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 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 教师素 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 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 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 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 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 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 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 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篇2

关键词:小学;钢琴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钢琴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已逐步实施,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钢琴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小学钢琴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手指训练,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做好小学的钢琴教学,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小学生入学伊始,刚刚接触钢琴,因此要做好小学钢琴教学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保证钢琴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首先,教师应用钢琴弹奏一些曲目,让初学者去欣赏其旋律、节奏,还可以让小学生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借此来训练其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教育小学生意识钢琴的神奇并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教学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表现手法由单一到复杂。另外,还可以采取教师示范几首曲目让小学生听后自由选择的办法,增强小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极与参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此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小组课,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小学生的拘束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学琴的兴趣。

二、科学的入门学习技巧

规范的入门是学习好钢琴的基础,是钢琴艺术发展的基石。(1)坐姿:身体要放松的坐在琴凳上,肩膀放松,手臂成圆弧状,微微打开,腿成“T”字型,上身略向前倾。(2)手型:首先,手指的三个关节要立起来,这个步骤的要领是手要放松打开;其次,手腕与白键相平行,为了保持手臂的力量能够充分利用,手腕要与白键相平行;第三,虎口放松打开,这样能够容易掌握触键点,也为今后打下基础;第四,手心向外圆,这样手的重心在琴键上的状态相对就比较平衡。(3)落指练习。第1步,起手。手由手腕处提起,完全的放松;第2步,直落手指,把整个手臂的力量落在指尖上,这一点老师要特别细心的与学生交流;第3步,检查手指是否规范。同时,学生在练琴时不能过分追求速度,学生要明确的弹琴速度是建立在其钢琴基本功上的。总之,小学生在掌握科学入门技巧之后要开始慢练,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的做好“起手”“落指”等基本要求,也可以使曲子的节奏弹的更准确。

三、注重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尤其是钢琴演奏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使小学生体验和领悟钢琴的魅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钢琴教学中往往容易陷于各种视谱、节奏、速度、背谱等问题的解决之中,而忽略了对钢琴作品的欣赏,这恰恰是钢琴教学的一个误区,因此,小学钢琴教学中要注重运用音乐欣赏。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让学生去欣赏作品中蕴含的故事、旋律、情感等,并结合教师生动地语言讲解,提高学生对钢琴的观察、感知、反应和比较能力。具体而言,在欣赏的内容上,教师应多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作品,给小学生比较的空间,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对钢琴的感知力。在欣赏时间上,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欣赏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总之,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是小学课程改革和钢琴教学不断完善的必然趋势。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有着近于交响乐的表现力,它可以独立地表现丰富的感情强度和幅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受,学生才能弹出具有感染力的优美旋律。因此,教师应该学识丰富、阅历广阔、眼界开阔,这对加强学生钢琴演奏的音乐理解力、音乐联想力和音乐表现力都具有极大的帮助。教师要运用钢琴教学法教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逐步让他们掌握适应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音乐的感觉。此外,在感受乐晰形象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拟声因素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和表现音色的感知能力。

五、采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钢琴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又要强调与其他音乐学科建立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习惯于一种线性、单一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游戏法教学是广大小学钢琴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适当的游戏模式,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比单纯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来决定游戏的难易程度,并逐步导入游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教学,通过眼看、耳听、手弹来了解钢琴的特性,让其感受到钢琴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可先通过借鉴一些对生活中玩游戏时的常见方法,增强孩子对音乐的热爱,使其对学习产生持续的热情。总之,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在传授技能技巧的同时使其对钢琴产生一定了解并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稳定的兴趣。

总之,在钢琴教学中,要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为出发点,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井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潜在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音乐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晓勇.对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

育.2006年10月.总第148期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藏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

《礼记•乐记》中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直抒胸臆、陶冶情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尚欠,思想情感还不成熟。班级合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

班级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观的实践意义,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纵观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已取得了诸多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好。就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依然存在不足,最终导致收效与理想状态差之甚远。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项体系化工程,对音乐器材配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家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虽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闲置现象,其功能和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从教学质量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禁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内容、方法设置较为单一,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体现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一)优化教学选材。从教育的维度讲,创新与实践是其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自身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对合唱成功的体验不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美的感悟和认知。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合唱歌曲选材上从简、从优,以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并合理配置各声部人员,增强其存在感、荣誉感,继而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以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动物说话》为例,原有单声部旋律简单,容易引起学生的枯燥感,而在编者的二度创编之后,其生动活泼性逐渐凸显,使学生演唱意犹未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二)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是一种团队精神风貌的表现艺术,其立足点在于培育学生音乐知识、声音技巧、情感认知等综合素养,这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单一形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应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合唱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在秉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好重难点配比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引入合作竞赛,即将学生群体分为几个合作小组,选定合适的合唱歌曲,由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并作出及时恰当的指导。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三)改善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及师资环境匮乏是现阶段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准确定位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相关投入,购置足量、先进的音乐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制订完善的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合理调配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师资环境建设方面上,学校需积极引入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班级合唱教学目标及要求,并重新审视既有师资结构,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邀请业界专家及其他优秀教师等组织会谈,及时更新音乐教师认知,夯实其学识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开展相关工作尤为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深度剖析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及现状,并针对其中隐存问题,提出更多有效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蒲玉凤 单位: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亚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4):175-176.

