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体系

篇1

中学阶段的理科学习,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性思维能力。在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生会从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1.归纳总结,有效记忆。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分门别类,这是许多优秀学生和有经验的教师多次强调而又容易被许多学生忽视的一点,其实学习好比在一个衣橱里叠衣服,如果只是一味图快,那么衣服势必堆得杂乱无章,取用时变得困难。如果在衣橱里划分出格子和区域,分别堆放不同种类的衣服,那么衣橱不仅会变得美观,也会大大方便我们找到想找的衣服。所以说,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会经常性地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他们“整理衣橱”的好习惯。2.推理类比,巧妙解题。我们在做化学习题时,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根据掌握的化学性质和规律,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象反推本源。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清晰地发现和掌握每类物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由他们所决定的各种化合反应的特点和现象。这样,我们解决这些化学习题时,无非就是对构建过程的重现,教师讲授得心应手,学生做题信手拈来。3.举一反三,强化掌握。举一反三体现在学生在引用知识体系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对其相关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和记忆,这有助于他们对各个知识点掌握的牢固性;强化掌握体现在一些兴趣较强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体系中的空白部分(超纲内容)感到兴趣,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在寻求答案来弥补体系中的缺失。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逐渐达到这一层次,由被动接受逐步变为主动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兴趣。

二、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呢?我认为,应按以下几个步骤循序进行:

(一)注意课堂总结,做好章节回顾课堂总结是教师必备的一个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对该课知识进行罗列和梳理,分清主次重点,理清内在联系,并对下几节课可能用到的知识做一些悬念性质的点拨,这些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堂课的讲授内容,尤其是———教师的板书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构建知识体系最初的模仿对象,当学生将教师的板书记作笔记时,知识体系的雏形也就相应建立,所以,我认为认为一堂课程的总结板书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步骤。

(二)主动发问,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足,绝大部分学生尚不能在初中阶段就具有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

(三)注重习题质量,保证练习效果化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习题,只有通过习题的练习,才可以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构建更加牢固、准确。但是,这些习题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值得每一位化学教师反复推敲,我发现,目前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整章整节地布置下去,不去深究每道题的含金量,不去对比许多题目是否存在重复,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作业负担重,而且练习效果也不好。我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首先对题目进行一遍筛选,找出那些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堂内容,牢固记忆本章知识的习题优先布置。对一些题目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其涵盖面尽可能地广泛———甚至,我尝试一堂课程只布置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在题目的指引下将本章知识开枝散叶,自主地进行知识体系构建。

篇2

一、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习题体系的特点

(一)更加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以往的教材版本在习题体系上往往较为注重对教学知识的强化巩固训练,但在科学探索和自主创新方面重视相对不足,而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在习题体系上做出的一个重要调整,就是更加强调科学探索的重要性,设置以开放性、探索性的习题为主,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应仅关注探究的结果,其中的许多习题,还对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与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二)习题设置更加丰富多元。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习题体系在习题设计上进行了一定的加强,在原有习题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类型,使习题体系中习题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不仅包括常规的选择、填空、问答、画图等基本的练习,还包括制表、论文、设计实验、讨论、调查、角色扮演、模型制作、制作墙报、辩论会、网上学习等一系列新的练习,实践型习题、开放型习题的比重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增加,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对于习题训练的评价也不再仅仅注重结果,而是加强了对过程的重视和把握,这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养成。

(三)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习题的解答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与题目设计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不仅在题目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言表达上也更加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如在命题表达中大量运用第一人称,这样很容易给学生一种平等对话的感觉,以人性化的语言强化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热情,进而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更加注重习题的情景化设计。情景带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命题的意图,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也能够强化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在学生思维中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许多习题都注意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给学生“有血有肉”的问题。教材习题情境创设有的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问题,以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有的是以人们关心的社会重大事件、科技热点为背景设计问题,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的以化学史的发展为材料,如结合“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思考科学史实给我们的启示。总之,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加习题的可读性,使习题载体的信息内容更丰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初中化学新教材习题体系的有效教学建议

