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茶园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茶园的特点

篇1

摘 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节,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生态旅游,2016(06).

篇2

关键词 茶树生长;气象条件;地理因子;病虫害;对策;山东枣庄

枣庄是山东省主要产茶地区之一,茶园面积近667hm2。其茶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山区,海拔在100~600m的丘陵山地均有分布。枣庄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但适宜的生态条件也给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1适合生产优质茶叶的气候、地理因子

1.1适宜茶树生长的气象因子

茶树是喜光植物,对光照要求特别严,太阳光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适宜茶树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2℃。地温日平均需11℃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3℃。雨水充足也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必要条件,但过多也有不利品质的影响,一般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比较适合。

1.2适宜茶树生长的地理因子

茶树对土壤的要求特别严格,一般要求是土层厚达1m以上并不含石灰石,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pH值4.5~6.5为宜。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 000m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以下。

2枣庄市的气候和土壤情况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2.1日照

枣庄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在2 512.0~2 768.4h之间,日照时数地理分布的特点为山区丘陵多于平原洼地;全市平均无霜期在205~228d之间。从地形与无霜期看,山区、坡地无霜期比一般平地长20~25d。枣庄市大部分茶园分布于山地、丘陵,以特殊的地理条件不仅给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日照时数与无霜期的延长也延长了茶园病虫害的生活史。

2.2温度

枣庄市茶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5℃左右,严寒酷暑日数较少,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大多数害虫均无明显越冬现象,从而延长了病虫害在茶园的危害期。枣庄市干旱季节和雨湿季节区分明显,致使茶园病虫害也相应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由于11月至次年5月前的干旱几率较大,比较耐旱的害虫种类如茶蚜、叶螨类、茶黄蓟马等危害一般较为严重;随着气温的回升,雨湿季节的到来而危害减轻。此时,由于低温和干旱而受抑制发育滞缓的病虫害如茶毛虫、茶黑茸毒蛾等类害虫则发育加快,种群数量明显增大,危害也愈加严重。而在山区和高海拔茶园发生普遍的一些真菌病害,如茶白星病、茶园赤星病等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生危害严重;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茶云纹叶枯病等高温高湿型病害则危害加大,严重时,引起茶园成片茶叶大量枯黄和脱落,导致茶树势衰弱。

2.3降水

枣庄市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左右,是山东省降雨量较充沛的地区之一。降雨量的增加给茶园内经常发生的低温高湿性病害的发生创造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同时加速了一些枝干病害的传播蔓延。

2.4土壤与地形

枣庄全市均有茶树种植,且茶区主要分布于山区。全市茶园土地大部分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其pH值也在6.0左右,茶园所处的海拔高度在100~600m,土壤通气性、透水性能良好。枣庄市的气候条件、土壤、地理条件基本符合茶树栽培和正常生长;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是茶园病虫害适宜的繁衍地。

3防治技术及相关对策

由于枣庄市茶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山区地貌错综复杂,为全市茶树创造了独特、优越的生长环境;但同时茶园适宜的生态条件使茶树病虫害得以大量繁衍。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给全市茶树业的发展带来障碍,为解决当前茶树生长存在的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茶区应发展以生态为主体、植物种群多样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园,促进茶园的生态平衡,茶林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保护林带、茶果、茶林、茶药等茶园,进一步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群落之间良好的调控能力,以达到限制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目的。

(2)了解茶园内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种类、危害状况,明确主要防治对象,掌握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大力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采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促进茶园通风透光。

篇3

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在确保茶园景观相关完整的基础上,借助人工设施和其他景观建筑,对茶园进行分割、区别联系。茶园景观需要具备天然之趣,而人文景观则需要区别于自然,想要让二者呈现出的整体效果较为整体,就必须让文化主题、茶园建筑和分区功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尽可能地将功能融入到情景之中,通过发挥景观的文化展示来实现功能,从而达到景观与景观在功能性、视觉性和文化性的统一,增强观光茶园整体的艺术效果。

3茶园景观设计中艺术形式与景观的融合

3.1寓“茶道”于景观

第一,在茶园的景观设计当中,要对茶符号进行适当包装,茶符号包括茶叶、茶树、茶坊、采茶工具等与茶叶生产、制作相关的物质符号和承载着茶文化及相关茶元素的精神符号两种。在对茶符号进行设计时,需要注重整体的搭配和效果,在整体设计和开发中融入实际的景观,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景观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以当地的自然资源、民族特色、茶艺风格为基础,对茶园具体景观进行设计,再结合景观设计原则指导,对具体景观建筑进行建设和添置。第二,通过色彩渲染和色彩搭配的方式对茶道精神进行展示。茶园中最多的就是茶树,绿色是主色调,因此,在对茶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入其它的颜色,烘托和陪衬茶道文化氛围。茶园的色彩搭配主要有植物景观色彩搭配和人为色彩搭配两种,其中植物景观主要依靠植物呈现出的季节性颜色变化为茶园增添不同的色彩,而人为景观则相对更加稳定,因此,在茶园景观的设计中需要运用认为景观,以保证其完整性和整体性。但是,要掌握和控制好人为色彩的使用度,过多的使用会造成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到茶园景观中整体的自然特性。第三,搭配运用声、光色彩,增加茶园景观的文化氛围,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园林的整体艺术层次。将现代技术和手段运用在茶园景观设计之中,例如,利用日照和景观位置的变化,结合光影成像技术,通过阴影和明暗两种效果在茶园景观建筑中的成像,为游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3.2空间设计理念运用

第一,对于景观单体空间的开发和设计,需要对景观的坡度、底面、平轮廓线等进行全面考量,还需要结合本地特点运用开敞、半开敞、闭合三种空间形式,对景观的作用、所能呈现出的效果、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和烘托茶文化的氛围,从而在茶园景观设计中选取合适的景观单体空间开发结构和开发类型。第二,在进行空间组合的设计和开发时,要注重各单元之间的搭配性和独立性,既要对单体景观的功能和所营造的氛围进行充分体现,又要保证整体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茶园景观的设计者还需要妥善处理空间组合的过渡节点,确保单体景观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一脉相承,不显得很突兀。在设计时,可以借鉴中国园林建筑中“起”“承”“转”“合”的空间组合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让各景观之间互为依托的同时相互影响,从而呈现出错落有致、线条流畅的特点,而这种具备节奏感和良好韵律感的艺术性景观设计更能吸引游客,同时为游客提供更为畅快、舒适的体验。

3.3传统造园手法运用

首先,主次搭配手法运用。在设计观光茶园时,要注意主景致与次景致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突出每个单元的主题,从而促进景观建筑节奏型和整体气势的形成。在运用此手法时,景观设计者可以通过凸显主景观色彩、增加主景观高度、面积等方法对主景观进行设计,但是,需要注意其与周围色彩、环境、位置关系、质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其次,借景手法运用。观光茶园也属于园林的一种,因此,其和传统园林具有一致的主题设计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借景手法最核心的思想,在对茶园景观进行设计时,要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尽量做到因时因地,充分利用溪流、山体等随势造景,做到自然成景。同时,茶园的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当地文化特点的体现,让不同地区的茶园展示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让游客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更好的从观光旅游中放松身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篇4

