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德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途径;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20-01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小学德育教学,就必须进行德育创新,将德育引入新的境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营造健康有感染力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如: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桂林山水》等可用来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你,浪花里的一点水》教育学生学习雷锋舍己为人的“傻子精神”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另外,利用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利用《科学与社会》教学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科学教育。

在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精心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探索德育渗透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三、教师率先垂范,做学生榜样

小学生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从思想作风到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家校联合,共同育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是家校联合抓好德育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德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好子女。二是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在强化少先队工作、主题班队活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等校内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建立校外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平时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

五、实践锻炼育人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教师要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集体以探讨的方式讨论,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六、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内外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开展“忠、孝、雅、诚”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忠于祖国、孝敬长辈、举止文雅、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推进“文明校园”、“体验亲情”、“爱心奉献”三项重点工作,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体验亲情中净化心灵、在互助友爱中提升境界、在奉献社会中陶冶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七、探索医校共育新模式

篇2

小学生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我们都知道,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元的德育环境,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将德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一、新的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思考 

当前德育教育的环境已经与以往不同,所以,面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新的思路加以展开。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无效化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种必然,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德育工作也要根据新的变化,综合各方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抓住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真正有效落实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有着太多偏离主流道德价值观念的言行充斥在身边,由于小学生容易模仿,所以,这就容易使得小学生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走偏。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偏差。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避免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社会现象,懂得分辨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坏行为,哪些值得学习,哪些要坚决远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观念的正确性,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也可以从网络中进行德育工作,这实际上拓宽了进行德育工作的渠道,由于网络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大家可以从这个思路进行更多工作的创新。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实际上就包含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行为入手,效果更好,这恰好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条经典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这些新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点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小学生的礼貌用语和行为、学习中的品质养成、预习、听讲、做作业等事务中都体现着一个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将这些规则规范真正内化成小学生的一部分,让他们的超我形成,从而达到自律的程度。 

三、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共同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工作。而且如果这三方面不能达成一致,就会相互牵制,抵消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学校方面要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与家长沟通,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和行为中有着较多的不良表现,就要考虑是不是家庭道德环境本身出现了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家访。但是由于家长已经是成人,各方面思想工作并不容易做通,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帮助学生认清正确与错误,改变不良习惯。在学校周边环境中,有社区等可以利用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方面可以联合这些政府、社会组织等联合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其中。互联网中也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资源,要给小学生介绍这些资源,让小学生多查阅这方面的信息,避免消极负面的信息刺激,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做一个讲文明,热爱祖国和社会的健康公民。 

总之,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看清形势,在目前价值观多元的大环境下,努力创新,有条不紊的搞好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工作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侧重行为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时识别小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言行方面的偏差,用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社会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用正确的思维和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成长为一名健康、活泼对社会有益的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2]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東北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理念方法

小学是儿童心智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德育教育对这些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努力的提高儿童的品德水平,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教育者应该根据新时期孩子们的特点,为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品德教育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1 品德课的性质

目前小学的品德课是以幼儿的生活状态为主,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探究培养提高道德规范和积极生活。

再开展这项教学时,首先要立足于孩子实际年龄,这个阶段是孩子德育方面打基础的阶段,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以孩子的生活状态为主,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和故事为教学背景让孩子从玩中学。

这项课程应该是立足于孩子的整个生活,将各个部分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积极的从课本中出来,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积极让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积极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和活动能力。

以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不要以单一的书本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和孩子一起互动来参加各种游戏,从游戏中得到各种德育方面的知识,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积极思考遇到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不是仅仅以听课为主来学习。

2 现行小学德育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没有对孩子的德育做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还不足够高,一直以来都是重视文化的学习超过了德育的教育,文化课可以很快的出很多教学成果,但是德育课却不能,所以有时候有的小学为了考试出成绩,就把德育的课让给了文化课来上,品德课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认为这主要是家庭的教育,而有的学校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德育教育联系到一起,定的目标大,做的东西少,整个教育和实践相脱节,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

(2)教育活动形式化

学校开展很多德育活动,但是做样子,讲形式的,没有按照各个年级不同的特点开展活动,没有针对某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单独的适应每个年级学生的成长热点,这样不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触动,很多德育活动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任何创新,加上学校不够重视,组织不力,系统不完善,浪费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时间。

(3)道德教育教材落后

道德教育没有很合适的教材,目前的教材普遍只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方面有问题,但却不能为孩子生动的解释为什么,这方面国外的教材做的就好一些,他们在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游戏环节和表演环节,让孩子们很容易懂得很多事情的原因。

(4)评价方式落后

德育教育的考试一般都是考试的试卷形式,很多孩子都是知道哪个做法对,哪个做法是错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是记住了答案,并不是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真正的提高孩子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德育。

