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前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部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此,但功利心往往使之将重心放在单纯地为学生找工作、谋出路上。课程设置上存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连接不紧密、选修课和跨修课选择性不多、灵活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奠基关系或服务关系。以医学院校为例,人文类的课程安排很少,仅占所有课时的8%,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只注重学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极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统合性引导。
(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未真正紧密结合
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卫生高职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卫生高职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作为根基贯穿始终,与其他职业技能课程紧密相关。但是在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绝大多数德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而且又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即使上课运用案例也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能深入剖析;而专业课老师重技能教授忽视德育,在授课中极少涉及到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甚至武断地将德育教育同自然学科教育相分离,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投入对两者无法同时兼顾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是中等职业学校的2.2倍,国家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入差别巨大。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大多数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收效更快、效果更易显现的职业技能教育中,通过对实训室、模拟室、仪器设备、教学挂图、模型的购置,保证了学校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优化,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对于德育教育视听资料的投入仅停留在图书资料、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等基础层面,专题报告、校外培训、专家讲座少之又少,只有当德育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学校管理者才会引起重视。
(四)德育教育未能真正运用高新技术,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新时期,运用高新技术开展德育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必然趋势。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在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现代仿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专业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实物投影、仿真实习实训、生产性实习实训、多功能录播室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相比之下,德育教育显得及为滞后。一方面,德育课程教育过程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发挥教学内容展示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被完全分割成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部分,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
二、紧密联系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平等对待
德育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教育,其在操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重视教师的德育水平,树立榜样,评选德育标兵,加强与德育教育高水平院校间的交流、学习,真正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作风扎实、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经费投入上,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对待,专项设立德育教育经费,购买良好的教学设备,完善德育教育的基础设施。
(二)德育教育工作要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医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更要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一方面,注重德育教育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在案例中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医疗系统内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同时,采用微电影和纪录片形式,运用学生身边耳闻目见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与思考,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职业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德育教育。实习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开始为患者服务的初步时期,也是学生现有的职业观、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冲突融合的时期。因此,指导学生的临床医生或护士要格外重视临床医德教育并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有不妥之处应该及时批评指正,在这个时期强化学生知、行、言的统一,使其具备确定地认知、正确地行为、恰当地表达,为将要真正面对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衔接
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开拓教学思路,开发、利用和整合开放性教学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是指打破专业和学科以及学校界限,通过网络链接等形式,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不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教材、教学课件、图书资料、仿真实训软件和课程标准、视频资料以及现场流程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或学分互认制度进行共享,使这些资源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开放性教学资源打破了学校和专业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品行陶冶。总之,多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改进现有德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工作的开展。
(四)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衔接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发挥其最大功效。教学中以内容为切入点,将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各方面受到启发,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如何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做到“先成人,后成才”。其次,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坚持利用板报、专栏、广播等传统舆论阵地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等新型社交工具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在校园网络社区上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专栏,针对医学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讨论,不断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广度和宽度。第三,利用好各种活动资源,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一方面,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都会开展各项职业技能操作比赛,在比赛期间加入“德育风采人物”评选等活动,将职业技能与德育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结合的有利时机。学校团委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志愿活动,借此来进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两者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三、小结
卫生高职校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摇篮,责任重大。只有真正培养出素质高、医德高、能力高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无愧于社会的希望和民族的寄托。在卫生高职校中只有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紧密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卫生高职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陆恒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姬颖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应该接受德育教学,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德育老师只需对学生给予适度引导,就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是非对错也不能够进行有效辨别,老师必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强化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育方式非常单调
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德育教育课程与其他科目并未紧密联系,处于孤立状态,德育教育工作无法渗透、融入于课堂中。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大多采用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说理疏导法等方式,在品德实践、陶冶情操方面不够重视[1]。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采用死板、单调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行为与品德知识无法密切联系。
(二)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缺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阻碍作用。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学生不愿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不愿与他人交流等,导致德育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三)不重视德育教育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流露,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已经学会了上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易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偏差。
二、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单纯依靠某学科来实施,它必须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德育是小学生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老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实施德育教育,例如经验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而且在课后也要充分体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德育教育内容,指导小学生辨别善恶,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
(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环境通过班风、学风、校风表现出来,是无形力量,有利于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精神环境[2]。自然环境包括学生活动、生活、学习等各种场所,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可以使小学生保持好的心情,更愿意主动学习。
其次,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要相结合,小学生受到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影响非常大,若老师、家长能够做好榜样,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小学生成长有益[3]。
(三)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在小学生成长阶段,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若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则学生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为此,老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行为表现,起到表率与带头作用,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4]。
(四)组织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不能够单纯依靠说教,学校还需创新教学方式,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小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简单,他们也渴望丰富自己的生活,学校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送温暖,并鼓励学生将活动内容记录下来,学生还可进入田间劳作,享受劳动的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通过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结束语:
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增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通过强制说教的方式进行,老师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起到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然后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利于人们对德育教育工作增强了解。
参考文献:
[1]秦文娟,李巍,张立冬.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69.
