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

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 元认知 外语教学 能力培养

一、元认知的理论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J.FLAVELL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元认知(met cognition), 又可译为反思认知、反省认知、后设认知等。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而一般认知是对研究客体的认知,元认知和一般认知的区别在于它的认知独特性。

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分。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知识、体验和监控这三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元认知知识是形成元认知体验和进行元认知监控的基础,元认知体验是进行元认知知识学习和元认知控制的激活力量,而元认知控制是个体获得元认知知识和体验的制约力量。

二、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元认知能力就是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种成分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在一定元认知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高级能力。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自我觉察评价以及调节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感知、教学专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

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同样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高校教师元认知知识即为高校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习惯、备课基础、基础知识范围、教学水平以及关于对授课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状况、学习目的、学习水平等状况的全面了解,即教与学这种行为动作开始前对行为对象双方面全面的概况了解,从而有利于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上运用一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学生学习内容的整体水平,教师也能有效安排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高校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指高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况的感受与判断,如讲解、感知、记忆、问题解决方法及效果、言语层次等各方面的体验。教师在课堂过程中与学生在元认知知识基础上的有效互动,将会给课堂气氛、课堂理解、课堂效果提供有效地激励作用,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校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高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设计、计划、控制、调节和反馈及监控。高校教师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讲述中的监控是整个元认知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计划的制订。在一项活动前,按照认知活动的目标进行计划的制订,预测实施过程和结果,选择策略方法,构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实际体验和控制。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修正,发现不足,调整方法和策略。(3)检查结果。根据有效性结果评价各种认知活动、策略的使用效果、检测计划和方法所能达到的认知活动的目标程度和水平。(4)采取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

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对教学活动起着整体控制和协调的作用,体现着教师个体思维和智力水平以及对课堂的操控能力,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同样,教师的教学过程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元认知水平,高校教师在教学知识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效果的检查以及修正过程中的调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推动。具有较高元认知能力的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认知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充分调动,就是教师有意识的使用元认知知识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安排、计划和监控,通过不断的完善和调控,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趋于合理和高效。

三、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就需要让高校教师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授课对象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以及大学学科建设的学习目的、学习策略要求以及学习任务等内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协调方法,并在大学课堂教学进程中积极地进行实施、评价、监控、评测和调节,及时根据反馈进行弥补修缮,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高效完成。综合国内外关于元认知能力的训练方法,结合高校教师的特点,对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总结如下:

(一)元认知知识层面:培养高校教师元认知知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高校外语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拥有正确、丰富的元认知知识。教师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习惯和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并使之与教学目的相符合。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方式的基础上,使教学方法和授课对象相融合,有意识的提高教学认知活动的过程,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改革教法和促进学法,从内容和方法上加强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是培养教师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让高校教师明白元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给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以充分的地位。

2. 高校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借助多媒体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如:口语角式的实践教学、英语电影式的影视教学、跨文化交际讲座式的背景教学等,给学生全面参与、主动接触的机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以给高校教师更好的元认知知识建立平台。

3. 高校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时,不仅要直接明确的解释这些策略方法的内容,还要提供何时何处应用此种策略的详细信息,并结合教学实际过程让学生对这些策略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评价。

(二)元认知体验层面:愉悦教学情境,诱发高校教师元认知体验

教师元认知体验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激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成功和愉悦积极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那么就会增进主动认知的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愉悦的教学气氛是激发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推动力,以鼓励为主的教学体验是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

1. 教师应营造民主氛围,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沟通。教学成功与否,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在教学理念上相互理解, 有效沟通。观念上存在差距,就需要民主的氛围和相互的沟通来协调。营造民主的沟通氛围和愉悦的教学气氛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的集体心理倾向,综合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行为和情感体验。

2. 高校教师要为自己提供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平台,唤起元认知体验。教与学的反馈给元认知体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意识到教师所讲授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从而教师可以看见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反馈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反馈在元认知能力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授新知识和技能训练时,应提醒学生中有的信息和细节,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和检测方法,适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元认知监控层面:强化高校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

教学认知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评测、监控和调节,总结长处正视不足,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监控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通过反馈,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

1.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己认知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形式。反思活动强调自我意识的监控和调节,它的深度和广度能直接反映自我监控调节的力度。高校教师不断对自己教学方法和体验进行反馈和监控反思,不断地检测是否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不断地检测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知识的领悟力,不断地评价自我能力和元认知知识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元认知能力。

2. 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监控,就是培养元认知监控的具体措施,因而也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维过程中,要对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监控,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根据监控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经常考虑自己所用的策略是否合适、是否最佳、是否需要修改等等。

结论

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认知和培养对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意义的提升,而且要有意识的利用元认知策略对教学任务合理安排、统筹、规划、监控和调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高校教师应有效利用元认知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思维方式,进而在外语教学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

[2]崔菁菁.探究高校教师元认知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郭岩.元认知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5(7).

篇2

关键词:研究生 调研样本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一、文献综述

鉴于对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本文在收集、阅读国内外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师绩效评价办法,针对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部分,我们在借鉴参考文献中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同时归纳总结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现实行的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作了一套新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希望能够对我校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针对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可量的部分,谢博基于发展性评价制度建立的教师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目标,且评价主体覆盖了从上到下的所有人群;在指标确立方面采取了讨论商议的办法;在指标取值方面,推崇采取模糊区间打分评价。徐爽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一系列研究表明高校学生优秀教师观包含教学效能、道德修养、师生互动、志趣情怀、仪表活力、师德品质共六个因素,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在优秀教师观的六个因素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在优秀教师观的五个因素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结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又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并根据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硕士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汇总分析问卷内容,寻找到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从而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参照。

二、关于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1.高校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教师具备的道德品质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如表1 所示。

表1道德品质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为人师表,家庭和睦

21

B.道德高尚,人格健全

27

C.协作精神,富有爱心

9

D.尽职尽责,无私奉献

20

E.耐心友善,言行谦逊

20

F.平易近人,理解学生

28

G.处事公正,平等对待学生

25

H.对学生多一些安慰鼓励

7

I.关心学生前途

20

J.诚实正直

11

K.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16

合计

204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道德品质的指标中,最关注“F.平易近人,理解学生”、“B.道德高尚,人格健全”、“G.处事公正,平等对待学生”和等指标,其次还关注“A.为人师表,家庭和睦”、“D.尽职尽责,无私奉献”、“E.耐心友善,言行谦逊”、“I.关心学生前途”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78.91%,超过70%,更能代表评价高校教师个人能力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1)一个平易近人、处事公正、理解学生的老师更容易与学生相处,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在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中帮助学生,研究生也不例外;(2)教师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引导者,只有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高校老师才能为研究生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七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道德品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2.高校教师的个人能力

反映教师个人能力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如表2所示。

表2个人能力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教育理论知识扎实、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