(一)立足基础,充分发挥新教材习题体系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我们以往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常常会忽视教材习题的作用,大量购买课外辅导书、练习册,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在化学知识的掌握上和解题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基于新教材的化学教学当中,就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材习题的把握,应充分发挥教材习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配合优势,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基础,并适当进行思维延展,以习题的系统性、联系性,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扎实掌握,这样才能让习题真正服务于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模式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体验式学习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就化学课堂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具体探讨。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习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情景创设:

首先,营造化学环境。例如,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先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进行的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告诉同学们。他们曾将把同样的锡块放置在敞口与封口的两个容器当中加热,这样他们就得到了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的结论。学生可以对实验的场景进行体验,然后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创造情境。在教学活动当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化学实验创造出情境体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鉴别”时,准备两个集气瓶,分别装上氧气和空气,然后将带有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通过这一实验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这一课的时候,准备两瓶二氧化碳,其中一瓶吧下层的火焰熄灭,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另一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由此,学生可以发现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是不能燃烧的。

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结合教学的内容分,利用对媒体播放一段音像或一些图片,为学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时候,可以分别向学生展示出不同环境下的氧气: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带有氧气瓶的潜水员、鱼塘增氧装置的图片等等。通过情境创设承购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同学们在情境中积极探索知识,教师也讷讷够在清江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完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容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以及学习的信心。

二、实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

化学这门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是进行化学教学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探索知识。通过创设具体的条件,让新的学习材料与同学们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并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通过丰富多样的操作探究以及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去观察实验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在观察和体验当中主动发现化学知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向同学们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之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过程当中产生的现象,学生提出了几点问题:①为什么倒入二氧化碳以后下面的蜡烛比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了?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以后,石灰水为什么变得浑浊了?③为什么二氧化碳不是酸也能让石蕊变红?这些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与观察的过程当中提出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我先指导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如果存在不能透彻解决的,给予同学们适当的启发,让他们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或总结,归纳出具体的化学知识。这样学生在练习到之前所学的其他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再如,我在讲授灭火原理与方法的时候,可以首先设计一个熄灭燃烧的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们分析他们可以采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原理。然后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总综合讨论所使用的原理。同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区分原理与方法之间的差异。在具体的实验当中达到学习知识的效果。

三、实施对比教学,让学生在类比和联想中体验

首先,可以将复杂、散乱的化学知识,进行规律化的教学。我在讲到“物质结构”这一课时,先与同学们讨论蜜蜂采蜜的行为。蜜蜂采蜜的时候,看似没有固定的路线,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就会发现蜜蜂离花最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最多。由此就可以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了。而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电子运动与蜜蜂采蜜之间的类比准确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

其次,可以将抽象的化学进行具体化的处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就是说,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例如,在教授“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这一课的时候,由于电子、质子和中子是微观的,十分抽象,淡出的语言描述难以进行具体形容,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直观的、熟悉的物体进行形象化的比喻,对他们进行描述。利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进行描述,以此类比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于学生对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比较熟悉,就能够在宏观上对知识形成准确的认识。这样,就能够通过类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掌握到知识的本质,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学生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操作中、类比联想当中体验学习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义良.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情感教育例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164-166.

[2]黄浣清.在实验中探究在体验中学习――探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6):24+38.

篇4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精讲多练 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了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错因分析;错题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05

一般意义上,错题就是学生做错了的题,可以是试题,也可以是作业题。错题的背后反映的是学生在知识背景、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解题习惯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错题现象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某物质3.2g完全燃烧生成水7.2g,生成二氧化碳8.8g;计算说明该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类似于这样的题有高达60%以上的学生出错,而且有的学生甚至一错再错。学生能认识到错题对学习的影响,在情感上也不回避错题,但普遍缺乏良好的错题管理意识和系统的错题管理策略。[1]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高屋建瓴自上而下地去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剖析错题成因,从知识板块、知识点、题型、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的角度去判断分析,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看问题的洞察力和思维判断力。

笔者通过四年多的错题研究发现,错因分析能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的本质原因进而改善自身的学习,同时有利于教师的补偿教学,发现教学规律,因此,错题是一种生成的学习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错因分析

初中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通过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和运用,将化学知识信息传递、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某一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学习出现问题,发生错误。初中化学易错题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成因:

1.化学前概念的影响

前概念是指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是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人们往往是根据亲身体验来理解概念的[2]。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前概念对概念的学习起积极作用;反之,则对概念的学习起阻碍作用。例如,在学生的经验中,燃烧是一个质量减少的过程、金属铁易生锈而金属铝不易生锈等,这样的经验即为概念学习的阻碍因素。

【例1】配制500mL20%的硫酸溶液,需要98%的硫酸溶液多少毫升?需加水多少毫升?(2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14g/mL,9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84g/mL)

错解 V浓硫酸=63.2mL V水=V稀硫酸-V浓硫酸=500mL-63.2mL=436.8mL

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量可以简单加减,体积也不例外。这一前概念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强化,因此在不同微粒间存在空隙,不同的物质间混合后的体积不再等于两者体积简单相加之和,这个新的概念学习没有能替代前概念,仍旧运用错误的前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初三化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形形的化学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例如学生对燃烧、溶解等均有较多的前概念,而对化合价、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则很少有前概念。学生所具有的这些前概念情况对化学教学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学生的前概念(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有极强的顽固性。学生甚至在学习了化学课程几周后,又恢复了最初的原有概念。为什么前概念如此顽固呢?这是因为学生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建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都是朴素的),他们在心理上以及在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前概念含有对自然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前概念深信不疑,不自觉地将这种原有的观念迁移到新学知识中去。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

2.元素化合物知识欠缺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经过感知、加工、理解阶段后,应使获得的某物质的各个片断知识相互联系、综合起来,借助于化学符号系统使这符号化,形成对该物质的完整认识。

【例2】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常见物质,它们存在如右图的转化关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弧线表示两种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C是常见气体,D是常见单质,(反应条件与其他物质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

(2)若A在常温下为气体,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

(3)无论A在常温下为液体还是气体,B的化学式均为______,D的化学式均为______ ;

(4)写出A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错解 错误情况较多。

分析 常温为液体,这是水突出的一个性质,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得知道水能和什么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与氧气、水与氢气、水与碳酸、水与葡萄糖之间都能相互转化。CO2与CO、CO2与葡萄糖、CO2与碳酸、CO2与O2之间也都能相互转化,在同一题目中同时进行检测,学生只要其一有遗漏就不能正确推导出来。只有完整地认识该物质,联系整合,使新旧知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网络才能避免这类错误。

3.化学解题策略缺失

形成化学易错题还有一大重要原因是解题策略和方法的缺失。化学解题策略是以研究化学原理和定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构建思想方法,借助相关规律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

【例3】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0% B.30% C.50% D.70%

错解 A、C、D都有。

分析 此题有三种物质,却只有一个已知数据24%。学生错在缺乏“极限策略”的解题方法。“极限策略”是中学阶段思维层次较高的一类解题方法。此类题一般假定有两种可能,然后分别求这两种情况的物质的量,而事实数据就在这两个极端值之间。

三、教学对策

在整理错题、归类错题和分析错题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充分运用错题编写“初中化学经典易错题”的各类纠错试卷、错题网站和纠错游戏来帮助学生纠错,建立个人错题管理和个人作业质量分析工具。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情、把握教学起点,进行“防错”预设。

1.概念辨析干预前概念影响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原有的概念以获得学生前概念的准确信息,然后认真分析、辨别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以便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可从多角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结果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二者有冲突,进而主动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摆脱前概念的干扰。教师切忌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还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陷阱”、以错误诱导错误,有意识地把学生思维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同时通过概念的错误罗列激活学生思维的广度,将往届学生错题库中常见错误解法进行罗列,在问题情景中教,让学生分析其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障碍,瓦解自身的错误观念、分享帮助他人从错误走向成功的快乐感。

概念辨析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易混淆概念的特征。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易混淆概念,在概念教学时可抓住关键特征进行对比。

【例4】硫代硫酸钠晶体是一种恒温保温瓶的填充物,硫代硫酸钠(Na2S2O3)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分析 尽管硫代硫酸钠是没有学过的物质,但是将四个概念进行组成分析,学生马上发现,它属于盐。

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2.三大主线构建知识网络

以“知识主线 、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防错止漏。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要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为思路,又要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就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知识脑图提供方向与策略。

