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利用读写结合模式开展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与阅读的积极性,还能满足学生对写作与阅读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2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读与写渗透在其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可仔细研究作者是怎么表达内心情感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且还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此外,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有效的将读与写结合开展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一些好词好句与写作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抓住文章中心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以读悟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要想充分地发挥出读写结合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以读悟写,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争吵》一课中,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让学生对《争吵》一文进行续写,让学生通过角色变化进行续写,体会“我”知道可莱谛不是故意将我的本子弄脏之后的一些情感变化,随后让学生进行续写,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仿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写作视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写作垫定夯实的基础。
3.2以写促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写促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起着积极作用。对于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可以通过写作方式来体会文章所具有的魅力与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具体来讲,学生所阅读的文章与他们的写作质量有着一定的差距,很难匹配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应用方法,便需要让学生与文章中相同类型的拟人句进行练习,随后通过学生写出的拟人句与文章中的拟人句相比较,再找出学生写出的拟人句与文章中拟人句之间的差距,在其基础上,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2
小学生对于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兴趣,因此要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体会,真正实现语文这一工具性质的基础学科的作用,而语文读赏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不断增强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下面从读赏式教学方法来对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处于中段时期的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观察力,会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让小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阅读,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石榴》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经常吃的水果石榴有什么特点呢?石榴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教学后,能够促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抓住文章的主题,在经过读问环节后,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小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问题要结合课文内容和主题,通过学生的提问考查学生阅读效果。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医生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进行总结,即肺结核病人的病痛男孩玩跷跷板铁钉划木板,木板传声笔记本卷成筒状听病人心跳喇叭状空心木管听诊器,根据这个发现的过程,医生雷奈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层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二、采用自主批注的阅读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一定的盲从性,在平时的阅读课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其他人提出的看法,他们不会予以思考,只是盲目跟从,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而自主批注阅读重视的正是学生独自思考阅读的想法,使其感悟阅读内容的深刻意义,深刻体会阅读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写作方式、语言特色和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情景、文章的主题、重要角色的心理活动等。采用简单的线条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在文章中做出标记,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什么想法就做好批注,显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教学课文《一路花香》时,教师提出问题,问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示。这个答案是比较发散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以自己所处的立场,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站在破水罐的立场,说破水罐一定很自卑,感觉很惭愧;有的学生站在好水罐的角度,说好水罐很骄傲,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还有的学生说挑水工很聪明,让破水罐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简单概括,在文章中做好批注,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采用批判质疑的阅读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是一种自我解读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敢于提出质疑,对文章中提出的看法可以有批判,质疑批判的过程就是形成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以《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为例,文中主要介绍了互联网的作用、优点,那么教师应该适当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互联网一点都不好,还有病毒呢!经常用互联网打游戏,会影响学习成绩,那为什么还要用互联网呢?互联网上有不好的信息,人就会变坏,等等。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引导学生看待事物要有两面性,互联网有哪些坏处,还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互联网等。
实践证明,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我们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J].课程・教材・教法,2002(4).