篇4

摘要:我们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当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领悟的实践原理,用于音乐教学之中,从而使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关键词:引导 兴趣 情感体验 生活态度 新课改的要求 创新精神 

当今,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教育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提高人才素质是我国迈向21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总体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首先从唱歌方面来说: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其次从欣赏方面来说: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再次从器乐方面来说: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最后我们从识谱技能的掌握来说:1、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二、我们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然而今天我们反思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习的几个月实习时间,发现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3、课改后使用新教材情况。小学应掌握的简谱、线谱知识程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有没有过于简单,或者有没有过于难唱,超出标准的要求? 

4、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创编一一提炼一一再表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美的启发。舞蹈语汇的积累很重要,教师的提炼与评价也同样重要。将学生们好的舞蹈创意或简单的舞蹈语汇汇编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小舞蹈,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分享美的快乐。 

三、根据当今音乐教学中的现状,结合音乐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其加以完善与补充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新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音乐教师应该向什么样的趋势发展呢?通过这几年对音乐的学习和在实习期间课堂上的的实践与分析,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民主、平

编辑整理本文。

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要想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教师虽然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但是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无限主体转化为有限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地位,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 

(二)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教学气氛。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为学生终身音乐学习打好基础。从教育的本质上看,音乐教学中不但要注重音乐实践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

1、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应该精心挑选,细心操作,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2、音乐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因此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每个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全面发展。 

a.音乐与美术课相结合,可以增加了音乐课的活力。如:我在教初二年级上册的《青藏高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描绘出歌词中所表现的场面和意境。同学们兴趣很高,有的学生画出自己站在青藏高原上;有的画青藏高原周围的风景等等。同时我又及时调及一些青藏高原的风景图片供学生们观赏,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绘画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学习歌曲,不但加强了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而且也达到了教歌育人的目的。 

b.音乐与语文课相结合。今年我在盐城某个中学担任临时老师时涉及到初一《渴望春天》一课时,我就结合季节顺其自然激发学生对春天事物、人物的变化进行观察、歌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三)爱护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统一。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首先,音乐课要变得充满了生机,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活了音乐课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改掉往日的沉闷与被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活泼与开朗,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动手制作小头饰、小道具,制作打击乐器,编写小音乐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认识了五线谱,学会了简谱。学生愿意上音乐课,喜欢音乐课。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趣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就是音乐教学的最佳手段。目前,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我们乘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之,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学习、掌握本学科与教学领域的前沿信息与知识,更好地全身心投入课程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课堂内容标准》[m] 

[2]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 

[3] 王世德.美学辞典[z].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讲授法;发现法;程度把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5-02

自从我国的学堂开设以来,教学法就随之悄然而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相辅相成的,没有纯粹的教,也没有纯粹的学,教服务于学,学服从于教,我们常说,“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在教学法的运用上也是如此的,我们要学着如何把握各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的度的问题,使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法能真正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随着20世纪末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法的运用上更是各具特色。每个音乐教师都从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然而,也有很多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常常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而忽略学生的真正需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教学上的真理。本文是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使用讲授法和发现法为前提,而展开探讨这两种教学法在使用时如何把握两者之度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使两种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结合使用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给予后得“鱼”,在引导发现后有“渔”。真正把握好小学音乐教学的讲授法与发现法之间的度,是“授鱼”与“授渔”能否达到最佳的关键。

“授鱼”是“授渔”的充分准备和前提条件,“授渔”是“授鱼”的目的,协调和兼顾好“授鱼”与“授渔”的关系是准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讲授与发现之度的把握是没有硬性规定的,但要适当把握两种方法的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者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

(一)以课前准备为基点

音乐教师在授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选择、教案的拟定、课件的设计等,这都是音乐课前最基本的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才更充实,“授鱼”的量才有更好的积累,因此以课前准备为基点是“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如,在教唱广西民歌《渔家姑娘在海边》时,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背景教学中选择讲授的方式,在歌曲中出现较难的节奏和装饰创设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在快乐中解决重难点。

