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交通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园交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校园交通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 校区迎新;通行能力;最短路;线路诱导;临时停车场;

1 引言

校园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校园交通系统的复杂性,步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三者构成了大学校园交通系统的主体。在传统校园中道路系统并未采取分级建设,也没有实现有效的交通分流,行人、自行车与汽车同时通行于相同道路断面上,有限的空间决定了多种交通方式混行,必然产生彼此的干扰。以工学院为例,在迎新当日,车流量剧增,往往在路段交叉口或主要校园建筑前产生诸多冲突点,容易产生交通拥堵,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学校内生交通同时间进入校园,大量外来交通和学校内生交通同时发生,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组织也是校园交通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日益增长的机动交通量必然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一方面机动车通行所产生的尾气、粉尘破坏了校园环境的整洁,也构成了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过多的机动交通穿越于校园之中所造成的噪音污染,打破了高校校园原本宁静、和谐的学习氛围。

2 研究意义

必须认识到,大学校园犹如一个“社区”或者是缩小尺度的“城市”,虽然区别于城市巨大系统的复杂性,但在机动化背景下,校园交通问题日趋复杂和严重。

从现有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理论来看,多为校园空间规划和校园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比较侧重从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展开的系统研究。然而针对大学校园内部交通组织方面的系统理论就相对缺乏,理论研究尚不充分,没有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课题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将目标锁定在人流量车流量均较大的迎新当日,针对工学院交通需求特征,实地考察获得道路属性、人流量、车流量等基础数据,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进行迎新当天交通状况仿真,在实际交通量的基础上不断增大车流量,从而获得高峰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并据此提出工学院交通系统的优化策略,进一步为校园空间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整合、校园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学院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以及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3 利用VISSIM软件确定实际通行能力

当没有任何干扰下两车道的通行能力为3000pcu/h。在VISSIM 中,当被用户定义的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时,车辆则不能在定义的时间间隔内进入网络,即系统交通量出现“溢出”现象,系统将会报错提醒用户,此时通过该路段的交通量可以理解为该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因此,本文通过不断增加校门口输入交通量,当流量达到450pcu/h时,操场西面的路段达到最大流量,即该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

4 校区内部交通组织优化

4.1优化前的情况分析

由仿真可知,当输入交通量达到300辆,局部点开始出现拥堵,高峰路段达到其实际通行能力。再次加大输入交通量为400辆时,部分路段出现短时间拥堵。当输入流量达到450辆时,出现大范围拥堵。此时如果不进行路径优化,校区必须进行限流,同时对校内车辆及时疏散。

4.2优化后的线路分析

4.2.1 混合交通的改善和分离

机动车、步行是工学院交通系统的两大交通类型,混合组织的方式易产生相互冲突与干扰、阻碍交通舒畅通行。因此,在校园交通的组织中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步行的分流是保障校园交通通畅、安全的必要方式。本文把行人和车辆分离开,使其各行其道。把来自校门口和汇贤楼的行人流往操场方向引导进入宿舍区,很好的避免了与机动车的混行。如下图:

4.2.2 焦点路段的分流策略

由于校区本身属性,东面为功能服务区,人流聚集较多。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进入校区内部最主要的丁字路口后进行分流,分出大部分车流量往人流较少的西面道路,具体线路如下图:

经过这样的线路优化,仿真得出当输入交通量达到一个很大的值时,仍未达到饱和,说明这样的线路优化是有效的。

5 停车设施的布局优化

校园停车设施的建设须严格地实行总量控制,校园空间容量、综合考虑校内与外来机动车的停车需求,来合理控制停车设施的规模。

工学院停车场布局采用主要分散式的布局结构,采用就近停车方式分别分布在1号楼,汇贤楼,博远楼,图书馆,育贤楼一周,总计共有104个停车位。本文研究的工学院,虽然教职工保有车辆总数为300辆,但是因为校区地处浦口,多数老师选择坐校车来学校。总之,对于平时情况,表现出来的是供大于求。

