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核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考核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导致教师工作斤斤计较。绩效工资旨在奖优罚懒,让工作实绩突出者得到实惠,拉开收入差距。事实上,不拉开差距不能体现绩效工资作用,差距太大也不利于和谐稳定。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因过分强调工作量而导致教师斤斤计较的现象,平时每件事总要权衡自己有没有必要做,该不该做,这样就不利于团结了。
第二,教师对绩效的理解存在偏差。多数教师认为,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本身就是自己的,拿自己的钱奖励自己“没道理”。部分教师“铁饭碗”“终身制”等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一些考核机制也流于形式,导致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基本一个样,努力干与混日子一个样”的尴尬局面,产生不了太大的激励效应,存在新的“吃大锅饭”现象。
第三,考核过程繁杂,实效不高。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专业性很强的劳动,对教师的劳动数量、劳动质量、劳动成果、劳动效益的评价考核很难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大多数学校的绩效考核操作繁杂、量化过细。还有些考核,指标的规定不是很合理,标准不是很明确,考核难度大,只注重于形式,对教师绩效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如何克服绩效考核中的这些问题?我以为,在方法上可采用“三结合”。
一、期望与激励相结合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人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得到激励,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一系列的期望回报时,他们将受到激励而创造出高的绩效。可见,一个人越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提高工作绩效,并能因为绩效提高而获得相应的奖赏,而且认为这种奖赏很有价值,那么他的动机力量就会越强烈。所以,通过期望与激励,能使绩效考核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由此,学校可在双向沟通的基础上为教师设置合适的绩效目标,要使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产生绩效。只有教师相信,如果辛勤工作就能达成绩效标准,他们才有可能为目标达成而付出努力。相反,如果给教师设置的目标过高,可能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所以,学校为教师设置的目标必须是可达成的,而且要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同时,学校还可通过校本培训、教学研讨、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为教师达成目标创设条件和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通过努力改进绩效,体验成就感和工作乐趣,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实现期望值。
二、竞争与公平相结合
绩效考核引入竞争机制,能促使教师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而努力。“人的本性如此,没有一个制度化的东西压榨的话,他出不了东西。”绩效工资的改革与实行,突破了以往的薪酬分配体系,打破了僵硬的“资历”制度,为教师提供了机遇与挑战,营造了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氛围。
当然,绩效考核在注重竞争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公平性。心理学家亚当斯指出,不公平感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感,紧张感与不公平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公平感受,防止出现实施了绩效工资之后教师的积极性不升反降的尴尬局面。在绩效考核时,学校要多宣传发动,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多倾听教师的声音,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制订考核标准前要广泛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尽量用数据说话,改变考核中定性成分过大,标准模糊,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不足。比如,德、能、勤、绩这类考核指标基本上是属于定性化的指标,只有把定性化的指标以定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细则明确,才能为教师所理解,便于操作。总之,绩效考核中竞争与公平相结合,才能让教师心服口服,才能使绩效工资显现出它巨大的激励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为了使绩效考核的操作性更强,在确定考核内容时,可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能够用“量”来表达绩效完成情况的,要坚持量化;对于不能用数据来表达的工作,可进行定性化处理;对于既不能量化,也不能细化的工作,可采用流程化管理。
篇2
关键词: 《劳动法》课程教学考试考核方法存在问题策略
一、引言
目前,高校自主组织的《劳动法》课程考试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得人们对它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有人甚至提出了取消《劳动法》课程考试,用其他合适的办法来检测教与学。我国各高等院校虽然开始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定与评价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的主题多集中在学生的问题上,很少研究管理者及教师的问题;过多地强调从严管理,而忽视人性化管理;把考试违纪现象归因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引发一系列考试诉讼案,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处于对立的位置。为扭转这一局面,对《劳动法》课程考试进行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劳动法》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错位。
高校教学管理目标是《劳动法》课程考试管理目标确立的依据。当前《劳动法》课程考试的管理明显存在“为管理而管理”的目标取向。考试管理目标与教学管理目标分离。从理论上来讲,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应该为教学服务,引导师生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认为组织《劳动法》课程考试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考试态度,并改进教学与管理。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情况却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考试管理的目的是限制学生。其次,考试管理的目标往往与实际状况脱节。有些学校的《劳动法》课程考试不是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内容,慎重选择测试方法和内容,而是沿用旧的试卷。
