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1

摘 要:教育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上级学科,在诸多方面对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人结合自己音乐教育的专业探讨教育学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教学观念。

关键词:教育学;音乐教育;教育过程;音乐教师

教育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学的上级学科,很多教育理论都可以运用于音乐教育的教学之中。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专业,谈谈教育学视角下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教学观念,目的,过程,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重要的,最有效地手段,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因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内容上含有艺术美的特质,同时兼具审美教育的功能,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它是学校教育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正如廖家骅在《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中,谈到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那么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音乐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期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教学理念的实施者。结合教育学原理,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我们首先要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和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在教学中保持一个奉献的心态。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技能和理论基础。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必备的,我们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只有自身知识丰富,技能娴熟,才能辅导学生的学习,当然也要注意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现在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将各种理论,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有效地与我们的音乐教学相结合,活学活用各种理论。使理论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音乐教师还要注意学习和研究的结合,即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比如说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思考,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听课,看书,听讲座)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说来,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结构,并结合跨学科理论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新世纪合格且优秀的新型音乐教师。

那么音乐课该怎么上呢,这里就要运用到教育学中的一些理论为指导了,涉及到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内容。课程论,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课程的理论,我认为针对课程内容而言,首先要考虑教材的选择。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播文化,实施教育的工具和依据,在教材的选用上。我认为要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注重教材编写的基础性,层次性,实践性。在形式上,也要注意教材的画面感,多样性题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号的情景。当然很多教育者也对教材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总的说来,我认为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作为教师也要注意对教材的研究。及时寻找各种音乐资源来充实教材,适当的加入一些小游戏环节等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实现教材运用的最优化。那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国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使音乐学习不能很好的被学生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参与式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合作与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现代教育学倡导的一种理念,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教师整理只是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美。那么有了这种理念后,该如何教学呢,这就涉及到教育学原理中的教学论了,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确了教学的含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流派,教学的原理等,那么在音乐教学中这些原理同样是适用的。比如说在教育学中提倡教学中注意启发式的教学,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的原理,因材施教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也要贯穿这些原则,但也要注意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调整好我们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导式的,比如说老师可以多发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建立一种关怀理论下的和谐,互动,平等,友爱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按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编排课程,比如对中学生叛逆期的生理特性,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编排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游戏,让他们有兴趣学习。教学的目的上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以后脱离老师之后会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先确立一套课堂规则,为教学过程提供保障,有一定的和学生交流的信号,运用行为主义正负强化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习的倾向,最后,要确定好评估的方式,重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上,多种手段,自评,互评,等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多看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知识,逐步建立自己特有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下掌握音乐的知识,感受音乐的美。

总的说来,教育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上级学科,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估各个方面都对音乐教育学有这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教育并非单纯的教学,更强调的是育人功能,教学是基础,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独立的用知识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去塑造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包括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着重点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思想也在进步,所以教育思想也要因时而异,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我们作为将来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审视并丰富和改正自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要在知识上不断的去学习,更要去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的政策决议,在大的形势下去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更正学生受社会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各种问题,不断的进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与结果,同时,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音乐教育现象和音乐教育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用各种理论来充实自己,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各种有效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的呼唤[J].全球教育展望,2005(7).

[2]蔡勇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重构[J].当代教师教育,2008(4).

[3]卢正芝,张伟平,蔡亚平.现代教育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篇2

关键词 心理学 音乐 教育 关系

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并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适合一定学科结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高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结合音乐结构的心理学特征,将音乐教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下面来阐述一下心理学与音乐教育两者的关系:

一、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心理学知识

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首先涉及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并对音乐做出反应。学生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对出主观的心理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了解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且将其应用于实践,才会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情过程,才会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其中有关学习心理学的原理更为重要。懂得音乐学习的规律,掌握音乐学习的理论,是成功进行音乐学习的必要条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如发现学习法、强化学习理论,等等。因此,懂得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将之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联系,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更为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根据他们不同的程度分别教学,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有所提高,进而充分发挥。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二十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高辨认中存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定性研究指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法,取得相关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并对其作定性的分析。定性研究大致又可分为思辨性研究和质的研究两种,后者需要运用调查、访谈、录音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定量研究则是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及数字统计的方法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能力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能力、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篇3

个性也是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那么,如何根据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呢?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3、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篇4