[2]杜伟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56-57.
篇3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高高在上,向学生宣讲一些道德的标准和理论,要求学生如何做,为荣;不怎样做,为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会带来一种压力感。而且,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也会让学生发现教师如果做了一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干扰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言行一致才会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所以,德育工作不是只要学生学会了就可以,这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方向的流动。德育教育的效果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自然发生的。德育工作不落痕迹自然渗透,让学生内心无声无息中,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角度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也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说,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让学生有所触动,当学生有所触动之后,自然的就能够透过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态度。而态度的内容实际上反映出来我们对周围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认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体,学生思考并且实践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从学生主体感受上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内在的觉察和外在的表现,综合地进行考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细节,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况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产生效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且做出回应,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篇4
第一,关于学思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道德知识、进行道德修养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学生:虽然学和思都很重要,但两者比较起来,学是主要的,如果不努力学习有关的道德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康德曾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学习,不思考,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无法去开拓创新。思考,不学习,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有所创新。学与思,是学习道德知识的两把钥匙。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做到学与思相结合,既要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又要具有判断道德是非的思考能力。
第二,关于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道德认识与信念和道德情感付诸于实践,这就是言行一致。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学”或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是具体的道德实践。实际上,如果不能把人的道德认识与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失败。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在孔子的眼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更反对“言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为了防止言行脱节,他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仁者,其言也”(《颜渊》)。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能只凭他说的,而要看他做。孔子特别欣赏在道德实践方面身体力行的人,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的要求,强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的观点。
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空洞说教上,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来体现和检验,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应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应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第三,关于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多层次的差异性,孔子认为只能从道德教育主体──学生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甚至根据某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为政》篇中,同是问孔子孝,孟懿子问时,答曰:“无违”;孟武伯问时,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时,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时,答曰:“色难”,同一问题,答案不同,程子解释说:“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孔子的说法不同,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也提出,教育的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在年龄、心理、智力等方面,肯定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性格特征来进行道德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
第四,关于启发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所谓启发诱导,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道德教育的时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地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孔子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和钻研道德的内容,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即不到学生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而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一解释科学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其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为三年之丧本来就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 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此,孔子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学而》)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公冶长》)以强烈的求知进取精神启迪学生。孔子在强调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工作者应实行启发诱导的教育,注意循序渐进,用“循循然诱人”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在培养学生情志上,使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五,关于以身作则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注意在德育实践时以身作则,他认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对被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这些话,充分说明德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教育方法的实践者。例如,孔子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就“每事问”,虚心求教;他要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就“好古敏学”,“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要有理想,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通过教育者的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正是因为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他在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威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德育工作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具有人格的力量,受教育者才会真正敬仰教育者,以教育者为榜样,在实践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第六,关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方法。
有了完善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还得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来克服不正确的情感、欲望和纠正错误,所以孔子特别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先要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为学、修德。孔子认为只有能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坚强道德意志、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还强调恒心的重要性,他引用南人的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先进》),指出缺乏恒心的人,连巫医都做不成。他发挥《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观点,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进也”(《宪问》)来比喻完善道德修养必须勇往直前,有恒心与毅力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为那些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的人惋惜,他批评意志薄弱缺乏恒心的人。要求学生要经得起艰苦的磨练与捶打,加强意志锻炼,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述而》)。后来孟子发挥了孔子这一思想,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任何一种道德行为的完成,都是克服各种障碍、挫折与困难的结果,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不会做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的。
