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着眼学校特色,寻求合适课题
有的教师似乎谈“课题研究”而色变,究其原因是否缺少一个“趣”字。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就如同学生学习知识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的教师,不仅对课题研究提不起兴趣,还对其避之唯恐不及。有的老师觉得课题研究太高、太空、太难,拿到课题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反思现状,我觉得课题研究选题一定要贴近教师,让教师有内容想研究,有内容可研究。
(1)从大处着眼,“发现”主课题。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教科研不缺少研究的课题,只是要寻求适合学校的课题,这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我校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体育特色学校,根据学校特色,我们制定了《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这一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此次课题研究方案,旨在通过课题实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提升教育品质;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深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崇高体育精神,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基。初次接触此课题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中华体育精神只适合体育老师研究,和其他的老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细细研究便会发现,中华体育精神涉及面非常之广,它是指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理解了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就知道在平时的各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都有所涉及。这样一来,课题研究便可从身边入手,不再是遥不可及,从而研究的兴趣也会浓厚很多。
(2)从小处着手,拟定子课题。学校制定好主课题后,就应当及时鼓励老师们从课堂上找课题,从小课题着手拟定适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也进行了分级,让老师从最细微处入手。如二级子课题分为《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师研究》《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的学生研究》《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课堂研究》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四个类别,由学校骨干老师分别承担,其余老师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二级子课题再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找到典型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拟定三级子课题。这样,课题分级研究就形成了一张有效的课题研究网络。
二、落实课题分组,进行互动研究
课题实验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全新的思维方式作引导。实验教师要站在科研的最前沿,站得高,才能开阔视野。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之后,为了让教师们能把课题研究做好,做深,需根据子课题进行分组研究。目前,我们学校分为14个研究小组(语、数按年级划分各分为6组,英语、综合各1组)。
(1)组成研究小组,注重团队合作。每逢单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就分组进行教研活动,如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切磋学习体会,将自己的想法、体会、疑虑展示出来,以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自悟能力。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以合作的形式集思广益,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长此以往,不仅课题研究好了,也增强了教师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这也不正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2)培养中间力量,营造科研氛围。我校青年教师较多,在课题研究中骨干教师就要带好头,做好榜样,带领着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研究。其实,在平时,我们就已经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如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本学期又进行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以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以后要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三、注重实践研究,推进课题发展
以往的课题研究比较空洞,形式大于内容,基本就是匆匆开题、最后匆匆结题,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的过程,要将课题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对象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学生。我们注重了实践研究,才能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最终让全校师生受益。这样,课题研究也能得以更好地进行下去。
(1)关注学生发展,拓展研究空间。学生是发展中的能动体,他们不仅接受教育,而且参与教育过程。学生也是课题研究中的主体,我们必须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充分显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活力。我校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学校在业余时间组织运动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可培养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带动一大片体育爱好者。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目标,中高年级学生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荣,这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对学校群体活动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以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华体育精神,我们除了平时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渗透之外,每学期还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春季运动会”“冬季三项”“两歌三操”……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课题实验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实验研究的空间,实验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实践教学 研究现状 述评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自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校企合作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但是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开展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课题。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容很多,而且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是按照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来进行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总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利好之处,也研究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的瓶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利好之处有:
(1)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正是对传统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它遵从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缩短学生从毕业到上岗的时间。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遵循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了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使校企合作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在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有:
(1)外部条件的不健全制约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具体来说,现有法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利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校企合作缺乏平台,缺少吸引企业参与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2)高等职业学校自身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高适应性较差,高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与企业建立有效健全的合作机制;课程开发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这使得高职缺乏吸引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很多企业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意识到校企合作办学给其企业带去的贡献,再加上很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很轻易的聘请到,因此,企业没有动力去自己花很长时间培养高职的学生。
(4)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时候,学生从学生转换到工人的时间较长,适应期长,这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另外,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较差,工作能力低,再加上很多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不能对学生的劳动给出合理的报酬,这些都阻碍了校企合作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样一种状况下,高职的课程便不太好设计,特别是像思政课这种课程,在传统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现在学生的学习场地转移到企业,校企合作之间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思政课该如何在学生实习的时候继续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不系统,大部分是对经验的积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结出来的问题有:
(1)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本人,整个社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不太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没有适应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与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整合社会的有效资源,而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务都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把责任都推给思政课教师的做法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建议包括:
(1)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同时扩大思政课教育的主体,把思政教育群体从思政课教师扩展到企业和社会。