音乐教学教育管理影响启示先贤有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与仕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对于一名高中音乐教师而言,反映在教学层面是教学相长,不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革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乃至名师。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学有利于教育管理艺术化,教育管理又通过对老师个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的艺术熏陶效果更深刻和广阔。两者的交互影响,推动了音乐教师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收获教学成果的同时亦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艺术化的抱负,从而让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平台思考高中的美育教育。

一、音乐教学推动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具有美学价值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各种因素开展音乐美育教育,进而又影响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而这个过程恰恰值得教育管理工作借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与教学结合得越紧密,就越能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将音乐教学中美学教育加诸在教育管理过程,既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美育作用,又能反映出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动态进程。教育管理工作事务性繁多,各种突况和有关部门的教学检查也时有发生,使得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可以借鉴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加以改进,将美育功能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使事务性工作按一定的原则如轻重缓急有序化管理,将各种突况预案逐一落实,并把教育管理责任目标明确到管理者个人,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就呈现出有序化美学艺术管理的状态。各施其职又相互联系,犹如音乐中每一个音符律动所承担的功能一般,有机连接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而失之其一则韵味全无。

音乐教学经验的转化,直接消化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心得,作用于教育管理工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即音乐教师走向更高舞台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教师由优转变为仕的过程。音乐教学是音乐老师成长的立足之本,立足教学才能可能得到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与信任,才有可能进入到教育管理者行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所作为。所以,音乐教学的经验尤为宝贵,在教育管理艺术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美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更有艺术美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乐教学固然能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强烈的审美意义,赋予了教育管理更多的美育元素,但实际上教育管理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更深更广的影响。

二、教育管理促使音乐教师的个体成熟,使音乐教学与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压缩了音乐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往往会造成影响音乐教学的负面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能使音乐教师跳出音乐学科的范围,更深刻地认识高中教育,从而摸索出高中教育的规律。这就使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进而推动音乐教学的方法得到完善,授课语言日益凝练风趣,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交互式影响带来的提高,能使音乐教师个体迅速成长起来,能更深邃地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教师岗位的结合,思考教育管理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从而成熟起来找到自己在教育职业上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学习与思考的沉淀,又作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使音乐教学所承载的美育功能落到实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

教育管理不仅促使音乐教师个体越来越成熟,还增强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受到学生认可,但教学管理过程往往被人诟病,这主要是源自音乐教育重专业而轻教学管理。而教育管理特别是行政工作能够增强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使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这包含了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师个体的管理能力训练,又是音乐教师个体自觉成熟并接受教育管理影响的结果。因此,从教育管理上来看,管理目标对象成为管理者本身,即是教育管理的成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也是教育管理使音乐教师获得成就感的表现之一。所以,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三、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给教育工作者特别高中教师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音乐教学是教育管理艺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能有效的补充、完善语文美学、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打破学科间的樊篱,打通了一条通过美育教育将语文、美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研究之路,更好地推动了高中基础学科的融合,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给更多的音乐教师有了梦想启航的机会。将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的大局观和开阔视野带到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会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这必然促使音乐教师需要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两方面的影响,会给高中教育者带来较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将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而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将多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融会贯通并找到高中教育的本质,让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获得教育的快乐,进而实现高中教育的目的。这种启示,使高中教师获得了除高考成绩之外所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仅是来自于教育、教学本身。不仅如此,这种启示更能让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使广大优秀教师认清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不仅有利于和谐同事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总之,音乐教学作为通过艺术熏陶的作用,不仅要培养高中生优雅的素养与气质,更应该承担起美育教育的功能。而音乐教师也通过音乐教学的实践,将教学经验作用于教育管理中,深刻认识高中教育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从而更好为教育管理服务,将管理艺术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自觉吸收教育管理的养分,使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从而找到将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欣.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这次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课改后的音乐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音乐与舞蹈、乐器演奏、音乐创作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除了以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外,其他的模块都是选修课程。音乐课开设的目的并非是想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音乐这一美好的艺术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为音乐会培养优秀的听众,同时也顾及到个别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但也产生了新的压力和困惑。面对全新的音乐课程理念,系统、具体但又有些实施难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新颖、开放充满审美情趣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以及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常常难以适应,一些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内容的拓展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反思:新课程的课到底怎样上?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笔者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观点。

一、建立音乐新课程的目标观

音乐新课改的目标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把握学科特点,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加强音乐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科学性

音乐结构主要体现为:第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二,音乐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第三,音乐课堂教学是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双重关注。教师要明确一个观念: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做到:

1.优化教学目标。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纬度构思、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课堂教效益。

