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风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风险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汽车保险;道德风险;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7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车险市场也日渐繁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与投保车辆数量的大幅增加相比,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却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缺乏规范的管理、不成熟的经营理念、价格层面的恶性竞争都造成了车险公司的亏损。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投保人道德风险。车主(投保人)与业务员相互勾结,伪造事故现场,为保险公司的核保造成了一定困难。另外,投保人恶意骗取保费的行为也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损失的风险。

一、车险道德风险概念

道德风险的概念源于海上保险,最早是由阿罗在医疗保险的研究中提出来的。道德风险,被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在车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按照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按照行为主体来说,由车险市场上存在的三类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保险人的道德风险,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和第三方的道德风险。

目前,有关保险业中道德风险的概念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道德风险是保险的潜在损耗,保险的存在增加了因为大意、不负责任或违法行为而造成损失的不可能性。在任若恩编著的《保险经济学》一书中,道德风险被界定为投保者有可能会在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履行保险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当事故发生后减少相应的损失。这说法强调,只要投保人参加保险后所引起的心理关心程度的下降,进而通过行为的改变导致所承担保险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均视为投保的道德风险。另一种说法认为,道德风险是指人们以不诚实或故意欺诈的行为促使保险事故发生,以便从保险活动获取额外利益的风险因素。与此相提并论的是心理风险的概念,即由于人们的粗心大意和漠不关心,增加了风险事故发生机会并扩大了损失。显然,这种观点坚持,投保人的疏忽大意和保险以后关心程度的下降并不是道德风险的所指范畴,这就将道德风险的概念缩小了。

二、我国车险中存在的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

1980年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办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1980—2008年,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从728万元激增至4 000亿元。汽车保险业务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的“龙头险种”。然而,与车险保费迅速增长背道而驰的是,车险承保利润全行业亏损,即使保险公司云集的上海,2011年之前也连续6年呈现承保亏损的局面。2012年,全国交强险经营亏损92亿元,其中,承保亏损112亿元。车险赔付率近10年都在50%以上,2001年最低也有51.66%,2008年则高达61. 48%。可以说,车险的高赔付率直接导致产险公司赔付压力过大, 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导致其偿付能力恶化,最终影响产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车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事前道德风险,是指车险业务中典型的事前道德风险是车主购买盗抢险之后防盗意识下降,从而使汽车被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购买车身险后司机驾车时谨慎程度下降,平均车速比投保前有所提高的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事后道德风险在我国主要表象为以下七种:先险后保、谎报出险、一险多赔、冒名顶替、将责任免除事故伪造成保险责任内事故、假险骗赔、低险高赔。

三、基于投保方道德风险博弈分析

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致使开展车险的保险公司无法从该项业务中获取收益,数量众多的保单无法帮助公司盈利,所以如何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接下来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的方法,帮助保险公司制定正确的事前调查、事后惩罚的有效机制,以降低投保人一方道德风险为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一)模型假定

根据博弈论的需要,在建立模型时应先设立以下4个假设条件。

1.博弈的参与者——保险人与投保人(保险人)。

2.博弈的策略——我们假定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理性经纪人,其目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那么,投保人有两种策略选择:欺诈或不欺诈;保险人同样有两种选择:对投保人调查或不调查。

3.博弈的效用——不同的策略选择带给当时人的效用不同。若无欺诈行为,则对投保人和保险人都有利。若欺诈行为发生,则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容忍的态度,不去调查而直接给予赔付,也可以采取调查,不给予给付,同时只要保险人调查就能识别出投保人的欺诈行为。

(二)博弈顺序

我们将该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投保人作出欺诈或不欺诈的决定;第二阶段,在投保人一方作出行为选择后,保险人选择调查或不调查。

(三)参数设置

在该博弈中,我们引入6个参数。设投保方欺诈的概率为p,则不欺诈的概率该1-p;设保险人调查的概率为q,则不调查的概率为1-q。当投保方选择不欺诈时,其期望收益等于零;否则,无论投保方的欺诈行为是否成功,都将为其行为付出e的欺诈成本。但如果投保人的欺诈行为被调查处,则必须付出P的代价;否则,其可获得诈骗金D。若保险人调查,则需付出调查费用I。在这个假设条件中,投保方由于欺诈所得到的惩罚必须大于欺诈成功所获得的收益。另外,为了达到保险人降低成本的目的,其调查成本还要小于投保方欺诈成功所获得的收益,即I

(四)模型博弈构建

前文提到,该模型博弈分为两个阶段。投保方在第一阶段作出欺诈或不欺诈的行为选择;保险人在第二阶段选择是否对投保人作出调查。双方虽然在选择是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但彼此并不会事先知道对方的选择,属于静态博弈。

通过上表的博弈矩阵可以得出,该博弈最终会产生四种结果。矩阵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投保人的损益,第二个数字表示保险人的损益。第一种情况,投保人欺诈并被保险人调查出来,将受到P的惩罚,并付出欺诈成本e,同时,保险人付出调查成本M;第二种情况,投保人欺诈而保险人不调查,则他将获得诈骗金D,同时付出欺诈成本e,而保险人则由于不知情给付赔偿金D;第三种情况,投保人选择不欺诈,利得为零,保险人调查,付出成本I;第四种情况,投保方不欺诈,保险人不调查,投保方与保险人的利得均为零。

(五)模型分析

在混合策略博弈中,博弈双方进行决策的一个原则是他们选择的每一种策略要让对方无机可乘, 即让对方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倾向某一策略而在博弈中占上风。在均衡状态下, 保险人的策略是使得投保人选择诚实与欺诈之间是相同的,即两种选择的支付是相等的。设投保人支付为x,当其选择诚实时,x=0;投保人选择欺诈时,支付情况如下:

同理,在均衡状态下,投保人的策略是使得保险人在调查与不调查之间无区别,即有以下等式。保险人选择不调查时x=p(-J),保险人选择调查时,情况如下:

该博弈的混合策略均衡是保险人以q*=D-e/P+ D的概率选择调查,而投保人则以p*=I/D概率选择欺诈。如果保险人实际调查的概率q大于q* ,投保人的最佳选择是不欺诈;如果保险人调查的概率b小于b* ,投保人的最佳选择是欺诈;当q=q* 时,投保人可以随机选择诚实或者欺诈。同样,当投保人的欺诈概率大p于时p* ,保险人的最佳选择是调查;而当投保人实际欺诈概率p小于p* 时,保险人的最佳选择是不调查;当p=p* 时,保险人可以随机选择调查或不调查。

(六)结果分析

投保方的欺诈概率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即保险人的调查费用I和调查概率q,投保方的欺诈行为被发现后的惩罚力度P以及投保方的欺诈成本e。其中调查费用I与欺诈概率p成正比,调查概率q、惩罚力度P以及欺诈成本e与欺诈概率p成反比。即保险人在调查时花费的成本越高,投保方欺诈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保险人调查的概率越高,欺诈行为被发现后投保方受到的惩罚越大,投保方的欺诈成本越大,投保方欺诈的概率就越小。

