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篇1

[关键词] 儿童 奥尔夫 音乐 教学法

自1984年,笔者首次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以来,迄今已有20多个春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它诠释了儿童音乐教育的真谛,它通过音乐打开了一扇知识能力共同提高、智商情商协调发展、体格人格全面进步的大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理念是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倡导音乐、舞蹈、语言的融合,提倡人人参与并在音乐中通过感官体验理解音乐。那么,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呢?

一、抓住奥尔夫原本性的思想核心,使儿童音乐教育回归自然

奥尔夫说:“儿童阶段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刻,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这对孩子未来有极大的影响。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它,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奥尔夫原本性教育思想,探究的就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它探究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人的生命本身,它注重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体验和感受的获得,依靠的是人的自身参与,而不是外在知识的灌输。在奥尔夫教育中,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通过亲身体验,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而不是在困难和压力下获得的。因为它最接近大自然,所以它最适于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儿童可以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和创作,即兴地进行表现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原本性音乐。这种表现的产生是儿童内心的需要,是从儿童的本能中诱发出来的。

每个儿童都要学说话,将语言赋予音乐的节奏,利用说话这一形式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语言的发展上就有多种方式、方法。

1.用声音“唱”话。对儿童来说,年龄越小唱的兴趣就越浓厚,就越想把要说的话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唱出来。自由即兴的演唱,不受音高、节奏的限制,孩子们很喜欢。这也是孩子最初的作曲。这种教育方法,将复杂的创作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利于孩子连贯性语言的发展,也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音乐创作的快乐。

2.用节奏讲话。在奥尔夫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材料,几百首歌不可能是同一种旋律,但完全可以是同一种节奏。人们说话有阴、阳、顿、挫,这里面有一种旋律。我们可以在说话时加上节奏。比如,用“ ”说一个字,如“花 ”、“我”等,用“ ”说两个字,如“春天”、“美丽”,等等,用“ ”说三个字,进而发展到让儿童用“”说一句话,如“我是一个好孩子”等,鼓励儿童将语言进行规范、押韵,这便是诗歌的最初形式。这种方法对孩子语言、乐感的发展十分有益。

3.儿歌创编。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对儿歌进行部分或全部创编。如“小鸭子,嘎嘎嘎,摇摇摆摆嘎嘎嘎”这句儿歌可以变换小动物及其叫声,或者改变成“小青蛙,呱呱呱,跳上跳下呱呱呱”等,请孩子创编许多不同的儿歌。再比如,儿歌《小蚂蚁》:小蚂蚁,搬大山,搬呀搬,搬呀搬,大山有多大, 一点小饼干。

由二拍子儿歌转换为三拍子儿歌。

4.听音乐讲故事。当孩子欣赏到一段音乐之后,他们会有与成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时可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音乐中会有谁?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儿童通过自己的讲述,发展了语言,理解了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适于从0岁的婴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它将人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音响,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如拍手、拍腿、捻指等。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方法,给人以一种全面、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原则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最突出、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它是指在活动中以即兴活动的形式发掘儿童的音乐潜能,培养孩子尝试创作音乐的能力。即兴的目的不是让儿童创作音乐作品,关键是要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即兴创造随处可见。

1.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一切作为打击乐器。儿童可将桌面、椅子、玩具等作为打击乐器使用,他们也可以让报纸发出不同的声音,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做节奏击拍训练。

2.即兴创编节奏、声势。儿童在固定节拍的伴奏下即兴创编不同的节奏,为儿歌进行伴奏,将和声、卡侬、配器等融入游戏中,可以充分体验即兴创作的乐趣。

3.多种方法为音乐伴奏。奥尔夫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优美抒情的,高亢激昂的,欢快活泼的,不同的情绪激发不同的灵感。听音乐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即兴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线条表现。跳跃的旋律,儿童会用表示;急促而坚定的声音用∷表示,而则表示延续不断的声音。另一种则是完整欣赏音乐后,勾勒出音乐的意境,成为想象画,这就给了孩子足够的创作空间。

儿童在即兴创造与全体合作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遵守社会秩序,这充分体现了奥尔夫“培养社会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

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唱奏甚至伴曲来体验并理解音乐,而不是通过教师、成人的说、教、示范。奥尔夫音乐教育鼓励每一个创作的闪光点,让儿童在轻松、鼓舞的氛围中将深奥、枯燥的音乐元素以最原始、最简捷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戏剧表演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奥尔夫音乐学习过程中,儿童会惊讶的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变成图画,图画也可以是一首美妙的音乐。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教师用故事分析音乐中的渐强渐弱的对比,儿童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活动中,大家自主分配狮王、王后、小狮子、各种小动物等角色,用旧的毛巾、丝巾、报纸、玩具互相为各种角色装扮,融入戏剧的成分,再分配台词,排练成童话剧的形式。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综合合唱、舞蹈、戏剧表演等诸多因素,培养了儿童参与的意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本土性原则