(2)重构思政教育模块,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平时加大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扩大思政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3)转变教育职能,在学生实习期间,不只对学生进行各方面道德的教育,要转而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进行了解,从只重视教育转变为服务与教育并重,切实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
(4)建立良好的制度,制度是一切措施得以持续实现的基础,因此,特别是在学生实习这一特殊的期间,更要转变原来的领导制度,形成有效的、灵活的、实践性强的制度。
篇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22-03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逐步深入高校的课堂教学,其中多媒体教室已经成为高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设施。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对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十分必要。笔者于2012―2014年在承担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现状研究”课题中,开展对部分本科院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
1 课题研究概述
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对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高校学科较多,每个学科教学又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存在差异,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不尽相同,多媒体教学怎样开展,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由此构成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高校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利与弊及误区,对高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出意见与建议。本研究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对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并配以适当的听课、走访的方法开展研究,根据高校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和高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问卷,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和论证。
研究课题的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范围和对象为本地区的部分本科普通高校的人文学科及理工科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讲师职称以上占到89%,硕士及以上学位占到90%以上,年龄在30~40岁占到65%;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在大三年级以上。
2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分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实际回收216份,回收率98%;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实际回收200份,回收率100%。下面是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学生的适应程度及参与情况 此项内容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情况及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感受情况。 调查显示,有8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81%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多媒体教学中去,70%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适应,并认为在本年度所学课程中,教师用多媒体上课的比例占到80%以上。调查表明,广大教师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持积极肯定态度,并能主动应用到教学中去,同时学生也能进行积极的配合与参与。
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衡量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堂学习的兴趣,48.5%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作用。调查表明,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作用,但广大教师还要进一步探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和原因,使之与多媒体教学的长处相符,发挥更好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使用媒体的选择、使用媒体的类型及使用媒体熟练情况,反映了教师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能力。调查显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PPT)占到80%左右,使用网络课件占6%,使用网络课程占5.2%,使用专题学习网站占3.2%,不用多媒体直接板书占4.8%;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电子文本占34.8%,使用图片占37%,使用动画视频占13.7%,使用音频占11.8%;从使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看,非常熟练占35.6%,比较熟练占61.6%,不熟练占2.8%。调查表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PPT的使用比较多,对更先进的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用得较少,可能有三种情况:①网络资源较少;②网络在使用上不太方便;③教师网络技术不是很熟练。
2)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文字与图片的比例来看,说明有一部分教师已基本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基本原则技巧;动画、视频、音频使用较少与现成资源较少有关,如自己制作,技术上、成本上存在一定问题。
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满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调查显示,31%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非常满意;48.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错,比较满意。在这个79.5%中,有3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提高了学习积极性;26.7%的学生认为信息量大,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2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2.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调查表明,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的,学生满意程度是比较高的。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所采用教学方法的认识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多媒体教学,反映出教师对多媒体的教学特性掌握的程度。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感受,也从一个侧面给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调查显示,8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和板书结合使用,这样教学效果更好;22%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的课件接近电子版的课本;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播放课件时添加无关背景、插图、声音和动画会分散上课的注意力;38.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播放课件时速度较快,影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72.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看法,特别是板书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映,说明部分教师的做法存在一定缺陷。
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及设备情况 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环境如何,体现出一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调查显示,44.7%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室中投影仪屏幕显示效果不理想,5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室音响不够清晰,78.6%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遇到过设备故障,65%的教师在设备故障后寻求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对于出现故障的原因,49.7%的教师认为设备没有及时更新,25.3%的教师认为管理不善,2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室数量偏少,使用频繁。调查表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不少,虽然引起故障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还需要学校教育技术管理部门认真分析,给出解决方案,确保故障降到最低限度。
学校对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要求及培训情况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是各个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学校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视程度。调查显示,82.6%的教师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技术培训与学习,64.8%的教师有继续学习教育技术的愿望,85.7%的教师所在学校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调查表明,各高校普遍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并对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一定要求,而大多数教师也注重学习与参加培训。
教师课堂教学中所用多媒体课件的来源及制作工具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角,而多媒体课件的来源已成为应用的关键。调查显示,60%的教师使用自己做的课件,19.6%的教师使用教材自带课件,13.2%的教师使用下载的课件,7.2%的教师使用同行交流的课件。在自己做课件的教师之中,选择PPT作为课件制作工具占到92%。调查表明,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己编制课件已成为课件来源的主流,这同时对教师的课件制作理念和制作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理念 目前教师自制课件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自制课件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81.8%的教师认为课件制作应把教育性和科学性放在首位,34.5%的教师认为课件要有图像、图表,19.6%的教师认为课件要有动画、有声音,19.3%的教师认为课件要有与学生互动的环节,20.3%的教师认为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色彩和结构的运用,6.2%的教师认为课件只有文字就够了。调查表明,教师对自制多媒体课件的理念有基本认识,对课件的制作元素及表现方式有一定了解。