关键词 茶树;无公害;种植基地选择;高标准建园;品种选择;茶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00-01

1 种植基地选择

茶树实现无公害栽培,一般对种植地块要求比较严格,要求生态环境好、附近没有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并且要求可持续生产能力比较强[1]。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茶园环境以及茶园灌溉用水等指标进行核实,以确保指标符合要求。同时,对茶园交通状况和四周环境也有要求,一般要求茶园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距离保持在5 km以上,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隔离带,宽度要达到50~100 m。可以选择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或者选择森林、果园和作物作屏障。为了保障茶园的生态环境,要求在茶园的沟边、路边设置防护林。

2 高标准建园

2.1 新建茶园标准

新建无公害茶园对土壤土层深度、耕作层的深度要求分别为超过1.0、0.5 m,且要求土壤含有机质大于1.5 g/kg、pH值4.5~6.5、肥力水平高、坡度低于25°,以丘陵地或平缓山坡地为宜;因地制宜对茶园、林、水、路进行科学规划,保证水沟、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设施配置比较合理,确保茶园干道、支道、步行道设置合理[1];做好茶园山顶、道路旁、边缘以及园内留植树空间、土埂和梯壁处的植树造林种草工作,确保茶园四周及内部的绿化和水土达标;茶园开垦时宜按照梯层等高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翻垦山表面的全部土层,深度约为50 cm,对土埂和梯壁进行修筑,达到茶园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整齐协调、比较美观的效果[2]。另外,为避免浪费,注意合理利用表土回填。

2.2 现有茶园技改标准

现有茶园的改造方法主要是园改、、树改等,根据无公害茶园要求,逐步进行改造。其中园改主要针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茶园,采取拉好等高线、开沟排灌、修筑平台、 梯层前沿构筑梯埂(20 cm)、梯层内挖竹节沟(15 cm)等措施。方法有2种,即增施有机肥和深翻改土。一般要求茶园行间深施重施有机肥,可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饼肥类以及专用肥或有机肥,施肥沟深宽规格均约为50 cm。树改主要是对树冠进行改造,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式。常规性效益好的投产茶园的树冠改造比较适宜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园宜用重修或台刈,修剪要求完整光滑[3]。

3 品种选择

在茶树品种的选择上,根据当地土壤性状、气候特点,以丰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为宜,同时根据各品种对虫害的不同抗性,以及早、中、迟芽品种栽培时间,采取搭配种植的方式。在茶苗质量上,以苗高超过20 cm以上、茎粗达2.5 mm、植株粗壮、无病的茶苗为宜。栽植时,各行距、丛距分别约为1.5、0.3 m,按条栽与丛栽方式进行,保证密度合理。对现有茶园进行换代改种,主要针对品种混杂、品质低劣、效益比较低的茶园,尤其是树龄长、树势严重衰退的老茶园,应选择优质高效品种,以提高茶园效益。

4 茶园管理

秋季对茶园进行1次深翻,可以降低土中的越冬病虫源。深耕结合培土进行,勤防除杂草。采取平衡施肥或者测土施肥的方法,满足茶树各期对养分的需求。还可通过种植豆科类绿肥、茶行间铺草、放养蚯蚓等农艺措施培肥土壤。在茶树水分管理上,除了保持正常水分外,注意做好地势低洼区的开渠排水工作[3-4]。病虫害防治上,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和物理防治,加强茶园管理,利用害虫趋性进行诱杀;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好天敌资源,利用以虫治虫方式,或者选择春雷霉素、颗粒体病毒、乳状芽孢杆菌等生物类药剂防治。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化学药剂。另外,在茶园中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也可降低病虫的危害,实现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1]。

5 合理修剪采养

茶树修剪可以采取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方式[4]。其中重修剪主要是改善茶园树冠,为防止剪口被病菌和苔藓感染,可使用波尔多液清洗树干。覆盖度大的茶园为确保茶行间距合理,要求每年修剪1次,主要修剪茶树的边缘。修剪的枝叶除了粗干枝和病虫枝条进行清除外,其余应保留在茶园中培肥土壤。采摘时坚持“量质兼顾、采留结合、因园制宜”的原则。如果茶园发芽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可以进行机采,但为了防止污染茶树、茶叶及土壤,对采茶机用油种类提出要求,以机油和无铅汽油为宜。手工采茶不能采取抓采或者捋采的方式,以免影响芽叶的新鲜、完整、均匀程度,以提手采方式为宜,确保不夹杂鳞片、茶果、鱼叶、老枝叶等。为了防止摘好的茶叶鲜叶变质或被污染,摘后选择干净、通风性好的竹编网茶篮或篓筐进行盛装,并及时运到茶厂加工[1]。

6 参考文献

[1] 王肇剑.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04-105.

[2] 陈菲.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要点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5):201.

篇5

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为了调整园区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精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2013年园区开始从浙江安吉等地大力引进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叶安吉黄茶、白茶等系列新品种,着力把园区打造成高效有机生态茶叶的生产与观光基地、茶树新品种新技术引试培育和推广基地。

一、茶树的生态特点

1. 气候条件

①气温。不同品种茶树,对气温要求各异。一般中小叶品种要求平均气温12℃以上,≥10℃积温在3800℃以上,所能忍受的极限低温不能低于-12℃,最适气温20~28℃。当连续数日平均气温高于35℃且伴有干旱时,枝梢呈枯萎状。

②光照。光照对于茶树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光的强度和性质,茶树较耐阴,喜弱光和漫射光。

③雨量和湿度。茶树适宜的降雨量为年平均1000~

2000毫米,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为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以80%~90%为佳,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为宜。

2. 土壤条件

茶树对土壤适应性较广,红壤、黄壤、砂壤土均可。土壤结构要求保水和通水性良好,地下水位要求在地表1米以下,土层深度在60厘米以上,土壤pH值在4.0~6.5。茶树是嫌钙植物,含钙量要求在0.2%以下。茶树根部汁液含有多种有机酸,酸性土壤能给茶树共生的根菌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改善茶树的营养与水分条件。

3. 地形条件

要求坡度小于25°、 海拔1000米以下。俗话说“高山出好茶”,除了高山多云雾外,温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时间短、湿度大和芽叶持嫩性较强等特点,也利于提高茶叶香气、滋味和嫩度。

二、茶园建设

1. 园地选择

园地选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周围生态环境。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中对空气、土壤和灌溉水质量等自然条件的要求。二是土壤条件。土层要深厚,土壤通透性良好,呈酸性或弱酸性(pH值为4.5~6.5)。三是地形条件。应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和山地缓坡地带,坡度以3~15°最为适宜。

2. 园地规划

园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重点是规划好路网、灌排系统、生态系统等。茶行长度一般不超过50米,茶园小区面积一般不超过0.67公顷。

①道路和水利系统。根据园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与茶园道路相协调,建立良好的茶园灌溉系统,茶园灌溉方法主要有喷灌、滴灌、漫灌等。

