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活动;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2-01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苏教版的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整体下降,但提高了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材的删减与整合后,教材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探索规律专题内容也出现在课本中。加强探索规律内容的教学,会让小学生具有清晰的数学知识学习思路与数学问题解决思路,能促进小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小学生融入到数学世界中去,进行合理地推理以及有效地演绎。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演绎推理,抵制了合情推理,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合情推理是很有趣的,学生可以在归纳与类比中得到自己的推理结果。所以,将探索规律类内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会让小学生得到更多思维发展的机会。在合情推理的作用下,结合演绎推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正确性。虽然从严谨角度上来讲,合情推理的结果可能不全部正确,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会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的猜想能力会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给定学生一个数学现象或一个事物,让学生对其中的规律进行发现并验证,有利于他们深入观察与分析数学现象,促使其归纳与推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探索规律”内容在教学中的设计特点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探索规律”被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来,并分布在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每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探索规律的内容。图形的变化规律、周期的规律及计算结果的变化规律,都是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入,更有利于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加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比如在学习“和与积的奇偶性”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些具有相对应特征的计算题。课堂一开始,教师先用测试的形式引出计算题,让学生对一组一组的计算题进行计算。当学生完成计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一组计算题的结果以及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和与积奇偶性的特点。探索规律内容在小学教学中的设计特点就是与活动相关,主题明确。教师可以通过探索规律的主题开展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整体进步。

三、“探索规律”内容的教学方法

“探索规律”内容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求以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利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

1. 提高“探索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既然探索规律性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就需要重视起这类内容的作用。首先,在学习公式、法则或计算方法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索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正确性。其次,将探索规律类知识作为数学中数与代数中间的独立体,有利于探索规律教学内容重要地位的明确。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律大都是通过数与形的方法展示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规律探索内容就展示在图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分析出公式类的结论,会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喜爱数学。

2. 加强探索规律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科学程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取自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给小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联系和融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入手,利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去探究与发现规律。

比如在学习“间隔排列”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举例,描述一个小学生可以感知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教师可以说:“工人设计树木栽种时,为了美观,做出了这样的设计,不同树木的栽种设计不同”,同时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形象且真实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促使小学生成为规律的主要探究者。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材为小学生安排了“探索规律”内容,教师就要关注探索规律专题内容的重要性,利用正确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融入到规律世界中。在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使小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规律总结形式以及数学思想,让他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道路上更加轻松,更有自信。

参考文献:

篇2

一、以实践活动化解数学规律的抽象性

梳理数学知识点的框架和脉络,可以发现数学推理和扩展的规律性,基于经验的探索和逻辑严密的推理论证,是最常见数学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分布较为分散,涉及有代数和几何许多知识点,若不将其中规律总结出,对于初步接受数学系统训练的小学生来说,会产生混淆知识点、摸不清头绪等种种问题,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不利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数学“规律性”教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规律性”教学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应该一开始就直接将抽象的数学规律摆在学生面前,一来通常规律太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大,二来寻找规律环节的缺失,即使学生一时间采用记忆的方式理解了规律,这种规律记忆属于短期记忆,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因此,在数学“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数学实践活动消除数学规律的抽象性,使得数学的知识点衔接和解题规律易于被理解和掌握。

例题1:小明和小华进行400赛跑比赛,刚跑没多久,小明发现小华在离他10米开外的地方,为了赢得比赛他赶紧进行追赶,假设小华跑9步跑过的距离,小明跑5步就能达到;但小明跑2步所花费的时间,足够小华跑3步,试问经过多长的距离,小明能够在比赛中追上小华。这是数学题中典型的“追赶问题”,这种类型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但教师不应该直接就告诉学生这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而是应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以化解解题规律的抽象性。比如,在教授这类“追赶问题”的题型解题规律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选两个同学来演示题目叙述中的情境,两个同学赛跑,跑得快的同学在落后的同学10米远,但暂时落后的同学跑出5步的距离等于领先同学跑出9步的距离,落后同学跑2步所用的时间却是领先同学跑3步的时间,总结起来就是:落后的同学的速度要比领先同学快,具体快多少是这道题的解题关键。