奥尔夫不倡导使用统一的音乐课本和教材,而是鼓励大家根据本国、本民族的不同特色,以奥尔夫的观念为指导,去不断创编和改进。奥尔夫的教学中,多采用其本土的民歌与童谣。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音乐作品,往往朗朗上口,是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如《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或经典古诗都是极优秀的创作题材。学习这些民歌、歌谣,可以让儿童通过节奏、旋律、乐器、动作创编,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这些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儿童的音乐素养,也可以让他们领略到祖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我眼中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为了儿童的音乐,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兴趣。它的教育方法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和原本性,符合儿童特点和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它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孩子的即兴创作,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开启了儿童想象力的闸门,让孩子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创作的乐趣,进而通过音乐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儿童的音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传统学前音乐教育方式都是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唱孩子跟。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很多学前音乐教师对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比较枯乏,教育中照本宣科,侧重理论讲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孩子多是溜号状态,积极性也不高,经常表现出不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有着很大区别,打破了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模式,将课程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则成了引导者、诱导者,教师并不直接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而通过诱导手段,帮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知识,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快乐自主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创立,自该方法创立就被广泛应用到了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该教学法对世界教育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方法的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教育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只有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积极应用和推广这种教育方法,才能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有效性和质量达到学前音乐教学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音乐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乐理和视唱基础,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学前音乐教育并不注重这两门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开设这两门科目,加之孩子自身又没有乐理视唱知识,所以表现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两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识谱、读谱、唱谱,让学生产生音乐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乐理视唱基础的学习应用了格子节奏练习法,将不同音调的音符放入不同的格子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死板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有趣音乐教学内容,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就学会了音乐知识。另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种音乐方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抽象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二)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教学是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想要保障学前音乐教学有效性必须强化歌唱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歌唱教学环节,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不再是教师领唱,而是转变成了个体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多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不仅仅丰富了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歌唱形式,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了学生音乐素养。目前学前音乐歌唱教学多以教师唱和集体唱为主。在集体唱中引入一些奥尔夫教学的系列曲目,能够有效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这些曲目不仅清新流程,且曲风优美婉转,十分适合学前音乐教育。

(三)乐器教育中的应用

乐器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另一大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互动和表演融合起来,构建了适合幼儿参与的音乐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小乐器的操作,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乐器节奏和风格,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例如碰铃、角铁、木鱼等等。在乐器游戏中,通过让不同乐器发声,进而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好奇,便会自主去探索音乐规律。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应用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让他们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与中学和小学想比,高校音乐的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有着创造性、原本性、参与性、综合性等多个基本特点在内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内涵

所谓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它是一种由优秀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作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在于它非常地强调节奏这个问题,它是在借助很多种不同的艺术表达节奏来实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一方面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有一定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远远超出其他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基本理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原本性音乐理论,第二个方面就是把音乐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突显出来。它在教育上最突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原本性音乐理论”。奥尔夫觉得音乐应该是一种融合了包括舞蹈、朗诵、语言、听觉、管弦乐器和动作等在内的艺术总成,他认为音乐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用声音表达,它的本源就是多姿多彩的。同时奥尔夫还认为音乐不应该是孤立地发展,为了音乐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能更加稳定地开展,必须把多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对于人本主义思想这一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这种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在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它并没有简单的依托音乐这个知识结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基本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它的参与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原本性,而这些特点也反过来决定了这种教育方法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参与性的特点

与老师单向的教授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想比较,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一种全面的参与性,它是一种要以参与性为核心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大可能的为学生们营造出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愉快的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获得丰富有趣的真实的体验。这些主要反映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具有的参与性的特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创造性的特点

高校的音乐教育和小学中学的一样,都是在除了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这一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就很有效地利用包括舞蹈、音乐、朗诵、语言、管弦乐器、听觉、肢体动作等来进行即兴的创作并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相比之下它更加重视学生对于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个培养。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所具备的创造性的特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综合性的特点

跟其他传统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们把唱歌和跳舞有力地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法每个环节的紧密相连以及相辅相成的特点,让它具备了其他教育方法可能不具备的教学上的综合性,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的特点。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原本性的特点

所有的教育要遵循的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音乐自然也不例外,音乐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们能够借助音乐这样一个工具把自己的一种情绪或者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说人才是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更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的更加充分,充分的贯彻落实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原本性的基本特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运用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不仅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大有一番作为,近几年来也发展到了包括成人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在内的诸多领域,下面着重讨论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氛围会不断的升温,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交流就不知不觉间增多了,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并且完成大家音乐思维的碰撞,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它通过让学生们学习广泛的音乐素材来慢慢地培养学生们音乐感知能力,进一步对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在集合了很多很多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在学这一门音乐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单单地掌握了音乐本身这门课程,而是在学习了其他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更好更丰富的学习的体验。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应用策略

虽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这种教学方法很先进很优秀,但是如果不能用适当的方法将它引入课堂,或者说引入的方法不恰当的话,很容易没办法起到想要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下面就是针对这种方法引入课堂的方式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合理的渗透民族文化

音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进而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实际上如果只是这么理解就太片面了,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可以一定程度上陶冶人们的情操,在精神层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将音乐和民族文化充分的有机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渗透一些民族文化,对学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在欣赏少数民族有特色的歌曲时,能将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加以了解,这些歌曲能将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提升学生诠释音乐的能力

与小学中学不同的是,在针对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诠释音乐能力的培养,因为高校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来直观地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只有当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才能让听众从学生的表演中准确的领悟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所以高校老师们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教授音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去帮助学生们正确地深入地理解音乐中的内在情感。比如,老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影视资料去帮助学生们了解歌曲背景内容并且准确地理解和演唱那些歌曲,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学生们对音乐的诠释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此合理地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渗透进高校音乐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如果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那么在进一步的乐器演奏和歌曲演唱方面难免会表达生硬缺乏感情,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想象力要比幼年时期弱很多。举例说明一下,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包括水流鸟鸣等自然生源来帮同学们的心境达到一种无物的状态,当学生心很静的时候,他的其他器官就会变得相对敏锐,有助于提高学生们鉴赏的能力,进而达到让学生们准确快速把握歌曲音乐情感和内容的目的。

篇4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学习;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3-01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其师范性。师范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精通于某一专业课程的学习。高师不能盲目的效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一味地追求专业的“精”、“尖”,而是要突出自己的师范特色,突出专业的“全”、知识领域的“广”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强”。高师的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让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之后能够合格地胜任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这门课程对认识音乐教师教育基本规律、提高音乐教学能力,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在让学生如何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教师,并且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课程学习体会

