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文化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的文化功能

篇1

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向上的精神和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校而言,教学生学会做人即立德树人是德育工作的目标所在,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熏陶、吸引、团结校内所有成员,通过激发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把校园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包容的群体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教育且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新载体,并从而引导他们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这种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暗示渗透。

2.行为的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制度的直接约束,即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间接约束,即通过校园风气和舆论而形成的潜在规则,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从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实践的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情感的陶冶功能

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现代先进的设施装备、井井有条的校园秩序、品高业精的师表形象、求实进取的敬业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重视教育的过程。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现实生活,真正引导学习者去经历、体验、感悟和反思,让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这些熏陶虽然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其教育功能是难以替代的。

校园文化虽然有多种多样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设计、营造、调控。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达到有机统一,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这一层面表现在:一是学校目标,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是价值观念,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是精神作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是校园礼仪,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形成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比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穿校服、戴校徽等,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情感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仪式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5

1 大学校园文化与仪式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校园文化与之相伴而生。而在大学校园文化中,仪式所蕴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使大学校园文化与仪式紧密相连。

1.1 仪式及其教育价值

特纳(Victor Turner)执着于宗教行为范畴,力图从象征本质和戏剧论来理解仪式,他把仪式看作是社会通过对自身的反省来建构秩序的一种手段。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则把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由此可以看出,仪式这一概念具有极为不确定的边界和范围。但是综合这些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仪式是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具有沟通、过渡、强化社会秩序作用且具有表演性的一种特殊行为。

仪式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其存在的意义绝非日常的实用性意义,而是表达某种精神价值。就这一点而言,仪式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是相符合的。

2 仪式之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仪式与其它社会活动一样,也是一个渗透了文化传统的文化事件。它通过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形式传递文化和思想内容,让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精神感召,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塑造。

2.1 承扬大学精神

弗莱克斯纳曾指出:“总的来说,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渗透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良心与气质,大学精神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一旦被大学生所认同,其便转化为大学生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源泉。仪式,正是这一转化的桥梁。

2.2 内化民族认同

仪式有特殊的形式性,因此仪式也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展演。只有具备这样的形式性,仪式才能创设出相应的情境,以情境教化、凝聚、升华和固化对象的相关情感。仪式特有的形式性可以迅速而又直观让参与者体察仪式所希望传达的信息。它通过个体的观察、模仿与身临其境,通过在场其他人的言行举止,通过现场营造的气氛来唤起参与者相似的内部情感而实现其教育目的。教育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仪式恰恰能够通过场景的创设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格尔兹在对仪式的阐述中曾特别指出:“在这些仪式中,一方面是情绪和动机,一方面是形而上的观念缠绕在一起,它们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2.3 传承传统文化

无论是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生成记忆和回忆的能力。这种集体记忆往往依靠有组织、公共性的集体,通过“与仪式相关的”和“与文字相关的”两种方式进行传承。仪式和庆典通过把扩张的情境制度化而保证了文化的意义的传播。

作为一种“文化表演”,仪式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社会记忆。这种记忆既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更是社会历史的传承。校园文化中的仪式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保存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符号,并将这套符号继承与发扬。如开学典礼。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大学的文化氛围,又可以了解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3 校园文化中实现仪式德育功能的对策

仪式是校园文化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现实中的仪式往往容易出现各种矛盾与对立。因此,我们应以人本主义原则发挥仪式育人目的,以重视情感体验唤起大学生共鸣,并合理整合校园文化仪式的活动资源,在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仪式的德育功能。

3.1 以人本主义原则发挥仪式育人目的

校园文化中的仪式作为学校育人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并根据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建构。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校园文化的各种文化符号、各种语言,各类问题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存在的空间环境,从而对大学生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当我们以人本主义原则重新审视学校仪式活动时,它对学生有限生命时空的占据与对学生生命的体验就具有了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校园仪式活动的筹备,还是其具体实施,都应要求学生能主动、自主的参与。如此,才能使他们在自主建设,自我实践中受到熏陶。

3.2 以整合校园仪式活动资源优化仪式功能

整合校园仪式活动资源是发挥仪式德育功能重要环节。学校仪式活动作为一种潜在课程,是教育行为的体现。大学校园的每一项资源,以及仪式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仪式德育功能的实效性,也影响着大学精神的塑造。因此,学校仪式活动的建构应不断强调整体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美)维克多・特纳著,方永德等译.庆典[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61.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175.

