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22:0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范围内对《产品质量法》及相关的《计量法》、《标准化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部署,县人大常委会结合__实际,认真制订执法检查的具体方案,部署各阶段工作,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自查自纠,组织执法检查组对三个法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这次执法检查工作的特点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及时研究部署《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工作,以“三讲”教育为动力,妥善安排执法检查和各项日常工作,提出了执法检查要“有声势、有重点、有成效”的总体要求。4月20日县人大办发出执法检查的通知,法律实施主体单位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其他相关单位主动投入自查工作,在自查的基础上,县人大组织执法检查组进行抽查。这次检查有如下特点:
一是把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与学习宣传法律相结合。首先是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部份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三个法律及有关法规;接着于4月27日召开了县经委、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县商业行业办、供销社、烟草专卖局、粮食局、工商局、医药管理局等单位的干部学习法律和进行座谈。提高了我县生产和流通部门干部的产品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和对这次全省统一部署执法检查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宣传上,除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三个法律外,烟草专卖局、商业行业办、粮食局等单位还结合自身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宣传。粮食局结合国家今年新公布的《稻谷规格品种收购质量标准和计价办法》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举办培训班。医药管理局将三个法律打印成册。农业局对农药、化肥经营者组织学习培训31人次。
二是检点明确。根据__实际,在检查行政部门对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时,确定了三个重点行业,一是关系我县主导产业的食用菌生产原辅材料、塑料筒袋、竹制品生产销售行业;二是对关系人民群众人身健康、安全的行业如药品、食品、建筑材料行业;三是专营专卖如香烟、食盐、化肥农药经营行业。通过自查、检查以考察我县产品质量工作的情况。
三是以执法检查为动力,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根据群众对市场牛肉注水的反映,质量技术监督局明查暗访,5月10日当场查获了一经营户在屠宰黄牛时注水的不法行为。商业行业办加大了生猪集中屠宰的宣传力度和工作力度,从4月26日开始对生猪屠宰市场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整治。工商部门从5月20日起开展“工商百日执法大行动”,加大打击生产、流通领域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查扣价值3万元的冒牌排气扇107台。
四是自查工作做得较细,面较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经委等10多个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向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汇报了自查情况,其他相关单位报送自查书面材料。
二、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效
我县在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以增强领导干部和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力度,加大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力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的成效有: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的产品质量意识。近三年来,每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和九月份的质量月都举行大型现场宣传活动,开展产品、商品的质量咨询,受理消费者投诉,展示假冒伪劣商品。还通过印发宣传资料5000多册(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400余人次,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全社会产品质量意识和标准化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为企业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标准体系建设、计量检测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是强化企业生产标准工作,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高。在工业领域,针对我县生产企业规模小、基础差、无标生产严重的实际,加大产品标准工作。全县133家(类)产品,有60%,计72家(类)产品无标生产。通过逐个企业、逐个产品制订完善产品标准体系,使工业企业执行标准从不足40%提高到96%,基本达到“消灭无标生产”的要求。在农产品领域,制订了第一个地方农业标准。《高架栽培花(厚)菇生产技术规程》,完成了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对《香菇》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三是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浙南铅笔厂、丰园公司两个企业分别生产的铅笔、刨花板产品执行标准达到国际标准。今年我县双枪竹木有限公司开展IS09002国际标准质量认证,目前已正式通过认证。 在县人民政府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下,于6月底正式申请认证。通过抓典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工作。
四是开展群众性的产品(商品)质量活动,提高全社会产品质量意识。工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通过评选“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和创建“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区”活动,提高全社会产品质量意识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产品质量工作。全县有14家企业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2000年抽签六个(类)产品122个批次,合格率100%的有水泥5个批次,化肥33个批次,竹筷2个批次;合格率90%以上的有香菇筒袋62个批次;麦麸18个批次合格率78%;不合格的有蛋糕2个批次。
五是认真执行工作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制度。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三年多以来,严格执行计量检定的法律规定,对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及时检定,共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9718台件。今年5月份开始,对液化气计量实行计量监证制度,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六是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的违法行为,富有成效。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开展集中打击食用菌原料渗杂使假,去年查获渗假麦麸240多吨,端掉制假窝点5个。三年来共查处违法案件474件。工商部门去年共查处劣质食用菌原料麦麸370吨,石膏30吨,红糖2160公斤,酒精1280瓶,福尔马林1300瓶。烟草专卖局对卷烟市场管理以路上查处走私贩假为主,通过烟草专卖经营者户籍化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经营者进货渠道管理为主的市场管理,净化了卷烟市场。
七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6年10月份成立以来,工作条件、执法水平、技术装备不断改善。实行垂直领导管理以后,为改善技监局工作条件,县人民政府安排了条件较好的办公用房。成立了食用菌检测中心,配备了20多万元的设备。16名干部职工,经过省级培训,均取得执法资格证书。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了执法行为。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1、认识有待提高,宣传贯彻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从检查汇报情况和抽查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产品质量和法律意识不强,在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工作中忽视产品质量工作。如有的主管部门产品质量管理知识、产品标准知识匮乏,存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标准工作是技术监督部门之事的思想,内部设置无人专管该项工作。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认识到产品质量管理是全面加强管理的必然要求,既是企业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各级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的管理工作。要通过宣传,形成大家都来关心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2、要加快检测机构申报通过计量认证的步伐。检查中发现,全县所有检测机构均未通过计量认证。由于财力不足和思想认识上的原因,目前多数单位申请认证积极性不高,工作难度较大。检测数据关系到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计量认证可有效地规范检测行为,提高检测水平。特别是向社会出具检测数据的机构,未通过计量认证,检测数据不具法律效力。建议县政府要统筹安排,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相关部门要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为加快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步伐打好基础。
3、流通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城乡之间、不同商品之间质量差距较大。如粮油食品市场,存在着使用他人包装物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大米包装物,__大米使用浦城等产地名称或包装,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建议要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和执法工作的配合,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提高管理水平。对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的不法行为,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对去年工业企业生产标准进行的完善修订工作,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使之真落到实处。
篇2
一、高度重视,摆正人大代表联络工作位置
一要在认识上重视。不断增强对人大代表的“人民性”和“代表性”认识,把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纳入检察事业的日常议程,自觉提升同人大代表联络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二要在主体上重视。除保持与同级人大代表的密切联络外,还要注重加强同其他各级人大代表的联络与交流,对辖区内不同层级的人大代表予以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三要在行动上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同人大代表的沟通与合作,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将人大代表的合理建议与意见,转化为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源动力,自觉地融合到做好检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二、健全制度,完善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机制
健全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制度是做好与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关键,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大代表联络制度,用制度保障人大代表联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一是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办理制度。促进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过问的事项中实现“三个转变”:即变程序性办理为实质性办理,不能满足于“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声”,应当以代表满意度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变封闭性办理为开放性办理,改变直接找代表个人答复办理情况的做法,满意与否由全体代表共同评判,变“一人满意”为“大家满意”;变被动办理为主动办理。要主动征询代表对办理建议好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向代表答复建议办理的过程和结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的实效。二是向人大代表通报检察院重大事项制度;三是人大代表定期会议制度与走访人大代表制度,决定一定时期的联络工作计划,通报检察工作有关情况和有关案件、的处理意见;四是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旁听重大案件评议的制度,以人民监督员选任、职责履行为基础,强化对检察机关“三类案件”的评议和检察委员会重大案件研究的旁听工作;五是认真协助人大机关做好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和对人民检察院工作评议活动的制度;六是奖励制度。对关心、支持和监督检察工作效果显著或业绩突出的人大代表提请人大常设机构给予表彰奖励。
三、开阔思路,拓展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渠道
做好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就应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既要巩固并利用好“传统渠道”,更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创新出更优、更广的“新型渠道”,全面深化、优化与人大代表的联络与交流。一是优化联络方式。收集、登记辖区内人大代表的电话、住址、工作单位等情况,建立内容准确、翔实的人大代表登记簿。设立联络室,开通联络热线电话,发放联络卡,选配政策理论和检察业务水平高、综合协调能力强、工作作风严谨的检察人员担任人大代表联络员,专门负责联络工作。二是实行“对应联络”。同步实施检察机关班子成员包片联络和内设各部门对口联络,实现“集体联络”和“逐人联络”的有效结合,更加细化检察人员“全员联络”责任,改变“集体见面”这一单一联络方式中相互印象不深、情况了解不透等问题。三是推行“互动约见”。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提出约见检察机关有关负责人时,被约见人要及时、热情接待,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诚恳回答代表提出的问题;检察机关有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约见、走访人大代表的途径和形式,与人大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四是构建活动平台。可以抽签或轮流组织的方式组织人大代表参加各种检务活动,保证辖区内不同层级的人大代表有平等了解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机会;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检察工作,选聘人大代表担任人民监督员、执法监督员、检风检纪监督员,派员列席年度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报告的审议活动,从不同角度倾听来自最基层、最广泛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评议的声音;定期向人大代表发函或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收集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开展监督工作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调研文章和素材;不定期向人大代表通报检察机关重大工作情况和代表联络工作信息,让人大代表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解、监督检察工作。
四、落实保障,夯实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基础