39

B.教学经验丰富

12

C.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的动向

29

D.讲课生动、互动性强

23

E.讲课内容正确、熟练;思路清晰、要领清楚、重点突出

34

F.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手段能力

7

G.较好的教学启发能力

20

H.良好的与学生沟通能力

18

I.板书工整,简练易记

1

J.具备科研创新能力

10

K.优秀的核心课程设计

8

L.兴趣广泛,能引领时代潮流

5

合计

206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个人能力的指标中,最关注“A.教育理论知识扎实、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C.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的动向”、“E.讲课内容正确、熟练;思路清晰、要领清楚、重点突出”、“D.讲课生动、互动性强”、“G.较好的教学启发能力”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70.39%,超过70%,更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个人能力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1)研究生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理论知识有更高的要求;(2)在知识高速更新换代的时代,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走在科学前沿,才能够给高校研究生带来新颖的思想;(3)研究生具备很强的独立思考和洞察能力,高校教师授课只有达到内容正确、熟练;思路清晰、要领清楚才能满足高校研究生的需求;(4)部分高校研究生关注DG指标,因为合适的授课技巧能够提供老师的上课质量。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五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道德品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3.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33教师心理素质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

表3心理素质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职业素养

36

B.科研精神

15

C.处事原则

15

D.聪慧品质

8

E.诚信态度

11

F.求实作风

6

G.个人魅力

12

合计

103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指标中,最关注“A.职业素养”、“B.科研精神”、“C.处事原则”、“G.个人魅力”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75.72%,超过70%,更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心理素质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工作所必需要有的条件。一方面,教师道德对教师具有自我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2)高校研究生会接触导师的一些科研项目,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精神才能够更好的指导研究生学习;(3)高校教师的处事原则和个人魅力是获得学生认可和学习的重要方面。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四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心理素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4.高校教师应持有的教学态度

3.4教师教学态度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情况如表4所示。

表4教学态度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充分备课

18

B.无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

11

C.上课认真,不应付

29

D.治学严谨

17

E.解答学生问题时耐心细致

32

F.能听得进学生意见

20

G.对学生要求严格

3

H.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19

I.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11

J.耐心辅导,认真批改作业

9

K.指导学生,因材施教

34

合计

203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学态度的指标中,最关注“A.充分备课”、“C.上课认真,不应付”、“E.解答学生问题时耐心细致”、“F.能听得进学生意见”、“H.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K.指导学生,因材施教”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74.88%,超过70%,更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教学态度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验证了:(1)授课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教师上课的水平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2)教师对学生课后问题的态度将影响他们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3)高校研究生的思想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六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教学态度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5.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情况如表5所示。

表5教学方法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具备广博的教学技术和方法

20

B.讲课有条理,清楚易懂

27

C.能调节活跃课程气氛

12

D.讲课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大学生要求

23

E.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9

F.注重授课质量和学生接受效果

19

G.注重课内外交流和讨论,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9

H.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环节(答疑、练习等)

7

I.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等)

8

J.进行理解性教学,揭示相关知识点的内在原理

22

K.确保学生参与,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

6

L.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15

合计

197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指标中,最关注“A.具备广博的教学技术和方法”、“B.讲课有条理,清楚易懂”、“D.讲课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大学生要求”、“E.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F.注重授课质量和学生接受效果”、“G.注重课内外交流和讨论,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J.进行理解性教学,揭示相关知识点的内在原理”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75.63%,超过70%,更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验证了:(1)讲课有条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楚内容的整体思路,教师授课清晰易懂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牢固的掌握知识;(2)合理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七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6.高校教师的课后指导

教师课后指导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情况如表6所示。

表6课后指导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关心学生生活情况

12

B.布置作业讲究精简

11

C.参与学生课余活动情况

7

D.接受学生教学反馈,完善教学方法

32

E.课后创业大赛活动和论文引导

22

F.指导学生实习和社会调查

18

合计

103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课后辅导的指标中,最关注“D.接受学生教学反馈,完善教学方法”、“E.课后创业大赛活动和论文引导”、“F.指导学生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69.91%,超过70%,更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课后辅导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表:(1)完善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接受学生的教学反馈,能够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2)高校研究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三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课后辅导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7.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效果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情况如表7所示。

表7教学效果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票

A.教材和学习材料选用适当,对学生学习帮助大

11

B.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

28

C.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提高

16

D.能教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17

E.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8

F.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19

合计

99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指标中,最关注“B.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C.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提高”、“D.能教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F.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为人处世”等指标。上述指标的得票率达到80.8%,超过70%,更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教学效果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表:(1)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研究生自我提升的要求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成为他们对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2) 除了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外,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世对于高校研究生也成为高校研究生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上述四项指标纳入高校教师教学效果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8.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作为教师首要任务维度各选项得票情况及比例情况如表8所示。

表8首要任务选项得票明细表

选项

得分

A.教书育人

41

B.科学研究、发表文章

1

C.社会服务、承接项目

2

D.文化传承

9

合计

53

统计数据说明:研究生认为可以反映一名优秀教师的首要任务的指标中,最关注“A.教书育人”指标。其得票率达到77.36%,超过70%,最能够代表评价高校教师首要任务所需的主要信息。

上述调查结果表:高校是培育人才的组织,高校教师更是培育人才的直接主体。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国家人才整体的素质。所以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任务。

结论: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建议将“A.教书育人”指标纳入高校教师首要任务指标体系中。权重可参考其得票数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大学生心目中优秀大学教师的标准[J].教育学报,2008:61-63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2014:3-11

[3] 谢博.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23-27

[4] 徐爽.高校学生优秀教师观的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8-21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滚动资助暂行办法.2011:2-4

篇3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到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再三强调,不管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高水平大学,或者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甚至是职业学校,都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是不是高水平学校的标志。”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浓厚,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工作“名利双收”,片面理解大学教师的职责,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水平,而将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艺术等排斥在外。幸好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接着又推出了“教学名师工程”等措施,积极倡导教师们重视教学工作,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学,善于教学,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也采取了积极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工作。

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

1、教师专业化要求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定教师的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教师已成为一种专业,那么专业人员就需要一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在国外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学科知识,一般和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国内,学者们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给予了积极地关注,如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教育专业知识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它主要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或教学实践知识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始终关注教育学科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2、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人才竞争,也面临着改革的紧迫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

“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要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创新来求得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深入进行研究,教学研究工作不能放松。创新,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方法创新,要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这是更为重要的,这方面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工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他们能否对现代教育观念、热点和趋势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是否都自觉、主动、积极、理性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自我反思、批评、甚至否定自己坚持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成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搞科研,如何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等,总之,教学改革能否不断深入推进,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许多教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很少关注教法,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注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创新,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培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来自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二是来自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三是来自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或许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缺乏了解,他们大多需要经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摸索、总结,甚至重复过去的错误,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有学者指出,“要培养一个合格、专业化的大学教师,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8—1o年,一个硕士生要5至7年,即使是一个博士生也要2—4年,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要以牺牲几代学生的学业为代价,故必须通过增加培训来缩短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能让几代学生成为教师漫慢成长’的实习基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地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岗前培训的形式。但岗前培训的效果如何,2002年由人事司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数据截止到2001年底),其中有一部分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参加培训的形式和效果的调查问卷分析研究(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学术休假、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高层次培训形式效果相对明显,而教师接受岗前培训的人数虽然占的比例较大(占第三位),但效果极其不明显(占倒数第二位)。岗前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论性过强。岗前培训的几门课程基本上是以语言讲授为主,很少有课堂实况录像或示范课,更没有针对新教师刚上讲台碰到的种种困惑的讨论课、答疑课。第二,课程多,时间短。在短短的10一20天的时间内,许多青年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就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没有吃透消化,做不到活学活用。第三,内容陈旧。授课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极少讲授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总之,这种培训效果对于“新教9币”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对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之外,各高校对新来的教师自行组织了培训,主要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新教师学到的是老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尽管有所收获,但由于这些老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知识的系统训练,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又在新一代教师的身上打下了“烙印”。而且这种培训基本上是一种个体行为,青年教师在教学道路上成长的快慢或好坏,取决于某个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取决于青年教师所接触到的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决于青年教师的领悟能力。