(二)考试设计环节不科学因素。
1.考试内容片面。考试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考试内容着重于零星事实和条文公式的复述,就一定会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忽视理解的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出题目专从教材中不重要或生僻的部分着眼,就自然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注意细节、碰机会、靠运气,猜题目种种不好的学习态度。但高校《劳动法》课程考试大多偏重对知识记忆的考察,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形成“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学完全忘记”的教育模式。
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形式是一种在直接意义上指向《劳动法》课程目标并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这是教育教学目标、《劳动法》课程与考试之间的“应然”关系。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单一或不恰当的考试形式则妨碍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特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劳动法》课程目标的视野下,理解、思考与设计考试方式。考试的形式要因《劳动法》课程性质而异,采用多种考核结合,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期末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三)评分标准不一。
《劳动法》课程考试大部分采用标准答案,似乎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其实在阅卷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因素:不论是集体阅卷还是个人阅卷,教师都有一定程度的疲劳感,很少有阅卷老师能够在整个阅卷过程中自始至终地理性地看待每个学生的试卷。据调查,阅卷过程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评分标准不一,宽严不当,打印象分等影响考试成绩真实性的不良后果。另外,有些教师还忙于教学以外的其他事务,根本无暇顾及教学,甚至请学生代为评卷,从而进一步增强评分标准的多重性。
三、《劳动法》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教育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作为充分的科学依据,使其具有可靠性、可信度,并采用科学的考试管理方法、成熟的管理经验,使考试管理活动行之有效,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二)公正原则。
考试管理的公正关系到考试的权威性,反映的是校风考风的建设程度。而且,考试直接关系到被试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被试者的心理,影响到个体对社会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考试尽量公正。
四、《劳动法》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的策略
(一)实施科学的教考分离。
1.积极修订教学大纲,为《劳动法》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建立前提条件。多年来,不少高校的《劳动法》课程大纲建设一直滞后,很多《劳动法》课程的大纲二十年不变,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还有很多《劳动法》课程就没有大纲。原因是在以前教考合一制度下,《劳动法》课程缺少大纲的矛盾暴露得并不明显,教考分离制度将教与考分为两条线,但没有《劳动法》课程大纲则无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更无法组织有效的考试。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力量修订、制定《劳动法》课程大纲,为《劳动法》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创造前提条件。
2.建立高质量的题库,使教考分离更科学化。实行教考分离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科学的题库。科学的题库可以提供各种规格、各种层次及科目的试题。采用试卷库的试卷可以克服由于教师命题随意性带来的信度和效度差的弊端。考试采用试卷库的试卷并且由水平较高的非授课教师参加阅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和杜绝授课教师在考试环节中参与作弊的现象。学校内部考试通过这方面的改进,可提高校内考试的质量与权威性。但建设科学的题库、卷库并非一蹴而就,它既是一项阶段性的、多方人员合力攻坚的综合技术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革新、完善的系统工程。高校因学科、专业的多样性,试题要注意学科性、专业性,而且要适应学生能力、教学水平变化的需要。
(二)考试方式多样化。
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本门《劳动法》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突出《劳动法》课程的考核重点。对于外国高校校内考试所有形式和方法,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但其指导思想却可以借鉴。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基本考试形式可采用以下四种:
1.闭卷考试。指考试中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的一种用笔答卷的考试方式。
2.开卷考试。指考试中允许携带和查看资料的一种用笔答卷的考试方式。该方法根据允许携带和查看资料的限制情况,可分为全开卷考试和有限开卷考试或一页纸开卷考试。全开卷考试指考试中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有限开卷考试或一页纸开卷考试是指考试中允许携带和查看规定资料或写有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劳动法》课程内容的一页纸。
3.口试。指应试者通过口头语言来回答问题的一种考核方法(含答辩考核),是面试中常用的一种。
4.成果试(如设计、论文、报告、制品等)。指应试者就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计算、绘图和制作等环节,用规范的方式做出书面表达或形成实物作品的一种考核方法。
五、结语
考试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抓考试就是抓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对高校《劳动法》课程考试过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推进考试观念的深层次转变;建立考试中心,完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考试管理队伍;实施科学的教考分离;考试方式多样化;重视平时考试;实行全程管理,以提高考试活动的效率,实现检测教师《劳动法》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芸.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技术与市场,2009.01.