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检察机关要为人大代表履行职务提供积极有力的保障措施。一要落实权利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代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尊重人大代表的代表权,积极运用检察职能,当好人大代表权利的“保护神”,切实维护人大代表的合法权益,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二要落实经费保障。足额预算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和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活动的经费需求,使相关工作不受经费困扰,不作临时预算,对出现特殊情况经费不足的要予以及时足额追加解决。三要落实服务保障。深入人大代表居住地和所在工作单位,详细了解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以及工作学习,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生活困难的人大代表进行慰问、资助,给代表以“心贴心”的服务,同时,为促进人大代表履职水平的提高,为人大代表征订有关检察工作简报和学习资料等,为人大代表知情懂法提供渠道,激发代表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篇3
一、以转变理念为要求,
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自觉性
执法理念是统领执法工作的灵魂,检察机关要坚持把转变执法理念与推动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牢固树立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执法理念。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2012年,刑事诉讼法作出重大修改,对传统的执法理念提出了挑战,最突出的就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总则,并在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审判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强调要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规范意识,切实保障人权。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现象,这是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面临的一大障碍,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检察机关要树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既履行好追诉犯罪的责任,又保障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包括死刑犯的合法权益,体现人性化执法。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刑事诉讼法的血肉与灵魂,共同构成刑事司法制度的终极依归。因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的理念,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实体和程序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案件的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实体上,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法办案,强化法治意识、证据意识,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确保每一件案件都经得起法律、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坚决防止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现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财产权、人身自由权等实体权利。在程序上,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切实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真正把程序公正作为保证办案质量、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严格履行批捕、等环节的审查、审批程序,严格遵守询问、讯问、调查取证程序规定,杜绝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现象,努力使每一个执法办案环节都符合司法程序规范。
监督制约与协作配合并施。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司法实践中,个别检察院在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工作关系中存在配合有余监督不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乏力的状况,未能全面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如个别检察院与法院之间“讲和谐、卖人情”,在履行刑事抗诉职能时未能做到应抗尽抗,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应当树立监督制约与协作配合并重的理念,大胆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二、以严格执法为重点,
确保公共权力行使的廉洁性
执法办案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根本途径,检察机关要坚持以执法办案为核心,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诉讼活动监督和职务犯罪惩防工作,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促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与群众权益息息相关,行政执法不规范,必然侵害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造成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的增加。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案件查询、《行政处罚决定书》查询、《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抄备审查等机制,使检察机关能及时发现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制定出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规范,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在“两法衔接”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工作程序,避免工作中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高度重视办理行政申诉案件,正确处理因行政拆迁、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环境监管等引起的行政争议,加强对上述行政案件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增强行政执法公信力。
提高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力度,促进公正司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全面强化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检察机关要切实加大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督捍卫司法公正。一方面,加强刑事诉讼活动同步监督力度。着力加强对非法取证、滥用强制措施、随意变更强制措施等违法行为的监督,确保侦查权正确行使。全面开展对简易程序案件、二审案件、再审案件的监督,实现监督全覆盖,促进刑事审判公正。强化对刑罚执行和监管的监督,落实日常巡视、安全防范、监外执行监督、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等机制,严防脱管、漏管。另一方面,切实转变“重刑轻民”观念,更加重视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积极开展对民事执行活动、调解书和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切实担当起修改后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新任务。加快构建多元化监督格局,重视综合运用检察建议、督促履行职责、调查核实等方式,不断增强民事行政监督的效果。
增强对职务犯罪的惩防力度,促进廉洁履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怨声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其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主力军,要积极策应十关于重拳反腐的总体部署,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大案、要案和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适时在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新农村建设、医药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和行业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同时,注重对网络舆情中有关腐败问题信息的收集研判,加强线索分析排查,健全腐败问题及时发现和查处机制,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组建预防职务犯罪演讲团,推进预防职务犯罪讲座进党校、进机关、进高校、进社区,使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部位的从业人员普遍接受警示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预防职务犯罪的良好氛围,促进干部廉洁履职。
三、以群众利益为根本,
促进社会公共管理的规范性
党的十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努力促进民生改善。
“心连心”促进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当前,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运行还不够顺畅,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渠道还不够宽广,群众的一些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部分群众选择非理性的方式维权。检察机关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搭建与群众沟通联系的“连心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健全下访巡访、无障碍接访等工作机制,加强控告申诉接待窗口建设,认真办好“12309检察民生服务热线”,畅通渠道,强化文明接待。积极开展矛盾防控,加强涉检风险评估和重大案件社会效果调查,及时化解隐患。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落实首办责任制、领导包案制等工作制度,依法综合运用教育疏导、司法救助等多种手段,促进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面对面”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既是法治江苏建设的亮点,也是法治江苏建设的重点。检察机关要将检察工作与基层对接,实行检力下沉,深入开展检察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三进”活动;组织开展举报宣传周、法律服务日、公开典型案例等活动,面对面向群众宣传法制,将法治理念传播给群众,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坚定群众法治信念。积极延伸工作触角,坚持“全覆盖、零负担”的工作原则,在不增加社区和群众负担的前提下,规范设立派驻检察室、检察工作站,使其成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平台。深入推进政务、居务和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创建活动,加强与基层司法、综治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基层法治服务阵地建设,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
“手拉手”加强特殊人群帮扶教育。对特殊人群的帮教,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外来涉罪人员的管护,全面建立涉罪外来人员“管护帮教基地”,依法保障外来人员平等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使外来人员司法权利得到平等保护。同时,促进涉罪外来人员尤其是青少年更好地回归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监督管理,做到向前、向后两个延伸,不断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机制,实现安置帮教无缝衔接,帮助社矫人员增强自新的信念和就业能力,防止重新犯罪。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探索完善监督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扶济困等工作,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塑人生、回归社会。加大对刑事特困被害人的救助,注重发挥倡导、呼吁作用,推动将刑事被害人救助纳入社会救助机制框架内,切实保障刑事特困被害人权益。
四、以队伍建设为支撑,
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全面性
过硬的队伍是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检察队伍。
保持政治本色。始终把加强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筑牢检察干警执法为民思想根基。加强检察干警政治轮训,引导其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推进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检察干警增强职业认同、提高职业素养。
提升执法能力。检察机关要真正担当起“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必须把能力建设作为根本途径。以提升检察干警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能力、诉讼监督能力、涉检的息诉化解能力、检察信息化应用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公正廉洁执法能力为重点,千方百计加强检察干警的学习和培训,积极提供平台,采取走出去学习、培训、研讨和请专家讲课等多种方式,提高检察干警的法律素质,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努力使检察干警由传统的经验型办案转变为理论指导实践型办案,使检察干警学会用法律思维、法律理论审查办理案件,从而向检察官专业化、精英化迈进。加强检察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重能力、重实绩、重公信,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干警培养好、使用好,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
改进工作作风。优良的工作作风是做好法律监督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检察机关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为契机,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养成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作风,讲究执法策略,改进执法方式,确保执法质量,追求执法公正。养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执法作风,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形势变化,创造性地开展检察工作。养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执法作风,反对脱离实际、形式主义、作风飘浮,坚持重事实、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养成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的执法作风,增强诉讼民主观念,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制约的意识,自觉地把执法活动置于党委、人大、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以监督促公正,促进法律监督职责的全面正确履行。
篇4
检察权兼具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在检察一体化的领导体制下,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才能使检察效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本文以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为切入点,探析在中央新一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赋予主任检察官独立性,实现检察权内部的独立行使。
【关键词】
