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展望整个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几乎只是小学生的机械化的唱歌课,使得整个的音乐教学的效果极其低下。在音乐教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审美”,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赋予他们寻找美好事物的眼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学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虽然,唱歌是学习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要说现在小学生音乐课上的唱歌早已失去它应有的灵魂。为了追寻我们已经失去的教学灵魂,我们的小学生音乐课堂中的唱歌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端正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我们要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作出一一论述。
一、唱歌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歌唱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儿童唱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得儿童轻松地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等。通过唱歌还可以使儿童感受曲调旋律的音乐美感,有益于日后对其他乐器的学习,这种方法产生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真正的音乐。唱歌就像是一把打开音乐这个巨大宝藏的钥匙,拥有良好的唱歌技巧和能力,对其在音乐领域进行深造和掌握相关的乐器是一个巨大的助力。有利于我们人才培养从小学阶段就能够得到身心和智力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歌唱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加强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我们音乐学习中的一个很好的助手,为以后进一步提升音乐方面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结合苏少版教材探索音乐课堂上的唱歌教学方法
针对唱歌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文对唱歌教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模式进行了较有针对性的探索。下面我们将从审美感受能力、课堂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的活学活用以及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本文针对唱歌教学方法的整体论述。
1.以审美感受能力为教学核心
教师在唱歌教学上应力求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特征出发,达到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首歌的教授,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歌词感悟歌曲中所蕴含的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歌曲。如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黄昏》是 一首欧美歌曲,歌曲描绘了夕阳西下和远处教堂传来钟声的美丽景象。只有理解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东西,才能提高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唱歌能力,增加唱歌时的心理震撼力,使歌曲更有深度。
2.梳理唱歌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步骤
我把唱歌教学的步骤具体划分为:熟悉歌曲、分析歌曲、思考歌曲和表现歌曲四个主要步骤。我们只要按照这四个步骤,逐步充实,按部就班,就能提升唱歌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有利于整个唱歌教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学生唱歌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唱歌方面的活学活用能力
这一层次的唱是教师指点学生把文本的精华内化、积累、沉淀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创新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多组织唱歌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提升整个唱歌教学活动中的效能,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是可持续的。
4.朗读教学法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在朗诵状态下唱歌,可以使得声音更加自然,也容易使唱歌中的高中低三个音衔接得更加紧密。朗诵中加入感情,更容易增加歌曲的情感厚度和自身的立体感,更有震撼力。
音乐教学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音乐课堂上的唱歌教学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迎着素质教育的春风,作为音乐教学的前沿的实践者必须做好新时期的唱歌教学方法的探索。以上就是本人针对此问题的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望对成熟有效的唱歌教学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h.谈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黄河之声,2010(4).
[2]金丽丽.校园飞出嘹亮的歌:音乐课堂唱歌教学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下),2010(12).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 问题 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思路
充分发挥音乐在开发学生潜能、激励创造能力、提高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熏陶其文化气质,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早出现的文化形式,音乐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辅助、推动、点燃、熏陶的作用,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目前音乐教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时少,音乐课成为一种点缀,可有可无,没有长期的教学规划,具有相当的盲目性、随意性;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形式不够灵活,缺乏对音乐内涵的认识,难以起到打动人心、激励精神的作用;三是由于认识不足,加上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音乐教学的功能无从发挥,不少学生视音乐课为一种负担,无从体会到音乐给予人的愉悦、兴奋、宁静、平和。针对这些问题,音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大意义,潜心钻研,不断推动音乐教学迈上新台阶,取得更大的实效。
二、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创新是获取教学优势的重要源泉。针对目前技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差的情况,教师应尝试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大多数学生追求潮流,乐于追星,喜好流行音乐,却厌烦上音乐课,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识读乐谱对他们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枯燥繁琐的音乐知识、没有新意的歌曲,学生自然难以提起对音乐课的兴趣。面对这种局面,笔者曾创新使用“唱歌综合实践与基础课”的结构进行教学。
1.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教学
在每节课中合理安排时间,突出重点,顾及全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安排授课顺序与时间:基础乐理(听音、乐理知识)20分钟;歌曲分析与歌唱教学(选材、作品分析、歌唱发声训练及教唱歌曲)70分钟。采取有讲、有练、有问、有答的启发式教学。例如,老师指导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视唱歌谱,坚持练习多次,学生的识谱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但是对于较难理解的歌曲,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件对作品的背景、内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特征、情绪变化等,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能力。这样可以全面照顾,突出重点,丰富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比如在学生学唱了《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曲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笔者鼓励同学课后自由分组,对歌曲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可单独唱、小组唱、说唱、唱跳结合等)。首先,提出问题和要求:“同学们在创编过程中是如何理解歌曲的?请同学自由思考,并在表演后用简练的语言阐述。”接着,由一组学生担任评委,表演组各自分头准备。然后,各组排序表演,学生组评委点评,老师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内涵。最后,评选出最适合同学们的演唱形式,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三、改革音乐教学思路
