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基本概念

篇1

1.乡村旅游基本概念。乡村旅游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性旅游,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农村地区特色的前提下,以农村的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乡村旅游的特征。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来看,因为其各地的自然环境等的不同,乡村旅游的特征也具有了以下方面。(1)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人文气息不尽相同,所以才有了现在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的特征,是因为每一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或山河或景观或生活方式的特点。才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们为了休闲,逐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这也是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2)乡村旅游的参与性较高。重在参与,在实践中收获开心和放松,是乡村旅游为城市人们带来的最切身的心里体验,乡村旅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享受的地方,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在体验中享受劳动,收获成功,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的双重休闲。(3)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是城市人们。城市作为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足够的消费力,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狭小的生活、工作空间,给城市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带了极大的压力和紧张感,而乡村旅游产生与发展,正好为城市人们提够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同时也相互满足了彼此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最迅猛,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不断地完善着发展的模式。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异军突起的一只,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也明显的暴露出一些问题。

1.缺乏应有的营销观念。作为一种产业,也可以说是特殊的商品,乡村旅游产业应该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而事实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主要体现在,旅游内容的过于单一,方式过于简单,市场规范过于混乱,这就造成了,客源的不断流失,竞争不断的缺少公平,更多的乡村旅游市场萎缩,以至于逐渐地消失,同时可能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不好影响。这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一大状况和问题。

2.地域特色表现不突出,竞争力不足。突出的地域特色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应该是保障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有力手段,而现实的发展是,更多的乡村旅游地呈现的是相互的复制和模仿,盲目的借鉴和采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问题。盲目的复制和借鉴,在短时间内能收获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从长远来开,这种成绩是建立在不断消耗消费者耐心的基础上的,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疲劳的体验,会从根本上削弱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以至于在后来会消失在进步的历史中。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与此之中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必然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结合。这是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前进的趋势。以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独特特征,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重视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放松的感受,重视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与宣传,明确开发与利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带来经济上的进步,更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当地乡村资源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建设,强调优质服务的不断完善,这是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服务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给乡村旅游带来持久消费的重要途径。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以培养乡村旅游品牌为最终目的,以树立良好的乡村形象为目标,除了对营销组合“4Ps”,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进行整合和运用之外,还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最终实现目的与目标。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在进入了市场营销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结合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以及结合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就此提出一些解决现存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问题的策略,并希望能凭此探索出一条可实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创造优良的营销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区域、各部门以及乡村的重要作用。只有提供优良的营销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以及支持政策,从发展上游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提供政府保障。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对自然资源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基地,进行良性引导和帮助,逐渐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有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改和取缔。

2.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选择城市区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中由于生存、工作压力较大,想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城市年轻人作为主要的旅游消费者。事实上,由于乡村旅游产品所处的地位位置的不同,会有环境的差异,旅游资源特性的不同,当然也包括知名度的高低,所具有的服务内容不一样,以及可提供休闲的时间有所差异,更包括经营者的能力有多不同,所以在具体选择目标市场时一定是不一样的,采取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自然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交通状况等来确定目标消费者区域和所需要开拓的相关市场之间的顺序问题。我们可以将与乡村旅游产品距离近的市场和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群都作为潜在目标市场。

篇2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篇3

[关键词] 智慧旅游理念;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篇4

关键词:美好乡村;产业化;农业

1.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概念

1.1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美好乡村建设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农村发展战略。

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其次,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第三,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最后,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

1.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产业化(Agriuctlural Intgeratino)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含量高、产供销一体化程度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美好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

2.1发展一村一品。落实美好乡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发展的上下游的高度集成和综合,按照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原则,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指导思想,重点打造区域农业集聚区。根据每个乡村的特点和产业结构策略,着力打造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到后期市场拓展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领域拓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形成长产业链,高集成度,产、加、销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工增值率不断提高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2.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美好乡村建设

传统农业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其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受市场变化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农业市场的抗风险能力,需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强度。通过发展多种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农家乐、农产品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产业,不断拓宽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同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二元化”发展的整体面貌,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农村综合开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等美好乡村建设工程的逐步落实,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贡献力量。

2.3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证农产品安全,满足现代市场竞争需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为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和制定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种养模式,按照相关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实行市场准人制度。

2.4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保障美好乡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最大的瓶颈和难处就是农业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创业者的聪明才智和激情,推动力就是外部资金的投入,为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发展环境,必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探索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全完善担保体系,探索龙头企业融资担保的有效形式,同时,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企业抗风险能力。

篇5

关键词:度假酒店;现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是我国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旅游酒店业是旅游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领各行业之先迈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整体质量的提升,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我国旅游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地位、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从美国开始引爆的新一轮次贷危机对全球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厦门作为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不可避免的也要经历种种考验。旅游酒店业作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次贷危机中巩固发展,也是不许进行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度假酒店的概念

度假酒店(Resort Hotels)传统上是指以接待游乐、度假的宾客为主的酒店类型。疗养型酒店业属于旅游(度假)酒店中的一种。此类酒店多位于海滨、海岛、森林等旅游胜地,因此所在地区情况和活动的吸引力是一个度假酒店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

二、厦门度假酒店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酒店管理集团亟需提高国际化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厦门酒店管理公司不仅规模小,而且品牌建设滞后,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大举进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酒店集团却未能跨出国门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化程度低。因此,亟需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真正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管理集团。厦门的非星级旅游(度假)酒店在规范服务、特色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还不能与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市场相适应,非星级酒店之间的竟争主要是价格竞争,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经营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非星级酒店不以市场效益为出发点,市场化程度较低,如一些政府招待所的经营,影响到非星级酒店正常市场价格的形成。

(二)酒店投资需要进行引导

目前厦门酒店投资非常热,可能导致供过于求的情况出现。如厦门最大的酒店投资者建发旅游,旗下已拥有悦华和颐豪两大系列高端品牌酒店,同时还有会展酒店、海悦山庄、新怡酒店等其他独立高端酒店。其中,颐豪和新怡都是2009年新增开业的酒店,而目前建发旅游集团在建的高端酒店除了海悦山庄二期外,还有一家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

除了建发、夏商外,国贸、港务等国有企业,目前也纷纷涉足高端酒店市场。其中已经开业的国贸金门湾酒店属于四星标准酒店,“港务•国际邮轮城”内也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