(七)博弈的进一步分析:重复博弈

上面分析仅仅是一次博弈,投保方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因此容易产生欺诈行为。但是,这种情况会在重复博弈的情形下改变。重复博弈中存在这样的假设,即投保方购买保险将会提高其期望效用。在此情况下,由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考虑的是总期望收益的现值,因此,投保方往往会因为长期利益而不去计较短期利益的得失。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如果保险人跟投保人约定,一旦投保方出现欺诈行为,保险人在以后各期将拒绝为他提供保险,如果投保方选择欺诈,则本期的收益也就成为其总期望收益了,此次博弈结束; 而如果投保人选择诚实守信,尽管他在本期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欺诈所能获得的收益, 但由于获得了继续的保险的资格,投保方将会一直选择诚实守信。可见,在重复博弈中,诚实守信是投保方的最优选择。但是,由于我国相关制度缺位,市场竞争和秩序不规范,保险人与投保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重复博弈的条件尚未形成。因此,如果在我国车险市场上建立起有效的重复博弈,投保方的诚实守信程度将会大大增强,道德风险也会因此而大大减少。

四、基于博弈分析对于防范投保人方道德风险的建议

(一)加强法律制度对于保险市场信息的规范

健全的法律制度将有效提升信息的地位,从而协调和解决信息矛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保险法律实施机制尚不健全,违法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保险市场信息传递中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保险欺诈和隐瞒使保险信息成本增加,从而增加保险公司打击保险欺诈的难度。先下的当务之急是强化现行法律制度,增加违法成本,实施惩罚机制,加重惩罚力度,增加保险市场信息传递的违法行为的代价。

(二)创建车险公司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对于车险而言,保险行业内部加强合作是十分必要。构建车险公司信息交流平台,可以由保监会、其派出机以及各地保险协会牵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车险客户资料数据中心,构建保险公司之间的交流平台,并在保险业界建立保险欺诈者黑名单公布制度。数据中心的建立将使保险人一方一旦进行欺诈活动,则在以后的投保中将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加大欺诈成本。从长期来看,应建立全国范围的反车险欺诈机构,整合全行业的力量,打击包括小额欺诈在内的一切车险欺诈行为。

(三)强化保险公司内控制度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减少内部保险信息流失。目前,保险公司内部承保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和赔付信息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各分支公司之间的信息缺乏交流,导致一些骗赔现象在一家保险公司不同的支公司交替出现。因此,保险公司应通过内控制度的建立,强化自身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约束,强化对保险人的管理,防止信息在保险方内部流失。

(四)完善无赔款优待制度

通过对于博弈模型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通过将未来收益与过去表现挂钩的“隐性激励机制”得到抑制,而无赔款优待制度(NCD)就正是根据被保险人的历史纪录,确定是否可以在续保时享受适当费率优惠的制度,这也是我国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对于被保险人的奖励制度。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经验,建议对我国车险无赔款优待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采用累加费制度,即当被保险人过去年度未发生索赔时,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无赔款保费折扣优待,而当被保险人在过去年度发生了事故,续保时计算保费就在上一年度所缴费率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使有索赔记录或出险次数频繁的被保险人受到增收保费的惩罚。

参考文献:

[1] 何国华,肖兰华.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5-40.

[2] 郭玲.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5):65-68.

[3] 桂平,胡庆为.国内外车险道德风险文献综述[J].保险研究,2011,(6):78-83.

[4] 宋曰军.我国车险市场道德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 毕泗锋,刘洪涛.保险业中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J].经济师,2006,(1):89-90.

[6] 余强,陈绍刚.车险中遏制投保人道德风险的博弈策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3):67-71.

篇2

摘要:本文就审计人员道德风险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 :审计人员;道德风险;控制研究

一、审计人员道德风险概述

(一)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的概念源于经济活动,人们在探讨保险合同时提出这一概念。理论上这样界定道德风险,认为道德风险是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为了保证或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做出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当事人在经济活动中抱持着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使得经济活动风险加大的情况。从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道德风险是指签订契约的双方(即人甲方,委托人乙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签订契约时甲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做出契约的乙方无法监测的隐秘行为,保护或扩大甲方利益而造成乙方的损失。

(二)审计人员道德风险的特征

①内生性特征,当经济行为者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便形成了风险的雏形。②损人利己特征,风险制造者因比风险承担者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而得到利益,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③牵引性特征,风险制造者基本上都是因利益诱惑,所以都是以利益为主要目的。

二、审计人员道德风险的表现

(一)审计人员道德风险在较低法律制约下所导致问题的表现

在我国,很多审计人员出错也会因法律约束机制不强、监管不力以及民事赔偿机制欠完善而不被发现,因此被起诉的概率也非常低,即便被发现和起诉,但也通常只是行政处罚,赔偿概率和赔偿金额极低,几乎对事务所及审计师没有任何影响,更谈不上威慑作用。长此以往,便可能因为低风险而引发新的道德风险。

(二)审计人员道德风险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易中所产生问题的表现

①会计师事务所与外部委托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其职责应该是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而对其会计报表给予正确的审计意见。但是他们却发表不实或错误的审计意见,给公众极大欺骗。②合伙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在道德上,合伙人之间应该诚信、忠诚。可是往往由于此项义务没有被履行而导致执业质量大大降低。

(三)审计人员道德风险在审计人员工作中所产生问题的表现

①审计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消极,不认真。②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瞒报、截留。③审计人员工作中虚报信息,推卸责任。④审计人员工作中不遵守原则,徇私舞弊。

三、审计人员道德风险的化解途径

(一)构建操作性强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如果要建立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规范,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是明确审计的理想行为,也就是审计人员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包括独立、责任以及技术标准等等,此行为不强制,但要提倡。第二是明确审计人员的行为,也就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最低标准,如果违反守则将会受到处罚,所以其具有强制性。第三是详解具体行为,针对审计人员某一具体规定提出问题而进行解答,虽然其不属于强制性的,可是如果违背需要给出合理理由。第四是判定职业道德,也就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关的部分对职业道德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裁定,为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而起到借鉴作用。另外,在审计法规中要明确最基本且重要的道德要求,即要高度注重法律的道义基础;再者,还要把“审计法治”与“审计德治”相融合,把遵纪守法为审计的最基本道义要求,以此建立和实现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审计职业道德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牢固的自律意识

审计人员要想高效的履行职能,就必须知识面广,技能高超,政治素质过硬。所以在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上要予以加强,建设一支优秀的审计队伍,使审计人员有自我约束力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力,让审计的监督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三)建立管理当局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披露制度

在与管理当局的博弈中,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变更是管理当局面对的最大威胁。所以需要建立相关的变更披露制度,使得相关利益当事人可以自行决策。我国的证监会虽然已有此项披露制度,但因为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实施,在此建议以其它发展相对较完善的国家为参照,规范我国的变更披露制度,详细说明所要变更的事项、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等。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变更情况,发现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使投资者提高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认识。