(二)以随机应变为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不能预知的,教师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空间,而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遇到学生问到比较无厘头的问题,或是学生钻牛角尖时,教师则要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以随机应变为手段是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另一基本要求。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设问:“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贝多芬呢”,当学生没有反应时,教师不要鲁莽地点学生回答,否则会出现较尴尬的课堂气氛,而应通过讲授法与发现法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和引导,等到有学生跃跃欲试时再点名回答,这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会更有效。

(三)以有效互动为关键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正确把握应以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为关键,适当进行语言、演唱、舞蹈上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讲授法只是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传授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采取“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然而传授的量要精练、简洁,以重点带一般,并在讲授重点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其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两者之度的很好把握。在音乐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也是讲授法与发现法得以有效运用的体现。如,当音乐教师在教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应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再现对歌场景,师生对歌与学生间对歌相结合, 通过对歌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能从讲授理解后的学唱到引导发现后的体验山歌对唱,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真正体验对歌的乐趣,巩固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两者之度的把握的统筹兼顾

(一)教学时间的控制

音乐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等因素来把握讲授的时间,对年龄越小的学生讲授的时间就应稍短一些,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然而把“讲授法”与“发现法”相间穿插运用,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是效果甚佳的。如在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中,音乐教师给六年级学生进行音阶练习时,不应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音阶的理论含义讲得过于细致深入,运用讲授法把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即可,然后更多的利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做一些音阶的模唱和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中,体会和发现音阶练习与歌唱的关系,从而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达到省时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简洁化

音乐教学内容的简洁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较好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是有直接关联性的,内容的简单明了,板书的整洁美观,学生一目了然,一听便懂,这不仅可以缩短讲授的时间和讲授的量,还能给发现法的引导更大的更自由的空间。比如,教师在音高位置教学中,让学生辨别G音在高音谱表中所在位置,教师需讲授的内容包括高音谱号、G音的唱名等,学生明确后,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做“动手比一比”游戏,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五线谱,再标上高音谱号,后用手指出G音的位置。繁杂的内容简洁化,平淡的课堂活跃化,这无疑是“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之度的把握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新颖化

新颖的授课形式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而言的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采取创新的有趣的授课形式,会更得到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参与,然而,讲授的新颖是需要与引导发现的新颖相结合的,这个结合的度则是灵活的,没有硬性规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在引导发现环节,运用钢琴或虚拟键盘跟学生玩一些声音游戏,以创新的方式结合讲授法和发现法来引导学生。比如:对音高的感受,教师通过简短的讲授后,在琴上用缓慢的速度和宽舒的节奏弹出大字二组的一个旋律片断,再在小字三组用快速和密集的节奏型弹出一个旋律片断,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形态或人的心情等方面进行联想、想象,这时,学生能体会到两组旋律片段的对比,后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这样既活跃课堂的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敏锐的音高感受力。

三、两者之度的把握的考虑因素

(一)总体的教学进度

正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度,必须考虑总体的教学进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照顾到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总体的教学进度较慢时则要以讲授多一点,总体进度较快时就以引导发现多一点,平衡各个班级的进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的音乐知识是持平的。如在节奏训练环节中,附点、切分等节奏型,对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教师应选择讲授法以简洁、具象化来讲解,再选择发现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表现节奏。教师不能因为班上部分学生已学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快速地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应以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进度。

(二)学生的接受程度

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以因材施教的讲授和引导发现方式针对学生程度不一的问题来教学,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作用,也使发现法的效果得到体现。如在音乐教学中,在讲授附点节奏的时值和准确表现时,教师不应使用过于专业和理论化的方式来表达,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使用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年龄特点的教学语言来讲学。针对接受程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的节奏练习作业,运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某个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等)走路的节奏;针对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可在课堂中运用讲授法来简单明了的讲解,再运用发现法来创设节奏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踏步等动作来练习、巩固,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

(三)师生间的默契度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问答或游戏时,应善于观察课堂的细节,学生在互动时的状态和情绪怎么样,互动的效果如何,这也就要求师生间应培养的默契度,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准确地进行讲授和引导发现,也能准确地把握讲授和引导发现的度。如,在教学《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师应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后在引导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歌曲贴切的故事,通过师生与学生间彼此交流。在创造故事环节中,教师不能框定学生该如何想象和创作,而应通过多次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与教师互动的习惯,从而提高师生间的默契度。