1.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思路
在音乐教学中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多种方式,感受新的教学形式产生的效果,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2.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歌曲。学生是有很大的潜能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有改观。
3.要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要求教师尽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要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人都有潜力,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认识音乐,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二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发现音乐的本质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别样的声音不能泼冷水,而应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有所创新。三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会出现“我不喜欢”“我不能”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对学习音乐丧失了信心。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看到希望,从而让他们爆发出巨大的音乐热情。
篇3
【关键词】如何上好;音乐课程
贫困山区由于大部分学校音乐课都由语文、数学课教师兼带,学生学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质量没有保障。那么,如何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和《课标》要求,上好音乐课,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和大家共享。
1、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泾源县地处宁夏最南端,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音乐教师专职、专业少,兼职、不专业的多,教师队伍不稳定,能力普遍较弱,质量没有保障。虽然教育局每年都在招聘特岗教师,但由于受招聘人数的限制,音乐教师招的很少。为了保障音乐教学的质量,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机会、向校内有音乐爱好、特长的教师开放功能室、音乐、舞蹈教室,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学唱歌曲,学弹电子琴,学做律动……将那些闲置的音乐器材充分利用起来,培训兼职教师的基本功,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要注重课标研读和教材分析
学习课标、研究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和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如:《木瓜恰恰恰》,这是一首内容生活化,充满印尼风情的叫卖题材民歌。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演唱和创编活动。歌中有介绍水果品种的赞美吆喝声,独具浪漫色彩、潇洒风趣,情绪欢快喜悦。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对刚接触“叫卖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弱起小节和切分音节奏还是有困难的,课堂的重、难点解决不了,直接会影响到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研究教材,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设计意图,根据学科特点开发使用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任务和步骤,围绕《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进行教学。
3、要注重发声练习
课前的发声训练和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在音乐课教学中处于同等位置,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唱歌是以人的发声器官为乐器进行的。儿童期的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只有进行正确的训练和引导,学生的嗓音才能打开,声音才能不受阻碍的发出来,歌曲才能唱好,能力才会提高。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要用1―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一是可以起到保护嗓子,把握音准的作用。二是《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了解变声期嗓音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方法,在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同时,让学生自然的歌唱”。根据这个要求,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发音练习和唱歌技巧,要让他们用柔和、自然的嗓音去唱歌,在听准音的同时,吐字要清晰,要把保护学生的嗓音,培养学生的乐感与听力放在首位。
4、要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小动物回家》一课,老师要抓住学生模仿力强并喜欢和善于模仿的特点,通过琴声、范唱让学生感受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动物走路的快慢节奏。通过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通过反复听,掌握不同的演唱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歌曲。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儿童化、趣味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兴趣入手,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学生需要帮助、指导时,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到学生中引导他们学习,留给他们自由研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手模仿、张口唱歌、小组讨论中展示自我,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领悟:自己不仅是课堂的主体,还是学习的主人。
5、要注重课堂的示范性与指导性
音乐课程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基本功是很难上好音乐课的。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同年龄段、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规范准确的范唱,对学生学唱歌曲,掌握歌唱要领和基本技巧,提高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如:《大钟和小钟》中,教师可以用大鼓、小鼓、电子琴、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法,听辨法感受《大钟和小钟》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利用范唱提示学生,小钟的声音清脆,轻快。大钟的声音低沉,稳重,要唱好大钟的声音,关键要唱好休止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教师的演奏、范唱中了解了学习内容,在聆听中掌握了学习要领与技巧,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6、要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利用图片、声音、游戏等手段进行情景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欢快愉悦、轻松自然、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无拘无束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教师还要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感受音乐,并且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及活动的有效性,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倡导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构建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7、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成就感