(三)酒店服务主体模糊、缺乏个性

目前多数旅游酒店的服务主题模糊,服务特色不明显,缺乏确的主题。酒店服务虽然齐全,但松散无中心,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其中食、住都与旅游酒店有关。也就是说,旅游酒店是游客整体旅游感受的重要载体,而旅游酒店服务是决定本次旅游感受好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旅游酒店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三、思考与建议

(一)大力优化旅游酒店业的发展结构

统筹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也是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因此,全面发展国内大众旅游,夯实旅游产业基础,不断增加旅游住宿供给,扩大旅游住宿市场覆盖面,是厦门旅游住宿业发展应当遵循的的主线。为此,积极引导中低档旅游住宿设施的发展,优化酒店业的发展结构,既要增强旅游酒店业的核心吸引力,又要适应日趋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住宿业发展,大力实施酒店品牌战略,重点培育本土旅游酒店精品,大力推进旅游酒店业的要素组合,延伸拓展旅游住宿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旅游住宿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汽车旅馆、家庭旅馆、乡村旅馆、房车营地、露营地等新型服务设施建设,是旅游住宿业发展的要务,也是大力加快服务业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二)积极培育酒店业民族品牌

如前所述,国际酒店集团加速在中国的扩张,世界排名前二十位的酒店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国际酒店集团对国内酒店集团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特别在高档酒店领域,国际酒店的优势明显。与国际酒店集团相比,国内的酒店集团在硬件、软件、管理、服务等方面差距不小。但从整体上比较,国内酒店集团的差距主要在于品牌。而国内酒店集团的品牌意识极为薄弱,尤其是缺乏与洋品牌竞争的勇气。为此,在政策引导上,要扶持民族酒店品牌,推动国内酒店业加快品牌建设,鼓励酒店业“走出去”,提升国内酒店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动中低星级酒店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中低星级酒店作为大众旅游住宿市场的主体,其数量和质量关乎旅游酒店业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我国旅游星级酒店数量总体增长很快,但低星级酒店增长慢。其中一星级酒店已经是负增长。更重要的是,由于低星级酒店差异化、特色化不明显,加之非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使得低星级酒店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都非常巨大。为此,在政策导向上,要引导中低星级酒店根据市场的需求向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提高核心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酒店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酒店业的发展反映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酒店业从小到大、数量从少到多,从招待所的服务模式发展到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重飞跃。形成了规模比较适度、档次结构相对合理、区域分部基本平衡的格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对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国旅游酒店业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从根本提升发展水平,这才能实现自身和国家的双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海峡旅游:瓦当瓦舍的第一家客栈是什么样子?怎么做起来的?

赖国平:我开的第一家客栈并不叫瓦舍,叫纯真年代青年旅舍,在重庆磁器口古镇上。当时因为我太太生小孩回重庆暂住,本来打算一年后再回上海去(那时我们都还在上海工作),我有个妹夫在深圳开旅馆,看我在重庆就跑来看看这有没合适开旅馆的物业。我就怂恿他开青年旅舍这一类型的客栈,物业是我给找的,装修是我设计的。当时想做仿清水效果,用水泥糊墙面,装修完我妹夫就说他没见过这样的酒店,到处都是灰黑色,他干不了。我就只有接下来经营了,结果这个店确实是赔钱的,但不是装修原因,是位置问题。

海峡旅游:什么时间开始有了第二家、第三家店,出于怎样的考量评估,又是怎样决定选址城市的?

赖国平:实际上在开第二家店的时候,我就有个基本概念,瓦舍必须是个网络。年轻人的旅行本身就有很大的社交属性,而在西南地区,成都、重庆到桂林、昆明,客源可以有很高的重叠率,一定程度上能形成一个真实的旅行社交网络,而现在的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的粉丝群体就是基于这样的流动聚落形成的。在这个认识下,我们建店以集散城市为先,比如西安、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然后往末端旅游目的地,如大理、丽江去。

海峡旅游:什么时候开始丰富瓦当瓦舍品牌,包括行李、CityWalk这些产品的出现?它们对瓦当瓦舍品牌贡献了怎样的力量?

赖国平:我们把瓦舍定义为目的地旅行的一个基站,而不只是一个酒店或客栈。所以我们非常看重与旅行相关的资讯服务,开始我们在每个门店设有一个专门的岗位,就是旅行规划师和社交组织者。每周会设计一些年轻人的派对,挖掘一些本土特色线路带客人出去玩。后来法国最大的旅游服务公司户玩仕( huwans) 的中国公司找到我们,说可以合作做CityWalk这么个项目,他们来负责培训,然后以瓦舍各门店为基站定期开展。事实上是他们帮助我们做起了这个项目。去年我们就做了一年,得到很好的认可,还做了一期名人领队的四城联动CityWalk(北京、上海、厦门、重庆)。在我们之后,今年我看到很多机构和自媒体都在做CityWalk,这是挺好的事。

基于差不多的理由,旅行资讯是分层次的,除了一些在地的服务性信息,持续推广健康的旅行文化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恰好我们一个合伙人黄菊之前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有做旅行媒体的经验,就做了行李这个公众号。当时我们人手不够,又想必须是原创内容,所以商量着做成访谈这种形式。

这些事情都是没有效益的投入,但是我们认为都是必要的资讯服务,而且越往后也越有助于别人逐渐了解瓦舍的品牌理想。

海峡旅游:回顾瓦当瓦舍的成长,您认为从一家客栈到今天的规模与品牌知名度,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因素?

赖国平:还是初心。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客栈不会去做、不愿意去做的事。因为这些事,展现出我们对于旅行者的服务意愿和能力,一定程度上被接受和认可了。几乎大部分客栈遇到过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资金、人力、租赁合同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裹足于短视的纠结。当然我们远还没有做得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海峡旅游:目前瓦当瓦舍有多少家客栈/酒店、几条产品线、哪些旅行产品或旅行交流平台?

赖国平:瓦当瓦舍管理公司有三条产品线。最基础的产品叫瓦舍旅行酒店;然后是既下山,是类民宿产品,主要针对乡村的轻度假旅行;相对价格最高的是无序与集,绝对目的地的主题度假酒店,比如梅里。

然后我们还有一个愿景,就是把瓦当瓦舍做成一个联盟,联合和我们有类似服务理念的客栈,建立会员体系,通过平台提供深度旅行的系统服务,比如自助游资讯和线路服务。现在有很多行业联盟,我们认为只有基于共同价值观建立的联盟体才可能成立。当然这件事不容易。

海峡旅游:目前瓦当瓦舍在体系建设上做了哪些事情?您非常强调体系,“体系”究竟是什么,包含什么要件,重要性又在什么地方?

