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随着学校的扩招以及招生质量的下降,导致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家庭观念淡薄,与父母关系僵化。中职学生许多是直接由初中进入学校的,他们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处于叛逆的年龄段,思想上渴望独立和另类,但经济上却又严重依赖家庭,因而使得学生心理容易产生“伪”独立情绪。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做主,希望大人们将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思想的不成熟性,易躁易怒。跟家庭成员,尤其是与长辈之间,交流十分少,家庭观念十分淡薄。此外,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对家庭观的德育还很缺乏,这也是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脱节,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2)学校对德育不重视。中职学校中有许多是私立学校,而非政府公办,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中职学校与正规的高中相差甚远,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学,而仅仅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学校老师对学生德育的忽视。

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加强德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强调“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适合学生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努力为社会培养生存建设一线工作者。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讲诚信、讲理想,爱岗敬业,弘扬民主精神,这是国家教育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没经历过高等教育,思想上不够成熟稳定,而中职学校则专门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技能的去处,使得学生既能安定成长,减少社会负担,又可以学到适用技能,为今后融入社会提供生存的手段。若是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学生由于未成年而流浪社会,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学校的德育教学使得学生思想上能够走上正派,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德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德育课质量,充分发挥德育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德育课教材的研究开发,使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更乐于为学生接受,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宣教,学生只有乐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最大地显现。

(2)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必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长远的、固定的、重要的工作落实,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3)在学校中建立一支固定的、过硬的德育教学队伍。学校应该定期对学校德育老师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学校职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期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4)中职学校努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法制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未来一般是比较迷茫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素质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往往对工作中的利益道德问题知之甚少,并且对职业法律方面的知识也极其匮乏,因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现代中职学校的德育正在逐步普及,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从而为社会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

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超级秘书网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注重理论创新,夯实德育理论根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德育整体效能;注重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就一定能使高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教育;浅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19-1

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学生要成才,必须先成人。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全面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绝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学校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肩负起教育学生的职责,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应该是全员管理,人人参与,处处体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一切科学手段,让良好的品质习惯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每一位学生心中。

以往,在教育学生方面存在着误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形不成教育合力,削弱了德育的功能。社会、家长认为育人的事是学校的事,忽略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主动配合学校。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充耳不闻、袖手旁观,也有家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恣意妄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校内部,只要提起德育,很自然认为是政教处、班主任的工作,还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扫扫地、跑跑路、读读稿,处理违纪学生等。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互相隔离,达不成共识,形不成具有延续性的教育合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因此,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研究了学校德育全员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重视德育机构的建构

学校专门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年级组,班主任工作评价小组,德育工作评价监督小组,学科教师对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小组,学科德育研究及评价小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大队部、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年级组长等组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定期召开会议,这些小组的工作,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力度,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对全员育人、全面育人进行有力的指导和协助,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德育工作质量。

二、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以往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教师总是愿意让自己扮演学生思想行为的“训导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偏差的教育行为,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本课题组联合学校政教处利用假期继续教育培训和每周一例会,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学期中,学期末的考核有力的督促教师自学。同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一方面邀请市教科所等有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辅导性讲座。此外,我们还根据教研室联片教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送课送讲下乡,互相切磋、结对帮扶。这些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德育艺术性展开,在有力促进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的同时,规范了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使他们自觉的将德育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重视整合德育资源

要想集合社会、家庭的力量,必须先要整合学校内部力量。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岗位责任,题组成员联合学校政教处制定了各处室、各岗位教育职责。帮助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内容、目标、方法,同时围绕德育职责,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细则,有:《班主任管理任用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教师学期综合考核细则》、《学校领导值周工作方案》等。在学校,学科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对此,我们完善了:“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强调个性化作业评语,加强师生无言的沟通制定了:“教案、学生作业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推行,使部分学校真正达到了:处处皆德育,事事能育人。为了使学校德育在社会、家庭中有效延伸,整合好学校资源后,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家长学校协调家长和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并热情邀请所有家长参观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观看文艺汇演。

参考文献:

[1]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11.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17-02