篇4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欣赏课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高中阶段的文化学习是很繁重的,不仅在学习上有压力,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在学习之余,他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舒缓紧张的学习节奏,调节疲劳的神经,减少心理压力。 因为听音乐能使人愉快,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 而且,科学证明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高中音乐欣赏课开设的目的是开阔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主要论述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以期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1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中生音乐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仅能调节高中生的情绪,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还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音乐欣赏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
2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2.1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不够充分
他们往往简单的把音乐欣赏课的各个科目混淆一团,统一看作是“音乐课”,而在他们看来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把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这种观念是受到了上个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国内民族音乐刚刚起步的“学堂乐歌”时期,是比较适合当时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的。但是,随着国内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音乐本身的各个方面。
2.2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中音乐欣赏课的专业教师
在大部分高中学校,很少有音乐欣赏专业教师担任此项教学工作,基本由音乐教师兼任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从很大程度上讲,其他音乐专业的教师兼带音乐欣赏课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是可行的。但是其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保证,不能保证高中生学习效果和音乐欣赏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不能有效适应新时期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发展。
2.3教材滞后,教材的更新不够及时
近几年,虽然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材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依然存在教材短缺情况。很多还采用比较老的教材,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完全靠他们在教学中的经验编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材,并进行授课,导致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很难得到有效统一和规范。
3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正确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积极活泼地发展。音乐虽然不是普通高中升学考试的科目,但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的文学大师雨果说过:“打开知识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音符。”这也充分说明音乐对于人类探索自然、获取新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上内容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渐转变“高中音乐欣赏课不重要”的观念。
3.2因人而异,展开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要因人而异。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高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心理变化不大,但对新的环境和生活又充满了好奇,而且属于比较好动的年龄段,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可以选择一些有形象和有动感的作品,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另外,由于高的学生还具有初中时期的幼稚心理特点,还可以适当的选择如《天鹅湖》《动物狂欢节》等适合较小年龄层次欣赏的作品。
3.3鼓励为主,为学生树立上好音乐欣赏课的信心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材设置内容多为专业性较强的严肃音乐。而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严肃音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导课,以求学生解放思想,让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勇于在音乐中大胆想象。注重多鼓励,向学生说明音乐是每一个人的天赋,谁都能听懂它,为学生消除“音乐欣赏课恐惧症”。
4结语
音乐欣赏课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在高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它不仅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紧张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5
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是一种手段,它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新的发现,丰富情感生活;音乐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之一,可见音乐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学。它有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
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音乐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并掌握。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教师可以找四位同学进行角色分配,一个扮演小姑娘,三个扮演蘑菇,让他们在歌曲的范唱中进行表演,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学生掌握了歌曲旋律时,让他们用歌词跟着唱,学生自然就会很轻松地学会这首歌曲。
2.通过游戏进行音乐教学
篇6
关键词:唱歌 理论
中图分类号:I276.2
在小学音乐音乐课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创造总结出各种各样有关解决试唱难点问题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把第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识谱,把本应该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艺术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而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教一首新歌,把曲谱试唱下来了,再填唱几遍歌词,这节课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课都是如此。所谓教改也无非是这个“识谱的过程有所不同”而已。“谁教的学生试唱能力强,速度快,谁的教学水准就高”似乎学生识谱能力的高低成就了评价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公平秤”。至于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是否适应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则很少体现。