赖国平:一个品牌必须是一个体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体系就是所有的服务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来源是这个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而要让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一个服务细节,就需要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除了人,还有一些是系统工具。比如PMS酒店管理系统,有很多免费的PMS系统,但是我们用的是自开发的PMS系统。一个是我们需要数据的完整,二是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管理需求。人和系统工具必须是一个体系,系统得是根据管理团队的状况设计,管理团队又必须理解系统的管理逻辑。最终体系的形成,需要反复的训练和矫正。

海峡旅游:瓦当瓦舍酒店品牌的投资过程中,哪个部分的投入最大?

赖国平:开始肯定是门店建设,现在是系统投入。

海峡旅游:瓦当瓦舍很注重品牌下的服务,这个服务是怎么做的?

赖国平:我们认为深度旅行服务和社交化运营是未来整个非标准化住宿的最大机会。但是大部分非标客栈受限于体量,成本难于支撑其提供完整的旅行服务体系。我们的运营逻辑是构建旅行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发展C2C模式提供旅行服务。比如说CityWalk,我们主要负责规范性指导和培训,我们进行指导定价,领队是通过平台招募,客人也在平台上召集,不局限于瓦舍的住店客人。

这样我们把这项产品做成了链接服务,不会无限扩大我们的服务成本,而且这样的方式也是在培养自助游生态圈的健康发展。当下,旅客对民宿客栈的需求确实不仅仅是住宿,它和目的地旅游是互相促进的。最终更多更丰富的在地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出现,可以推动民宿客栈的发展。

海峡旅游:瓦当瓦舍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包括行李的公众号等,投入很多的精力,您认为新媒体对客栈酒店的发展会起到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赖国平:我们认为一种亚文化对于一个关联品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一个品牌必须去建设自己的亚文化。

海峡旅游:未来的瓦当瓦舍,蓝图是什么样子的?

赖国平:旅行目的地的在地旅行服务基站联盟,探索世界的旅行者联盟。不管是二三百块一晚的瓦舍,还是二三千一晚的无序与集都应该是这样。

海峡旅游:接下来中国的民宿市场发展,您怎么看?机会在哪里?危险在哪里?容量估计有多大?

赖国平:我不确定说“民宿”是不是恰当的表述。未来三五年,大城市周边度假一定会较快发展,这是“民宿”投资的主要机会。我认为总量也会大于景区,具体量能有多大不好说。但是目前因为我们国家的黄金周政策,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大部分周边地区的平均入住率还是成问题,黄金周的火爆产生需求旺盛的假象,实际的平均入住率难以准确预估,主要的投资风险也就在这里。比如大家对末端市场选址和客源的关系缺乏理性认识。看的都是好地方,但是忽略了,仅仅是好地方也是不够的。

如果是OTA覆盖的市场有数据可以参考(但是大部分民宿投资者对渠道的认识都是不够的);很多是分布在OTA还不覆盖的末端市场(某个山村)。少部分能成为明星的项目能够通过媒体和自媒体获得客源,但是大部分这类产品,要获得稳定客源并不那么容易(现在大家都假设了自己一定是明星产品,一直是明星产品)。酒店的成本是覆盖在一年365天的每一天上,一定体量的投资,稳定的客源就需要稳定的流通率。

现在这些冒尖产品都比较依赖媒体效应。自媒体是不够的(都高估了自媒体的供客能力)。即便是主流媒体,也远没有拥有客户反馈系统的平台有持续的信用。相应的渠道还未壮大,也可以反映市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当然完全成熟的市场门槛也就高了。

海峡旅游:瓦当瓦舍选择建民宿的地点时,会有哪些考量标准?

赖国平:看不同的产品。低端产品附势,中端产品借势,高端产品做势。无非是判断流量形成的问题。对于高端产品的选址,值得一说的是:我们往往要在最好的环境资源和便利性之间取舍。安缦几乎所有的店都选择独立而远离景区的位置,而并不便利的到达路途却被称之为安缦道,成为了体验安缦的必要条件之一。

选址不是独立的一件事,它和你产品定位和设计得是一体的。怎么把客人的到达时间成本转化为预体验,可能最后一二公里,就是一个独立情境的阻隔点。

海峡旅游:自有物业与代管经营,您觉得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应该从哪些因素去考量以选择一种合适自己的形式?

赖国平:酒店都有房地产属性。我们逐渐会更多持有物业经营。代管是发展联盟的需要。

海峡旅游:为什么您觉得600-800这个价位区间的非标住宿产品是很难做的?

赖国平:这是相对的判断。因为现在民宿客栈的热度,我猜想大部分新进入的投资经营者都会选择这个价位区间定位。

海峡旅游: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如何能够更加有机地结合?

赖国平:乡村民宿只有和乡村旅游一起发展才有前途。在基于乡村核心资源的保护基础上,进行某种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态的意向规划,联合生态农业、返乡创客、手工艺体验一起,形成一个健康的旅游生态链。但是现在太多房地产化的规划开发,这恐怕会是个灾难。

海峡旅游:您怎么看待客栈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赖国平:从提供稳定服务的角度,是需要一定的规模化才能进行服务成本的覆盖。但是从需求的角度,大家希望体验更多个性化产品。所以我们的方案是:平台提供模块服务+门店尽量个性化、在地化,这是可以做到的。

大家都感慨我们客栈民宿行业的服务水平低于日本台湾,一些可以归结为文化因素。但根本上,如果说他们的民宿是“主人文化”主导,在中国可能会不太一样,中国的“投资者”太多,一二年开出好多家店的太多,主人多是投资者。要让管家成为“主人”一定要靠利益结构设计。我认为在我们这,要靠“管理文化”来提高市场服务水平。

篇7

一、回归课本,继续巩固基础知识

各类试题,无论它有多难,对能力要求有多高,必须以基本知识为载体,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先过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这一关,否则就会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状况。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在复习的冲刺阶段,回归课本、继续巩固基础知识应是根本策略。