《弟子规》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优秀读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弟子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新的时代内涵的有机融合,可以从教导学生认知亲情、友情、诚信等角度,进行德育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农村中学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德育教学范本少、案例参考少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中学德育教学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农村中学充分利用《弟子规》开展德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弟子规》教育在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弟子规》是根据我国孔子的人生理念所编著的蒙学典籍,语句简单,但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虽然《弟子规》传统已久,但是,在农村中学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对《弟子规》有甄别、批判地使用,依然有着很高的教育意义。通过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可以让学生在感悟弟子规的真实内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学生的言行和对于亲情和友情的认知实现升华,完善学生的思想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综合来看,在农村中学推广基于弟子规的德育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我们自豪。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人放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品德;人与人之间缺乏宽容,对老人缺乏尊重,对儿童缺乏关心,人情淡漠。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在文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新时期做人仍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利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学生更能够接受基本的道德要求。从学习做人开始,从孝敬老师,帮助别人这些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也最能做到。

二、运用《弟子规》增强农村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一)在运用《弟子规》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一碗水端平,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让学生感悟到蕴含在教师身上的人格力量,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德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的规范约束,课前早到教室准备,课堂上讲课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课余时间和学生积极探讨人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榜样力量,促进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在农村中学,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农村的德育教学过程更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运用《弟子规》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在进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用真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为了保证运用《弟子规》教育的时效性,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进行实时的考评

例如,坚持让学生每天朗诵一遍弟子规,使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弟子规中的真谛,在一遍遍的朗诵中,感染学生的身心。与此同时,为了考查《弟子规》教育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师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家访”,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弟子规》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弟子规》教育增强农村中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促进《弟子规》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只有意识到知识是对自己有用的,才会认真学习。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生还经常存在家庭监管不够严格、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弟子规》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在形式上朗诵《弟子规》,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却不重视对于自己言行的规范,这就导致《弟子规》的教育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弟子规》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定期在课堂上开展诸如“为父母洗脚”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父母的艰辛,再与《弟子规》的内容结合起来,更容易发挥《弟子规》的真实教育效果,也可以促进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促进《弟子规》教育与学校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进行《弟子规》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点点滴滴的小事和《弟子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要充分尊重值日生的劳动成果,不在教室和校园里随便扔垃圾,看到校园里有纸屑也要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在学生回到家后,要充分地尊重自己的父母,尽可能地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倡导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美好的校园。

(三)注重校园和家庭的有机融合

篇5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幼儿德育教育现状 :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向上,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幼儿园德育教育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从小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总是处在众星捧月的地位;二是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无理”等不良意识和行为;三是存在重说教轻实践教育现象,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所为言传不如身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使德育过程中达不到知、情、行的统一;四是存在重传递轻体验教育的现象,使更多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懒惰无理无情感没有同情心的性格,教育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五是出现重显性轻隐性教育现象,忽视了发挥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使孩子的思维不够灵活,缺乏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幼儿德育内容,塑师德修师风。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2.德育教育渗透每个人的灵魂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要求渗透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多途径整合德育内容。

(1)与领域活动整合

领域教学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幼儿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实践证明,在各个领域的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尤其是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中,几乎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的环境不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除了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还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与生活相联系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德育教育应从儿童参与生活出发,离开了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目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挖掘品德教育资源,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引导幼儿去关注、去感受、学习与体验。可以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自由活动中注重幼儿与同伴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的培养;游戏结束后,注意让幼儿自己收拾玩具、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品德习惯。

(4)资源整合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组织幼儿到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去参观,让他们通过语言、绘画、版面、录象等多种形式描绘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逐步激发孩子为家乡而感到自豪之情,让他们够过语言、绘画、录像等多种形式描绘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5)与节日整合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或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是一个开展品德教育的机会。围绕这些节日主题,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也是一条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6)与家庭教育整合

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想协调,才能使得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为促进幼儿德育教育做出积极努力。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幼儿园,参与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从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德育训练。

3.注重情感Q位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单纯地对幼儿说教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要真正使道德品质成为幼儿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就要求我们将“知”与“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情感换位。

