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汇报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近年来,市审计局不断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一是组织本市内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法规和《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时召开座谈会,加深理解文件精神,增强内审人员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审计知识培训班,提升内审人员的审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动员内审人员总结内审工作经验,撰写内审专题论文,开展经验交流,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四是帮助内审部门建立有关内审制度,规范内审工作程序,使内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一、建立制度,有章可循
市供电局领导重视内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市供电局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市供电局财务收支审核办法》等六项内审制度,使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内审计划,紧扣目标
为了强化内审监督和服务,使内审活动与经济活动环环相扣,每年初由内审机构提出初步内审计划,经过部门集体讨论,找准内审工作切入点,制订内审工作年度计划,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计划、财务收支审计计划、绩效审计计划等,促使内审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突出重点,力求成效
市供电局根据行业管理要求和本部门实际情况,连续几年开展新农村电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工程审计,组织有资质的单位和人员对这些工程进行审核,并出具《工程造价报告书》,审计成效明显.审核了424个工程项目,送审项目金额6145万元,审定项目金额5953.6万元,核减项目金额191.4万元,核减率为3.11%;xx月—xx月审核了311个工程项目,送审项目金额5983.69万元,审定项目金额5797.22万元,核减项目金额186.47万元,核减率3.12%。此外,该局还开展了试点性其他类型的绩效审计。
四、全程介入,注重跟踪
市供电局的内审工作不只是局限于事后审计,对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尤为重视。内审人员事前参加部门组织的各种材料采购、小型土建、议价竞争性谈判会议和废旧物资拍卖会议,行使内审监督权。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并定期检查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和跟踪整改情况,以巩固审计成果。
篇2
一、财务与审计的区别
1.概念不同。所谓财务从狭义上讲是指经营的价值计算,通常是以损益和财产计算为对象;从广义上讲则是指资金的运用和筹措业务,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对其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审计则是指具有超脱地位的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检查评价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2.工作重点不同。财务管理是指企业组织资金运营,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侧重于如何理财,主要以资金管理为龙头,全方位推行以量化考核为主的财务约束机制,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依据。而审计侧重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不只限于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监督,而是从人事、内部控制、环境、资源等方方面面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审计重点在于鉴证和评价企业的有效性。
3.监督内容不同。财务监督是指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与财务部门的其他业务连为一体,受其制约,不具有独立性。而审计监督则不仅仅对财务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检查,而且依据审计证据,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报告,用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再者,财务监督主要是日常的业务监督,是较低层次的监督控制。审计除审核会计资料外,更多的是与财务有关的经济活动,是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财务与审计的联系
1.内容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财务不仅要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监督这些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偏离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运作轨道,是否符合企业各项内控制度。审计则同样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企业的各项内控制度,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理合法及效益性。因此,审计实质上是对财务监督的内容进行再监督,对财务认定的内容进行再认定。
2.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财务人员在其管理过程中,对于发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向管理当局反映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改善经营管理。审计人员在其审计过程中,也会发现企业的管理弱点,通过向管理当局出具有权威性的审计报告,从而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范围都涉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财务在其日常管理过程中,一般都需要预先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财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防止和发现有关人员的舞弊贪污等违纪违法行为,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资金的安全与完整。而审计人员在其审计过程中,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效果,同样要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符合性测试。
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财务与审计都是企业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然要理顺并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财务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的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经济工作中的防护性、论证性、促进性作用越来越来充分的显示出来。而在现代国际国内经济的大环境下,尤其要明确审计的独立性,广泛宣传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地位。
其次,在部门划分上要单独设置,职责分明。当前,大多数的单位已经将审计部门单独设置,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单位将审计纳入财务部门的管辖范围,在财务部门设立审计岗位或下设审计处室,使得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分。这样一来,大大限制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损害,审计机构或人员形同虚设,审计工作也多半走过场,缺乏实质性意义。
第三,在协作关系上紧密配合,互相支持。财务管理是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搞好财务管理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审计工作搞好了,又会促进财务工作。然而,有的人却认为“审计是在找财务的岔,”因此,财务人员不愿主动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甚至闹情绪。这样就容易造成财务与审计部门关系紧张,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管理当局应尽量提供有利的条件,以使二者和睦相处、密切配合,把审计工作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中。
第四,在人力资源上加强对财务及审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培养。财务监督和内审人员要有“位”,首先要有“为”。打铁要靠功夫硬。财务及审计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法律的学习,在自身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配备,实现在岗位分工专职化、业务技术专业化、知识结构多元化,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机构,把审计的“谋士”和“卫士”的作用发挥在事前或事中,防患于未然。
篇3
一、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监督
必须设立几个工程相关的岗位管理人员,对整个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尽量做到“事前控制、事中介入、事后把关”的全过程审计监督。
(一)加强现场监理工程师的监督
监理工程师是一个专业性的行业,其职责是对整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利用其专业技术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进行每一道施工工序,达到质量合格后进行竣工验收。由于监理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为建设部门更好地完成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了保障。工程监理应该从工程开工开始,包括图纸的汇审、材料的选定、合同的修改或调整、施工过程的监督、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等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理工程师全过程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争议,监理工程师应及时调查,科学的作出判断,通过协商,以合同为准则,公正的作出决定。
