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篇1

环境熏陶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首先,学校是美育实施的主要阵地。学校环境是育人背景,这个背景直接影响着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效果。学校环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作用。学校的物态环境指校舍建筑、体育设施、室内外布置、绿化美化等方面。具体说来,它包括房屋设计、校园布局、屋内装修、颜色选择、名言张贴、旗杆设置、树种取舍、花草点缀、绿化配套等。学校领导在校园物态环境建设方面,精心布置,使教学区、生活区、公共活动区、娱乐休闲区等的分布,符合审美规律和教学单位的特点,使校园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是“一部主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其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和睦温馨的家庭是美育的前提条件。家长在家庭中应倡导情趣高雅、行为端庄、为人谦和、言语得体,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三,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区居委会必须强化社会环境管理,借助社会各种美育设施和各类有益活动、人文景观进行活泼多样的立体美育熏陶。

二、习惯养成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著名的情感智商理论后,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个体事业成功无不与EQ(情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都认为,成功与否70%以上取决于EQ(情商)的高低,而EQ中主要一点就是习惯的培养。美育的顺利进行有赖于习惯养成,而习惯养成又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习惯是个体在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所以说,青蛙即使坐在金椅上也要往水里跳。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该是他们必须养成的习惯,而核心则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习惯相互关联,互为映衬,形成一个整体,而尤以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为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存素养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及主要内容。同时,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将十分有助于优化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知识是会遗忘的,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尤其是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的一经形成,会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是一件“功在眼前,利在一生”的事情。笔者所在学校在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校园是我家,人人爱护她”,要求学生先从爱护校园开始,进而推及爱父母家人、同学老师、街坊邻居以及他人。这些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处事接物习惯的养成,都对优化学生外在条件和内在素养,并掌握客观规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些良好的习惯,又正是学生圆熟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社会、自然的必要条件。

三、情感渗透

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应该多借助言传身教的方法来进行情感渗透。所谓渗透,即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出内心,丝丝缕缕总关情。

古人云:“言传身教”,即是指语言教育和良好的各种行为规范教育。首先,“言传”主要通过语言教育人,多以正面说理、宣传、启发、诱导,辅之反面警醒。通过在班集体或校内营造出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树立起美好的人生观。教师以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心灵美来要求自己,做到话暖、心诚、情真。其次,“身教”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典范行动中辨别是非之道,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所以,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往往起到说教起不到的作用。这样教师的模范言行就能长期而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第三,通过表情渗透,人的表情变化是微妙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美好而又适时的表情显露,会对教育的效果起很大作用。真诚的笑意、温情的眼光、赞许的脸色、鼓励的手势……教师这些美好情感的表露,无不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教育的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篇2

关键词 语文 思维空间 想象力 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中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的力度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中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上《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在讨论会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作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枭逢鸠》一文中,我们如何看待枭东徙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既可以把鸠的叫声看作某种缺点,也可看作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联系生活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就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像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像,在想像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其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课文,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很多教材内容中,一些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为了突出其重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其措辞用语大多也简单明了,然后就会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是一笔带过,然后就会形成断层,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写到“我”爬到山腰一处石架上,被几个同伴抛弃后欲上不能,欲下不行,左右维艰时,“我”当时的心里活动可以说十分复杂的,但文中却是点到即止,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想像此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不仅说出了恐惧、伤心,还有懊悔、痛恨等一系列的复杂心里,都说的头头是道,想像十分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的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像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我上《滋味》一文,文末说到“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利用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充分想像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欢乐。学生不仅能联系自己春节放烟花的情景描绘那种美丽,还形容出那种盼望已久的快乐心情。此外,利用课堂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创造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自己体会,自己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实践,可从这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合作讨论中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读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怕吃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缘故。后来,可以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再让学生联系先生讲课的方法和内容,有些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枯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授课,严重扼杀了孩子活泼好问的天性,最后学生们都认识到原来是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主题也理解了,还能结合当今的素质教育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提升。

在矛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的矛盾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下转第126页)(上接第73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社戏》一文,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月夜归航途中偷吃罗汉豆,其实那豆是水煮的,戏呢看的打呵欠,可没我们现在弄的色香味俱全,可迅哥儿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看似矛盾的问题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这样让学生质疑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多种练习和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反之,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成为一潭死水,最后渐渐失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因此,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辩论会、课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蜀鄙二僧》一文时,让学生扮演文中两和尚,根据内容揣摩僧人的心理,琢磨说话的语气,神态,并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演活了课本,还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结合课文教材和社会新闻话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实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并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找身边的新闻话题,例如我在上《墨子》一文时,要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就结合中日事件,说说墨子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对现在的人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教师提供有关背景和新闻资料),学生就能够借古论今,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5设计新颖作业,激发创新火花