检察权;内部独立;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2013年11月,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中央新一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建立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为主要任务之一,提出“建立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探索建立突出检察官主体地位的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受追究。2013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国7个省份17个检察院开展以主任检察官为主要内容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2014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司法责任制作为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完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抓手,突出检察官办案的主体地位,明确检察官办案的权力和责任,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该办案责任制改革关键在于赋予主任检察官在一定范围行使检察权的独立性,强调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检察机关兼具行政和司法的双重属性,长期坚持检察一体化的原则,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加之,检察委员会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集体决策色彩。因此,明晰检察机关内部权责关系,兼顾检察一体和检察独立原则,合理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现行试点改革动因:“去行政化”“明确案件责任”
我国大陆地区检察机关具有司法和行政双重属性,司法性源于检察机关被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行政性体现为检察机关奉行检察一体原则。检察机关的定位依据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检察一体原则不仅体现在最高检察机关对于全体检察机关、上级检察机关对于下级检察机关的指挥、监督权,也体现在上级检察首长对于下级检察官的内部指令权、监督权,使检察机关通过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有效打击犯罪的目的。长期以来,检察系统奉行检察一体原则,对于上级检察首长的指令,检察官具有服从的义务,检察官缺乏独立的地位,导致我国大陆地区的检察工作机制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我国检察机关内部对于案件的办理实行“三级审批制”,即检察机关对于案件办理中涉及到的批捕、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采取逐级审批的模式,实行“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制度。案件经过层层审批,既浪费了司法资源,导致办案效率低下,也背离了司法运行的亲历性,案件承办人没有决定权,案件的决定权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行使,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对于案件事实问题的决定仅仅依赖于承办人报送的书面材料,不但影响了司法认知的精准性,也为案件办理的公正性埋下了隐患。检察官作为案件的直接承办人却没有案件决定权,直接影响了检察权的内部独立。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了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改革,但由于该办案责任制改革仅仅是名义上赋予主诉检察官一定程度的独立权,势单力薄的检察官仍无法摆脱检委会“集体决策”的影响。同时,此次改革并没有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制度设计自身存在缺陷且配套措施缺失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内部的权责关系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也随着这项制度的名存实亡而被搁置。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建立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相比主诉检察官制度,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以主任检察官为主体组建办案组织,并享有一定程度的案件决定权,独立承担案件责任。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对于实现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弱化了检察机关的行政化色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动因是检察机关内部案件责任承担主体不明。检察机关案件三级审批模式下,承办人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提出法律适用意见之后,报送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基于案件事实和证据,作出法律适用的决定;检委会作出法律适用决定也是依赖于对于事实和证据的讨论。虽然三级审批模式下的案件责任划分规定为“承办人对事实和证据负责、检察长和检委会对法律适用负责”;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及其执法办案部门经集体讨论造成执法过错的,由集体讨论的主持人和导致错误决定产生的其他人员分别承担责任。案件承办人隐瞒、遗漏案件主要事实、证据或者重要情况,导致集体讨论结果错误并造成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员承担责任。”以上规定似乎明确了案件承办人与检委会之间的责任承担问题,但案件事实、证据认定与法律适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案件事实是法律适用的基础,合理公正的法律适用决定必然依赖于对于案件事实的亲历性;同时,案件事实认定比法律适用问题更为复杂,只有亲历案件事实认定环节,才能更准确的作出法律适用决定,案件承办人虽是案件事实认定的亲历者,却被剥夺了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权。检委会背离亲历案件审查环节作出法律适用决定,却仅仅对法律适用负责,落实到具体案件的追责,检委会作出的错误法律适用决定可能全部归责于承办人对于案件事实的错误认定。所以,以上规定对于检察官与检委会之间的责任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检察官与检委会之间的责任难以落实。最终,案件经过层层审批,在检委会浓厚的集体决策色彩的影响下,会出现责任承担难以落实到具体个人,出现似乎人人有责,实则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
二、现行试点改革理论基点:保障检察官的独立性
检察独立包括检察的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检察外部独立指各级检察院对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在不受外部干涉的前提下,保证检察权遵循自身规律得到良好运行;检察内部独立指在检察一体原则的领导下,检察官在检察机关内部具有相对独立性。我国大陆地区宪法将检察院独立确立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加以规定,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指人民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独立于其他机关,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并不意味着检察官独立,而是人民检察院的独立。由此可知,我国大陆地区的检察独立仅指检察外部独立,检察内部独立,即检察官的相对独立性并没有得以体现。纵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检察运行制度都注重强调检察官的独立性。英美法系国家因三权分立的政治传统,检察官个体独立性强,基本不受上命下从等级关系的制约。大陆法系国家家检察机关内部虽然受检察一体原则的制约,实行具有行政隶属性的检察长-主任检察官-检察官的检察运行机制,但赋予检察官抗命权,仍尊重检察官的独立性。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保证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强化检察官作为法律守护者的独立地位早已得到明确认可。我国进行检察权改革,实行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过程中,应注重突出检察官主体地位,体现检察官主体价值,赋予检察官相对独立性。检察一体原则是我国检察体制运行的指导原则,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组织构建及检察权能运行体现着检察一体的特征。检察一体强调各级检察机关之间上下一体,检察机关内部服从检察长的领导,其对于维护检察机关整体的对外权威性,实现检察机关组织内部的构建的规范性、服从性,使检察机关的权能得到科学高效的发挥,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检察机关上下一体的浓厚行政化特征,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司法性质存在矛盾,司法权运行以独立性为目标,要求具备直接性、亲历性等特征,过于强大的行政化因素渗透到案件办理的过程中,会严重影响案件具体承办人的独立意志,甚至引发司法不公。因此,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要处理好“检察官独立”与“检察一体原则”的关系,实现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独立相协调,不可忽略其一。就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而言,实现脱离检察一体的检察官独立,不合理也不科学。首先,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检察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检察机关内部存在着未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人员,法律思维以及法治观念并未在其头脑中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其次,检察机关内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检察官存在着以权谋利的思想,缺少维护法律公正权威的敬业精神。再次,从检察一体的效能来看,检察一体的监督指挥、职务收取和职务转移其实是为了防范和救济检察独立可能带来的弊端而设置的。没有检察一体反而体现不出检察独立来。
三、现行试点改革探索路径:划分权力、明确责任
1、明确划分主任检察官与检察长、检委会各自的权力三级审批模式下,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遵循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决定的案件办理流程。长此以往,不但有违司法活动的直接性和亲历性原则,也造成检察官主体地位的缺失,检察官仅能对自己办理的案件提出意见,没有最终的案件决定权。因此,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过程中应重视主任检察官主体地位的复归,让检察官成为办案的主体。同时,充分发挥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主体能动性,不应忽视检察机关“检察一体”的特征及检察机关内部“上命下从”的职权运行模式。为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需要将检察长、检委会的部分职权赋予检察官,即“放权”或“还权”给检察官,加大检察官行使批捕、等具有司法性质的检察职能的独立决定权。但现行《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只规定了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是行使检察权的主体,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并没有规定检察官对于案件的独立决定权。在现行法律修改之前,仍需要以检察长的授权决定检察官独立行使案件决定权的范围。因此,现阶段的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要在“检察一体”原则的领导下,实现检察官的“相对”独立。因此,明确合理划分主任检察官与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主任检察官放权的范围,应限定为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行使的权力以外,即除了由检察长决定或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对于一般刑事案件的决定权应放权给主任检察官行使。上海、湖北、重庆的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改革经验对于划分主任检察官与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海、湖北在赋予主任检察官对一般低风险案件处理的最终决定权,同时规定对重大、疑难、复杂高风险案件应由主任检察官亲自办理,最终决定权仍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会行使;重庆试点改革保留了检察长或监察委员会对于特别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2、建立以主任检察官为主导的办案组织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突破检察机关内部的行政审批模式,在检察机关的相关业务部门设置若干个主任检察官,形成以其为主体的办案组织。主任检察官在办案组内处于主导地位,其作为办案组的负责人,对于组内案件的办理承担主要责任。但为避免检察官办案组织内部过于强调主任检察官的主导地位,导致主任检察官与组内其他助理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之间再次走上“三级审批制”的老路,所以,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在建立以主任检察官为主导的办案组织的同时,应注重合理配置主任检察官与其辅助人员之间的职责。主任检察官在办案组织内部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即在办案组织内部起到领导作用,具有指派检察辅助人员的权力,不要求对案件的办理过程全部亲历亲为、对组内的案件承担全部责任。在检察官办案组织内部,应赋予其他检察官及检察辅助人员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作为其能正常履职的保障,并承担履职范围内的相应责任。主任检察官应负责审查组内所办理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亲历案件材料审查、复核证据、核实取证合法性等问题,对于一般刑事案件则由具体承办检察官独立办理。
3、明晰执法办案中的案件责任明确责任划分,将责任追究落到实处,是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三级审批制”办案模式下,案件承办人与检察长、检察委员会权责分离,责任分担不明,不利于错案追究责任制的落实。办案责任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明确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主任检察官之间的责任承担问题,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内部的责任承担。首先,主任检察官在办案组织内部起主导作用,由其决定的办案组织内部的事项,其对该决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主任检察官提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的事项,办案检察官应只对提请事项的事实和证据负责,在检察长、检察委员会采纳该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作出错误决定的情况下,主任检察官只对事实和证据承担责任,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对最终的错误决定承担责任;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不采纳或者改变部分、全部决定的,主任检察官对不采纳或全部改变其意见,造成错误决定的,主任检察官不承担责任;对于检察、检察委员会会部分改变其意见的,主任检察官对因其改变意见而作出的错误决定不承担责任。再次,对于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内部的责任承担问题,应以办案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为基础。检察辅助人员办理的案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主任检察官办理的案件或作出决定的事项,由其个人承担责任;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检察辅助人员报请主任检察官决定的事项,由于检察辅助人员提供错误的事实和证据,导致主任检察官作出错误决定的,由检察辅助人员承担责任,主任检察官不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孟建柱.深化司法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3-11-25.
[2]张先明.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访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N].人民法院报,2014-6-16.
[3]龙宗智.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5,1.
[4]杨平.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检察官,2015,07.
[5]郭晓宏,周媛.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中的“去行政化”之路[J].中国司法,2015,9.
[6]于绪芬.办案责任制改革背景下主任检察官与检察委员会之权力划分[J].法制博览,2015,09(中).
[7]周媛.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中的“去行政化”之路[J].中国司法,015,9.