例题2:一个大盒子里装有大小一样但是颜色各不相同的袜子,袜子颜色有黑色、白色、粉色、黄色四种,试问至少要拿出几只袜子才能保证有三双袜子是相同颜色的?这道数学题是典型的“抽屉问题”,为了将该问题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摸手套的尝试,为简化题意。课堂上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代替不同颜色的手套,每种颜色粉笔各两只,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挑选一个学生来抽粉笔,不停抽直到抽到两只颜色相同的粉笔,在经过演示,学生有了直观地认识之后再总结“抽屉问题”的解题规律。

二、以观察、分析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程度

在学生经过一些寻找数学规律性的训练之后,学生对如何寻找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数学教师可以给他们总结一些寻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系统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抽象规律的能力。比如,可以以一些观察、分析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程度,并让他们在解答实际数学题中对题型进行分类,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例题3:假设有一张长方形的彩纸,经过测量,这张长方形的彩纸的长恰好是它宽的2倍,如果把这张彩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就可以得到两张形状相同的彩纸(如图1所示),现在要用五张这样大小一样,形状一致的彩纸,拼成一个正方形,其中一张彩纸可以一分为二,其余四张必须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剖析题意:用四个三角形,以斜边为正方形边长,拼出一个中空的大正方形,把第五个三角形按题目示意图剪好,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放到中空处。用四个三角形,以斜边为正方形边长,拼出一个中空的大正方形,把第五个三角形按题目示意图剪好,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放到中空处。然后再让学生对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加以总结:这是一道几何题,主要考查压轴题以及几何形体的分、合、移、补的问题,再让学生联想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和规律的教授过程,将知识点的规律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这道题的答案(如图2)。

图1 图2

三、以自主探究活动寻找、分析、归纳总结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性”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归类,然后总结出规律、掌握规律。而数学的自主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寻找、分析、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经过长期的活动训练,学生也更容易形成对观察、分析、总结数学规律的思维惯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数学问题,开展拓展式的自主探索活动,让学生就掌握的找规律技巧去进行探寻数学规律的实践活动。

篇3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构建有效课堂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建设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每个在校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都在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下成长,在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都有不同之处,这也就是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思考的素材,使学生不再对教师讲解产生依赖,而根据自身实践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目的,培养起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1.2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活动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充裕的数学活动参与时间和空间,能够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实践、交流以及结果分享等方面都有更多的机会。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活动参与时间和空间,在例题和练习中,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合作交流,也使小学数学教师不再一味地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结果,而是迫使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探索活动中,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

1.3教材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所处成长阶段比较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上体现出较强的儿童性,在对外界信息接收上,更容易接收儿童化、图文并茂、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北师大的数学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材呈现方式上,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将教材内容呈现出来。在事例的选取上,教材事例多源于学生身边,事例不仅体现出与学生的息息相关性,而且社会化和趣味化特征也很明显。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也采用适当的非形式化的方法来展示。教材采用大页面的形式,多图少文、色彩多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使教材更加富有吸引力。

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1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以及在教学中的深入落实,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需转变观念,由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使小学数学课堂体现出趣味性、高效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来组织数学课堂。在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从而使学生整体对问题认识程度加深,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整体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时候,可以先介绍华罗庚、阿基米德等著名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数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了贡献,然后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数学家,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来讲述其他数学家的故事,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2.2开展知识构建角色体验式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使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为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在开展构建角色体验式学习模式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结论,进而延伸到公式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5的倍数特征”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5的倍数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5的倍数主要特征,让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的角色上转变为知识体系主动构建者,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2.3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有效课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的广度和深度都越来越高。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使教育呈现出现代化特点,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扩展数学知识视野。新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小学数学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以及智力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具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的“长方体”这一节时,可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将丰富多彩的长方体形状进行展示,就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这一节的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3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构建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材的版本有所不同,因此在构建有效课堂时,要抓住所用教材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使数学课堂有效性得到提高。随着有效课堂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将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主要特点[J]. 中学数学教育: 初中版, 2009: 16-19.