(二)加强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的监督
为协调好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关系,建设单位需委派一名熟悉施工专业知识和预(结)算技术的人员(甲方代表)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甲方代表监督施工合同的执行,及时协助监理处理日常事务、向建设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对监理的签证进行现场监督,并且现场拍照取证、搜集等相关隐蔽签证资料,为日后的结算打下基础。甲方代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主要有:工程放样定位;隐蔽工程验收;图纸变更及签证;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各项工作;工程款拨付额的审核;参与项目的各种分项验收,主要包括基础验收、主体验收、各专项验收;参加分管工程的工程例会、工程协调会、工程竣工验收会、工程总体验收等。负责施工现场安全及文明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甲方代表单位对基建主管部门领导负责,定期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所作出的签证经主管部门领导签字盖章认可。
(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
在工程项目立项前,审计人员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测试,对拟邀请(公开招标)的投标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诚信度进行测试、评估。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突击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质按量进行施工,材料购进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监理和甲方代表的签证是否属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有关领导,并及时进行纠正。特别是隐蔽工程,在签证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进行现场勘察、拍照取证、丈量相关数据资料。工程付款必须严格按合同进行支付,并且经内部审计部门签字认可,否则容易出现工程款多付的现象,并且可以有效地杜绝单位主管人员虚立工程项目骗取单位的资金。内部审计部门内部也应建立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向内部审计部门领导负责并汇报工作,所作出的审计结论,必须经内部审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领导签字认可。
基本建设工程的预(结)算在送审之前,各个部门必须事先进行审核,并有审核记录。例:某高校在刚开展基建审计时,由于经验不足,主管基本建设的部门没有进行审核,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时,必须对每个分项工程都必须进行审核、测量,调查核实所用材料,工作量非常大,审计效果也不好,往往一个工程经审计后,结算造价在施工单位报价的基础上减少50%~20%。后来经过审计程序上的改革,要求监理和基建主管部门利用其对工程较熟悉的有利条件先进行审核,内审部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审计把关,既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又降低了审计风险。该高校还规定,基建主管部门审核后,如果审计部门再审减20%,基建主管部门就会受到处罚。经过改革,现在审计部门的审减率一般在2%~6%之间。
二、对零星工程进行工程招标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好方法
通过公开招标(外部招标和内部招标),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经济承受能力,比价格、比技术、比质量。工程造价自然会降到一个比较真实、合理的位置。
招标的工程,审计人员只需在施工前把好合同关,施工中抽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完工后只对增减和更改的工程进行审计,既减少了工作量,又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例:某高校的单身楼装修工程,在统一的图纸和招标说明书的情况下,限定了材料、工期、工程质量等级,4个工程队进行投标,最高报价38.76万元、最低为28.47万元,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定了报价28.47万元的施工队且签订合同为固定包干总价。结算时,由于更改、签证的项目不多,本来要用一个月时间审计的工程,几天时间就完成了。
对于用量较大、单价较高、没有当地信息价作为参考的主要材料、设备,以及进行高级装修而没有定额指导价的分项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市场询价、调查,确定双方都能认可的价格,这样,才能避免日后由于价格问题而争执不断、结算不了。
三、重视审计调查和取证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关键
进行基建审计的依据是工程图纸、工作联系单、设计变更、甲乙双方认可的签证、现行预(结)算定额、现行费用定额、合同约定的造价信息及有关政策。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以上资料收集审计证据。但施工单位往往利用小型土建、水电安装、维修及装饰工程没有准确的施工图纸的特点,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求施工方提交甲方认可的竣工图纸或是现场测量数据,全面地、充分地收集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实地测量取证时,必须采取严谨、合法、公正的手段。测量时审计人员、建设单位委派的现场管理代表、施工单位委派的代表必须同时在场。测量的结果必须经三方代表签字认可。例:某高校教师食堂维修,施工单位结算时报价45.5万多元,后经过图纸核算,实际造价31.5万多元,乙方通过虚报工程量,虚报价格14万多元。
篇4
外患内治、外忧内除可谓企业内审的根本和作用所在。有着10年财务工作经验的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泰集团”)内审部总经理邝志云认为,在企业集团中企业内审部其实是印证“墙里开花墙外香”这个道理最明显的一个。内审,顾名思义是从企业内部调整开始,将其优势效果逐渐向外延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之所以能够金玉其外,内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坚持机构独立性
在邝志云看来,运作比较规范的上市公司能使内审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2007年在香港上市的银泰集团为例,2009年即开始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团队。虽然此前一直建立内控、内审职能,但并不明确的部门设置给内审工作带来了很多没名没分的障碍。邝志云的加入让银泰集团将内审部从幕后移到了台前,明确了内审部的定位和双线汇报的工作模式,也让内审工作掌握了更多主动权。银泰集团内审部所采用的双重领导模式是一种比较适合的组织结构模式,即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专业领导下,内审部同时向公司高管层即时汇报审计发现和改进方案,在这种模式中,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业务上由总裁领导,其工作主要对审计委员会负责,总裁可以分配审计任务,但不得干涉审计事务。邝志云评价,这样的模式很好地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企业最高领导当局,如遇重大问题可以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不受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独立开展工作,保证了对审计事项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判断与评价。
与此同时,应该特别提醒的是,企业内审是要将企业中的隐患告知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进而影响存在风险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换言之,忠言向来伴随逆耳之嫌。目前全球企业中,仍然只有10%的内审负责人可以直接向CEO汇报,其他90%则仍然迂回在CFO与CEO中间,扮演着费力不讨好的尴尬角色。
变滞后为先知
企业内审的工作对象是企业经营,是一种事后审计。这样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在对风险控制上的滞后性。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就此甘愿将内审的工作置于风险发生之后。“为使关心前移,防患于未然,内审工作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检讨。银泰集团就是基于这样的标准处理内审工作的。”邝志云坦诚面对给予内审的质疑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邝志云解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检讨包括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需要管理层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把它演化成一种常态。有效的实时检讨,才能够保证风险控制的前移。在邝志云提供的一份集团内审工作示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内审部门为起点,上至董事会下到各个层级管理团队,都在风险管理的闭环控制当中。可见防微杜渐不单要从源头做起,还要回到源头上来。
此外,扩大企业内审工作领域,在以报表为根本的同时摆脱以报表为全部的工作形式是邝志云带领银泰集团内审部的又一突破。在银泰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现阶段针对财务的审计依然占多数,但要确保对财务数据来源的正确性,就必须从业务系统梳理出发,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审计。邝志云介绍,在集团内部内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对有高风险的关键点做标记,再回到控制体系中做预警,对没有妥善风险控制的流程要求管理层限期补充内控体系。邝志云提示这一过程中要特别留心沟通技巧,“对于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单刀直入直接将风险情况和可能的负面影响告知,当然指出问题不是根本,关键是要共同谋求改善,因此为业务部门提供咨询也是内审工作的一部分。”
对COSO推荐制度有较深了解的邝志云介绍,管理审计侧重于管理职能方面的审核,主要包括对计划工作、组织工作及控制工作的评价,而经营审计则侧重于管理决策方面的审核。两者相比较,经营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以银泰集团为代表的零售业态受行业特性限制,业务中会产生大量重复流程,这对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提出了挑战。同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象范围的大小是内部审计职能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的基础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该延伸到哪一些领域,关键要看企业整体组织发展的情况,不能冒然地为企业内部审计强加上若干不适合本身能力又不符合企业组织发展状况的工作。