篇5
关键词:教师;德育教育;积累;潜移默化
道德教育是伦理知识的教育,它与科学知识不同,学生向教师学习的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是充满主观内在性的、主体选择性的观念体系。道德知识是附着于情感化的教师身上,吸引学生自觉地趋近和认同。所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那么,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教师在教育和引导中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在实践,注重积累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注重积累”。首先,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时刻以学生为根本,使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学习与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其次,以学校内的教育为辅,让学生从一点一滴来理解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使个人认识与社会道德评价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但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还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班干部起到引领的作用。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班干部各尽其职,组织同学们进行有效的合作,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科任老师保持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选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对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忌讳的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变成对手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对手关系改为助手关系呢?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所在。我认为首先班主任要有多设助手的想法,要使每一名班干部成为助手,要把每一名学生当作助手。每名学生在班级中都负责一定的事情,大家都为班级负责,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才华,为班级争荣誉,重新塑造自己。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从严要求,不断克服缺点,积极向上,他们的才华显露了,人格美了,形象改变了,信心也回来了,从而达到了思想转化的效果。
三、让诚信教育发挥作用,从而优化环境
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理解诚信,践行诚信。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内心的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为人师,身体力行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感到自己没有任何特权,遵守校规校纪是必需的,以强化管理工作。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同时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时刻发光。
参考文献:
1.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2.名师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资料.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表扬肯定
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体育优势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教学中多通过练习、游戏、竞赛等方法进行教学。初中时期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体育活动,他们的行为、个性、爱好、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够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体育教学常规进行德育
教学常规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好作风,
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通过课堂常规的逐步落
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班级纪律,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纪律的良好道德品质。
2.充分利用体育中竞赛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激励体育较好的学生,鼓励体育较差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激励学生的时候,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能接受失败的考验,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比赛结果。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法制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使学生逐步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突出学生优点,加以表扬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
如在接力比赛中,遇到有学生因在比赛中交接棒失误而懊悔不已的情况,教师应及时给学生以技术指导,同时也要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而面对一些学生出现的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则给予适当地批评,能提高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
4.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来来感染学生,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好的示范作用,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利用丰富有趣的语言,独特的教法,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环境,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5.利用独特、新颖、合理的体育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使教学形式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结合,提高教育的效益。教师在讲解示范中,重点强调体育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教师示范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增强学生自动获得基本体育技能,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了解技术和完成技术。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7
德、智、体、美、劳共同组成了学校教学内容。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而一个人良好的德育素质,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对社会也有着重要影响。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门特殊学科,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不仅能传授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教育这一特殊性,在体育教育中结合德育教育,向学生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体育和德育水平得到提升。
一、浅析当前初中生德育现状
(一)不懂爱护公物,公共意识差
现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极度保护,爷爷奶奶等隔代人对孩子甚是宠爱,导致溺爱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容易使其以自我为中心。在公共场合下,不愿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养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没有爱护公共设施,甚至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物,缺乏公德意识。
(二)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
当下很多中学生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行为处事存在很严重问题。做事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感受;想得到回报,却不愿付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做不到对他人以礼相待;只知接受别人帮助,却不能怀有感恩之心。做任何事情永远把自己放第一位,不能考虑他人感受。
(三)缺乏诚信,集体意识差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今许多中学生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并模仿一些所谓“社会人”的处事方式。甚至认为,做事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圆滑处事”就是“老练”表现,不守诚信并不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而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中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个性很强,不信任身边的同学,不愿意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合作,全局意识差。而良好的品德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才会开花结果,人和人之间一旦缺乏信任,缺少了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那么必然会导致道德缺失。