坚持“教”服务于“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支持者、辅助者及合作者,使讲授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效地转化为发现法的“质”。并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与小学的音乐实际课堂融会贯通,即可恰到好处地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的度,使遨游在音乐海洋里的孩子既得到“鱼”也学到“渔”。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把握这一探讨,是针对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法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授鱼”与“授渔”是对“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具象化解读,“授鱼”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授渔”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讲授法”与“发现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恰当,既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56页.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篇6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说明创新意识是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效地位的关键。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应该结合当前新课改中的教育目标,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用音乐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的创造力全面发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引进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教育初级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小学生在音乐课程上的创新能力,要先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入手,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就我国现在的小学教育方式而言,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其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单一地按照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传授知识的行为不再适应当今学生的基本需求,因为这种行为会限制学生的艺术思维,使得学生缺乏想象与创新的意识。在新的教育体系要求下,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中心模式,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上,让学生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者,同时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学习音乐的美好。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教育,这就意味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对音乐知识进行巩固、理解和掌握,还要精心培养学生关于音乐学习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就问。并且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解答,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善于问问题的观念,间接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某一乐器的基本用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询问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及时地进行解答,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并且要求别的学生向其学习。“质疑是学习的来源”,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质疑,学生对音乐学习会产生兴趣。同时,质疑的内容能说明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音乐剧《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在观看中不禁会思考小蝌蚪们为什么三番两次找不到妈妈,它们找不到妈妈心里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情感?教师这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以音乐剧中的几个重要的图片为线索,让学生从中发现小蝌蚪找不到母亲的情绪,理解乐曲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地掌握音乐学习方法,并学会融会贯通。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个性和身心健康的充分发展。对于教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师生相处理念,与学生做朋友,主动向学生询问音乐教育的效果,使音乐教育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只有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更积极踊跃地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除了需要美感外,还要求双方进行及时的互动,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了解音乐含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后,师生之间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关于音乐的互动。如在学习《我爱祖国》这一曲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进行课前铺垫,然后进行曲目演唱。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让学会的学生加以配合,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音乐曲目,一方面加深师生之间关于《我爱祖国》这周歌曲的情感。在一些重大的表演场合,音乐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激发全校师生浓厚的爱国之情。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该从引进新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方面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为教学基本点,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多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在音乐课堂上加以表现,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飞凤.音乐课堂中歌唱规范养成的策略研究[J].音乐大观,2012(07).

[2]阮芳惠.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策略分析[J].音乐大观,2012(02).

篇7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奥尔夫;教育体系;钢琴;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28-01

伴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钢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现阶段,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逐渐接受并且适应奥尔夫教育体系,以不断提高钢琴教学效率。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在世界音乐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美国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并且其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逐渐应用于中学音乐课堂、音乐理疗以及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都能够从奥尔夫音乐体系中获得收获。在教师培训方面,美国也具备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将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渗透到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逐渐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在此阶段,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所长廖乃雄去德国访问奥尔夫先生,在会见奥尔夫过后,廖乃雄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音乐教学之中,为我国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元素。

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尤其是艺术课程改革,在此阶段,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奥尔夫音乐研究中心。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现阶段,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但是,以往的教学理念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不够全面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现阶段,在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依据专业院校进行自编,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专业的音乐教育,都是借鉴西方音乐文化,却没有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市场中虽然部分商家出售奥尔夫教材,但是,在这些教材中,大部分为幼儿或儿童教材,并且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奥尔夫教育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造,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应科学、合理的设计教材,进而为教师指明具体方向。

(三)教学设备陈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下,主要存在三种教学方式,即语言、动作、乐器教学,因此,在乐器和动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经济支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场地、教学设备等等。但是,我国尚未给予学校足够的经济支持,使教学设备无法适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而收获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较差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实现,要求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但是,现阶段,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旧比较落后,无法达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奥尔夫音乐教学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奥尔夫教育体系下,完善钢琴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教师应正确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正确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利于教学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属于一种教育理念,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应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理念,将这种理念渗透于钢琴教学中,依据学生实际学习特点以及教材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为逐渐应用奥尔夫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由以往的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实现民主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都会有所提高,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在学到《低音谱号》时,由于低音谱号对幼儿非常抽象,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逐渐向学生渗透奥尔夫教育理念,即记忆的表现。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低音谱号就像一条弯着尾巴的鱼,吐出了两个泡泡,并且要求学生在画低音谱号的过程中,应重复教师之前说过的内容,使其在幼儿脑中留下记忆,将视觉、听觉、触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记忆的表现。

(三)提高教材的质量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发挥重要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在撰写教材的过程中,应使我国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汇集在一起,共同努力、合作,以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

(四)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要想全面推广奥尔夫教育理念,要求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学校能够为教师和学生配备完善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以及教学乐器等等,为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应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要求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转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议、交流会议等等,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师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

(六)注重内容的综合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要求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钢琴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应用。

例如,在学到《声乐》这一单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发音方法,使学生弹奏出来的琴声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弹奏中外艺术名曲,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地理地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使教师一时无法快速接受此教育体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逐渐接受并且适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进而达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此外,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指明具体的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福媛.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在中国儿童基础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舞蹈[J].2010(03).