篇5
关键词:煤矿事故;渎职犯罪;初查;侦查
近年来各地区煤矿事故频发,与煤矿安全责任事故居高不下相对应的是,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渎职失职犯罪行为亦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家安全生产形势,损坏了党和政府的社会形象。为此,笔者特结合办案,对我院自2011年以来查办的两起有关煤矿安全责任事故背后的渎职犯罪进行分析,并结合渎职犯罪构成及取证模式,浅谈煤矿事故背后渎职犯罪初查工作的展开。
一、初查制度的由来及存在理由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并非国家《刑事诉讼法》设定,而是来源于检察机关的办案实践,由于其具有很大的功效,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因此被检察机关规范性文件所吸收,成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一项必经程序。1998年和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都有初查制度的规定:“侦查部门对举报中心移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初查的,应当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热衷于推行初查制度,主要原因是由于职务犯罪侦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由于职务犯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具有一定权力,同时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其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必然进行了惊心的准备,反侦查能力较强。因此检察机关在办案工作做总结出来一条经验,那就是绝不能冒然行动,切不可轻率接触被查对象,不能轻易采取侦查措施。二是因为与普通刑事犯罪相比,职务犯罪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三是由于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可以采取的拘留措施相比普通刑事犯罪时间太短,检察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控制犯罪嫌疑人,而逮捕条件又比较严格,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更依赖初查,使得侦查工作前移。四是因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更依赖于口供。虽然刑诉法规定,仅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定罪处罚,但是司法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口供仍是“证据之王”,一般来说没有口供的案件还是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渎职犯罪的犯罪构成及取证模式
渎职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妨害国家机关工委的合法、公正、有效执行,损害国民对国家机关公务的客观、公正、有效执行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们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渎职犯罪的犯罪构成。主体要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国家立法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各级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客体要件:渎职犯罪侵犯的客体市国家机关的正常的活动。主观要件:渎职犯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客观要件:渎职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渎职犯罪的证据模式。渎职犯罪侦查需要收集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身份及工作职责、渎职行为、危害后果即造成的损失、犯罪嫌疑人渎职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渎职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还是过失。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身份及工作职责一般都有明文规定,只需收集相关规定文件即可。煤矿事故的危害后果显而易见,一般由公安部门与事故调查组同时介入调查,调查的事故原因及公安部门提供的相关法医验尸报告即可证明。随着现代化办公的普及,相关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相对规范,并有纸质文件或电脑数据记录,这些书证或者电子证据都可以直接收集作为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履行了职责以及是否正确履行职责。以上几个方面都可以用易于收集的书证或者电子证据予以证明,不需要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而且可以从客观方面证明其主观心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需求,提高了办案效率,降低了办案难度。
三、煤矿事故调查模式与初查工作的展开
法律法规依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于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第二十二条规定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重庆市煤矿事故调查一般由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牵头、市纪委监察、公安机关、工会成立事故调查组,并邀请事故发生地检察院参与事故调查,这就为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及时、公开参与事故调查提供重要媒介,也为相关渎职犯罪初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工作平台。
煤矿事故调查模式。我院辖区自2011年以来发生了两起煤矿事故:2011年10月17日我院辖区某县一非法采煤窝点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致13人死亡、两人重伤;2013年9月13日我院辖区某县一非法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致8人死亡。“10.17”事故发生后当天,市政府立即组织市煤监局、市纪委监察、公安机关、工会成立事故救援调查组,并邀请市检院参与事故调查,市检院随即指派我院参与调查。事故调查组首先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同时由公安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刑事拘留,并由市煤监、市纪委监察以及检察院联合对事故原因及该县煤矿监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调查。“9.13”事故发生后被瞒报,后经有关人员举报,市煤监局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我院参与了事故调查。
煤矿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并邀请检察院参加,这个模式为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对事故背后的渎职问题进行初查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平台。一是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可以借助事故调查组深度参与煤矿事故原因的调查,熟悉案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事故调查组在调查事故发生矿的存在、生产情况以及事故发生原因的时候,会调查相关主管部门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土部门、税务部门、社保部门、公安部门、电力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当地乡镇政府,这些部门都是煤矿相关或者监管部门,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可以深度参与调查,同时收集相关材料及证人证言,明确工作职责及履职情况,发现其背后的渎职行为并确定涉嫌犯罪对象。
四、渎职犯罪的初查、侦查一体化
为了应对职务犯罪侦查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检察机关应该将办案的重心前移,突出初查工作在整个案件侦查工作的地位。具体的就是将立案后侦查程序中需要完成的取证工作尽量前移志初查阶段,实行初查侦查化,进一步实现初查侦查一体化。而渎职犯罪侦查的取证特点及煤矿事故的调查模式为这一实践提供了优良的工作平台。
1、在煤矿事故调查过程中,检察机关可以及时介入,掌握第一手材料。在煤矿事故调查过程中,检察机关受事故调查组邀请及时介入事故调查,可以以事故调查组为平台调去相关证据材料。
篇6
关键词 主任检察官 诉讼职权 配置
中图分类号:DF8 文献标识码:A
1 2015年以来F市公诉、侦监部门试行“全员定岗定责”基本情况
2015年以来,F市院以公诉、侦监部门试行全员定岗定责为切入点,组建办案小组,整合两部门内部资源,进一步促进人岗相适、强化效能管理,减少案件审批层级,增强检察官办案独立性。
1.1主要做法
1.1.1以岗定员,以岗定责
F市院两处室根据各自检察实务设立若干组别及岗位,将处室的职责任务细化分解给岗位,将岗位标准要求具体落实到承办人。关键岗位实行A、B岗制,A、B岗人员须同步掌握案情、接续履行职权、共担责任义务。A岗责任人离岗时,B岗责任人要及时顶岗,无缝对接、互相监督,防止缺位错位、推诿责任现象。
1.1.2人岗适应,权责明晰
两处室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定岗定责,建立个人履责档案。定岗定责尽量切合实际、统筹兼顾、动态调整,务求人员与岗位相适应、能力与任务相适应、权力与责任相适应,努力达到层级间、组别间、岗位间、人员间的责权平衡。
1.1.3依责考核,追责到人
对定岗定责情况实行监督考核。小组成员由部门负责人进行日常督查考核,部门负责人由分管院领导进行日常督查考核,F市院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督查考核,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评优、选人用人、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1.2取得实效
F市院公诉、侦监部门以“三个原则”为先导推进工作方式改进,即遵循司法化原则,践行办案亲历、公开、独立性;遵循专业化原则,根据本地区犯罪的突出情况构建专业化小组,如犯罪案件办理小组;遵循扁平化原则,围绕执法办案,运行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方式,科学地设置“放权”与“限权”的界限。
(1)办案效率明显提升。办案小组试行后,就侦监处来看,审查逮捕案件中需要处长、分管检察长审签的只是案件审查逮捕意见书,其他关于程序性的审签(如提讯证、备案报告等)及法律文书均由办案组长审签。就公诉处来看,案件退回补充侦查审批权由办案组长行使,事实清楚且与承办人、基层院认定事实、定性及主要量刑情节无分歧的案件,经办案组长签批即可直报分管检察长。
(2)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增强。改进办案模式后,办案组长均由享有一定审批、把关权的业务骨干担任。两部门案件承办人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都显著增强。同时也使处长与分管检察长从繁琐的程序性审签中解脱出来,更专注于谋划全局工作。
(3)加速办案人员的能力提升。办案组长进一步增强了担当意识和风险意识。办案组模式也让年轻干警更多接触不同类别的案件。在人员配置上兼顾新老层次,为办案队伍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3存在的问题
(1)权责利平衡上有待调整。作为过渡性的“办案小组”模式,明确了办案组长的责任、权力,对小组运行方式以及对小组成员的要求未有成文规定,在实践中解决权责平衡的问题需要各自摸索前行。办案组长除正常轮卷外,还要对各自组员的案件进行审签把关,工作量明显增多,而与之相应的利益调整和奖惩机制缺位。
(2)各办案小组之间交流不足。试行中,侦监处各小组由组长带领成员办理各自案件,与其他组干警进行讨论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产生不了“交叉火力”,容易“各自为政”。
(3)办案组案件数量分配不均。公诉处虽然是在分析近两年各类案件受理数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组,但实践中办案量分布仍存在问题。例如2015年上半年组案件数量剧增,仅L同志当期就办理各类案件60余件,远超其他组同志承办的案件数量。虽可在某一办案组压力过大的情况下适当向其他组分流部分案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不均”现象。