独立是专业的保障
“当独立性被挑战,部门及人员的专业程度也同时受到质疑。”这是邝志云在回答为什么企业内审部门一定要保持独立原则时给出的答案。邝志云进一步解释,企业内审部门作为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自身利益方所在。对此,银泰集团内审部设立之初,就是独立于所有业务部门的,人员也是重新招兵买马建立而成,在行政级别上定位较高,就连邝志云本身也是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汇报。这样的不隶属原则从根本上保障了内审部在利益上不受制于其他任何业务部门。
邝志云这种对企业内审及风险控制的强烈意识不单来自于银泰集团上至下达的企业文化,也是她多年来财务工作的经验提炼。据悉,邝志云早在2002年服务于华润创业时就已开始推行风险管理理念,这甚至早于COSO最早正式的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一边是国企层层递进的复杂机构设置,一边是上市民企富于创新的灵活形式,二者虽然在行业及属性上均存在明显不同,但在面对风险管控上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内审对企业的风险管控并不是用企业性质来圈定的,而是基于从上到下对风险本身的认识。内审团队并非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汇报,而是通过对全流程的系统检讨、风险管控,将风险意识传递到各个环节,像镜子一样反射出问题,最终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邝志云点出内审环节的战略意义所在。
培养专业心态
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规范缺失的现象邝志云直言,事实上企业内审的优劣并不完全依靠所谓的标准,而是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素质来把控,将专业价值凝练在刚性的流程架构中。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邝志云上任以来一直审慎抉择的又一重点。
目前银泰集团内审部为自己设定的人才及业务标准均是参考COSO建议的同时从自身需求及业务特性入手。邝志云解释,尽管欧美成熟化的实践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但“一直被模仿就不可能有超越”,因此对国内企业内审人员的要求应根据国情与企业现状的不同亦有更据特色的标准。
篇5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内部审计 需求 有效性
1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对于内部审计的需求与期望亦越来越高,使得内部审计提升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及职能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内部审计职能仍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有效的关联性。认识到这些挑战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立足于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出发,及时评估与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关联性,调整审计战略和审计计划,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并实现价值增值。
2利益相关者期望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2.1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及其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2.1.1内部利益相关主体及其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管理层是公司治理的主要推动者, 早期的有关内部审计著作就把内部审计比喻成“管理层的耳目”,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以广泛的业务技术为基础,关注风险、评价经营效率并激励组织行为。在我国,管理层主要是要求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价值增值服务。
2.1.2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及其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外部利益相关者则是指虽然不与公司发生直接商事关系,但客观上影响公司或受到公司影响,公司必须对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监管机构、社会团体等。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情况并进行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必须要严格监管信息的披露。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见,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需求主要在于提供并确认信息。
2.2内部审计服务于利益相关主体的有效性
2.2.1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措施
由于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委托关系,使得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只有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使各利益相关者均能获得公允、真实的会计信息。相对独立的审计,可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师不仅可以约束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还可以督促管理层披露真实充分地的会计信息,以此来缓解管理层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2.2内部审计是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和战略控制的重要手段
为了防范管理风险的不断增大,公司应当在其公司治理体系中建立全面的内部审计制度。在1999 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全新定义,所以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面向未来的工作重点。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综合性思维、战略性目光及时发现和降低这些新风险的影响,通过自己的长项为风险管理献计献策。只有这样才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3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内部审计的改进
3.1要与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保持一致
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的传统服务对象,随着企业风险的不断变化和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也随之变化。内部审计需要不断关切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价值,甚至参与到组织的战略讨论中去,了解报告的相关内容和背景,在明确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兴趣和期望后制定相应的策略,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的对计划进行调整,这不仅能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兼顾各方的需要,还有助于综合性报告的提出。
3.2要更好地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汇报
要在审计委员会的章程中明确阐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和作用,以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要让董事会成员确信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加强董事会与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并定期向董事会成员汇报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董事会理解和解决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确保风险的良好管理。
3.3要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胜任能力
金融危机之后,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提供更加专业的意见,要求内部审计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性,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使得核心服务对象无法忽视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建议,帮助企业博得利益相关者公众的信任,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4内部审计改进过程中需要的支持
4.1协同支持。内部审计的成功依赖于各方的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和企业内部各方协同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第一,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运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需要对内部审计形成一致的意见,形成一份“使命声明”。 第二,要实现风险管理三条防线的相互协同。其中业务单位是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则是第三道防线。只有企业风险管理的三条防线对于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期望形成一致的理解,实现有机动态的协同,内部审计才能在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人力支持。随着诸如环境保护、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方面的风险领域的不断扩张,内部审计的构成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之外的人才支持。由于这些风险领域的专业性较强,使得传统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做到“样样精通”。解决问题的两条途径分别为:将内部审计岗位作为培训机会提供给重要岗位员工,然后再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岗位;或者将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外包给企业外的专业团队来完成。