篇3

语文是技能性的一门学问。凡学问、技能都有一个基本功的问题,而基本功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

语文的基本功(素质)表现为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三种显性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常称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支柱撑持着语文能力赖于区别于其他诸学科能力的框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虽然功能各异,但彼此相通。从生理来看,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相通;从心理来看,由同一大脑指挥,是大脑多种功能的灵活运用;从系统论来看,听、说、读、写四大要素形成语文能力素质的结构,显现出集合性,各要素互相联系,体现出相关性,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不是听说读写的简单迭加,而整体效应大于各部分之和。

要提高语文能力素质,必须全面展开听说读写训练,并以此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素质能力贯穿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始终。因此,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听、说能力是人类进行有声言语活动所必备的两种基本能力。听、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听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大脑。凭着听觉器官对别人讲话的信息吸收,大脑就要进行分析理解,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善于抓实质,要能概括归纳。对各类讲话,如有条理的话、杂乱无意的话、啰嗦重复的话、词不达意的话等能分析比较,做到扬优弃劣,这里面就有一个判断评价问题。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凭着自己良好的记忆和敏捷的思维,作出判断、辨析、评价、迅速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恰当的反应。主要抓相似语言的听辨,语群意义的整理和提要,言语动机的分析,反应的准确和迅速等。培养“听”能力素质的途径有很多。

“说”的能力训练主要抓说话的勇气和热情;普通话的表说和朗读;言语的集中性、动作协调条理性、准确性、连贯性、简洁性以及灵活性;说话方式的选取,行为语言的运用等。

启发式、问答式教学,增加学生发言的频率,使他们养成“思考”后再“说”的习惯,回答问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意.中心,归纳写作技巧、概括小说喜剧的故事梗概等,锻炼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后归纳概括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就现实生活中焦点、热点问题中时间展开辩论,如“李向群的人生价值观”、“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大学生马加爵为何成为凶犯”等。通过辩论会各抒己见,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大大锻炼他们“说”的能力。

“读”的能力训练包括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尤其是字的音、形、义及词的特定含义与共用;长句、复句结构的把握与意义和理解,篇章脉络和作者意图的分析,读物要领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读物形式和语言特点的把握;对读物的全面评鉴;良好的读书习惯,各种读法的掌握,读的速度、记忆和创造性等。

读有朗读和视读,即用口念读和用眼看书阅读。培养语言素质首先要培养正确的书面语感,其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多朗读文章。语文教学都重视分析而忽视朗读。朗读少,所受的书面语言薰陶也少,当然难以形成良好的书面语感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一些用方言教学的地区,学生作文普遍语句不通,其原因也就是学生身处方言环境,用方言思维,用方言表达。多诵读文章,就是多创造书面语言环境,学生不断地、反复地朗读语言规范的文章,等于跟着语言大师不断地?学说书面语言。学说久了,“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有了规范的书面语言积累,书面语感就自然形成是,书面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三国的董迂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应熟读成诵,仔细品味其思想内涵及构文技巧,从中也培养了语感,心灵感应上也能得到美的启迪,美的薰陶。

中学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但学生要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工具光靠课内是不足的,还有赖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学语文的重要领域。

“写”的能力素质训练包括书写的正确、清晰、工整和快速性;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尤其是造长句和复句;作文的积极性、目的性和速度等。

写作技能是作文素质的综合反应。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写出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学生的观察素质。观察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能进入写作过程。巴金说:“倘使我写人写得不好,写得不像,那就是因为我缺乏观察。”提高观察技能,首先要教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做到随时随地留心观察。自然万物的多彩多姿,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变幻莫测,四季时令的更迭,生物的新陈代谢,作为人的社会的光怪大陆离,社会环境下的形形的人的活动等。叶圣陶先生说:“要叙述失误,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注重观察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的困扰问题,而且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发展学生智力,增长其知识,丰富其写作技巧,都有极其重要意义,要经常组织观察活动,如参观访问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文物、旅游胜地和自然风光。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还要求他们将观察结果储存起来,以备写作之用。储存观察结果的重要方法是多写日记、观察笔记、生活札记、读书笔记等。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大脑记忆的不足,有利于写作材料的积累、储存,还是练笔的重要方式,记得多,写得多,就不会手懒笔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是提高学生思考与分析的素质。要教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思考,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生活现象。

篇4

一、诵读有利于深入体味古诗文作品的内涵

在学习时,如果光扣字词的表层意思,那学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知识。这样的精品,我们只有在把握表面意思之后,反复去读,反复去品味,方能嚼出其中的滋味,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欣赏到艺术的精华,食其琼浆。同时通过朗诵古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等制度的强烈不满,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实际上,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是如此。读《黄河颂》时,我们通过大声地、包涵深情的朗读,感动同学们,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深情。