②茶园生态建设。为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和遮阴树,在园内空地或幼龄茶园中可以套种矮秆的豆科作物(如花生、大豆、绿豆等),以利于降低夏季茶园的光照强度,保持土壤肥力,同时还能降低外界污染物向茶园传播。防护林和行道树最好选择具有固定氮素的豆科植物或者根系深的直根系植物,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木或者适宜红壤山地种植的果树,形成茶林、茶果结构模式,乔木和灌木相结合。较为理想的防护林和行道树有杉树、马尾松、湿地松、油茶、油桐、乌桕、苦楝和杨梅树等。

3. 园地开垦与整理

①开垦方法和时间要求。垦地应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而选择适宜的日期、方法和施工技术,以预防茶园水土流失。园区主要以平地和15°以下的缓坡地为主,实行等高线建园。在不规则坡面,按照“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原则规划。建园时间选择在秋冬季节或“伏天”,夏季烈日暴晒或者冬季严寒地冻,可促使土壤熟化,并且有利于除去恶性杂草。

②开挖种植沟、施足底肥。园地经开垦整理和清理杂草后,用机械按茶行开深40~50厘米、宽50~60厘米的种植沟。开沟时注意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做到表土回填沟底、心土回填沟面。在种植沟内分层施足有机肥,有机肥以农家肥、饼肥为主,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3000千克、饼肥150~200千克、磷肥50~100千克。肥料与表土拌匀后施入种植沟,土肥相融后再加土,分层回填,将种植沟回填整平待种。移栽时根系不能与肥料接触,须有10厘米以上距离,以防烂根。

4. 种植

①选用良种。以选用无性系茶树良种为主,同时安排好品种布局,以利于合理调剂采摘与加工,良种茶园每个品种均应做到集中连片种植。

②种苗质量要求。符合茶树种苗GB 11767中规定的无性系中小叶品种苗木质量指标1~2级标准。一年生苗木高度不低于25厘米,主茎粗度离地面3厘米处直径不小于3毫米;根系发达,侧根数3条以上、长12厘米以上;主茎离地面10厘米以下呈红褐色;着叶数8片以上;无病虫害寄生;品种纯度达100%;一级分枝1~2个。

③合理密植。平地茶园采用直线布置,茶行与主道平行,与步道垂直;坡度在15°以上茶行按等高线布置。本园区采用单条密植早成园的方法种植,行距1.2米,丛距30~35厘米,每丛茶苗1~2株(苗木高度30厘米以上,主茎粗度3毫米以上,良性分枝3个以上的仅需种1株),每亩苗数3000~3200株。

④茶苗移栽。茶苗移栽的最适时期为秋末冬初的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寒露至霜降)与早春的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惊蛰至春分)。选择空气湿润,土壤含水率较高的阴天或雨后初晴的天气移栽效果最好,避免在晴燥天气和下雨天移栽。

⑤提高移栽茶苗成活率方法。一是做到茶苗带土移栽。在起苗前1~2天浇灌1次透水,使苗床土壤湿润,减少起苗时根系损伤。出圃茶苗要及时栽种,做到随起随栽,避免风吹日晒;不能马上定植的应进行假植。长途运输的茶苗应先用黄泥浆水蘸根,再用湿草包扎根部保湿,运输途中还要注意覆盖,防止茶苗过度失水。二是掌握好红壤丘陵区茶苗移栽技术要领,做到“细、现、深、紧、浇、正”。“细”就是由于红壤黏性重易板结,所以土壤要敲细;“现”就是在茶苗定植时,根据规划确定种植规格,按规定株距开好种植穴,做到现开现栽,保持穴内土壤湿润;“深”就是因扦插苗无主根,根系分布浅,定植时要适当深栽;“紧”就是栽植时,将土覆至不露须根后,用手将茶苗向上轻提,以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再加细土压实,以利于耐旱和提高茶苗成活率;“浇”就是栽后随即浇足定根水;“正”即补土扶正茶苗。三是移栽定植后要及时进行草料覆盖或地膜覆盖,防旱保苗,抑制杂草生长。覆盖物可用干茅草、稻草、绿肥等,每亩覆盖量为干草1000~1500千克、湿草2000~2500千克。草料应铺在茶苗基部行间的地面上,作用是保墒保苗,防止土壤冲刷和板结,调节土壤温湿度,促进茶苗根系生长。四是栽后定剪20厘米左右,防止水分蒸发、失水过多,以利于茶苗成活。

三、苗期管理

1. 抗旱、排涝、防冻

幼龄茶园有三忌:一忌旱害。采取茶行间种绿肥、铺草等保墒措施保持茶园水分。园区属红壤丘陵坡地,用喷滴灌方式,既节省了劳力成本,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二忌涝害。在梅雨季节或持续多天下雨导致茶园积水时,需要及时疏渠排涝,预防茶苗烂根。三忌寒害。在秋冬季深耕的同时培土壅蔸,有利于保水防寒,对瘠薄的丘陵红壤茶园作用更显著;在冬季霜雪来临前,采取熏烟、蓬面盖草、行间铺草、灌水等方式可有效预防冻害。

2. 遮阴防晒

在幼苗期由于茶园防护林、行道树和遮阴树未长成,因此可以在夏季采用树枝、遮阳网等进行遮阴。

3. 中耕除草

幼龄茶园除草可结合浅耕培土进行,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每年进行3~5次,深5~10厘米,茶苗周围15厘米左右的杂草必须手工拔除,以免伤苗。无公害茶园与A级绿色茶园允许少量使用低毒有机合成的草甘膦、除草醚等除草剂。

4. 补苗

须在建园后1~2年内将缺苗补齐,最好采用同龄茶苗补。同龄苗来源:一是在建设新茶园时,在附近的土地上种植一部分同品种、同年龄的预备茶苗供今后缺株补植时用。二是同龄苗归并带土移植补缺法。当遇到缺株、断行较多而预备茶苗不足时,将同品种和树龄的茶苗依次移掉几行,通过带土移栽的方法归并到缺丛断行的茶园中去,然后在移掉的空地上栽上新茶苗。

5. 合理施肥

施肥作为栽培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茶叶品质有较大影响。茶树施肥要根据茶树吸肥规律、茶园类型、气候特点、土壤肥力和耕作等情况灵活把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幼龄茶园增施氮磷钾肥,以利于根系生长,提高抗逆性能,氮、磷、钾按照1∶2∶3施用。红壤丘陵地土壤酸性较大,土壤黏性重,应在开垦和整地时适量施用土杂肥、草木灰或谷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通透性,以利于幼龄茶苗根系生长。红壤丘陵地有机质含量低,应坚持以有机肥为主、营养元素平衡施用的原则。茶园施肥规律为“一基三追”,分配比例为基肥和催芽肥各30%,夏、秋追肥各20%,基肥在10月底至11月初施,追肥在各季节茶芽萌发时追施。幼龄茶园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在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25厘米,一般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千克或农家肥1000~2000千克,配施磷、钾肥等其他营养肥料。追肥以沼液、人粪尿或速效肥为主,茶苗栽种当年,根系不发达,不能动土,应用打洞施肥法(穴施)分2次施下,全年亩施标准氮肥5千克(或稀人粪尿、腐熟沼液250~400千克),时间为5月上旬和7月上旬;二龄茶苗全年亩施标准氮肥10千克(或稀人粪尿、腐熟沼液400~500千克),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分3次于3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上旬施下;三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氮肥15千克,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施肥时要求离根茎4~10厘米,浅沟施入覆土,沟深10~15厘米。