(四)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向有限合伙制转变

因为合伙制,所以审计师可能会承担连带责任,对其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道德风险成本,很可能会无错受罚。所以可以建立有限责任合伙制避免此类问题,即会计师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对于不同的赔偿情况,有限责任制事务所可有不同的分配:如果是经营管理过错造成的情况,那每个合伙人都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是某一合伙人原因造成的情况,那么相应的无限连带责任由该合伙人个人承担,其余合伙人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只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即可。

(五)健全和完善行业自律,大力加强行业内部监督

不管多严厉的行业自律也是存在道德风险的,安达信在安然审计失败便是典型的案例。与此同时,检查力度也要加强,对出现违章的事务所和注册审计师要给予严厉惩处,决不姑息;在行业内部,可以互查同业执业质量,一方面可以掌握执行审计准则的一系列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质量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我国已出台了《质量控制准则》、《独立审计准则》两项准则,所有事务所都应严格遵守,认真履行审计工作底稿二级复核制和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六)建立相应的审计道德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让注册会计师不仅可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也可以在精神上获得鼓舞,让会计师意识到要想获得认可,实现经济价值的增加,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有高的道德水准,注重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与之相反的,如果审计报告质量低,势必会减少价值,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浪费。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社会才会愿意买单,支付相应的报酬,从而审计师才会有机会获得良好的声誉,得到更多的审计收益。

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审计职业界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待加强,但随着国家规范的加强,公众监督力度的加大,审计理论界的广泛探讨以及社会的大力宣传,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审计人员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做出高水准的工作,真止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人寿保险 道德风险 阻碍

作为保险行业中重要的一员,人寿保险在保险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人寿保险所担保的主要方面是人的生命身体,人寿保险通过对发生人身危险的人及其家庭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帮助,缓解相关人员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寿保险在相关保险理赔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当今人们保险理财的首选。同时在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成因

在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成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保险活动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人寿保险行业中,当事人与保险公司虽然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这些合同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武器。但在签订合同同时,大多数当事人对合同中内容没有清晰的概念,有些人对合同当中专业术语和文字理解不清楚,很容易误导当事人正确理解合同内容,造成当事人不能正确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局面。

保险商品具有强烈的专业性,保险合同具有内容多、术语繁杂等情况,当事人在签订相关合时,往往没有仔细阅读合同的内容,就被动的跟着保险人员进行签约活动。在整个保险签约过程中,保险工作人员熟知合同中的条款,明白各种专业术语的含义,使得保险公司在合同中占据着有利位置。一些保险公司也存在利用相关术语的专业性,误导当事人正确解读合同,损害了当事人在相关保险活动中的利益。

保险活动信息不对称是保险行业中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在人寿保险活动中也有明显体现。人寿保险工作点是人的生命健康,在相关保险合同中,专业术语的使用情况更加频繁。专业性术语加深了当事人理解相关条款难度,容易导致保险中生成道德风险。

(二)在法律上,射幸性是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

合同的射幸性是指,在保险过程中,被保险人能否获得保险金、保险人是否需要支出保险金是不确定的。

在人寿保险中,当相关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远高于所指出的保险金额。在人寿保险中,投保人可能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远高于他所支出的保险金额,但也存在没有获得利益的可能;对于投保人而言,他所支付的保险金额可能高于他所收取的保险金,同时也有可能只收取保险费而不承担支付保险费的可能。这种理赔的风险性,导致射幸性成为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

(三)其他方面造成道德风险的成因

在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成因有多方面,比如说,相关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影响等,都会成为道德风险的成因。

在现阶段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层出不穷,保险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各种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有时会采用恶意竞争的方式,最终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形象,损坏了保险公司的业绩,逼迫保险公司采取违法手段面对相关客户的理赔要求;相关保险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低下,在相关理赔方面损害当事人利益。这些方面,都是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成因。

二、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控制

对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控制,是规范我国人寿保险行业的重要工作,如何进行人寿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控制,笔者通过对我国保险行业的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保险内容

保险合同是当事人进行理赔的依据,针对我国投保人不能正确理解保险合同的情况,保险公司首先要做好相应的解答、分析工作。保险公司在签订保险合同中占据主体地位,是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保险公司在明确保险内容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前,保险公司要详细的为当事人解读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帮助当事人解读整篇合同。保险公司也要完善相关条文,精简保险合同,降低当事人的理解难度。

当事人在签订合同之前,要详细阅读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如遇到不清晰的地方,要仔细询问,确保相关当事人在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之后,相关责任人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

(二)健全相关法规

相关法规是维护保险行业发展的基础。针对保险行业中存在理赔风险,国家要加强对保险行业监管力度,维护保险行业健康发展;也要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保险行业的相关行为;保险公司也要加强自身的政策建设,及时修改自己在运营和管理上的不足,降低保险理赔的风险性。

(三)加强相关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保险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是保险行业道德风险的成因之一。培养高素质、高道德的保险工作人员是降低保险行业道德风险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在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工作方面的监管,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工作偏失的情况;要树立模范,为工作人员树立学习的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武装头脑,为工作人员提供精神上的指导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寿保险中遏制道德风险需要保险公司、群众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要以建立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为主,提高相关人民群众在相关监管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对保险行业的热情,进一步推动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兴东.浅析保险活动中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66-70.

[2]吴岩军.论人寿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J].黑河学刊,2011(5):100-102.

篇4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护体系,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主管当局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在金融体制中设置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在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救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制度,作为金融监管的保护性措施,为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公众信心,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同业之间的一种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体现了金融机构之间共担风险、共御危机的一种努力,它通过直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来维护公众的信心,进而防止银行恐慌,维护金融安全,明确的救助标准也规范了这个制度。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存在的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管,这无疑加大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成本,并最终转嫁给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概念

经济学上的道德风险,是指隐藏行为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在签约后,交易的一方违背承诺,进行有利于自己、损害他方利益的行为。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以及监管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人的损失为代价,以更高的风险决策追求最大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损失,以致发生银行倒闭的可能性。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是先于存款保险而存在于银行体系中的,它是由于银行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有限责任制度形成的,是内生于银行体系运行中的。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诱发了更大的道德风险。

二、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形成

存款保险制度有四个主体,基于这四种主体我们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各种道德风险的具体形成过程。

(一)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市场约束的弱化

格林斯潘曾经讲到:真正事前的金融安全网来自于市场,因为我们需要采取那些有利于提升私人部门监管的政策,把私人部门的监管作为实现安全、稳定银行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从事过高风险活动的银行,未被保险的私人部门必然会要求更高的价格,或者干脆不与其做生意。在把存款存入选定银行后,存款人还会继续监督该银行经营管理状况,如果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存款人会要求一个更高的收益率来补偿风险溢价或者是选择“用脚投票”——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无论是哪种情况,存款人的存在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约束,这被称为“市场约束”。市场约束的存在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能有效的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却明显弱化了市场约束。我们知道,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成本,存款人搜集存款银行资料、监督存款银行经营活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只需要选择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进行存款,就可以减少损失,即使该银行破产存款人也能从保险机构处得到全额或者部分的补偿,这就大大降低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经营活动的动力,进而弱化了存款人的市场约束机制。下面我们利用金融经济学的原理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存款人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容易引发的道德风险。