二、整体着眼,构建宏观知识框架

在进行完两轮复习后,就该进入冲刺阶段的总复习了。此阶段必须树立整体意识,从宏观上把握地理知识的板块、框架和体系,构建综合运用知识的平台。一般来说,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四大块板:地理基础知识――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地(地形、地质、地貌等)、气(天气、气候)、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土(土地、土壤)、植(植被、自然带)、矿产资源;人文地理――生产活动(农业、工业)、居住地(乡村和城市、城市地域结构、功能区、城市化、城市问题等)、地域联系(交通、通信、贸易)、可持续发展、人口、文化、旅游、政治经济;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含国土整治)。当同学们脑海里建立起了地理知识板块和框架后,才能查找不足,及时弥补,否则就会觉得地理学科头绪繁多、无章可循。让学生提问题,有的同学会感到到处都是不懂的知识,但又提不出什么问题来,这实质上就是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学科板块知识的结果。这样,在全面把握地理知识框架之后,再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才符合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

三、查缺补漏,总结存在的不足

经过前期大量的综合训练之后,在冲刺的最后阶段,同学们应该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总结地理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应查找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地理过程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2,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不牢,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较薄弱,对规律认识较模糊,区域特征、区域差异把握不清晰;3,审题是否仔细,是否注意试题中的关键词;4,读图能力不强,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不强,遗漏信息点;5,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答题技巧有待加强;6,对新情境、新材料适应能力不强(高考基本上都是新题);7,书写的工整、整洁程度有待提高,错别字、同音字较多。而多翻“错题”则不失为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的方法,同学们应好好利用,以更好地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四、精练试题,注意寻找规律和方法

篇8

关键词:风景游憩林;景观;可持续经营;千岛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0404

1 引言

森林是动植物资源的宝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复杂的有机体,是天然氧吧、健康活力的疗养地,也是人类文化及精神文明的根源[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回归森林、走进自然”为主题的森林休闲养生旅游,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作为森林景观的主体――风景游憩林的构建与经营,已经引起了林学、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的高度关注[2]。

2 风景游憩林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风景游憩林可以简单理解为风景林与游憩林的组合。风景林强调美学价值,要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游憩林重在为人们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环境,一般是指具有适合开展游憩的自然条件和相应人工设施,以满足人们娱乐、健身、疗养、休息和观赏等各种游憩需求为目标的森林。多数学者认为,将风景林与游憩林综合起来,或者当森林满足审美需求功能和满足综合游憩需求功能两者难以界定时,称其为风景游憩林[3]。

风景游憩林培育必须在遵循森林培育一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森林美学、园林美学、游憩心理学甚至研究人类身心健康的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挖掘森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其良好的景观、生态功能,服务于城市、风景区等建设。因而,风景游憩林在各类自然或人工营建的公园、城市森林建设区域、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地段、绿色通道建设地段乃至新造林地段有着广泛应用。

3 风景游憩林经营目标与基本手段

3.1 经营目标

风景游憩林经营的总体目标是要达到结构优化、健康活力、景观美丽、功能完善、效益全面的要求。

结构优化,是通过调整森林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和树龄结构等,建成树种丰富、林木郁闭、结构多样的复层林、异龄林。

健康活力,是能有效防御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蔓延,抵御火灾、大气污染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危害。

景观美丽,是建成乔、灌、花、草等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富有动态美、韵律美和季节相貌变化,提升审美价值。

功能完善,是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灾减灾能力,拓展碳汇功能。

效益全面,是提供丰富的公共生态产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

3.2 基本手段

3.2.1 构建方法

根据原有林地状况分类如下。

(1)封育管护型。在原有森林植被良好,或具有典型地带性植被意义的天然林林分,或生态条件恶劣的陡坡、山顶等难以人工改造的地段,宜以封山育林为主要手段,严格保护原有林木,并使恢复形成有林分充分体现“美到极至为自然”美学原则。

(2)人工更新型。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以及其他宜林地,可进行更新造林。人工更新型应强调风景游憩规划设计,从树种选择、合理密度、科学配置、坡向视线设计等角度加以考虑,实现森林最佳的风景和游憩价值。

(3)林分改造型。对于郁闭度较大且生长衰退、景观质量不佳的残次林,可采用疏伐改造的做法。而对于郁闭度较低,生长良好的林分,可选择适宜的树种加以套种改造。

3.2.2 地段选择

风景林侧重于森林美学价值,为了观赏到良好的森林景观,一般要求视点良好,因此,应将风景林建在具有观赏平台对坡视线良好的地段。考虑到光线直接影响观赏效果,对于彩叶树种,或叶片薄、较易透光的树种,应选择逆光坡或侧逆光坡,以利用太阳光照射。充分展示森林的色彩之美和轮廓之美。游憩林侧重于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观赏等活动场所,讲究森林的可进入性,因而,应建在缓坡地带,并同时兼顾游人视线、林内空间开合和合理采光等要求。

3.2.3 树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重视乡土树种培育,营造具有区域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森林景观。从森林美学角度出发,做到所选树种能形成高大林分,以便突出森林高大、壮观、沉静、朴素的美,树干色彩鲜明、清晰可辨,花叶具有一定季相变化(叶色、花色),以便营建春景、秋景及林内景。从游憩角度出发,要求林木不容易发生病虫害,芳香且能吸毒制氧、抑菌杀菌,不易产生大量花粉、飞毛飞絮等植源性污染,树木枝下高适度,树皮光滑,果实具有一定体量和观赏性或花果奇特,局部地区选择一些落叶树种,确保冬季采花和取暖,并禁止使用漆树等有毒、易过敏的树种。与此同时,树木的珍稀性、文化性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游憩兴趣,增加风景游憩林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使人们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身心更加健康。

3.2.4 结构构建

由于风景游憩林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情感和价值取向的人,因此,其结构构建在照顾到森林培育的一般要求以外,应以满足人的观赏、游憩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一是合理密度。强调适当密度,考虑园林美学对空间的具体要求,应在游人易到达做到处做到疏密有致、开合有度,并保证一定有通视距离和可进入性。二是树种搭配。对于刚性冠面树种(如柏木),可构建整齐划一、气势恢宏的大面积纯林景观,也可将刚性冠面树种和外观柔美的阔叶树种配植,如杉木与枫香混交,秋季时形成强烈的质地和色彩对比,给人以美感。或采取其他更加灵活,且符合美学和生态规律的搭配方式。垂直结构上宜简单(如乔草型),不宜过于复杂(如通视和进入性皆较差的乔灌草型)。三是边界线与天际线。斑块边界线和天际线也是风景游憩林构建应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曲线形斑块边界线可产生流畅的感觉,而直线则以简约、整齐见长,就防火林带、防护林带、采伐带等带有线形景观特征的作业类型而言,应以曲线为首选。同时,若能考虑采用颜色突出、树体高大或具有鲜明花色的边界线树种,则能形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边界线林分景观。