2.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将重点、难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优化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音乐的内涵、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

4.优化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网络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拓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景,审美情感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渲染和谐的氛围。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具体实在的,应该让学生知道正确在哪里,不足在何处,能使学生意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语言中肯,不但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评价。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它需要一个不断改进、探索、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让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这一股东风,迎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只有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沃土上生根,音乐新课程才能在教育实践的花园中结果。让我们再接再厉,积极探索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以百倍的信心和更高的热情创造音乐改革的新辉煌!我们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篇6

一、背景概述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但受复杂因素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一些大学生那里,传统的“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不讲索取”等意识相对淡化,“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同步”等意识增强,甚至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等不良行为,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享受网络检索、传递信息与知识的便利,但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和文化垃圾的影响。网络中存在的黄赌毒信息及负面舆论在不良商人和极少数“异见分子”推动下蔓延发酵,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一些大学生“人人为我”的意识较强、“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弱,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愿景设计能力较强、实际执行力较弱。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困难和失意,有的就无所适从,经受不了打击,甚至自暴自弃、走向极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等特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我们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不少差距。为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开展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本文所说的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名曲演唱、演奏的音像视频资料欣赏,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文艺沙龙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社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大学生从音乐审美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体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充分体现,将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音乐审美教育中去,可以系统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这种实践教育模式下,可根据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找到更为直接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看,音乐审美教育由此成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是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动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宣扬和渗入,对涉世尚浅、人生观价值观尚无形成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导致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缺乏对社会、对集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个人主义极度膨胀,导致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个人目标遭受挫折时,便会怨天尤人,迁怒他人,怪罪社会,愤世嫉俗,甚至做出极端自私的反应,以致违法犯罪。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可以鼓励人们正确对待人生,调节平衡人的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行动;音乐教人真诚,音乐可以唤起爱心,音乐作为美的象征,其底蕴在于爱。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对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在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胆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比如,《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等歌曲,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国歌》、《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去唤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替代的,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的音乐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一些集体的合唱或合奏,它要求人人紧密配合,相互合作,共同演绎同一首音乐作品,任何一细节出问题,任何一个人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合唱或合奏水平。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把它融入到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影响和转移到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大学生团体精神的培养。

(二)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社会上流行,过去比较神秘的高校,成为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社会上各种道德败坏的表现也逐渐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是非,善恶,美丑,心中没有客观标准,往往判断不清,把握不准,致使是非观念模糊,荣辱观念混淆,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必须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要特别重视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爱的奉献》和欣赏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音乐作品,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让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变化,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的判断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对大学生引导对路,教育得体,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力是与人生的目标,与生存价值是相关联的,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光靠理论灌输所能解决的,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来树立。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大舞台,让大学生自愿参与和快乐参与,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去,使他们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人,在教育中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白个人应该对集体承担的责任。这样,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就会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具体化,直观化,进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在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活动中,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积极的音乐审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模仿、暗示、感染,逐渐认同和内化。通过内涵丰富的多层次音乐审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环境建设,淡化市场冲击,坚定理想信念,完善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7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的起点教育,具有较大意义的启蒙作用,是学前儿童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人文的发展,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完善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为学前教育模式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践探讨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的教育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它主要是这对学习对象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表现,以此完成教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创造性。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具有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大多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

(一)奥尔夫简介

奥尔夫全名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德国人,是当代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教。奥尔夫生长于具有丰富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在长辈们的艺术带领下,他对于音乐有着超非常人的领悟力与理解力,并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924年他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初级形态,即是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而成的教学模式,试图将音乐与舞蹈的动作综合体现出音乐中的节奏,并在之后的变革发展中将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先驱。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特点