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时期孩子们刚接触语文不久,对语文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为了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理解文章,在小学中段可以写出通俗易懂的作文,用传统式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故而我们需要引进更好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将思维导图很好的利用,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只有充分理解了我们才能很好的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中。
一、思维导图的解说和发展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Tony Buzan),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会将我们大脑中像出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我们看到的事物,或者是听到的声音,所闻到的气息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思考点,并以这个点为中心发散出成千上万个枝节。那么我们就要将他们归纳整理,使他们有条有序,简单明了。思维导图就就要这种功效,它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有利于人们对右脑大脑的开发,使人们对大脑的极大限度中的充分利用,图像会给人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使用图像会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是我们加深记忆。
2、思维导图的发展过程
思维导图已经在全世界广泛的应用,有很多的软件已经被开发出来,例如:FreeMind开源导图软、鹰翔MindV思维导图软件、mindmapper等。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教育界都用的上它,可见它的多功能性。新加坡已经将思维导图列为了小学教学中的必修科目,大量的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并将其很好的利用。在我们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的时间了。
思维导图对老师的教课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思维导图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到的老师讲的内容,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老师如果将思维导图的有意的运用到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创新和找到了有效的思考方式,并且也加强了学生们的记忆力。营造了舒适并充满探索意义的习作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很快的学会了写作,在写作时,也会有更多的思路。渐渐的学生们在写作时,会首先将思维导图画出来,然后就能快速的进入情景习作,大大的提高了习作效率。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那么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会很快的着笔,写出的文章就不再是杂乱无章、枯燥无味,让其他人读起来舒适无比,在考试时想不拿高分都难。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思维导图这种科学的、有效的思维模式,我们就更应该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了。在以后的社会,思维导图定是必不可少思维模式,俗话说熟能生巧,从小学就让学生接触思维导图,将来就会很好的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
二、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习作毫无章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老师为如何教学生学习习作而感到头痛,学生为如何写好作文而感到为难。久而久之,学生就把写作文当成了负担,只有一听到要写作文就会哀叫连天,看到作文题目也不知道怎么写,光想题目意思就要好久好久,有时即使写了也如流水帐般毫无新意。像这种毫无目的的写作,可想而知是写不出什么东西的。
2、传统式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到多数老师都采取了让学生多背文章的方法,会对学生说如果背的多了那么在写作时,如果遇见类似的类型就可以把之前所背过的东西写到文章里面。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产生依赖性,并在极大限度的控制了小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写出的文章毫无新意。
3、习作毫无新意
小学语文中段是孩子们最初接触写作的初始阶段,孩子们写作不得要领,也许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凑字数,他们会选择拖拉式写作。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要求学生写日记,那么日记应该如何正确写作呢?孩子们通常都会认为日记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然而他们也许会觉得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每天写的日记就几乎会一模一样,每篇日记都写得毫无新意,枯燥乏味。这样会让老师们在检阅时认为学生是在故意为之,没有用心去完成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只是为了作业而写作,就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写作的应用
篇4
那么如何来进行语感培养的实践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点着眼,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入手,切切实实抓好文本,从品味语言开始。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共勉。
1 整体感知,快速理清内涵法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1 总体把握语言。找出文本中关健性语词,可从题目入手,可从文章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语句入手,也可从文章总结性或中心句入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可观,可知本文讲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童趣》一文中题目的“趣”是全文的文眼,文中有哪几件趣事,一下脉络乃理清。这些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1.2 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美),结尾: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者再次赞叹)这样首尾呼应,升华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1.3 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般的教师都会解读为“父爱的伟大”“父子情深”,学生得到是被提纯的父爱。可是如果仔细去探究一下,朱自清写作此文时背景,《背影里的故事》《背影背后的故事》得知父子之间矛盾的如何激化,如何释怀?那就会得出亲情是要经历风雨的,是要相互理解与宽容的,学生就会把书本里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得出对等的生活体验,决非是不切实际的结论。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就会更深刻,对语感的培养也会更进一步。
2 立足词句,揣摩品味法
对于词句的揣摩可以通过“加、减、调、换”等方法,推敲、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景和情感,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语感。
2.1 加。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如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这样学生学得快乐,教者也轻松愉悦,学生语感能力也得到提高。
2.2 减。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再与原句比较。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羚羊木雕》一文,“妈妈突然问我”,“妈妈坚定地说”句中的“突然”“坚定”一词能不能减去,减去后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引导是能体会到的。
2.3 调。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春》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不能调个位置?学生通过调序朗读,通过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就知道这里不能换位置。因为,红的像火与上句的桃树对应,粉的像霞与上句杏树对照,白的像雪与梨树对应。学生体会到炼词句的严密。
2.4 换。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然后进行比较。《春》中有这么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让学生体会到“钻”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学生思考:把“钻”换为“长”“冒”如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对生活的联想,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妙处:一个“钻”字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不经意间悄然出现,表现了春草的活力和作者的惊喜感觉。
3 发挥想象,再造意境法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除字、句的基本意义外,还产生理性、形象、感情等附加意义,在细体味,深领悟的基础上,再造意境,会让学生的语感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但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4 创新引路,重组语言法
一般人认为说明文是不善于培养学生语感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这样的尝试,运用重组语言法教学《看云识天气》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我分两个环节,演讲比拼和写作比拼,演讲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云作自我介绍;写作比拼环节,让学生把《看云识天气》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改写成诗歌的形式,学生写出很多,其中一位“卷云是位靓仙女,羽裳绫纱随风飘;卷积云只美人鱼,成排鱼鳞天空游;积云是位丽姑娘,浑身光彩耀人眼;高积云是只小羊羔,草原坪上白又壮。”这样的语感锤炼无益是对学生非常有益的。