(1)根据重要物质组成性质用途为主线构建网络

(2)根据含相同元素的物质间转化为主线构建网络

(3)根据常见的不同物质之间转化为主线构建网络

在复习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比较、归纳与总结、融合与抽象等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四种解题策略突破难点

(1)化学等量策略

有些题,需要根据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寻找解题的关键条件――元素质量不变或物质质量不变,如何寻找到这些相等的量至关重要。

【例5】3.2g某种铁的氧化物被H2完全还原后可得到2.24g铁粉,则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FeO B. Fe2O3 C. Fe3O4 D. Fe3O2

此题要求铁的氧化物是哪种,其实是求化学式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找到问题的关键就容易了,想一想,原子个数比等于元素质量比除以相对原子质量,反应前后铁元素质量不变,氧元素的质量=3.2g-2.24g=0.96g,用公式就能求出铁与氧的原子个数比。

(2)化学转化策略

所谓转化策略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例6】在由CO2和O2 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多少?

分析 这是常州市的一道中考题,学生错误率很高,涉及到的已知条件不是那么具体,学生不能从中分析出要求物质的具体数值,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转化的思想,设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这样各个量就有了真实可推的数据。

(3)化学极限策略

【例7】有一种金属样品,可能由镁和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现取一定质量的该金属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镁在金属样品中的质量分数(x)与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y)为右图所示的一次函数关系。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金属样品由纯镁组成,生成的氢气为______ g。

(2)若该金属样品由纯锌组成,生成的氢气为______ g。

(3)若该金属样品由等质量的镁和锌组成,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用带有b1、b2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 根据题中提示,横坐标是镁在金属样品中的质量分数,那如果该金属样品由纯镁组成,那镁就是100%,生成的氢气则为b2 g。若该金属样品由纯锌组成,则镁就是0%,那氢气就是b1 g。各一半的话,氢气就是(b1 g+b2 g)/2。

(4)化学整体计算策略

在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很有限,若求单个的物质或元素的量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寻找与其相关的整体物质(也可能是某些元素)的量,利用它们间的联系可求未知量。

【例8】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份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

A. 0.15g B. 0.20g C. 0.30g D. 0.45g

分析 已知的量只有混合物的量,生成的三种盐的总质量11g,还有三种金属混合物的质量,这里的整体就是三种盐的混合物,除去盐中的金属元素就是硫酸根的质量11g-3.8g=7.2g,如果不采用整体计算的思想,将无从下手求氢气的质量。

化学解题策略运用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易错题中的一些隐蔽条件,解题时学生要仔细分析,审题,推敲关键词语,从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化学条件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

参考文献

[1] 符爱琴.错题管理:从一道经典易错题谈起[J].化学教育,2008,(12):39~41

篇6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一些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潜力呢通过近十年的九年级化学的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心上好绪言课,激发学生暂时的学习兴趣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开始,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如我在上绪言课时,就是从玩化学魔术开始的。学生非常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我拿出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最后,老师总结一下化学学习的方法来结束绪言课的教学。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事先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且准备观察的提纲,如实验原理、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收集方法、实验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实验。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

三、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解硝酸汞溶液和铜的反应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事先准备好一块铜片,然后用硝酸汞溶液在上面画上小白兔。并且边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的演示,边说明金属能够和某些溶于水的盐类之间发生置换反应。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如在课外活动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一些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比如有一次课外活动,我就设计了一些谜语:下完围棋(分子)、品德高尚的三元素(锌、磷,镁)、杞人忧天(过滤)、贾政搭宝玉(质子)等。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五、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化学,坚定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篇7

一、习题课的重要作用

习题是实际问题抽象、简化、理想化得来的。习题课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等,同时能够便于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掌握教学效果;另外,高效率的习题课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传统习题课存在的缺点

(一)“一言堂”“填鸭式”,学生不是习题课的主体。

(二)就题论题,无拓展、归纳、延伸。

(三)只说错误,不挖掘产生错误的原因,即只“纠错”而不“究错”。

(四)只讲正确答案,或只分析答案的正确性,不讲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

(五)对学生群体的错误公开指责甚至大发“雷霆之怒”,教师反思不够。

三、“学―议―讲―练”的习题课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的过程。对教师已经批改过的作业来说,这个过程尤其重要。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点独立思考,参照化学书或者课堂笔记,反思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不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可以标注好以待后续解决。