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能把录音机里,电视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的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程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不应该把音乐教育目标重点放在识谱上。“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并不是识谱,当然,不能否认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但是,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教什么,不同条件与环境又是怎么教,这里面则包含着许多音乐教学的科学原理。音乐教学中内在的“美,情,趣”在单纯的识谱教学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它很难使人感受到多少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起人们的内在感情,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试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终目的就是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现实生活,而美的感受情感的表达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唱,奏,拍,跑,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逐渐熟悉乐谱。如教歌之前不是先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里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一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
1. 倾听。音乐史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时间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先多听几次录音,要认真地听,反复地听,每听一遍要求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可以要求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配之以拍手或者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讨论,已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
2. 听与欣赏。进行一个层次的听,听得更深入。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以引起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识的熏陶,进入歌曲情境。由于新歌基本听会,此时应通过角色扮演,想象歌曲所描绘的艺术情境,反复朗读歌词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表达歌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理解。
3. 听与唱歌。在听中随唱,边听边唱。歌曲可以帮助儿童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随着儿童的听和唱,知道他们意识到有关规律,节奏,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耳边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
4. 听与演奏。听唱结合,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先用拍手,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然后教师提供给学生建议的敲打行乐器,学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需要自行探索演奏一种节奏乐器。形成多层次效果。而且要求边敲边走,边敲边舞,既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5. 听与律动。听动结合,将身体作为乐器。儿童的身体反应,首先是大脑的运动,然后是细小的运动,最后将这些活动加以综合,成为抽象的东西。儿童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因是对音乐意识的反应,也可以是对时间,音色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6. 听与表演。进入角色,边听边舞,将学歌曲边上动作,将所欣赏的乐曲配上律动,有利于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儿童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动中表现音乐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才进入学生“不愿接受”的乐谱知识学习。当然结合认识唱名,节奏来边听边唱曲谱,这并不是独立视唱知识,把要唱的歌词用唱谱的形式唱出来。在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后学唱曲谱,以便尽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过打节奏,读唱名,唱背曲谱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旋律印象与曲谱的有机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比较自然地建立起固定的音的高,低,长,短概念。视唱就会变得容易有趣多了。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好像违反了“常规”,但他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建立音高唱名观念最自然的方法,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同时也为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益智功能的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优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虚实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强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而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硬性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诱发出来的神奇魅力,扬音乐之长,改变那种音乐课即唱歌课的单一型教法,学生们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
篇7
1、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新课程倡导“以审美为核心”,其中反映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是以直接关注“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因此,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新课程理念,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使其健康成长。“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构建和实施的。
2、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聆听感悟—表现创造—拓展延伸。
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音乐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音乐教学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力求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兴趣出发,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渴望,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领悟,保持探索音乐学习领域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开发心智潜能。
3、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课题实验目标的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7-2010.8(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课题模式进行实验)
第二阶段:2010.9-2010.7(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得失,进一步落实课题目标)
4、课题研究对象:七年级学生,总计400人
5、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二、实际效果:
从学生方面说:
1、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乐于主动倾听和学习音乐。