3.2.5 抚育管理

风景游憩林的抚育,应在保证林分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同时,提升森林的美学和游憩价值,如通过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和林内透视性,提高森林景观美景度和舒适度。必要时,可采用抚育间伐、修枝、林下套种等措施,提高风景游憩林的综合效益。

4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也可以说是人工建造为主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省会杭州西南方向淳安县境内,车程163 km约2 h行程。千岛湖是1959年为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筑坝蓄水而成的一座人工湖,水域面积达到573 km2、平均水深34 m、透明度可达7 m,它是不经任何处理就可以饮用的一级水体。

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生态立县、绿色惠民。深入实施“千岛湖综合保护工程”,从严保护原生态,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全力保护以千岛湖水环境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争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县域样板。千岛湖的森林生态功能和后发优势日益显现,2015年,千岛湖实现森林旅游收入57.4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千岛湖已经成为风景游憩林可持续经营的典范。

5 千岛湖风景游憩林可持续经营探索

5.1 构建最稳定的“山上、陆地、湖区”立体式综合保护体系

大力实施封山育林、绿化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划定15.3万hm2山林面积作为千岛湖水源涵养林,全面推进绿化造林、四边绿化等工作。努力提高生态公益林保护强度,积极争取保护资金,提升保护公益林的标准,让森林卫士最大利益化。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采取封、造、管并举,乔、灌、草结合,天然更新为主,人工促进为辅,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4],增加自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使更多的地表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减轻水土流失,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

5.2 加强千岛湖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沿湖湿地保护

加强千岛湖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在千岛湖至湖边第一层山脊线建立水环境生态隔离带,维护千岛湖库区及入库溪河湿地自然景观,防止水体沿岸涵养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实施增殖放流、依法捕捞,统一上下游禁渔期,保护鱼类自然繁衍,严厉打击炸、毒、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和水库环境的不法行为,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促进水库水生态平衡。采用植物生态浮床技术、鱼类食物链生物技术等,有效降低水库氮、磷含量,减少藻类生物量,增强水体自然净化能力。继续实施“保水渔业”,对水库鲢、鳙鱼的放养量、投放比例、管理模式进行评估,从千岛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控制,水质风险管理角度,开展千岛湖渔业结构优化研究和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通过选择性放养或种植水生生物等措施,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促进河湖水质改善。

加强沿湖湿地保护。制定沿湖及河流入湖口湿地保护规划,增加入湖口湿地面积,加强108 m高程以下土地管理,全部退出耕种,恢复自然生态。采取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措施,增强流域湿地调节能力。加强千岛湖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拟设立龙川湾、牧心谷、十八坞、进贤湾等4处县级湿地公园。实施湿地保护和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沿湖缓冲带建设,通过生态沟建设等措施,吸收营养物,构建健康稳定的河湖生态走廊,减少入湖营养盐。加强库湾保护和修复,推进千岛湖消落带、库尾库湾和千岛湖流域河流湿地的植被恢复。严禁库湾填埋,库湾养殖实施到期退出收回机制,制定沿湖内塘养殖整治和水环境治理方案,加强实施库湾水质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有条件地方实施库湾内外打通,提升库湾水质质量。严格控制沿湖地带开发建设,严格控制湖岸线开发。沿湖地带严格控制100 m范围之内不建影响景观、产生污染物的项目。加强沿湖已建项目范围内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在沿湖地带开发建设的项目,实施污染物“零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修复生态系统。

5.3 强化森林生态修复与彩化建设

强化森林生态修复。严格保护翠绿森林、幽深港湾、曲折岸线、多姿丘陵,坚持“不填湖、不填港湾滩地、不破坏自然山体”的原则,努力保持自然风貌。加强低产低效林抚育经营和改造修复,对坡度较缓、土壤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以“阔叶化、珍贵化、彩叶化”为方向加快林相改造,增加景观元素[5]。加大对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减少重大森林病虫害威胁。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力度,禁止对25°以上的山体改田造地。对受损的森林实施封山育林、林分改造、补播补植等措施人工改善植被生长环境,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加强对森林火灾及人畜破坏等行为的监管,采用灵活多样的封育方式保障森林生态。针对废弃矿山,因地制宜采用复绿、复垦、开发等方式继续推进生态整治与修复。淘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矿山,并从生态保护和资源保障出发,严格采矿企业准入条件。

强化森林彩化建设。立足于千岛湖当前的森林植被现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工造林、直接补植、间伐补植、间伐抚育和经济林改造5种改造措施,运用造林和造景相结合的理念,促进森林彩色化、阔叶化、珍贵化和景观化[6],努力营造千岛湖森林景观主题,描绘“三带游碧水、多彩绣青山”的千岛湖多彩森林画卷。按彩色森林景观游赏的次第,以进入湖区开始至整个湖区周围,在进入千岛湖的杭千高速沿线建设五彩迎宾森林景观带,在淳杨线沿线建设休闲慢赏森林景观带,在千汾线沿线建设缤纷畅游森林景观带,由3条主题突出、特色明显的彩色森林景观带,串联千岛湖彩色森林的主题和节点景观。结合山、湖、林、田等景观因子,在湖边、公路边、绿道边、驿站边、村庄边和游线边营造主题各异、色彩炫丽、特色明显、四季多变、景色优美的重点彩色森林观赏区域,打造8大森林景观主题和18处森林景观节点,以点状彩化给千岛湖的延绵青山绣出色彩斑斓的多彩衣裳,营造环湖森林多彩景象主题游览空间。

5.4 实施生物系统完整性与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划定千岛湖及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红线,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定期开展区域生态功能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高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保护水平。结合《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强化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红线区域建设,新建千里岗、千亩田等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树种繁育种植基地,提高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保护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

5.5 以地域景区化理念建设生态型城乡体系

把生态文明、县域景区化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体系,按照“乡土气息、美丽元素、景观风貌”原则,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和富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淳安县景区化和城乡统筹融合互促,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推进县域景区化,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丽智慧人文城乡[7]。

把乡村游作为旅游经济的“新蓝海”,注重特色亮点培育,推进石林等景区提升改造,推动板块式差异化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加强特色乡镇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生态优美的滨湖旅游风情小镇,推进文昌高铁火车站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构建30 min乡村休闲核心区,打造以骑行绿道为依托的环湖旅游线,建设姜家旅游中心,形成板块集聚、串点成线、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以智慧化、普惠化、特色化为主攻方向做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强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特色美食、运动休闲等生活业,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业等生产业,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高品质转变。

6 结语

森林体验、休闲养生业作为现代林业发展新方向,风景游憩林日益受人们所推崇。风景游憩林的可持续经营对于提升森林的综合服务价值,满足社会、生态、文化发展需求意义深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量最高、生态效益最强、影响最大的“巨系统”。风景游憩林的可持续经营起步较晚,缺乏深入系统性研究与足够的现实经验积累,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绍鸿.森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93~396.