[2]杨位峰. 感悟“ 北师版”数学.

篇4

【关键词】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

人教版数学教材编排上的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大多选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多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体现了各学科之间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三,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倡导算法多样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张. 以上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相较于以往简单、涉及内容较少的数学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的领域更多,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内容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相对增加了. 同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应用的主题图大多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赘余的情况,加大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难度. (二)解决措施

为有效地解决人教版小学数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对老师而言,老师要真正地了解教材,认真备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勇于创新,对部分教学环节进行变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备课,对实验教材教学资源做到有效整合. 对学生而言,学生既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思考,积极主动交流,课下认真复习,还要敢于思考,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基于案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探究

(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第67页中涉及了“30以内数的知识”“100以内数的知识”等,这不仅只是计算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采用数数、实际操作和体验等过程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火柴棒、小木棒等都是有效的教学工具. 将火柴棒十个十个地捆扎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数每一捆和总共的数量,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深刻了解到十个一是十. 十个十就是一百. 以此类推,启发学生10个100是多少. 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举一反三,以此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编排就遵循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比如,为学生提供粉笔、尺、小木棒等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掌握相关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求解25除以5的结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25分成5组,每组有几个,以此将整百、整千的除法转换为第四册除法的内容,学生通过手动排列小木棒等方式得出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后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念. 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中,可以多布置一些开放思维、没有固定思维的答案,让学生之间能够开放地交流,开放地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填一填:

( ),( ),( ),( ),500,( ),( ),( ).

老师: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为什么这样填?

小组1: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

小组2:496,497,498,499,500,501,502,503.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

小组3:460,470,480,490,500,510,520,530.我们是十个十个地数.

小组4:480,485,490,495,500,505,510,515.我们是五个五个地数.

老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个题目看出来,不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遵循不同的解题规律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只要善于观察题目的规律,善于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结 论

以上仅仅只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部分经验,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见谅. 我相信,只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张艳.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

[2]媛. 浅谈人教版“数学广角”的教学实践与思考[A]. 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就是转化和归结,它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常常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个相对较容易解决的或者已经有解决程式的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答。中学数学处处都体现出化归的思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在具体内容上,有加法与减法的转化,乘法与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以及添加辅助线,增设辅助元等等都是实现转化的具体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实质上就是转化的方法,从而确信转化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其次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设出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探索转化的路子。

二、结合小学数学大纲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首先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完整的研究和分析,把握教材的脉络,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高屋建瓴。然后就是建立各类知识点、概念或知识单元间的关系,通过归纳和总结揭示出教材整体所反映的内在的特殊性质的一般规律。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按照知识、方法、思想的吮吸去提炼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分类、抽象以及数形结合这一更高要求的数学思想去理解问题,配之与其适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整套丰富的数学思想范例或模型,形成一个活跃的思想与知识的网络体系。

三、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有机结合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要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数学的教案要在概念、法则以及单元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思想方法的设计要求。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归纳总结出教学的关键点的所在,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三者的一体化。数学思想方法是对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的整体性考虑,源于原型又高于原型,往往是在生动的原型基础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有利于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最终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的模式。

四、重视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教师要把典型的、丰富的、正确的背景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了解,使学生和知识间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思想都集中在对问题的接受、分析和领悟的过程中,把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数学知识中,形成一个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和探索问题的主观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合理的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知识链得到拉伸,使学生对抽象的问题较好的接受和理解。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数学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感性地对背景材料及知识的规律进行探索发现,充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让学生领悟思考中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

五、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一方面从数学问题和范例中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方法,从而并提炼出数学思想;一方面要充分展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是如何以数学思想为指导,灵活的运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其中,范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有启发性、创造性、典型性和审美性的例题进行练习,要选择能从其中抽象出一把规律和代表性的范例,在对例题的分析过程中体现出数学思想和代表性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对一些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找出问题的推论过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对一些条件较多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其横向思维等。引导学生解题后进行反思,总结解题经验,优化解题过程,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