6.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奠定优质高产树冠基础的中心环节。通过对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剪去主枝和部分高位侧枝,控制树高,培养健壮骨干枝,促进分枝的合理布局和扩大树冠。经几次定型修剪后,茶树分枝层次明显,有效生产枝增多,树冠覆盖扩大,可为茶叶的优质高产打下坚实基础。新种植的茶树,一般要经过3次定型修剪。定型修剪应考虑茶苗的生长速度,当茶苗高30厘米(种植一年苗)、主茎粗3毫米以上时,进行第一次修剪,修剪高度以15~20厘米为宜,剪去主枝,主枝即在剪口下2~3个腋芽萌发成第二层骨干枝;第二次修剪(种植二年苗)高度是在第一次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第三次修剪(种植三年苗)高度再在第二次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每次修剪时树枝修剪部位都必须充分木质化,否则腋芽萌发分枝角度小,不能达到理想的修剪效果。第三次修剪后,芽叶萌发时即可以进行轻采,实行以养为主,以采为辅,要做到“采高养低,采心养边,采大养小”的原则。经过3次定型修剪后的茶树高度掌握在45~60厘米,这时骨架已经形成,以后再辅之以打顶轻采和轻修剪,进一步培养树冠和采摘面,定型修剪时期原则上都应在一年生长结束后休眠期(每年10月至次年2月)进行。

7.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无公害茶园病虫草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即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有机协调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创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合理利用化学防治技术,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范围,实现茶园优质、丰产、高效的目标。

①农业防治。科学利用茶树在抗性方面的种质遗传特性,定向培育抗性品种;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根据茶园土壤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按照无公害茶园施肥原则,推行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合理进行修剪。

②生物防治。充分保护天敌种群和数量;建立有益生物的稳定群落,保持茶园生态平衡;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③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害虫习性,如害虫对性信息素、光、色的趋性,以及群集性和食性等习性,采取诱杀或机械捕捉的方式对害虫进行防治。如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在茶园进行灯光诱杀防治鳞翅目害虫,单灯有效控制面积三公顷左右;利用黄板诱杀茶园蚜虫、粉虱、小绿叶蝉等,每亩15~20个,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篇6

新分工:打造产业规模化

韩周华是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一位普通农民,从1996年起开始种茶,家有茶园7亩。以前他除了种茶,还要自己加工,然后挤车到市场上去卖,一年下来纯收入不过二三万元。近几年来,他发现收购茶青比经营茶园要赚钱,于是将茶园以每亩600元租给他人种植,自己则一心收购茶青。每年自进入3月茶园开采以来,他每天都非常忙,但和过去不一样的是,他不再在茶园里采茶,而是在村里直接收购茶青,然后送往大型加工厂。每天至少收购二三百斤,纯利上百元,年收入超过5万元。

享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核桃坝村,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加工、卖茶。村民们往往是顾得了采茶就顾不了销售,加工赶时间,走路打转转,心里直慌神。为了卖出去,还得赶到10公里外的县城,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遭遇收茶叶的老板砍价。

随着通村公路的建设和村里茶青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们的市场意识逐渐提升,一种新的茶产业的分工趋势凸显,越来越多的茶农走上了越来越细的分工分业之路,且分工带来的效益倍增。

村支书陈廷明告诉记者,市场大餐激活了核桃坝人坚定走分工分业的产业化之路,村里过去的几百家炒茶坊自然淘汰到现在只有2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大户。7户村民还发起组建了总投资150万元的核桃坝村四品君茶业公司,成为该村茶叶加工、销售和茶文化营销的“航母”。

分工的细化,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可喜的种茶效益。全村现有801户人家,拥有茶园5540亩,人均1.7亩茶。2008年,全村茶叶总产值4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80%。

新生态:引领健康新生活

记者行走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只见万亩茶园青翠欲滴,茶海里一群群的采茶人忙碌地采摘着茶叶。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绿色生态茶园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田坝村位于凤冈县西北部,是遵义市人口、面积最大的村之一。过去,由于缺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艰难。1999年,为改变落后面貌,凤冈县利用当地土质富含锌和硒的特点,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耐旱、附加值高的有机茶。

围绕这一生态兴茶新理念,该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有机茶种植,对茶园施肥、施药等关键管理环节按照有机标准进行,严把质量关,打造绿色、生态、安全、健康锌硒茶。

新尧组的陈明是地道的茶农,现有茶园15亩,投产茶园8亩。养猪4头,通过“猪、沼、茶、林”模式发展有机生态茶,每年光是卖茶青就能赚三四万元,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村主任周朝利介绍,田坝村有机生态茶产业呈现出喜人景象,一是品质好。天然的富锌富硒土壤,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小区气候,为培育优质茶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规模大。全村盛产茶园11000余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8728.5亩,是全国及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三是企业强。共有大型加工企业8家,经过国家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加工企业3家。四是品牌响。涌现了“绿宝石”、“龙江”等知名茶叶品牌,在国家级的茶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12枚。

目前,全村“猪―沼―茶―林”模式种出的有机茶户均达1.5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有机茶仅茶青每亩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如今,田坝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飞跃到当前的80%,成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之一、国家三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新观念:提升发展后劲

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距县城6公里。近年来,依托本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村民转变生产观念,短短几年,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有名的茶叶专业村。

就在几年前,金花村由于200多亩老茶园管理滞后、品种老化,基本没有产生效益,群众对种植茶叶顾虑重重,不愿种、不敢种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了让群众尽快转变观念,走上茶产业这条富民路,(下转第40页)(上接第39页)村支书潘本启没有急于求成。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引进了市场好、价格高的优良品种,号召村组干部、全体党员带头种茶,自己也率先用好田好土种了2亩,并请来茶科所的专家现场授课,指导改良了村集体原有的200多亩茶园的品种。

不到三年时间,新栽种和改良后的茶叶就上市了,且收入十分可观,揉制的茶叶有的每斤卖到100元以上。为此,潘本启趁热打铁,逐组召开动员会,群众栽种热情空前高涨,茶产业发展工作得以迅速推进。

2004年,金花村村支“两委”认真分析研究,并克服土地征用等困难,说服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总投资15万元的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成为遵义市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在春茶交易时期日交易量近20吨,日交易额达40余万元。市场的红火带动了茶叶加工企业的兴起和周边区域茶青市场的发展。

潘本启说:“为实现市场规范化管理,市场每天开市时间规定在下午六点,既保证了村民足够的采茶时间,也维护了价格稳定,促进了买卖双方公平竞争,提升了茶叶发展后劲。”

篇7

三心归一 培育民族品牌

观自在茶庄自成立于2010年,茶庄以深度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让消费者享受健康满意的产品为目标,开发与推介生态优质绿茶。“福瑞香”品牌的含意即为“健康是福、积德吉瑞、奉献华香”。“除了绿茶外,我们兼有红茶,同时开发老茶。”张峰表示,“我们要用纯正的心、纯净的心和纯善的心来培育‘福瑞香’生态茶民族品牌,把它推向全世界,让世界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无限魅力。”