[2]刘瑛.《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德国;澳大利亚
0 引言
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其各有特色的考核方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是成功的典范,成为许多其他国家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下面我们就介绍和分析这两个国家的考核模式与方法,找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1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考核体系
1.1 优点
1.1.1 课程考核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
德国职教界明确提出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合称为非专业能力,它们的内容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内容十分接近。
一般来说,一个学习领域(相当于一门课程)由两个成绩组成,是专业能力成绩和非专业能力成绩。专业能力成绩需由全德工商协会(IHK)出题,或者由企业协会认定的考试委员会出题,非专业能力成绩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学校评价由教师团队集体讨论后确定。
1.1.2 毕业标准由行业协会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主导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毕业考试分为两个部分:职业学校组织的学术评价考试和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协会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它对“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1.3 课堂教学考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德国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又有教师的评价,分别有不同的权重。
1.2 可借鉴之处
1.2.1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能力本位”,提高能力考核的操作性
“知识、技能、素质”综合目标是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因而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培养。这样“能力本位”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2.2 瞄准企业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考核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我们可以与企业一起制定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考核标准。将职业考核标准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的考核中去,课程考核的能力目标尽量体现企业要求。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应该与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接轨,对证施教、对证施考。除了课程考核,在条件许可下,可以引入校内毕业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将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职业考核标准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
1.2.3 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考核要转变对期末考试的过分依赖,对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能力发展等都要进行评价,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都纳入考核范围。
2 澳大利亚TAFE课程能力标准考核方式
2.1 优点
2.1.1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文凭教育实行教学职能与质量管理评估职能相分离
各州政府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成立的TAFE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质量评估,TAFE学院负责教学实施。这种职能划分保证了课程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权威性、有效性。
2.1.2 规定多种能力标准测试方法供选择
TAFE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TAFE每个培训包课程都有最低的能力考核要求,要求教师在建议的观测、口试、工件制作等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以上进行考核。
2.1.3 教师在全国标准框架下的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
TAFE院校教师在课程培训包全国统一标准框架下,根据选择的课程证书级别从培训包选择科目,再以该科目的技能、知识作为教学设计依据,按照学生测评的实例导向设计出具体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
2.2 可借鉴之处
2.2.1 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围绕能力标准,综合运用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做得到位、写得明白、说得清楚。
2.2.2 考核应该针对职业岗位要求,既是实际工作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学以致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文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解读[J].丹东坊专学报,2004,11(02).