假定存款人原始存款资金为1,在银行存一年后本息和为1+r,其中r为银行年利率。存款人选择银行并监督银行经营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记此成本为c,即市场约束成本为c,c越大,市场约束能力越强。如若银行破产发生违约,那么存款人将不能收回本息,假定银行不违约的概率为p,其违约的概率为1-p。在无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的收益为R1,则有R1=1+r-c(银行不发生违约时)0(银行发生违约时)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即使银行破产无力支付,存款保险机构也会给予存款人补偿。我们假定存款保险机构会将本金补偿给存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人的收益为R2=1+r-c(银行不发生违约时)1(银行发生违约时)

在这两种情况下,存款人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R1)=p×(1+r-c)=p+pr-pc,E(R2)=p×(1+r-c)+1×(1-p)=1+pr-pc,显然的,由于0(二)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作为投保银行来说,参加存款保险之后,能大大降低银行发生挤兑的可能性,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但这同时也刺激了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的需求。据研究表明,由于银行股份制和负债经营的特点,银行本就存在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倾向,但是为了避免发生挤兑而导致银行破产,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银行会主动约束其投资行为、有效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积极改善经营绩效。而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将增加投保银行的依赖性,使其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将其所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存款保险机构,一旦承担的不适当风险过多,就会导致银行内部体系的不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金融监管者的道德风险

篇5

关键词:贫困生; 认定; 道德风险。

1 贫困生认定中道德风险的释义和特点。

1. 1 贫困生认定中道德风险的定义。

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贫困生认定中道德风险指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过程中,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符合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学生通过开据相关证明,积极申请贫困生资格,试图通过贫困生的认定获得国家或者学校资助的行为。

1. 2 贫困生认定中道德风险的特点。

根据我国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性质和目标,高校贫困生认定中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风险的破坏性。道德风险发生以后,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困难的同学挤占了国家和学校的助学资源,使得家庭真正困难的同学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另一方面道德风险产生以后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产生“传染效应”,使国家助学政策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风险控制的长期性。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自 1994 年以来就已经成为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热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完全构建起来。然而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尽管各高校都在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和认定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制度与办法,无法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

2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2. 1 学校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道德风险发生的前提。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高校主要依靠与学生谈话,审阅学生个人申请、相关民政部门出具的学生家庭贫困证明,班级同学和班委反映的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了解。特别是对学生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收入等信息无法一一进行核实,只能以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为准。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容易诱使学生通过开取虚假证明骗取贫困生资助。

2. 2 民政部门不作为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尽管目前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①由学生本人报告家庭经济情况; ②县民政局、乡镇政府、村委会、街道居委会出具贫困家庭证明; ③班委、同学、室友反映情况; ④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通过调查学生消费情况来了解学生生活水平。其中硬性条件就是必须有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贫困证明。一些民政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完全不审核或者仅进行形式上的审核,只要学生申请就盖章就盖章,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使家庭贫困证明的可信度降低。

2. 3 宽泛的认定标准为道德风险发生提供了可能。

确定大学生贫困标准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问题。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硬性标准,比如孤儿、单亲、残疾、低保户、兄弟姐妹上学多、山区等,来认定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同学。但对一般贫困生的认定缺乏量化指标,更多地依靠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同学等的主观评价来予以认定。一些学生在利益的诱惑下产生机会主义倾向,通过开具虚假证明、夸大家庭贫困状况等来获取贫困生资格。另外由于区域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各地对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也不统一,这种差异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更加明显,造成了贫困程度认定标准的不确定性。

2. 4 学生资助专管员专职不专加大道德风险产生可能性。

当前多数高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安排学生资助工作,各院系也指定一名老师负责本院系学生资助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各院系负责学生资助的老师一般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导致学生资助工作专管员专职不专。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多元。

如何迅速准确了解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情况,在不伤害学生的同时识别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假,对辅导员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学生资助工作专职不专与贫困生认定挑战加大之间日益扩大的矛盾增加了认定道德风险。

2. 5 利益驱使是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有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 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自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高校基本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奖、贷、勤、助、免”、绿色通道及师范生免费教育等,对人均国民收入仍偏低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不论个人需求状况处于何种阶段,他们都期望通过申请贫困生补助,以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层次再上一个部分。导致个人理性( 争相申请贫困生补助) 与国家集体理性( 仅真正的贫困者才应得到资助) 出现不完全对接情况,使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效能大打折扣、偏离预期目标。

3 预防道德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产生道德风险的同学受益,可能会助长他们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可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或者对学校助困工作的异议,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切实防止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3. 1 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要通过召开班会、开展讲座、制作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目的。只有每一位同学都获知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真正发挥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要另行开展小范围的再宣传和再教育,让有产生道德风险倾向的同学充分认识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么的后果。

3. 2 提高民政部门对开具的学生家庭贫困证明作用的认识。

家庭贫困证明但对于学生争取相应资助和高校资助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使民政部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负责地去核实学生的家庭情况信息并如实出具证明。学校在要求相关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的同时,还应提供学生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收入来源、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以前受资助的情况的一些证明。另附反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和社会保障指标。从而有效避免这些学生产生道德风险。

3.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避免贫困生认定工作道德风险的必要措施。在加强诚信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使大学生在不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只有把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了,个人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社会、才能体现出个人真正的价值、也才能正确获得自身利益。

3. 4 充分发动班干部的“电子眼”作用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对班级同学的性格特点及生活消费习惯有更准确具体的了解。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取班干部的意见。班干部也可以对那些产生道德风险倾向的同学进行必要地劝说和阻止,这样不仅避免了道德风险的产生,也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道德风险 风险规避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推动下,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本质属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执教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相对于其他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风险在形式、原因和深度上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探索其表现、成因与对策,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履行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职能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这里讲的道德风险建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

道德风险不仅存在于经济交易中,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教师受聘于独立学院,等同于接受学校的委托,通过授课、考试、实训等完整的教学环节以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宗旨投入到执教活动中去。若教师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与此宗旨相违背,在具体执教环节作出损害学生正当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就会产生。教师的道德风险有些是可以看到的,如上课不够严肃认真、包庇考试作弊、篡改试卷成绩等;有些是隐藏行为,如敬业精神欠缺、执业心理状态消极、决策动机偏袒、执教能力不求长进等。

二、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独特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是社会人,不可避免“经济人”的质因影响,教师道德风险现象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更有其独特性。