语感教学并不否定知识教学,而是认为知识教学应该为语感培养服务,语感是知识教学目的之所在。事实上,知识教学可以成为语感教学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如果语文教学停留在这一步,则是一个“半截子”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未完成的语文教学。人们都承认语感具有一种综合性,其实这种综合性是通过语感的凝聚性实现的,语感通过言语对象联结着外部世界,通过言语主体联结着内部世界,把各方面的内容凝聚于一体,语感教学因而成为一种概括性最强的教学。
语感与人的精神世界关涉在一起,一方面锤炼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语感的发展,另一方面锤炼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对语文课来说,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熏陶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也主要是通过语文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目的。李海林先生指出:“语感及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界最近20年来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标志着20世纪语文教学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21世纪语文教学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30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董庆炳 《语文建设》2003.8
篇5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令人担忧,现实仍然不容乐观。那么,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距离实效教学的距离有多远?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差了一点,对文本关键处、精彩处的精读不到位;对课文入情入境的朗读差了一点,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差了一点,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句;对所教内容的整合差了一点,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居高临下、瞻前顾后;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提问差了一点,简单的问答难以活跃学生的身心;有创意的设计差了一点,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差了一点,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还只是停留在开头上;学生主体意识差了一点,教师依然独占课堂,自己讲得心力交瘁,学生却收获寥寥;学法的研究差了一点,大多是从教师教的方面考虑较多,从学生学的方面思考较少;激情差了一点,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下,语文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机;与生活的联系差了一点,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的心灵与世界沟通;学科境界差了一点,有的语文课甚至连第一境界“人技教育”的要求都不能完全达到。
断想之二:“实效教学”的关键在哪里?
“实效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的教学。“实效”有别于“高效”。“高效”往往表现为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重负荷。语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可能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语文教学如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效,反而会导致低效。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真正以人为本,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并逐步养成学生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启蒙教学, 国学, 创新,课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都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之相比,我们的文化领域却日渐受到西方暗潮的腐蚀,正在逐步的丧失我们文化的独立性,我想这必须是一个民族应该警觉的问题,因为我们民族最为根本的东西就凝聚在这种民族共同心理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之中,这种软实力也同时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
最近,我们可能从各方面的信息中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学大师”,“XX大师”的光环和头衔,我想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到了一个繁盛时期,相反,我觉得这正好说明我们的传统正在面临着一个衰落的时期。正是因为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冷漠,让我们都丧失了基本的文化判断力,认为只要是读过几本国学典籍的人,有点拙论的就是某某大师了,产生了一种盲目的推崇之风。殊不知,在古代,汉代和清代这两个被认为是经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却也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大师之说,有点也只是那一本本足够可以压断我们现在学人脊梁的骇世之作。因此,我希望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现实境况,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传统延续这一重大问题。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自己也可以把这种现实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之言。这些人往远有郑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细数每个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有这方面的基础,我们就根本别想在将来有什么大师级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而已。
但是,毕竟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
另外,这一阶段的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一点到具体落实上就应该体现为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欢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乃至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5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相反,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时间仍然是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用课外的一些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相反,我们首先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是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学到的东西,例如团结,勇敢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这要求我们应该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电教手段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64-01
1 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利用电教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严谨和单调的教学方式有天生的排斥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老师教学得不到学生积极配合的情况,这样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是不利于整个教学的发展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语感的形成都是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来学习的,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语文教学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是,电教手段就改变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情况。由于电教手段自身的特殊性,能够将画面、声音、符号、影像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丰富的教学过程,即使是对于语文符号没有深刻体会和意识形象的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信息学习后,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种区别于传统单调教学方式的手段得到使用后,就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提升的基础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能够得到提升。通过结合各种多媒体手段,来学习原本抽象的知识,由于有了感性认识,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提示,学生对语言的把握都比较准确。无异于就是寓教于乐,使得学生们在玩乐的心态中学到了知识。
1.2利用电教手段,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语文的氛围
因为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是需要形成语感,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形成画面感来感受文化的氛围的。只是通过老师的言语传授,无疑是达不到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要求的,因此,电教手段的运用无疑就是雪中送炭,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语言魅力的教学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歌颂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文章,这些文字虽然已经具有丰厚的感情和意义,但是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感受并不深刻,因此,电教手段把这些文字和感情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符号。这样就将原本抽象和理性的东西感性化了,形成直观的视觉感受、听觉享受,这就会给学生的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语文文化氛围的教学上,由于语文不是单一的科学教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综合类学科,是涉及到丰富的文化学科,由于系统庞大,只依靠单一的教材教学也是很单薄的。利用电教化手段教学就能够促进知识面的扩充,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将相关的文化和知识点都结合起来,旁征博引,形成巨大的知识系统网络。