二、诵读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在古诗文中,联想和想象是常用的手法。例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整个的过程都是作者联想与想象的,想象自己飞入仙境,最终表达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又如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作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与它一起谈心、赏月、喝酒,看似热闹异常,开心快乐,逍遥自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作者更加寂寞而已。想想这些作品,如果没有加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恐怕难品其真昧。可见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古诗文中,“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而要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那就需要我们大量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那变幻多姿的画面,在诵读中去遐思迩想,去想象其人、其事、其景、其境,在诵读中加深对诗作内容的理解。

三、诵读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形成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语感还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过去,语感训练并未真正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开始呼吁语感的归位。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并重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它被应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这使得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语感对的诗文学习有重大作用,这就需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培养好语感,就需要我们的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朗朗书声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反复读,反复去背,日积月累,许多词、句、篇都积淀在头脑之中,文言语感也就日渐增强,语感增强了,文言的学习也自然轻松自如了。

四、诵读可以陶冶我们美好的情操

篇5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中片面受到升学率的影响,故而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说教,淡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环节,一味追求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笔者认为,在进行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着眼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破除传统的唯分论思想的误导,理性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并深入洞悉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坚持教书育人与传道授业解惑的正确理念,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1.通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科书中有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说离学生们并不遥远,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小学数学知识的这个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与领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提升素质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严格的数学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对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负责,生活中积极向上,遇事善于思考,敢于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的。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刻意地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不退缩、勇于拼搏的精神。

3.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维的启发式教育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理论强调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安排大量的学生实践与动手的环节,通过实践探索新知,通过亲身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学习过程,对马克思唯物辩证理论有一个初步认识与感受,引导学生通过动态的学习过程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学方法的优选与优化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的细化与具体化,再宏大的理念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

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民族地区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胜心理,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兴趣与恰当教学方法的带领下,加强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2.培养正确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說思想与创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的,但是思维与创意并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学得的。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开拓思维与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每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加强学生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突出素质与品质的训练。

小学数学中常常用到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其中比较是基础,通过比较概念与知识的异同,将不同类的知识进行划分与概括,进而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而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民族地区学生最为缺乏的。

例如,将事先设计好的例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审题,教师不再将重点放在最终答案上,而是悉心倾听学生在拿到题目后的想法与解题过程,久而久之,通过类似的训练便可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不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宰,而应该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充分突出学的重要性,以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及解疑的过程中探索新知、提升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阅读学习法: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安排若干课时的阅读学习课,在课上科学组织学生学习材料,通过阅读领会重点,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尝试学习法:尝试学习法就是在遵循人类认知发展过程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调整观点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勇于尝试、主动思考的能力。

(3)操作学习法: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题目后让学生思考,之后便会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及结果,虽然过程中也有引导性的提问环节,但是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一拿到题就背参考答案的思维定势,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所以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彻底摒弃上述教学方法,将题目交给学生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解题,动手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养成的一个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其受益一生。

三、因材施教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本研究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是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院校,我们的高职教师要寻求专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所在学校的特点,研究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方向,并主动把教学与之相结合,而不能停留在单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高职教师结合所在院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个人的专业发展。

1通过在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专业知识和素质

1.1在职教育

近年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自从学院定位为高职高专教育后,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次全员在职培训,让教师了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以此来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1.2主动融入企业,提升专业能力

1.2.1到相关企业调研

我们的高职教师绝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从企业中或行业中来的较少,如果我们的高职教师不了解专业的特色、行业的特点,就不可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不懂专业、按照统一的体例和难度进行教学必定造成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的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1.2.2到企业中顶岗实践

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实践将教师安排到行业中顶岗学习,以便获得直接的工作经验,使教师的专业得以拓展、提升。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机电系所有教师基本上都有到相关企业学习和顶岗实践的经历,这些教师在工作环境中迅速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目前,学院机电系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结合校本特色改革教育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2.1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院校财经学院的教师团队密切结合本校特色和行业岗位需求,全程参与了教材的编写、课程实施方案的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经济法》、《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知识》等课程。这些校内开发的教材,不仅被应用于日常教学,还成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教材。

2.2主讲企业培训课程

为学院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我们的高职教师为企业员工授课,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继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2.3利用专业优势,参与企业科研

高职教师要结合教学进行校本特色的课题研究,通过立足本校实际搞科研,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教师不仅可以发挥自身所学的专业优势与学院其它系部科研方向相结,还可以通过在探索本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教师就能找到所学专业与学校职业特色相结合的切入点。