正是凭借这种理念,张峰给观自在茶庄制定了极有远见的品牌之路。

“福瑞香”品牌之路从开发时间上分3年、6年和9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年实现老茶10-30万斤销售或订单;第二阶段,六年实现老茶50-100万斤销售或订单;第三阶段,九年实现老茶300-1000万斤销售或订单。另外,茶庄规划建设200亩旅游观光生态园、300亩原生态茶园(实际总量不低于500亩自主农场),除了开发生态绿茶、生态红茶外,还兼做生态地瓜、生态花生、生态玉米等开发,以满足部分市场的需求。

“我们要使人与自然风光有机合一,回归自然为生命续添能量,让茶香入心为健康注入能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茶庄的人文特点,使来者流连忘返。”张峰表示。

据张峰介绍说,生态园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之中。530亩生态园农场基地(兼观光)现已开发300多亩,园区以茶树为主体,以黑松为辅助,以果树为点缀,间作生态地瓜、生态花生、生态玉米等。200亩旅游观光生态园将于2016年前后落实开发。30亩铁观音生态园则在几年后到安溪开发。100―150亩生态园农场坐落于南湖镇王家官庄,现已开发100亩。其他配套设施如茶厂、茶储备恒温库、展销厅、大茶铺、素食餐厅等均在计划之内。

上述目标实现后,张峰将逐步建立自主品牌直营连锁店以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延伸品牌内涵。此外,为了推动诚信链接,实现资源、市场共享,拓展品牌功能,他还将对他营专供专卖品牌连锁直营全面招商。最终,子公司将通过上市融资,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众筹众惠。

严格管理 打造生态茶园

实现目标的最重要因素是茶叶的品质。为了达到生态绿茶的标准,张峰对茶园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

第一,茶园内全年绝不准使用任何农药。这对茶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茶园也在最初两三年因未使用农药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开发的第一年夏天,小绿叶蝉泛滥,这些虫子刺吸嫩梢汁液,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由于不能打药,收成为零,这让邻居看得都直心疼。同年,部分地段的白蜡蚧虫长满茶树干枝,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经过几年的物理防治和“无为相处”后,现在已看不到白蜡蚧虫的踪迹。

第二,不使用任何生长调节剂、化肥以及农家肥。

在张峰的茶园里,杂草即是肥料。夏季,青草翻入土壤里是最好的绿肥;冬季,枯草翻耕后就是最好的底肥。当然,茶园最主要的肥料还是黄豆,其肥力远超过化肥和农家肥,而且是百分百的有机肥。另外,茶园拒绝使用促进茶树发芽和新稍生长的吲哚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证茶叶品质的原生态。

第三,墩种茶树,全封闭管理。茶庄生态园农场处于山地丘陵地区,为适应地势特征和自然气候,茶树采取墩种措施,每墩几十棵,墩与墩之间两到三米。成型后的茶树墩一般高不超过1.5米,半径0.75米左右。这种结构的茶树光照受面好、茶叶品质高、防冻防旱防病虫害能力,同时还增加了采摘面积,美化了茶园,更容易使人产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合一。

此外,张峰还在地块边缘或地埂上种植了3万株黑松树,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空气流向以及茶树的越冬环境。

经过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张峰的有机生态茶园终于建成了。最重要的是,用绿茶的成品茶作为基础茶,经过5年培育制成的“福瑞香”老茶没有让他失望。“福瑞香”老茶兼有白茶、普洱茶和绿茶的特征,耐冲有劲;有多种复合香;第一泡茶汤微红,之后越冲越绿,黄中透绿\透亮,茶叶底色九泡仍是绿色且有余香。而且“福瑞香”老茶是能用 100度水烫的老茶,即五至六泡之后,可用100 度开水泡茶,连续冲泡几次之后,茶叶底色仍是绿色,且有余香。

品味人生 参悟中华文化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在张峰看来,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甚至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茶喝得不单单是茶本身,更是品味文化、参悟人生。这也是他经营茶庄的最高目标之一。

那么,观自在茶庄的茶文化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清纯、包容、感恩。”张峰指出。

首先,茶是清纯之物,能中和百草而不为染,所以被世界公推为十大健康饮品之首。

其次,茶具有包容性,不管哪里有异味,抓把茶叶末就能除味,这是茶的吸纳包容性;同一种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天气环境都会有不同的口感味道的差异;品茶人的内在情绪也会影响到茶的味道。总之,茶的包容非常广泛,都是人类应修养学习的品质。

再次,茶教给人们要懂得感恩。茶叶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的作用所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通过枝干送往根部,根部再通过这光合吸收的能量与水、土、气、肥、场等元素物质,综合化合后再返回枝干叶,完成着循环过程。。

篇8

茶叶种植和生产环节主要有育种、育苗、种植、采摘、加工。

详细描述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

1.育种

茶树是经济作物和饮料作物,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良种是满足茶叶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茶树育种学专家们的总体奋斗目标。中国茶树种质资源是发展茶叶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从事茶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品种选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育种工作的成败和育种成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保存在各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各类资源已达3300多份。

2.育苗

茶树育苗,目前采用的有茶子育苗、压条育苗、扦插育苗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短穗扦插育苗,最有利于保持良种种性,茶树生长整齐划一,能适应茶园机械化管理。因而,在当代茶叶生产中,短穗扦插已成为茶树育苗的主要技术。

3.种植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移栽适期应选择茶苗地上部休眠期,移栽成活率较高,或应据气候特点,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茶,在秋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3月)都可以移栽。移栽时间早一些,有利于茶苗成活,但有的年份冬旱严重,大面积移栽浇水花工多,所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多,茶苗移栽方法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

4.采摘

从茶树新梢上采摘芽叶,制成各种成品茶,这是茶树栽培的最终目的。鲜叶采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茶叶产量和成品茶的品质。新梢在萌发生长过程中,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品种不同,征状的变化很大,不像一般果实有明显固定的成熟标准。在新梢上采收芽叶时,采收标准因时、因地、因茶依不同条件而异。采摘方法主要有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

5.加工

茶叶加工一般指选用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工艺技术加工成茶叶产品的过程。茶树鲜叶通过加工,才实现茶叶作为商品的价值,具备“饮品”的属性,一般分成初加工和精加工。

2011年至2012年,中国茶产业方面有关茶叶种植的技术创新主要更加品种化、规模化。茶叶种植作为茶产业的基础之基础,中国茶叶种植面积逐日上升,在农业茶叶产能上大幅度地增长。

2011-2012年度,在茶叶生产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1.虞富莲:为茶献其一生

1939年1月出生的虞富莲,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籍贯江苏省昆山市。

虞富莲1961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本科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该所育种研究室主任,现为研究员。

虞富莲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曾在滇、桂、川、黔、鄂等地考察和征集了大批茶的野生资源和近缘植物,发现了一些新种。主持建设国家种质茶树长期保存圃,保存了近3000份,数量和种类之多居世界之首,已筛选出一批优质资源供利用。30多篇。合编著有《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作物品质育种》、《中国茶经》、《中国古茶树》、《茶叶大典》、《茶树良种》等10余册。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先后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七五”期间院先进工作者。