[3]Abraham Flexner. American English Germa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65.

[5]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42.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人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

二、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健身性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但是,要使体育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必须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经常地进行科学锻炼,即“动”必有序,“动”必有道。

2.娱乐性

体育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活动。观赏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观赏各种体育表演和比赛,特别是观赏竞技运动;运动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乐在其中。

3.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因此,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4.教育性

广义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性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5.艺术性

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6.民族性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

7.国际性

体育的国际性是1896年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恢复奥运后才出现的。从那时开始奥运会由原来的地区性的宗教活动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体育已超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具。国际体育组织之多、比赛之频繁、交往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其他领域无法可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这一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推动着世界一体化进程。

8.全民性

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分不开的。研究体育文化的功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有国家都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培养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当今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总之,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2.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广泛。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现公平竞争原则,表现民族自尊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4.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体育文化的功能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衍生新的功能,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功能。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隐性的德育因素,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力量。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论文在阐述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充分发挥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建议和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作者简介:

李世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2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2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隐性模式,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和道德场域,使学生将外在文化熏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成为文化自觉、行动自觉。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学界对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了诸多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设性方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强调并探索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让高职校园文化更为和谐圆融,可以让学校德育效果卓然彰显。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与创构应成为当代高职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主要体现

1.导向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治学理念、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教育导向作用,是校园文化最为核心与本质的功能,它充分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和先进性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引导,通过进行精神、行为的塑造,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而形成价值认同,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

2.规范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的调节规范功能,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外部的约束力量,如大学章程、管理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显性的规章体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属于深层次的心理、意识等隐性层面的规范要求。学生根据所处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校园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价值准则,如校风、校训等要求自觉规范言行,提升素养。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有助于学生把外部的约束力量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将个性的发展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把时代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心理和行为上与社会的规范要求达成适应性平衡。

3.心理培育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审美等方面的精神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思想引领、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心理培育功能,就是指在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帮助大学生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快乐和谐的生活氛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消除心理和情绪上的干扰和摩擦,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协调人际关系,推动自我发展和完善。第二,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人文素质,升华人格情操。校园文化的优美和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自觉倡导美的标准和规律。

二、制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1.观念滞后: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开放性。中国的教育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传统,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土壤中的。文化的开放性就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它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具有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的胸怀与魄力。然而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观念滞后,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校园这个小圈子里搞建设,国际国内校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或虽然形式上交往频繁但实质往往有所保留。为抵御世俗的、浮躁的功利主义的某些文化因素的干扰侵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交往也有一道无形的屏障。这种自我封闭使得校园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完善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客观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差距,不能与系统外部,主要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良好互动,不能充分借鉴和吸纳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风格,既影响了对外界最新信息的捕获,影响了对社会文化精华的吸收,影响了对社会文化导向的发挥,也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德育功能的充分体现。

2.认识错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氛围营造,价值观念引导、心理素养培育,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必须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设计,对文化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和决策。与学校整体改革一样,要强调高职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整体建设,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的设计缺乏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也没有独立的宏观调控管理机构从系统外部对文化建设予以指挥和引导,导致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还比较薄弱。同时,系统性原则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努力达成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要求高职院校党政工团各部门以及广大教师在文化育人工作中都能齐抓共管,协同育人。但是,由于目前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看不到文化软资源的道德力量,尚未意识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是德育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使得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没有促进高职院校在发展目标、育人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牵制。

3.机制缺失:

缺乏有效的考察和评价方式。研究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高职校园文化评价的有效体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虽然各校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事项,但在加强和推进高职文化建设过程中,就会显现出其工作的着力点,推进的方式方法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文化评价,才能发现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有效的文化评价,才能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趋势,挖掘具有推广价值的高职文化建设经验和做法;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文化评价,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指导和推进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开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确保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文化本身是无形的,构成的因素也难以量化,高职校园文化又都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而且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具有隐匿性、不确定性、持久性等特点,研究制定文化评价体系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思熟虑的修炼,是一项有难度和富于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当前,部分学者和高校也进行了有关评价体系的探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时,过于重物质轻精神,或将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此外,很多高校在评价和规范体系的设立上缺乏人本精神,不能着眼于人的精神建设和全面发展,导致无法构建一套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理性考量和效能考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强化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1.坚持导向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共识,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校园文化思想引领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为其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价值导向,也为文化育人的方向提供明确的引导和指示。广大高职院校应将之贯穿于高职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得到充分落实和贯彻。通过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教活动,通过加强活动阵地建设,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三风建设以及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活动中,在校园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导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实践。

2.坚持人文性:

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丰富拓展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哲理,深刻影响着今天的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我们迎接挑战、与时俱进的重要动力源泉,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民族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正如黑格尔曾经诗意般地描述,“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有如一道生命洋溢的洪流,离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同样需要通过多元文化的角度和视域来认识、审视、理解自己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与引导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创新。因此,高职校园需要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内化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起到涵养德性,提升修养,培育人格,丰富精神世界的功能。

3.坚持规范性:

建立制度文化,有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充分实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构建具有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围绕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现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管理制度以及群体行为规范等,加强学校法制化、民主化的建设进程,保障学校有序、高效地运行和校园文化德育功效的充分实现。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必须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处处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征,体现职业性和文化发展的规律。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注重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把人的尊严、人的发展、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在制度动态执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强化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同时要引进奖惩激励机制,着眼于发挥制度在学校良性运行中的应有功能和载体作用,切实提高校园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力,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

4.坚持职业性:

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强化文化育人针对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外延,是划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类型边界,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高职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职业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要建立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培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彰显高职教育类型上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课程教育中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功能和导向功能,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教化,让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的特征,应该大力推行“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高职精神文化建设中培育“职业”素质,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入“职业”模式,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活动文化建设中体现“职业”内涵,以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李世清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邓和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

篇5

关键词:茶文化;德育功能;大学生思想道德;途径

一提起中国茶文化,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种类丰富的茶品种、精致的茶具、优美的茶艺表演等内容,但是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尤其是思想方面,中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以“礼、和、真、静”为基础的思想内核,长久以来对广大的饮茶者以及我们的国民性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大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高校若是能够从中国茶文化中汲取营养,探索出一条合适管用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道,那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将大有裨益。