4.在社会实践中导航

篇6

【关键词】中职卫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引言

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教学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卫生类学校也从普通的中专学校划入职业教学的范围,使得中职卫校的学生特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给中职卫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中职卫校只有与时俱进,促进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进一步谋求中职卫校的发展。

一、中职卫校学生特点

近年来,尽管中职卫校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德育工作的难度和德育工作的效果仍然有明显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职卫校学生思想品德比较难以管理。中职卫校学生思想品德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总体素质偏低导致学生总体思想品质水平偏低

由于高中阶段的教育的日益普及和大学扩招导致的普通高中进一步扩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中考竞争中的失败者,导致中职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中职卫校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日益下降。

2.不良习惯多,思想浅薄

中职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小,思想不成熟,更容易受到金钱社会和新新世界的影响,大多具有较多的不良习惯。如女生喜欢奇装异服、各种各样的流行发型,喜欢染发、睡懒觉,比富心理强烈,多结交不够正派积极的同伴等;男生主要表现为打架、抽烟、喝酒、睡懒觉、小赌博、不讲卫生、迷恋网络等。中职卫校的问题学生比较多,很多学生都曾在初中阶段或卫校期间因违反学校纪律而受过处分的经历。

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中职卫校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不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他们大多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遇到挫折时,心理障碍比较严重。部分学生深感就业压力大,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二、中职卫校德育工作创新

要做到德育工作的创新,首先应该正确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考虑生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收到实效。

1.创新学校文化建设,培养良好德育氛围

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改善有重要作用。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学生德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的效果,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上下功夫,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尤其是在师德建设中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不爱护公物、不讲究卫生的问题,在学校环境建设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为学校的环境建设做一件好事,为学校美化环境添砖加瓦。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视健康人格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中职生由于是中考竞争的失败者,普遍具有自卑心理,遇事焦躁、思想不成熟。因此,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来推动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发挥中职卫校优势,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其次,坚持把学生当作学校的真正主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最后,把兴趣教育、认知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品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全面提高。

3.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创建和谐德育环境

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同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职卫校的德育工作要努力实现与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和良性互动。学校每学期应组织对家长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有:爱父母的教育,孝敬长辈的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教育等。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4.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德育形式

学校应开展各种问题活动,如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外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分挖掘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也能有效地遏制学生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结论

总之,中职卫校的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实需要来确定德育目标,选择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常做常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9(14)

[2] 郭雪媚.浅谈当前中职学校护生的德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9(07)

篇7

关键词:小学,小学德育,德育模式,“三・三”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一些不良思想走进了校园,波及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主义等在学校蔓延,学生的品德日益下降实在令人担忧;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观念薄弱,法治意识观念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按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呢?首先,从儿童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对生命的感知、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缺乏本质的理解,在一定存在认识的偏差;他们不理解生命的责任、生命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因此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其次,小学生很容易受周围言行的影响,辨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真善美观,让其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最后,由于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出现了诸如公民角色意识淡薄、道德自律意识缺乏、法治自觉意识缺失、权利义务意识模糊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中扎实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优化小学生个性品质,充分释放其巨大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的“三・三”德育模式。

二、“三・三”德育模式的内涵

“三・三”是指三个三,即德育的三个内容,三种形式,三个维度。

(一)三个内容

学校德育三个内容是指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点,灵魂教育是核心,公民教育是落脚点。

1.生命教育

包括身体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唤醒珍爱生命意识。

2.灵魂教育

包含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其中善的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养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善”的向往和遵从。美的教育内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及创造性的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追求诗意人生和审美化人生。

3.公民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守法维法能力。

(二)学校德育的三种形式是体验式德育、人文经典诵读、常规德育。

1.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是我校首创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具体做法是,将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整合成十二个主题,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人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面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

2.人文经典诵读

由学校自主开发人文经典教材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周开设1~2节经典课,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诵读经典,并编排了经典操,组织开展各种课余经典诵读活动。

3.学校常规德育

学校常规德育范围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来统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衣着礼仪、环境卫生、课堂纪律、集会、就餐、就寝秩序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德育的三方面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每个教学内容都应与人的生命、灵魂相连,教师应拥有丰富的生命趣味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念、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对学生具有爱心、智慧的生动引领;三是抓班级自治、学校自治;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月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全员育人