3 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但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提升问题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及新思想、新观念的指导下,在传统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努力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要具备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整合、开发、实践、应用、评价的能力。因此,不断提升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对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根据调查、走访的情况,从宏观上看,近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提升,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大量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广大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微观上看,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内涵,在增强多媒体教学主动性方面,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中应用多种素材元素,形象直观、生动、逼真。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播放为主,忽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提问、板书、讨论交流这些教学环节。把传统教学环节贯穿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的比例很大,有的教师几乎100%地用课件上课,传统教学环节很少应用甚至不用。同时,多媒体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多媒体信息(图片、动画、声音)干扰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依赖多媒体,如遇停电和设备故障,教学就无法完成。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一味灌输很多知识,学生来不及思考与消化,再加上授课进度过快,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压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的过程中,各位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要确立多媒体是一个辅助教学手段这个基本思想,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加重视传统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特点相结合,取多媒体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或者说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适当加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着眼于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课件制作得好与坏在多媒体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已经能够制作课堂教学中所用课件,而且也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理念与技术,但由于高校条件的差异、师资水平的差异及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从调查、走访、听课情况看,目前高校教师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问题。
1)部分教师的课件接近电子版的课本,整版文字且字数较多,字号较小,背景与文字反差较小,大教室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后排学生看不清文字。多媒体教学只起到幻灯或投影的作用,教师照屏宣科,严重影响多媒体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制作工具选择单一。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PPT来制作课件,而且使用的是PPT的基本功能,对于PPT的一些特殊的、快捷方便的功能知之甚少,由此制作的课件比较平淡,针对性不强,特点不充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课件制作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没有问题意识,不愿意在课件的设计上下功夫,没有从如何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课件按照讲课的流程来编排,更没有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理念与思路相融合,课件只能用于应付教学,很难出现好的教学效果。
4)课件制作的基本功欠缺。课件由多种元素组成(色彩、声音、动画、视频),只有各种视、听觉元素有机组合,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画面。它需要制作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技术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广大教师还需不断努力学习、苦练基本功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依赖好的课件,好的课件制作需要好的设计思想、好的制作理念、好的制作水平和制作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学科背景不一样,个人能力不一样,学校条件也不一样,因此,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和质量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与设施要加强管理 多媒体教室是多媒体教学的首要条件,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多媒体设备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各种性能不断下降,不断出现各种问题,有很多故障在使用中随机出现,教师没有能力排除,导致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
2)管理上存在疏漏。各高校多媒体教室比较多,都是分批建立的,设备型号、规格不相同,各教室使用的频率不统一,教师个人的使用习惯,课程的性质不尽相同,这都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管理方法不能一刀切,对于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从使用到维修、维护等各方面都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很多高校在管理上忽略了这一点,管理制度僵硬,管理方法机械,管理水平不高,从而造成这样那样问题的产生。
篇4
关键词:竞技体操 核心期刊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50-0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操以九金直上紫禁之巅。中国体操完成了一次全能式的精神革新与实力飞跃,平了独联体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霸九金的纪录,与前苏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十金奇观仅差一金。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必将给技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必须伴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竞技体操从弱到强,从金牌为零到金牌大国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竞技体操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在竞技体操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人,这与我国在竞技体操方面取得的成就不相对称,若想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操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除了技术上精雕细刻外,必须在科研上狠下一番功夫,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同步协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2000—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查找范围,以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56篇竞技体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各期刊年的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地域特征和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竞技体操文献的规律性特征。
2 竞技体操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
2.1 年龄特征
按其数量上看,我国从事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从30~45岁年龄段呈上升期,46~60岁开始呈下降期,60岁以上又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30~45岁年龄段的群体,精力充沛,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热情,同时有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需求,故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大,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而46~60岁及以后年龄段的群体,特别是60岁左右群体,面临退休带来的极度不适应,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论文数量越来越少。而60岁以后的群体退休后余暇时间较多,有一部分人又重新回到研究的工作中来。
2.2 性别特征
在统计的242人次中,其男性为151人次,占62.4%,女性有91人次,占37.6%。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这与作者主体集中在高校,而高校又以男性教师较多有关,同时也与竞技体操这个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特质,家庭观念比较重,致使女性的科研动力不足。关心和鼓励女性群体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职称特征
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会发表较多数量的论文,正高职在职人员明显会很少。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从事科研人员的群体对其的动机和认识产生偏差,科研和晋职产生概念化混淆。(2)评聘工作被政府和学校等的智能部门公式化:N篇文章就是一个教授。(3)岗位相应的业绩考核缺乏,这样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和晋升教授的副教授这样技术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多,如果升到正高级,科研的自觉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
2.4 竞技体操研究的地域特征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普及度也不高。首先,竞技体操科研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如: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竞技体操科研水平较高。其次,竞技体操文献发表的不均衡性也体现了竞技体操高竞技水平的地区与自身竞技体操科研实力的不匹配性,竞技体操强省湖北、江苏等,每年发表的竞技体操科研成果都很有限。
2.5 竞技体操研究的内容分析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对于规则分析、科学选材研究较少,对于竞技体操的器械、营养与运动损伤、市场化产业化和裁判因素研究很少,这与我国现在竞技体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不相协调。
3 结语
我国竞技体操在2000—200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总体较少,主要集中在2004、2001和2005三个年份,自2004年以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者多集中在41~45年龄阶段的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整个中国竞技体操科研的阵地主要位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且普及度不高。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占到68%。对于竞技体操科学选材及市场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
4 建议