(4)办案人员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促进办案人员能力提升是推动办案模式改进的关键。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现有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都与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及检察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目标间有相当程度的差距。
2主任检察官诉讼职权配置的几点构想
由F市院公诉、侦监两部门全员定岗定责实施情况可以看出,其中办案小组组长负责制的试行实际上是为对应改革后的主任检察官责任制而设置,其中办案小组组长一方面要负责对组内案件统筹安排,担负着总指挥的角色;另一方面要承担起组内业务专家的角色,负责解决小组内办理专业案件的难点问题。结合其一年来的实践,现就主任检察官诉讼职权配置提几点建议。
2.1主任检察官的配置设计
2.1.1以执法办案为中心
(1)减少审批层级,提升办案效率。长期以来,F市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全市检察工作发展。事实上,以对接此次检察改革为契机,基层检察机关可以尝试取消业务部门副职设置,采取严格的选任程序,把业务能力强的检察官充实到办案一线担任主任检察官,配置两名以上助手,以小组制模式推进案件办理的运行,赋予小组相当范围内的案件自主决定权,由主任检察官直接对案件负责;(2)推进分级管理。在主任检察官体系内进行分级管理,规定不同层级主任检察官的权责范围,同时提供相应职业待遇,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3)确保责权一致。首先,权责统一必须具有绝对性。主任检察官必须对检察长和检委会负责,无论是主任检察官还是检委会作出的决定,均对外具有整体效力。其次,相对独立授权。在明确主任检察官以自己名义独立承办案件,并对案件直接负责的同时,坚守过错责任制。
2.1.2确保选任优化
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意味着对主任检察官相当大程度上的“放权”,所以选任必须十分审慎,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必须确保政治素质过硬和业务功底深厚两具备。要在科学界定职位的基础上,严格确认资格并进行规范选任。
2.1.3实现管理动态化
尝试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科学设定各部门考核指标和分值,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重点、标准的要求,尽量使任务量化,以工作实绩定分值,以分值定奖惩。将考核作为引导主任检察官积极性发挥能力的标尺,搭建检察官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杜绝考核形式化,将考核成绩录入个人执法档案,与职务晋升紧密挂钩,并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依据,切实形成“能上、能让、能下”的进退流转通道。
2.1.4推进内部制约强化
首先,明确主任检察官与检察长和检委会的关系。主任检察官是经检察长授权依法独立行使办案权,其授权范围由检察长决定,对检察长的命令必须服从。检察长和检委会与主任检察官之间仍然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其次,合理规划主任检察官与部门负责人的关系。主任检察官接受部门负责人的行政领导,但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使办案权。重大、疑难案件,可以有担任负责人的主任检察官办理。部门负责人可以对主任检察官办理案件提出个人意见,但仅供主任检察官参考,不具有强制决定力;再次,科学界定主任检察官与办案组其他检察官的关系。主任检察官负责对本组案件统筹、协调、决断,享有案件的调度、决定及指导权,当然地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处理决定承担责任,同时还有负责组内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办案小组成员的调配及办案经验的总结等,但这些权力仅严格限于业务工作范围,要避免主任检察官沦为为“二级处长、科长”等行政负责人。同时,办案组成员对主任检察官具有监督权。
2.2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模式
主任检察官办案组,需要固定人员构成,合理配备主任检察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并参照检察各业务部门的特点和属性构建不同的办案模式。由此形成在纵向“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的“横向多点式办案单元”。
2.2.1基本人员结构
较为科学的主任检察官办案组设计可以由三级人员组成:第一级为主任检察官,以小组内的总指挥官身份负责组织协调办案组内事务;第二级是承办具体案件的检察官,其有独立的案件决定权,主任检察官无权直接改变其决定;第三是书记员,负责案件卷宗的录入、整理、打印、归档及接待律师等事务性工作。以此种梯队式的人员配置,可以设置一个小组内有一名主任检察官带领两至三名检察官,两至三名书记员,保持人员规模基本在六人左右。
2.2.2全员定岗定责制
(1)根据不同部门性质形成差别化定岗定责方案。主要办案部门(反贪、反渎、侦监、公诉、民行、监所、控申)原则上实行“办案小组”模式,划分若干组,明确人员岗位和权责。在不违反法律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部门主要负责人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办案组长,组长对该组承办案件负主要责任,并承担对该组成员的监督管理责任。关键岗位实行AB岗制,AB岗人员须同步掌握案情、接续履行职权、共担责任义务。A岗责任人离岗时,B岗责任人必须及时顶岗,做到密切配合、无缝对接、互相监督,防止岗中无人、缺位错位、责任推诿。而业务管理部门(案管、预防、研究室)不实行“办案小组”制,实行AB岗制,AB岗人员须共同履行职权、共担责任义务。
(2)试行中应兼顾效率质量与公平合理。实行“办案小组”模式后,“处长”的作用弱化,“组长”的地位凸显,一方面使办案一线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束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使部门中权责关系产生一定变动,需要通过岗位职责的设定平衡权责关系,以求更加科学合理。
部门负责人应统筹安排小组间的任务份额调整和沟通协作,动态掌握小组运转情况,并在工作方向和质量把控上发挥主导作用,在复杂疑难案件上开展具体指导或集体研讨,随机阅卷审查把关。
2.2.3因业务部门不同而设定不同的办案组织形式
执法实践中,各部门因业务属性的差异,其办案模式和流程存在明显差异,故此建议避免“一刀切”的组织模式,而根据检察职能“因地制宜”地组建科学的模式。
(1)刑事检察业务工作组。一般可适用于公诉、未检、侦监等部门,而对于人员配备较为理想的地方,可以在主任检察官下设两到三名检察官、两名书记员。采用一组六人左右的模式。
(2)职务犯罪侦查业务工作组。一般可适用于自侦和预防部门,建议以一名主任检察官,配备至少两名检察官、两名书记员,即一组五人左右的模式。这是基于职务犯罪侦查性质要求而作。
(3)法律监督业务工作组。主要用于控申、监所、民行等部门。一般可由最少三人组成(一名主任检察官领导两名检察官),依据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法律监督工作组在办案时候很可能会行使到自行侦查、审查逮捕、出庭公诉等多项诉讼职能。因此,其办案模式的灵活性应当充分保障。当有案件待办理时,主任检察官可以召集成员审核办理,无需要办理的个案时,各检察官可依照授权合议处理相关法律监督事务。
2.2.4不同的办案组织职权不同
(1)刑事检察职能类实行审核制。即放权给检察官,由主任检察官对组内其他检察官案件审核后提出建议,但决定权仍归办案检察官。此种办案模式中,应最大限度地放权给检察官。首先,刑事检察工作具有较强的临场处断权。其次,该部门检察工作的程序制约性最强,前有公安侦查制约,后有法院审判制约,全程还有诉讼参与人的制约和监督。
(2)职务犯罪侦查类实行负责制。即是放权给主任检察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司法属性相对于其他业务而言略小,且侦查对象身份往往比较特殊,具有很高社会关注度,因此该类办案组的职权设置不能简单等同于刑事检察办案组。可以设定就侦查工作中的程序性权力,如实施初查、搜查扣押、提请立案等,设置给主任检察官。而案件线索的分流走向、立案决定、侦查终结及案件的侦查指挥权等,应由分管检察长行使。
(3)法律监督类实行合议制。即是主任检察官主持下的合议。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机制处理法律监督事务。一般性的有办案组民主合议决定,重大复杂及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上级机关及领导交办、督办的案件,仍由检察长或检委会讨论决定。如社区纠正工作中,可以将口头纠违纪检察建议、提出减刑意见等职权授予办案组,而保留书面纠违批准权给检察长。
2.2.5关于对办案权的监督制约
无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建立主任检察官办案组,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层面严格执行办案责任终身制,完善执法过程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
(1)做好综合管理监督工作。建议由政治部、案管办、监察处对定岗定责情况实行动态监督管理。一是做好事前监督。经各部门自行拟定并报送《人员定岗定责情况表》,由政治部统一制定定岗定责实施方案、评价标准。建立岗位履职考核机制,案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定岗定责情况、规范化建设相关标准、案件质量管理规定及考评细则,制定岗位履职考核工作实施办法,量化考核标准。主要办案部门建立个人执法档案,承办人员对所办案件质量终身负责。纪检监察部门根据部门和岗位职责,制定对于岗位失职、案件错办、违法违纪等情形的处理办法,明确追责程序,强化风险防控;二是做好事中监督。如可规定对人员岗位履职情况每半年组织一次由政治部、案件管理办公室、监察处负责开展一次集中督查考核;三是做好事后监督。对于督查考核结果不理想、消极怠工、能力素质与岗位不相适应的人员,予以岗位调换。对于督查中发现的案件质量问题,实行错案倒查问责,并予以通报处理。对于督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办案人员,予以严肃处理,上级领导负监管责任,B岗人员负连带责任。
(2)做好层级监督。一是加强检察长的权力监督。检察长可以随时对主任检察官、检察官办理案件情况进行检查,并制定其汇报案件办理情况。必要时可以经过相应程序收回其对某个案件的办理权;二是赋予组内除主任检察官外的其他办案人员监督权,如发现主任检察官存在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以监督促进主任检察官依法依规行使职责权力。
事实上,在对接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这一全新的检察机关基础办案组织的设立,要求我们始终秉承理性审慎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强化试点探索,全面总结分析,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当前因地域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的不同,检察机关的人、财、物配备长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个省、甚至同一个市内,基层检察机关的执法环境和办案情况也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探索建立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形式,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和地域实际来进行,在勇于探索、稳步前行的过程中,切实关注试点情况的分析、总结,强本固基打好推进检察改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建秋.建立科学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模式(上)[N].检察日报,2005-8-24(第3版).
[2] 邓思清.检察权内部配置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
[3] 何江波,付文亮.基层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2).
[4] 张智辉.检察权优化配置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122.
[5] 夏阳,卞朝永.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检察,2013(8).
[6] 郑青.对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几点思考[J].人民检察,2013(23).
[7] 陈宝富.论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创新实践[J].检察风云,2013(10).
[8] 陈国庆.检察制度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9:113.