值得突出的是,当大学承办大型活动或庆祝活动时,比如本文研究的校区迎新,对于这样的车流量激增的情况,需要考虑利用部分室外活动场地作为临时性的停车空间。考虑到工学院是老校区,重新规划停车场是不实际且浪费资源的,只能利用已经存在的室外场地进行临时停车场规划,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1、限制大规模的机动车同时涌入校园空间。当出现拥堵情况时,应对校区内部车辆进行及时疏散;

2、禁止车辆在高峰路段及交叉路口停车。比如,上文仿真得出的易产生拥堵的几条焦点路段;

3、依照就近停车原则,允许家长车辆停泊在宿舍区到勤学楼路段,靠右依次排列;

4、随着车流的继续激增,如果非高峰路段沿路停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时,引导车辆往实验楼方向进行停车。

6 结束语

本文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校区迎新车流和人流混行的情况,得出高峰路段在行人影响下的实际通行能力,并预测随着车流的增加,哪些点和路段会出现拥堵,对该路段进行分析改进。据此提出工学院交通系统的线路优化策略,进一步为校园空间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整合、校园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学院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以及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A.佩尼格里宁.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词,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7

[2] 鄢丹.略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运输,年期2004年6期

[3] 林臻.机动车背景下我国大学校园交通的优化策略研究[M].中国知网,2007

篇2

关键词:校园交通安全;深圳大学;交通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2-2485(2013)09-018-03

1深圳大学交通发展历程

深圳大学是响应中国改革开放而建立的一所现代化高校,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了深圳大学的财力雄厚。由此可知,深圳大学的教师待遇比一般高校的好,工资较高,于是机动车便成了大多数老师的代步工具,而且出于保护本地生源的政策,在校学生多为本地生,经济条件较好,因而大多数人拥有电动车。车辆一多,安全隐患就逐渐凸显出来,学校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和保护学生安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下是深圳大学最近这些年采取的措施:

1.1 2007年交通管理

1.1.1 机动车辆的管理。

(1)所有进入校门的机动车辆须减速慢行,本校车辆和教职工私家车凭《深圳大学机动车通行证》进出;进入校园的校外车辆领取(交回)“深圳大学临时停车卡”方能进(出)。学生生活区严禁机动车进入。

(2)严禁无牌无证车辆、出租车、拖拉机与社会旅游车辆进入校园。

(3)严禁在校园内无证驾驶机动车车辆,练车和试刹车。驾驶证照必须年检有效,并与所驾驶的机动车型相符。严禁酒后驾驶,严禁逆向行驶,严禁超载或病车上道。

(4)摩托车、超标电动助力车禁止在校园内行驶(治安巡逻车除外)。达标电动助力车必须按指定位置停放。

(5)车辆进入校园后,禁止鸣号,行驶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严禁超车,在遇学生上下课人流高峰时,机动车应主动避让,严禁与学生争道。上课时间,所有机动车辆严禁在教学区内行驶。

(6)本校车辆按指定位置停放,校外车辆在特殊情况下经保卫处批准,并交纳停车费可在校内停放。所有车辆严禁在禁行区域、道路和距离校门、路口、消防水栓15米内乱停乱放。

1.1.2 非机动车辆的管理

(1)非机动车进出校门时,须在黄线区域内下车推行。

(2)校园内禁止骑车带人,不准双手脱把或手中持物;不准扶身并骑,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3)所有非机动车应停放在自行车棚或划定的停车线区域内有序停放,严禁乱停乱放。

1.2 2008年交通管理

(1)清理、收缴机动摩托车、超标电动(仿)摩托车。

(2)调整校园内部分行车路线和车辆停放秩序,具体如下:

一是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二是西南学生宿舍区(除学生餐厅生活保障车外)禁止车辆进入。

三是车辆从正门(西大门)右转经留学生楼与研究生楼路口转入文山湖餐厅前,经杜鹃山到海望楼路段单向行驶,禁止停放车辆;海滨小区西岗亭至东岗亭路段为单向行车道,右侧可有序停放车辆。

四是光电所至办公楼路段实行单线行驶,靠文山湖一侧划有停车位,车辆可有序停放在此路段。

五是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斋”字学生宿舍区、教工区、西南学生区禁止机动车辆(餐厅生活车除外)进入。