以上现象与当前竞技体操可持续性发展不相适应,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保持技术水平稳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研究内容和方式上应多样化、系统化,进一步促使竞技体操科研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政府、机关及高等院校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科研群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迄今为止,对清水江文书抢救和整理工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晓光、龙泽江《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1);龙泽江《锦屏文书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开发利用途径――锦屏文书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讨会综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04);龙泽江、曾羽《锦屏文书保护现状和出路》(《兰台世界》2011/08);龙泽江、罗康智《关于建立锦屏文书数据库的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10/02);吴平、龙泽江《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清水江流域锦屏文书的数字化道路》(《贵州社会科学》2010/12);王宗勋《锦屏民间林业契约及征集研究基本情况》(《贵州档案》2009/01);杨有赓《建设以林业契约为主体的锦屏森林生态博物馆和清水江绿色旅游刍议》(《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魏忠《独特的贵州苗族契约文献》(《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01),等等。目前,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相关课题主要有凯里学院曾羽主持的“锦屏文书数据库建设与村寨原地保护模式研究”(2011)。综合以上论文的分析,现分别将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与整理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及主要观点简要评述如下。
(一)清水江文书的抢救
1.清水江文书的现状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开展。(1)领导机构。2006年,贵州省和黔东南自治州分别成立“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副省长、副州长担任组长,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县、乡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2)抢救保护实施机构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主要由各县档案馆承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岑巩、台江7县档案馆收藏进馆保护的清水江文书达8万件。其中,锦屏县档案馆收藏有35万件,已经抢救修复2万余件。2011年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3)抢救手段。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仅限于部分县档案馆的征集、进馆、修整、裱糊、编目、装盒等基础性工作。(4)保护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专项资助项目、总投资1800多万元、建筑面5400平方米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正在建设之中。
2.抢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清水江文书的家底不清;(2)民间家户散藏的文书,折叠破损、虫蛀、霉变程度严重,存在火灾隐患,亟需探索民间抢救保护的新机制和新手段;(3)县档案馆征集文书模式的抢救力度赶不上“自然流失”的速度;(4)县档案馆的抢救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影响抢救保护成效;(5)县档案馆的保护技术落后,存在再破坏。
(二)清水江文书的整理
1.现有整理成果。目前,清水江文书的主要整理出版物,先后有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国立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2003年出版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共3卷,整理文书853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9、2011年先后出版的《清水江文书》共3辑33本,整理公布文书约14万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整理文书800余件。其他整理的文书有谢晖、陈金钊主持《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契约130余件。
(1)编辑体例。三家出版物的编辑体例各不相同。《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用铜版纸印制,每件之首撰有简约著录文字。按照:A.山林卖契;B.含租佃关系的山林卖契;C.山林租佃契约或合同;D.田契;E.分山、分林、分银合同;F.杂契(包括荒山、菜园、池塘、屋坪、墓地之卖契及乡规民约、调解合同等);G.民国卖契的顺序编辑文书,构成前两卷“史料卷”。第三卷是“研究卷”,是契约文书的研究专题论文的汇编。《清水江文书》采用文书原件影印出版,一般不对每件文书全文判读,但是每件文书都有标题(含事主、事由、文书种类及时间四大要素)。对于图黑的文书,则整理出文字,附在文书图片旁。它的编辑以村寨为单位,每个村寨给一个顺序号,村寨之下根据不同的家族或家庭分卷,来自同一家族或家庭所收藏的文书为一卷。同一卷之下按照收藏者的原有分类,再分别列为若干帙。每一帙内的文件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辨读全文放在一起,按契约和其他文书依次分为两大类,契约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他文书包括官府文告、分银单、记账单等,也是按时间先后排列。
(2)分类标准。《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将契约按性质,分为前文所述的7大类。其分类标准不是统一的,属于不完全的、概略的分类。《清水江文书》将文书按性质分为10个大类:契约文书、族谱、诉讼词稿、山场清册(坐簿)、账簿、官府文告、书信、宗教科仪书、唱本、誊抄碑文等。但是,每一大类内并没有给出统一的、清晰的分类标准。其所拟定每件文书标题中的要素之一是“文书种类”,其含义是指约、字、合同、清单等不同的类别,是完全基于文书内容所包含的表述的分类。比如“约”的种类,来自文书内的表达就包含“立断山场杉木约”。《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将契约不完全分类为:卖木契、卖山契、卖木并山契、卖田契、卖菜园、卖屋基契、卖地契、佃契、分银合同、分山合同、借契、借当契等。
2.现有整理成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整理的成果,反映了整理者对清水江文书的整体把握和认识深刻程度。《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的整理者,显然认为林业契约是清水江文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单纯依靠林业契约,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认识清水江流域的社会历史变迁。《清水江文书》的整理者,则试图全面整理所有的文书,不局限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文书,似乎认为文书都有同等的价值,要留待研究者去挖掘和评价。但是,它需要足够的经费和队伍的持续支撑,研究者需要自己判读,难以利用。《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的整理者,认为契约是清水江文书的精华部分,选取一家保存最好的作为典型,但是难免“管中窥豹”。所以存在的问题是:(1)不同机构的整理者标准不同,没有共同的学术规范;(2)不同机构整理的成果有重叠,三家出版物整理文斗寨的文书,两家整理平鳌寨的文书,浪费学术资源和经费;(3)不同机构的整理者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到文书保存地收集,存在恶性竞争,“割肉式”整理,破坏文书的信息内在联系和完整性;(4)没有对清水江文书中苗族、侗族等文化符号(单位、名物)进行训诂和考释,影响文书的正确判读和深化研究;(5)没有建立起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
二、清水江文书的研究
自杨有赓1988年发表研究论文以来,清水江文书的研究,国内著作有6部,论文200多篇;研究人员主要有杨有赓、张应强、王宗勋、单洪银、徐晓光、罗洪洋、梁聪等专家学者。目前,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凯里学院龙泽江的“贵州锦屏文书研究―以清代黔东南苗侗土地契约文书为中心”(2009),贵州大学吴述松的“清水江文书制度与苗侗经济研究”(2011年)。
国外研究清水江文书的学者主要有唐立、武内房司、相原佳之、寺田浩明、岸本美绪等。代表论文有唐立《清代清水江流域苗族植树造林的开始――林业经营兴起的各种因素》、武内房司《从鸣神到鸣官――清代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见苗族的习俗和纷争处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国清水江林业经营的一侧面――平鳌寨文书事例》、岸本美绪《贵州的山林契约文书与徽州的山林契约文书》等。以上论文均被收集在《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第3卷中。另,相原佳之《从锦屏县平鳌寨文书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林业经营》发表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上。
三、代表性成果述评
(一) 杨有赓执笔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及系列论文。杨有赓的相关论著均是清水江文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奠基性、资料性的开山之作。一是首次对林业契约中的佃契、卖契作了解读,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基础;二是依据官府文告、诉讼状稿等,对 “清江四案”(皇木案、当江案、白银案、夫役案)进行分析;三是对山客、水客、木行、排夫等木材交易主体及其行规进行了介绍;四是对木材交易和运输环节中的“技术性规则”(木材独特计量方法、单位等)作了介绍;五是民国时期的木材税收资料丰富。当然,该书阶级矛盾分析方法贯穿始终,有其局限性。杨有赓其他5篇论文也是在以上问题中展开的。
(二)张应强的研究。2002年,中山大学张应强发表了论文《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3),以碑刻和民间文书为据,考察了清水江下游木材市场的交易制度。随后,又相继发表了论文《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村落与族群――以锦屏文斗寨的考察为中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5)、《清代契约文书中的家族及村落社会生活――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个案初探》以及专著《锦屏》(三联书店,2004年)和《木材与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市场、权力与社会》(三联书店,2006年)比较全面的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族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木材市场流通历史概况。
(三)单洪根和王宗勋的研究。二人均是黔东南本土学者,前者长期担任锦屏县和黔东南州的行政领导,注意对本地契约文书的收集和研究,20062007先后出版《木材时代-黔东南林业史话》(林业出版社,2008年)、《清水江木商文化》(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及《锦屏林业契约文书――清代林业生产关系的活化石》(《凯里学院学报》,2007/05)、《林业契约与林权改革》(《林业经济》2010/08)等论文,比较系统的对锦屏林业契约进行了分类,初步揭示了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特点,并对林业契约在当前林权改革重大作用进行了研究。后者一直在锦屏县档案馆和史志办工作,长期接触一手资料,在收集和整理文书的基础上先后发表整理和研究的论文有20余篇和专著《乡土锦屏》(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该书对锦屏各乡村的自然、文化、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四) 罗洪洋的系列论文。20032007年在《民族研究》发表4篇论文,以《清代黔东南文斗侗、苗林业契约研究》(《民族研究》,2003/03)为代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卖契、佃契、分合同和处理山地林木纠纷契约四种主要的林业契约。同时它指出“以林业契约为主的习惯法”起到了调整和保护林业产权、形成经济预期的作用。林业商品生产实践产生了法律意识,催生了林业契约样式。他还援引罗马法,来论证市场经济实践出法律意识的普适命题。至于其引申得出的“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淡薄”,则缺乏严密论证,且与林业契约的“契约设计的精妙”的结论似有冲突之处。罗洪洋还认为清水江林业经济只能是家庭私有制经济。
(五) 徐晓光的著作和系列论文。《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撷取和述评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若干重大的林业经济纠纷或问题,比如内、外三江之间“争江”、夫役之诉、民国开放江禁之争、“漂流木植清赎问题”、民国木税之争、黔湘两公司木材砍伐纠纷、控诉山客巨富“姚百万”、姚家内部山林纠纷等,试图勾勒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清水江流域林业法制全貌。法制无非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以上选取的案件涉及木材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中的各类主体之间主要利益关系。当然,它所呈现的法制全貌是寓于叙述和解读中的启发性,依然不是脉络连贯、条例清晰的理论形态。该著作是一部研究方法有创新、体例视角有特色、比较系统的林业专门法制史专著,对以后研究的启示有:一是立足民族法,挑战“华夏正统”观念;二是突破法律史学偏重立法研究,漠视法律适用考察的旧模式;三是法律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兼用。《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7/06)是其系列论文中的代表作,针对罗洪洋的研究认为林业经营模式是“家族公有制下房族股份制”;二是罗认为清代中期林业纠纷一般由寨老解决,徐晓光认为官府已经介入到林业纠纷,并“最后裁定”;三是认为清代司法已经到达苗疆,“村规民约”所规定“送官纠治”就是依据。地方官府往往将“送官纠治”案件“回批”乡村按照习惯法处理。这体现了国家司法对习惯法的回应。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课外体育锻炼 研究 对策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营造课外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那么,体育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欲望呢?通过对福建化工学校、集美轻工业学校、厦门电子职专的2010级、2011级、2012级的中职生进行体育锻炼相关内容的抽样问卷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掌握锻炼技能对人体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厦门市五所中职学校2010级、2011级、2012级600名学生。