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奥尔夫自身看来,并非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对本身语言、音乐等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进行本土化演变随之得出的合理化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态度,它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灵活的将“歌舞”、“器乐”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它们当作教学交流的介质,通过不断的训练寻找之间的节奏感,协调身体各项的机能,混合不同的元素对学习者进行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也逐渐以开放性原则为趋同,它不仅表现时代文化的多元开发性,还表现为教育思想的开发性,这种开发性更加适用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中。换言之就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原本形态进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音乐、歌舞、器乐等形式综合应用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是儿童原本形态能尽情释放,最大限度的对学生真、善、美的特性进行开发,让儿童喜欢到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时间中。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则包含了开放性、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不断将游戏、唱歌、舞蹈等表现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从教学思想到指导教材,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合理的自成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吸纳对自身体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践感受教学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力量,从而丰富学前音乐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启蒙基础不断得到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加快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这就要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入手。随着学前教育事业被不断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在学前教育的工作中,需要学前教师具备高素质和教学水平,不仅对基本弹唱表演具有要求,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学和艺术审美基础。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主要是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日后的工作中关注每一个学前儿童,通过实际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素质进行分层,并合理优化和完善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结构,使学前儿童顺利融入教学活动和环节中。通过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审美的知识的培养,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在学前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专业的音乐素养进行提高,专业的音乐素养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实践过程分为自发主动提高和被动激励提高。自发主动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环节,对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自主自发的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音乐素养;被动激励提高主要是外部客观关键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被动的对音乐素养进行完善和丰富,例如引用竞争机制、采用正面或负面激励机制等。

(二)更新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体系和途径

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解读,是将之运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内敛,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则多喜于张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音乐教学进行表达和抒发,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但又恰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新的学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教师的重新定位与教学活动开放式的设定能正确引导学前儿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传授的过程,灵活性、拓展性的对学前儿童的文化、审美和音乐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奠定。强调学前儿童知识构架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并非是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套教育理念和体系,需要对国内外成功的教学观进行综合借鉴与研究思考,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此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灵活运用、融汇贯通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内涵特点,将坚持开发、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追求质朴、主张整体、注重实践、关注普遍性等进行多方面呈现。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求自身对教学理念有着正确的认识、端正自身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追求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开发性,组织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和经验交流,从优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学中汲取经验,将精华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活动设施保障

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在条件的提高,二是外部环境的完善。内在条件的提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入手:一是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二是学前教育机构领导的重视,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对学前教育机构领导层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认同与重视程度进行关注,只有领导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促进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从相关行政单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统筹安排进行宏观性解决,通过相关行政单位的统筹协调规划,创建有效的教学实施内在环境,开设相关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培训机构和课程,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改善人才引进制度,重视学前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线的、直面学前儿童的群体,对教学实践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外部环境的完善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能否支持有效的开展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活动环节。这些内在调节和外部客观环境都是制约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才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学前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将西方教学理念与中方本地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加速改革进程、将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和对内在与外部条件进行提高和完善的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体系与途径得到正确认识,还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学前教育拥有真正的创新发展的动力,确保学前儿童打下牢固的启蒙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张学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6(17):155-156.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96-01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指的是幼儿在6岁进入小学之前所要进行的音乐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早在17世纪,教育家科门斯基(enius)就已经认识进行学前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两个阶段

1.1 学习阶段

在国外,学前音乐教育早已形成音乐教学体系。例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等都是比较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相当适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其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趋势。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我国由于学前音乐教育经验不足,需要学习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例如,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教育;引进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帮助学前音乐教育增强合作精神;探究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调动幼儿身体的积极性,更好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

1.2 创造阶段

学前音乐教育的创造性表现在乐器的制作上。奥尔夫音乐器材的费用是昂贵的,各地方的老师和儿童可以自己制作乐器,把身边的资源充分运用起来,把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都当做奥尔夫的自制乐器。这样,在节约资金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奥尔夫教学。

从另一角度看,制作乐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在不断地寻找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器材相似的声音的过程中,很多特色的声音被发掘出来,并被制成乐器,其中有一部分自制乐器还被纳入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乐器当中。

2 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是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基础准备,它具有启蒙作用。许多音乐家之所以取得成就,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基础时期的正确教育。许多音乐教育家都曾指出,音乐学习越早越好。当前社会中,注重对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由于认识和方法上的错误,致使我国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育投资过于盲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早期教育成为一个家庭的重点。但由于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投资太过盲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时,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先天的条件,逼迫孩子选择音乐作为发展方向。如,孩子没有想弹钢琴,家长却投资买了,并逼迫孩子学习,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第二,有些家长却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进行干预,逼迫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音乐专业。如,孩子想学传统民间乐器,家长却为其投资学习钢琴、电子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投资过于盲目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家长要认识到,优越的条件与成材并非是成正比的。无论进行何种教育投资,都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2.2 盲目追求考试级别

考试级别是一种制度与标准,它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以保证音乐业余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更科学的规范。但是,由于有些家长认识上的缺乏,或者虚荣心作祟,盲目攀比,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考级制度,使得考级的目的走入了误区。有些教师与家长甚至还因为刻意地追求高级别,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统统打破,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违背考级制度初衷的做法,失去了考级的真正意义。