4.3技术支持。内部审计想要实现从传统的价值保护到价值创造的飞跃转变,需要内部审计不断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以适应新的风险领域和利益相关者期望所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审计技术方面的支持。
5结论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虽然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形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使其从控制角色转变到改善组织风险管理的更具有挑战性的角色。随着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日益增长,使得内部审计不但能有效掌控风险,还能就广泛的风险和控制提供深刻的见解和建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成果转化 问题及制约因素 路径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90-02
一、内部审计与审计成果转化
《内部审计思想》和《企业内部设计指南》均指出:内部审计是指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其特点是:(1)范围和作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内部审计既要审查会计账目、会计行为和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更要注重审查企业的产供销等各项经济活动或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业务活动;不仅要实行事后审计,而且更注重实行事前审计;既要查错防弊,起防护性作用,更要注重为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起建设性作用。实施内部审计,有利于监督部门、单位遵守政府的制度法令,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协助内部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经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保证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2)从工作深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常设的专职机构,熟悉部门、单位内部的情况,并有充分时间有针对性地做细致的审查。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审计成果可以存在于审计工作之中,也可以通过音像、书面等形式表现出来。审计成果运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对象不是就问题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后,通过完善制度、修改政策,让未审计对象对被查处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整体上说,由于企业市场化不断加强,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真正认识到,在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未能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不少企业衡量内审成绩与查处力度往往侧重于: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查出多少违规金额等等,汇报材料最后上报领导了事。不注重内审成果的转化利用,没有把内部审计成果及时转化为推进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内审整改跟踪举措不力,内部审计起不到应有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为查而查,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内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审计结果过于笼统,定性不准;审计汇报多是停留在表层,缺少切合实际的比照、分析和总结。因而,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内审成果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及时转换利用。加上部分企业领导存在着重财务轻审计,由财务人员兼管审计等错误理念,使得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三、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的高度,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利用显得尤其紧迫。
总的来说,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和体制的制约因素。经济组织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审人员政治待遇、福利待遇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利益及体制方面的因素。(2)内在因素。一是操作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制度与实际偏差。二是取证不当。即内审要查问题并且要查证据。三是定性不准。主要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以及缩小错误程度等。四是内审质量不高。由于原始的检查方法和现有审计手段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3)环境因素。一是重要因素的制约。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是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二是保障因素的制约。制度健全,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三是观念思想制约。即:审计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的转化失去了推动力。被审对象认识欠缺,存在逆反心理。
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机制构建和路径分析
1.建立内审发现问题通报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针对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多少违规金额等等内审监督检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通报,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引以为戒。使一家企业的审计成果成为多家企业借鉴的依据,使审计信息辐射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为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而努力。各企业各部门也能对照通报的问题,举一反三,并从内部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
2.建立内审专报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建立审计专报制度,对阶段性重点的或涉及多家被审计对象的审计项目进行分析,不定期地以《内审专报》的形式报送行领导,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以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3.建立审计跟踪机制。以鹤煤集团供应分公司为例,该公司高度重视内审整改建议和措施的落实,自2005年起,每年年底,都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台账,将一年以来所开展项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报告,进行一一分析,逐条检查,看是否存在未整改到位的情况,计算整改率,找出问题症结,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
4.建立内审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保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议,相互通报前一阶段的监督成果,共同掌握被审计或被检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和转化的协调机制。
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可以扩大内审的影响力,提高还可以内审监督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内审队伍。审计成果的运用改变内审人员的思维路径,克服“就审计而审计”的观念,逐步建立以建设性审计理念引领内审工作。
五、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分析
如何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笔者认为有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的认识。针对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使大家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只有提高了企业领导的认识,才能使其有加强内部审计的动力和愿望,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2.建立内审责任追究制,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是内审成果转化利用的良好举措,没有责任追究,就没有工作落实。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要界定出职责,分清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直接责任,追究应围绕风险类别进行逐级分类,充分考虑各层级的风险源,理清性质,作出合理、公正的责任追究。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过程,也必须置于内部管理制度,每位内审成员应有相对应的岗位与职责,职责的履行应有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职责,自始自终坚持“审必果、果必用”的指导思想,视每一项审计为新的一次尝试、新的一次积累,注重每个环节,保质、保量全面地完成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威慑力影响到企业组织内部每位员工、每个层级。