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全程育人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育人的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堂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助力。

3.全方位育人

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沟通联动形成合力。

三、“三・三”德育模式的实施

根据赫山实验学校的“三・三”德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5种实施途径。

(一)学科教学渗透

它是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涵盖课堂、课间、课后的全过程。以班团(队)课为引领,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其他科目课堂相联动的德育渗透是课堂德育的有效载体。班(团)队课既与学校保持德育联动,又有自己班级的独特风格和德育创新。品德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思想政治等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课。寓德于教,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总要求,遵循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规律,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是我校德育专业课的方向。加强各学科的德育联动是课堂德育中更不可忽视的。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升华我们的德育功能,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适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二课堂活动为补充,是拓展德育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建立田径、篮球、足球、萨克斯、葫芦丝、声乐、舞蹈、书画、象棋、播音主持、科技、信息技术、快乐英语等兴趣小组开展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德育活动

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一般是指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学科和活动课程的界定:即活动或活动课程(相对学科课程),设置早操(升旗、周结等)、班团队会活动、体育活动、科技艺术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它对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校企三位一体联动

就是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调动家庭、社会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

通过设立“家校联系本”,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将德育空间拓展到家庭。“家校联系本”,做到和之间学生每日有交流,天天都有反馈。“家访制度”,做到每期访到每一个同学,重点关注后进学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信箱等形式畅通家校交流渠道,使教育不脱节,德育渗透不缺位。

在学校、家庭育人的基础上争取社会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三老人员”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道、进社区、入媒体等),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公平正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德育网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大计,立德为本。德育之路任重道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地思考、探索、实践!

(四)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赫山实验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少先队鼓号队”、“华茂文学社”、“英语角”等社团,

学生自主参加,教师、家长顾问指导,学校提供场地、指导、宣传协调,正确引导。在社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中,体现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情趣。

(五)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必经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推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每学期可以进行关于道德建设的专题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三・三”德育模式的意义

“三・三”德育模式的创立与实践,解决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泛化、狭化、空洞化及说教式的弊端和误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德育内容的本真化与基础化。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基。其次是德育形式与方法的人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不再是无力无效的“说教、强制、灌输”;最后是德育环境的融通化。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环境、各项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学校成为德育大课堂,育人成为学校全体人员、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事业。

参考文献:

[1]王荣华,沈宏,孙卫兰,周桂凤,蒋美华.对小学生进行珍爱

生命教育的研究[J].小学德育,2004(4).

[2]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

人才,2006,(1):36-37.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

大学,2002.

篇8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学生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它以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整合在若干任务中,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互动、合作与探究,最终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而达到对知识的重新构建。任务型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活动为方式”的新教育理念,是一种值得在德育课堂中推广的教学方法。

二、技校德育课堂引入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

1.教学现状要求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随着技工教育的迅速发展,技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素质偏低,厌学情绪严重,尤其是对作为非技能型的德育课程,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有些教师的认识和教学手段、方法相对滞后,在教学环节上重灌输、轻实践,导致德育教学成了空白无力的理论说教课,德育教学效果甚差。

2.新版德育教材的理念要求教法的改进

新版德育教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究与实践”等特点,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新事物、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采用新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各种素质得到综合的协调发展。

3.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较高职业素养的重任。而这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应用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活动为方式”的新理念、新模式,有利于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注重探究,讲究知识的真实性,令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中,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探究模式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自然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增强,情感投入有了极大的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完成任务或活动为目标,学生需要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取长补短、互学互教,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尊重学生、激励团队、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体现自我价值,为学生发现、思考、探索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借助网络,或把社会引入课堂,或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用他们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做好以下步骤。

1.分析教材,设计任务

上课前,老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完整性和层次性,难易程度要适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任务,又要有能满足学优生求知欲望的拓展性任务。例如笔者在上“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家庭美德”一节时,设计的学习任务为:(1)基础任务:①了解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要求。②了解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③搜集“最美中国人”的典型个例。(2)拓展性任务:①“最美中国人”的标志是什么?②你家附近有被评上五星级文明户吗?他们为什么能评上星级文明户?③结合身边的故事,以“社会公德建设”为主题,设计一个情景剧。基础性任务适合全体学生,有利于中下水平学生的参与,而拓展性任务有利于提高学优生的综合能力。