1.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常被定义为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扩招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主导,从而带来大众化的准备不足。独立学院无论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来看,还是政府政策的导向来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当中仍然是一种试验的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以下两个办学上显而易见的特点:(1)经济独立,以市场化以模式运营,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所以独立学院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独立学院收费高也就不足为奇了;(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倾向崇尚传统和权威,而独立学院是1999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办学模式,被社会认可还是长期的事情,有些家长宁可报考专科也不选择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存在生源竞争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要遵循学术和市场双重标准。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习动力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表现在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自习室里自习人数较少、课后作业敷衍等方面。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基础方面的原因,通常高考成绩比本二学生低50-60分左右;有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很少主动思考,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质疑书本和老师的观点,许多学生学习没有恒心,常立志却无恒志。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还有家长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就业压力小,父母对学生学业期望值低。上述这些原因导致了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缺失。

(2)行为习惯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潜质较好,可塑性强,能产生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设想;但人格结构中认知系统显著发展,而情、意系统明显较差,其发展落后于认知系统,常表现为:思想矛盾多、自律性差、易受外界影响;目的性弱,行为随意,这源自于生活和学习目标的缺失;行为没有规律,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对专业常常是求通而不求精。

3.对教师道德风险的影响

(1)教师道德风险的主观意识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一方面是出于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维护。在资源靠市场配置的机制下,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独立学院大多走差异化办学策略,求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为了创造品牌价值,会除制定更加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规划、设置发展能力课程,对教师的指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教学工作运行,相应出台较多的教学制度和惩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除此以外,还会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市场化需要,制定一些非常规的规定,比如有的独立院校规定考试不及格率超过20%,教师将承担教学事故

的责任等。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个别学生较好的情感。独立学院学生的情意系统落后于认知系统,行为较随意,且学习动力不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班级的骨干力量(通常是班级干部)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扮演教学助理的角色,容易与教师建立特殊的关系。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评优、评奖活动中容易对教师的道德风险发起考验。

(2)学生对于道德风险的需求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学校、社会过分看重考试分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天平,如学生评优、就业等无一不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次,有些学生受家长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谋个学历,工作方面的事情家长早已安排妥当,为此这些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和压力,平时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理想。

学生一方面对待上大学的态度有较多层次,另一方面消费着较高的学费,对于家长和亲人总要有所交代,每每考试来临或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都会有学生到老师那里表达获得良好成绩的愿望。学生对毕业的需求是等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随着对毕业需求的满足,对教师道德风险的需求也就凸显出来。

三、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表现

基于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教师的工作内容,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的道德风险。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人为提高考核成绩:鉴于学校某些非常规的规定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教师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通过的通常做法就是考试前划定范围。教师提高考核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部分教师的任教倾斜。使得少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考核要求不及时予以批评和教育,为赢得学生好感一味地迎合。教师这样做虽然在校方和学生面前都保全了自己,殊不知毁坏的是教师的执业操守和学校的声誉。

2.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少数同学关系过密:针对学生的特点,许多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自治管理方式,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效果较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有些学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个别学生干部,将精力多用于公关、工作,认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搞好关系,就不愁入不了党,不愁拿不到奖学金。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成绩不如人意,他们大学阶段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对人际沟通术的谙熟,他们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通常面对协助自己工作的班级骨干提出与考试和入党相关的话题,教师做出的每种决定都是尴尬的。

四、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规避

根据契约理论,只有签订契约双方当事人处于信息对等和完全的地位,才能避免道德风险,这在教育系统的多元委托关系中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说防范和降低教师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针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上述特点,从学院品牌建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增强三方面来规避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

1.打造独立学院自身品牌

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不是对原母体学校品牌的简单“克隆”与“抄袭”,更不是一时的“速生”,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独立学院要善于挖掘母体学校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品牌”,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加以总结提高,建设人本主义校园文化,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来不断积淀,以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品牌。从教师发展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把每一个教职工对事业追求、人生追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为教师教研搭建平台。建设具有人本主义的校园文化需要与学院的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包括在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组织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使教师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自我完善,给学院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教师,留住教师,发展教师。

2.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相当重要。那些授课形式新颖、授课方式生动活泼的教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独立学院学生的异质性强,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习方法、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同时积极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授课、管理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逐渐产生学习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以良好的教风感染学生。改变学风,不被不良风气所惑,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翔实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而

令学生钦敬,被学生接受,到课率自然就会提高。 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得精彩,讲出精华,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激励理论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激励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心;行为习惯不好,自律性差;没有明确的学业、人生目标,或是目标太低,没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情况,要运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形成正确的引导。

(1)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提升学生的学业目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学习成绩。并且,一旦困难的目标被个体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导致更高的学习绩效。清晰的目标会比泛泛地鼓励更具激励作用。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绩效与自己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也影响他的努力程度。独立学院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确立清晰的、个性化的学业及人生目标,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把精力投人到学习中去。

(2)改革考试模式与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注重考试内容综合化、选择化、应用化,教师要根据独立学院实际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选择合适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加强平时考核记录和测试,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加强考后分析,切忌随意评判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玉娟,蒋光斌.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铜陵学院学报,2006,(1).

[2]阙海宝,罗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

[3]黄浩.防范和降低教育系统的道德风险[j].集美大学学报,2005,(3).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道德风险 风险规避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推动下,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本质属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执教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相对于其他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风险在形式、原因和深度上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探索其表现、成因与对策,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履行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职能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这里讲的道德风险建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 

道德风险不仅存在于经济交易中,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教师受聘于独立学院,等同于接受学校的委托,通过授课、考试、实训等完整的教学环节以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宗旨投入到执教活动中去。若教师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与此宗旨相违背,在具体执教环节作出损害学生正当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就会产生。教师的道德风险有些是可以看到的,如上课不够严肃认真、包庇考试作弊、篡改试卷成绩等;有些是隐藏行为,如敬业精神欠缺、执业心理状态消极、决策动机偏袒、执教能力不求长进等。 

二、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独特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是社会人,不可避免“经济人”的质因影响,教师道德风险现象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更有其独特性。 

1.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常被定义为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扩招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主导,从而带来大众化的准备不足。独立学院无论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来看,还是政府政策的导向来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当中仍然是一种试验的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以下两个办学上显而易见的特点:(1)经济独立,以市场化以模式运营,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所以独立学院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独立学院收费高也就不足为奇了;(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倾向崇尚传统和权威,而独立学院是1999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办学模式,被社会认可还是长期的事情,有些家长宁可报考专科也不选择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存在生源竞争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要遵循学术和市场双重标准。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习动力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表现在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自习室里自习人数较少、课后作业敷衍等方面。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基础方面的原因,通常高考成绩比本二学生低50-60分左右;有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很少主动思考,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质疑书本和老师的观点,许多学生学习没有恒心,常立志却无恒志。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还有家长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就业压力小,父母对学生学业期望值低。上述这些原因导致了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缺失。 

(2)行为习惯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潜质较好,可塑性强,能产生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设想;但人格结构中认知系统显著发展,而情、意系统明显较差,其发展落后于认知系统,常表现为:思想矛盾多、自律性差、易受外界影响;目的性弱,行为随意,这源自于生活和学习目标的缺失;行为没有规律,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对专业常常是求通而不求精。 