2.3 部分师资水平不达标

学前音乐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若想胜任这一职业,教师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音乐修养。学前音乐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尤其看重。

一般来讲,大城市的教育较为先进,教师可以通过经常参加各地专家开办的教师培训班来提升自己。而一些教育欠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师资水平普遍偏低,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但却很难与发达地区保持相当水平。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幼儿学习的是一种音乐的乐感和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所以需要的是多才多艺的老师。而当前许多师范院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重视的是却是专业的技能培训,对学前音乐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培养出来的学前音乐教育者综合能力不高。

2.4 教学过程厚此薄彼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技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开发智力、提高音乐素质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后者更为重要。而许多教师、家长单纯刻意地强调技术的提高,却对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训练有所忽视。要知道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具有高度音乐感受性和音乐素质的人才。所以,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从学前教育就对幼儿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技能技巧的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尚且薄弱,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完善。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提高自身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走出误区给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总之,要重视、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一孩子发展的黄金阶段,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鹏.浅谈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1997(4).

[2] 林春菲.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8).

篇9

职业教育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中提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改革职业学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开、课程内容与职业任务脱离的现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加强立体化的教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质量标准,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质量评估和管理体系。使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可见,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需要尽快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尤其是乐理方面,因为乐理是学好其他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它与其他科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在音乐理论课的讲授中不能只是停留在学会概念和练习习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将音乐理论与音乐欣赏、曲式分析、视唱练耳等其他音乐理论科目相结合,让那些枯燥乏味的概念随着对音乐的欣赏等教学过程变得易懂易记。音乐理论知识是歌唱、音乐欣赏、舞蹈练习等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如果掌握得不好,必将会对音乐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产生严重的影响。

但是,在一些音乐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部分,即使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都会对理论部分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觉得这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不容易记忆,难以理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有兴趣呢?教师在教学时怎样才能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变得易记易懂呢?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要全面客观地审视学生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容要求,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树立正确儿童观、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教师观。其次,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幼儿园教师的知识面要博、要广。幼儿园教师要有组织表达能力和施教能力,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等。

二、能够全面正确地分析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点及授课内容可作出及时的调整

乐理这门学科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音乐理论不仅能够为学习钢琴奠定基础,更能使学生对舞蹈的节奏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给今后的幼儿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校采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组编的《基本乐理》一书,该教材编写精细,教学方法独特,循序渐进,适用全面。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我对书中的模块进行编排,大部分保留,对于幼师专业实用性不强的模块仅作为了解,尤其是对于在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模块我会详细讲解,不断练习,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学习乐理的乐趣。

我将教材中的应用部分分为几个基本模块:乐音体系、记谱法、旋律、节奏节拍、音程、和弦、大小调及中国民族调式。以音程为例,音程的音数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我在教学中归纳了几点以便于判断音程的名称。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看mi、fa和si、do这两组在音程中是否出现来判断,例如,二度、三度有一个mi、fa或si、do为小音程,fa——sol没有mi、fa也没有si、do就是大二度音程。四度,五度有一个mi、fa或si、do为纯音程,fa——si没有mi、fa也没有si、do,就是大二度音程。四度,五度有一个mi、fa或si、do为纯音程,fa——si没有mi、fa也没有si、do就是增四度音程,有两个(就是有mi、fa也有si、do)就是减音程。六度,七度有一个mi、fa或si、do为大音程,没有(是不存在的)就是增音程,有两个就是小音程。带升降记号的可以先不看升降号,算好再看升降记号。这样学生就不用死记硬背纯一度为0大二度音数为1等。

三、音乐课中引入现代音乐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近代最科学先进,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教育方法之一。它通过音乐教育来达到开发智力和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以训练节奏为基础,集音乐和歌唱、动作、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进行综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知、参与、体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广大的音乐教育者从认识到接受,逐渐地运用并推广。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使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推广迅速、需求广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适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学,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奥尔夫音乐带来的乐趣,体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互动及即兴创作,才能让她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奥秘。以便于他们在日后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体现出他们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在教育乃至愈来愈多的领域中得到认同,影响也愈来愈广泛。到了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临近世纪之交,“多元文化”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并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支撑的音乐教育开始出现在世界大中小学,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应该把握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建立起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的体系。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观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开始形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音乐教育的共识。加拿大著名音乐教育家埃略特(Elliott)说:“如果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那么音乐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的,如果音乐本来是多文化的.那么音乐教育从根本上应该是多文化的。”