2.设置情景,呈现任务

每节课上课后,教师应该把下一堂课的任务呈现给学生。呈现任务的步骤:一是创设情景,明确任务。例如笔者在布置“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家庭美德”的学习任务前,向学生展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争做“最美中国人”图片,播放歌曲《最美中国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学生即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二是恰当指导,授之以渔。任务呈现后,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搜集资料,如何合作和理清思路,避免学生走弯路。

3.自主合作,达成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先独立思考,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再进行分工与协作,搜集资料,制作展示作品。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的教师,应该到学生中去,主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4.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根据各组展示、汇报的情况进行评价。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其学习成果,并适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这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和判断性思维,而不同视角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五、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中既要包含有基本任务,又要包含有任务的延伸和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量力而行,学困生可从基本任务入手,完成任务中最基本的部分;学优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可以继续研究任务的延伸部分和扩展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要做好任务执行督导

在学生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任务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执行任务时存在的问题,并应给予及时的辅导,以确保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任务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目标驱动下自主探索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是任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任务的提出者,是学习的督导。

4.要注意调控好课堂的活跃度

在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阶段,由于学生观点的不同会出现激烈争论的场面,甚至出现课堂失控的局面,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以确保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

篇9

一、领导重视,认真组织

1、我校一直坚持让班主任老师除了学校组织的统一学习外,还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加强反思,加强合作,加强交流,让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多人的财富。我们各班的学期初工作打算,问题交流以及学期末的经验交流给班主任老师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在做中学,也可以在学中做,使得七小的班级管理水平日日提高,具有创新活力。

2、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而又劳累的,特别对于低年级的班主任更是如此,学校领导在严格要求班主任老师的同时,对班主任待遇也给予了适当的调整,按每个月平均100元的标准拨发,结果按量化成绩按一定的等次进行发放,虽然钱数不多,但是足以说明领导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有效的调动班主任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为更好的作好班级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方案,及时培训

为了切实作好这项工作,德育办公室制定了培训方案,选择并确定了培训内容或主题,对于确定的主题除了规定的这些以外,根据教学的实际及时机,我们还会随机向班主任老师推荐相关的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文章或者经验,让老师们学有所依,做有所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三、精选内容,讲求实效

我们选取的培训和学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探究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的有关内容。

2、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方法。邀请五年级班主任赵敏老师开展了一堂班会示范课。张洪波老师展示了一节晨会课。

3、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主动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4、提高班主任工作中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能力。特邀我校法制副校长进行安全法制培训。

四、培训方式,灵活多变

采用德育理论学习与德育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篇10

提质量与补短板

会议指出,围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主题,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均衡优质为方向,重点抓好资源配置均衡和“捆绑发展”。2016年,将修订完善《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确保11个区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国家督导认定。启动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组建优质学校联盟等,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重点课程创新项目,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转变。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保育教育质量。

同时,补齐基础教育短板。加快推进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250所公办幼儿园,补齐学前教育短板。解决好布局建设和改善提高两个关键问题,补齐初中教育短板。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补齐普通高中教育短板。适应新高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开展特色高中与特色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引导学校开展选课走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强德育与抓薄弱

会议指出,要增强德育实效。从大处着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小处着手,贯彻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2016年将制定并实施《重庆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课程育德,建立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抓好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品牌建设,促进班主任队伍优质发展。

抓好薄弱课程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议强调,除了继续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外,要加强“实验、实作、实践”教育,建立中小学校外教育课程体系,建好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出台《重庆市中小学科技教育指导纲要》,开展科技教师优质课比赛,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申报工作。

严规范与强责任

会议强调,依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禁止任何形式的“小升初”考试,禁止中小学提前违规招生。严格落实“减负提质”规定,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禁止违规补课。各中小学、幼儿园建好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加强安全、卫生、文明校园建设,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