(二)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讲解答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辨质疑的时间,同时能最大化地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

(三)班级内展示交流。在一位学生代表的主持下,各组派代表提出本组内没有解决的难题,其他同学给予解答,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同学解答清楚,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答完整。在此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插嘴,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思维整理过程。如果没有同学能够解答清楚,可以再给出组内交流合作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以及班级内交流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轨迹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高效的合作展示,不仅可以达到纠错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再现,分析知识的纵横联系,同时交流错误率较高题的错因和应对策略,提示强调常见“陷阱”,挖掘隐含条件,了解题中渗透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规范解答步骤和书写格式。

篇8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趋于人文化,愈加注重兴趣的培养,这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这时候的兴趣培养对之后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积极采取新兴教学方式,多加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乐于接触化学、主动培养化学思维。将浅谈提高初三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三;化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化学学科因其实验性的学科性质,本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特性,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热衷于化学学习。在使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充分利用书本实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化学的学习应以实验为重心,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理解理论知识。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人教版的初三化学中,书的序言部分就有一个关于燃烧镁条的实验,教师在讲授这一章节时,应将实验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看到镁条燃烧时的颜色。这个观察的过程会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的实践,对其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束后,可以做课外知识拓展,告诉学生这个燃烧规律目前大规模利用于信号弹。

二、积极补充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于初三化学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教材上,应将书本看作教学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知识拓展。从教材本身来说,它是为所有初三学生进行化学知识铺垫而编写的,所以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教材,应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继而提高其探索的兴趣。同时,在选择课外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切合实际,选择既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有帮助又具有趣味性的知识,使其产生兴趣融入课堂。比如,在讲序言部分时,可以在原有的实验设置基础上再拓展几个实验,用充满趣味的实验效果给学生以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演示白磷自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磷火。

三、将兴趣的培养转变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产生兴趣可能是在一个瞬间,而教师该做的就是将这一瞬间持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热爱化学、主动学习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多贴合实际,多用现实中的现象进行举例,学生在接触到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知识时可能回家与父母交流,而此时的家长应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满足的感觉,继而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地接受化学知识。另外,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例如,为解释某一现象,让学生组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讲解,再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完整尝试教学的过程,会使学生以挑战的心来看待理论知识,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将兴趣保持下去。同时,以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积极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大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初三化学的学习还包含一些理论知识和计算题,这些内容因具有很强的理科性而较难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积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实验部分建立起来的兴趣进行巩固,更为之后理论知识和公式计算题的学习建立基础。这些新颖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保持愉快的学习状态。授课过程中,老师还应结合现实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学,将不会的问题保留到学校中集体讨论。在学校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团队共同学习,教师适时适当给予指导意见。而在考试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检查,将批改完的试卷进行自我分析,以自己找出问题并加以改正为最好解决方案。也可将习题练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由老师准备习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解答,这种团体竞争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感受到做题的乐趣,比单纯的以作业形式的习题练习效果更好。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观察学生的内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考试观。不将考试成绩的优异当作主要目标,而忽视学习化学最本质的目的,更要避免学生应过度在意成绩的优异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的厌恶,使学生无法以一颗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心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其实验优势,抓住学生的兴趣,并积极采取措施将这种兴趣维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习惯,终身保持。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应将初中生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以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丰富其化学学习生活。学生只有在对所学学科充满兴趣的心态下,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获得学业的成功。

作者:郭桂玲 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永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学教育,2008,14(04):40-41.

[2]王华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育前线,2008(15):46.