1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偏差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受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作为思想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是最先被影响到的地方。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多偏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和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高校往往会将就业率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大学生入学一开始,便围绕四年后能否找到好工作为主要目标而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以此来保证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也要看到,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必然会导致高校忽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从现实中看,一些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普遍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一方面是思想道德课程较少,又往往是一些没有严格要求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落后,教师多为照本宣科,没有创新,缺乏解读,导致课堂质量较低、形式枯燥,难以勾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高校在引进师资和提升教师能力时,最看重的是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往往会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缺乏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培育和管理措施。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这种现状的存在,就难免会通过教学等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有待健全。如何解决高校思想道德的偏差问题?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一些高校在对教育的考评中,主要还是以专业分数和就业率为主要内容,在思想道德教育考评上,没有严格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即便是有考试,也大多为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书考试,只要抄满试卷,基本上都能及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体系上的缺陷,就难以激发出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2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茶亦如此。茶生于天地之间,长于青山绿水中,吸收日月精华而成,蕴藏着清净、幽雅、质朴、高洁等自然特质,这与我们民族文化所倡导的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道德十分契合。茶的自然特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大有裨益。第一,我国的茶树多生长于一些偏远的山区之中,而一些名茶,往往产于山峰险峻之处,所以茶具有了远离喧嚣而亲近自然、坚韧不拔的性格。茶文化形成初期,正是我国儒家思想被推崇和发扬的重要时期,因此茶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逐渐孕育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内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理,并要求人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种种苦难,并坚强不屈、用隐忍和努力去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小便在“温室”中长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缺乏足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当他们步入社会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很容易因为这种脆弱的抗压能力而遭遇种种不如意。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茶性内涵,能够让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为强大,让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第二,茶所具有的清纯质朴精神,能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国古人把茶树称为嘉木,因为茶树的自然特征上具有质朴、幽静、高雅以及清纯的特点。茶树喜静,如高士般高雅;茶树吸收日月雨雪之精华,纯净而高洁;茶汤外观清澈晶莹,口感淡雅清香,让人头脑清晰且回味无穷,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有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泥沙俱下,交织出现,而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沉迷于灯红酒绿,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把理想抱负当成一种笑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质朴的特质,能够让大学生内心平静下来,看清自己的来时之路,明白自己的未来方向,拥有清晰而明确的头脑以及清澈高洁的内心,进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作用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茶道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环境、礼仪、形式等方面的内涵。首先来看茶道所注重的环境。中国的茶道对环境的选择和营造特别注重,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是自然环境,饮茶者多喜欢在有着竹林小溪的静谧环境中去追求“天人合一”的茶道境界。第二类是在室内,比如说一些寺院、道观和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古典建筑内,能够让饮茶者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茶文化蕴含的这种茶道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充分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是茶道中的礼仪。这种礼仪一方面体现在茶具上,我国的茶文化对茶具十分讲究,煎茶饮茶,不能随便倒茶饮之,也不能如解渴一般大口而喝,而是要选择精致而合适的茶壶、茶杯去沏茶和倒茶,让茶具与茶叶本身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是茶道中严格的程序和礼节。作为煎茶的主人,会通过友善而尊敬的举动、语言,来向客人表示出地主之谊。无论是对茶具的讲究,还是在礼节上的注重,都能体现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益求精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这种茶道内涵,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加上进和勤奋,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友好待人、和善处世。第三,茶道博大精深的特点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广阔、胸怀更加宽广。我国的茶道精神不仅体现在茶事活动的过程之中,更是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通融,充分融合,具有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特质。譬如说,茶文化与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及哲学观点相互碰撞交融,锤炼出一种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独特的辩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既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入世精神,也有道教追求的回归本真、天人合一的出世精神,同时也囊括了佛教“禅茶一味”、“枯寂清净”的禅学内涵。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这些方面,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淡泊明志的价值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之路。另外,除了在哲学思想方面,茶道精神更是集美学、科学、文学艺术于一身,具体呈现在诗歌、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茶道的这些特点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能够使大学生的胸襟更为宽广,激发起他们对各类知识的学习欲望,这不仅会让他们的气质更加大气,同时也能使其知识面更加丰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途经分析

首先,要真正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增加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比重。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能再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科目,一方面要增加课程数量,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茶文化的比重,可以从历史、艺术、茶艺等多个方面,向学生讲解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精神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要针对不同院系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比方说,对于中文系的大学生,要多从一些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入手,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而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可以向他们讲解茶文化对于我国古典建筑的影响,增加他们对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认知程度,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古典建筑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大有裨益,更能让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这种精神。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机制。为什么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同虚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高校就要针对这一缺陷,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式,将其与其它考试放到同等地位,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与此相对的茶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评当中,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学、带着热情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作者:王乾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8.