2.调查方法与结果
采用问卷法调查法,对600名学生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卷60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表1~表5。
表1 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调查结果
动机 男学生372人 女学生228人 合计600人
人数 % 排名 人数 % 排名 人数 % 排名
增强体质 79 21.24 2 37 16.23 2 116 19.33 3
减轻压力 12 3.23 7 9 3.95 7 21 3.5 7
健美体形 51 13.71 3 116 50.88 1 167 27.83 2
丰富课外生活 153 41.13 1 19 8.33 4 172 28.67 1
应对考核 33 8.87 4 22 9.65 3 55 9.17 4
打发时间 28 7.53 5 14 6.14 5 42 7.0 5
其他 16 4.30 6 11 4.82 6 27 4.5 6
表2 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程度调查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数)
抽查年级 抽查人数 喜欢人数 兴趣一般 不感兴趣人数
2010级 200 115(57.5) 13(6.5) 72(36)
2011级 200 132(66) 9(4.5) 59(29.5)
2012级 200 98(49) 27(13.5) 75(37.5)
合计 600 345(57.5) 49(8.17) 206(34.33)
表3 中职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数)
抽查年级 抽查人数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不参加
2010级 200 49(24.5) 55(27.5) 96(48)
2011级 200 67(33.5) 29(14.5) 108(54)
2012级 200 54(27) 23(11.5) 123(61.5)
合计 600 170(28.33) 107(17.83) 327(54.5)
表4 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兴趣调查结果
活动项目 男学生 排名 女学生 排名
372人 % 228人 %
篮球 111 29.84 1 16 7.02 7
足球 44 11.83 3 7 3.07 10
排球 32 8.60 5 39 17.11 2
街舞(舞蹈) 50 13.44 2 22 9.65 5
田径 17 4.6 8 19 8.33 6
健美操 14 3.76 9 46 20.18 1
武术 26 7.0 7 9 3.95 9
乒乓球 30 8.06 6 26 11.40 4
羽毛球 41 11.02 4 33 14.47 3
跑步 7 1.88 10 11 4.82 8
表5 影响中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调查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数)
抽查
年级 抽查
人数 学业
压力 场地器
材不足 没有时间 缺少指导 没有掌握锻炼方法 排位
2010级 200 0(0) 7(3.5) 4(2) 42(21) 147(73.5) 3
2011级 200 1(0.5) 4(2) 7(3.5) 32(16) 156(78) 1
2012级 200 0(0) 2(1.0) 11(5.5) 37(18.5) 150(75) 2
合计 600 1(0.17) 13(2.17) 22(3.67) 111(55.5) 453(75.5)
二、结果分析
由于学校生源来自于本市六个不同的地区。他们在初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等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思想认识、技能掌握、兴趣程度、动机习惯等也就存在着差异。
1.中职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
从表1不难看出:男生认为体育锻炼能丰富课外生活的人数最多,高达153人,占41.13%,其次是增强体质79人,占21.24%,再者是健美体形为51人,达13.71%;女生认为能健美体形的有116人,高达50.88%,可见,女生对自身体型的重视程度,而认为能增强体质的有37人,比例占了16.23%,应对考核的有22人,占9.65%,能丰富课外生活的有19人,占8.33%。这组数据可说明:男女生两者具有相似的看法,他们均认为体育锻炼能丰富人们的课外生活,锻炼人的健美体形及增强人的体质,三者所占的比例最大,人数分别为172人、167人、116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67%、27.83%、19.33%。由于职业教育办学的特点,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因此,认为体育锻炼能够给他们减轻压力的人数最少,仅有21人,只占3.5%,这一数据与学生锻炼动机的其他项是一样的。显示了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为了丰富生活、健美体形、增强体质。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体育动机上主流还是好的,认识还是到位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
表2显示:在对三个年级的600名学生调查中,学生喜欢锻炼的人数居多,达345人,占57.5%,但不感兴趣与兴趣一般的,总数达到255人,占42.5%。从数据中还可看出: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她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人数最多的是2011级学生,达132人,占66%,最低的是2012级学生,达98人,只占49%,二者的差距高达17%;三个年级中,206人存在着不感兴趣的倾向,分别为72人、59人、75人,所在比例为36%、29.5%、37.5%;而兴趣一般的人数分别是13人、9人、27人,总数49人,占8.17%,不感兴趣及兴趣一般的人数总和高达255人,比率占到42.5%。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反思与重视,从中也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给她们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加强教育,并不断优化教法,调动学生的锻炼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锻炼全过程,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中职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3看出,600名学生只有17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总数的28.33%,其中2011级的学生人数最多,67人,其次为2010级49人,2012级人数最少,为54人,这是一组极其低下的数据,令我们震惊;偶尔参加的人数更少,仅有107人,占17.83%。而更使我们忧虑的是,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居然占到一半以上,共有327人,占54.53%。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的反思与重视。为此,我们除了平时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教育外,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锻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积极运动,时时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
4.中职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兴趣情况
表4显示,男、女对体育学习项目兴趣是不一样的。男生较喜欢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街舞、足球、羽毛球等,人数分别为111人、50人、44人、41人,总数达246人,占活动项目中的66.13%。而排球、乒乓球项目,学生喜欢的人数分别为32人和30人。喜欢的程度居中,其他的诸如跑步、健美操、田径、武术等项目,学生喜欢的程度较低,分别为7人、14人、17人、26人,四者总数为64人,仅占17.20%。
反观女生喜欢的项目列于前四位的分别为健美操、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人数分别为:46人、39人、33人和26人,总数高达144人,比例高达63.16%,尤其是健美操更是受到女生的青睐,比例高居20.18%。而她们较不喜欢的项目依次为:足球、武术、跑步、篮球分别分7人、9人、11人和16人,占18.862%。表明男、女生对现有体育项目的兴趣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不管怎样,男、女生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大都带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因而对广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锻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5.影响中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表5看出,影响中职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缺少指导、没有时间、场地器材不足等方面。其中,没有掌握锻炼方法因素位居首位,人数达453人,占75.5%,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认为缺少指导的学生有111人,占55.5%,说明部分学生仍习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而受到场地器材不足和没有时间因素影响的学生,二者分别为13人和22人,共占5.84%,说明学校的场地器材还是满足学生平时锻炼的需要,受到时间因素影响而未能参与锻炼的学生有22人,占3.67%,另有1人因学业压力较大而影响到其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外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平时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学习潜能的空间,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进行耐久跑锻炼时,教师可采用跑、走交替,快慢结合,郊外越野跑、校园自然地形跑等方式进行练习。针对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足球分组比赛,同学们兴趣极为高涨,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下来,很多同学根本没有触及几次足球,跑得满头大汗,却依然感觉情绪高昂。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耐久跑成绩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学生的体质和耐力素质也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2.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使学生产生锻炼兴趣,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必须依据职业中专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且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内容进行练习,促进锻炼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如:男生的篮球、街舞、足球、羽毛球等,女生的健美操、排球、乒乓球、舞蹈等项目。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全过程,如:准备活动时,让学生自编活动操;愉悦身心时,让学生选择放松内容与形式;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让学生设计形式各异的队形变换;发展学生弹跳能力时,让他们自主选择跳绳、跳台阶、负重跳、单脚跳等方式进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练习欲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体育锻炼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如:进行足球练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既可以熟悉球性的练习、脚背内侧传接练习,也可以进行脚背内侧传接、带球绕杆练习,还可以进行里、外脚背带球及里、外脚背停高球等练习。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发展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强调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教”,而淡化了学生的“学”。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达到发展体能,掌握技能,增强素质等目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教师可指导学生徒手踢毽模仿练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踢毽动作开始练习,如脚内侧踢毽、脚外侧踢毽等。待学生动作熟练后,再指导学生进行难度较高的踢毽练习,如交叉踢毽、剪跳踢毽等,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双人、3人等踢毽练习。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乐练、就会爱练,就会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健身方法。