笔者将结合着自己在本科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谈谈对本门课程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传统观念的改变

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于音乐学(音乐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根本不了解,所以只能延续着中学阶段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的专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钢琴弹得好,歌曲唱得好那就是最棒的,一直以钢琴和声乐作为自己的核心,梦想自己在专业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每天都是过着弹琴、唱歌这样循环往复的生活。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忽然明白了自己大学所学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而不是钢琴或者声乐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教学来说,只会弹琴、唱歌是远远不够的,自己之前一直把自己定位到了音乐表演专业,甚至还曾定位到了音乐专业院校,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方向。

通过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懂得作为高师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突出专业的全面比突出专业的精、尖更为重要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自己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包含钢琴、声乐、舞蹈、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乐队排练等等),更要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能够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等等。要走到学校教学一线中去。比如听取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优质课,深入到中小学教学一线观摩优秀教师的音乐课等等,从实际的教学入手,明白一堂优秀的音乐课是什么样的,上好一堂音乐课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等,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改变

对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到这门课程与以往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纯技能或者纯理论课程,它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很多理论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在书上划来划去,最后在期末考试前机械背诵,应付考试,从而拿到学分。而对于音乐课来说,应该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各领域的教学必须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才能达到,因此对于音乐教学就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更加关注教学过程,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机械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反之,学生就会获得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因此,对于音乐教材教法的理论知识学习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以音乐教学实践来引导教学理论的学习。

课下,教师会提前给我们布置好所要预习的理论知识,让我们从书本上获得相应的文字知识。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或者把知识点做成PPT进行讲解,而是通过让我们观看大量的中小学优质课,结合着具体的教学案例,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具体分析,如教学设计的方法、步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应变的处理,教材的分析与使用、教师的板书、语言艺术等等。让我们通过看课来检测、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在观课一个阶段之后,教师给定我们一个课题,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进行教学设计,当堂展示,之后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进行相应知识点的总结,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讨论,乐于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把灌输式的讲授变为了讨论,很好地突出了“学生本位”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了学生,并且很好地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名教书匠和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点播者。

二、对于《学校音乐课程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一点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

现阶段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校音乐教学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共54课时(有的学校受师资条件的影响,甚至都没有开设)。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约6周时间。而其它关于教育理论或是教育实践的课程很少能够涉及,这对于本应受到重视的音乐教育来说似乎是背道而驰。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本就应该突出其师范性特色,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教育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高师要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例如:音乐教学设计理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外音乐教育简史、音乐教育文献阅读与写作、音乐教材研读等一系列课程,或者根据学校本身的师资状况,开设一些选修课,从而让课程体系更加全面、系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来适应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环境,还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设置一些综合课程,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技能学习的情况。比如,加强学生的钢琴、和声、即兴伴奏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联系,并通过教材上的歌曲锻炼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加强学生合唱指挥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联系,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队排练的方法;加强对于音乐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尽量多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把原来的6周实习时间改为一学期,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

篇5

(一)完善音乐教法课程

音乐教学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亦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领域教学法之一,是培养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在课程安排上应从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始实施,将原来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及课堂设计18个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分析与教学方法20个课时,幼儿园见习、实习2周,教案撰写和试讲演练30个课时,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课程教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产生最优的效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发展

1、师德与岗位责任的培养

(1)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培养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2)培养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

(3)培养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坚持终身学习。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4)培养教师为人师表,加强人格修养,廉洁从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乐于奉献。

2、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业务提高在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更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克服技能单一的现象。

(1)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以老带青”、“以优带差”,“在学中提高、在做中提高”,不仅专业技能提高,更要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分享音乐,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2)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审美能力、审美修养。增强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教学法课程,并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积淀美,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

(3)不断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业务能力。要重视以学生为主的音乐教学设计,能根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特点与课题内容设计课型。防止填鸭式或单纯模仿式教学模式,避免学生的参与、发现、表现、创造欲望受到抑制。

(4)教师还要注重学习,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幼儿音乐教学的各种资料,使成型的音乐资源、信息,能够在合理采纳的过程中予以储存和运用。

(三)音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就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一定教学方法和形式。如美国人乔以斯和威尔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音乐教学法就是教音乐和学音乐。教学时倡导体验、摸索、探究、合作,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中来。

1、发展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音乐教学法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认知目标:对歌唱、韵律活动、舞蹈、音乐欣赏、打击乐等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情感态度目标:对音乐情感的体验、音乐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对有关音乐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发展;操作技能目标:运用身体动作对音乐认知的能力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必须以促进幼儿心理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音乐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2、创新情景化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主要教学手段包括:

(1)创设幼儿园实际教学场景,形象逼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给学生以真实感。

(2)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3)情境教学模式对“教”与“学”具有双重促进作用。它拓展了教师音乐教学法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掌握音乐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4)情境创设的多样性、目标性。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余活动中,还可以延伸到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生活中。情境媒介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采取视听结合的手段,以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是教师进行情境教学的先进手段。使音乐教学法教学从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全方面素质教育转换,把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取得实效。

3、开展微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微型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微型课堂。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创设微型课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即“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堂实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开展微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1)讲授类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幼儿音乐教学作用、任务、总目标、分目标等)。

(2)启发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采用形象思维,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讨论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唱歌、音乐欣赏、舞蹈、节奏活动等教学法的选材、组织教学、设计过程等共同研讨,相互启发。

(4)演示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幼儿园音乐活动实际教学实况、教学场景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获得感性知识。