3高职教师教学过程中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高职院校领导的支持

为提升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领导要对教师的专业学习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领导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开发并不断增值的资源,通过对教师发展的规划与管理,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3.2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专业,为此,教师应根据所在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和自身兴趣来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并积极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3.3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高职教师要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完成自我反思。当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身职业需要的时候,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成长动力,滋生“充电”自觉性,从而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3.4以考促学,丰富职业成长经历

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高水平的能力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理财师、高级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经济师、物流师等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通过这些考试。教师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应试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

4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职能、素质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重新学习、终身学习正在成为高职教师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搞好校本研究,把课题建设、科研工作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快地形成学习、工作、研究三者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方铮炀,女,副高,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庆原,石令明,左妮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叨[J].教育与职业,2006(23).

[2] 于波.论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高专外语教师的准备和发展[J].考试周刊,2008(41).

篇7

一、对于既有划拨用地,又有出让用地的危旧房改建区和大面积开发的建设用地,拟全部采取先划拨的方式,一次拨给开发建设单位,待拆迁完成后,在有偿出让的地块开工前,经评估再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二、在办理划拨用地手续时,可根据不同地段和建设用地面积,收取每平方米5?50元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以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在拆迁完成后尽快按市政府1993年6号令的规定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三、此项出让预定金收缴入库手续按地价款入库手续办理,在交款单位办理正式出让手续时,可充抵地价款。

四、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核发,对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

特此通知。

附件: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标准

地区等级        预定金标准(元/m2,地)

一                        50

二                        45

三                        40

四                        35

五                        30

六                        25

七                        20

八                        15

九                        10

篇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篇9

一、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

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属性;中学地理课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必须的基础课,它具有众多的、广泛的德育因素。《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2.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学地理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材料:人地关系,国情国策,祖国建设成就,开放、改革、搞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与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生产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去。这些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不仅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而且也反映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3.地理德育作用的独特性。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把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消除一度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等错误思想,会起积极的作用;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唯物的、发展变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学生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所有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

4.地理德育活动的形象性。

德育活动是重复地把社会规则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适应所处的社会规则。地理德育活动是形象的,例如地理学论证了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知的,等等。分析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翻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证和分析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论据具体、真实可信,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象、生动,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根据中学地理德育的五个特点。在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十分丰富多样,其文字、图象、图表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但很多寓意深刻的德育因素、隐蓄在知识的基本观点之中,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将其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我在讲地壳的变动这一节时,通过讲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辨论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内、外力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现今的地形是内、外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以此对他们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改造我国自然面貌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南极等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这是实施地理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及时补充地理德育内容。

及时补充和充实一些必要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地理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我国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政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此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以时代观念去丰富、充实我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的内容。根据需要,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内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录相等。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封闭式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实施地理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外,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访问、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教育,辩别是非,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努力实行科际间的联系。

篇10

厘清学科德育的几个问题

1. 关于课程德育与学科德育的范畴

课程德育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通过各类课程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包括地方和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这一界定把研究从德育角度引入学科角度,从学科自身来研究学科德育,拓宽了对学科德育内涵的认识。

2. 关于学科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是显性结合,即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二是隐性挖掘,即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的寓德内容。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等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寓德因素。三是动态生成,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寓德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规划,这是预设的,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寓德因素。

3. 关于学科德育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二是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制定时即有的,而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中生成的。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学科德育实践

1. 研制与实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了《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的指导工作意见》,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教学导向,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个学科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寓德点?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为此,基教研中心为27个中小学学科研制了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的《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一是学科德育范畴,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方面,基本是源于对新课程中情感类目标的分析和提炼;二是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挖掘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承载的德育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建议;三是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案例片段,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宏观性的教学指导,在研制—实验—征求意见—修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突显了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可行性,对一线教师教书育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 依托研究实验基地开展针对性研究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研究中确定了丰台、顺义、西城为学科德育研究的市级实验基地。我们还建立了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统筹规划,市区(县)校共同承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的三级研究网络。依据区县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丰台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学科德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顺义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的编写和研究,编制与课程相适应的配套地方(乡土)教材,西城区则结合区域性资源,开展课内外教学研究。

3. 研制典型案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新方式

在各学科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每年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编辑出版了以教研员和教师的学科德育研究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描述、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德育案例集》和课例集锦,通过各学科教研员和教学专家点评的形式,启发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学科德育问题,加强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研究,引导各学科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初步形成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效,其主要的经验有:

加强研究,营造氛围。注重理论学习、注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引导全体教师人人关心德育,科学实施德育,提升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习知识与培养思想道德情操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学会做人,充分发挥了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