(5)教师水平不高

学校应积极的为德育教师开创学习的机会,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德育学的知识,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而目前教师很多都是年轻教师,再者学校又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教师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

3 现行小学德育课问题的解决措施

(1)"小"。从教学生坐立行走开始,让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曾经有位从事教育的朋友问过我:"现在的小学教育难道只教识字、算数吗?不教孩子基本的道德观念,不进行基本的养成教育和礼貌教育吗?"我愕然:何出此言啊?这位老师很愤然的解释: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真的是太没有规矩。不喜欢学习不说,还不懂礼貌,不懂得尊师,不热爱集体,不顾全大局,甚至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不能端正的做好。用这位同仁的话说:"这样的学生,将来就是既没有知识,有没有素质的废物。"

这位老师的话引发我的思考:小学德育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品质、行为、习惯,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因此我确定了我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基本出发点:从教学生坐立行走开始,让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近"。要贴近学生年龄的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开展教学要注意教学对象的特点,比如说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很多问题都不甚理解,所以针对他们的教育是一种方式,对中年级的孩子,他们就更容易的理解很多事实,所以对他们开展德育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高年级的接近于成年的孩子,对他们开展教学就需要在采用新的形式以适应他们青春期时期的心理状态。

(3)"实"。加强养成教育,意、知、行统一,尤其要见行动,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德育教育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社会,积极思考社会上的事情,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事情,为孩子们宣传正能量,让他们不要有偏激的思想,做事先做人,从小事做起。

(4)"序"。讲究层次,我们原来的德育是对孩子们有很多要求和框框,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但是孩子们却很大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开展教学要有序,要慢慢的引导他们,要有序的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的开展教学。

(5)"趣"。让教学吸引学生,使德育教育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例如:在《我们长大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首先,感受自己和同学一年来的成长与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其次,对自己有一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树立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的理念。因此,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回忆一年前他们刚刚入校时的情况,再通过课件展示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唤起了对一年来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

为了将学生把过去一年的点滴进步更加有序地展示出来,我按照从学校、家庭,再到学生个人才艺的展示这样一个顺序安排了三个活动。

"栽上进步树"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进步。通过指名说,小组交流,集体反馈这样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油然而生,并体会到在学校的快乐。

"开出能干花"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在家里的变化。首先通过录像播放一位学生双休日在家的表现,使学生懂得学校里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家里也要如此,并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接着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夸一夸自己在家里的表现。再让孩子的父母亲通过录像和现场打电话等多种方式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一年来的肯定与父母间的浓浓亲情。

"长出开心果"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以上的这一些活动,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同学的进步。学生也在愉快的活动中树立起了自信心和上进心。

4 总结

德育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德育教育中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积极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希望在家长和教师的努力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让孩子们提高品德,和孩子们积极对话,了解他们的心理,走近他们,真正的将德育教育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康冬梅.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篇4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因而,结合这一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有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如:古代刘徽的头像、古代刻有算法口诀的“竹木简”;有反映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灿烂和劳动人民智慧的,如: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钟,用来计时的器具---刻漏;有反映祖国新貌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如:三峡大坝、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京长江大桥等。这些插图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读话史料。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第七册);“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第八册);“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第八册);“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第九册)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钻研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用好数据材料。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如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里有计算长江长度的题,当学生计算出长江长度后,联系四册中介绍的巍巍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使学生由衷的感叹“祖国的河山是多么壮丽”;又如,评讲十册教材中我国山区占全国总面积69%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平原、盆地、河流所占的百分数,向学生介绍我国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景象万千,适宜农、林、牧多样发展,为我们中华大地炎黄子孙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通过观察对比数据,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奋发拼搏的精神。

二、把握新课程理念,使思想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一)由故事入手。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生动形象的故事。利用历史故事、革命故事、人物故事,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如:在讲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时间时,可以引入二万五千里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元角分”的内容时,也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小明捡到5元钱,主动交给失主……。让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到启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在教学圆周率时,还可以联系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二)从问答入手。在教学三年级有余数除法中,可以设计下列一些问答:“129个苹果平均分给64个同学,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剩下这个苹果你打算送给谁吃呀?”有的学生会回答:“送给老师吃”、“送给小妹妹吃”、“送给邻居残疾人吃”……教师对学生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同学做得非常对,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友爱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在教学完利息有关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下列问答:“同学们,你们过年的压岁钱和平时节 省下来的零用钱,打算放在哪里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存到银行里去。”“为什么?”“因为银行有利息呀。”老师接下来说:“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把过年时的压岁钱和平时的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到银行去,这样不仅能使钱产生利息,而且还能支援祖国的四化建设呢。”这样无疑又会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