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原则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除了应符合通常的教学原则外,根据教学实践及大量实验研究,应该遵循下列几条原则。

1.化隐为显原则

知识教学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但由于数学思想和方法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说数学方法尚具有某种外在形式或模式,那么作为一类数学方法概括的数学思想,却只表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很难找到外在的固定的形式。因此,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必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藏于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才能通过知识传授过程达到思想方法教学之目的。

2.学生参与原则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不可能照搬、复制。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思辩操作,离开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领悟、形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

参考文献:

[1]任百花.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探究[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篇6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二、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引入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情境呢?现在以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课程案例:《找规律》的部分内容为例来进行初步地探讨。

课程案例:《找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88-89页。

教学过程:

转贴于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音乐能够带给人生最大的快乐,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最适合运动的季节,咱们实验小学的春季三跳运动会就要召开了,你们高兴吗?这几天同学们都在认真训练呢!老师在操场上拍到了一些同学们训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依次出示照片跳绳,踢毽子)

……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

师:为了迎接运动会的召开,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经把运动场布置好了(出示课件主题图—运动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气球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灯笼和气球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

生1: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2:下一面是黄旗。

……

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

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合作学习;运用方式;作用

分层合作学习是古往今来“因材施教”理论不断发展和延伸的结果,该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提升自我、帮助他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运用和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分层合作学习的理念需要对学生进行普及和引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数学这门科目的学习方式和当前的教育方法来看,分层合作学习适合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班集体。而分层也要有一定的依据,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采用合理的分层办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1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的基本概念

分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缩短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差距。广大教育者为了使教学能面向广大学生,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办法,如学校统一组织的分班和挑选优秀学生组成的快班等,都是分层教学的基本形式。分层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分层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促进组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和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理念应对了当前高效课堂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学生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思想。小学阶段,分层合作学习理念需要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灌输,使得学生认识到这一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从而积极响应教学办法,提高数学成绩。

2分层合作学习的运用方式

2.1激发兴趣,追求卓越。兴趣的激发是数学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程,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能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例如,人教版教材《商不变的规律》这一章节的教学之中,学生需要掌握商不变规律,理解商不变规律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懂得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解题。商不变规律即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增加相同的倍数,结果不变化的数学定理。在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替代以往通过不断重复计算来记忆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接着小组里采用接龙的方法让学生来口算一些基础除法习题,比比谁的口算速度快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强。再来让小组中推选出代表来与其他小组的代表相互竞争。教师可以先整理些简单的有关商不变规律的除法“100÷4,400÷16,520÷40,260÷20……”再接着调整难度让代表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分层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数学知识,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提高学习成绩。

2.2作业分层,激发兴趣。在课堂中分层一般是小组和小组的区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结合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情况和数学接受能力,采用分层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作业中也需要体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作业的分层。在人教版教材《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加法结合律概念,能运用结合律灵活计算数学习题。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学生加法的运算进行巩固和提升,所以数学联系相对较多。教师可以运用分层作业的方式,针对层次不一的学生灵活布置家庭作业。对该章节掌握得相对全面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例如,让这一层次的学生预习下一章节加法结合律,或让学生自主巩固加法结合律。而针对后进生,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由浅入深,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从作业中取得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计算能力。作业的分层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从而能合理分组,提高教学效率。2.3评价分层,增强信心。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但相对直接有效的就是针对数学作业提出有效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教学效率。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向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途径之一。分层评价是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动力重要方式,评价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一些学习尖子可以在评价中给与鼓励,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中等生则在评价中要给与肯定,让这个层次的学生向尖子看齐;后进生要多加勉励,针对错题给与修正意见,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教师还能鼓励尖子生去帮助其他层次的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营造一个互助融洽的教学氛围。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分层合作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课堂来对教学办法进行筛选,并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从教学反馈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小学数学分层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小学数学分层合作学习的注意点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对分层或分组情况有意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来并进行整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提高教学效率;其二,就是合作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小组成为学生互动、互助、共同进步的地方,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就是注意教学的留白,数学教学中留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小组成员有共同攻克的数学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小学数学中多运用教学留白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4结语

分层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其因材施教的理念适应当前的教育背景。合理运用分层合作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教学更加顺利,教师要结合实际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华平,浅谈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10期.