3.建立有效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的执行和落实。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都有了一定了解后,应定期、及时向企业领导报告。审计报告要做到:第一,不能停留在罗列内控制度建立与否上,要上升到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劣上,分析内控制度体系能否驾驭整个业务活动,核对每一个违规与差错是否有条款与之对应并施于约束,科学合理地设计测试分析表和分析报告,及时提出修正建议,将内控制度评价工作列入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范畴,促进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推陈出新。第二,时间要及时。内部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反映出的问题越及时,调整和处理越迅速,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越有利。所以,内部审计应十分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要进行必要的审计后监督工作,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4.积极做好各方协调、沟通,打造良好体内监督机制。内审工作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与职能部门建立商议制度,商议要有备案,保障领导层就内审监督与职能部门的争议进行协调。要通过定期与董事会、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内部审计还要定期通报监督结果,取得领导重视与支持,规避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审计成果迅速转化利用。
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
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完善内审队伍结构。就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企业财务岗位转过来的,本身有着扎实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和实践,但内部审计毕竟不同于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企业的一个管理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有着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那种认为审计只是对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的财务审查,只是在年终对企业整体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解的看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内审工作比财务工作涉及面更加广泛、要求也更加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出现的许多新经济业务,作为内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年在企业内部工作,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较为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毕竟有一定的限制,对世界审计工作发展及业务信息掌握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要注意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精干队伍;要建立内审人员准入、交流和学习制度,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审查,保证在岗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合格人才。随着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内部审计队伍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把他们及时充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中,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尽快与国际连轨。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和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果实,审计成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并能够及时转化利用,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者的劳动成就;审计工作只有对审计中查出的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坚决查处,堵塞漏洞,防范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才算起到了应有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效防范企业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升级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世香.浅议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2.郑曼丽,开家将.关于深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实践和思考.金融会计,2009(6)
3.吴中春.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制约因素分析.甘肃经济日报,2005.5.16
4.陈思维.现代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子云,司徒永富.企业风险管理.商务印书馆,2002
篇7
1.开展分段审计,审计信息及时。
作为政府财政补贴的社会公益性企业,每年的损益指标完成情况事关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基层单位经济效益,因此备受上级主管部门、公司领导和基层单位的关注。我们把基层单位损益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审计工作重点,采取按季度对各基层单位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的方法,克服了过去年末一次性审计周期长、审计信息滞后、出现问题难以挽回的不足,为经营决策层及时提供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进行合同专项审计,降低重大风险。
为解决营运车辆更新资金问题,前几年公司采取对外合作经营公交的方式,吸纳引进购车资金3.5亿元。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政策下,政府投资日益加大,公司经济业务规模和资金流量成倍增加。为保证国家和企业资产安全,我们把公司对外合作经营营运线路的经营管理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在经营活动初期,我们对15条线路的经营合同进行了严格的审计,将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提出在集团公司内实施统一规范合同文本格式,明确办理流程,建立了各职能部门联签制度。结合季度审计,对乙方履行合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约问题及时通知对方,设定时限,定期复查。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努力下,加上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合作企业最终都按合同条款履行了义务。这项工作的落实有效规避了重大风险。
3.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遏制违规事项。
经济责任审计有着不同于其他审计项目的特殊性,具有任职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广、内容复杂等特点。通过审计进行了解、评价,并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并非易事。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准确划定工作对象的责任区段。第二,以责任人在实际责任区间的资产变动情况、往来账项的可靠性、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同是否履约为主要内容开展审计,在审计中协调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4.探索交叉审计,拓展审计范围。
探索的实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几年来,公司从实际出发,建立专、兼职内部审计队伍,开展交叉审计活动。将21个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人确定为兼职内部审计人员,这样在集中审计时由审计部人员牵头,将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分组参加审计活动,兼职内部审计人员不分配本单位的审计任务。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交叉审计活动,能够使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审计工作,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增强兼职审计人员规范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扩展内部审计工作覆盖面和参与人群。
5.开展业务咨询,坚持走访基层,审计重心下移。
我们坚持在审计工作中开展业务咨询活动和走访基层单位活动。不放过可能存在的任何疑点,力求审计监督无盲点。审计业务咨询采取全天候接待方式,遇有疑难问题先在审计部门内部进行讨论,有时也向有关专家和兄弟单位请教,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审计咨询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方便了各基层单位,使其业务上的难处有处可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错误处理业务;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督促审计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作用。审计部每年到基层单位走访率均达到100%以上,通过走访不但能够掌握各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同时也拉近了与基层单位的距离,让对方更加了解审计工作,接受审计工作。
二、几点体会
1.服务大局,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围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于乘客需要,保证市民安全、快捷、舒适出行这个大局。这个大局是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部审计应紧紧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管理难点、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合理安排审计项目。