2.古清生:古法种茶、制茶

古清生是中国著名作家、美食家,其出产的古清生清茶产于北纬31度,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神农架高山之古清生茶园。他曾经潜心八年在神农架原始森林峡谷和古村落寻找并开发的生态茶园,遵循宋朝时代的茶叶种法,茶叶培育过程中没有施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剂,后期制作没有任何添加。追求自然天香,清纯雅韵,悠绵久长。古清生清茶能达九泡之多。

古清生茶园以片状分布在木鱼镇官门山峡谷和红坪镇红举村的举人坪之上,茶坡平均在海拔1200米以上,四周森林环绕,云雾飘逸,山泉流淌,鸟语花香,有飞禽与走兽往来,人迹极其罕至。施以森林腐殖土,短嘴金丝燕、梅花鹿和山羊粪肥,令茶叶滋味悠香绵长。在美丽的自然科谱景区官门山峡谷的古清生茶园,移植有4000株蕙兰,春茶季蕙兰花开,满园茶香与兰香,幽境迷人。

古清生茶园由神农架林区古清生生态文化公司精诚管理,在地老天荒的红坪镇红举村建设有茶园的炒茶厂,占地3.4亩,全套国标制茶设备。炒茶师为新一代炒茶师,茶叶中等专科毕业,15年神农架制茶经验,研发出古清生清茶特有清香,茶叶加工采用双杀、双揉、三烘、八摊、整形、提香……以半机械半手工制成。

3.猎人:野茶天成

原名范礼明,因曾经常年在闽北山中打猎,为乡邻出去野猪之害。近两年,他在打猎的途中,意外发现一片面积约300余亩、位于海拔1200米的生态林山谷中的野生茶园,园中生长着满是树龄60年至百年不等的茶树,这些茶树每年可采摘3次,因树体高大,采摘困难等原因,茶青产量很低,今年干茶产量500斤左右。猎人狩猎时偶得茶园之后,便与林权所有者签订了为期30年的经营合同,故称茶品为“猎人山茶”。将树龄60年以上的老枞茶,定名为“猎人老山茶”。2010年以来,猎人已送出数百份“猎人老山茶”予茶人、博友们品鉴,反响十分热烈。

如此生长于纯天然环境且有相当面积的野生茶是不可多得的。而闽北的独有高山气候环境,造就其野生天成、无污染、野枞气味及其厚重的内质,是“猎人山茶”及“猎人老山茶”的独到之处!

中国茶园面积与产茶量与日俱增,形成多种种植模式,立体化、集约型、粗放型多种模式并进,从原产地也广泛被消费者们所接受,未来随着茶叶产量的逐年递增,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首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对于单一的茶叶种植来说,有效地发展一些优良的种植模式也在各个地区盛行。很多人在茶园间兼放养肉兔、鸡鸭、牛羊等,农畜并举。此外,兼种植其他作物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像湖北省秭归县严坪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间兼种、大豆等农作物,既调节劳动力,又增加务农效益。

从以上趋势上看,建设生态茶园势在必行。生态茶园的建设主要是要控制好、规划好新茶园开垦,做好老茶园改造。重点是在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幼龄茶园套种绿肥,梯壁留草、种草及水利设施建设,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未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科学种茶也会大为推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种植方针,以农业措施为首选,以生物防治为引导,以高效、低毒、低农药残留农药的合理使用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示范推广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生态调控、物理诱避、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量避免在天敌高峰期用药,减少对茶园中有益天敌的伤害;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等技术。以上都是保障茶叶种植保质保量的好方法。

茶菊套种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茶+菊”创新种植模式是2011年广为人知的一个种植模式,此举首创于湖北省秭归县严坪茶叶专业合作社,即在对老茶树通过改造台刈后,利用茶园大面积空闲地套种了。或者在幼龄茶园间作;成年茶园田边、田坎、田埂栽植。在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条件下,解决了茶园初期无收入效益低的突出矛盾,省去了茶园除草的环节。

“茶+菊”种植模式,在不影响茶叶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了眼前现实利益,使社员解决了长远和短期的矛盾,为茶农增收开辟了新门路。其明显的效益主要有:

经济效益。该社实施“茶+菊”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茶园空闲地,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效益。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周边茶农增加收入。该社今年可增收150万元,周边的茶农也可增收60万元。生产的投入较少,经济效益明显。

社会效益。该社实施“茶+菊”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当地农民就业。茶叶和都需要大量手工采摘,但是对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男女老少均可。茶叶和在季节上互不矛盾,还可互相补充,调节劳动力,使当地农民打工不出村,挣钱在家门,无需农闲出门,农忙回家。

篇9

关键词高山茶园;土壤酸化;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83-02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一般认为海拔1 000 m以上的茶园可称为高山茶园,高山茶园云雾多,湿度大,多漫射光,天然品种优越,然而高山茶园土层薄,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劳动操作困难,农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除草剂,导致土壤日益酸化,严重地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虽然茶树是喜酸植物,但其生长的最佳土壤pH值条件为4.5~6.5,当pH<4.0时茶树生长将受抑制[1],2010—2011年在广西金秀县的高山茶园多次抽取土壤样检测,pH值为3.4~3.8,土壤酸化严重,茶园产量低于300 kg/hm2,产量极低,严重影响了茶园的经济效益。通过2年的科学试验和酸化土壤综合治理方法的实施,茶园土壤pH值明显提高,促进茶叶增产,茶农增收。

1高山茶园土壤酸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1茶园建园基础差,水土流失严重

高山茶园普遍坡度都比较陡,山高陡坡土层浅,一些茶园土壤比较贫瘠,质地黏重,地表水渗透力差,雨量比较充沛而且比较集中,加上建园比较粗放,种植前未作深耕,种植方式又不尽合理,园面倾斜,没开梯田或梯面窄,园路直上直下,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等。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茶园土壤逐渐酸化,有的pH值降至3.5以下,抑制了茶树生长,制约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1.2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

高山茶园多建立在远离城镇的大山里,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茶园道路设计也不科学,使得茶园管理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茶农为了方便劳作,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除草剂,采取掠夺性经营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长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硫酸钾、铵态氮等化肥,是造成高山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1.3茶园自然酸化

高山茶园建园的时间越长,土壤酸化就越严重,由于茶树生长过程中落叶和修剪叶增加了土壤表层的Al含量以及根系分泌大量有机酸,茶园土壤存在自然酸化的过程,植物不仅可以通过矿质元素的生物循环、吸收、转运等因素影响土壤的酸度,还可以通过根系的选择吸收及分泌物直接影响土壤的环境[1]。由于茶树是聚铝性、多年生常绿作物,根系代谢作用强烈,而茶园土壤耕翻条件差。因此,根系分泌物容易积累而酸化土壤,其酸化特点是由根茎处逐渐向蓬面处扩展。