3.对教师道德风险的影响 

(1)教师道德风险的主观意识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一方面是出于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维护。在资源靠市场配置的机制下,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独立学院大多走差异化办学策略,求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为了创造品牌价值,会除制定更加适应学生能力的

发展规划、设置发展能力课程,对教师的指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教学工作运行,相应出台较多的教学制度和惩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除此以外,还会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市场化需要,制定一些非常规的规定,比如有的独立院校规定考试不及格率超过20%,教师将承担教学事故的责任等。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个别学生较好的情感。独立学院学生的情意系统落后于认知系统,行为较随意,且学习动力不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班级的骨干力量(通常是班级干部)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扮演教学助理的角色,容易与教师建立特殊的关系。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评优、评奖活动中容易对教师的道德风险发起考验。 

(2)学生对于道德风险的需求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学校、社会过分看重考试分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天平,如学生评优、就业等无一不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次,有些学生受家长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谋个学历,工作方面的事情家长早已安排妥当,为此这些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和压力,平时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理想。 

学生一方面对待上大学的态度有较多层次,另一方面消费着较高的学费,对于家长和亲人总要有所交代,每每考试来临或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都会有学生到老师那里表达获得良好成绩的愿望。学生对毕业的需求是等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随着对毕业需求的满足,对教师道德风险的需求也就凸显出来。 

三、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表现 

基于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教师的工作内容,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的道德风险。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人为提高考核成绩:鉴于学校某些非常规的规定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教师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通过的通常做法就是考试前划定范围。教师提高考核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部分教师的任教倾斜。使得少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考核要求不及时予以批评和教育,为赢得学生好感一味地迎合。教师这样做虽然在校方和学生面前都保全了自己,殊不知毁坏的是教师的执业操守和学校的声誉。 

2.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少数同学关系过密:针对学生的特点,许多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自治管理方式,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效果较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有些学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个别学生干部,将精力多用于公关、工作,认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搞好关系,就不愁入不了党,不愁拿不到奖学金。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成绩不如人意,他们大学阶段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对人际沟通术的谙熟,他们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通常面对协助自己工作的班级骨干提出与考试和入党相关的话题,教师做出的每种决定都是尴尬的。 

四、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规避 

根据契约理论,只有签订契约双方当事人处于信息对等和完全的地位,才能避免道德风险,这在教育系统的多元委托关系中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说防范和降低教师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针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上述特点,从学院品牌建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增强三方面来规避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 

1.打造独立学院自身品牌 

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不是对原母体学校品牌的简单“克隆”与“抄袭”,更不是一时的“速生”,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独立学院要善于挖掘母体学校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品牌”,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加以总结提高,建设人本主义校园文化,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来不断积淀,以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品牌。从教师发展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把每一个教职工对事业追求、人生追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为教师教研搭建平台。建设具有人本主义的校园文化需要与学院的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包括在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组织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使教师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自我完善,给学院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教师,留住教师,发展教师。 

2.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相当重要。那些授课形式新颖、授课方式生动活泼的教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独立学院学生的异质性强,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习方法、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同时积极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授课、管理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逐渐产生学习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以良好的教风感染学生。改变学风,不被不良风气所惑,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翔实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而令学生钦敬,被学生接受,到课率自然就会提高。 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得精彩,讲出精华,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激励理论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激励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心;行为习惯不好,自律性差;没有明确的学业、人生目标,或是目标太低,没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情况,要运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形成正确的引导。 

(1)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提升学生的学业目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学习成绩。并且,一旦困难的目标被个体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导致更高的学习绩效。清晰的目标会比泛泛地鼓励更具激励作用。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绩效与自己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也影响他的努力程度。独立学院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确立清晰的、个性化的学业及人生目标,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把精力投人到学习中去。 

(2)改革考试模式与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注重考试内容综合化、选择化、应用化,教师要根据独立学院实际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选择合适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加强平时考核记录和测试,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加强考后分析,切忌随意评判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玉娟,蒋光斌.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铜陵学院学报,2006,(1). 

[2]阙海宝,罗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 

[3]黄浩.防范和降低教育系统的道德风险[j].集美大学学报,2005,(3). 

篇8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年老、生病、失业等情况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具有社会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但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中涉及面最广、关系最为复杂、矛盾最容易激化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由于我国基本社会医疗制度推出时间较晚,医疗卫生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一直表现得非常突出,医生和患者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过度提供或过度索取医疗服务,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如何对其加以有效防范与控制显得更为迫切。本文通过探讨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对道德风险的防范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1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1.1道德风险的概念及影响

道德风险最早源自于保险业,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德风险亦可称之为“败德行为”,是指人们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一般指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泛指市场交易中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外一方的行为而导致的风险[1]。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的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在保险领域里,道德风险是任何一个保险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风险。国家实行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后,使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成为了“经济人”,而“经济人”在做决策时就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出发点。我国的基本社会医疗制度推出时间较晚,医疗卫生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在我国更加突显。

1.2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成因及表象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从医疗保险起步的。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因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医疗保险,政府以各种形式来组建、完善和提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正常情况下,医疗保险的提供不应改变被保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医疗费用的变化,患者的行为不应该影响保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条件是很难满足的。在医疗保险中,医疗费用并不是完全由患者所患疾病来决定的,它还受患者就医习惯、对医生的选择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否认的一个情况是,由于医疗保险的提供,它为患者提供了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的动机,也给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条件,因而会引发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目前,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仍旧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以下从患者、医疗机构、医疗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1)患者因素。①患者对疾病预防的忽视。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自我保健行为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造成的危害。参加医疗保险后,有些被保险人往往认为自己参加了保险,患病时医药费可以报销,不需要自己全额负担,对如何避免风险的工作可能就会较少去做,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个人减少了健康预防措施,增加了患病的机率短期内虽然无法观察到,从长期上看却增加了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②患者的“过度消费”心理。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后,患者就诊时不需要自己付费或付费很少,加上存在对医疗诊治的误区,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认为“叠加”治疗会取得明显效果,部分患者会提出要求给予过度检查治疗或选择昂贵治疗方案,这就是所谓的“过度消费”心理。在许多情况下,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以有多种,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治疗方案都可以使患者恢复健康,而使用何种方案取决于医生的偏好和患者的意愿,在提供社会医疗保险的条件下,患者相互之间存在攀比心理,使用低成本方案治疗的患者会觉得自己吃亏或效果不好,因此往往会放弃“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出现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现象,从而影响医疗保险机构的成本控制。