篇7
简易程序修改的立法精神是审判阶段强化“简易”,审查阶段侧重公正。笔者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的调研和以基层检察院公诉人为对象的抽样问卷调查,总结简易程序公诉工作呈现出的变化,分析目前存在的挑战,并尝试提出构建“审诉分离、集中公诉”工作模式的设想。
一、简易程序公诉工作现状
从2013年1月1日至今,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简易程序公诉工作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数量增长。全市2012年1-9月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占公诉案件总数的45%,2013年同期这一比例攀升至76%。二是办理个案耗时增加。目前,全市基层检察院实现简易程序案件100%出庭支持公诉。由于公诉人需要在审前进行适用程序的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认罪答辩和准备出庭预案、“三纲一书”并出庭支持公诉,且对案件证据的审查较过去更为细致,办理简易程序案件耗时增加。三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模式的探索。例如,鄂前旗检察院探索公诉人分工办理简易程序的模式,即审查出庭、提讯分离,分别专人负责。准旗检察院、鄂旗检察院、杭锦旗检察院尝试建立简易程序的工作配合机制,危险驾驶罪案件能够实现集中移送、集中审查、集中审理。
二、简易程序公诉工作面临的挑战
经过近一年的司法实践,我们发现,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扩大、公诉人出庭支持简易程序公诉、公诉人承担举证责任和证明侦查行为合法性等新增职能以及相关工作配合机制不健全,都成为简易程序公诉工作实现“统筹效率与公正、优化司法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
(一)“案多人少”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简易程序的改革加剧了过去公诉部门“案多人少”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出庭案件数量剧增。从过去近一半的案件不必出庭到现在占总案件量76%的简易程序案件全部要出庭。二是办案耗时增加。根据参加问卷调查的公诉人提供的数据,办理一起简易程序案件所需的时间增加了约2到3个小时。三是程序简化不到位。公诉人出庭后,法庭出于确保程序公开公正的考虑,审理流程与普通程序简化审并无太大区别。三个因素的叠加,使公诉人超负荷工作的情况更为严峻。
(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压力激增
随着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扩大,简易程序已不限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案件。对于可能判处较重刑罚的当事人而言,是否选择简易程序意义重大。鉴于当前辩护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对选择简易程序的法律后果缺乏必要认识,被告人当庭翻供、撤回认罪成为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的重要原因。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了解其是否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有无异议,告知其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律规定,确定其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该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承担审前向犯罪嫌疑人确认适用简易程序的义务。这就需要建议启动简易程序的公诉人充分做好释法说理、审前认罪答辩工作,以免被告人盲目翻供、撤回认罪,浪费司法资源。
(三)犯罪事实、证据、侦查行为的审查义务增大
修改后刑诉法明确了公诉案件中证实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公诉人承担。同时,检察机关有证明侦查行为合法性的义务。与过去相比,法庭对证据标准把握更为严格,律师对诉讼过程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公诉人对证据的审查更应细致,更需审慎核实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其他证据的客观性、侦查行为的合法性,以保证案件质量。
(四)公检法三机关就简易程序的工作配合机制尚未形成
《规则》第468条提出人民检察院可以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相对集中提起公诉,建议人民法院相对集中审理。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均没有相关的制度设计。因此,简易程序的工作配合机制需要检察机关主导构建、推进。
目前,基层检察院建立简易程序工作配合机制的尝试效果不佳。困难表现在,一是公安各类型案件分属不同大队,集中仅是一个办案单位内部的集中,不同大队之间不集中移送;二是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律师无法集中到案,公诉人只能优先办理犯罪嫌疑人在押的案件;三是法院审理简易程序的法官一案一人,无法集中审理。
(五)法律文书、庭审过程还应进一步简化
《解释》、《规则》明确了庭审的简化,但对公诉法律文书如何简化没有操作细则。参加问卷调查的公诉人中有69%认为法律文书应进一步简化,并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公诉意见书进一步简化,证据分类概括表述;第二,讯问提纲和答辩提纲使用率较低,讯问提纲、答辩提纲应视案件情况进一步简化。
根据《规则》、《解释》的规定,公诉人可以简化宣读书,可以视案件情况不讯问被告人,不询问证人、鉴定人,不出示证据;庭审中对犯罪事实、证据没有异议可以直接围绕罪名和量刑进行审理;简易程序案件以当庭宣判为原则。目前庭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简化程度不够;二是当庭宣判率低。除危险驾驶罪、少数轻伤害案件以外,极少当庭宣判。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出庭支持公诉的量刑建议、量刑辩论问题。控辩双方对事实、证据没有异议的,法庭审理可以直接围绕罪名确定和量刑进行。量刑建议的提出要求公诉人对于各类犯罪的判决规律有一个整体把握,建议的准确度依赖于公诉人的实践经验。而公诉部门干警年轻化的特点,可能会导致量刑建议不准、量刑辩论环节应对失误等问题。如何尽快提升队伍素质,是公诉部门面临的又一考验。
综上所述,公诉部门目前的工作模式亟待创新,应从过去的专人负责一个案件的全部流程向“审诉分离、集中公诉”的工作模式转变。唯有如此,才能破解简易程序修改带来的工作“困局”。
三、构建“审诉分离、集中公诉”的工作模式
“审诉分离、集中公诉”的具体涵义是指,公诉部门组织简易程序办案组,实行审查、出庭公诉相对分离。专人负责审查,专人负责出庭。在办案流程上实现四个“集中”:集中分案、集中审查、集中提讯、集中出庭。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认罪轻罪案件。
(一)构建新型工作模式的外部环境
“审诉分离、集中公诉”的前提是公、检、法三机关加强协作,出台配合衔接制度,实现公安机关分类、定时、集中移送;检察院集中审查、集中公诉;法院根据案件办理期限和案件性质不同,固定时间、集中多案开庭。应充分利用会签文件、联席会议等形式,与公安建立集中移送案件通道,加强信息互通和对口联系,确保移送畅通;检法强化信息通报,法院审理简易程序案件的法官相对固定,与出庭公诉人点对点联系、沟通,协调安排案件集中移送、审理。这样,公诉人就可以多案集中出庭,节约办案时间。
在上海、北京等试行简易案件集中公诉的地区,法庭一上午安排十多件简易程序案件的审理,每件庭审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公诉人不离开法庭,依次对案件提起公诉,法官当庭宣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简易程序的本质是公平前提下的效率优先,简易程序这一置于流水线上的司法“产品”要想实现高效,各环节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只有公检法三机关加强协作,理顺简易程序案件快速流动链条,才能实现其效率优先的目的。
(二)构建新型工作模式的内部环境
公诉部门可成立简易程序办案组,岗位分为审查检察官和出庭检察官。审查检察官负责阅卷、提讯、撰写审查报告、书,出庭检察官负责事实证据把关,提出量刑建议,出庭支持公诉。出庭检察官是办案组的负责人。在人员分配上,1位出庭检察官可以配备2到3位审查检察官。出庭检察官应由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担任,全面把握案件进度,保证案件质量。
内部环境的构建上要贯彻办案流程的集中分案、集中审查、集中提讯、集中出庭。四“集中”的工作模式对公诉工作提出了几点具体要求。
1.由于具体审查案件、出庭公诉工作的分离,使得出庭检察官对案件的“亲历性”下降,因此出庭检察官与审查检察官的工作配合十分重要。二者要就案件的关键点、存在的争议点充分沟通。审查检察官的审查报告应达到出庭检察官无需阅卷就能了解案件全貌的目的。出庭检察官对庭审中量刑情节变化等情形应准备预案。
2.强化权力告知,充分保障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简易是庭审的环节、步骤的简化,不是关键诉讼权利的简化。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扩大,要求公诉人强化释法说理工作,向犯罪嫌疑人分析选择简易程序的利与弊,保障其对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避免因集中提讯导致检察官释法说理工作“打折扣”。
3.重视讯问、证据审查和量刑建议工作。对于在侦查阶段已经认罪的犯罪犯嫌人,讯问及证据审查工作也不能草率,要着重审查口供的固定性、其他证据的客观性和侦查行为的合法性。一是要谨慎核实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注意甄别“承认自己所犯罪行”是否存在通过交易替人顶罪、因亲友等特殊关系揽罪的情形,特别是在危险驾驶、轻伤害类案件中容易发生这种问题。二是要核实其他证据的客观性,排除合理怀疑。三是确认侦查行为的合法性,是否存在刑讯逼供、诱供的情形,是否存在程序瑕疵,主动排除非法证据。
4.加强多元诉讼监督。修改后刑诉法要求强化检察机关对简易程序诉讼过程的监督。一是庭审前对法院决定适用简易程序案件是否具备适用条件的审查;二是庭审过程的程序、实体监督,特别是要监督审理形式是否合法、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是否得到保障;三是庭审后对裁判文书的审查,特别是对量刑的审查监督。
5.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就如何集中分案、集中审查、集中提讯、集中出庭,简易程序如何启动,公诉人出庭履职的原则、方式等作出细化规定,使各个环节有据可循。
(三)构建新型工作模式的程序环境
通过简化程序的详细规定,真正实现简易程序的简化。
一是简化法律文书。简易程序的各类法律文书删繁就简。尤其是简化审查报告,采用模板、表格式的报告形式,做到简单明了。模板、表格式审查报告适用于多发的危险驾驶、盗窃等证据类型固定的简单刑事案件。只填写相应空格,罗列量刑情节,不对案情做过多摘录,有效减少制作审查报告花费的时间、精力。
二是简化庭审程序。简要宣读书,简化举证示证,简明发表公诉意见。被告人对书无异议的,可以不宣读书,省略法庭讯问,可以有针对性的围绕争议问题进行讯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官出庭时贯彻“三简一省”原则,“三简”是简要宣读书、简化举证示证、简明发表公诉意见。“一省”是指被告人对书无异议的,可以省略法庭讯问。
篇8
各位领导、人民监督员:
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部署,二三年十月,xx区检察院作为全国首批进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的基层检察院,积极开展了对职务犯罪案件中拟作撤案、不、不服逮捕“三类”案件的监督。原创:两年来,在市检察院和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有新的拓展,共监督“三类”案件7件8人,已全部监督结案,取得了预期成效,促进了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现将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两年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委政府重视人大政协支持