[2]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0-32.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篇6

校园建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本文从规划布局、功能管理、环境打造、育人导向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究高校建筑文化对培养人、感化人、造就人等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文脉和核心内涵,是文化化人的重要载体。校园建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内容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内涵都可释放多重的教育、熏陶与启迪的因子,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校园建筑群体、校园环境、人文物质景观等体现的建筑环境和人们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熏染独特文化气质一个相当微妙而又不可或缺的因素。整洁、雅致、安逸、古朴的校园,能让学生对自然、对环境产生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并能由此激发一种青春、阳光、尚美、崇善的正能量。学者赵鑫珊曾言: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示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明白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教他们挺起胸走路,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探究高校建筑文化对培养人、感化人、造就人的功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建筑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刍论。

一、在规划布局上:实现古韵气息与现代风格的相互辉映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写的史书”,是“木头写的诗歌”,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也具有精神功能。纵观能流传至今的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优秀建筑,莫不以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独特的气质和神韵,让人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文化,甚至一种象征。可以说建筑艺术担负着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功能,它通过鲜明体现学校文化品位的校园主体建筑、精心构思的文化景观类建筑、具有亲和力的空间布局以及吸取传统建筑中自觉表现教化功能的优良成果,储备了“环境育人”的教育功效。建筑文化一般由“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构成。“内核”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建筑物的本质,它是历史的、纯色的、发育完善的一种自发文化。“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建筑符号和建筑元素的表达,它是年轻的、非纯色的、在发育中的一种移植文化。“内核”文化是建筑的文脉,是既往事件、时光和记忆等的“文化因子”在建筑上的划痕;“外缘”文化是建筑的新质,是时代特征、文化元素等在建筑上的彰显。因此,在校园建设包括校园规划、景观设计、空间布局等物质层面的校园建筑体方面,要力求简洁质朴、典雅宁静、科学人性、自由活泼,实现现代与古典、抽象与具体、艺术与科学、人文与自然的融通。

建筑物的舒适与安全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但是建筑文化不仅包括通过物质手段体现出来的表层属性,而且包括精神功能,给人美的愉悦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满足人寻求精神家园的安居需要。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谈道: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教育家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优美、典雅的校园建筑对学生的启蒙,足以抵得上三位教授。”一般来说,知名高校都有较强的历史形成的“内核”文化,并且不断吸收反映时代特征的“外缘”文化,实现古韵气息与现代风格的相互辉映。

二、在功能管理上:实现人本理念与智慧校园的相得益彰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人文精神得以依托的物质基础。环境行为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建筑在诱导人的行为、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好的校园建筑不仅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愉悦感,还可以通过人的精神思想,促使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在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当下,作为高校,如何倡导、践行、引领科学发展观,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阵地、教育基地、体验场地呢?校园建筑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高校建筑以人为本的布局和建设及智慧校园的打造和管理,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享受科学发展观的巨大作用力,并能由此培育他们人文关怀的素养和创新创业的激情。由此,人本化的布局与智慧化的管理是相得益彰的,智慧化是人本化的实现途径和手段,人本化是智慧化的目标和使命。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人际交往的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校园规划与建筑空间设计应尽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亲切、舒适的交流空间和环境。如可以在每个教室或寝室楼层,适当设置一些凹形空间,配置一些座椅、小书柜、绿化角,这样的环境设计,可以形成有归属感和亲和力的交流空间,使大学校园更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而在服务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整合、互联与集成,为学校工作提供全面的、有效的、智能化的管理与服务。如学生考勤、图书查阅、门禁管理、安全监控、植物灌溉、能耗管控等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服务效能、降低管理成本、优化校园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在环境打造上:实现节能降耗与生态自然的相互补充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建设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在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高等学校已经成为能耗大户之一。2008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明确了当前我国高校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技术措施,为校园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环节提供管理和技术指导。高校应把节能减排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校的节能指标化、能耗数据化、数据可视化、管理动态化,大力培养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节能减排行为习惯,才能为全社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基地,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节能和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例如充分研发和利用太阳能、生物化学能、风能等多种新型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以及加强对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作为高校,要把强化节能降耗与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相提并论,双管齐下。通过采取有益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心理、德育的培养,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和人文素养,自觉约束一种不环保、不低碳、不节能的行为。