2高山茶园酸化土壤综合治理关键技术

2.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茶园

水土流失导致茶园土壤有机质减少,茶园生态环境恶化,是高山茶园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山茶园中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严重阻碍茶叶产量、质量的提高。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提高种茶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高山茶园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因地制宜,搞好总体规划设计。实践证明,坡度≥25°时原则上不应开垦,已垦的要逐步改造,或退茶还林[2]。在规划时,要注意分散建园,不强行大面积连片,用生态观科学规划调整茶园布局,保护好四周的林木,要培育茶园良好植被,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利用共生资源,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大力推广茶、草、树并存的生态环保型种植技术,保持水土良性循环,互为利用,共生共存,达到茶茂、草青、树绿的效果,促进和谐发展。另外,还要设计科学的蓄、排水系统,以及减少径流能量的园间工程,即将高山茶园开垦成等高梯层。

2.2施用草木灰和白云石粉

2.2.1施用草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是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高山茶园草木灰的生产非常便利,是非常经济的一种酸化土壤改良方法,夏秋季节在茶园的路边、草坪等杂草丰富的地方,用宽口锄头锄好草皮,待太阳晒干后拼堆放火烧尽冷却后制成草木灰。施用草木灰时可结合茶园的施肥进行,在梯田的内侧开沟撒施连同杂草一起压埋,可以起到很好的改良酸化土壤的效果。

2.2.2施用白云石粉。采取化学改良措施对酸化土壤进行调整,如施用白云石粉,施用白云石粉(MgCO3+CaCO3)不仅可以提高茶园土壤pH值,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长期施铵态氮肥而引起缺镁的茶园,施用白云石粉则有更好的效果。施用量根据酸化程度确定,在秋、冬季与基肥掺合施用,每年1次,或隔2~3年施1次。

2.3冬季深翻土壤

深翻土壤能保持茶园土壤疏松通气,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熟化下层土壤。由于茶树根系能分泌大量有机酸,因而下层土壤酸化一般比表层土壤严重,表层土壤一般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对于表层中性、下层酸性的土壤,用深翻的方法将中性的表土和酸性的心土充分混合之后,酸化土壤能得到明显改良。深翻一般应在每年12月初进行,深度40 cm左右,深翻时结合铲除杂草,埋入土中,结合冬季施肥进行,以节约生产成本。

2.4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

2.4.1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保持土壤pH值稳定的重要途径,长期大量偏施氮肥,造成土壤pH值连续下降,随着土壤的酸化,钙、镁、钾等盐基离子淋溶加剧,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因此,茶园中肥料应将氮、磷、钾、镁等元素配合施用以平衡土壤养分,调节土壤pH值[3],对于pH值在4.0以下酸性过强的茶园土壤,一般宜施一些碱性和中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尿素、钙镁磷肥、复合肥等。农家肥如猪、牛厩肥和鸡粪等腐熟后多呈微碱性,宜经常施用,以防止土壤pH值持续下降。

2.4.2增施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是改善土壤酸化的有效途径。有机肥通常含有丰富的镁、钾等元素,可以补充由于土壤酸化而造成的盐基离子淋失,而这些盐基离子及其与各种有机酸形成的络合体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可缓解酸化速度[4]。高山茶园由于茶园基础设施落后,劳作困难,可选用一些容易运输和劳作的有机肥,如绿肥、麸肥、生物复合有机肥等,绿肥可就地种植,麸肥一般选用桐麸、菜子麸、篦麻麸等肥料,价格实惠、养分高、肥效好,发酵好后用量为2 250 kg/hm2,高山茶园施用效果较好的有机肥和生物复合有机肥,其氮、磷、钾、镁和有机质含量较高,且肥料大多为颗粒型,便于劳作,有利于在山区大面积推广。

2.5种植绿肥与覆盖

2.5.1种植绿肥。绿肥是一种优质高产的有机肥料[5],其产青量高,肥质好,有机质丰富,养分高,腐烂快,含有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施用绿肥能大幅增加土壤有机质,每100 kg新鲜绿肥约含有机质10~15 kg,以施用量为15 t/hm2计就相当于增加有机质1 500~2 250 kg/hm2 [6]。高山茶园种植绿肥有很多好处。一是高山茶园种植绿肥只需少量种子和肥料,节省人工,能克服交通困难和劳动力不足的弊端,成本投入少。种植在高山茶园的梯壁及茶园梯面内侧,不影响采茶和劳作,绿肥的茎叶茂盛对梯面有覆盖作用,可以减少水土肥的流失,降低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和冲刷,增强固土、护坡及抑制杂草的生长等作用。二是为茶园提供丰富的养分,其养分含量,以占干物重的百分率计,氮(纯N)为2%~4%,磷(P2O5)为0.2%~0.6%,钾(K2O)为1%~4%[6],豆科绿肥作物还能把不能直接利用的氮气固定转化为可被茶树吸收利用的氮素养分。三是酸性茶园宜选择种植豆科绿肥,其产青量高,植株含氮量可达4%,在酸性土壤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播种量15 kg/hm2左右,一年能割青2次,覆盖在茶园中,待锄草或施肥时压埋。绿肥有机碳占干物重的40%左右[5],施入土壤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4];可以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改良酸性土壤效果。

2.5.2推广应用铺草技术。充分利用稻草、秸秆、杂草原料铺盖于茶园行间,具有培肥茶园、疏松土壤、蓄水保湿、防旱降温、防寒防冻、抑制杂草滋生、增加有机质含量、繁衍有益生物和增强茶树抗性等优点,在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的技术中,是一项省工节本、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经济实惠而又实用的技术。茶园铺草要科学合理,一般追施有机肥后均匀平覆,铺盖厚度一般以3~5 cm为宜,可达到很好的改良酸化土壤的效果。

2.5.3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广泛运用于蔬菜种植中,在茶园中通过试验对高山茶园保水保肥、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都有很大的作用,一般在春茶开采前,结合追肥进行,茶园施肥后梯面用地膜覆盖,覆一层薄土固定地膜,茶园的梯田内侧与梯壁连接处开好排蓄水沟,可起到很好的排蓄水功能。地膜覆盖后可减少养分的淋溶、流失、挥发,可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此外,地膜覆盖可以避免雨水冲刷而造成的有机质和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的生长,还可以减少茶园管理的劳力,并能使土壤疏松。

2010—2011年在广西金秀的高山茶园,施金圣品氨基酸生物有机肥与施金圣品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并盖地膜的酸化土壤改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金圣品氨基酸生物有机肥,pH值从3.88提高到5.94,pH值提高53.09%;施金圣品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并盖地膜,pH值从3.88提高到6.04,pH值提高55.67%,试验证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土壤的pH值,覆盖地膜效果会更好。

3参考文献

[1] 胡克福,郭桂义,王亚莉,等.信阳茶园低产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及改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27-28.

[2] 焰,吕立哲,汪威江,等.机采茶园栽培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3):42-44.

[3] 张永利,孙力.茶园土壤酸化及其改良措施[J].茶叶通报,2011,33(4):160.

[4] 吴洵.茶园管理与施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91-94,184-185.