我院决定开展人民监督员工作试点后,向区委报送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区委迅速批复同意实施,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xxx批示:检察机关要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区政府要尽力为做好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区委成立了以副书记xxx为组长,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xxx、区人大副主任xxx、区政协副主席xxx、区检察院检察长为副组长的xx区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领导小组,成员由区纪委、宣传部、政法委、人大法工委、政协提案法制委、办、监察局、财政局、检察院有关负责人组成。区委并就人民监督员推荐工作发出专门文件,明确人民监督员具备的条件,要求充分考虑人选的专业性、广泛性、权威性,在各系统中民主推荐人民监督员。在区委的重视和人大的坚持下,区级各单位积极配合,从各系统推荐出32名人民监督员候选人,经过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审核同意聘任五名同志为xx区第一届人民监督员。2003年9月30日,我院召开聘任人民监督员大会,向人民监督员颁发聘书,5名监督员正式上岗履职。
二、创造工作条件诚恳接受监督
为确保人民监督员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尽检察机关之所能,努力为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在我们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55平方米的办公室作为人民监督员专用办公室,并新购置了电脑、电话机、办公桌椅、文件资料柜、茶几、沙发、开水器等办公设备,为人民监督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将《自侦案件范围》、《人民监督员工作职责》、《保密守则》制作上墙,使人民监督员了解监督范围和监督职责;三是将常用法规、相关书籍、资料存放人民监督员文件柜,并将检察机关的职责、职权、自侦案件受案范围、监督个案的基本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等制作成软件,录入计算机,供监督员随时查阅;还为人民监督员办公室订阅了相关报刊杂志,使人民监督员学习有报刊、监督有法律;四是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重大检察工作部署,上级有关重要会议精神,适时向人民监督员传达、通报;相关工作文件、信息、简报等,随时向人民监督员发送,使人民监督员了解检察工作情况,便于实施监督;五是实行工作补贴,给予每个人民监督员相应的交通、通讯、办案加班费补贴,使人民监督员热心、专心做好监督工作。为使人民监督员全面进入监督状态,担当好监督职责,在对“三类”案件实施监督的同时,不失时机组织人民监督员视察驻看守所检察室和对本院查办职务犯罪活动进行执法检查,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如去年10月28日,人民监督员在视察本院驻看守所检察室和区看守所中,善意地提出加强检察室及看守所规范化建设的建议,我院立即会同看守所认真整改,促进了检察室和看守所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8月,区人大常委会听取我院监所检察工作专题报告后,对驻所检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突出监督重点确保监督实效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有效偿试。所以,为了实实在在地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我院在三个方面支持人民监督员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
1、突出监督重点,搞好个案监督。按照高检院文件的规定,我们将拟作撤案、不诉和不服逮捕“三类案件”,无一例外,件件进入监督程序,案案讲究监督效果,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取得初步成效。两年来所纳入监督的7件案件,均属于高检院明文规定的“三类”案件。从案件性质上看,有私分国有资产1件、行贿1件、贪污2件、3件;从监督内容看,监督撤案3件、不诉4件。从监督结果看,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意见一致6件7人,意见不一致1件1人。如马畅政不服免诉申诉案,马2005年1月30日向xx市检察院书面申诉,不服我院免予决定,市检察院于2月18日交办于我院。我院3月1日立案复查,经复查认为,马在担任xx万泰集团车业公司常务副经理期间,购销汽车中获利4,000元。经复查对4,000元的去向,证人证言矛盾很多,认定据为己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以贪污罪免予明显不当。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规定,移送人民监督员监督。2005年6月3日,经人民监督员集体讨论认为,马畅政不服免诉申诉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以贪污罪免诉不当,一致同意撤销原免予决定和撤销案件。
2、拓宽监督范围,推进执法监督。在搞好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去年以来,我们主动把人民监督员监督延伸到对我院查办职务犯罪执法活动的全过程。2004年8月17日上午,xx区三名人民监督员冒着酷暑到发案单位工商银行xx分行(xx区检察院在该行侦办2件挪用、贪污大案),听取该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胡毓川对区检察院办案活动的情况介绍;接着,又驱车赶到看守所,会见了在押被告人王铁庆(原xx区政府副县级助理调研员、区交通局局长,因涉嫌受贿20余万元被区检察院立案侦查,已判刑6年),调查办案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是否依法办案、有无违规违法等行为。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了解,未发现违法执法,人民监督员对我院查办职务犯罪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年8月,我院又在全市检察机关率先推出了人民监督员对查办职务犯罪“五种情形”监督新举措,使监督工作前进了一大步。监督的“五种情形”:一是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二是超期羁押职务犯罪嫌疑人的;三是违法搜查、扣押、冻结财产的;四是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五是办案中出现办案人员、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等情况。对这“五种”情形,职务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律师或通过其近亲属向人民监督员反映、要求监督、要求纠正;人民监督员通过深入职务犯罪发案单位调查或座谈等方式获得;还可以通过到监狱、看守所会见嫌疑人了解和掌握。对这五种情形,只要发生,我院立即启动监督程序,进行阳光整改,决不含糊。
3、依法依规监督,尊重监督意见。尊重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就是积极支持、自觉接受监督。如2003年11月,我院反贪局对贾汉生涉嫌行贿案侦查终结后拟作撤案处理,案件立即进入监督程序,11月21日正式将撤案意见书送达人民监督员,11月27日五名人民监督员到场听取反贪局承办检察官对贾汉生行贿案案情介绍以及撤案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展示了相关证据。5名人民监督员独立评议后认为贾汉生涉嫌行贿情节显著轻微,且证据不足,一致同意撤销此案。11月27日,我院检察长审查了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决定撤销贾汉生行贿案。人民监督员首次对xx区检察院办案进行监督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12月18日《检察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撤销案件,我们同意》为题大篇幅的报道了此案监督的全过程。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李锋、蒋明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郭彦、xx市人大副主任罗自省等领导20余人视察了我院人民监督员工作后,对这项工作表示满意,要求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进,希望有新拓展。
四、加强监督宣传透明监督效果
篇9
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维护检察工作秩序,预防和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随着检察事业的不断发展,办案安全在检察工作中日显重要,加强办案安全防范工作,保障办案安全,是当前检察机关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司法警察的重要职能。现就司法警察在办案安全中的保障作用谈点初浅的见解。
一、强化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警素质
要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为保证,不断提升司法警察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司法警察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以“服务检察办案,保障办案安全”为宗旨,高起点、高标准实行司法警察编队管理。达到编队管理规范化,集中履职延伸化,服务办案一体化的格局,打造出政治合格、业务精通、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生机勃勃的司法警察队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司法警察要“一熟、二懂、三会”即:要熟悉法警职责;懂检察业务,懂办案程序;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格斗、会电脑操作。全面落实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根据办案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配备警械器材、通讯设备及交通工具。为司法警察履行职责创造物资条件,全面提升司法警察的保障能力。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决定了法警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就要求这支队伍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司法警察队伍,更好的为检察工作服务。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审押分离
制度建设是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的保证,法警编队管理,其职能职责、出警用警、执行职务等,都需严格程序、依法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要规范出警程序。各业务部门用警前,必须填写《用警申请单》,按规定程序审批后,送警务部门备案,警务部门根据要求签发《派警令》,法警依据《派警令》方可执行任务。二是加强办案监督。监督传唤、送达文书、参与搜查、采取强制措施手续是否完备;监督传唤、采取强制措施和告知时间是否在法定期限内;监督检察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过程中有无刑讯逼供、变相体罚等违法违规行为,法警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检察官提出纠正意见,经提出和经劝阻仍不改正的,法警及时向检察长报告,使安全隐患得于及时消除。三是加强办案工作区的管理。办案工作区是由司法警察负责办案安全警械的专用区域,自侦部门在使用办案工作区时必须填写《办案区使用通知单》,并根据案情需要及时提出用警看管申请,提交办案安全预案。将看管对象带入办案区后,法警立即实施封闭警戒,开启监控设施,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四是严格定岗看管。在此环节中,法警要于检察官紧密协作,对看管对象实现动态控制,在办案工作区讯问犯罪嫌疑人,尤其是在犯罪嫌疑人吃饭、上厕所、休息等,都要有两名法警在场,并安排一名法警随时替换;在执行看管任务时,应当随时注意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情绪和健康状况,若有异常及时向承办检察官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不留死角,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