篇9

所谓学生的“两极分化”,就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兴趣、策略、动机、主动性、自主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积极主动,效果也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在老师的逼迫之下被动的学习,对英语丧失信心,学习效果不佳,成绩毫无起色。初一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大家感觉新鲜有趣,成绩普遍较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陆续出现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于在初二年级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分化现象

一、通过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开口讲英语少,用英语交流少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初一的英语简单些,大多数学生都能开口读和说英语,教师领读时间也较多。在初二年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教师讲的成分增多。英语课不象其他功课,一般家长能勉强辅导,学生回到家里,由于学不懂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弱,由开口讲到闭口学,由积极主动学到消极被动学,学不懂就不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教师要在“教”上狠下功夫,教师的“教”要以“不教”为目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拼读方法。鼓励学生多开口,多读多说,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些用英语交流的环境。

(二)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记忆单词的方法

学英语的学生大多有一个头痛的事情:记不住单词。这对学生用英语交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教师教授学生一些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比如同义词记忆法,反义词记忆法,类比记忆法,构词法记忆法,读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等,把枯燥的单词记忆变成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增强记忆单词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对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和自信心

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受到的宠爱越来越多,但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同学习其他学科和其他语言一样,光靠智力不够,还要加上努力才行。现在的初中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知识面宽了,词汇量大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其次,课本知识的讲解要详略得当,详讲的讲清楚,讲明白;讲解介绍性的知识时不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另外,还要循序渐进,注意学生的层次和梯度,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的接受。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了解情况,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掌握学困生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作为教师,要对具体学生作具体分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另外,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我也是及早指出他们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原因并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钻研教法,激发兴趣

外语和其它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所学到的语言技能,初二能否继续得到发展,是防止两极分化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 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要求,真正地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的备课逐步落实,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对每个单元都要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及时抽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要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指导、及时改正。所谓“活”就是重听说训练,把外语“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四)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

(1)做好课前预习。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认为重点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与老师所讲的进行对比,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中掌握主动。

(2)认真听课。在上课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做到“五到”。看书或看黑板时“眼”到;跟读或发言时“口”到;听老师讲或同学发言时“耳”到;做笔记或作业时“手”到;做以上任何事情时要“心”到。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教学实效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例题的讲解是必须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更想在例题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1]。教师要想办法把例题利用起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就如何利用例题教学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生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来获取知识的,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在教学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许多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去开展教学活动。

1.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材中的那些例题主要是为了对原理和概念进行解释,但是教师并没有把这些例题充分利用好,他们只顾着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步骤,让学生把这些例题死记硬背下来,并没有让它们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并没有把这些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迫于升学压力,总是把学生的及格率、学生的分数挂在嘴边,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不要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了[2]。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应用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此看来数学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对于许多中学生而言,他们都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学习如何解题,而对于数学的实用性方面了解得比较少,在学习一些数学概念以及定理的时候,学生不能够灵活地结合相关例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进行例题教学

1.结合实际,因人用法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虽然已经给出了解题方法,但是教师也不能够完全照搬,还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找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比如有这样一道题,a是大于0的,b和c都是小于0的,那么a(b+c)的符号是什么,常规的解法是根据已知条件我们知道b

2.一题多解,自主择法

教材中的许多例题都不止有一种解法,所以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尽量找出题目中的一些潜在条件,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学生可以从多种解法中找出一个自己最容易掌握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它过(-2,0)这个点,并且我们还知道它的顶点坐标为(1,18),试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常规的解法就是既然我们知道了二次函数的顶点,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顶点式列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y=a(x-1)2+18,此外我们还知道函数过(-2,0)这个点,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从而求出a=-2。从而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2+18。这是比较常规的解法,从条件出发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x=1,我们又知道二次函数图象跟x轴的其中一个交点为(-2,0),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另外一个交点是(4,0),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2)(x-4),我们又知道图象过点(1,18),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的解析式可以求得a=-2,由此可见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x-4),这种解题的方法更能体现出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当学生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创新。

3.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采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要由浅入深,先给学生讲一些比较简单的例题,然后逐渐增大难度,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有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需要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它的根与方程6x2+5x-50=0的根呈相反数。学生见到这道题目之后一般会先去求方程6x2+5x-50=0的根,然后把两个根取反就很容易得到所求的方程。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根与导数的关系进行求解,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我们知道所求方程的两根与已知方程的两根呈倒数关系,也就是说所求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x1)+(-x2)= ,(-x1)(-x2)=- 从而求出方程的表达式。这样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教师还可以以这两个题目为契机,让学生分析这两个方程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通过猜想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教材中的例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对例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适用性的原则,并且精心选择例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玲.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要在“多”上做学问[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2(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