[2]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5).

[3]廖乃雄.国民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生活的民族意义[J].内部交流稿,2011(08).

[4]张甜甜.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J].民营科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落点”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气质修养的综合提高。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却依然存在让学生听听音乐歌曲、讲授一些音乐背景知识和乐理知识等等,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显然,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是不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的。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课型,教师要把握其主要的特征,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把握好“情”、“思”、“演”这三个落点,真正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功效。

一、情――创设欣赏情境,激发欣赏热情

音乐欣赏课与其它音乐活动课型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相对静止,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也主要是要通过听觉感受来理解音乐内容。但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欣赏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欣赏内容为学生创设欣赏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歌曲《踩雨》的欣赏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教学中,我是这样根据《踩雨》这一歌曲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欣赏情境的。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学生雨声、风声、踩雨声,让学生在音响效果中进入歌曲内容所要呈现的意境,接着,《踩雨》的歌曲渐渐响起,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进行想象,并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课堂上,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自己和小朋友一起在雨中带着雨伞漫步,有的同学说自己穿着雨靴在雨中踩着水花,有的同学说自己转着雨伞,让水花四溅……

二、思――设计有效问题,把握欣赏方向

创设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提问、反问、自问及对问题的解答中形成发散思维,充分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们良好地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同样,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也能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这一环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尽心设计提问,通过提问来引领学生思维,发散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册《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直接出示题目,提问:“看到题目,你们都想到了什么?。”直接启发学生思考来进入到欣赏教学中,再让学生们整体欣赏一遍乐曲,接着进行提问:“同学们,喜讯传到了边寨,边寨的人民沸腾起来了,你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问题着重强调学生们听完歌曲后的直接感受,学生们稍作思考就踊跃回答道:“我好像看到了国庆节各族人民举国欢庆、唱歌跳舞的景象”,“我在歌曲中感受到了欢快、愉悦的气氛,也想跟着歌曲一起跳舞”,“我好像听到了边寨百姓获得喜讯后的欢呼声”“我好像看见了边寨百姓在唱歌跳舞,敲锣打鼓的庆祝”等等,学生们在听到音乐后就能有所感受,并通过回答问题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音乐欣赏有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音乐欣赏课的价值,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然后,我又提问“同学们能听出歌曲有几段么”我再将歌曲多放几遍,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寻答案,学生会发现根据乐曲的声调变化能给乐曲分段,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顺利完成分段。

三、演――开展音乐表演,表现欣赏内容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例如表演音乐剧等等,能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对音乐课程的探究欲,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龟兔赛跑》一课的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在学生基本感知歌曲的基本内容和基调以后,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从而充分表现这一歌曲的欣赏内容。在最后两个教学环节中,同学们似乎已经真的就参与了这一场比赛,他们纷纷地与伙伴表演起来,有的同学戴上头饰,模仿小乌龟和小兔子在讲台上比赛起来,有的同学模仿其它小动物为小乌龟和小兔子加油,有的同学利用乐器为小乌龟和小兔子的比赛打节奏……就这样,课堂成了孩子们比赛的场地,欢乐的海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有效地表现出了这一乐曲的欣赏内容。

实践证明,音乐欣赏表演最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最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与乐曲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教育并不一定要用特殊的方法,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让学生从音乐中寻找到快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成为音乐爱好者、音乐欣赏者。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只要用到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素材,枯燥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学生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王欣.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浅谈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教育革新,2004.(01)

篇10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审美 革新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当前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音乐欣赏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二)“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其一,“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其二,“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二、关于革新的探讨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应试教育须全面转为素质教育。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如:师一句生一句的唱歌教学;重歌唱轻乐理的教学方式;或毫无生气、死记硬背的乐理教学等等。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仅满足于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2.教育方法的创新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多成立些艺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演出。

3.教育评价的更新。

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门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创新情况。音乐成绩以“五分制”或“等级制”为宜。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的只看比赛或个别尖子生的状

4.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教学。唱歌教学中,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让我们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