(四)学校德育体系不完善
小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每个成长阶段对其性格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德育教育,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显然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们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教师的健美体质和人格魅力
体育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体育知识学习,经历过专业的体能训练,身体素质好,拥有良好的健美体质,会呈现出较好的精神面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人人追求健美的时代,中学生也希望自己具备健康完美的身材,这无疑会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体育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并掌握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体育教师对待学生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把他们当做朋友,进而彼此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正是作为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之一。
(二)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它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课程。而对德育教育而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所学德育知识,端正自己的品行。体育课的教学在动态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相对于其他学科,则更容易反映出学生的品格毅力、人际交往以及组织纪律等问题。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学生德育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三)中学生学习能力强,汲取知识快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和心智成熟时期,也是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人生时期。而学生在此期间,学习能力强,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和运用能力强,有能力辨别是非,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提升中学生的的道德素质。
三、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体育教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作为人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因为教师的品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二)加强学生对的与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师要适当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让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学生的思想里生根发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懂得维护爱国和集体主义利益,养成良好的品格,如懂文明、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备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德育理论教育范畴。
更为关键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将所学体育内容和德育知识相结合,向学生讲述德育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史有一定了解,以故事形式讲述体育名人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们看到体育健儿们为中华体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拥有坚定不拔的毅力,保持为实现理想永不放弃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身心素质,将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将实际学习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找出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发掘二者教育的相似点,结合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各项体育锻炼中最基本的长跑,长久坚持跑步锻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抵抗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再如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等,这些都是集体运动,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就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运动的参与者要相互信任,彼此鼓励。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仅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还会增强参与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将具体的体育项目和教材特点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操场上的活动,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打扫场地、搬运器材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搬运器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不要随意放置,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在体育运动中,提醒学生互帮互助,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和奉献精神。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方法
作为学校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德育教育是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合理科学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建立集体荣誉意识、民族自豪意识及正义感,实现对真理的理智追求。
一、小学德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现状:
(一)德育教育意识薄弱
在学校教育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清楚的意义,因而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的明确意识。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明确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求。人的行为往往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实践活动能否深入开展往往是由重视的程度及认识的深度决定。学校不明确对德育教育重视的程度,教师就难以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照本宣科的讲课方法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感悟和体验,因而学生对教材内容无法理解,更无法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身体、心理的细微变化,教师不能及时认识并予以关心和纠正,使德育教育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工作重视不足
学校教育将智育培养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工作中致力于科学知识及理智技能的灌输和培养时,高质量的语数英教学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学校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重视,因而德育课程被置于无形。具体教学中,首先,小学在课程安排上为每种每班只安排一节德育课,一般为下午的一节或二节,课时少;其次,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时,一般以社会、思想品德等作为教材,使教学内容理论性较重,实践活动的缺乏,使德育课程离学生生活较远,因而理解和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再次,教师进行教学组织时,往往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呆板;最后,课后作业布置时,往往偏于知识性,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可操作性较差。
(三)德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学校往往缺乏专职的德育教师,德育工作往往是由语数英或班主任等老师兼任。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学校认为专门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专职德育教师浪费人才,浪费经费;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的专职德育教师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从事德育工作感觉自己大材小用,因此,小学的德育师资较为欠缺。另一方面,兼任的德育教师为了主干课程的教学效率,往往占用德育课堂,致使本就较少的德育时间更为缺乏。
(四)德育资源及评价不足
很多小学受自身教育经费的限制,往往在德育工作上投入不足,经费的缺乏致使德育资源缺乏保障,学校德育教育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育教育在受到严重限制的同时,难以保证有效的实践;另一方面,德育工作缺乏可行的评价依据和有效的评价措施,教师在没有教学压力负担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形成实质性的负担,因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操作性难以有效保障。