篇4
一、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我们“原理”课程组将学生的“课前十分钟演讲”定为每次课程开展的常规活动。每次教师正式讲授课程之前,学生要分成小组,准备演讲内容,制作演讲幻灯片,撰写演讲报告,围绕演讲主题拍摄照片并录制演讲内容相关的视频。演讲的主题围绕人生、哲学、感悟、社会现实等,时间为3分钟左右。每次课可有1~3人参加,要求制作幻灯片,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书本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自身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将书本之外的现实问题带进课堂,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并从基本原理的视域进行分析,给老师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当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风采。老师须要站在基本原理的高度及时恰当的引导大学生从积极正面的分析当今社会时事问题,克服以往“原理”课程“假、大、空”的缺陷,学生从校园、从身边的“校园十大郁闷问题”“校园十大浪费现象”“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等于自身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着手,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明辨善恶与美丑,让真理越辩越明。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即使将来步入社会,也不会随波逐流,具备坚定的立场,以及良好的德育素养。
二、 “原理”课程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考试改革的思路
“原理”课程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形式单一,少有新意,考试形式存在着重期末、轻平时的倾向。
(1)原考试方法呆板陈旧考试以期末总结性的过关考试为主,以笔试为主,以百分制计分为主。而在笔试中单选、多选等客观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过大,这种呆板陈旧的考试模式,削弱了教学环节的应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脱节,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考试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循规蹈矩、缺乏活力,没有积极性,显然这种考试方式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2)本门课程的抽象性特点,不适合用统一的闭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的成绩。而是应该用考查的多样考核方法来给学生的成绩评定等级,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改革为考查课的成绩评定方式,不是使考核方式变得简单化,而是使平时成绩考核多样化,让学生多注重平时学习和课堂参与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随着我们课程组教学形式的转变,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我课程组在教学模式上做到两个“转变”,即从“书本语言”向“课堂语言”转变,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课程组采取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彻底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极大增强。我课程组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方式。
第一,加强阶段性考核。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及时给师生双方提供教学效果信息。双方在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后,可以及时改进,调整教学,在有效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平时考核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辩论、讨论及小论文、阶段性考试。这样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平时考查成绩上给那些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学生较高成绩,从而避免一张试卷决胜负的现象发生。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既注重平时的学习,又注重期末考核,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期末考查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期末考查除了问答题的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写实践报告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式,以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考核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考核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程组定将认真研究并努力科学地实施“考核”,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考试模式和课程考核具体实施方案改革为,将该门课的考核方式由开卷考试课改革为考查课,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档来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具体实施方案改革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出勤、课堂平时表现、作业等,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命题作业或观后感等形式。平时成绩又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加分项,如课前十分钟演讲、参加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社会调研、课堂辩论、讨论及小论文、读书笔记等。
“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改变了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减轻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注重所学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考核方式最终是为了体现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高低,让成绩更具说服力,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真正动力。
同时由于本门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避免了课程的抽象说教,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热情,既增进课程的实效性,同时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避免学生远离家庭之后,情感孤单和疏离,有利于学生身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增强了“原理”课的创新性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考核方法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从教育价值上说,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之所以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考核上,是基于:课程考核除具有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功能之外,还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也多以应试为核心。虽然多数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考核方法还继续沿袭传统的考核方法,那么教学改革很难有真正的成效。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企业调研,则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首先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行大量考核资料的准备;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曾经为我国筛选人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显示出较大局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考核不注重考察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就以应试为核心,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不易调动学生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由于会计改革的深入变化,对课本中的一些理论要深化理解,这更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展,应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而不应一味运用这种单项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核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2.1树立基于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