[2]牛君丽,徐程杨.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评价及营建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11(3):34~37.

[3]沈国舫,翟明普.森林培育学[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393~396.

[4]徐高福.建设千岛湖新型多功能景观游憩林[J].林业调查规划,2000,25(1):54~59.

[5]徐高福.千岛湖森林健康经营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篇9

关键词:围填海、规划、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围填海简述

1.围填海基本概念

围海造陆是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围海造陆工程主要是在拟建海域修建围堤、围埝等,并采用吹填淤泥、填筑建筑土石料等手段再经过地基处理形成可用陆地。

2.围填海的必要性

世界主要的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沿海地区的许多大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猛增,向海洋要土地就成为了沿海地区获取土地来源最为直接的途径。

就围海动机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海洋经济和临海效应在区域经济拉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围填海造地可以建设临海工业区、居住区以及休闲旅游区,实现“临海经济效应”;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土地的紧缩政策,围填海造地可以实现新增土地,从而弥补耕地占用,实现土地的占补平衡;还有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围填海可以增加土地面积,通过土地转让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围填海发展概况

1.目前围填海发展情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着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是围海造陆大国,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管理和利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荷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围海造陆的国家,自1200年以来,荷兰人民从大海夺得的土地共6925平方千米,占目前全国土地面积的20.4%,其中13至15世纪,每个世纪围海造陆350-425平方千米。荷兰是闻名世界的风车王国,而荷兰早期的风车主要是用于围海造陆时的抽水功能。 

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战后新造陆地在16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新地主要用于工业、交通、住宅三大方面。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了上万公顷的良田。九州的佐贺县,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围垦,增加了约1/3的耕地。濑户内海,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地超过了136平方公里。 

中国香港一百多年来,为了获取更多平地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几乎每隔10~20年就要进行围填海。香港陆地面积大约为1100平方,10%来自于围填海。维多利亚港水域是围填海的主要区域,随着香港城市的发展及新机场的使用,更大规模地围填海工程正在规划中。

中国澳门土地面积狭小,以低矮山地为主,因而需要围填海来补充发展商业和住宅用地。现在澳门的范围(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原先都是海中岛屿,后经自然陆连和人工围填海而成。经过了多轮的围填海工程,澳门半岛从原有面积为2.7平方公里达到目前23.8平方公里。

中国大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开始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填海增加的土地面积约有120 万公顷,相当于现有滩涂面积的一半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和土地紧缺的形势下,我国正掀起新一轮的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目前天津滨海地区进行着我国最大的围海造陆工程。 

2.未来围填海发展趋势

围填海对生态环境的负影响是明显的,但同时为了生存与发展向海洋拓展空间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进入21 世纪以来,围海造陆用地类型逐渐发生转变,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围海造陆用地开始由农业、工业用地逐渐向更侧重于旅游渡假、生态保护的人工岛屿用地方向发展,马尔代夫的斯拉夫士、南非金伯利市的卡姆菲斯大坝、佩博霍尔姆岛、迪拜的世界岛、东京湾海萤是就是由围填海形成的世界五大著名的人工岛屿。

三.围填海空间形态研究

根据目前围填海的现实案例,空间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填满型、水道型、不规则半岛型以及群岛型四种类型。

类型一:填满型

这类型是最传统的填海方式,在原有陆地基础上简单拓展,开发强度一般不低于0.95,目前多用于城市拓建及建设农田、机场、滨海度假地等。这一填海模式陆面宽广,内部水系较少,利于二期开发;填海规划较为简单明确,交通基本为陆上型。但是所耗费造陆材料较多,亲水景观要素较少。

案例:香港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原称: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英文: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位于九龙半岛西九龙填海区的南端,临近尖沙咀,是中央维多利亚港的门廊,位置显著。是由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宣布的大型发展计划:包括于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兴建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包括集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核心设施包括剧院综合大楼、演艺场馆、博物馆群及广场等。

最初设计概念——巨大流水天篷

最初设计选中建筑师诺曼·福斯特(Foster & Partners)的规划方案,方案最大的亮点是一个流水般的巨大天篷,与蜿蜒曲折的土地轮廓交相辉映,构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风景;沿海岸线建有连绵不断的长廊,提供众多规模不一的公众空间,可提供多元化用途;设有一座文化中心,集演奏厅、博物馆、展览馆和表演场地等用途于一体,与周围的娱乐业、零售业等有机结合,使各种活动的分布合理而富于想象力,兼顾公众与个人的兴趣;其设计理念便是吸引人们穿过发展区内的商业及娱乐部分走向另一端的艺术文化中心,凸显香港作为亚洲主要文娱艺术中心的地位。

图3-1巨大天篷方案

新发展概念——城市中的公园

2010年西九管理局动用1.5亿元委托三间顾问公司研究的概念设计方案,三家建筑顾问的概念都强调绿化与节能,及自夸设计融入香港本土文化,都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比独立的地标建筑更重要。

“普世主义”的福斯特方案名为 “城市中的公园”,由街区、公园、独立地标型建筑三项中心元素构成,形成由小巷,街道,公共空间,公园,还有平凡的建筑群和好几颗公众的文化宝物所交织而成的理想城市。

图3-2“城市中的公园”方案

“东方主义”的许李严案名为“文化经脉”,通过以商业楼宇为主的城市带、以文化设施为主的文化带、以及滨海绿化带三个空间带,营造一个绿色互动的环境空间,产生一种‘能量’的文化区。

图3-3“文化经脉”方案

库哈斯的“文化新尺度”案由村落、园林地貌、街道风貌三种元素组成,先是“草木繁茂的公园、辽阔的公共空间”,然后是“三个以‘村’的概念演化而成的社区”,竭力想把高雅与草根文化、全球化与九龙本地社区、都市和乡村等多重矛盾的因素并列或交织起来,但是方案最大的缺陷是三个村落各自的独立性和步行交通所要求的连续性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图3-4“文化新尺度”方案