(5)表演类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试讲、演练的目的,可以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4、借鉴优秀的音乐教学法积极借鉴西方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整合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强调感受和表达,而非知识和技能;柯达依教学法倡导以歌唱为主;达尔克罗兹方法论主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音乐活动及铃木的早期音乐教学法等。让学生在认识到: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歌、舞、乐三位一体,才是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在音乐教学法课堂上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以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艺术教育观以及掌握运用这些音乐教育的技能,为将来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职业能力。

(四)积极推进音乐教法课程实践

1、与幼儿园搭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平台是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堂可行性、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的实践课程。一是要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观念;二是要丰富实习内容,拓宽实习功能,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不仅仅是教学观摩、备课、上课、制作教具,更要组织幼儿音乐领域各个活动的实践教学,例如:舞蹈、唱歌、音乐游戏、有组织的音乐活动等,既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工作职责和技能需求,更让学生找到今后加倍努力的方向。

2、通过园本培训使一线教师具备幼儿园音乐教育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将来既可以由浅入深地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说道理,挖掘教学的广度、深度,革新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开展职前、职后技能培训。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自己的就业经验,让学生早准备,实现角色转换。另外聘请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有初步的认识,以消除实习时的紧张、焦虑情绪,较快进入角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校和幼儿园"无缝链接"。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 歌唱模块 美与功能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3-01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小学音乐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在素质教育方向下的小学音乐教育“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那么,在素质教育方向引领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认识歌唱模块的功能,如何采用更为契合的教学方法呢?

一、小学音乐课歌唱模块美育学生的功能

歌唱是源自于人们的情感又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的一种很直接的很惯用的表达方式。歌唱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歌唱可愉悦人的心情,释放心理压力;歌唱可高雅人的精神品位,促进人的文明修养;歌唱可丰富人的情感世界,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歌唱可让人的思维活跃敏捷,促进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歌唱可调气、运气、养气,有助人的身体健康;歌唱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密切相互间的感情;歌唱可以美容养颜,焕发人的青春活力。从人们对歌唱好处的认可中可概括出小学音乐课歌唱模块美育学生的功能,这就是:歌唱是赋予小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通过歌唱教学能赋予小学生以美好的情感、聪明和智慧、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思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一门专业课,这门专业课中的歌唱教学十分重要,不可缺失;小学音乐教学尤其应该重视利用歌唱的形式,以小学生

的“快乐学习和快乐体验”来促进教学效果的良性转化,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音乐课歌唱模块的教法

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法有多种,在歌唱教学中的教法自然也有多种,但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为音乐教师说来,应积极尝试更适用与激发小学生学习歌唱兴趣和保持歌唱兴趣的教学方法,让歌曲的美好意境和美好旋律飞进学生的心窝,让歌曲的教唱和学唱协调起来,让歌曲的正能量化解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正能量。这里所要列举的教学方法是:

其一,情境教学法。每一首歌曲都可体现出一种意境,也都可描述出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应该为教师所利用,通过教师的匠心将故事的意境呈现给学生,毕竟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仅凭借他们的感受去体会歌曲的意境比较困难,而通过教师用心的描绘和再现情景,可以将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歌曲情景的美妙,让学生情不自禁、乐从心生、绘声绘色的表现,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收获启迪。

其二,合作教学法。小学生们都有恋帮恋群,愿意打成帮恋成块的特点,歌唱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方法很符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合作学习可以是分组进行的,也可以是全班同学共同进行的。如培养学生对音阶、音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将学生分组,将do、re、mi、fa、so、la、xi分别写在不同的图板上,每个学生手持一张拼图,然后由某一名学生举起自己的拼图,其他学生试唱,在图板提示的接续变化中,学生的试唱此起彼伏,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时值、强弱、音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当学生们已经得到足够锻炼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几个图板拼接,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新旋律,先短后长,先简后繁。创造出的新旋律,让学生试唱,教师在音准、强弱、时值上及时点拨。合作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既能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又能够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培养合作精神。

其三,多媒体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应用上教师应精心揣摩,灵活应用,用法得体,效果更佳。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频欣赏、视频欣赏将学生引导进歌唱的意境,体会歌唱,学习歌唱。可充分利用学校的音乐室,通过学校音乐室的多媒体设备来营造歌唱教学的气氛,使得教师的范唱更加形象,使得歌曲的形象更加丰满,使得歌唱课教学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法不能用滥,要讲究使用效果,以更能适合教学需要为目的。

三、结语

教师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向导”,小学歌唱教学需要教师的正确导向和e极导向,教师要在普及知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好歌唱教学,培养小学生在歌唱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篇8

随着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各个学龄段的音乐教育。其中,钢琴教学在学前班、中小学、高职大专院校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全面性的突破。享誉中外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当今社会认可并推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体系,若能在高职院校的钢琴类学生群体中运用好这一教学体系,势必会使得高职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出资质过硬的毕业生,从而推动幼儿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如何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高职;钢琴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这种音乐教育法以其生动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它不仅开发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还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通过其独特性和实效性,获得了中外音乐教学界的一致认可,这种先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流传。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引进我国,并迅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融入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进程。而我国高职钢琴教学在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所取得的飞速进步和全面发展也得益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应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与开放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说、唱、奏、跳、表演、绘画等艺术表达形式,使学生从己出发,专注于自己在音乐舞蹈中的特定角色,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展现自我。开放性表现在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即兴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奥尔夫创造的音乐教育体系把一种寓教于乐的先进音乐教育理念传播给了音乐教学者,也感染了音乐学习者。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产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势必要求高职音乐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高职钢琴教学引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必须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性。还要思量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确保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顺利从事钢琴教学等相关工作。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标志着我国钢琴教学事业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奥尔夫音乐教育法通过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高职钢琴学生放松心情,全心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在课程中更好地掌握钢琴的要领。即便是零基础的学生,也能在与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很快地理解专业知识,取得显著的进步。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作用