2)医疗机构因素。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的垄断性。较高的专业性使医疗服务常常处于垄断地位,医生要求病人做什么检查,吃什么药,病人只能唯命是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能讨价还价,难以控制医疗消费的种类与数量,加上疾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患者的被动地位非常明显。病人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通常不能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一般物品那样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进行选择。而医生则可以通过过度治疗、抬高医疗费用等方式增加医疗机构收入。一方面,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存在着不适当服务现象,医务人员从最大限度减少自身利益损失(医疗风险)的角度出发,要求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甚至在病情已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建议患者做这些检查。另一方面,来自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过度供给”行为,也就是在传统的按服务付费制度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因为其提供服务越多,得到的收益就会越大,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服务量的多少成正比,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开大处方、小病大医等就成了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通过更换不同剂量的药品,提高用药档次,将过去价廉、疗效高、实用的药品变为价格昂贵的药品。这就是所谓的医疗服务领域的“萨伊定律”:医疗供给创造医疗需求[2]。“小病大医”已经成为了过度医疗的一个重要表现[3]。医生兼具医疗服务的指导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又存在严重不对称,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比,促使医生对诱导需求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动机,他们就会通过增加服务量和提高服务价格来实现自己目的。

3)医疗制度因素。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政府制定的“以药养医”政策,使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院)必须依靠销售药品实现自己的生存,并且还要从药品的销售中获利,医务人员的收入也与开出药品价值的多少相联系。医生的工资奖金与医院的经济收入挂钩,想方设法从病人身上创收就成了医生的本能选择。这种“不给钱给政策”的方式已经成为主管部门纵容医院乱收费的通行方式。政府一味鼓励卫生行业讲究经济效益,财政自给,这就相对地转移开了对“预防为主”政策的关注,因为预防和保健在经济上是不盈利的,因此出现了整个社会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事业越来越不重视的倾向,从而给未来的健康和医疗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道德风险的防范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势在必行。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应从根源着手。

2.1对被保险人的防范措施

1)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通过加大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定期举办卫生保健知识讲座、提供免费体检等方法,倡导健康有益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意识,鼓励自我保健,减少疾病的发生。世界银行的一个研究报告预测,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健康及政策状况发展下去,卫生健康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由今天的3.4%增长到2030年的24%。如果加强预防,提高现有的医学水平和服务效率,这个比例到2030年则可以保持在10%左右;而仅仅是加强预防就可以把这个比例降低15%,可见预防对整个国民经济是一种效益极高的投资,它对中国未来的健康卫生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现在基层的卫生所、诊所数量不少,而人们不论大病还是小病,都喜欢一窝蜂地拥向大医院,建议将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改为保健康复机构,为本社区的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及预防知识,从源头上改善医疗卫生状况。

2)鼓励参加保险的患者参与成本管理,监督医疗供方道德风险并防止其与医生合谋。但是,患者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处于劣势,医生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力远远强于患者,且患者的过度消费也必须通过医生的配合才能实现。所以,此种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2.2对医疗机构的防范措施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患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行的“以药养医”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导致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与医务人员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也推动了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滋生和蔓延,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社会力量行使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权。2009年广东湛江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面对骤然增加的经办压力,湛江社保部门尝试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政府主导“、社”“商”合作、管理共建的方式值得借鉴。

2)开展“阳光医疗服务”。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费用等有权要求公开公布,从而进行监督,包括对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拒绝支付医药费,索取赔偿等。特别是医疗保险机构应加大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定期巡查力度。

3)切断“以药养医”渠道。政府及有关管理机构应该加大药品市场改革力度,一方面,加大医药产品生产结构的改革,规定医疗机构采取招标采购,提高采购的透明度,避免众厂家竞相向医疗机构推销药品,暗地给付医生回扣,导致医药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医药分离,即医生只拥有处方权,医院只提供诊疗服务,除备有急救所需药品外,不能直接向患者出售药品,患者凭医生的处方在定点药店购买药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医院和医生不直接涉及药品利益,可以有效地遏制医药费用的大量增加。据悉,今年我市的三甲医院将逐步退出药品出售环节。

2.3提高国家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和公民的法律保障

篇9

    他们认为,如果是按目前这种架构模式实施的话,很可能会造成具体操作上违背当初设立强制保险的初衷,而且下一个焦点问题将是费率的问题。

    刘清透露,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车辆财产损失中有80%的事故是在1万元以下的。如果在财产损失这一部分没有做充分的测验,那么道德风险将会增加,保险费率加上道德风险的话,毫无疑问价格会非常高。这不是一般的涨价概念,整个强制保险保的就是车损险,可想而知,车损险有多贵保费就有多高。

    张嘉麟认为,车险费率应该会大幅度提高。人伤部分发生的几率比较低,这方面可能不成问题,但财产损失部分的保费将会很高。假如采取事故有限额、保单无限额的模式,保费将会上升得很快。高额的人身伤害保障,可以把人身伤害的保障提高,真正照顾到以人为本的想法,但如果要做一个财产损失险,按照现在的条文根本没有考虑到财产损失的问题,还是不够严谨,反而会造成道德风险的因素,这对保险支柱将会有很大的伤害。

    刘清介绍说,现在定费率要考虑几大因素,一是保险公司会正常地按照风险状况,对一个客户、一辆车进行风险评估,当道德风险大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估计,但并不是保险公司确定以后就可以把费率确定下来,还要考虑到投保人的接受能力、购买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强制法律制度,需要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做评估的时候,投保人、保险公司甚至相关的医疗机构、维修服务行业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才能比较合理地制订费率,但最终的费率可能四方都无法接受。从保险公司讲,风险很高,从投保人讲,保费承受不起。如果国家进行强制性干预,制订价格,最后导致的结果将会是保险公司亏损,投保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篇10

一、理论基础

(一)风险投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一个主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性投资,并且可能帮助其管理的行为,如互联网。风险投资是资本市场中所有投资的一个分支,也是一般性投资活动的子集。一般性投资活动包括了私人股份市场、项目融资市场以及证券市场,投资主体包括政府、较为成熟的大中企业。根据开放程度和发展状况来划分的话,可以将风险投资活动分成两类:(天使投资,即非正式性的私人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即正式性的风险投资,这往往是为高成长企业专门设立的证券市场)。天使投资是指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或个人愿意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将闲置的资本对中小企业的股权进行投资,而投资者必须事前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选择、管理以及事后的监控与获利,有些天使投资人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一般这种方式运用于企业刚刚创立的阶段。而创业板是更加现实意义上的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者充当着中介和组织的作用,为资本的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建立桥梁,从资本提供者那里获取资金,再通过项目的选择与筛选,将资金投向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二)联合投资概念 风险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风险投资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一切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行为;而从狭义上来说,则强调将资本投放在高风险的高兴产业,并且通过高新技术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获取高额回报的投资。文中所讨论的风险投资的概念主要从狭义上界定。而美国风险资本协会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联合投资策略。联合投资是指多个风司对同一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共同投资的行为。关于联合投资,一般有以下几种看法:首先,联合投资能够使投资者在风险分担上承担更少的风险,投资商通过参加更多项目,减少风险的承担;其次,每个风险投资企业的偏好不一样,经营领域不一样,专长也不一样,通过联合投资可以互补,分享资源,从而有更大的获利机会;最后,信息经济学家认为,联合投资可以使风险企业之间分享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项目的质量,联合投资项目绩效往往高于独立投资项目的绩效。联合投资具体包括两种方式:多风险投资公司,是指多家投资商同时对同一项目进行共同投资;多家投资商不同时期对同一项目进行分阶段投资,叫做序贯投资。本文所研究的联合投资策略主要是指第二种。