二、优化并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特提出以下有效的优化和改进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为使德育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提高德育认识,明确德育目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德育教育在美育、体育、智育及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对其他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认清;其次,教师在强化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德育教育的整体过程积极参与,使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操等得以有意识的培养,在言传身教中实现对学生品质和智慧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再次,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其将教师的品质和行为作为自身日常行为标准的意识,使其将教师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等视为自身行为的典范,通过自觉主动学习情感的建立,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育思想、德育知识的学习,培养优异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在强化对德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自觉加强对德育教师的重视,自觉强化对德育教学的监督,自觉增加对德育经费的投资,可以通过将德育教师进行外派学习和培训等,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等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播放一些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集体观看。观看完以后,再让学生参照这些先进事迹以及先进人物谈下自己看法和感慨,然后教师再依此为切入口,正确的引领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意识。当然也可以播放一些身边的小事来教育学生,像什么公共场合不乱丢垃圾、在车上要给老人以及残疾人主动让座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以尽可能的做好对学生自身道德意识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工作。
(二)遵循原则,重视方法
为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本,重视参与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在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其认识的清晰化和条理化;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使其获得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培养其自觉探究意识。
2、以现实为手段,重视探究性。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将现实中典型的有违道德标准的现象选取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现象的原因、情境及优劣影响等明确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将其同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道德规范,形成自律品质。
3、以教师为核心,重视针对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问题的观察分析,使之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首先,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和接触,在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其身心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行为动向;其次,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各科教师的联系,在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的同时,实现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一致;再次,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明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行为反映和心理变化;最后,在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时,班主任要培养自身的细心和耐心,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分析思想问题产生根源的同时,进行谨慎正确的处理。
比如,教师在教学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个别同学经常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不爱学习,不但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学习;下课之后对其他同学动手动脚;老师布置作业,也不认真完成等问题时,不要一上来就对该同学进行严厉批评和管教,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和他谈一谈,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以及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一开始就对他进行严厉教育批评,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应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先说出他平常做的一些事情,然后让他自己反思一下这些事情是对是错;然后再问“你感觉老师在课堂上为什么批评你,班上的同学为什么不大喜欢你”,这时他就会意识到以前做的事情大都是错的,“老师批评我,同学们不喜欢我,都是因为我常常违反课堂纪律、欺负其他同学....”“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你还是一个敢承认错误的好孩子,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大家才会喜欢你呢?”,这时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会说“我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认真完成作业,不欺负其他同学”。最后老师再对他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激励“乖,这才是好孩子,你一定可以的,老师看好你。”
在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之后,教师还得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帮助他克服掉这些毛病,比如给他调换座位,让班上比较有细心、耐心的女同学和他坐在一起,争取通过发挥同桌的力量,来进一步的感化和影响他。同时教师也应不定期的和他进行一些平和的谈话交流,以了解他最近的状况。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实现了“双赢”。
4、以活动为途径,重视实效性。德育教育在重视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结合可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主体性得以发挥。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结合其兴趣爱好等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或敬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以爱心和帮助;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和教育性报告会等,使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强。
(三)及时考核,重视评价
教学过程中,学校还要对教师德育教学的状态、形式、思想、方法等进行及时考核,将德育教学的效果计入教师的工作考核,将德育学习的成果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总之,在及时的考核中,加强学生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结束语:
德育教育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学教育应将德育教育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唐惠玉.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提效方案研究[J]. 小学教学参考, 2011,(06) .
[2] 仁真古.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9) .
[3] 刘明和. 怎样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7)
篇9
1、要针对学生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校德育的各种机制上,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各个政治思想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发挥高职德育课堂的主渠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德育课堂是高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能手” 和“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工厂,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到工厂车间去观摩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学院宣传部始终把学校的各类宣传阵地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文明行为。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高职学生比较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广泛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个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使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用企业劳模、能手的人格魅力来引导高职学生如何做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四、不断开拓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使网络更有利于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多从网上吸取养分,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来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独特新颖,更加浅显易懂。多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新颖性、独立性等特点,可以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帮助高职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德育更加受到学生喜欢,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