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教学方式突出体现了其教学优越性: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授广东音乐之前,教师围绕授课内容,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与内容相关连的视频:播放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实况演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顿时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倾听广东音乐的愿望,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增强。
2、学生学习的方法变“肤浅”为“深入”,乐于主动深入体验音乐。
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音乐的感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听乐曲(或歌曲),学生往往凭借直觉印象及个人喜好来评价其好听或是不好听,速度快或者慢,情绪是忧伤或是喜悦,而很难另有说法,或者是感到无从说起。然而,教材中每一部音乐作品的选编都有其典型性特征,能够深入体验这些作品,正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充分聆听并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恰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细节的微妙之处,如:
民乐合奏曲《江南好》开始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提问:“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哪些乐器模拟演奏的?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样的演奏方式来表现的?”由于这些问题的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到乐器音色、其演奏技法及整体的听觉印象,进而通过速度、节奏特点来体验音乐语言的表述方式;第二部分在分析音乐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到音乐情绪及色彩的变化、感受扬琴音色的变化,进而了解其丰富的演奏技法。
又如:在介绍吹打乐《龙腾虎跃》一课中,教师精心选取不同鼓声的片段欣赏,从其音色对比,敲击方式,及配器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感受激越热烈的气氛。教师在某一乐段中关于鼓的描述是这样的:各种鼓敲击鼓沿儿的演奏以及竹板有规律的声音,形成了一段富有个性的音响背景,同时更加突出了大鼓雄浑粗犷深沉激越的声音。娴熟的排鼓演奏声音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快,华丽流畅的鼓点一气呵成,呈现出一段色彩绚丽的听觉效果,加之人声应和更是锦上添花,增添了喜悦的情绪。各类鼓声完美融合、交织错落,使得此乐段的演奏声部清晰,张弛有度、层次分明。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聆听并有所感悟后,才可能精心选取到特色片段进行欣赏并设计出有效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感性的语言描述将会引导学生发展乐思,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欣赏,深入地体验和感悟音乐。
3、学生学习的效果变“胆怯”为“自信”,乐于主动参与合作表现音乐,对音乐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自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提问及练习中,教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将会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学中面对学生唱歌跑调现象(见教学叙事《让飞扬的歌声伴随心灵成长》中案例),积极引导和鼓励,最终学生树立起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没有因为“跑调”现象而对音乐课望而生畏。
4、对教师而言: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及课堂学习效果的改变,由此反过来促进教师反省自身,充实提高业务理论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必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鉴赏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领域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并且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从而达到了高效低耗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 (1)
四、问题讨论:
“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适用于音乐课不同课型(唱歌课或欣赏课)的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我更多偏重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验研究。因为,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快速成长,七年级学生面临着变声期的不适应,自我意识的急剧增强,逐渐不愿意开口唱歌,因此,教学内容也应据学生实际情况而作相应调整。唱歌课课型不再成为音乐课的主要课型,而欣赏课则以其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配器丰富、表现形式新颖多变等全新的视听效果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认可。
篇8
一、语言艺术在音乐课堂的使用形式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教学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的音乐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能够使用的语言形式有多种,就初中音乐教学过程而言,音乐语言是主要的方式,教师的口头表达也比较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也可以对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一点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如用手势打节奏或者利用柯达伊手势讲解曲谱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课堂上普遍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这种技术语言有比较丰富的表现形式,对音乐课堂的增效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二、以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唱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音乐语言应该是音乐课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合适的音乐语言,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改之后不少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活跃气氛将音乐课上成活动课的例子并不少见,却忽视了通过音乐语言表达音乐魅力。
音乐语言是音乐课的特色,是音乐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旋律,一堂音乐课开始十分钟之内不出现音乐元素,这节音乐课无疑就是失败的音乐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课堂使用音乐语言的形式有多种,如在课前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即感受到音乐的气氛;上课前以音乐的形式完成师生的互相问候,增强课堂上的音乐氛围;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播放教材配套的音乐课件,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节奏感悟。
三、借助口头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唱歌技巧
音乐教学过程中用到口头语言的地方也不在少数,课堂是音乐教师展示自己语言魅力的舞台,音乐教师本身有音色训练的基础,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上更应该注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音乐课中的口头语言一般用来引导学生掌握唱歌技巧,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特色,在日常的发声训练中可以借助发声方法,对口头语言的音量和音高进行练习,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口头语言。