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核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核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本身。
2.2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学》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核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利用“学识层次分类法”设计考核内容,确立考核的能力导向
我们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中运用了“学识层次分类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学识层次分类法主要根据认知进行分类。由于认知意味着获得、储存知识和开发智力,掌握与某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方法将认知行为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知晓;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根据认知行为的六个层次,在设计试卷时考虑学识层次和教学内容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学识层次间考核时间的分配等。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具体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计算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在案例中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考核注重了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没有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如定义、概念、公式的表述等,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试卷综合考察了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
2.2.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题目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企业调研、课程论文、正式作业、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书面报告、模拟实训、课堂评价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 教学改革
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学院“优秀员工的摇篮,职业经理的基地”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本人对《成本核算与分析》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课程能够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现就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法、教学创新与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环节设计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应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并选取相应的教学场所,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单元教学”层次教学环节设计(突出“学中做”)
在“单元教学”层次,主要采取“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设置为项目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战、项目评价、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体验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职业素养,实现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化。
(二)“阶段实训”层次教学环节设计(突出“做中学”)
在“阶段实训”层次,主要采取“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设置为布置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任务评价四个教学环节。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的成本核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分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与方法
《成本核算与分析》课程一直在探索并实践“职业能力导向”的考评体系。我们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参照成本核算岗位能力目标,准确界定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具体能力、相关知识和素质要求,设计专业考核的技能点,知识点和素质要求,并合理分配三者的比重,教师依成本核算岗位能力标准评价,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考核标准职业化
高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大量过程性、操作性的工作任务。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和思维特性也决定了他们并不擅长也不喜欢单一的知识性考核。因此,考核标准职业化是《成本核算与分析》课程考评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即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就考什么。教师依成本核算岗位能力标准评价。
(二)考核形式多样化
平时考核: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出勤、课上表现、课后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15%。
阶段考核: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单项工作技能测试(40%)、综合核算技能测试(30%)(其中:操作能力考核占40%,基础知识考核占30%),
实践作业考核:学生将每个项目结束后形成的阶段成果串联起来,完成一套产品成本核算与分析实践训练,作为最终考核的依据。实战能力测试 (15%)。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践大作业
(三)考核主体多元化
阶段实训项目的考核主体由学生和专任教师共同构成,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专任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实践性大作业的考核主体由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学生参与考核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的认识,同时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兼职教师参与评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迅速提高学生的成本核算实践技能。
考核时段过程化
阶段考核的内容是阶段实训项目;实践性大作业的考核时间是学期末。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重视一点一滴的积累,将功夫用在平时,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教学创新与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三融入”。
(一)让学生体会以“岗位工作者” 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布置案例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各小组自己设计分配表,成本计算单,小组成员分共协作,计算,分配,填表,填制凭证,登记明细账。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实践的理解。
(二)将生活案例融入成本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们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一来可以使学深认识到成本核算在制造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二来可以将枯燥、抽象的计算立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济管理类专业 教学模式 考核方法