2.领导重视,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工作得以稳步发展,除了靠审计自身的努力外,还要有和谐的环境来保障。我们始终把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特别注重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努力实现审计工作在快乐中进行的目标。多年来,集团公司领导一贯重视、支持审计工作。把为审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当作对加强公司管理的一项战略来落实。尤其是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政策下,政府投资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集团公司领导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把内部审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每年都把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公司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公司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求,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内部审计部门遇有重大问题随时可以向主管领导汇报,领导充分尊重审计意见;在集团机关实行定编、减员的情况下,为内部审计部门增加人力;领导对内部审计人员生活上也很关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内部审计人员做好审计工作增添了动力。
3.关口前移,主动介入企业经济管理重点领域。
我们坚持审计关口前移,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通过主动介入管理流程,发现经济管理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将权力寻租思想消灭于萌芽。一是以经济责任审计为载体,介入权力运行,通过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二是以工程结算审计为载体,介入工程管理,通过严控工程造价,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维护企业权益。三是开展多项专项审计和绩效审计,掌控集团二级单位经营管理现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四是以合同审签为载体,介入合同管理,规范企业经济秩序,规避合同执行风险。五是介入招标管理,通过参与企业基建、大宗物资采购,强化对招标行为合法性和规范性的监管力度。六是介入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强化对报废理由合理性、报废流程合规性的考核。
4.完善制度,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我们把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方法,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工作来抓。2009年公司本着“加强管理,强化控制”的原则,开展全公司的“流程再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审计署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对以前执行的有关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
5.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部审计层次和水平。
篇8
一,加强学习,更新审计观念
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对学校资金运作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审计观念。今年初,省教育厅下发了积极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文件,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认清形势,自觉地成为审计工作转型的实践者。二是更新审计内容,在年度工作中增加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项目,使同志们能逐步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后的工作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内审工作
在新的形势面前,审计工作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要转型和创新。本年度中对我校的基建工程项目: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中介机构;与中介机构签订了委托合同;对内审人员进行了项目分工。在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中,我们加大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参与了合同的咨询;主要材料的比价采购审计;工程进度款的审核;隐蔽工程的验收;已完工程量的签证验收;工程变更的确认等重要环节。通过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将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由事后向事中,事前延伸,做到了关口前移,同时为工程决算积累了原始资料,以便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参与招投标项目,物资采购验收项目,维修工程验收签证项目160余项;监督签订经济合同
60余份;涉及资金近5000万元。通过以上工作,充分发挥了内审工作服务与监督的职能,使我校的内审工作在维护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审计,全年共开展基建维修项目76项,其中:委托审计14项,自审项目62项。全年审计资金总额1939。83万元,定案资金总额1832。16万元,审减额
107。67万元。一年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科研工作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了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查和监督,开展科研经费审鉴7项,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效益。根据领导的安排,对我校50年校庆捐赠资金和学生突发事件的费用列支进行了专项审计,依照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审计准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写出了全面详细的设计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配合完成了年终班子及中层个人考核工作;干部竞聘的监督工作;人员招聘录用工作;职称评审监督工作;学校新生的录取工作;各种考试的监督工作;各项评先树优的考评活动。通过以上工作的参与,规范了办事程序,避免了不正之风。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廉政意识,坚持审计业务公开透明,发扬和保持了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强化审计业务,提高综合审计工作能力。年中所有人员参加了会计和审计继续教育培训和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实现审计工作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对策
一、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为防止局部利益可能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由本部门或本单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对各职能部门、分子公司、办事机构的经营活动或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和鉴定,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达到内部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1、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1)监督企业活动的合法性。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以维护国家法纪。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还要监督企业内部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遵循程度,保证企业所拟订的规范得以高效率运行。
(2)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因此也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方面。内审人员通过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以衡量和确定企业信息和其它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报告制度的可靠性。
(3)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审查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全面、有效、及时,有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内审人员及时将审查的结果向管理层报告,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企业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使管理层明确症结所在,尽快处理,保证企业运行的效率。
(4)监督被审查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经济责任的审查。具体到内部审计,则表现在内审人员在本企业管理层的指导下监督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经营中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内审人员将他们监督的情况向总公司汇报,可以作为评价各部门和下属公司业绩的依据。
2、内部审计评价职能
(1)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控制内部其它要素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履行其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健全性、适当性进行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为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查,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总体业绩,并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问题所在,有利于管理层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