四、在育人导向上:实现办学特色与育人定位的相互推进

建筑的精神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校园建筑文化中。优秀的校园建筑文化不仅能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环境,也能为符合办学特色和育人定位的人才培育提供精神依托。校园主体建筑应鲜明地体现学校的办学品位、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它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深刻、稳定地体现了一个校园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例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学者资中筠曾感叹:记得当年考大学,发奋非入清华不可,主要吸引我的除了学术地位,实实在在的就是那图书馆了。一进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至神圣之感,自然而然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连咳嗽也不敢放肆。而今随着高校的扩张和大学城的建设,校园建筑在体量上不断增大,如何实现校园建筑与周围环境、人文的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成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气质和文化象征,成为校园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校园建筑与其他行业的建筑不同,它身处教育的场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促使其更注重教育功能,在满足日常运作的同时,也要体现独特的个性、品位、环境育人的功能。欧洲大学古老建筑的厚重,彰显昔日文化精英的执著、典雅。中国书院传统建筑的幽深,展示封建士人的桀骜、质朴。当你步入著名学府,总会感受到校园里有种奔涌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你的心扉,使你感动、激越,这种东西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特有的无形的精神文化与有形的校园建筑的复合体。当前高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展,校园建设加大投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发展层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构筑体现自身个性的校园建筑文化,服务于人才培养。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高校建筑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倡导的一种氛围和环境,必将对生活、学习于此的学生,产生一种带有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的身心冲击力。因此,我们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和审美品味,就必须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建筑文化,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秦红岭.试论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2]李艳霞.浅析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王化君,等.建筑•社会•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王兴田.试论建筑文化“内核”与“外缘”的相互关系[J].新建筑,2003(44).

[5]李志文.高校建筑与人文精神的传承[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

篇7

关键词:宿舍文化;育人;途径

可以说,大学的宿舍生活是十分丰富和多彩的,这里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个性的差异,使着他们有着不同的处事方式以及不同的理解方式。大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地方,更是他们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宿舍文化的含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构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宿舍文化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的宿舍文化指的是在宿舍这一环境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彼此影响以及接纳,是从个体行为到共同存在的文化现象。宿舍文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文化范围,另一个是物质文化范围,而精神文化范围可以说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学生的健康积极心态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对宿舍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良好和谐的宿舍关系,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氛围,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的凝聚力

学生宿舍的表现最具有真实性、个性也最张扬,由于长期学习,生活的朝夕相处,同学之间的影响也非常深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品位呈现出鲜明的共性。而且,由于学生的求同性,一个宿舍出现的现象很快能引起其他宿舍的共鸣。每一间宿舍是构成一个班级、一个专业、一个系院、一个学校的组成单位,他是仅次于学生个体而存在的小型集体单位。如果每一个小型集体单位都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赶超的氛围,那么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班级、专业、系院和学校将同样形成一样的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宿舍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良好的宿舍关系能使个体对宿舍的群体目标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能够激励大学生的进取心

和谐友好的宿舍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拥有愉悦的心情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的提升,培养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提升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进取心,追求美、维护美、创造美的自觉性,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觉充实人文修养的积极性,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备生存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为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地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解的能力

大学生的宿舍如果能够有良好的氛围,不仅使宿舍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获得良好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地形成。比如,很多宿舍都会在睡觉之前,开展卧谈会,宿舍成员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宿舍成员化解在生活中的矛盾,这样,就能慢慢使得学生的心理调解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处理矛盾的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招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到宿舍管理工作而言,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宿舍文化,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在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行深入之前,首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的今天,学校应对宿舍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应与时俱进,迎合时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作用,以期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首先,应使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最好每个宿舍都有一个班级的干部,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考察,在考察中培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班干部来对其他的同学产生影响。其次,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更能塑造健康积极和谐的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组织提升的目的。

(三)多方配合,加强队伍建设

要想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的。建设良好宿舍文化,仅靠一些宿舍管理人员的管理是不够的。首先,可以加大建设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力度。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可以说是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与之关系最为密切,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老师,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就是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存在宿舍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有限的现象。甚至一些人员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为学生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因此,学校应提高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办事能力,帮助学生化解生活中的难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宿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他们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不仅对大学生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宿舍是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大学宿舍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日常管理规范健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意识不断增强,对以后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延伸有重要的指导和研究价值。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宿舍文化是现阶段所有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育广,王亚煦.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及路径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3).