1.弥补学生因基础差异而造成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因学生因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水平差异情况,这往往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而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恰恰可以弥补学生因基础水平的不同而导致的种种教学方面的问题。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全情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去,并且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激发学生对于学习钢琴的极大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培养学习钢琴的浓厚兴趣。而只有真正感受到钢琴的魅力所在,才能更主动地投入到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成为可靠的师资力量,为幼儿钢琴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还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些钢琴基础薄弱甚至从未受过专业系统的钢琴教学的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课堂和丰富的活动,迅速融入到钢琴学习中,主动学习钢琴知识,弥补之前的薄弱环节。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因基础差异而造成的相关问题。

2.在实践工作中的实用性

高职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幼儿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储备优秀师资,因此高职学生被看作是未来的钢琴教师而重点培养。如何能使高职学生在完成钢琴学习课程后,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成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这是高职钢琴教学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无疑是使教学理论与实践工作融会贯通的最有效手段。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积极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未来的幼儿钢琴教学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突破与完善,将对钢琴和表演的兴趣融入到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钢琴教学中。而幼儿钢琴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我国音乐教育产业整体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衡量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具有实用性,它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错误认知

在音乐学术界,有部分学者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仅仅适用于幼儿音乐教学,而非通用于成人音乐教学,对高职学生的钢琴水平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在高职钢琴教学中没有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或者说没有充分应用到钢琴教学当中去。这种观点显然是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知方面的误区。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应鼓励其施展个性,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种“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方式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优势所在,它突破了局限性,极大鼓励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丰富了钢琴教学的课堂活动。因此,我们提倡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充分全面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让高职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幼儿钢琴教师更好地领悟钢琴学校的真谛,从而促进他们毕业后顺利展开教学工作。

2.缺乏合适教材

在高职钢琴教学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主观错误认知的问题,还面临着客观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一套系统完整的高水准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琴教学的发展,也限制了高职学生钢琴水平的提高。只有当学生切实理解奥尔夫教育法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精髓,才能更好地掌握钢琴技巧,取得更显著的进步。因此,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做到完善教材缺失与匹配度低等问题,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钢琴的条件。一套系统全面的高质量教材必定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如何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1.加强学生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认知

在高职钢琴教学中推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应用,前提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使其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不单是一种纯粹的音乐钢琴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独特完整的教育体系。学生只有在真正领悟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思想后,才能将其融入到钢琴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乐理知识和钢琴演奏水平,将理论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2.完善师资与教材

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材则是课堂的辅助工具。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钢琴教师只有在掌握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精髓后,才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必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并将此传承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汲取的经验,为从事的幼儿钢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师资力量的栽培至关重要,这关乎到下一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同时,完善教材也是高职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务必采用一套完整的教材,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高素质的师资运用高水平的教材,必会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知识,提高自身音乐造诣。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琴谱教学

识谱是弹奏钢琴的前提,学生须熟练掌握五线谱知识,才能学好钢琴演奏。由于入学前,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不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从识谱到弹奏,如同水到渠成;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枯燥的学习过程只会打击到积极性。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现状,仍采用以音乐理论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则注重课堂的趣味性,通过生动灵活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奥尔夫的教学模式,将识谱课程设计得更为通俗易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五线谱,为之后的钢琴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节奏感

要想弹出一曲优美流畅的钢琴乐,把握准确的节奏是关键。节奏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感,除了与生俱来以外,更要靠后天培养。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可以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加强师生间的亲密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说唱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来打节拍,进行如拍手、跺脚、点头等一系列节奏练习。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对于节奏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后续更深入的钢琴知识学习。

3.加强创造性

高职学生的整体钢琴水平不算很高,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为了在高职院校顺利开展钢琴教学,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毋庸置疑是最好的举措。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提倡从音乐产生的本质和本源出发,他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不断启发和提高本能的表现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即兴演奏钢琴曲,创造出个性化的音乐作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促使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乐章,也极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鼓舞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钢琴教学做好铺垫。可见,在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当今社会,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做到切实将奥尔夫音乐体系融入高职钢琴教学中,让其充分发挥优势,提高高职钢琴教学水平,培养整体钢琴水平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从而推动幼儿钢琴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教材的补足,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良好的节奏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坚持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必将为我国钢琴教学事业带来丰硕成果。

作者:于琳 张应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小龙.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钢琴即兴弹奏的指导意义[J].音乐天地.2013,(3).

[2]李夜雪.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普通中职艺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3,(4).

[3]隋青.奥尔夫教学法对音乐创新教育的启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篇9

回顾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温故以知新,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1. 音乐教育学的发轫、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增强研究音乐教育学的信心。

第一、从课程设置的历史背景分析,音乐教育学的形成是应运而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原是在近代小学初中等教育趋向普及、发展,师资教育专业训练成为普遍需求的背景上发生的。有了音乐教育实践的需要,音乐学科教育研究(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学)才应运而生。这个事实说明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似乎同实践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的萌芽阶段是以音乐教学法的形式出现的。从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进而发展成为音乐(唱歌)教材教法,再发展形成音乐学科教育学,是这一学科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趋势。音乐教学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大多停留在结合教材介绍具体的经验或教学方法、教学实例信息的传播阶段。音乐教学论虽融入了学习论、课程论、教学测量、教师素养、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发展史等内容,成为音乐教育学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理论体系的综合创新和深广度方面距音乐学科教育学尚有较大差距。总之,音乐学科教育的发展期待着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诞生,它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