1.3利用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课文情境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地点,在课堂中良好的互动氛围和沟通氛围都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爆思想的交汇,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课本中的许多情景化的场面就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展示,传授给学生,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它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电教化的过程中,当所有的元素 有效融合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引发共鸣的氛围,在这个氛围当中,教师能将教学热情最大化、学生能将学习积极性最大化,这样的一个良好氛围,教师和学生会形成思想火花的碰撞,会将语文学习中的热情和感受都激荡在学习过程中,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2 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建议
2.1合理选用电教媒体
电教手段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但是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取电教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难点、疑点来选择。为了使用电教手段而使用电教手段,无异于是本末倒置,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利于整体的教学优势的发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使用才是正确合理的。
2.2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
电教手段的使用其实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教学能力的考验,电教手段在课堂的运用不意味老师就可以放弃传统教学的手段,也不意味老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任凭电教手段的全部发挥。电教手段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需要为教师积极利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各种教学规划,合理使用。
2.3合理地操作电教媒体
电教媒体的操作对于教师而言,也属于需要自身提升的一种能力,没有熟练的掌握操作技巧,在使用电教媒体的过程中反而会耽误教学的进程和效率,不利于教学的发挥。因此,熟练掌握电教媒体,在教学中运用自如,才是提升教学的重要方法。
3 结语
电教手段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研究发现了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语文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课文情境等方面,而在运用这些手段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的就是合理选用电教媒体、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合理地操作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电教教学,才能发挥电教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瑛.运用电教媒体资源优化“口语”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中学段;读写结合;优化策略
前言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证明,读和写是一体的,之间并没有任何的界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在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引入读写结合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喜爱,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进一步深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感情认知能力,以便其更好的吸收教育教学思想,完成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探寻行使有效的教育手法,协助阅读教学深化吸收,对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势在必行。
一、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看作是自身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在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写作,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对身边周围的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等,用写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叫做写作,就是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春雨的色彩》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那么同学们,在你们眼里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学生回答,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安排任务,“把你眼中春雨的颜色写出来。”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春雨的颜色,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将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建立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积极发挥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增强写作能力,能很好地将写作和阅读完美的结合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古诗《所见》学习中,教师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背诵,然后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林左边的木字捺改成点”等,然后教师可以安排课后作业,“有感情的背诵古诗,并且将你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显现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三、增加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可以在校内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在校园内建立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鼓励学生阅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阅读心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读书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阅读图书,注重阅读过程中对阅读作品的理解,遇到重点段落要进行精读和细读,如果遇到好的词句就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在阅读过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例如:在《柳树醒了》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且要求学生也模仿这种拟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和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制作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举行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然后记录下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内心感悟,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擦生活,主动思考。其中,写日记也是最好的锻炼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日记写作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想要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有效的实施,教师必须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春联》一课中,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每副春联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比如:“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表现出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春联,从春联中的文字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对祖国的赞美,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寻找写作的素材,增强自身的语言积累。
五、读后感写作,有感而发