[2]李明.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校课堂;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60-01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其获得大量能够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

1.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熟悉的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景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利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是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2.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并且教师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巧妙创设,会以最佳状态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有趣的思考题,出版数学墙报,介绍数学家的故事,举办数学晚会等。还要注意保持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愉快的气氛,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听讲、发言、作业、考卷都要及时、正确地予以评价,评价要把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激发求知欲。

3.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要立足"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成员之间共同探究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原则。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内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即把班上男生和女生、学习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每组以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的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种形式使用时间较长,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学习小组最好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广的互助学习空间。

4.分析学情,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念因贯彻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实施。之所以要强调因材施教,是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游刃有余,有的学生则心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要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适应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与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将学习能力强与弱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学生可以交流学习,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来回答,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组,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通过他们间的交流,促进各自的发展。

5.主体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这是当前小学各科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这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有这么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数学老师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嘴巴,学生的知识不是讲出来的,是他自己学会的"。对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的结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体现在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做到给学生一杯水,并不是教师有一桶水的问题和长流水的问题,要教育学生怎样去获取水。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6.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结论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如在教学"数的比较"时,我采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到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

总之,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感到有趣、意味深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比运用幽默的表达,可使教师的讲解变得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产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保持大脑思维活跃,减弱和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枯燥,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树立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观念,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探索科学的自信心和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的形成强大的求知欲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理论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枯燥难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还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觉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3拓展教材内容,开发知识的探究空间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简单,并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原理定律并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数学教材知识讲解给小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充分理解数学教材内容,将死板的教材知识转变生动的生活常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拓展教材知识,努力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原理问题转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学习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拓展为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索、自主学习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探究、质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引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探索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共同提高进步,还可以给学生交换思路、开发新想法的机会,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发现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鼓励猜想,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想正是创新的源泉,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验证猜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逐渐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问学生“可能情况会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猜想,得到的结果理解最深刻,学习最有效。

6设置开放性练习,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猜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路和创新精神。

7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取措施努力引导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浅谈

[2] 张继林,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3] 邵爱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4] 何宝群,陈文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将逐渐被重视起来,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作上加大了实施力度。基于对小学学生年龄偏小,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针对培养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义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一、小学数学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自主学习、理解记忆到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自觉进行数学学习,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便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将成为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长期的积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开展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小学数学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

1.自主性学习要接触真实的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数学的原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到“生活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发展智能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小组活动,设计摸、划、折、画等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角的特征,然后,利用学具做一个活动的角感受角的大小。在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怎样剪?此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探索。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会发现剪去一个角能有五个角、四个角、三个角等。像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结果是学生自己探究、思索得到的,学生感觉很有成就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3.联系生活,鼓励学生观察思考

数学的理论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小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比如,在学习“圆柱”时,我就先利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了几何生活中的圆柱,像是“水杯、竹子、蜡烛、唇膏”等,然后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圆柱体?学生就会充分发散思维,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矿泉水瓶、卫生卷纸筒、柱子、铅笔、笔筒、吸管”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既开拓了思维,扩展了知识,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刻意去观察,从而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性格活泼,参与课堂的欲望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抓住其发展的关键期,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5.建立融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小学数学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悦地参与课堂。并逐渐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6.合作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也可以组内互相合作,相互讨论、竞争。”在创设的研讨、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7.教师从旁指点,学生自主发现

小学数学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思想的独立,探索的自主,以及学生间的沟通合作。数学老师应该认真的研究数学知识,熟悉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很好的,便于学生开展学习的环境。通过将一些丰富的教材提供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自信心,面对学生的疑问、猜测、看法,把握时机提出富有探索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规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的失误偏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发现新规律,实行知识的再构建,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思维,改善自己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才能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凤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2011(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