在学唱歌曲之前,教师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变现内容进行介绍,这时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音量适中;在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以及视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唱歌效果进行点评,这时应该语调柔和,注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在讲解发声以及唱歌技巧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时,则需要提高音量,放慢语速,使学生充分掌握唱歌过程的难点;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准确,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弹琴加领唱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与自己心中所想会有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练习。
四、以肢体语言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肢体语言的地方也比较多,教师在讲解乐理知识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唱歌过程中的手势和姿势也可以表达出歌唱者的情感,肢体语言对课堂的辅助效果比较明显。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表现音乐的美,因此教师的肢体语言应该注意美感,从表情到手势都应该与音乐课堂的艺术气氛相契合,教学过程中的体态和身段要表现出音乐的和谐和自然,既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使学生对音乐美有了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有使用肢体语言的优势,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都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有自身的律动特点的,凡是律动都有其节奏,用肢体语言能够比较有效地表达节奏的动态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柯达伊手势,与学唱的旋律相配合有利于学生训练音准,能改善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艺术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发展实际没有紧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发展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现状
第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在上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来学校之前根本没见过钢琴。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一片空白。第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可以分为钢琴、视唱、声乐、乐理、合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几部分。可是因为中职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更短的时间,而且好多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就出现了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音乐课程教学的情况,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第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儿园,对学生音乐教学中儿歌弹唱、识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学生在校只学习这么一点音乐教学中的皮毛,根本无法胜任幼儿园中的音乐课教学。
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学生入学之初,根据面试及个人意愿可分为美术方向或音乐方向的特长班。进入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第一点素质就是唱歌不能跑调。音乐特长班的课程可与普通学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适当增加音乐课及学生课下练琴的时间,而且在音乐教学中课程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有钢琴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钢琴、有声乐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声乐,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学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2.实行教考分离,锻炼学生的胆量。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一般情况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入学之初一直把这个班带到毕业。开始面对教师上课的时候还会有些紧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和教师越来越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让学生单独在舞台上进行考试,现场抽题——弹琴、唱歌,所有音乐组的教师现场打分,真正实现教考分离。第一学期,学生们可能不适应,会特别紧张,但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胆量一定会越练越大。3.分组教学,事半功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个班的学生都会达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这就增加了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难度。音乐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大班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指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或声乐,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4.适当加入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对此,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其他学科如美术,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服务。
作者:曹宗楠 谢春玉 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2003(6).
篇10
关键词:唱游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2-02
小学音乐课唱游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经之一,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唱游教学过程中享受音乐、塑造人格、美化人生。
一、唱游教学的意义
唱游是小学低年级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从字义上可理解为“边唱歌曲,边做游戏的一种活动”,也叫音乐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的种类很多,唱游是小学从感性入手,学习音乐的有效手段。因为唱游能使学生置身于音乐艺术之中,使他们在唱歌或音乐伴奏下,做律动和模仿动作、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蹈等,进行审美感受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唱游也是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之中的,符合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6~8岁,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学龄初期,虽然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初步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在唱歌中手舞足蹈,因此唱游是他们最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活动,是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极好形式。唱游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学生在唱游中,身体的各个部位处于优美的、韵律性的活动之中。在唱游中,采用节奏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将音乐的节奏等融合在学生的肌肉活动之中,使他们通过肌肉的感觉,获得审美的情绪体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唱游是从低年级学生认识规律直观、形象的特点出发,从感情入手,引导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大门。唱游具有一定的情节,以及拟人化或模仿的表现手法,参与唱游的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增强了游戏的主人翁感,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会竭尽全力地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音乐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唱游还能增强集体荣誉感,能促进、丰富学生的集体活动,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积极参与,促进了个性的发展。由于唱游活动既有音乐方面的要求,又有唱游的方法、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唱游时动作行止有节,进退有序,相互礼让,相互尊重,增强了集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公物等优良品质。