5.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中职生的需求,教师要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如轮滑、游泳、竹竿舞、气排球、健美操、街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实施的分析和统计,不断促进学生主动选择并参与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运动,让学生至少掌握1~2种体育运动技能,使之形成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进而在职业中专各个阶段推进校本教材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调动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性刍议[J].体育教学,2002(9).
[2]周登嵩.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3]邱亚玖.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4(4).
[4]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体育教学,2005(11).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改;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34-03
自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都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专家和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对课标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建议,这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形成科学合理的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对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自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体育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使得“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师生思想,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评价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分析如下:
1.师生对“健康第一”课改理念的认识情况。本次调查中显示,“健康第一”观念深入教师和学生思想。从表1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健康第一”课改思想的认识情况中“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了解”的老师分别有36人、75人和23人,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6.5%、55.9%和17.6℅。这就为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全面认识它的作用意义和本质特征,并在探索、实践和创新中推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此外,学生这一思想的认识情况也比较理想,“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了解”的学生分别占到了总学生数的15.6%、32.2%和44.2℅,这一数据表明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课认识,这就使他们摆脱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体育项目成绩和运动技术的传统思想,树立了健康的体育思想和锻炼习惯。
2.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情况分析。学校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无论是田径还是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基本都能在课程标准要求的框架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项目的特点选择教材内容,在问卷中显示有43%的学生对上课内容非常满意,51%的学生对上课内容基本满意,只有6%的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满意,而且在课堂上较之以前学生们也普遍反映课堂上不像那样死板,只是老师在那教,然后教完了练习,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去积极的思考,而且在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的变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练习的热情。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对体育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优越性。调查数据表明,87%的学校为了保证初中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这些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了学校选择的运动项目的范围,学生再根据学校确定的范围进行选项学习。
3.教学评价的实施情况。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目标和效果要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去评价和体现。学习成绩的评定要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去评价,比较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运动参与的程度、学习过程和进步的幅度。通过调查发现,初中关于体育的学习评价已从单纯依据“测试成绩”和“出勤情况”转变到向“合作精神”和“进步幅度”等综合依据上,但仍有部分老师延续以前的考核评价方法。
二、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课程内容存在的不足。课标对课程内容不作具体规定,可以说是给地方与学校更多的自,但问题是许多体育教师却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有人说只要符合课标的理念,教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弹性过大同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2.教学组织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老师们在教学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仅满足学生兴趣需要还不行,还要注重组织形式对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在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教学评价需要全面落实。尽管体育老师们对教学评价改革有了概念,在教学中也有所落实,但落实的点并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全面落实。
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初中体育教学的对策
在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的前进和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需要。当前的中学体育教材对教学的要求比较分散,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互相交叉,学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主动参与了,因此,教师要在教研中心的指导下,潜心研究体育教材,根据其教学目标和任务自己设计和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编的体育教材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适当缩减纯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增加游戏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这样的教材学生爱学,教师爱教,从而大大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灵活多样地设置教学内容,具体设置和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要为他们的自身体育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2)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方便他们更好地与社会体育相衔接。
(3)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统括传统体育和各种健身娱乐项目于一体,培养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和自身能力的发展。
篇8
当今时代,机器人已成为衡量现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一直很重视机器人教育。在我国,北京和上海是国内最先开始进行机器人教育的地区。2000年,北京市景山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了机器人课程模块,之后便开始了机器人教学。紧随其后,上海的几所学校在2001年也开设了机器人校本课程。在2012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各学段都增加了与机器人相关的教学模块。机器人课程在我国的高中课堂就此展开,我国的机器人教育也步入了大众化、普及化的新阶段。
课程实施概况
以江苏省为例,高中的机器人课程多以校本课程和课外社团形式开设,并未作为必修要求。因此,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较少,仅限于几所重点高中。开设对象主要针对高一学生,有些会扩展到高二。学生自愿报名,对学生之前是否学习过机器人知识不作要求。没有全省材,多为校本教材或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辅导机器人课程的教师学科背景复杂,既有信息技术教师、通用技术教师,也有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等。开设机器人教学的目的以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获得奖项为主。
课程实施意义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一个完整的机器人项目包括搭建和编程两大部分。多数机器人的搭建是按照功能要求对现成塑料零件进行拼装,还有一些是需要对原始钢制材料进行切割打磨自制零件再组装,才能完成。在拼装机器人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功能的实现,还要考虑到机器人整体的稳定性及牢固性。机器人搭建完成后,还需要对其编程来实现各种任务。在程序编制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往往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即使是事先编制好的程序,到了比赛场地也要结合比赛场地的实际进行调整。机器人搭建与编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缜密思维。
2.学习团队协作,加强沟通能力
机器人项目较复杂,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够顺利完成的,既精于搭建又擅长编程的队员是很罕见的。很多机器人比赛也是要求团队参赛,团队中有的擅长搭建,有的则主攻编程;有些需要去英语国家比赛的参赛团队还需要英语口语非常好的队员。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高中机器人社团等也都会组建相应的任务小组,很多机器人小组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教师并不全程参与辅导,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帮助。机器人小组的活动时间、内容、规则等往往是学生自己沟通制订,小组成员在交流磨合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和耐挫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比赛成绩好的小组往往都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着巨大的集体凝聚力。
3.体验先进科技,增强科学素养