读后感就是读者在余额读完这篇文章过后的感受,内心深处的触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录内心深处的感想和触动,充分的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发挥出来。应用读后感想写作,可有效促进学生复读与深读的行为产生,而其针对阅读的感想与领悟,借由文字书写,更能令教师有所了解,便于其就此基础对学生思想与阅读能力进一步培养与引导。可以说,读后感想的书写是将对阅读的理解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借由运用文字与语言,来实现感想的表述,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对文字理解的认知,是当前读写结合教学训练整合中能达到的最好效果。读与写的完美结合,促使阅读和写作之间得意契合,二者共同引导,可有效保证学生阅读能力加深,文字理解深化,文字运用自如,文字表达清晰,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熟练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然后再写作中熟练的应用。写作要从模仿开始,教师要先知道学生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模仿写作练习,通过模仿作品中的语言技巧等,积累写作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主题,锻炼写作手法等,以达到帮助小学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作文点评教育,能够促使小学生在写作上有较大的进步,其实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的点评和鼓励,小学生才能有所提高,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不仅要进行知道,更多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纠正学生的写作错误,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具体对学生的评价,尽量避免泛泛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七、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充分展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表现形式,通过写作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好,同时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学习环境来提高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要增加阅读量,为更好的写作积累素材,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且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用读后感促进感情的激发,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喜爱,然后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正确的指导和评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读书和写作的热爱,有效的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与合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丁炜,杜弘.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热点概述(上篇)[J].课程・教材・教法,2014.09:23-32
[2]国莹.基于创新教学理论的小学低年段母语课堂读写教学研究――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10-16
篇9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新课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传统课堂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活动开展中更多的是将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进入情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就当前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能够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只能是利用特定情景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只能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一种特定形象,但是无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教学成效偏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为学生带来双重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生动想象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主要讲述内容,并且通过分析如何借箭,来了解当时天气情况,这样就能够更加合情合理地深入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来展示《三国演义》中的情境。学生通过对草船借箭时候的天气和环境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当时的天气昏暗,雾色朦胧,稍远一些的景色都无法看清。也正是这种环境,才导致曹操未能看清草穿上的稻草人,而误以为是诸葛亮派遣大军来偷袭,所以命令手下士兵将军射箭,最终导致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当时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配合学生阅读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比如《秦陵兵马俑》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过兵马俑,都知道兵马俑是秦始皇死后的陪葬物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辉煌历史的见证。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西安近距离看过兵马俑,所以对兵马俑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教材刚刚发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这篇课文内容。但是由于课文内容有限,学生难以从教材中感受到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撼,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长此以往很容易丧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局限性,纸质文章难以更加生动、全面地将兵马俑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故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中能够更加全面感受兵马俑的壮观和伟大。这样,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提升课堂学习成效,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再比如《空城计》一文中,多数学生对于诸葛亮冷静的头脑、无与伦比的智慧感到佩服,从内心深处喜爱诸葛亮这个人物。因此,学生在学习到有关诸葛亮的文章时,希望更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相关事实,更加深入感受诸葛亮在城门上面对百万大军,含笑弹琴的样子。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门上弹琴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的心理对弈,从演员的神态变化来深入解读当时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赋予课堂别样的趣味性,以更加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学生在观看图片或者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兴趣和求知欲,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语文学科以及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对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小学语文知识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延伸教学活动
新课标教育改革提出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在丰富学生语文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中获得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引进现实教学观念,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延伸教学。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开展延伸教学活动时,更多地集中在对教材文章的了解和作者生平故事的介绍上,并未从根本上促使教学活动延伸下去。
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为了引出文章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前会对作者和鲁迅的关系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在课堂上将这些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一起展开深入分析。学生因此了解到鲁迅同作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但是并不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篇10
1.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这就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接着,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详细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2.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因此易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大自然的“语言”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理。有的学生找到了文章的范文朗读,有的找到了文中提到的“语言”的图片,等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3.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要教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有的教师就把许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地拿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4.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再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了理性认识。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营造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教材。如《自然界的时钟》、《多彩的夏天》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我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