六是车辆从正门(西大门)左转经后勤楼、科技楼、艺术村、校医院到南大门为双向行车道,禁止停放车辆。

1.3 2009年的交通管理

1.3.1 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1.3.2 非本校师生员工车辆(凭《深圳大学校园车辆出入证》)进入我校停车超过半小时的车辆,实行分段收费制度。

1.3.3 电动车自行拆除报警器。

1.4 2010年的交通管理

1.4.1 禁止超标电动(仿)摩托车在校园行驶。凡外观仿摩托车,整车重量在40公斤以上,时速在20公里以上的超标电动车为超标。

1.4.2 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1.4.3 施的方案。

(1)从各大门进入的车辆均按指定路线单向行驶并停放在指定位置

(2)车辆定向出入须避开高峰时段,车辆停放后,若需在校内更换停车区间请走校外公路。

(3)禁止的机械动力摩托车、电动仿真摩托车、时速20公里以上或重量40公斤以上电动车在校园行驶的规定。合格电动车自觉限速10公里以下并且自觉拆除电动车报警器。

(4)规范西南区、桂庙学生公寓电动车行驶路线。上下课高峰时段电动车行驶路线为潮汐楼海滨小区溜冰场教学楼、潮汐楼海滨小区海边游泳池校医院聚翰斋艺术村科技楼文科楼。下课后原路返回。

(5)启用IC卡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对未持有本校固定出入卡的车辆进出校园将按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计时收费。

1.5 年交通管理

1.5.1 标电动车行驶。自行车、合规电单车不得载人,合规电单车、汽车在校园不得超速行驶(电单车限速15公里/小时、汽车限速20公里/小时)。

1.5.2 电动车定点出入:凡基本符合电单标准的电单车,前往文科楼按以下路线行走:学生区南门田径场元平体育馆建工学院文科楼的路线往返。

1.5.3 单车应当停放在指定地点,不得停放在道路出入口、消防通道上。

1.5.4 速行驶、飙车,

1.5.5 校园车辆出入卡进出南校区,不赞成学生开车上学。

2 2012年交通现状

从2007年开始,深圳大学的交通在不断完善。学校分析各种可能危害到学生们安全的隐患,学习有关交通管理方法并借鉴中外校园的车辆管理方法,制定了“定向出入、定点停车、限速行驶、凭卡出入”等方案,这些方案的成果是显著的。校园的交通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在实现了保护学生利益的同时,也保全了同学们的安全。

然而交通管理的完善是从来没有止境的。深圳大学2012年的交通管理在沿用2011年的交通管理的同时,仍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案。因为校园的交通问题在交通管理改进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下是目前常见的交通安全问题:

2.1 部分开电动车的学生交通知识薄弱

安全开车和文明驾驶的前提是熟悉交通规则,然而大部分学生为了上课方便而购买电动车,对交通知识了解并不多。若仅是一两个学生不懂交通规则也不会构成太大威胁,倘若是大部分学生不懂交通规则,那么情况将是混乱的。而且电动车异于自行车,它的速度难以控制,在密度如此大的电动车族里,总免不了擦伤甚至碰撞。据统计,从2012年1月到5月发生了48宗影响较大的有记录的交通事故。

2.2 部分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薄弱

在侥幸心理的促使下,开快车、曲折竞驶等,一旦发生了意外,部分学生选择马上逃离或者推卸责任,最为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傲慢、不知悔改。

2.3 停车不规范

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堵塞通道出口。譬如教学楼后门,因为后门被堵,从后门出来的学生改走草地,导致后门地带草地损坏严重。类似的堵塞不仅发生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地方也时常发生。有统计的违规停放的车辆一个月平均有18辆。

2.4 开小车的走读生和教职工在交通岔口不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譬如在石头坞,自石头坞改为停车场以后,出口处总会时不时发生车辆擦伤现象。在石头坞停车的车辆不主动减速避让与陡坡开上来的非机动车、上下课时间段涌下来的人群发生碰撞。虽然曾发生的事故不大,不被引起重视,但依旧能成为危害学生安全的因素。

2.5 学校的车辆以几何倍数关系上涨,而且车辆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上下课)进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的交通压力。