机器人技术是比较前端的科技,涉及数学、机械、仿生、材料、电子、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学生在学习机器人时可以接触到各种学科的前沿知识,也可以对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解,这样既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某一学科的研究兴趣,有利于拓展视野、培养综合科学素养,又有利于尽早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
4.针对解决问题,促进主动学习
目前的机器人课程大多是以任务驱动方式来开展的。无论是准备相关比赛还是进行日常学习,往往都是先明确了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思考如何制造一个机器人去解决。谋冉匣础的搭建一个仿真的电动伸缩门到比较高端的制造一个投篮机器人,这些都属于问题驱动的类型。与传统课堂的学科学习不同,学生在机器人课程中不是按部就班地先学习理论再完成实践,而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寻求解决办法,在不断试误中寻求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主动性,学习也更加有效。
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准备开设机器人课程,教育管理部门正在逐渐重视机器人教育并加大对该课程的投入,社会各界也在从各方面支持机器人课程,尽力提高机器人课程的普及度。总体而言,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趋势还是乐观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学习对象小众化,普及力度不够
由于高考的压力,参与机器人课程的高中学生以高一学生为主,由于学生普遍认为机器人课程比较高端很难学习,所以参与的人数普遍较少,经常不及年级总人数的三成。学生一般都是自愿选择,而且参加学习的男生人数远多于女生。参加学习的学生中原有机器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多数都为零起点,学校方面大多会提前动员,对学生的已有水平也不怎么做要求。学生大多认为参加机器人学习就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奖项以提高升入大学的几率,因此在参加学习的学生中也不乏以拿证书为目的的。加之机器人器材较为昂贵、占用时间较多且不固定、比赛不容易出成绩等因素导致支持学生学习的家长也很少。
(2)课程目标不统一,培养方向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中在教学时参照的是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在“信息技术”部分设立的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初步”都与智能机器人相关,“通用技术”部分还设置了“简易机器人制作”的选修模块,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虽然比较低,却为机器人课程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2012年,专家委员会对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将智能机器人课程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并提前到义务教育阶段以拓展模块开展。机器人课程进入课标是顺应时代科技进步的变化,应该仍然以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目的,但是目前许多高中的机器人课程都是以比赛获奖为主要目的,教学开展与学生选拔都是以比赛为中心,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几种比赛机器人的名称。这样的培养目标未免太功利化。
(3)开展情况不均衡,师资力量缺乏
由于机器人相关器材比较昂贵、技术较为高端,有条件开展的学校不多。尽管有的学校购买了器材,但是由于缺乏师资,器材成了摆设。目前,大多数培养师范生的高校都没有相应课程开设,新手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在职教师中也难有“全才”。某高中负责机器人培训的教师由信息技术教师、通用技术教师和物理教师组成,有的擅长编程,有的擅长搭建。培训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学校甚至只用厂家说明书进行教学。由于师资缺乏,很多学校存在教练员与裁判员由一人兼任的现象。
2.解决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机器人项目包含多种学科技术,是贴近科学技术前沿的高端项目。大众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也很片面。目前很多有关机器人课程的宣传无非是展示学生作品及参赛获奖情况,这样的宣传给人的感觉就是机器人课程很高端、很复杂,不好学。因此,学校、相关学术机构及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渠道宣讲机器人课程的开设意义,要让学校、学生及家长了解机器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适合男生也适合女生,能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2)争取多方投入,降低开设成本
机器人器材价格昂贵一直是机器人课程开设的瓶颈。以FLL器材为例,完整的一套器材包括配件价格大概在五千元至六千元。但是机器人器材品种繁多,不同比赛使用的器材也不相同,要参加不同的比赛,就必须购买多套器材。面对经费问题,学校可以考虑多种解决渠道,如课题经费、学生自购、校友捐赠、厂家赞助、校区共享等。当然,更要强调做好器材的保护及管理工作,以保证器材的循环使用,对器材的分类管理本身也能培养学生的资源管理能力。
(3)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统一标准
机器人课程是新兴课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相关部门应结合各方力量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专家应对机器人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做好教学设计,制定规范的教学标准与要求,给师范生开设相关课程,提早普及。其次,中学管理层在重视机器人课程时要切实重视教学质量,积极关注教师的培训,加强与师范院校的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相关教师的成长。最后,尽早制订科学系统的机器人教练员及裁判员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培养师资力量,做到持证上岗。
篇9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研究现状;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60-04
计算机辅助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软件,主要经历了课件、多媒体课件、积件三个标志性时代。[1]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课件成为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研究过程
为客观地反映我国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和文献法,主要研究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的十一年内,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内容倾向、研究的学科和教育阶段的分布情况等。
1.文献来源
本研究选取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多媒体课件”为关键词,选取2003年至2013上半年十一年间的文献,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有关的教育技术类八种期刊(表1前三种为核心期刊,后五种为普通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检索。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文献选择主要参考以下标准:①本研究排除了一些综述性文章;②在收集统计过程中,剔除多媒体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等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225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确定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笔者在参阅相关书籍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内容分析类目,分为理论探究、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其他等七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将最后确定的225篇文献根据研究的内容归类到相应类目内,得到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数据分析
1.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根据图1的发展趋势图可知,2003年至2010年的研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特别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长趋势较为明显,2013年只统计到上半年,可推测从2010至2013年研究趋势略有下降,2010年是趋势图的高峰点。究其原因:①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掀起了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浪潮;[1]②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06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培训使广大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体现更深刻,激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1]因而2006年之后研究的趋势增长很明显;③“校校通”工程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1]
2.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根据表2的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图2所示的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1)多媒体课件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其中关于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最多,占了总篇数的74.22%, 这反映出开发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的子类目分为课件制作工具的介绍,制作的方法、策略、原则,开发的模式,结合具体课件的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与学科特征、需求的整合。通过归类统计,得到图3所示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子类统计图。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策略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工具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案例分析、学科整合研究分布较均衡,最少的是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有总结如何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设计,制作个性化或研究性学习课件的策略,游戏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方法等研究。而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虽然目前很多研究已总结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但是关于具体的某个学科的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较少。一旦开发出可实施操作的模式,将极大地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2)多媒体课件的理论探究、设计、应用研究较为均衡
由图2可知,多媒体课件的理论探究和设计都是18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17篇,关于这三大类的研究分布较为均衡。
理论探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一些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所选取的文献样本中,曹贤钟等研究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劣构领域课件设计的可行性, 提出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劣构领域课件设计的策略性建议,[2]张伯邑在定义和分析认知通道的基础上,对多媒体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作出分析,意在揭示多媒体教学的认知技术原理。[3]
根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研究显示,界面设计的研究较多,占了设计研究总比例的61.11%,教学设计占了22.22%,结构设计最少,只占了16.67%。人们意识到了作为课件“外衣”的界面设计的重要性,美观的界面设计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关于多媒体课件“灵魂”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骨架”的结构设计的研究较少,这往往会导致研究偏离了课件的重点核心部分,也会出现课件华而不实、教学辅差等一系列问题。