除了以上两种所谓的“教育专业”的培训之外,教师们在教师专业上的成长完全靠自己的对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部分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重要性,但是普遍都没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培YlIN度化,没有形成“学习教育理论一从事教育实践一研究教育科学”的风气,多数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教学,根本不关注目前国内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教育改革的动向,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更无法在实践工作中把教育观念的转变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已经相当密切,国内的各种理论研讨会也频繁举行,但教学方面的研讨和交流明显不足。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在职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中,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都不足以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响应当前教育部大力提倡的“重教学、抓教学”的号召,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德国,1993年德国的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和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这两个主管部门共同作出决议,决定从教学法上改善对教师的培养,也就是说,今后的新任教授应该受过教学法方面的专门训练,任命新教授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在德国,许多高校成立了高等院校教学法指导中心,中心成员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高等教育学、探讨如何改进大学教授的教学法水平、指导教师们的授课技巧、咨询评定教授们的授课形式、质量等。美国高校普遍关注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且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积极措施,吸引并鼓励教师自愿去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如纽约大学、西南密苏里卅1大学等,其中密苏里州大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它重视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开辟多种多样的途径,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级领导的重视

高校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不能仅靠每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教学经验作支撑,或者靠岗前培训“一劳永逸”,只有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抓,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深入下去,这是我们每~个高校都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本文认为,领导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本校教育教学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来统一全校的思想和认识,也便于各项改革方案、措施能顺利执行。二是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倡导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如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教学研讨会,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录像,先做自我评价和分析然后请听课人员与自己一起讨论、评课,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觉察,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动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三是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充分发挥高教教研所的作用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的地位急剧上升,各级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高校领导对教育学科也愈加关注,各高校的高教研究所正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校高教研究所一般都配备有专业的教育学科人员,有丰富的资料以及充裕的时间,在加强本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的高教研究所的作用:第一,通过高教研究所与校外相应机构紧密联系,加强与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联络,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为教师现场介绍、讲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等,并辅以讨论或示范课的形式激起广大教师兴趣。第二,高教研究所负责搜集、选取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放到各院、系、教研室,供教师们传阅。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时间,也可以无意中养成关注教育学科、关注本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动态的习惯,从侧面激发参与教学改革的兴趣和信心。第三,发挥高教研究所的宣传阵地作用。高教研究所一般都有自己的刊物,上面刊登一些新的教学改革动态,更重要的是可以登载本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设想,便于学校领导了解和掌握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对本校教师进行个人咨询。通过对教9币们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改进教学的方法。第五,不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专门问题,举办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讲座,讲座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上课过程,让参加者观察并提出改善的途径,大家共同提高。

篇4

【关键词】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对策

1 教学能力定义和分类

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目的,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控制、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自我控制。教学活动包括的内容和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如今我们把教学视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学的科学性一面决定了教学活动有共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慨括性等特性,而教学的艺术性一面又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有共同的、一般的能力和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所要求的特殊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这是专家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性质所持有的普遍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理解:1)教师语言沟通能力。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过程,师生之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关注语言使用的“人性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还要善于与其他教师、学校管理及学生家长交流。2)教学互动组织能力。在传统的意义上来可以理解为笃信以“静”为优;现在的理解为追求活而不散。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一般认为是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且能在教学中运用。4)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传统上来说它是关注当堂预设“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注重成功经验的传承与运用。关注知识本身的“告知”,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知识的生活意义;如今普遍认为教学应以“人文”为出发点,关注学情和学生对知识的体悟,提倡创新。5)教学分析反馈能力。主要是指对教学反思进行的研究。6)教学激励评价能力。理论上被理解为关注能让学生“参与”的程度;现在普遍认为是关注学生思维的“有效”程度。7)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传统的意义是视教材为权威,课堂即完成教材内容的教与学,停留于教教材;现在的理解为提倡教师自主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倡导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2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

首先就整体上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众多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守旧、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等现象。教学方法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有学者总结出当今大学教学方法“三化”现象,即“中心化、呆板化、形式化”同时指出中国大学的重知识轻方法的现象。众多学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必要。

从部分上看,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初期,教学能力发展较快,过几年之后,教学技能提高长进缓慢,有的由于放松对自己要求,甚至出现教学水平“滑坡”现象。这种现象被李亚文称为“高原期”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某些错误教学思想的自发形成;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工作热情不高等。余承海,姚本先提出“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教育的偏颇、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高校教师能力发展的“高原期”、教学效能感的走低、教学与科研的失衡以及教学管理的偏颇”。李茂科提出“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由于受很多因素影响而难以得到继续提高。其主要因素有理论界有关高校教师教学恩你过来的研究严重滞后;高校教师选拔机制的固有缺陷;教学管理力度的“软化”;教师教学能力助长机制的缺失;教师评价制度偏向”等等 。顾立志,赵丽杰认为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教师敬业与爱生的情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基础因素;热情帮助与严格要求是对学生负责的两个重要情感因素;言传身教与为人师表是对学生起示范作用的两项必备的情感因素;和谐气氛和愉悦心境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两个重要情感因素;教师要做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张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全国各高校引进了大批年轻教师.但由于缺乏教师的专业背景,这个群体的高校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普遍重视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不重视教学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那样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作”。“多项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敬业精神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弱,教育观点陈旧等问题”。借用斯坦福大学的唐纳德?肯尼迪的话“不管怎么样,教学是重要任务,是重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由此可见,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 提高高校教师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孙黎、陈芳指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应重视岗前培训,加强师德教育;其次应创造条件,保证投入,提高科研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物质待遇;建立培养体系;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以老带新,加强对实践能力的锻炼能力的指导。

具体举措包括:不定期邀请新、老教师就成才之路、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交流;就教师如何展开教学、科研举办专题沙龙;为学科交叉、产、学、问、研相结合举办特色沙龙等等。白云霄提出提高教师能力策略有:立足现实,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分层次培养,展现教师的才华。在提高师资能力的同时,应提高青年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修改和完善有关教师相关的法律,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者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到这一点,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并保证高校教师能安心从教,使其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文.高校教学能力高原期现象新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60-61.

[2]余承海,姚本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因素[J].高等农业教育,2006(3):48-50.