三、牢固树立办案安全防范意识,提供强有力的警务保障
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从线索初查、立案侦查、收集证据、传唤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侦查终结直至提起公诉,既是一个具有程序性的完整系统,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因而牢固树立办案安全防范意识,发挥司法警察在办案中的安全保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强沟通,了解用警意图。在接警之初即主动与案件承办部门沟通协调,在了解出警要求后,迅速制定预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到人。出警前,要了解涉案人员身体、情绪等方面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看管过程中看管对象的情况变化;注重与技术人员的沟通,仔细检查监控、录音等设备,发现设备的异常及时处理;看管中,强调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杜绝因连续作战而产生的麻痹大意,把办案安全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二是实施安检措施,把好准入关。例行安全告知和进行安全检查非常必要,要求对涉案人员进行认真仔细的安全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蜘丝马迹,做到万无一失。对进入办案工作区的涉案人员按照要求进行安检和登记。安全检查要按照细致原则,从细节入手,对被带入办案区的涉案人员,采取仪器检查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对女性涉案人员安检,一定要有女司法警察或女检察工作人员进行。例行安检时,必须按照安全检查的程序进行操作,防止漏检、少检和事故的发生。三是严格进入办案区登记制度和安全检查。按照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办案工作区设置和使用管理规定》和《被讯(询)问人健康登记表》、《被讯(询)问人危禁物品登记表》,涉案人员被带入办案区时,要求值班法警做好两个登记、两个检查,即:对进入办案区的办案人员进行核对登记,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对被带入办案工作区的涉案人员的基本情况、主要案情、身体状况等情况进行询问和登记;两个检查:对涉案人员随带的物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要求其主动将随身物品交给办案人员,并告之其在办案工作区接受询(讯)问期间的权力义务,以及应当遵守的若干规定;对询(讯)问室的监控设备进行再检查,必须让监控对象一刻也不离视线,以防止其自残、自伤、自杀、脱逃等问题的发生。四是在看管涉案人员过程中要实行动态控制。执行任务的司法警察在执行看管前,要了解被看管涉案人员的家庭情况、涉案情况、思想情况等;在执行看管中,掌握时机与犯罪嫌疑人适度沟通,宣传有关法律政策,使涉案人员保持较正常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感,打消自杀、逃跑的念头。涉案人员被带入办案工作区后,执勤法警必须做到“分秒不脱,寸步不离”的要求,严格认真履行职责。针对实际情况,合理警力配备;严格按照看管、拘留等执
篇10
【案件回放】
今年38岁的陈喆,与其母相依为命。22岁时,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刑两年,缓刑两年。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了。谁知此后,他不思悔改,又开始吸毒。2006年5月,因为吸毒,他被上海市劳动教养委员会决定劳教18个月。但是,劳教归来后他并没有彻底戒毒。
根据陈喆的律师在庭上所说,因为有过犯罪前科和吸毒的历史,他在回归社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中专毕业,本该成为家中顶梁柱的他,没有正当职业,也没有能力成家。正是因为这样,他选择了开黑车的途径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由于无法彻底戒毒,把自己从自我麻醉的世界里解放出来,他的收入又成了购买的经济来源。无论家中老母如何劝说,他也无法回头。也正是因为吸毒,使得他在服用后开车上路,造成了社会潜在的安全隐患。因为自己同时干着两件违法的事,令他在遇到警察的例行检查时,失去了理智,瞬间酿成的恶果,并再次将他推向法庭……
2012年10月12日18时20分许,瘾君子陈喆驾驶皖BD1448红色奇瑞轿车外出,并停靠在上海市剑河路路边建设银行门口。此时正在巡逻的民警孙子相感觉其形迹可疑,便上前盘查。当民警登记陈喆其身份证时,发现其有吸毒前科,因此要求其下车接受进一步检查。据陈喆回忆,起初陈喆听到民警叫他不要动,他也就没动。他的后备箱已经打开,车门也开着。民警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当他发现民警登记了他的身份证后,感到情况不妙。等民警要他拔掉车钥匙时,他脑海里一片空白,本能地想到逃跑,于是瞬间倒车撞到了停在后面的汽车。慌不择路的他,跳下车子,感觉民警已经松了手,他就立刻逃离现场。看到一辆出租车,便上去了……
据公诉人引用民警孙子相所回忆的:当时他登记陈喆的身份证,发现其有吸毒的前科,并且形迹可疑。于是命令他拔掉钥匙,意味着让他熄火。但是陈喆并未执行指令。孙子相本想强行将之拖出汽车,谁知陈喆挂了一把倒挡,自己在瞬间被甩出,当场牙齿断裂,感觉左胳膊失去了知觉,倒地后失去意识。
据目击者称,当时看到民警叫对方停车下来,但对方没有执行。于是看到警察一只脚已经跨进了车里,抓住其方向盘,欲强行将之拖出车外。此时,看到车子猛地向后倒了一把。这个速度之快,撞击力之大,导致停在后面的那辆车的气囊也随之弹出。民警此时,被车子拖带后弹出倒地,帽子、鞋子被撞飞。而民警孙子相倒地的瞬间,陈喆从撞停的车子里逃出,跳上迎面开来的一辆出租车,准备弃车逃离。这一段录像,正好全程被公安机关的监控录像收录。
【庭审现场】
2013年3月5日,“涉嫌故意伤害罪”被的陈喆,已经在看守所被关押了整整五个月,并称在到案后才知道自己令民警受伤的事实,表示认罪和悔过。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严格贯彻新刑诉法精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陈喆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检察机关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转交其申请,后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派了辩护律师。
由于本案被害人是长宁公安分局的民警,对本案进行侦查的公安机关又是长宁公安分局,法庭上审判长问被告人是否要求回避,陈喆表示不需要。由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事实没有异议,且经其本人同意,本案采用了“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庭上,公诉人认为:
陈喆吸食后驾驶机动车辆,在阻挠民警执法过程中驾驶车辆逃离,撞击正常行驶轿车,造成了一人轻伤,物损5万余元,并负事故全部责任,该后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的入罪标准。同时,也不构成刑法修正案(八)的新罪名“危险驾驶罪”。
本案中的“毒驾”是引发犯罪的诱因,但由于法律规定以及案件后果的原因,本案中的“毒驾”仍是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无法单独评价以及定罪量刑。同时,被告人陈喆为逃避处罚故意驾车拖带执法民警,致人受伤,其行为已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公诉人随后向法庭递交了以下证据:包括被害人孙子相的陈述事实;证人周冲、宋占青、宋德尼的证言,目击在上海市剑河路附近,被告人陈喆在民警要求其熄火停车的情况下,仍然拖带民警加速倒车,并与其他车辆相撞,致使民警被甩出倒地受伤的情况;证人林卫忠的证言及辨认笔录证实,被告人招出租车逃逸的情况;证人桑启华的证言证实被告人吸毒的情况;上海市公安局验伤通知书、司法鉴定中心证实,被鉴定人孙子相右肱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肩胛骨骨折、双侧液气胸、双肺挫伤及右侧第1、2、4肋骨骨折等,经鉴定已构成轻伤的情况;监控录像、中心医院尿检报告及检测报告单证实,被告人陈喆案发前吸食的情况;车辆、交通事故认定书、物损评估意见书;案发经过表格、工作情况证实;常住人口登记表;刑事判决书、强制戒毒决定书、劳动教养决定书等等……
合议庭就被告人陈喆故意伤害罪依法进行了审理,被告人陈喆因妨碍公安民警正常执法,令公安民警受伤的事实,依法进行处理。综合公诉机关向法庭当庭宣读和出示的证据,合议庭认为公诉人就被告人故意伤害罪的事实予以确认,并注意到陈喆到案后如实供述的事实,符合坦白的量限,应当酌情考虑依法从轻处罚,同时合议庭注意到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表示自愿认罪。对于围绕控辩双方就被害人是否适用缓刑的辩论,合议庭认为,被告人曾经因为吸毒先后被强制戒毒,这次犯罪原因也因为吸毒、开黑车等行为造成,认为被告人不适用缓刑条件。因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被告因故意伤害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案件解读】
庭审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明接受媒体和网友采访时指出:
本案实质上是一起妨害公务型的伤害案件。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年来,上海市妨害公务案件数量长期居高不下,妨害手段的暴力、威胁程度也呈升级态势。2008年至2011年间,本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审查逮捕的妨害公务案共计1358件/1737人。这个数据有其复杂而深层次的原因,与当前上海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与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执法水平等多种因素存在关联。
本案被告人主观方面和客观行为有一定恶劣性。被告人陈喆因吸食担心被查处,在民警依法执法的情况下,为拒绝检查,明知民警站在驾驶室车门与其驾驶座之间,仍强行快速倒车,先致民警被车门拖带而倒退摔倒,在被告人车辆与道路中正常向前行驶的车辆强烈碰撞后,巨大的撞击力使民警被甩离地面,又肩部着地,造成肩胛骨、肱骨、多处肋骨骨折及粉碎性骨折,肺挫伤等伤情。事后,被告人不仅没有立即报警、送医,反而弃车逃跑。
被告人的行为侵害对象复杂多种,社会危害性大。经检测,被告人系吸毒人员,其行为已违反了治安管理条例;被告人吸毒驾车后急倒与他人车辆相撞的行为又危害到道路交通安全,侵犯了无辜行车人员的财产利益,危及他人人身安全。其以暴力反抗执法的行为,严重损害民警健康,且破坏了社会公共管理秩序。
被告人陈喆走上犯罪道路的教训深刻、代价沉重。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结合本案带给我们启示如下:
一是遵纪守法是根本。被告人陈喆曾因吸毒被行政处罚,其经不起的诱惑,再次吸毒,本已违法。然而其没有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甚至逃避检查,暴力抗法,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其教训让人警醒。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是关键。要加强普法教育,包括法律知识、遵纪守法教育,才能达到防范犯罪的目的。检察机关可以利用在基层设立的派出检察室,下访巡访工作点等平台,通过上法制课和论案说法等形式,加强对社区干部群众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达到全社会预防犯罪目的。
在本案的网络庭审直播过程中,就网友指出“人民警察很不容易,如何保护他们在执法中的安全和权益问题”,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扈斌指出:针对此类问题,一是要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尊重法律权威,尊重依法行使职务的执法人员。二是要加强落实对执法人员的防护措施,保障其人身安全。三是鼓励公民坚决与违法行为作斗争,遇到情况及时报警、保护现场。四是督促公职人员依法履职、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