落实及进展

2011年3月,管理局最终挑选了福斯特(Foster+Partners)的“城市中的公园”设计概念作为基础方案,计划于2013年开始建造工程,小型展览馆及西九中央公园部分地方可于2014至2015年完成,稍后落成的包括一个名为“M+”的文化的博物馆、及演艺剧场、中型剧场 I、音乐中心、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以及音乐剧院等。其他创意教育设施及多个为视觉艺术展览馆,亦会相继在此阶段兴建。第二期落成的场地包括大剧院、戏曲中心的小型剧场、中型剧院II及M+第二期。

案例小结

填满型围填海 “陆面宽广、利于开发”的特点给这些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给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作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区,若果一味通过牺牲城市公共空间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到最后大部分为住宅、商业建筑物,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极大破坏。

通过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来弥补内部水系的不足,配合街区的人性化设计、滨水岸线公共空间的返还,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营造松弛有度、松紧对比的滨江城市形态,或许才是这块围填海土地最好的城市价值。

类型二:水道型

这类型也是传统填海方式,突出特点是内部水系发达、景观资源丰富、陆上交通与水系交通互为结合;开发强度在0.65~0.95之间,目前多用于建设综合性工业新城、港口、新农业基地、主题公园、亲水居所与度假地等。这一填海模式陆面宽广,水陆交织较为规则,利于二期开发,同时贯通水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自然灾害带来的外部海水压力。

案例:Prins Alexander Polder

Prins Alexander Polder位于鹿特丹东北部的Polderboard Schieland地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人口18000,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之下6米,是荷兰海拔最低的一处填海地。

沿用荷兰传统的块状地块开发模式,本地区以填海时所保留的纵横交织的水道划分为基础,细分为小块土地,以此为基础单位进行开发。自十九世纪末起,经济花卉的种植逐渐取代传统农业成为当地产业的主体。目前填海地75%以上的面积为种植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建起第一处现代住宅区Het Lage Land,房地房业开发发展。

类型三:不规则半岛型

这类型是比较现代的填海方式,以不规则的半岛形态为特征,海岸线大大延长,凸显现代海洋都市概念,重视水系交通;开发强度在0.10~0.35之间,目前多用于建设高档居所、度假村、主题公园及配套酒店等休闲娱乐设施。这一类型填海模式的填海规划最为复杂,陆面狭小,须根据二期开发需要进行具体工程设计,但是所耗费造陆材料较少。

类型四:群岛型

这类型目前少见,由多个人工岛屿组成,亲水景观丰富,以水系交通为主,一般用于建设居所、小新度假村及配套酒店、小型主题公园等,用来配合附近主题区域发展需要。这一类型填海模式的填海规划需考虑二期开发需要,防波堤工程繁复;陆面狭小,容积率最低,开发力度及功能有限。

案例:朱美拉棕榈岛(The Palm Jumeirah)

朱美拉棕榈岛是世界第八奇迹迪拜“棕榈岛”工程的其中一个人工群岛,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改造项目之一,它由一个像棕榈树干形状的人工岛、17个棕榈树形状的小岛以及围绕它们的环形防波岛三部分组成。

人工岛呈棕榈形放射,长约14公里,宽约8.5公里,周围有新月形的环岛,环岛面海一侧为防波堤。其中每一座岛屿群约可供建设1000栋独特设计的临水别苑、4000套高级公寓与5000套滨海居所供出售,此外还可建60座以上的豪华酒店,以及码头、主题公园、餐馆、购物中心、疗养院、健身场所、影剧院等配套生活及旅游娱乐设施,保证业主日常生活所需及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图3-7朱美拉棕榈岛

案例小结

群岛型围填海可以创造出很多惊叹的空间形态,是高端旅游度假项目青睐的现代填海方式。这类型的空间形态可以天马行空,有了想象力就有了规划的资本;通过不同形态的人工岛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岸线景观,沿海岸线布置低密度的别墅和高端酒店建筑,结合原有的海洋景观,塑造出时代特色的滨海城市景观。

但是曲折的空间轮廓加大了建设工程的施工难度,也增加了大量的投资成本,对于旨在谋求开发收益的政府或者开发商而言,并非最好的选择。或许等到一个城市真正需要去创造一个滨海城市地标、提升城市空间影响力的时候,群岛型围填海也许能为政府提供新的思路。

四.围填海空间规划影响要素解析

围填海空间形态涉及到各式各样的要素,其中填海成本、开发功能、城市格局、城市文化是几个关键的要素。

1.填海成本

围填海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沿岸防护堤和填土量上。填海成本跟水深成正比,水越深,需要建设的防护堤和填土工程量越大;一般情况下围填海区域水深控制在10m以内,局部可有所突破,但是需要考虑其必要性。

围填海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围填海的轮廓形态,普通、规则的外部形态可以节省很多的开发成本,同时获得最充足的土地资源,因此很多的围填海项目更倾向于普通规则的填满式外部形态。

2.开发功能

开发功能是影响围填海轮廓形态的主要要素,也是围填海土地能够实现最大价值的关键点。围填海相比较于陆地的土地,前期开发成本更高,这也决定了这些土地大部分会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开发,获得更多的收益。虽然具有高的前期开发成本,但是有着更大的开发建设空间,没有拆迁问题、权属争议问题、地质环境问题等开发限制要素,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尽情的规划设计,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3.城市格局

围填海土地是城市的拓展区,其空间形态的好坏离不开城市发展格局和城市总体形态,一个好的围填海空间形态必须能够延伸城市的发展脉络。外轮廓形态与城市形态相协调,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内部空间形态要保持城市空间的自身特征,无论是可成为城市地标的商务建筑,还是一般的住宅建设,都需要融入城市天际线,保持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4.城市文化

篇10

关键词:绿道;交通工程;设计要点

引言

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少,交通出行也往往一味追求快速到达目的地,也因此错过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物。而绿道交通工程所倡导的是一种慢行的理念,绿道交通工程主要由慢行道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其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可以放慢节奏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自然的开放式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获得心灵的释放以及对自然美的享受,这也是绿道工程的魅力所在。