第二,从现代科学发展分析,音乐教育学顺应现代科学发展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看,当前科学发展的特点是,既高度的分化,又高度的综合,20世纪以来,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的大量产生,促使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建筑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基础之上,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引起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分化、综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学的新发展。音乐教育学的建立,正是音乐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从现代建设的需求看,现代化是一种综合的观念。它要求经济与技术、政治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个人的才能与品质都必须适应现代化,并产生和谐的关系,这就给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整体化的要求。音乐教学法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建立比音乐教学法层次更高、内容更充实的音乐教育学,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从国外音乐教育研究发展情况分析,音乐教育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并再一次证明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此处不再赘述)。

2. 音乐教育学形成与发展过程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做好长期坚持下去的准备。

我与廖家骅、缪裴言在回顾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十年工作时,一致同意用“艰辛开拓的历程”作为标题,概括这十年的历程。意思是指“她的成绩虽谈不上辉煌,但所做的工作却是实实在在的”。音乐教育学是建筑在大量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成果之上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30年至1967年发表的音乐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约9500篇(山本文茂,《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范畴》第86页,音乐之友社,1992年)。〔日〕山本文茂先生对《国际博士论文要旨》(DAI)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1977年至198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竟达1025部,难怪作者发出“在山一样大量研究成果面前,我们仅仅是蹒跚而行”(同上第86页)这样的感慨!

说音乐教育学发展过程错综复杂,还体现在学科自身建设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些问题至今还有许多分歧。

例如,音乐教育学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对于音乐教育学在一些方面学科的性质看法雷同,而对另一些学科性质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认为它的学科性质属于“基本理论”的范畴,有的则认为它应该既能对实践做出高度的概括,具有“理论性”,又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具有“实践性”,因此,音乐教育学应该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学科性质问题,属于科学分类的范畴。知识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各门具体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是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因此,学科性质的定性,是学科自身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学科定义与命题类型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科的目标、框架和结构。值得充分重视并深入地进行研究。

科学学的研究表明,现代科学发展很快,由于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涌现,科学分类也在发展。

(1)从研究对象看,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音乐教育学从属于社会科学。在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分歧。

(2)从科学的结构体系看,科学可分为本体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这三类科学的区别,实际是在科学的对象―――物质运动的各种基本形式和具体形式所持的角度不同。人们把边缘科学称为“交叉科学”,所谓“交叉”,实际就是交叉在两种运动形式之间,或交叉在两门科学学科之间。音乐教育学正是这种边缘学科或者说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把音乐教育学看作是教育学的一个领域,随着学科教育学的兴起,体现了教育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音乐教育学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其间原来音乐学和教育学的一般理论都不复存在了,而具有了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不是用教育学原理简单地去解释和说明音乐艺术的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手段简单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一般过程;而是揭示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学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的学科。

(3)从与实践的关系看,科学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音乐教育学属于哪一类学科,在与实践关系的分类上,争议较大。有的强调音乐教育学应该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因此应该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从科学学的研究表明,所谓应用理论学科的概念不是科学学意义上的学科性质分类。

基础科学是客观世界的最本质的规律的反映,它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等组成的理论体系。技术科学是客观世界中物质的具体运动模式及其人的活动模式的规则性反映,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原理和模式组成的规则体系。应用科学是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它与实践的关系最为密切,它要直接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其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由一系列具体方式、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

确定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关键在于明确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目的。由于目前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交叉的概念,指向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其学科的性质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可以考量三个方面:

其一,取向。以普通教育学作为参照。不同性质的教育学框架有所区别,定义与命题的类型有所不同。元教育学研究学者陈桂生说:“我国现在通行的教育学,号称‘科学的’教育学,其框架基本上属于从目的到手段的演绎系统陈述,所下定义,主要是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所陈述的命题实际上大都是评价性、规范性命题,这意味着它基本属于实践教育学。”(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第45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他进一步说:“科学的教育学,旨在描述教育事实,考察各种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揭示其中规律性的联系。简单地说,它着重回答教育‘是什么’(含‘教育目的’是什么,‘学校制度’是什么,‘课程’是什么,等等);实践教育则主要回答教育‘应当是什么’(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应当做什么―――怎么做’(教育规范),即确定教育的价值与规范,以指导实践。”(同上书,第451页)。与普通教育学相比较,音乐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既有同一方面,也有不同方面,要做具体分析。

其二,指向。在思维目标的指向上,是对准教育现象去研究,还是对准一般原理(本质、规律等)去研究;是奔向实践的前沿,还是追踪事物(对象)后面的原理,要进行研究分析。

其三,距离。在同实践距离上,应用学科离具体实践较近,而基础学科却离具体实践较远。这是由于两种性质的理论研究之目标的方向不同带来的必然结果。

综上分析,我们对德国音乐教育家多弗莱因说过的话“《普通音乐教育学》未能问世”就好理解了。他在大型音乐辞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简称《MGG》)的第10卷《音乐教育学》(卡塞尔,1961年出版)中说“《普通音乐教育学》未能问世,这样的著作似应力图展示关于基本原理的科学研究,尤其要力图描述出关于音乐教育学方面的各种多姿多彩的活动。”(载于《音乐词典条目汇辑・音乐教育学》第310―311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多弗莱因先生所说未能问世的《普通音乐教育学》从学科性质来说似乎指的是“科学的音乐教育学”,说它“未能问世”就不足为怪了。

音乐教育学在同实践关系上的科学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定而不疑的,那就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使之避免自发和盲目,变得更加科学、有效与合理。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3. 音乐教育学的结构体系与框架是多元的。因此,构建音乐教育学的结构体系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现代学科教育学研究表明,制约(学科)教育学(包括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形成的四个条件是:

社会的历史条件;人类的心理条件;方法论条件;专门科学(音乐)条件。

例如,教育除了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外,一定会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顾明远先生说:“所谓民族文化传统,是指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同时它又具有变异性和创造性。”(《未来的教育(代序)》载于《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第2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因此,构建学科教育学时会常常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构建音乐教育学的结构体系与框架时,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也要防止亦步亦趋,要研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学。

关于音乐教育学的结构体系与框架,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我提出了广域型、学科型与专业型等三种类型:

(1)广域型音乐教育学结构体系与框架。国际教育界在展望21世纪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倡导作为广域科学的学科教育学。它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广泛深入地对涉及学科教学的种种要素展开实证研究。(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的概念、使命和发展》,载于《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5期)

图1是日本学者山本文茂在《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范畴》(第248页,音乐之友社,1992年版)提出的音乐教育学结构图,对音乐教育学的构成及与相邻诸学科的关系、地位都作了明确的表示。

图1中,音乐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由4部分构成。这就是把基础科学的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作基础而形成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史和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学的直接对象是位于图的中央位置的教师、孩童、授业(学习领域)和环境等4方面,各种学科教育的研究成果被积累分类成教育课程论、发展论、授业(学习领域)论、基础论。教育课程论又细分为目标、计划、内容―――教材、方法、评价等5个领域。这些知识体系与教育学、教育实践(学科指导、生活指导、特殊活动指导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样,授业论(学习领域可细分为基础、歌唱、器乐、创作、鉴(欣)赏等5个领域,与音乐学的知识体系和音乐实践(作曲、演唱演奏、鉴赏等)的实际技能有直接联系。图的外侧虚线表示了基础科学的一切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与教育实践和音乐实践、教育学和音乐学等有密切关系。另外,这些基础科学也构成了间接支撑音乐教育学各范畴、领域的研究的知识母体。图的四角指向中心部分的直线表示了音乐教育怎样适应社会的需求(音乐的、教育的、文化的、人的价值的实现)的。

我国广域型音乐教育学研究,以音乐教育实践为基础,从与音乐教育学相关的音乐学、教育学以及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出发,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例如前述《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是其中一例。它的内容包括:

音乐教育哲学原理。以哲学的观点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原理,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等基本问题。

音乐教育史。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其目的主要是以史为鉴,探讨和总结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指导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

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和特点,通过各层面的分析、比较、评价,在深入研究其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从而全面把握音乐教育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在音乐教育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学生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文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等。从而找出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规律,采取相应教育方法,促进音乐教育理论科学化。

音乐教学论。它包括音乐教育课程论和音乐教学法等两大部分。音乐教育课程论的研究涉及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音乐教学法主要研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中进行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寻求与选择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包括唱歌教学法、器乐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法等。

音乐教育社会学。它运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多种交叉关系和种种社会音乐现象,探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效应、各种社会音乐教育的意义、内容、形式以及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干预、影响和制约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音乐教育工艺学。研究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物学、行为科学等有关理论对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学前音乐教育学。它的研究包括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学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中的基本素质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等。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它主要研究根据特殊儿童身心的特点进行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如对唱歌缺陷儿童和音盲儿童的研究等。

音乐教育管理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领导的活动和评价、音乐教育方法、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音乐教育行政组织教育领导的原则和方法、音乐教育管理人员及音乐教师的培训、考核评定、音乐教育教学评估、音乐教育经费管理等。

关于广域型音乐教育学的结构体系和框架还有两点思考:

第一,研究方向和课程目标是构建科学的音乐教育学,而不是实践的教育学。

第二,音乐教育的研究与音乐教育学研究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不能把对任何音乐教育现象的研究都混同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特别是不能混同于“展示关于基本原理的科学研究”。上述我们提出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研究的方方面面,有些本身就是独立的学科,从这些方面研究,目的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音乐教育学的结构体系的框架,不应是这些学科成果简单的相加汇合。

(2)学科型音乐教育学结构体系与框架。它是以特定的音乐学科中的教育目标,实现该目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应有模式为课题展开研究的。可分为原理性、哲学性的研究、学科组织的领域研究以及教学法领域的研究等。如《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是“学科教育学大系丛书”中的一册,它的研究范围包括:

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

中小学音乐心理发展

音乐教育课程

音乐表演学习与教学

音乐创作学习与教学

音乐欣赏学习与教学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教学

音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媒体

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

音乐教学评价

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教师

〔日〕浜野政雄先生所著《新版音乐教育学概论》(曹理、缪裴言、王昌逵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67年版)也是一例。其内容包括:序章(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目的、音乐教育制度、音乐能力的发展与音乐学习、音乐教学的方法、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材与教科书、幼儿音乐教育、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研究的课题等。

(3)专业型音乐教育学结构体系与框架目前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专业音乐教育学问题的专著较少。我国学者张帆先生所著《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一书,对专业音乐教育学研究范围进行了探讨,可供我们研究此类问题参照。他认为专业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应包括哲学、音乐教育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文化学、思维学五个层面:

哲学层面。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研究专业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基本问题。这一方面更多的需要运用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主要是音乐美学)来研究专业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审美经验的建构问题。

音乐教育史学层面。着重研究社会发展各个时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音乐家和高素质艺人成长过程,探求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历史,展望未来。(该书这方面未做展开)

音乐教育心理学层面。探讨的课题主要是深入到音乐家音乐心理系统的建构问题,涉及到音乐的天赋与才能、从儿童到成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个体个性差异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音乐心理系统建构的环境等方面。

文化学层面。研究文化素养对音乐家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关注本来音乐工作者总体文化素质的培养。