二、唱游教学的基本特点
首先,唱游教学要适应低、幼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经常要依靠直接刺激物,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而音乐本身又是比较抽象的。在唱游教学中就是通过学生的听、唱、跳、玩、画等具体形象的活动,使音乐成为一种较为实在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其次,唱游教学的形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好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也会使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其三,虽然表面看来唱游课是在唱唱玩玩中进行的,但其主要目的是学习,一切的手段、形式都是围绕着“学习音乐”这个核心,如其中的唱歌就包括了声乐的训练、歌曲理解与表演等音乐素质的培养及相应的各种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三、唱游教学的基本形式
1.唱游教学可分为情绪性游戏、情节性游戏、知识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情绪性游戏包括节奏律动、音乐表演动作和集体舞等等,这一类游戏一般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只是根据音乐的情绪做出一些相应的节奏动作来表示出对音乐的感受。情节性游戏往往有角色的分配,也有故事情节,一般称它为歌表演。知识性的游戏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媒介物的帮助完成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创造性的游戏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因为音乐本身也包含了许多抽象思维,通过唱游教学,学生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联想优势,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2.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创编能力,规范动作。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偏动作,小学低年级同学对唱游课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游”更是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因为唱游课适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唱游课教学中如何去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他们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教师的启发,在不加任何限制、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自由动起来,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自己的动作。因此,在唱游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开学生,丢掉原来旧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音乐王国里,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乐趣。适时指导,进一步规范动作。由于孩子们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自己编造的动作各不相同,也不协调。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与孩子们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再三地加入动作进行编排,就可达到动作的完整与统一。因此,唱游课应大胆地把孩子放开,让他们自己去大胆设计、创造、想象,设计创造出属于孩子们的东西,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创造的天地。这样教师再进行诱导逐步统一动作,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唱游课。
四、唱游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是指学生参与量越广越好,因为人人都有权学习音乐,即使有的学生不太喜欢音乐不乐意做音乐游戏,教师也要积极启发引导,鼓励他们至少能参与这些活动。在全体参与的前提下,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即照顾到层次性。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克服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若即若离的现象,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也只有着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平等地享受学习音乐的机会,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要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完全自然地、充满了好奇心和参与欲地进入角色,浸泡在音乐的海洋中。学校尽量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充分活动的、充满音乐情趣的场所。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坐唱模式,采用多种形式来学唱、静听音乐等。如多变的队形,全体方阵、圆形、马蹄形,实心空心场地,个别或几个人出列活动,成对组织,小组结合,队组活动等等,在这些形式多变、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还要让学生注意一些原则,如“礼让”原则,爱护同学,讲礼貌,所有活动中注意不要碰撞,无意碰撞要道歉,看到有学生被碰撞要搀扶起来等。“找空地”原则,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自找空地,这样既能避免相互碰撞或挤在一起,又可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运用暗示教学方法,即以手势、眼神、短语和音乐讯号调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师可选用一系列的音乐短旋律作为调控学生上课行为的手段。听到上行音阶短乐句时学生起立,听到下行音阶短乐句时就全体坐下,听到一段特定的轻快活泼的短旋律,学生就搬着自己的座椅,排成一个相应的队形等等。这样,既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又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全过程由音乐贯穿始终,不失音乐课本色。
2.动静结合,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德育的渗透。乐者,心之动也(乐记・乐象篇)。就是说,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唱游课教学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唱游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唱游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天真稚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心里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想象。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思维活动加强德育渗透。音乐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音乐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唱游教学中,通过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在唱游教学中,活动是过程,游戏是形式,愉悦是心态,音乐是中心,学习是目的。
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体与主导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参考文献:
[1]韩丽.奥尔夫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2]赵静;刘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人本主义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杨立梅.歌唱能力的培养(下)――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之二[J].中国音乐教育,2011,(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