1绿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类

1.1绿道的概念

绿道一词最早起源欧美,本意是指连接城乡的交通道路形式,而由于城乡之间的交通道路往往处于自然的环境当中,因此也就将其形象地称为绿道。绿道这一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至今我国在绿道的设计与建设方面也没有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体系,但随着人们对绿色出行需求的不断加大,对于绿道交通工程设计的研究也显现出了极大的必要性。从形式上来看绿道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开放式绿色空间,绿道建设经常选在有自然山脊、河岸或是风景区道路的区域中,通过合理规划建设慢行道,并配以相应的指示设施等配套服务系统,让游人在其中能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同时绿道与城市公园、风景区、名胜古迹、居民区的连接也能够给人们的出行、游玩、放松提供极其便利的条件,并发挥出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1]。

1.2绿道的分类

由于绿道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对于绿道的研究仍相对不完善,在绿道建设类型方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绿道的分类方面也有着许多不同的标准,本文仅从绿道形式与功能角度着手,对绿道进行类型的简单划分,具体分类如下。1.2.1生态型绿道该类型的绿道在使用功能方面更加注重生态性,因此此类绿道在打通城乡的同时,并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相反,其建设还能够为野生动物的迁徙以及自然的物种交流创造相对良好的条件,并能够为自然可靠工作及人们的生态游等提供重要的支持。生态型绿道大都沿小溪、河流、山脊线等自然构造而建,通过这样的形式将不同的景点区域进行串联,并以公路、国道线等地段和河海沿线的绿化带为连接中心,从而更好地突出其生态价值。1.2.2游憩型绿道此类绿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出行游憩的需求,通常会以具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为基础,建于其上。在选址方面,游憩型绿道通常将自然走廊作为主要的选址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废弃铁路沿线、景观通道、河渠等人工走廊[1]。1.2.3河流沿岸型绿道河流沿岸型绿道工程一般多见于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开发当中,通过沿着河流或其他城市水系沿岸建设绿道工程,来提高滨水区的开发利用效率,在满足人们出行、游览等需求的同时,刺激滨水区经济的发展。1.2.景名胜型绿道风景名胜型绿道大多为沿道路或水路等路径而建设的,此类绿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连接城市及其周边的各大风景名胜区,为人们进入风景区提供方便的条件,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风景区的游览观赏价值。1.2.5综合型绿道综合型绿道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其并非某种绿道的单一形式,而是将其他类型的绿道根据实际的条件与需要随机进行组合,其所构建的通常是一个功能较为齐全且能够满足人们选择需求的框架形式。

2绿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绿道建设不仅仅是作为连接城乡或城市中心的通道,其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性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绿道建设意义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绿道工程价值的认识,并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绿道的积极价值,为绿道工程的推广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2.1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减小区域经济差距

绿道的建设通常连接着城市内部公共区域和城市外部的自然风景与名胜古迹区,这样就能够有效带动绿道工程沿线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绿道打通了城乡间的通道,以绿道为基础,充分发挥乡村自然环境及风景名胜等优势,促进乡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也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城市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间的经济差距[2],实现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此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接触自然、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提供有利的条件。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文化资源

现代城市中的绿道工程多是不适宜汽车通行的慢行道设计,同时绿道与以往的休憩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摒弃了传统大块的规划形式,而改为狭长的线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空间的利用率更高,同时对于泊车的限制也更大,这既可以减少城市出行的车辆数量,同时绿道工程还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理念,其规划与景观布局更适宜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通行,既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能够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并且还能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2]。此外,绿道工程建设更好地重组了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能够在城市中为自然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同时绿道的建设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了获得一个干净整洁的休憩、放松环境,人们可能会自觉地改变一些平时出行、旅游中的不良习惯,以保护绿道周边的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

3绿道交通工程设计要点

要充分发挥绿道工程的作用与价值,就必须要以完善、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作为基础,以提高绿道工程设计的水平与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对绿道交通工程设计规划的要点进行科学分析,从绿道交通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慢行道、服务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绿道景观设计四个方面着手,并充分考虑各组成部分在实际功能方面的要求,以满足人们在绿道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3.1慢行道的设计规划

慢行道的设计规划中最主要的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及功能要求合理设计慢行道的宽度与线形,通常慢行道按照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通道以及综合慢行道几种类型。在慢行道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地表植被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同时在选线的过程中,还要将环保、护林、防火、管理等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确保选线的合理性以及周边景观的丰富性,满足人们的游览需求[3]。此外,在慢行道铺装方面既要保证其经济适用,还要达到较好的美观性,最重要的是要确保铺装施工的质量以及整体的安全性,突出绿道交通工程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出绿道的价值。

3.2服务设施的设计规划

单纯建设慢行道是无法满足行人、游客以及管理工作需求的,也不能够充分发挥绿道工程的价值,因此,还需要建设完善的服务设施,满足绿道使用中各方面的需求。在服务设施的设计与规划中,首先应注意从方便游人的角度出发,合理进行绿道的集中或分散布局规划,并保证经营管理的有效开展。同时绿道出入口、公交接驳站、景观节点等应该相对集中设置,要确保此类服务设施的有效利用率。此外,服务设施的建设选材必须要保证其生态环保特性,应便于移动、拆卸,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

3.3标识系统的设计规划

绿道工程中的标识系统也是绿道重要的配套系统,其在绿道的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标示与引导作用。标识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交通标线和交通标志两个部分,交通标线主要是为保证绿道的连通性而设立的,其设计规划要求具有连通性与专属性,并要保证足够的宽度,颜色应选用白色,根据实际情况还设有自行车地面标记、下车推行标记等,标记的设置间隔应符合要求,并要能够起到强调绿道路权的作用[3]。交通标志的设计必须要满足清晰、简洁的要求,在保证标志引导作用良好发挥的基础上,还应突出标志设计的特色性,以区别于一般的标志,同类标志应保证合理的设计间隔,同时还要注重选择环保材料。

3.4绿化景观的设计规划

绿化景观是绿道发挥生态价值的关键所在,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要以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科学开发为基础,根据地区气候、环境、土质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植物种类进行景观构建,在确保绿化植物景观布置适应性的同时,还要充分保证植物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为不同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与繁衍的空间、环境,既满足人们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也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4结语

绿道工程的建设是推动绿色出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因此,应着力加强绿道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保障绿道工程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绿道工程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使绿道成为促进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纽带与桥梁。

参考文献:

[1]朱大海.浅谈交通工程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2):39-46

[2]凌焕然,王伟,樊正球,等.近二十年来上海不同城市空间尺度绿地的生态效益[J].生态学报,2011,31(19):5607-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