2.6 南门车行道与人行道设制不合理。人行道过于宽阔,而车行道只能容纳一辆机动车经过,使得大部分电动车走人行道,导致电动车与公共设施(围栏等)发生碰撞。

3 安全隐患背后的原因

3.1 在校园的交通安全事故主角多为电动车,虽然深圳大学的禁摩风波从2007年就刮起,但电动车的数量在这些年来浮浮沉沉,在禁行电动摩托和超标电动车期间,数量大有减少,一旦放缓,数量又多起来了。深圳市今年规定超标电动车在全市主干道禁示行使。目前学生骑行电动车的区域局仅限于学校内,但学生依然冒着禁摩风险购买电动车。学生坚持骑电动车的具体原因如下:

(1)从地势上分析,深圳大学就是一个小山坡,学生生活区在下坡(斋区除外),教室在上坡。一般学生都是提前半个小时出门,遇上夏季日,去到教室也汗流浃背,(据了解,骑自行车去上课的也不比走路的人流的汗少)若某学生整整一天都有课,那他就顶着臭汗奔波于教室之间。倘若学生在冬季日的中午回宿舍午睡,除去吃饭,来回的时间,仅有半个小时多的睡眠时间。

(2)从电动车本身分析,电动车以电为能源,一般学生能负担;体积较汽车小得多,可直达目的地,方便学生上下课;马力足,上坡不费力。自然电动车成了学生在校园的主要交通工具。

(3)增长率最大的群体是大一新生,一般而言,交通知识较为薄弱。新电动车一族得不到很好的交通知识教育,在路标不足的校园,新电动车一族乱放乱走现象严重。

(4)学校地小车多,停车位缺乏,对于与日俱增的车辆,导致乱放现象严重。常有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现象发生。

(5)学校内路段宽度有限,难以实现双向行驶。一旦车辆逆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6)学校南门通道配置不合理。自人行天桥建成以来,经过南门的人流转向天桥,减轻了南门进出的交通压力。但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只能通过一辆机动车的车行道无法满足广大师生需求,致使较为轻便的电动车走上人行道,时常损坏公共设施。

(7)部分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载人、超速行驶、单手驾驶。而单手驾驶最常发生在下雨天路滑的情况下,危险更甚。

(8)校外路段的封锁堵塞,使得部分外来车辆进入校园走捷径,增加校园交通压力。

4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深圳大学是个人性化的大学,各个部门都能做到倾听学生意见,学生也能为营造更美好的大学而出一份力。纵观历史,深圳大学部分有效的交通措施来自于学生与保卫部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保卫部认真调研,协调,想方设法,力图找到更好的治理方向,一心一意为保障学生安全而努力。

深圳大学的交通管理都是在理论知识的支持下,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最值得一提的理论是交通流量均分原则、单向交通原理等,通过实施这种方案案,大大的缓解了深圳大学的交通压力。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拟将建设一条从南校区通往北门的车行天桥,这将是一个缓解目前交通问题的极好措施。但就目前而言,仍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本文从现有交通规则的基础下,提出以下方案:

4.1 南门人行道与车行道的分配

合理增加车行道的宽度,使得南门车行道在只能容纳一辆机动车的前提下,增加电动车和非机动车辆的行驶通道。

4.2 增强新生的交通安全知识

每一个刚来到深圳大学的学子,必定对学校充满着期待与迷惘,我们能通过举行交通知识讲座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到,深圳大学是一个关心同学,管理到位的大学。同时在校园增加指示牌、限速等交通标志,不仅让来深圳大学办事的市民找到方向,更让新一代电车族能更加规范行驶。

4.3 规范车辆的停放地点,有序整齐排放,禁止在主要交通路段停放。清理交通路段和安全疏散通道的车辆。方便上下课的同学。譬如在教学楼前的下坡路限制停放车辆,车辆统一放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但要维持一条通道通行。在教学楼前后门、图书馆门前留出一条通道。所有车辆要统一排放。

4.4 限定学生购买电动车的标准,禁止学生购买超标电动车。一定程度上限制上涨的电动车。

(1)处理废旧车辆,腾出更多的空间停放。

(2)加大交通管理力度,让每个措施确切落实。

注:以上涉及电动车的管理方案均以深圳市政府不禁止电动车行驶为前提。

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分类号】G647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概述