音乐是人类文化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是其所存在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文化产物,并不断从它所根植的“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以求发展。作为音乐文化大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从它产生起就伴随着音乐文化,并以文化的特性、文化的身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存在的。音乐教育如果离开了文化的范畴,音乐作品就难以得到深刻的感受和阐释,难以表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同时也会使自身的发展失去本源性的根据和动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放眼世界的文化教育,它承认多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认识并认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能在多种文化的社会中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它包含了许多概念和指导性原则。它强调全球性的视野,接受广泛的多样化的音乐。它摒除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劣论。自20世纪以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呈现出两种趋于汇合的态势,一种是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种是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的兴起。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反欧洲中心主义的价值基础上,以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将非西方音乐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中,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为教学内容。其内容具有双重特点,即地方音乐文化和全球音乐文化,体现的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两个理念。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理念在提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赋予突出的时代意义。1995年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提出了开展“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口号。在此意义上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正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国国情下的最好诠释。

“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表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应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当今世界所作的“地球村”的比喻已家喻户晓,这个比喻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多种文化环境、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状况,以及树立一种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紧迫性。这也正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需将树立一种跨文化的、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意识作为自身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

1.时展的趋势

学前音乐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面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文化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把自己放在全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视野中,本着“多元共存、对等吸收、彼此互惠”的原则,与世界各民族音乐共同发展。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对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四种价值认知的基础上,构架出五个终极目标,第五条就是“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十条基本理念中的第八条为“弘扬民族音乐”,第九条为“理解多元文化”。

在学前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舶来的早期教育思想,结果将会怎样?我们在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时候怎样来保护自己的文化?我们应该发展怎样的学前教育课程?所以,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我们也同样需要考虑多元文化的因素。

2.符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

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是符合儿童音乐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学前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让儿童接触、了解并欣赏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必然牵涉到音乐风格和音乐偏好的问题。众所周知,音乐风格是音乐元素之一,每一地区的音乐都有一定的音乐风格。音乐偏好则是欣赏者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当下的身心状况等因素交互作用所作出的瞬间选择。在所有音乐元素中,音乐风格是最能影响音乐偏好的(LeBlanc,1981),因此要使儿童能够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就一定要考虑他们音乐偏好的最佳形成期。有很多研究表明,对音乐风格的偏好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递减。如May(1985)的研究发现年长的学生显示出对所有音乐风格较少的偏好反应。在较早的研究中,Greer,Dorow,and Randall(1974)发现从托儿所到六年级的孩子中对流行音乐偏好的递增和对非摇滚音乐的递减,其中包括在古典、传统音乐偏好上的递减。在较近期的研究中,LeBlanc,Sims,Siivola,and obert(1996),Hargreaves,Comber,and Colley’s(1995)也发现对于流行和严肃的音乐风格的偏好都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递减。因此,在学前期,让儿童接触更多的多元文化音乐有助于儿童了解和接受多元的音乐风格,形成良好的音乐偏好。

三、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的实施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应考虑以下几点:

1.音乐活动应体现多元文化的内容联系

在现有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已经有了体现多元文化的实践,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第五条:“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够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课程内容和多元文化常常被分成两个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分。因此,将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音乐教育课程内容中,在音乐活动中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2.中西文化都要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得到体现

(1)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展望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我们发现,与国情相关的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种类,不约而同地成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侧重点。虽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但是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在我国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中应重视民族音乐。

(2)传扬世界音乐文化

欧洲传统经典音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欧洲经典音乐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之一,对于儿童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打破欧洲中心论并不是要抛弃欧洲经典音乐,而是要告诉儿童欧洲音乐不是唯一高尚的,世界上还有许多音乐都是非常有文化价值的。就欧洲经典音乐本身而言,它也应包括在多元文化中。欧洲经典音乐应是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此外,诸如北美地区(北美土著音乐、美国黑人音乐、美国英裔音乐),拉美地区(拉美各族裔音乐),欧洲地区(欧洲民间传统音乐),南部非洲地区(南部非洲音乐),中东地区(阿拉伯人音乐、犹太人音乐),南亚地区(印度音乐),东亚地区(中国音乐、日本音乐等),东南亚地区(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音乐)等地区音乐也应该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得以体现。

3.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顺利实施的保障

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的实施保障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纳入学前音乐教育;二是有关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教材内容要根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及时更新;三是幼儿园教师要具备适应、执行、完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