[2]金庭栋.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修养的影响与措施[J].高等教育,2010,(04).

篇8

所谓肾功能,主要指肾脏的排泄功能,此外,肾脏还有分泌10余种激素的功能。而肾脏的排泄功能又受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功能等多环节的影响。

肾血流量可通过对氨马尿酸(PAH)在体内的清除率来计算出肾血流量。因为PAH经过肾脏循环一次,有20%通过肾脏的肾小球滤过,80%被肾小管分泌,迅速清除后排出体外,计算出PAH的肾脏清除率就能反映肾脏的血浆和全血流量。患者如有肾动脉狭窄、休克或肾血管硬化闭塞等疾病,则肾血流量会降低。临床上,某些超声波检查、放射造影、同位素肾图等也能检测肾血流量。

gFR是反映肾小管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化验指标。GFR测定的金标准是菊粉清除率,但较繁琐、复杂,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等,近年来常采用基于血清肌酐的计算公式,常用的有MDRD公式和Cockcroft-Gault公式。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测定分别反映近端与远端肾小管功能的试验,前者有酚红排泄试验、葡萄糖重吸收试验等。

2 哪项化验较敏感又较正确地反映GFR?

测定GFR的几项指标虽然都在临床上应用,但其反映GFR的精确性不一。

血清尿素氮(BUN)易受高蛋白饮食、胃肠出血、脱水、休克等因素影响而升高,而且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至正常水平的一半以下时BUN才会升高,因此,根本不能作为早期肾脏(滤过)功能减退的指标。

血清肌酐(cr)的测定比较方便,但是肌炎、外伤挤压综合征、横纹肌裂解等疾病也会引起Cr升高。Cr与GFR并非完全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即Cr在2-5mg/dL范围内才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当Cr<2mg/dL或>5mg/dL时并不能正确反映其滤过功能的变化,故Cr同样不能作为早期肾脏(滤过)功能减退的指标。

血清尿酸(UA)的增高除了作为诊断高尿酸血症的化验指标外,也能反映肾脏滤过功能的下降,该指标对肾功能测定的特异性差。

菊粉清除率能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测定繁琐,仅用于科研。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需连续进低蛋白饮食(40g/d)3d,同时禁食肉类,避免剧烈运动,留24h尿、抽血测定尿和血中的肌酐浓度,其过程较复杂。

同位素GFR测定为目前临床上较为精确的方法,且可测定双侧分肾功能,缺点是费用较高,需要特殊的设备。

目前临床上认为较合适的是基于血清肌酐的公式计算法,认为其准确度优于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群和人种,现有针对性的改良计算公式供选择,是目前较为简便、准确的GFR计算方法。

3 怎样依据CCr、BUN和Cr区别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表1简要反映肾功能分期,其中CCr更有价值。

4 怎样基于血清肌酐按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繁琐,如未获数据,可用公式:

5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选用药物时应注意什么?

肾功能损害者应尽量避免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若病情需要必须选用时,应争取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水平,而不超过中毒浓度。

肾功能损害者应选择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的、无肾毒性或低肾毒性的药物,如选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应参考相关资料调整用药方案,即减少剂量和(或)延长间隔时间。

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群众文化不仅是历史社会文化的传承,也与当前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促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

1.群众文化概述

我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文化也得以萌芽、成形,并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社会公众文化。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群众文化在实现我国多民族的和睦统一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了各界肯定。基于我国的社会特点,有必要在文化建设中开展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已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很多新的形式的文化内容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主要方针的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加强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成为构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对群众文化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对于巩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