一、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目标
经济管理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主要是应用在职业岗位上的适应岗位能力;在学习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应用在岗位上的自主创新力;在技能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变化而非实际动作的培养,主要是在岗位上的快速适应能力。这是改变经济管理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内容
很少有企业去了解经济管理系这个系别的专业,所以学生很难去适应在岗位上的工作,往往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又因为没有企业的了解,只能独自摸索地、猜测地去进行每项课程的技能训,从而导致很难提高综合能力的应用。所以,关于经济管理系的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提前去企业了解行情,沟通方法,做到企业的技术与学生的教学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传授教学任务时,将企业的技术运用到教学知识中来,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为企业的招新高技术人才多了一重选择。经济管理系注重以开发和设计为首要的内容,融合了书本知识、技能沟通、整体素养来展开,在老师熟知企业的要求后,简单地模拟企业场景和要求来要求学生,提倡自主创新训练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实现专业综合一体化。与此同时,教学的调整也要跟着企业的改变去改变。
(三)形式
一般的教学模式分为教学、实践、实习三种主要形式,其中教学就是为了理解课本知识而进行专业性术语的阐述来达到学生理解的活动。实践和实习是更加详细地将自己理解的课本上的专业术语通过亲自动手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便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更加的通透和娴熟。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于实践和实习的培训,很少去学习教学知识。
(四)要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情景还原及展示有很强的依靠性,而且在实际操作时是比较困难的,不是正式员工就不允许亲自动手操作的,所以,在经济管理系的学生就很难的了解企业真正的要求,以至于在校外实训中很难真正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实际课堂中应该以学生们的模拟专题为主有良好的环境及情景去让学生们进行实训操作,在模拟真实化、模拟情景化的校园实训基地中,提早的让学生们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五)师资建设
在提倡“双师型”队伍的建立前提下,就应该知道拥有优越的环境和丰厚的资金待遇是必要的。因为社会在培养“双师型”队伍时的花费也是不低的,一般也很少人愿意去做这个,而社会的流失量也逐年增加,对高职院校来说,花巨资培养“双师”却流向社会的也不少。这样耗时也耗资,这样不划算的买卖一般不会实行。这些因素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师型”队伍的创建及发展。
二、考核方式
(一)操作考核
老师在考核前设计好要考核操作的整个内容,对于学生能力的强弱来决定每个学生的操作考核的题目和方法,最好做个考核表,对每个同学的考核打个分数,如果在相应时间内完成不了的学生给予对应的分数扣分。操作考核简单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的模拟环境下通过对某一项技术操作的速度和技能应用的熟练程度,老师应该认真的对每个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和了解。这种操作考核在一定方向上体现了学生在企业能力的适应度和娴熟度。
(二)作品考核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所做出的设计和课程作业、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来检测学生对于学习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样的方式结合一定的答辩能力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各自真实能力和水平。比如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在对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通过学生所完成的相关作品,和现场答辩的情况,了解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娴熟掌握程度。
(三)取证考核
老师提前告诉学生们本专业需要考取的相关专业证书,好让学生们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去考取某一等级的相关职业证书,来决定学生在这个专业这个科目的合格程度,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考取的会计类的相关资格证书;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考取的商务英语证书、注册会计证书等。这些证书对学生有较为严格、全面的检查,能够作为学校考核的部分参考,提高了考核的合理性。
(四)综合考核
综合性考核是结合学生在校的所有的表现来决定学生的合格程度,或者利用口试+笔试、操作+口述、操作+作品、作品+考证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考核方式。例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考核,除了进行期末考试、毕业考核外,要将平常的表现纳入到考核范围中,由教师评价其学习态度,决定其合格度。另外,可以通过模拟经济管理或企业实习,考察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深入程度,以及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篇8
【摘要】如今各大高校将“社交礼仪”作为一门素质教育通识类的课程在各专业进行普及,这不光能够培育学生的基本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鉴于社交礼仪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怎样选择最佳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来说十分关键。
【关键词】社交礼仪 教学 考核 革新
社交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自觉形成并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当今社会,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他的素质和礼仪。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自觉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四有公民,所以社交礼仪课便顺势而出,不少高校还把它设为必修的基础课程。
一、社交礼仪课内容的变动
高校中的学生学习素养和文化礼仪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在社交礼仪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清楚了教学目标后,就可以将所要交给学生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成礼仪概论、穿衣礼仪、见面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吃饭礼仪等。并且要将儒家文化中的“礼”贯穿于传授社交礼仪的整个过程中。礼不光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然而,我们目前的礼仪教学内容逐渐向国际靠拢,以国际礼仪通则为准,在课堂上也主要讲述西方的礼仪规范,对于中国礼仪的讲解较少,学生能学到的也不多,更谈不上继承、创新和传承了。因此在传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礼仪的历史起源等有关的书籍,如《周礼》、《礼记》等,更方便学生的理解。除去对理论的教学,还要重视在实践上的应用,社交礼仪并不是通过理论就能理解透彻的,更多的还要学生们自身的实践,在任何场合都能处变不惊,举止得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课程开展方式的革新
(一)严格挑选授课老师
老师的严格挑选对于保证社交礼仪的高效性十分关键。虽然现在有很多高校都有这门课程,但是在老师的挑选上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就以笔者在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社交礼仪一直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授课的老师却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了差异,有新闻专业、中文专业、法学专业、政治专业等;老师的来源也比较广泛,既有本校的老师,也有外聘的老师,还有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复杂反而让人觉得不够专业。在笔者看来,要想社交礼仪课程能有一个好的发展,首先要在老师的筛选上面下功夫。在现今社会,考取证书是一个既普遍又能得到认可的方式。学校可以规定,教授社交礼仪课的老师,除了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以外,还需要考取国际礼仪培训师资格证。虽然过分的提高要求可能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总有这个证书,就说明老师经过了严格的礼仪授课培训。