篇10

关键词:低丘红壤;开发;磐安县

1基本情况

磐安县是钱塘江、瓯江、灵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浙江省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磐安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卫生县城”、“中国生态旅游大县”。

磐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557mm,全县水资源总量10.85亿m3。

磐安县地处浙东丘陵西缘,国土总面积1196km2,是一个中低山为主的山区县,整个地势比较高,地形复杂,体现为以台地、山区和丘陵共存的多样性地形地貌特征。全县拥有红壤面积610400hm,占总面积的51.1%。其中坡度250以下红壤资源总量约6457.8hm,可开发红壤资源4686.5hm。红壤资源主要分布于海拔400m-600m之间的东北台地区,东北台地虽然海拔比较高,但坡度平缓,拥有红壤资源3983.5hm,约占全县可开发红壤资源的80%,其余703hm主要分布于西部丘陵区。

磐安县人均耕地不到0.5亩,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低丘红壤势在必然。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低丘红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磐安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县面临的迫切任务。

2 开发原则

低丘红壤开发要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以开发促保护、以建设促利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实施坡改梯工程、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探索低丘红壤开发的新模式。

3 主要做法

3.1 坡改梯工程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高山农产品基地。对水资源利用条件好、集中连片、土层深厚的红壤区进行造地开发,实施坡改梯工程,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和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3.1.1 水平梯田

水平梯田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布设依山坡地形而定,沿等高线半挖半填修建。田块设计成长方形,大小根据土层厚度、坡度而定,田面宽度在18m-40m之间,面积一般控制在2-4亩。梯田内侧应设排水沟,梯田断面与排水沟断面尺寸根据当地实际地形及降雨、径流而定。田坎采用干砌块石,顶部采用C20砼找平。

3.1.2 道路和灌排水系统

为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在梯田与梯田之间设置机耕路、生产道路,灌排水渠可与道路并行布置,水渠采用混凝土现浇的三面光渠,使路与路相通,渠与渠相连,确保排灌畅通。

3.1.3 水资源利用工程

水资源利用是低丘红壤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坡改梯田工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库、山塘或在山沟建塘坝、堰坝等蓄水工程,修建灌溉引水渠,电灌机埠等,确保红壤开发的灌溉用水。

3.1.4 效益农业工程

利用红壤开发发展我县效益农业,建立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

1、高山蔬菜。我县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600m之间的东北台地区,利用台地夏凉气候和近邻城市区的区位优势,建立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基地,大规模发展高山蔬菜生产,既保障了城市蔬菜的供应,又促进农民增收。

2、中药材种植。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利用品牌优势,建立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元胡、玄参等“浙八味”中药材种植基地。

3.2 生态茶园建设

磐安是“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浙江省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区。磐安玉山古茶场更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始于晋盛于明清,2001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低丘红壤开发以玉山古茶场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为依托,发展集生态旅游、观光采茶、品茶休闲于一体生态旅游观光茶园。

3.2.1 园地建设

茶园依坡而建,按坡度不同修建山地茶园、山垄缓坡茶园、平整坡地茶园。

1、山地茶园。水平长度以60-80m作为划块标准,坡度小于150的可沿坡水平线等高种植;坡度在150以上250以下的,筑水平梯地,修砌梯坎时,要看山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田坎采用干砌块石砌筑,田坎顶部用C20混凝土找平。

2、山垄缓坡茶园。可顺地势而建,每块4-5亩。

3、平整坡地茶园。按区块规划,60-70m宽为一小区,每小区面积宜大不宜小。

3.2.2 道路、截排水系统

为便于茶园管理、参观游玩和运输,茶园内道路由机械道、支道和步道互相连接组成道路网。为了少占地,道路设置尽可能与截排水系统相结合。

1、道路系统

茶园道路的设置,要便于园地的管理、步行和运输畅通,尽量缩短路程、减少弯路。

1)机耕路:园内设机机耕路一条,路宽3m,纵向坡度小于60,转弯半径不小于15m,路外侧一边每隔3-5m种植一枝行道树,内侧设置深宽都为0.4m排水沟,外侧路肩采用干砌块石,基础挖至弱风化层,路肩顶部用C20混凝土找平。

2)步道:路宽1.5m,为各地块间的通道。山坡步道以“之”字或“S”形开设。坡度在100以下的缓坡步道开成直道。路基建在山脊上,步道内侧设置宽0.30m、深0.35m的排水沟。

2、截排水系统

茶园截排水系统分为隔离沟、纵横沟、沉沙坑等,做到沟与沟相通,小雨不出园、大雨保泥土,能排、能灌。

1)截水沟:设在茶园上方与林地的交界处,其作用是隔绝山坡上的雨水径流,使之不能侵入茶园,冲刷土壤。截水沟基本沿等高线布设,断面深、宽都取0.5m,两端与天然沟渠相连或开人工沟渠,把雨水排入河道或蓄水塘堰,以免山洪冲毁山脚下的农田。

2)纵横排水沟:纵横沟开设可结合路网系统同时进行。

纵沟顺坡向设置,用以排除园区内多余的地表水。纵沟充分利用原有的山溪水沟,依顺自然地势迂回曲折,避免上下笔直。纵沟沿茶园步道内侧和坡谷设置,坡度较大的地方,可开成梯级纵沟以减缓水势,防止径流冲毁茶园梯坎和道路。纵沟设计坡度为实际布设沟底坡度,断面视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时排水畅通为原则,为方便施工和建后管理,取统一规格为0.4m、深0.4m。

横沟在坡地或梯地茶园茶行内侧,按水平带开设,沟深、底宽规格为0.3m、0.35m,在较长的横沟内,每隔3-4m挖一个小坑,以便拦蓄部分雨水,使之渗入土中,供茶树吸收利用,并可减少表土随水流失,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保泥沙。

3)沉沙坑:在纵沟中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1个深宽规格为0.5m、0.45m,长约0.6m的沉沙坑,以减缓水流的速度,沉积泥沙。主要设在横沟与纵沟的交接处和梯级纵沟的流水降落处。道路两侧纵沟中的沉沙坑要错开位置,以免影响路基的牢固。

3.2.3 名茶种植

结合浙江省茶叶生产优势和名优茶生产特点,以及当地现有茶树品种种植结构,茶苗选用:龙井43、龙井长叶、浙农117、安吉白茶等优良茶树品种,结合产品结构合理选用和搭配优良品种。

4 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县利用低丘红壤开发建设坡改梯工程240hm,投资2562万元,产值1250万元;生态茶园建设480hm,投资3564万元,年产值1440万元。

4.2 生态效益

低丘红壤区多为荒山,植被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低丘红壤开发实施坡改工程和生态茶园建设,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通过修建配套水利设施,为药材、蔬菜和茶叶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原来的荒山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果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4.3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低丘红壤开发获得了耕地,既保障土地供给、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二通过低丘红壤开发,减小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河道水库的淤积,增加行洪蓄洪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提高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5 开发对策与措施

5.1 做好规划

政府要对低丘红壤开发利用做好统一规划,并根据规划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实施计划。

5.2 加强协调

红壤开发涉及规划、国土、林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县政府要发挥协调职能,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确保开发目标和效益的实现。

5.3 出台政策

政府要对红壤开发出台扶持政策,在政府主导、规划科学和政策公开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企业、集体、个体竞标参与开发,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低丘红壤开发的新途径。

5.4 推广新技术

一是要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品种名优化,产品品牌化;二是在水资源利用上要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