(一)校园安全的内涵

本项目认为,安全是指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的一种客观状态。它具体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精神安全。结合安全的定义,校园安全是指,在高校校园范围内,个体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校园财物不受损失的一种状态。校园安全是一种相对安全,而不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园安全是处于学校环境中的个体对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类威胁和事故,在生理和心理上可接受程度的一种状态。

(二)安全校园的特点

(1)客观存在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隐患,这些隐患是客观存在的。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隐患自然也不例外。认识校园安全的客观存在,是正视校园安全问题,消除校园安全隐患的条件之一。

(2)突l性。近年来,校园安全突发性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高校群体的特殊性,校园安全突发性事故对学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危害,应对校园安全的突发性事故已经成为当前校园安全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可预防性。虽然校园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但通过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大部分校园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校园安全问题具有可预防性。

(三)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的重要职责。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安全,则是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安全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构建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有利于为国家实施人才战略提供客观保障

高校背负着教育和培养国家人才和社会精英的重大职责,为广大师生提够一个安全的学习科研环境至关重要。纵观各大高校的发展现状,安全已然成为高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3.有利于高校自身改革发展

近年来全国高校纷纷探索开展开放式办学模式,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校园的不安全因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校园的正常教研秩序,对师生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构成重大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发展的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调研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2015年9月,本项目以M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校园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设计初衷在于调查学生及在校教职工对校园安全满意度的测评和对改善校园安全的建议收集。随机抽取了学生约400名,教职工40名。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学生实际发放410份,收回396份,收回率96.59%;发放教职工实际发放40份,收回37份,收回率92.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查对校内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评价有了全面了解。从目前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还是基本满意(表1)。

对于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认为十分重视的人群在学生和教职工人群中分歧较大。学生仅有3.5%人群,教职工却有26.14%人群。同时,认为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的人群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比例为18.15%,教职工比例为6.77%。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出现如此大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群体对同一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学生的关于校园安全的重视度的评价是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如何处置的。而教职工的评价依据是学校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效果如何。

而从访谈的内容来看,学校领导的关注点较师生的略有不同。他们普遍认为重大的交通、消防责任事故是当前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而针对师生反映比较强烈的侵财性安全事故,校领导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有效排查隐患,控制此类事故的上升趋势,尽量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量。

2. 影响校园安全的事故类型

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及身份的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影响校园安全事故类型主要有人身安全事故、财产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心理安全事故。

3.校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构建因素

针对校园学生实施的轻微违法事件,学校管理部门也只能依据校规校纪处理,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处理分歧较大,难以做到公平、公正,达到处罚、警示的效

果。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和教职工在认为学校在处理违纪违法行为的客观合理度上有一定的分歧。认为十分客观合理和比较客观合理的比例分别为39.74%和29.56%。认为不太客观合理和不客观合理的比例分别为21.66%和20.04%。

(2)队伍建设因素

在调查问卷题:“你认为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力度”(多选)一题中,有45.8%的学生选择“K.增加校园安保力量,提高安全保卫工作效率”。这也反映出当前安全保卫队伍力量不足,增强安全保卫力量成为大部门学生的期盼。

以M大学为例,该校的校园安保队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来源背景一般是普通大学毕业的人员、警校毕业的人员和退伍军人。另一部分则是校园安保临时人员。这类人员一般由职高在校学生、社会人员、退休人员构成。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学历要求得不到保证。

(3)环境因素

从开展的问卷调查来看,M大学在校园安全文化环境构建上存在一定不足。根据调查学校是否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和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课程的问卷数据来看,受访的学生中认为经常开设的以上课程的比例仅为4.67%,比例不足5%。认为偶尔参加过一次及从未参加过的,比例总和则高达40%以上。

三、新时期高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对策

(一)规范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

1. 结合实际制定《高校校园安全法》

本项目认为可以综合日本和美国两国的立法特点,既注重校内人物力的资源整合,又注重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制定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校园安全法。校园安全法应该包括:校园安全法的适用范围,校园安全法的基本内容,校园安全法的法律责任。