[3]李茂科.高等教师教学能力阻滞因素[J].论坛教育,2003(3).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08-03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民办高校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滞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素质、保证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多数研究者将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解为是民办高校教师个体或群体的专业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距教育部的总体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1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先天不足”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明鲜地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办高校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在公办高校,博士或硕士是其主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公办高校教师的入职门槛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即大部分公办高校都将要求教师要有博士学位。而在民办高校,本科学历的教师目前仍占绝大多数,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者的人数偏少(见表1)。这样,学历低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限制了他们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2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教师所应掌握的专门技能,即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民办高校学生的异质性较高,所以教师的专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学技能落后。跟不上时展的要求。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的汇聚地,是科学和技术应用的平台,所以过去的较为原始的黑板+粉笔+讲义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在民办高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也在加快,但管理还跟不上来。再加上教师的水平有限,所以大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地使用新添置的设施设备。第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师教学方法的获得一是依靠职前的学习,二是依靠在职的锻炼,且后者更为重要。但是,在民办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难度很大,所以在职的教学方法的获得和提高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遭受轻视

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引导教师使之具有专业行为的心理基础,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和精神支柱。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在育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还是被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和提高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和提高几乎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代名词,专业情意则遭受轻视。主要表现为:第一,r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法和教学规范等方面,几乎不涉及专业情意,专业情意的获得主要靠的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累。第二,教师个人也存在着轻视其专业情意获得和提高的倾向。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和人们的功利取向明显增强的现状之下,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从教的思想不够坚定。其中,有些民办高校教师更把工作视为是一份普通的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消极懈怠,不安心于教师岗位,其专业情意的有无就可想而知了。

4 民办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存在明显不足之处

高校教师的科研索养是指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素质和修养,即从事科研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品质和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研究型教师已是高校教师奋斗的目标。但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科研的意识不强,研究的动力不足。民办高校教师开展科研,目前主要还是为完成学校交付给自己的任务或是出于自己评职的需要,而不是源于自己的兴趣或冲动,因而缺乏开展科研的内在动力。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甚至持一种科研无用的看法,或者认为开展科研是额外负担。这样,民办高校教师就很难自觉而积极地投身于科研活动,很难真正成为科研的有心人。第二,科研能力缺乏。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往往只凭直觉或经验来开展科研,往往只对教育实践中的现象或问题就事论事地进行研究,不能对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第三,科研方法不得当。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上一般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摘科研却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不会运用恰当的科研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二、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 民办高校教师更关心自己的生存状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时,他就是无法顾及其他的。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不如公办高校的教师。这不仅表现在工资收入上,而且还表现在福利待遇、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以及工作条件等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目前对民办高校教师的人事管理并未纳入到国家管理的体系之中来,所以他们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社会活动、劳动福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不到与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待遇。更有甚者,因为有的民办高校把办学当做是一种创收的渠道,因而对教师的工资等实施着各种形式的拖延与克扣的办法。在民办高校,教师多为青年教师,他们要面对许多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如婚恋、建立家庭、购买住房、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等,这些对于工资待遇偏低的青年教师来说,均构成了沉重的经济上的负担。

2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相对较差

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其一,内部学习资源有限。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由于学历普遍较低,由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资源就相对有限,这对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其二,外部扩展的条件受限。除了资金投入方面的限制以外,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条件也严重不足。比如,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所需要的师资力量,缺乏高质量的书籍资料、文献数据以及必需的设施和设备等。

3 民办高校经费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少及科研素养差的重要原因。尽管各地方政府也给予民办高校以适当资

助,但这种资助有限,仍满足不了民办高校的需求。据厦门大学邬大光博士的调查,“在39所民办高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有14所,占90%的有9所,占80%的有8所。3项合计31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0%。其中,获得政府资助的仅有8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20%,且资助数额极为有限”。同时,有限的资助也多集中在诸如税收减免、用地优惠、低息贷款和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等方面。投入不足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也受到了影响。

4 民办高校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差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虽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教师教育的问题,但其实效性却不高。一方面,教师教育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教育的形式化,导致了人职培训与在职培训相分离,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在有些学校,其行政领导还过分强调依靠硬性指标来驱使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忽视了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对教师进行引导,忽视了教师的自觉。这不仅导致培训效果无法保障,而且也使教师成为被动的学习者,使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繁重的教学任务也让民办高校的教师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参加培训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难以从中获得真正的提高。

三、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 保证生存需要,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实现自主专业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其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是难以有高级需要的热情的,所以民办高校只有先保证了教师的生存需要,然后才能引导教师实现自己自主的专业发展。为此,一方面,民办高校应提高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较差。因此,民办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应妥善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问题,在其他如旅游、商业保险、购房资助、教育基金、退休补贴等方面,也要设法满足教师的要求,以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应引导教师实现自己自主的专业发展,应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对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更要成为自己学习的践行者。首先,应使教师确立起自己的专业发展的自主地位,应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才是实现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其次,应鼓励教师发现自己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校方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教师设法解决。最后。可制订有弹性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方案,并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不足来选择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也能充分调动教师实现自己自主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2 加大经费投入,让更多的民办高校的教师参与到接受继续教育中来

除了保证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需求外。民办高校还应当加大投入,以让更多的民办高校的教师都能接受继续教育。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还较小,基础设施也较落后,投入的不足是制约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与国外私立学校的经费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来自于社会的捐赠和政府的补助不同,我国民办高校则主要依靠自己在办学过程中的积累和举办者的投资。足够的投入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保障。一方面,由于由政府来承担民办高校教师的开支不太现实,所以应设法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以社会和学校为辅的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从而拓宽民办高校经费筹措的渠道。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办高校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以保证教师教育的经费能真正用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上。此外,民办高校还应该给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平台,以此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接受继续教育之中来。

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教育的实效性

“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进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展开的培训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的校本培训不但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应地也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开展校本培训要重视其实效性。首先,要制订培训计划。民办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目标定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类型和办学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求,制定出一个有目标、有重点的培训方案,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培训工作。其次,拓展校本培训的形式。民办高校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包括名师导学式、进修提高式、学术交流式、严谨治学式、团队协作式和实践锻炼式等。以名师导学式为例,它是要让有需求的教师跟随校外专家或本校有特长的名师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直接对话,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民办高校开展校本培训,多种培训形式应相互结合。这可以提高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应完善校本培训的机制,其中包括竞争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等。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之中来,可以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可以对培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保证培训的效果,保证能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

篇6

Optimiz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Thinking

LIAO Mi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2)

Abstract Teachers' teaching thinking and teacher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in daily educational process, most of th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 there is some commonality, this commonality is derived from a common education, simila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traditional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current view of teachers' thinking, which in many ways there are insufficient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to achieve personnel training caused some obstacles.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optimizing a certain way of thinking; hope that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author to find suitable ways of teachers' thinking of modern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optimization thinking; importance; way

0 前言

教育教学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已经成为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对教师教学思维进行完善与发展,以此来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进行正向的引导,促进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化。