2.1 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础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娱乐,对娱乐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与人之间都希望能进行深入的交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谈逐渐减少,而群众文化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群众文化门槛较低,群众只需要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乐趣,就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能够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

2.2 群众文化具有团结功能

群众文化的发展在社会地位中也具有团结性,因为群众文化的实施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将人们凝结巨大的力量,使人们在团结中更好的发展。在群众文化发展形式下,每个人都是主动、积极参与进来的,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要创建群众文化不仅是多个民族的丰富创造,这种强大性也建立了更大的和谐家庭。这不仅是团结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上的主要方式。人们在实际的文化活动中不仅具有良好的团结意识,还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团结氛围。

3.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研究

3.1 群众文化引导主流文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其中,主导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主导文化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文化的地位,还有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并且能够促使我国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且活动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能够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因此要为群众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主流文化的发展。

3.2 借助群众文化发展精英文化

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和建设下,要将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进行良好的结合和发展,就要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整理。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它的良好发展对精英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精英文化在发展中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高水平的文化建设以及更强的层次感建设,所以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建设下,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联系,从而在不同发展变化和内容下实施统一的发展和建设。开展精英文化面对的对象主要是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发展的范围比较小,而群众文化在开展中主要面对的对象是普通大众,开展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在开展精英文化建设中,就要敢于吸收群众文化中的积极观念,处理好两者在发展与社会地位中的关系,从而实现群众文化更有利的发展价值。

3.3 群众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了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文化。与文化事业相比较,文化产业更具有社会导向作用,其是在文化实现社会功能的同时,通过文化市场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导向作用,其是根据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而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同时还以文化市場为依托,对于群众以文化导向作用。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文化艺术,知识层次和欣赏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壮大,必然会促进群众文化社会价值的提升,同时也更为进一步地推动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

4.总结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建设,这也是中国走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群众文化不仅发挥着其社会功能,而且随着人们精神文化追求以及艺术审美层次地提高,更多地呈现出其文化价值。群众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其不仅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且还为开拓文化产业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冬花.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 (19 ):36-37.

[2]陈金.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探讨[J].戏剧之家,2020 (25 ):213+216.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极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创建班级文化,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关注度,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有效开展

1.构建人性化的文化体系,增强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了保证班级文化建立的完善性和科学性,首先,保证班级文化体系制度的人性化,开展特色文化教学和讨论活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合理化的周期,开展师生交流会和谈心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度,学生把平时的建议和意见用纸条的形式传达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加强班级文化精神的建设。例如,教师可以建立文化角、读书角,让学生在空闲时间借阅文化角的报刊和图书角的书籍,培养学生爱读书和勤思考的好习惯。

2.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创建班级文化

为了增加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创建时,可以利用班级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或不同专业的人员,为学生介绍不同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指明方向。教师也可以增加班级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吸引学生关注班级文化,对班级文化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书本文化知识进行区分,提高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把班级文化内容的选择权利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过程中进行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价值,教师要注意结合文化资源和家庭资源,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1.宣传社会理念和不同的文化知识

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班级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理念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指导作用,在为学生展现不同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和社会联系。其次,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说,班级文化可以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班级制度规范和社会规范,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2.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积极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体现,在不同的班级文化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其次,站在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师在班级中利用文化角、图书角和讲座等形式进行班级文化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学生在阅读不同文化书籍的过程中,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在不同文化资源和书籍的熏陶下,学生提高了文化修养,提高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为了保证中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人性化的文化体系,增强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创建班级文化,利用文化交谈会、创建图书角等形式举办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光平,杨新建,李旭,田华明,罗春旭,文军,郑朝晖,刘绍荃,蒋涛,陈龙泉,陈若梅,张洁,石晓波,任小林,鲁奎,裴锫榆,代艳,钟莉梅.做人在先,艺体见长,多元出口――成都列五中学办学特色钩玄[J].亚太教育,2016(35):8-13.

[2]龙思.试分析班级文化建设及其功能[J].经营管理,2014(2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