(二)老师集中备课
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要保证课程的高质量,就需要老师们集中在一起备课。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引发所有参与教师思维的碰撞,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尤其是目前还有专门的社交礼仪专业研究,从事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老师正如笔者所说,专业涉及面很广,术业有专攻,大家聚在一起备课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精去粕。前段时间,有老师问我对于自己目前从事的教学职业的看法,对于工作是否有倦怠期。我仔细思考并且回想我的日常,我发现并没有这种感觉并且很难产生这样的感觉。正好借题发挥一下,在我看来集体备课能减小老师对于工作的倦怠感。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并且是一桶能给人补充最新营养的水。集中备课的条件下,任何有上进心的老师都不愿在同行面前出丑,不想说陈旧的知识,不愿意被人拖着走,就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追随时代的步伐。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以非常快的速度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例如,在讲社交礼仪课的形态部分,要讲述站姿,一般老师都会把基本的动作进行分开教学,然后再深入的讲一些不良站姿,通过老师自己来讲述和示范,一节课45分钟,大概只能讲这一个知识点。然而通过多媒体来教学,直观的讲解配上图片或者视频里专家的示范,图文并茂,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信息量大并且简单易懂的演示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然而,在许多大专院校,因为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老师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就有点像给病人看病开药只靠看片子的医生一样,并不会传统的望闻问切,肯定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笔者提议,在社交礼仪课程中,尽量多的利用多媒体为课堂增色,而少的去依赖它减少教学负担。
(四)点面结合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因为实践才是z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社交礼仪课培养学生们的社交能力,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每堂课的内容中都要点面结合,涉及到实践与理论,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比如接待礼仪,点的训练可以有模拟电话、互换名片等,面的训练可以有办公室接待或者用餐接待等情景练习。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实践,完成点和面的结合。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授课来评价学生们的行为,做的好与不好,是否标准等等。这种微互动的教学方式比死板的老师单方面讲课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把礼仪规范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喜欢,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还可以把上课地点延伸至会展中心、签约仪式、接待宾客等。利用与企业的合作来带领学生去企业的具体岗位实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三、考试方法的变革
社交礼仪课程主要是以实践为重,考试不仅是为了检测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检验学生们的基本人文素养与礼貌修养,考验他们是否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了,考验他们是否具备现代高校学生应当拥有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很明显,传统的纸质试卷的考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检验的目的了,所以对考试方法进行了变革。下面三种考核方式是笔者研究并且实践后,发现的效果较好的考核方式。
(一)场景测试题
场景测试题是一种笔试考试。题目是用文字进行的场景描述,整个场景要包含无数个礼仪类型,比如个人礼仪、接待礼仪等等。学生要通过卷面上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场景,并且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答题。整个考试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随机抽取题目,给一定的时间审题、理解、探讨后,再进行单独的答题。
(二)情景面试题
情景面试题是从场景测试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情景式的教学是指编造一些包含真实事件或是真是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在情景面试题环节,笔者认为可以设置多个环境,供学生随机挑选。比如:餐桌礼仪、接待礼仪等,学生自觉将场景布置好,方便考生在考试中真情实感,身心投入的表现出来。在考试期间要注意自己的礼仪规范。老师在考核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并且记录学生的优缺点,严格的评分,在考试后一并反馈给学生。
(三)礼仪小品表演
这里的小品就是指简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形式,小品要求表演者语言清晰、体态自然、尽可能的理解和表现所表演的角色。因此,礼仪小品就是要求表演内容与礼仪相关联。学生可以由2到6人自由结合,在考试前的一周进行准备,小组统一意见后以礼仪的若干章节为基础,自己创作小品,自编自演,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老师可以根据小品所表现的内容,学生的表演情况来给学生评分,最后的分数便是考核成绩。这样小型的表演,能够让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正确与错误的礼仪规范之间的区别,已经错误的礼仪产生的不良后果,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热情度,还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的使用正确的社交礼仪。
总之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在交往中十分看中礼仪,好的礼仪规范和修养能够让刚毕业的高校生在初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去公司面试时的良好表现,与人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等。我国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传承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革礼仪鞒械男问剑让礼仪课程在我国更加广泛且高效的开展,将礼仪课程能够产生的好的影响带给全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让整个社会更加文明与规范。
参考文献:
[1]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J].教育界(下半月刊),2010.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思路;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99-02
通过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探索和总结,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在研究某一生物规律及现象的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会”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开小差的现象几乎没有。下面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为例,浅谈一下我们课题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在“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教学中,师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是0.3g/mL呢?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呢?由此萌发了师生共同探究质壁分离和复原最佳材料选取的想法。
二、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思路
方案:针对“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