1 优化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1.1 完善教师自身不足,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我国高校对于教师的选拔标准相对比较严格,因此我国高校教师在基础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均可达到国家标准,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但是由于高校内部一直缺乏教师的培养制度,因此一些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长期难以在能力以及素质上有所提升造成教育教学水平的下降。对教师教学思维进行有效的优化后,教师与学校在教育教学的思想上都进行了一定的转变。首先,教师对于自身不足进行了积极的完善。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一直对于自身素质的提升缺乏有效的重视,这种忽视一般源于其思想认识上的不正确,在教师教学思维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加强自我学习的方式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对教师教学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帮助作用。其次,高校对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行促进。我国高校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与管理部门,其肩负着对教师素质进行提升的责任。在对教师教学思维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我国高校也对其自身的责任有了明确的认识,积极地在学校中建立起了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教师思想以及素质上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发挥出了学校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2 突破传统教学束缚,加快教育教学创新

我国教育教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关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一套继承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对传统教学的一些精华进行了承袭,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性,因此造成高校教育教学上的弊端。我国高校针对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优化后,大部分的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有了正确的理解,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针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落后现象以及不良行为进行了积极的整改,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国高校教师还意识到了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对高校教育教学进行创新,使高校教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1.3 发挥教学思维作用,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思维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中,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概念,因此高校在对教育教学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忽略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而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设定等当作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通过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优化,有效改善了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其让有关高校意识到教学思维对于高校教育的展开有着积极的反作用力,可以通过教师教学思维的优化,完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因此使得有关高校加大了对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优化力度,促进了教学思维作用的发挥。同时,由于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在我国高校中进行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部分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受到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对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完善,有效地丰富了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

1.4 贴近学生实际需要,迎合现代社会发展

我国高校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一直存在着距离感,这主要就是由于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中,教师应保持严肃,认真的形象,而学生受到传统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也对教师心存敬畏,因此除了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交流外,基本没有过多的沟通。这使得现代高校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出入,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思维是对这一现象的有效解决方法。随着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步缓和,在不断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明确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而对课程进行调整,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完善。同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迫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时代意识。教学思维方式的优化,使得教师更加注重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逐渐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让现代教育教学更具实际意义。

2 我国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思维僵化,教学形式单一

在对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固化的现象,使得其难以有效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思维僵化是现代高校教师的通病,高校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几乎几年或者几十年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进行更改。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僵化的状态,无法体现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多变性。(2)教学形式单一。高校教学与其他层级的教学不同,其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并且在严谨性上较初中、高中要更高一些。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采取叙述式的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满足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需要。这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是现代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方式,虽然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点,但是过于单一的形式,经常使得课堂授课内容难以被有效的诠释出来,并且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也容易使得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疲劳感,进而造成听课质量的下降。

2.2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法

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思维方式的限制,我国高校教师一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动的位置,因此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的存在感相对较低,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具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导致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高校教师强势的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表达,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很容易失去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安于被动,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教育教学课堂上逐渐消失,但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却仍旧存在,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单向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严重缺乏对学生掌握程度以及接受效果的了解,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直存在不稳定性,不能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2.3 忽视素质教育,学生兴趣不足

为了有效推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完善,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我国有关教育部门一直在各大高校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推广。但是就目前来看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校教师由于教学思维方式一直难以进行有效转变,因此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高校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个人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使得高校学生难以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失去了能力提升的机会。除此之外,由于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过去陈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没有进行及时的掌握,因此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部分学生逃课,缺课现象的出现。

2.4 教学思想落后,人才培养滞后

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思想,由于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因此使得教师在教学思想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这种落后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接受新鲜事物,使得教育教学的内容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接轨。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代沟,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意图,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产生排斥,造成师生间的摩擦。同时,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落后,使得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优化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3.1 关注社会实际,掌握学生动态

社会的发展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要对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优化,首先应从关注社会实际方面入手。在对社会实际进行关注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对两个方面进行侧重:一是,社会中思想文化的发展,了解社会中的新思想,新思潮,并对社会中新兴的各类文化进行正面的判断,对于一些好的文化现象积极地给予接受,针对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良文化现象产生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大部分的学生在完成高校教育后,就会投入到社会中走入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为了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高校教师应对社会中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掌握,明确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判断标准,针对社会实际进行高校教育教学的调整与安排,增加学生的就业实力。

3.2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维

要想对高校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进行改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高校教师教学思维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其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有关高校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首先,高校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等。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将创新的精神融入到教学思维方式之中,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教育教学中陈旧的现象进行有益的创新,让高校教育教学可以长效地发展下去。

3.3 进行灵活教学,活化教学设置

单一教学,固化教学,灌输教学等都是高校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高校教师教学思维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高校教师应注意教学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在进行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对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变,对教育教学的手段进行丰富。并且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上的互换,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采取活化的教学设置。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等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并且针对课堂氛围的差异,学生反应的不同,对课堂授课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拉近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沟通

上文我们提到在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中教师一直将自己定位在严肃、认真的位置上,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师其在知识以及品质等方面都具有着突出的优势,其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是学生尊重的对象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不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也不利于课堂授课的展开。因此在对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教师应对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进行认真的思考,调整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在拉近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采取主动的态度,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的方式,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让师生关系逐步融洽起来。其次,教师应注重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课堂上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课上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培养起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4 优化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的合理性

高校在进行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师思维方式上的不足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中的优点进行把握。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侧重优化的合理性,针对思想上的糟粕,思维方式上的陋习等进行有效的剔除,加入一些全新的思想与方法。但是针对具有保留价值的优点,有关高校应给予重视,让这些优秀的教学思维方式,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

4.2 注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的科学性

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本身是一种比较抽象,难以控制的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科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优化进行认识。首先,有关教育工作者应对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行认识与了解,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其次,在进行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的过程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思维方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最后,有关高校应避免思想上的盲从性,对于一些先进的案例与经验,应采取理智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避免盲目跟风造成教育教学改革上的失败。

4.3 注重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人的素质对于思维方式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对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优化,应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一定的了解。从教师个人素质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师个人素质上的差异,制定出有效的思维优化方案。同时,对于一些在工作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的教师,有关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让高校教师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益的提升,为高校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篇7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这门学科离不开创新思维。只有不断的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研究才能对这门学科有着更为广阔的理解。如果高校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很可能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在我国的不少高校里,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成学生获取知识的被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照本宣科的将课本的知识向学生陈述一遍,学生不过是被动的了解教材的内容,实则是不愿意去上这种枯燥无味的课程,一系列的小动作由此而引发。另一方面,老师咀嚼后的填充式方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太过于便捷,以至于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得疏于思考、不愿主动。一些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只是熟悉教材内容,擅长应付课程作业,这仅仅培养的是一种应试思维。课本上的知识太过于狭隘,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本质,一旦到了实践中,便会无从下手。

(二)导致学生创新思维的枯竭

在长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要熟悉课本,即便不主动思考,不与老师、同学探讨问题也能够轻易获取学分。这种教学方法以及应试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完全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思维,这也是当今社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这种环境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在盲目的听从老师简单梳理课本内容过程中,会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实践能力的追求,甚至会让学生在放松的状况下变得不思进取,导致灵感与创意的缺失。