篇10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产生的最早的音乐教学法,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和借鉴这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法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断深化的需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探索,尝试将该教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主要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体态律动和即兴创造这两方面的教学内涵出发,结合邻国日本对该教学法的引进情况,简述该教学法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把握体态律动教学的内涵

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识。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对于该教学法的认识与研究不够深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少误区,因此,正确地把握体态律动的教学内涵尤为重要。

首先,体态律动不等同于机械地打拍子。由于律动教学与节奏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教师认为律动就是一种齐奏打击拍子的方式,或者在行走的练习中,仅仅把行走当做一种节拍。这些尝试的错误之处在于让触觉代替了运动觉,致使学生们很难清晰地体验和感知每一个节拍的准备、开始与延展等微妙的变化过程,妨碍学生发展一种清晰的运动觉感受。因为一种真正的运动觉反应,包括对于重量在行走过程的转移、空间在前进后退中的改变等因素的体验与感知。

其次,体态律动不等同于舞蹈。舞蹈因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把律动教学中“有韵律的身体动作”等同于舞蹈,混淆了律动与舞蹈教学。

虽然二者都通过身体动作配合音乐的形式呈现给人以视觉效果,但是严格地来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一)从渊源上来说,律动的理念是达尔克罗兹受到现代舞创始人、美国女舞蹈家伊莎伯拉?邓肯的舞蹈理论启发而创造的。邓肯追求一种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美即自然”,创立了一种为“自由”而舞的新的舞蹈流派。然而,与邓肯创立新的艺术形式相比,达尔克罗兹创立的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舞蹈的启发而发掘出体态律动这种音乐教学的工具,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的追求决定了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差异。

(二)体态律动的身体动作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是主体,而不是动作的伴奏。体态律动追求身体动作尽可能准确地表现音乐中的核心要素,例如节奏、时值、速度、力度、重音、旋律起伏,通过身体语言将音乐化作一种可见的听觉形式。

舞蹈中的动作并不要求准确表达音乐要素,音乐结构、固定音型的出现对舞蹈动作的创编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动作是舞蹈的核心,舞蹈动作的编排很大程度上是因角色扮演和剧情内容的变化而决定,音乐此时的作用是烘托舞蹈情节的气氛,成为了动作的伴奏、陪衬。

(三)体态律动强调动作的“偶然性”,常常是配合即兴的音乐或是现有的音乐,跟随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即时的动作反应,需要身体运动觉对音乐高敏感,能够捕捉到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体态律动反对一切事先的统一规定,追求一种源于自然、真实的动作表现状态。

舞蹈中的动作通常根据剧情和角色的安排提前创编,呈现给人们的是设定好的形体动作,侧重于通过华丽的动作技巧展示追求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美感。

(四)体态律动提倡人人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无门槛”的起点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肢体运动能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表达真实的自我,拥有属于自己的肢体表达方式。

舞蹈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有较为专业的要求,学生需要接受一种规范、统一、精准的肢体运动方面的系统训练。

二、正确把握即兴创造教学的内涵

达尔克罗兹在撰写的许多文章中都强调了即兴创造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即兴创造是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质与创造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崇拜权威、缺乏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的实际音乐教学对即兴创造不够重视,相关的教学活动比例偏少,这与创造性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打破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正确把握即兴创造的教学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归还学习主动权,营造即兴创造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太拘泥于自己预先的教案设计,因为即兴创造本身是不可预设、不具有重复性的,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探索、创造的主体。学生的即兴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探索的自由,学生完全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音乐活动中即兴创作。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即兴发挥的苗头并加以展开,放下“权威”的架子,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之共同探索,共同分享由创造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起即兴创造的兴趣与信心。

(二)借鉴多种即兴手段,激发创造潜能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即兴创造教学手段非常丰富,比如身体动作、语言、歌曲、各类乐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尝试即兴创造,让他们学习用节奏和旋律等音乐要素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欲望,再运用个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诠释,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螺旋型学习过程的实践。

(三)重过程,多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参与即兴创造的过程,欢迎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并存,对于学生的即兴创造冲动应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而不要过于计较他们探索音乐和创造的结果。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认为过分看重结果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会令他们感觉到厌倦,这种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音乐即兴创造的体验与探索的深刻程度。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教师应保护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兴趣和信心,经常鼓励他们在音乐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为认可与鼓励对于学生一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反思与借鉴

同样是引入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学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引入和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相当突出,值得我国音乐教育界借鉴和反思。

在引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初期,日本以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作为他们的教育目的,期望通过在本国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这些国外优秀的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对国家整体教育观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世界音乐教育的几个艺术教育动向之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被日本视为一种基础和本源来推崇。他们首先将以律动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法应用在幼儿教育上,随后逐渐拓展到舞蹈、体操、音乐等方面,不仅训练了儿童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的引入阶段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推广时期,日本于1931年在小林宗作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达尔克罗兹学会;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的教育政策强调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这是从未有过的特征,人们开始重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其中包括被重新认识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日本将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逐步拓展到大学教育领域。1962年,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出现了:在板野平与小林宗作的共同努力下,在国立音乐大学中设置了教育音乐学科第二类(律动专业)[1]。在此之后,日本从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越来越多,有关的研究活动越来越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1973年,在国立音乐大学律动专业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日本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研究会成立,主要从事达氏理论研究活动。

日本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结合本国的国情与民族特点,在介绍、引进与推广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仅著作方面就有白井规矩郎的《韵律体操和表情游戏》(1923年),介绍有关达氏理论以及详细的指导方法、福井信美的《低年级的律动教育实践》(1935年)、小林宗作著《综合韵律教育概论》(1935年)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