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三、研究过程及其实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如实填写。最后,教师出示一个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表格(见表2),让学生参考的同时起到纠正和指导学生如何去设计正确、方便、实用表格的作用。同时诱导学生根据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四、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和思考
1.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好教案。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只有熟悉教材,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并设计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课才能游刃有余,做到灵活应对。
2.充分利用外因刺激学生探索知识的原动力——兴趣。人的学习不只是大脑的参与,它还包括五种感官以及全身心的共同活动的参与。而视觉在人的学习比率中占83%,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可适当地从人的视觉上多加强对比度。
3.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弥补了教师个体不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的不足,而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帮助这方面成绩差的学生,也就达到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样便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向纵向和横向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互补与互动作用。对于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不但使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不足,还能促进教师从“讲”向“导”的角色转化,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最终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4.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生物探究主要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某一生物规律和特点等,而这些规律或特点也是学生最终所掌握的。因此,在学生们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排除障碍,使他们不至于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花费太多时间,有碍实验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10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作为网络运营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物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实践方法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物流行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教学 物流教学 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较晚,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职的物流教师,师资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相关专业转岗而来的,其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都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甚至部分教师自身都难以清楚地向学生展示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例如,物流专业有的教师没有见过立体仓库,也没有使用过叉车,在向学生授课时就无法形象具体地向学生诠释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也就不高。
2.对教学实践重视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时,都将重点放在培养高级管理人员上,忽略了一线人才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缺少物流实训室,不能在学校内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场地,也不积极同企业合作,这就导致学生缺乏物流岗位实操技能。所以,职业教育应当顺应社会的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3.教学形式单一
在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中,很多高职教师都借助于电子课件进行教学,虽然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但是却缩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加之教师没有使用其他辅助教学措施,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仅仅掌握表面知识。
二、完善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对策
1.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需要其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组织、安排和实施。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要求高职教师既能够开展物流管理理论教学,又能够开展物流实践教学。因此,在完善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方法和模式时,首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定期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将其安排到物流单位挂职培训,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物流实践,掌握更扎实的专业技能,积累更丰富的专业经验。
二是学校相关领导应当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物流教学水平。也可以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通过科研活动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是鼓励物流教师积极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并考取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四是定期选派教师到其他专业学校参加培训,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经验,从而构建自己的物流理论知识体系。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所建立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方式。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实地参观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撰写现场操作报告和论文。学校应当积极联系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聘请物流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学院开办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校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共享,增强职业院校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注重师生互动,实施案例教学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具有教育实践性、社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师生互动,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社会热点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团队形式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量、精心的指导。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使用范围较广,物流教学的各个章节几乎都可以使用案例教学。
三、小结
以上是笔者对物流教学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水平的提高,对高职生物流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王志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突破口,创新高职物流教学[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
[2]熊文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