应该考虑到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家园的感觉,使老百姓能够在住宅环境里体会到回家的感觉和归属感,同时,要使景观的设计尽量达到易用、便捷的要求。
2.2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艺术水准
由于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景观设计在塑造场所特质方面比建筑设计有更大的空间,需要设计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挖掘场所的深层文脉和地域特征,展现艺术的创造力。同时,居住主题的景观设计是更为贴近普通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可参与性和易于维护性都是需要权衡考虑的因素。要多多关注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一批有地域特色和鲜明场所特质的景观设计作品。
2.3回归自然的景观设计趋势
目前,人们对于景观追逐的过犹不及,正使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元素越来越少。过多强调人文景观,仅考虑视觉上的冲击,不仅费功费料,还使社区景观离自然越来越远,平添了住户身在其中的压力感。
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然而,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在原始的环境里生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居住建设中就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提升和改造自然生态,最终使之适合人类居住的需要。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将是未来住宅小区住宅景观设计的一大趋势。
2.4绿化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行业远期的重要支撑点
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园林绿地的建成并不代表园林景观的完成,只有通过高质量、高品质的园林养护,园林景观才能逐渐的形成与完美。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已经走过了“注重园林建设,轻视养护管理”的发展阶段,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作为园林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发展迅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仅北京市城市绿化面积就达63,540公顷,而每平方米的养护费就大于6.5元。目前国内2010-2011年开工的市政园林建设项目已全面进入养护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共2.24亿公顷,全国绿化养护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绿化养护市场现已逐步打破原来由政府园林单位垄断养护的局面,开始了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由于目前国内市政园林养护业务主要以三年承包的方式分给各地园林局下属养护队,公司尚不能大规模参与竞标;三年期满后,各地市政园林养护业务有望开放招投标。随着我国绿地面积的逐年增长,养护市场将继续增大而且是积累式的增长,将会成为我国远期园林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结束语
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积淀,现代城市的发展要结合当前人们生活习惯和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注重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华,杜威. 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H}民营科技,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