(3)评价企业的效益。企业的经营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必须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内部审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目标与方针是否适应了企业及环境的要求,是否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以此来确定企业的方针、程序、标准和道德准则。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形成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应政府法令要求而建,这种建立内部审计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但是由于这是由外部对企业施加的压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较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我国的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内部审计机构不可能独立于厂长经理之外,这使内部审计部门为经营者服务,在厂长经理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其独立性荡然无存。同时,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若发现有关重大事项,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这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完全一致阶层的领导①,同时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实际上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结果使内部审计处于两难境地,最终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会偏向与从事内部审计人员物质利益有关的一方。
(二)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使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隶属于财务性质,从而归属财务部门领导,虽然政府也曾多次提出财务与审计分立但大多数仍是一班人马,这使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成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其公证性就可能受到质疑。
(三)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我国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还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个增加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而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从心理上排斥加强内部审计的观念。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东拼西凑,造成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企业领导不但不能有力地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反而不断削弱内部审计的力量,使内部审计制度发展缓慢。
(四)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偏差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数是事中、事后的查错补漏,而内部审计的真正的任务是通过事前的预测,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促进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则根据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的资料信息,内部审计人员的意见制定经营决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事实上无论经营者还是内部审计人员都未能做到。
三、改善企业内部审计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的关系
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财经纪律松弛,存在“小金库”、账外账、截留收入、乱摊成本、乱投资等违规违纪行为。因此,我们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必须扩大审计工作覆盖面,对有关事项要全面详细审计。同时,在经济效益审计、内控制度评审、工程项目审计等方面又要学会运用抽样审计技术。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技术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实践中,我们要将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在详细审计过程中,对非重要事项可以实行抽样方法,遇到重要事项必须详细审查取证。
(二)正确处理好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与主动争取领导支持的关系
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和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各级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特别是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审计,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布置审计任务,处理审计查出的,这是对审计工作的最大支持,也是企业审计工作的关键。内部审计工作应围绕企业效益和领导关心的问题大胆开展工作,及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好建议,并积极向企业主要负责人汇报情况,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各级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开拓审计领域,做出审计业绩,用审计的成果来赢得领导的支持重视,提高审计权威性。
(三)正确处理好合规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关系
合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针对部分企业核算不实,财务收支中弄虚作假的情况,严格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效益审计作为审计的主要标志,是内部审计生命力之所在,必须作好内部审计工作。
四、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及完善措施
(一)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审保障,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工作规范等目前尚未制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政府审计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已陆续颁布了三批,政府审计工作规范也已颁布实施。相比之下,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制定企业内审的法规,保证内审的合法身份,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内审人员有章可循,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加强制度建设
内审机构要结合本企业特点,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等。被审查的基层单位也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配合内审工作。内审人员经过对有关制度的审计,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以促进内审工作规范化。
(三)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1、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展
(1)监督时空范围的拓展。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表现在财务审计内涵的衍变和审计外延的扩展。就目前而言,财务审计仍是内部审计的重要,但已由注重合法性的审查转向强调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内部审计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低效率和不经济的制度上。另一方面,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已涉及到企业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成为直接服务管理活动的一项工作,客观上要求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以便及时防范和发现威胁,消除单纯事后监督的时滞效应,将可能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监督重心的转移。现代内部审计已开始转向以经营审计为主导的管理审计。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依赖智力资源和知识创新,知识正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远远超过有形资产。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侧重于无形资产,突出对技术资产、人力资源等知识资本的审查,做到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现状。
2、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发展
(1)风险评价日趋重要。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相应的内部审计在执行评价职能的过程中,不同活动的相关风险就成为关键的因素。内审人员要先行评价活动的风险,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获得的新情况修正最初的评价,即将评价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以确保企业经营者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评价目标的深化。内部审计发展的管理导向型趋势,使内部审计不仅要评价企业已有的经营成果,更强调评价企业未来决策的适当性与可行性。评价主要关心与决策有关的关键性因素,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各种物力、财力及人力资源,资本的适当性,预算及战略计划,各级管理人员的能力。