二、 联合投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联合投资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风险投资领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投资与融资活动非常活跃,而且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很多投资与融资项目发生,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风险投资行业中联合投资策略的应用。通过对近三年的联合投资项目的数量进行解读与分析,得出了风险投资领域的最新动态。在这段时间中,一共有753项融资,其中联合投资项目达到259项,占总比的34.4%,而且其中存在“序贯投资”现象,即多个风险投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进入被投资公司,这个现象主要发生在融资的两个阶段中:成长时期与扩张时期。因为这两个阶段是风险企业对资金需求最大的两个阶段,也是风险投资公司选择进入企业的主要时期。通过三年的数据的纵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这三年中,联合投资项目的数量在扩张期较为稳定,但总体的联合投资项目数量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

(二)联合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创业型企业家有着初始出资数额的限制,仅仅依靠“同股同权”的协议并不能使自身获取足够数额的收益,所以,需要对创业企业将进行激励性契约安排或者通过专有技术作为股权,才能使其拥有充足的工作动力与激情。同时,创业企业家还可以从企业与资金支持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声誉、懒惰以及在职消费等收益,这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家对企业的深刻了解,其拥有着绝对的信息优势,于是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便存在企业家选择投资者的逆向选择问题。

如果风险投资家不存在,即市场上没有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时,由于获取企业信息的成本较大,许多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了弱势群体,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家方面并不能进行适度、有效的控制与监管。只有以专业身份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进驻风险企业,才能获取并集合所有投资者的信息,从而使得对投资企业的监管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外部监督,企业家只有在以下情况才能获得激励:当企业运作成功时,企业家能够获取的收益比采取私人利益最大化方式获得的收益更大。因此,企业家道德风险的克服,必须在设计公司的控制权与股权配置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家利益,适当提高企业获得成功时,分配给企业家的收益比率。

三、技术层面设计:风险投资过程中双重激励与双边激励问题破解

由于联合投资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的风险投资进行双重激励和双边激励,这部分从双重激励与双边激励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其技术层面的设计。

(一)双重激励与双边激励的必要性 很多理论中,股权配置问题对企业而言特别重要,也会对专用性投资产生直接影响,主要原因有:投资者投资后,企业的控制权结构将会影响收益结构,因为收益结构是根据控制权做出安排的。许多风险投资家并不同意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因为在创业企业中存在以下现象:首先,创业企业的参与者很多,有各个投资方与融资方;同时,投资公司需要对其上级――资金募集方负责,其中有多层的委托关系,每一层关系都会产生委托问题,其中,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创业企业的股权配置问题的产生其实是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设计的。

(二)联合投资双重激励 风险投资的双重激励实质是在契约设计机制中引入委托-问题,是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到风险投资中来,由于风险投资的机制具有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双重的委托-问题:第一重委托-问题主要是指风险投资家与投资人之间,投资人是风险资本的提供者,作为委托人的身份存在,而风险投资家是人,人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这就形成了第一重的委托-问题;第二重委托-问题是指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问题,风险投资家为企业注入资金,作为委托人存在,这时企业家是人,企业家比投资家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于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家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投资家的利益,风险投资家有着两重身份,作为投资者的人的同时,也是企业家的委托人,这便形成了双重的委托-问题。

(三)联合投资双边激励 本文所要研究的双边激励问题,是指人会进行自身利益最大的活动来违背委托人利益,同时,委托人也会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活动来违背人利益,这种信息传递关系是双向的。风险企业家有着关于投资项目的绝对信息优势,其可能利用这种优势而误导风险投资家,从而获取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家的注资。同时,由于风险投资家的社会资源、市场知识、技术、特长等都属于私人资源,他们可能窃取风险企业家的研究成果,或者,将研究成果投资到与创业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其他企业而获取自身投资的安全性,这边存在投资者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发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联合投资中引入双边激励问题,首先要对联合投资的各个相关参与者明晰化。联合投资的主题包括风险投资者与风险企业家。由于采用的是联合投资方式,在风险投资者中有多个交易主体:先入者与后入者,先入者是指联合投资的发起者,是风险投资商的领导者;后入者,即风险投资的追随者。在联合投资双边激励模型的探讨中,应该考虑风险投资方与风险企业家的双边激励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风险投资方内部的领导风险投资商与跟随风险投资商的双边激励问题。

四、制度层面设计:风险投资行业中使用联合投资策略政策建议

联合投资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法律、政策的规定,决定了企业的联合投资的监管控制程度。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此外,防范联合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也是制度设计的一个方面。

(一)完善联合投资外部环境 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然而,政府在引导与监管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联合投资中,应该充分考虑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作用。那些大规模的有重大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私人组织进行投资相当困难,这时需要政府进行财政上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加强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

(1)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完善。与联合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合伙企业法》、《公司法》都应该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满足投资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引入国外实力雄厚、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企业,政府还应该出台与国际惯例一致的法律法规。此外,财务会计制度的健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会让投资业与国际制度接轨,避免了进入障碍的产生。(2)拓展联合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政策上还应该加大对海外风险投资与民间投资在风险投资行业的涉入度,政府在联合投资领域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从而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在这点上,主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倾斜来实现,如:税收优惠,从而为民间资本与海外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恰当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 在联合投资中,存在主导者与跟随者,风险企业家与主导投资者的关系以及与跟随投资者的关系之间存在着许多利益相关主体,因而在将联合投资作为风险投资重要手段的同时,应该处理好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横向的利益关系与纵向的利益关系,前者是指同一时刻上,各个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导致的关系矛盾;后者是指一段时间的不同阶段中,由于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导致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变化。维系好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摸索出一条合适的发展途径,最终获得一个成熟的模式,这需要的是风险投资者、风险企业家以及政府的共同参与。

(三)道德风险防范 道德风险的防范问题非常复杂,政府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推广。(1)建立风险投资信用体系。建立风险投资的信用体系过程中,可以应用信号传递与契约关系理论作为防范道德风险的理论支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建立关于企业信息与投资机构信息的统一网络与数据库,从而在创业企业选择融资者,风险投资企业选择创业企业时,有很好的信息对双方的资质进行审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2)风险投资中契约设计。通过利用金融创新工具以及分阶段投资,完成风险投资中契约的设计。金融创新工具的选择上,可以借用先进国家的风险投资经验,利用金融工具的创新对契约条款进行防范,如:可转换债券,由于其具有债权性质,可以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成为了很多联合投资风险企业中经常使用的契约机制。分阶段的投资,让博弈参与者之间的一次性博弈扩展为序贯博弈,从而各个参与者都会考虑到对手下一次的报复而不敢在这一次的合作中产生不合作的行为激励。

总之,联合投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本文通过对联合融资的概念性研究、运行机制的探讨,提出了联合投资的发展建议,希望为现实中的联合投资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马畅、彭华涛、谢科范:《联合投资的双赢机理与风险分析》,《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