(三)使高校教师满足现状,看轻教学改革

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水平的劳动力,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高素质人才。然而,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多元化,高校教师无法确切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以学生课程作业和成绩作为判断依据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在学生的成绩普遍不错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会被表面现象所误导,认为学生对学业的掌握不错,现阶段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我国学生,没有必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从而满足现状。就因为教师的这种定性思维,界定了大部分学生的一般水平,不能使他们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没有真正的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学生不思进取,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创新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为改善高校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对高校教育尤其是对环境艺术这类实践性强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照本宣科,它以引导为主,侧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内容的传授与学习,一旦在生活或者是实践中遇到问题,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手足无措。这就要求在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上,高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会以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吸纳程度,并展开小组讨论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一教学模式的启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启发式教学下,高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学生不能像以往那样独自熟悉课本内容便可应付自如。有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讨论、分工合作,甚至请教教师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也被培养起来。社会亟需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启发式教学无疑能够为社会培养这类人才。

(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环境艺术是一门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特殊学科,社会需要的也是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意的人才。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偏重参考学生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考察方式显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学生的成绩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书本上的内容的掌握情况,所以光看成绩这一项指标,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培养方向。而在启发式教学下,学生为达到教师的要求,不得不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的本质,即要加强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间接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环境艺术教学改革的建议

我国想在教育改革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还需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高校教师也需更看重教学改革和启发式教学,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而笔者认为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学而言,高校的启发式教学还可以注重以下改进。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不局限于几种简单的教学形式,高校教师不能仅以字面对其进行理解。比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设施展示环境艺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思三者结合的情况下吸取知识。在布置课程作业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知识内容的梳理以及记忆,还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与环境艺术相关的PPT或视频等,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又增强了对于知识的总结和运用的能力。在课堂之外,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环境艺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并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践报告,对于反思与回顾实践方法与内容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高校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及时的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偏离,能够让学生及时的更正。

(二)创造校企合作的条件。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光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创造力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地实践,而实地实践则需要合适的企业提供机会。高校学生普遍是自己主动寻找实践基地,这常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试想,如果高校所在地较为偏僻,自然难以吸引企业在学校周边建立公司,学生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实践,不得不来回奔波,便会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于困顿的状态。因此,如果高校能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固定时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无疑会给学生带来许多便利,这种条件的创立就需要高校的大力宣传,以及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这样才能吸引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并且这不仅仅是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旁敲侧推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引导。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开拓创新;规范管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收稿日期:2007―12―20

项目来源:本文是广东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2006年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06036。

作者简介:曾凤玲(1964―),女,汉族,重庆市奉节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和高校人事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不但高等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各级各类高校连年扩招,因此对高校教师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任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岗前培训是对这些新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一个入门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岗前培训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理念,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

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自2001~2007年,培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急剧增长的培训需求对培训形式、聘请教师、教学组织和考试管理都提出来了新的要求。我们中心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走过了一段数量规模不断增长、管理模式不断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培训的实效性不断提高。

(一)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分片设点,加强管理

广东省从1996年开始,按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广州市属高校地区分片设立岗前培训基地,全省设立了华南师范大学(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四个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另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三所部委属高校各自承担本校的培训任务,从2006年起纳入全省的统一考试。统一部署,分片设点,是保证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有序进行的组织保证。由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管理办法》,为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注重加强与各岗前培训基地的协调与交流,坚持集中交流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由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省高校师培中心具体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岗前培训工作会议,要求各培训点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并提交当年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总结报告。会议对岗前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总结,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二)以基地学校为主,加强岗前培训主讲教师资源库的建设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与水平较高的培训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根本保证。通过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基地学校为主要力量,充分利用重点高校或省内其他高校重点学科的力量,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学科教学骨干为主要力量的教师队伍”。所谓核心教师是在本学科内有相当影响,对其他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的教师,且具有多年岗前培训教学经验。核心教师负责制定复纲,组织主讲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进行全面计划和指导。主讲教师通过参加集体备课,增强本学科的责任意识,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经过多年的选拔、储备和调整,我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源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培训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培训点资源共享,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师的授课任务。

(三)加强试题库建设,将“两课”补修的培训和考试纳入岗前培训之中

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已逐渐减少,因此根据省教育厅的意见,将“两课”补修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岗前培训中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就具备申报高校教师资格的资格。因此,省教育厅对岗前培训的统考工作非常重视,委托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建立统考试题库。统考试题的题型是参考教育部编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中的考题范例,请各培训点从各科教师中推选一名资深主讲教师出一套题,然后由专家对候选题进行汇总和修订,形成了试题库。全省在统一的时间内用统一的试题考试。

(四)加强与送培学校的联系,争取送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多年的岗前培训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学员在集中培训期间学习态度如何,是否遵守培训的规章制度,与送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在政策上帮助送培高校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和效果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加强与各高校师资管理部门的联系。特别是大部分已参加过岗前培训的新教师普遍反映走上教学岗位,有了一定的教学工作实践体会以后,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的认识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更加重视岗前培训。

我们注重了解各高校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并及时与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和反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对岗前培训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对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这项工作有专人管理,还组织学员在培训期间进行联谊活动、接送学员参加培训、主动与师培训中心联系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等。他们的新教师在培训期间,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学习非常认真,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我们也及时地与其人事部门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反馈。

(五)以名师专家讲座为第一课,加强岗前培训的师德教育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树立角色意识的第一步,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岗前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师德教育与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并把名师讲座作为岗前培训的第一课。每年开班之前,我们都十分认真地物色做师德讲座的人选,聘请当年或近年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重大荣誉,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的著名教授给全体岗培学员作师德专题讲座。几年来,我们分别聘请过全省师德标兵、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树勋教授,省高校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华贲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罗必良教授、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陈群教授。专家们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报告对学员产生了极其强烈的震撼,为岗前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精心安排教学观摩课和教学艺术讲座

虽然岗前培训的时间不长,我们仍尽可能做到传授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先后采取过多种方式联系教学实际,给学员以亲身感受。

广东中心所在基地学校华南师范大学每年举行一次“星光为了明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比出数名优胜者。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选取部分获奖者给学员上获奖课的片断。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岗前培训学员相似,学历背景相近,他们的示范观摩课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动力。我们还聘请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专门研究的资深教师给学员进行教学艺术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来自他们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对学员来说,既是教学原理的直接领会,又是教学艺术的现场享受,激发起年轻的高校新任教师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无限向往。

(七) 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集中学习是岗前培训的基本形式,是完成岗前培训任务的根本保障。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以分班授课为主,强调授课教师的课堂示范作用,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精髓,是我们对任课教师和学员反复强调的一种理念。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不仅仅是一种资格考试,它与会计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经济师资格考试不同,是因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书育人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必须重视、参与培训的全过程。集中培训有统一的教材,由高水平的教师任教,能够取得分散自学达不到的效果。

我省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安排校本培训内容。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对各校的校本培训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各校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是校情校史的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学习等。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每一期新教师到校,都有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做专题报告,进行校本培训。