(四)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一致,所以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两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1)监事会领导的模式:由于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即没有经营管理权,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这种方式的最大不足是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定,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的。(2)总经理领导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它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比较而言,监事会领导模式的领导层次较少,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首选。三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因较少采用,故不做具体。
(五)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它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方面要精通会计业务、熟悉本企业经营,也表现在思想方面要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能够同企业内部的违纪违法及腐败行为作斗争。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经常进行有关业务培训,使整个内审队伍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从而提高内审质量。
:
[1]刘三昌主编。企业内部审计技术[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2]张彦主编。内部审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审计整改
引语
审计整改是审计成果及应用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内部监督执行力的关键,是改进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方式。现代企业尤其要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审计整改的过程就是改进审计发现的各种问题、接纳改进建议、落实改进建议,让审计监督的制度体系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过去的审计制度在国营企业、事业单位等较为普遍,在现代企业中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制度的缺陷也阻碍了审计整改的落实,因此可以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缺陷中寻找加强审计整改的途径。
一、制约企业审计发展的因素
现代企业和国营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还有产权方面的差异,而产权方面的差异又会导致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也会有所不同。企业的审计工作是企业治理反馈、监督的中心,审计工作的运行机制和企业的内部结构有很大的关联。现代企业产权结构有主体明确,清晰,封闭性和单一性的特点,企业为较少的投资人所有,股权集中。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难度加大,资金需求量增加,所以我国现代企业有融资困难的劣势。企业为了融资,开发产权是必要的选择,所有从理论上来看,产权结构会随着企业的扩大而逐渐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封闭势必会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也必然妨碍企业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企业产权的开放,才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和审计整改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企业审计整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观念落后问题。普遍有一种观念,简单认为审计整改就是审计部门的事情,和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审计的独立性赋予审计部门检查、监督和评价职能,审计部门只能扮演“裁判员”角色,相关职能部门才是“运动员”。
二是人员素质问题。审计部门简单地认为审计整改工作是被审计单位的事情,后续跟踪审计难以真正落实,“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敷衍了事,应付整改,造成审计与审计整改两张皮现象。
三是领导重视问题。在审计整改的过程中,能否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非常关键。只有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才能促进审计整改顺利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四是从机制上看,审计整改的口号叫的响亮,但实际可操作的机制落后,没有完善的整改机制和体制也成为制约审计整改的关键。从认识上看,审计报告出具后就认为审计项目已经终结,实际上还有审计整改的流程,还应考虑根据审计整改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专项审计或跟踪审计。
三、加强企业审计整改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认识,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体制机制。首先我们应改变过去陈旧的审计观念和认识误区,强调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职能,充分认识到审计整改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审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将审计成果应用到各个业务领域,防微杜渐,惩前毖后,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职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完善审计整改的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操作指南或实施细则,规范审计整改工作流程,让各个职能部门有章可循,不做无头苍蝇。
(二)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监督工作。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互相配合与协作。一定要增强审计人员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权责问题,做到及时汇报、沟通、反馈、监督等工作。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通知对口的部门协同整改。审计整改工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屡改屡犯,形成顽疾,因此上级监督部门在审计整改后,还要做好定期回访、监督工作,对审计整改内容进行督促和检查,使审计整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为了确保审计整改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落实,企业应成立由公司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督查组,督促、监督审计整改的进行,并做好相应的沟通协调工作。对于审计发现的重大管理问题,应通过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等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整改通知,同时在审计工作会或职代会上进行通报批评,引起各层级单位的重视和改进。
三、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创造良好的审计整改环境
国际内部审计的三大发展趋势包括重新介入内部控制、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前两大趋势强调的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最后一大趋势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多地契合于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因此,审计整改工作就必须顺应审计发展的趋势与当前的企业实际情况,树立审计服务理念,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提升审计地位和认同感,为审计整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切实让被审计单位从“被动接受审计”到“主动接受审计”、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整改”。
总结:总之,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一定要增强各级领导及审计人员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权责,做到及时汇报与沟通;加强审计整改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从制度着手,规范审计整改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顺应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为审计整改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实现审计服务职能,让审计工作深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提升审计地位与认同感,更有利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韩林;加强审计整改落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J]发展月刊 2011(8)
[2]鲁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 2010(13)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
- 上一篇:法制宣传月活动情况总结
- 下一篇: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