(三)由应用题入手。思品教育与应用题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题,就是很好的思品教育素材。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学校组织植树活动,三(4)班3小时栽了69棵树,照这样计算,栽184棵树需要多少时间? 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下列应用题:文明礼貌月中,四年级做了好事166件,三年级做好事的数目比四年级的3倍还多17件,三年级做好事多少件?这道题能启发学生助人为乐,多做好事,帮助有困难的人。 数学课中的思品教育方法不一,形式多样。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分寸,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数学课中适度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篇5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压制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只重视学生才智的发展,而忽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而德与才之间的关系,社会上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由此可见,虽然应试教育阻碍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和发展,但人们心中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中对“德”的要求还是被凸显出来了,德育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德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系统工程,学校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渐攀升,更多的家庭和学校都忽略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使孩子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级阶段,没有得到来自外界的正确引导。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针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和培养机制是欠缺的。从家庭环境看,家长每天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是小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校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一个详尽的计划,这样,语文教师也就不会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地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来。

(二)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以学业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错误地认为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家庭和学校并没有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引导。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够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德育方面的含义,由于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深,对德育教育理解不够,甚至是被忽略,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从语文教学中得到有关德育教育的有效信息。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学校要定期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活动的研讨,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审核制度,将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地提到日程上来,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划分到教师的绩效当中,使德育教育常态化。

(二)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语文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先锋,理应将德育教育摆在基础教育的首位,转变观念,德智和才智齐头并进,缺一不可。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积极备课,准确快速地理解课文中关于德育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德育渗透进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掌握课文中的德育内容,是渗透德育的关键。小学语文课文的种类很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渗透的方式。就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类型的课文而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还原课文中的形象,让学生把自己放到想象的画面当中,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就故事寓言类的课文而言,组织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故事当中,与主人公共同经历文中的故事,产生共鸣。例如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着重感受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和学习英雄身上的闪光点。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教学活动要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共同组成,课外活动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进取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模仿性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将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

(五)从实际生活中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必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辨别能力。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对一些思想品德低下的现象予以批评,更要以身作则。语文教师端庄的仪态,优雅的谈吐,都将最直接有效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以积极健康的面貌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篇6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小组工作 问题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56-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要让市场经济得到有效发展,需要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需要国民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小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小学教育阶段做好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具有正确的品德观点,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强盛。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德育教育,有利于其合作意识的形成,更能让德育教育的成果更加丰硕。

一 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从我国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德育教学活动没有趣味性与实效性。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就是指在诸多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有目的地进行小组编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去完成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1.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实,更有利于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检验。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应用,是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弥补传统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利用小组工作方法,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开展的游戏与课堂活动,正好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会让德育教育工作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活动,成为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小组工作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能够让教学模式更加完整,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进步。

2.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去传递德育知识,给小学生更多的德育信息。受到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传统的授课式方法也无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德育知识,需要获得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在小组工作模式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小组德育学习成果的优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合作性,让德育学习的氛围更加良好。

3.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矫正作用的发挥

德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性的教育,并不是命令型的教育。在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下,小学生可以在小组德育学习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更可以在隐形的情况下习得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的实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干预性与疏导性,让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组工作方法就是一种治疗模式,小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主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效率的提升。

二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着未来的社会生产力。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教育过于关注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落实时间的不充足及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广泛存在,更不用说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去了。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德育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仍然较为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的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认为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没有引起学科教师的重视,更受到了许多家长轻视,认为这是对孩子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重智轻德教育理念的存在,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7

关键词:小组工作;小学;德育;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56-02

针对当前传统德育方式的单一性问题,笔者提出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来,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进行论述。

一、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当前的德育方法来看,主要存在着单一性问题,缺乏实践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从小组工作方法来看,它是属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有意识编制小组进行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弥补传统德育方式的缺陷。同时,小组工作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开展游戏和活动,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和形象性较强的特点相适应,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因此,将小组工作方法与传统德育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使小学德育教学方式更加完善,能够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强,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难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小组工作的引入,让学生经过活动参与、个人展示等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及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德育,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系列丰富的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4.引入小组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治疗模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寻找到解决方法。

二、尝试性探索

根据相关理论,我们将小组工作法应用于小学德育教育中,作了如下尝试性探索。

1.分析学生,因材施教。一是摸清底子。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品德习惯等,给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重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二是深入分析,查找德育短板。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存在这些德育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