2.赋予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适当法律职权

依照法律程序,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人民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高校安全保卫管理部门的执法地位,授予校园安保管理部门一定的执法权限范围。执法权限范围主要集中在对轻微违法行为的侦查处理和对轻微刑事案件的侦查及勘验现场的权力。同时整合高校安保队伍力量,制发统一的工作制服,明确安保工作人员为校园警察,编制全省统一的校警编号,从事校园安全执法活动,建立校园安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权威性和公信力。

3. 明晰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职责

就高校校园来看,行使校园安全保卫管理的职能部门一般为保卫部(处,科),其执行义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行使安全管理权力的过程。

一是要信息公开义务。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有义务定期以一定的方式,将校内治安情况、近期违法犯罪情况的相关信息公布给全校师生。这一方面是对管理部门的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警示作用。

二是危险告示义务。为了保障校内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安全保卫管理部门必须履行危险告示义务。主要包括:对校内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地段进行告示,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合理防范,做好日常的预警和预防工作等。

三是提供人身、财产保护的义务。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对于师生在校内发生的人身及财产具有不可推卸的保护义务。这种保护义务主要包括:安保部门要取合理措施,避免师生受到他人的行为侵害。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避免师生发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自残、自杀害。保护师生免受危险设施和危险环境带来的意外侵害。

四是限制他人行为的义务。校园安保管理部门限制他人行为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校外人员在本校内实施的针对校内师生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坏行为予以制止。另一方面,对校内师生间因个人恩怨而实施,对校内其他师生人身和财产的侵害行为予以制止。

(二)健全校园安全机制

1.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责任机制

本项目建议建立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及实施计划,针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在每年开学之初,学校主要领导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与校内各学院及行政机构签订《安全管理综合治理责任书》,将安全管理的目标责任落实在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再将责任落实到所俚母鞲鱿担做到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学校与各院系学生代表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倡议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师生职工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新局面。

2.建立健全“警校联动、校地联动”的互动机制

美国校园安全管理遵循的原则是“加强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和部门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共同维护学校的安全”、长期以来,美国校方与社区、政府、警察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良性的联动机制,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实践证明,建立联动机制以来,美国校方在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校园环境安全上取得较好成效。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校园环境熟识,发生校园安全事故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案发现场,然而因无执法权,相关案件处理工作无法及时推进。高校要与公安机关优势互补,建立联动治安治理机制,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其次,高校要与卫生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治理校园周边安全环境。再者,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品行、性格、行为较为了解,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辅导员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学习动态,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3.建立健全“提前预案、快速反应”的预警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制定完善的突发时间应对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损失是当前开展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导趋势。首先,要建立健全狭义安全预警方案。加强对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其次,建立健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第三,事故处理完后,要建立校园安全危机解除机制。

(三)加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安保队伍培训机制,提高安保人员素质

针对安保人员的培训机构缺乏,培训内容不规范,直接导致安保队伍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足的局面。为改善当前现状,必须建立安保队伍培训机制,完善安保队伍培训制度。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正式培训机构。将培训机构的建设管理归入本地公安机关的管理范畴。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时间、课程、标准。三是保障培训时间。四是建立健全准入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可以借鉴现行运行比较成熟的律师行业准入制度,对安保服务行业采取考核准入制度。

2.提高安保人员工资待遇,加强安保队伍的稳定性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安保人员的待遇不足特别是安保临时人员的待遇偏低是导致安保人员频繁流动,安保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要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制度。要贯彻落实国家保险制度,对每位安保人员包括临时人员交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保障安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安保队伍纪律管理

一是要结合校园的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安保人员的作息时间,结合安保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岗位布置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安保人员考勤制度。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职上岗。安保管理部门可以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竞职上岗,能者上,庸者下。

(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从访谈可以看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对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有效减少师生人身和财产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对改善校园安全环境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一是要强化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二是要建立高素质的校园安全文化队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三是要以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课为平台,营造全校建设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借助教育宣传安全知识的手段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李姝丽. 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构建[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35-338.

[2]杨璐,罗诏. 高校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22-24.

[3]刘畅. 浅谈新时期高校的保卫宣传工作[J]. 江苏科技信息,2014,1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