二、新时期高校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和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识误区是目标期望过高,对任课教师和教学效果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一些学校和新教师认为,岗前培训的任课教师上课一定是最优秀的,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甚至个人的风度气质都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以为通过上课就能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模仿任课教师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第二种认识误区是:认为自己通过多年的学习生活,对大学教学方法已有不少感性认识,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并且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可以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师自通。这些学员对岗前培训的目标任务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或有偏差,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效果不显著。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训部门要问一问自己:参加岗前培训的高校老师的需求是什么?送培学校的要求和希望是什么?这是岗前培训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培训管理部门要有这样的强烈意识,不是我们要给他们什么? 而是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当前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了解新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只有对高校老师岗前培训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增强反省意识,对岗前培训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二是送培学校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是一送了之,自己要预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学校领导重视,讲明学校的希望和要求,提出学员要遵守培训纪律,并且要加强过程管理,绝不给无正当理由要请假的学员开绿灯。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还存在相对滞后的先天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高校本科相近学科的教材改编而成的,在内容编排上基本上属于教科书式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目标单一性,理论系统性过强,是按专业教材体系来编写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教材。对于培训时间短,学员学习水平较高,学习目的更着重于掌握和应用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应该将课程组合成一个个讲座。培训内容不仅要反映过去已有的教育教育学成果和理论,更要反映高校教学实际中的创新理论和经验,教材的适时更新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岗前培训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内容的更新才能带来方法的更新。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增长,高职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岗前培训以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还需得到适时的扩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有显著区别的,应补充一些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和针对实训教学的内容。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普通高校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的学校,新增了许多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也蓬勃发展,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远程教育的空间,这些变化和发展应当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典型而集约化的展现。

岗前培训的学员刚从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中走来,特别是一些在国外学习过多年的留学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对当前高校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相当广泛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对先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深入学习和了解的迫切要求。他们对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模式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中心对参加岗前培训的学员进行过问卷调查,只有极少数的学员同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比较多的学员认为应当采取“经验共享模式”、“情景模拟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

总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别,需要多元化的岗前培训内容。目前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心已逐步采取集中面授与校本培训、教学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以后还应当进一步探讨将远程教育方式引进岗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篇9

关键词: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作者简介:孙丽娜(1981-),女,蒙古族,吉林白城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庆?163318)刘建(1981-),

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信息技术北京分公司,工程师。(北京?10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BC1211028)、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648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17-03

一、研究背景

1.我国高校新手教师急需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据我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9年教育统计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资料显示:其中30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占27.2%,31~35岁年龄段的教师占19.7%。[1]笔者发现青年教师(通常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达到46.9%,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增高校青年教师(即本文所说的高校新手教师)这部分群体,相关研究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教学能力培养、[2]专业成长模式、[3]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4]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通过课堂观察和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高校新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不能尽快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环境。按照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林纳(D. C. Berliner,1988)提出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新手教师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发展成为胜任(Competent)型教师。因此,如何有力提升高校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缩短其工作适应期,提高教学绩效,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职后培训迫在眉睫

1996年教育部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教人[1996]29号),使得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并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李天龙(2009)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认为,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必须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即:职前培养阶段、入职培训阶段和职后提高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系统,要将三个阶段联系起来进行重点培养,各个阶段各有侧重。[5]在职前培养阶段,大多数的高校新手教师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教学能力训练,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科研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等特征,并且多数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缺少教育实践经验、不了解教育教学方法;入职前我国高校新手教师只参加过短期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称为岗前培训),但它对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而职后培训则集中在新手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和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主的培训项目,并不重视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对于高校新手教师来说,职后培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在入职培训的基础上,如何开展职后培训以提高高校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在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童婧(2007)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多数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参与度低、“培训内容无层次,培训对象‘一刀切’”、“师资培训重形式,培训效果不显著”、“评课结果没利用,评课机制实效不大”等问题。[6]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的实践背景

近几年,很多教育机构相继开展了多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项目,如:吴廷坚(2007)在介绍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师资培训经验时指出,EDC是专门负责师资培训的部门,旨在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准和保证教学质量。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EDC逐渐探索出面授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能力培训模式。[7]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简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是在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先进教师培训模式的同时,结合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该项目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教”这个普遍性问题,以我校的青年教师(高校教龄3年以内)队伍为研究对象,通过机制创新,提出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的文献调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第一种途径是利用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收集和整理,其中包括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ERIC、ProQuest、CNKI、万方等数据库,使用“school-based training”、“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高校教师校本研修”、“高校校本培训模式”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初步形成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列表。同时,笔者再次对已经形成的主要文献进行筛选,形成重要文献列表。通过对重要文献的引文、参考文献的分析,进一步整理、分析,形成面向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领域的电子文献或著作。第二种途径是借助国内外高校教学促进中心开展的该领域相关研究项目,通过分析聚焦于和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典型项目,如:哈佛大学教与学促进中心的基于活动的学习课程、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大学教学入门”课程,通过网络查找项目的相关信息来获取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文献资料。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的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美国、加拿大等高校非常重视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并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以项目引领教师培训为名的有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被称为未来大学教师培训主要基地的博士生教育都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汪贤泽(2001)在美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文章中指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研究生院委员会(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共同发起和运作了“未来师资培训计划”,目标是将博士研究生培训成为胜任的新教师:使他们具有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的职业能力,了解不同大学中教师的生活和职责,为他们成为新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8]加拿大高校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深入的教育学教育,使之懂得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如:莫哈科学院制定详尽的新手教师培训计划,讲授内容以教学基本知识、常用教学方法以及和原有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为主。

此外,美国、加拿大等高校还设立专门机构(如:教学卓越中心、教与学发展中心、教育咨询办公室等)以解决新手教师实际教学需要问题,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与学发展中心围绕教学的要素(课程设计、技术应用于教学、讲座、班级的差异性、引导讨论等)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方案和教学支持,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哈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加拿大多数高校则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通常请教学、心理和管理方面的专家主持讲座或研讨会、现场观摩、个人咨询和提供资料等。

美国高校内或者校际间以导师制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并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较为流行的校本培训方式还有:微格教学、自学(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反思、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闫月勤(2001)总结认为,美国纽约大学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咨询活动。“教学咨询”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首先让教师提出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到课堂、学生中去观察,再提出问题,并由咨询人员提出解决办法或讨论,再由教师到课堂上加以试验。[9]

总的来看,国外多数高校教师培训仍然基于本校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即校本培训),结合本校教师的需求特征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并开展具体的培训,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国内相关研究

在我国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并没有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重视。长期以来,校本培训主要是围绕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相比之下,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笔者针对我国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现状进行了梳理。