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研究中,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多,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文章最少。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研究文献中往往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竺柏明研究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以至于小学数学教学穿着新鞋却依然走着老路,提出了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多分析、归纳、总结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摆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想,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适时、适度、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的对策。[4]多媒体课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3)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和管理的研究稀缺
统计数据显示,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研究只有四篇,即占总研究数量的1.78%,多媒体课件管理的相关文献研究却没有。评价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评定一个多媒体课件需要有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指导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而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研究的数量是稀缺不足的,这也说明我国对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研究不完善,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多媒体课件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数量急剧上升,加强多媒体课件的管理,有利于精品多媒体课件资源重复、有效的利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评价和管理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3.多媒体课件研究学科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有56篇文献结合相应学科进行研究,得出了各学科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语数外主科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多,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多媒体课件研究适中,政治、地理等文科类的多媒体课件研究相对较少。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研究都占了总比例的19.64%。这也说明对主科类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的重视。由于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模拟仿真训练能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可视化,因此在诸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理科类学科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多媒体课件在文科类学科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正如王波儿等提出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使多媒体在辅助地理教学中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5]因此研究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有巨大价值的。
4.各个教育阶段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群体集中在高校,占了总数的64.44%,其次是中学,占了总比例24.89%,其余的各教育阶段分布较少,具体如图5所示。这表明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研究多媒体课件的主力军。小学和学前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群体很少。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应该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在统计过程中,有3篇涉及了多媒体课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他们探索研究如何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给特殊儿童的学习带来希望。所以需要更多的群体力量投入到特殊教育的多媒体课件研究当中。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本研究经过资料检索、内容分析等研究过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经过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平稳的发展趋势。
(2)研究涉及到了多媒体课件的各个方面,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评价、快速课件开发模式、多媒体课件发展趋势等的研究较少。
(3)研究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介绍主要集中于视音频、动画等素材加工工具,介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主要介绍Authorware、PPT、Flash这些软件的使用。对于集成幻灯片、时间轴等功能于一体的快速课件开发软件如Articulate、Captivate等研究较少。
(4)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评价、管理等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和管理。
(5)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多,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少。
(6)多媒体课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多媒体课件相对较少,特殊教育逐渐开始关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2.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应加大多媒体课件评价、多媒体课件快速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可以参考国外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有效指导我国多媒体课件的发展;在研究学科类别方面,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研究力量分布方面,我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基础教育领域的多媒体课件的发展。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许多优势,多媒体课件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并且应该增强高校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合作与交流,使高校的研究能够得到真正的实践,为其他教育阶段服务。
参考文献:
[1]乔立梅,张佳.多媒体课件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贤钟,王海霞,王润华.认知弹性理论与劣构领域的课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1):73-76.
[3]张伯邑.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32-35.
篇10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一种自发或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比体育课的锻炼效果更好,也更有推广价值。体育课往往侧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而课外体育锻炼来自于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锻炼行为。因此,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是同等重要的,学校要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市一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年级男女生各30人,二年级男女生各30人,三年级男女生各3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收集与课外体育活动有关的书籍、资料和期刊文章。2.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问卷率为96%。其中男生150份,女生130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市一中为重点中学,学校开设了很多体育项目,内容也十分丰富,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大,像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常见的运动项目都具备。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去选择去参与,但是各运动项目的场地以及相应的设施还不够完善。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见表1。
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问卷之后可以看出,影响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运动技能欠缺”、“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学习压力大”等。另外,很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这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再者学校在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尤其是女生,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没有保证。
(二)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具有较大的区别。男生往往以三大球为主,女生则更愿意参加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另外她们往往对场地和运动器材的要求较高,希望参加能够控制运动量而且对形体的发展也有利的项目,男女生的这种选择差异来源于他们的心理差异。此外,中学生参与田径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田径项目很少有人问津。见表2.
(三)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涵盖了很多方面。有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调节情绪;有的学生爱好某种体育项目;有的学生是为了增进与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友谊,以一种消遣的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等。另一方面,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差异。此外,6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四)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认识。男生普遍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人数与女生接近,而女生认为不重要的人数比男生多。这样一来,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往往以男生为主。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害羞、怕苦、怕脏、怕累。有的女生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也不强,在体育锻炼上的参与度很低。另外,女子生理周期变化也是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体育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中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2.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很多学生在锻炼时缺乏系统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比较随意,也很盲目。3.增强自己的体质、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以及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