2.相互了解,增加信任。先让主持人对小组活动进行介绍,如活动的目标、成员等,让学生对小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发言,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共同协商制定小学公约,选出组织能力强、有威信的一个学生为组长。组长带领小组绘制出海报,并介绍本组基本情况。最后,举行“解开千千结”热身游戏。(组员围成一个圈,先举出左手,握住对面一个组员的左手,再用右手与对面另一个组员右手相握。不能放开手,如何解开这个结)。这个活动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3.增强自信,提高能力。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开展“同学眼中的我”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写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将写好的优点送给所写的对象,让同学之间一起分享所写的评价。学生通过别人写自己的优点,可以使自己的信心倍增。同时,让学生学会去赞美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让学生观看家庭冲突情境剧,并模仿和表演。让学生找到解决情境中家庭矛盾的方法,这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扮演家长角色而体验到父母的艰辛,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亲情,感恩父母。一是播放感恩父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恩情。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以前不懂事,现在感到很愧疚,还有的学生说以前不听父母的话,现在才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二是做一个测试游戏。先让学生在纸上写出5个最亲的人。很多学生都写上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婆”等亲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划掉一个亲人的名字,并说明:划掉一个名字就等于这个亲人永远离开了自己。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划掉,也就意味着一个个亲人离开。学生不忍心地划去一个个亲人的名字,在划的同时,就想到了这些亲人对自己的恩情,于是,很多学生都哭了。工作组的主持人此时顺势而导,请一些学生现场对父母说说心里话。有的学生说自己不懂事,以前不懂得父母的艰辛,也不知道亲情的珍贵,一旦要失去亲人的事情,才感到亲情是多么的珍贵。一个平时爱上网的学生鼓起勇气说,以前他经常上网,不爱学习,现在知道了这样做是愧对父母的付出,所以在大家面前保证,一定戒除网瘾,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5.做好评估,总结经验。小组工作评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目标的达成上进行,二是对组员及工作人员参与度方面进行评估。组员参与热情高,而且小组之间的分享与行动也比较积极,小组工作人员在小组活动中运用恰当工作技巧,有目的地引导,适当地运用倾听、同感、同理心等方法,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且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加之有效的分享环节,使得很多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收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理论性,让学生在小组德育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通过尝试探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以增强德育活动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篇9

关键词:德育工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46-01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我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本学期我在德育工作方面认真按计划进行。一直利用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双十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德育工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一、抓常规训练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生语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篇10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方法;途径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栋梁,对他们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教师必须要基于教学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它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有效方法与途径打造高效课堂,发挥其教育意义。也只有这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思想进步提供有力帮助,培养他们成才。

一、立足生活实际,彰显学生身边的思想品德

很多小学生对品德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主要还是因为它脱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课本内容,一味给学生讲大道理,殊不知这样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传统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老师会跟学生说很多的人生道理,有时也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然而对孩子们而言,却没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因为它不属于小学生的身边世界,太过于陌生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实在失去了原本的兴趣。而要想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意义,锤炼他们的人格,塑造他们的品质,就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他们的内心需要进行教学工作。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再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跳独舞,因为这样实在起不到预计的效果,即便老师讲得再好,也是在做无用功。只有立足于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其价值所在,才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现质的改变。例如,当老师教学时,不能只说一些专业的术语去解释,而要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知道其实它就在自己身边。孝亲敬老,是孩子们与父母亲人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助人为乐,可以在平时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体现,甚至是走在路上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等。生活中处处皆有品德的影子,只要做好了身边的小事,与人为善,其实就是拥有了高尚的品质。立足生活实际,彰显学生身边的思想品德,这种教学方法是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在某些小学生看来是索然无趣的,因为上课时就是听老师一味地讲,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旁观者,于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搞小动作。然而,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他们愿意认真听讲,教学工作才得以展开,否则即便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是毫无意义。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活动,因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广泛,而且主题性强,那么这些活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此特点,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小学品德课肯定会涉及很多有争议的话题,对同一个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这点毋庸置疑,老师可以就这些话题举行辩论赛,将课堂这一舞台交给学生。一般辩论双方各有四人,两方竞争,学生要想自己所在的正方或反方获胜,就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据理力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赢,这一过程还能教会孩子们知道合作的意义。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互相“争斗”,如此有趣的课堂,岂能不得孩子们的欢心?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有效教学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高效性。

三、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目前,我国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时期,孩子们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好好学习文化课,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进入理想的大学,而除此之外的内容,可以适当忽略。恰好,品德与社会就属于他们疏忽的那部分。不仅学生有这种想法,甚至有些老师也存有这种心理。这样一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地位就未能受到充分尊重,它属于“不太重要”的范畴内,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品德与社会教学陷入困境,失去了这门课程原本的意义,本末倒置,对于孩子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小学品德教育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无形之中渗透给学生的,润物细无声,这种细腻的渗透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然而,其教学地位却未受到充分尊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品德教学氛围,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呼吸着这种风气,感受着它的韵味,长此以往,自然就对品德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自身的素质也有了极大提升。当校园环境都浸润着思想品德之风时,全校师生对其的态度都会有所改变,认识到它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品德教学的地位大大提升。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这种有效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意义。

本文对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寻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方法,发挥其教育意义。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彰显学生身边的思想品德;开展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等,通过这些途径,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此,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大意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