近年来,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一直是校本培训中的重点问题,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借鉴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研究人员借助高校自身的教学辅助机构(如:教务处、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开展以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各种校本培训模式实践研究。周月朗(2006)对当前我国常见的三种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类型做了如下总结:一类是传统的培训活动模式,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研室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教学督导等;一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建立教师电子教学档案(e-teaching portfolio)、专家教学系统、大学教学模式范例库、教学案例库、教学论坛、网上教学研讨会、在线教学等;最后一类是教师自我教育培训模式,如:撰写教学后记、教师专业日记、生存忠告备忘录等。[10]其中面向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研室活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题研究等。按照前面的分类,我们发现校本培训多数是以传统的培训活动模式为主。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有些高校并没有从校本培训的角度来对培训活动进行分类,但它们多数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并以提升本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和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的校本培训活动。通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尤其是在培训组织、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评价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校本培训模式也在发生一些变化,由传统的校本培训活动逐渐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转变。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下,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开始成为高校教师校本研修的三种主要模式。但我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是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采用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模式。吴廷坚(2007)以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开设的“大学教学入门”课程为例,介绍和分析了在这门师资培训课程中,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把网上教学整合到面授教学之中,发挥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各自优势,使教师培训更加富有成效。[11]他提出,整合式教学的设计以整合式教学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尤其考虑到网上学习平台的选择和网上教学法在平台中的应用这两个要素。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EDC在WebCT网络学习平台中设计了一系列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员在参与活动后,通过反思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可以看出,师资培训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来提高教师个人对教学实践知识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刘英琦(2006)提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以现场录像或视频案例为中介进行案例反思研究,将教师的个性化隐性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12]

3.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在组织新手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但培训效果和研究成果并不显著。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校本培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成效。国内多数高校从组织者的角度,按照某种校本培训模式开展相应的培训,过于注重选择培训模式,尤其是盲目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校本培训模式,没有结合本校新手教师的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从而忽视了培训的成效。同样,也使得有些高校新手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参训积极性不高,只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并没有切实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积极参与培训。

(2)高校新手教师校本培训缺乏具体的个性化指导。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影响范围比较大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针对新手教师特定群体开展的集中培训,其中涉及的“大学教学技能”课程以教学理论讲授为主,并没有结合新手教师常态课给予具体的实践指导;青年教师导师制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方式,但从当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些高校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并没有解决好“导什么”和“如何导”这两个关键问题,也使得青年教师导师制形同虚设;教研室活动以高校各院系教研室为单位,自行组织新手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随机性比较强,不能很好地保证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效果。

(3)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不明确。我国高校在组织新手教师校本培训时,没有指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什么,考察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有哪些,而呈现给我们的恰恰是一些比较宏观的能力标准,如:教学设计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阻碍了参训的新手教师设定个人目标,也减弱了他们对校本培训的学习兴趣。

(4)高校新手教师校本培训缺少教师同伴间的交流。我国多数高校注重通过新手教师校本培训(尤其是传统式校本培训活动)提高个人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新手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同伴间的对话交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根据调研发现,尽管有的高校通过教学促进中心为新手教师构建了面对面对话交流平台,但由于高校教师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很难组织大家集中在一块讨论。

三、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对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有效提升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校本培训目标体系

本研究在IBSTPI组织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由课题组聘请的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等15位教师采用德尔菲方法对教师能力标准及其绩效指标进行重要性等级的评价,并结合我校参训的26位新手教师的特征分析,进而制定出我校新手教师适用的校本培训目标体系。

2.构建校本培训内容体系

本研究在构建校本培训内容过程中,借鉴了教师知识分类的研究成果,并构建新手教师的知识分类和知识来源,试用教师知识来表征教师教学绩效指标,进一步确定了与教师教学能力相对应的教师知识体系。通过对具体教师知识分类的统计,最后得出校本培训内容体系。

3.设计校本培训活动

本研究以科尔布成人经验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和教师知识来源作为校本培训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培训活动的环境包括培训人员和培训支持条件两个组成要素,按照培训活动的内容共设计五个活动主题,其中每个主题包含七个活动设计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对应的能力标准、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工具、活动流程和活动分析。

4.实施校本培训活动方案

根据培训活动的设计方案实施校本培训,并通过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效果分析,进一步完善培训活动的设计方案。

四、研究整体思路与框架结构

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培训方案设计阶段、培训方案实施阶段(见图1)。在前期准备阶段,笔者主要通过文献调研提出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背景及其现状分析,并探究可行的培训理论支持。在培训方案设计阶段,笔者采用德尔菲研究方法对国际较为流行的IBSTPI教师能力标准及其绩效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形成适合我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目标;在借鉴教师知识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将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构建了由“能力—绩效指标—教师知识”组成的三层逻辑结构图,并用具体的教师知识来构建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校本培训活动的设计是由科尔布成人经验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和教师知识的来源作为支撑条件,按照活动设计的七个要素得出五个培训活动设计方案。在培训方案实施阶段,包括培训环境的构建、组织参训教师、培训控制、针对目标评价培训结果和培训方案实施总结与效果分析;最后,本研究以培训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与总结作为培训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培训活动的设计方案。

五、结语

本研究作为笔者探索提升高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的前期研究,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笔者将继续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使得本研究更具有时效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DB/OL]..

[2][6]童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姚智超.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78-181.

[7][11]吴廷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师资培训——香港理工大学的经验[J].远程教育杂志,2007,(4):4-7.

[8]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3):25-29.

[9]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6.

[10]周月朗.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意义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篇10

在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中,信息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高校在迎接信息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从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现和发展,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迅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和社会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导世界进人信息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积极响应信息化的新时代要求,即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高校也因此将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含义及构成

1.1 含义

教师始终是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元素和骨干力量,其信息化素养将直接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体现为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汲取信息的欲望,以及更加敏锐的洞察所需信息的意识;其次,准确的把握信息需求,最快的搜集到最多的有效信息;再次,具有甄别所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并切实应用;最后,要具有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在遵守信息道德的基础上合法使用信息。[1]

1.2 构成

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基本信息素养,这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具备的信息方面的一般意识、观念、技能与知识;第二,学科信息素养,这点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备的专业信息知识和能力;第三,科研信息素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信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第四,特殊信息素养,指的是一些特殊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如信息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等。[2]对于某些高校教师来说,前三者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

2.1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的教师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交流工具,并借此对资源进行高效的收集、组织以及应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渠道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高校只有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高素质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2.2 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在教学质量改善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力求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而若想做到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化是其基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越是熟练,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识记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又推动了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以及学科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活跃于高校教师群体中,才能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沟通,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提高教师生命活动的质量。

2.3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广泛而深入的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四点。[4]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将会给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等带来巨大冲击,由此看来,教师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铺平道路。在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之后,才能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

3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3.1 逐步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意识并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将信息技术应用大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手事物,教师要想适应随之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必须要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和学生成才的设计者,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3.2 着力培养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素养

3.2.1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将信息化技术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3.2.2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主要是指教师为获得相应学位的,内容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可以使高校获得更多专业的信息人才,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2.3实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培训方法,可利用教师的工作之余组织其参加信息技术讲座,计算机教学的观摩等等。

3.2.4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加入到网络论坛的交流与讨论当中,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大量阅览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等;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3.3 改善高校信息化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领导要积极创造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行动上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如划拨经费支持新教学手段的事实和应用,亲自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当中。其次,高校还应该完善考评标准,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性,加强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总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对高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将新时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以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庄丽娜,孟凡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期:464

[2]龚宇辉.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J],民营科技,2011年,12期: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