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9-02
一、注重音乐审美,提高欣赏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审美情境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推行音乐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有关的音乐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以“学科本位”思想为主导,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指引,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避免理论知识所带来的重复单调。在音乐技能学习以及实际操作中,应尽量简化训练过程,引导学生感知歌曲所带来无穷魅力,在反复倾听与练习过程中,从内到外领略音乐的美,试着用情绪控制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二)采用科技手段,丰富审美感知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于大部分的基础学科中,而音乐是一门非常需要借助设备进行授课展示的课程,多媒体应成为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各种类别的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音乐教师需要有较强专业能力,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打造一堂声、像、图为一体的优质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音乐,同时为以后的音乐之路做好铺垫。
二、注重音乐引导,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结合音乐审美,激发创造思维
创新思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发育还不成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地引导与指引,努力开发其音乐天赋,使其发散创造性思维,切忌给予打击,泯灭学生心中的音乐梦想。每个人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更谈不上对与错;当学生提出与教材内容不一样的观点时,教师应积极给予鼓励,甚至可以给其平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选取合适的歌曲进行改编与创造,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趣味性,带给学生一种创作性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结合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
合作学习小组是新课标中推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同样也是适用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乐器带入课堂,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去认识这些乐器,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研究这些乐器的不同特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音乐海洋里进行艺术思维的碰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音乐拓展,体现音乐文化
(一)结合生活体会,感受音乐魅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音乐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音乐知识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接触。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家里,音乐几乎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去留意生活中的音乐,感受生活赋予其不一样的涵义,学着聆听音乐,感悟生活的美。教学不能只限制于课堂,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走近自然、社会,甚至可以去感受一些民间音乐,寻找音乐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力,也为学生未来系统化地学习音乐做好了铺垫。
(二)贯穿音乐精神,融合其他课程
学科整合,是要求将音乐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和综合竞争力。小学期间,语文、数学等属于专业课程,需要学生的投入主要学习精力,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闲暇之余,可以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这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对学生感悟、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地帮助,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一条高效率、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新途径,同时为学生终身的艺术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凤.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 才智,2013,16:16.
[2]马春玲. 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音乐时空,2013,09:123+125.
[3]李玲.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44.
篇2
一、主体探究式
(一)要鼓励小学生进行音乐表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特点,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以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其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充分尊重小学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不会以自己主观的、唯一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好”和“不好”的模式化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小学生的艺术表现。总之,如果我们无视小学生音乐能力表现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无视音乐表现的个性差异,要求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水平,不仅违反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更有可能扼杀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二)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小学生的“学”
把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小学生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思考方法,独到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小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小学生在演唱、演奏、表达中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游戏活动式
小学生音乐教育游戏活动式,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小学生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一)内容的游戏性
1.活动内容多样:每个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
2.活动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
3.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活动化:每节教育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训练小学生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
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教师即兴用歌声问小学生,小学生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小学生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发声。
(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通过多种形式让小学生感受作品。小学生在这种多样感受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小学生一直高兴地在用心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产生了爱小动物的情感,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小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小学生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三、环境互动式
小学生从小在音乐的家庭内长大,较在非音乐的家庭中长大的,当然更能接近音乐。现在的人大多数都很爱好音乐,并且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许多较具水准的音乐会与演奏会,虽然票价昂贵,但是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其他如家庭中喜爱购买乐器,和鼓励小学生学习音乐,这都表现出现代人对音乐的喜好。以前的人都以为音乐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只有少数懂得音乐的人,才了解它的价值。小学生在学校可以得到老师正统的音乐指导,可是音乐却不能被关闭起来,如图画和故事可以由成人选择好的给小学生欣赏,而音乐却没有办法被控制。如邻居和街上的靡靡之音,小学生听了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着唱。因为成人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小学生却没有,因此在学校里老师虽尽力教导,然而社会人士如不加以注意,也就无法约束它。
篇3
提出“情趣导向”可归因于两个方面:①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不可能遵循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②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需要突出音乐教学在优化他们非智力因素上的功能。本文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为例,探析音乐课教法。
一、对情趣导向的解读
在建立情趣导向下的教法构建时,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情趣导向”。从笔者的本意出发,“情趣”二字可以分解为情感和趣味两个词语。以这两个词为对象进行解读。
(1)对情感导向的解读。一般而言,情感可以从“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两个方面体现出来。而针对小学生的情感导向来看,则在于激发起他们的利他之心。具体包括:关心身边的人和物,以及融入到祖国大家庭的情感之中。如在儿歌《牧童之歌》教学中,通过阐述它所来源的地域和所在地域的风光,便能实现情感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但实践表明,许多同行在讲授相关课程时都未能挖掘出歌曲的衍生价值,而这就会降低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对趣味导向的解读。不言而喻,趣味性是增强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元素。正是有了这种趣味性,才使得孩子们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发挥出了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提炼出其中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其关键仍在于根据歌曲所要反映的意境,而进行的情景模拟教学。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学中,通过模拟出草原、牛羊的环境,进而来满足孩子们求新、求奇的心理。
二、解读基础上的教法构建
以上从两个方面解读了情趣导向的内涵,它也为教法的具体构建提供了思路。由此,以下将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1)教学主体方面。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因此需要分别进行问题讨论。针对教师而言,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全方位把握歌曲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歌曲所反映的意境、歌曲所诞生的区域,乃至歌曲作者的有关情况等,这些都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支撑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减少他们对歌曲相关信息的陌生感,也应要求其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来进行准备。
(2)教学客体方面。上文已经指出,情趣导向中的情感与趣味是相互影响的。即正是有了情感激发,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此时,就需要着手完成情景模拟工作。从现阶段各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出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功能。从而,通过视频、PPT向学生们展现出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样就能极大的配合《牧童之歌》的教学。
(3)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应以是否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为此,同样需要围绕着他们情感的升华,以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实录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牧童之歌》为例,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录进行案例分析。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播放新疆风情的歌曲。①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的音乐是哪个民族的吗?②通过PPT进行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新疆民俗文化。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进入新疆去感受那里的气息。③探索手鼓的打法。教师拿着手鼓敲击着,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乐器?师:在新疆,手鼓是人们唱歌跳舞时最为常用的伴奏乐器。(小组交流手鼓的打法,每组派代表示范) 此时,已经激发起了学生们的情感和兴趣。
(2)歌曲教学。①导入歌曲。通过疑问句指出:刚才和着鼓声的音乐美吗?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新疆民歌----《牧童之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欣赏这首民歌,仔细听,你听到歌中唱了什么内容呢?(天山、草原、牧童、马儿)。此时,多媒体大屏幕应有相对应的风土人情。②教师首先示范演唱歌曲。③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跟着学唱歌曲。④全班一同朗读歌词。
(3)欣赏《牧童短笛》。①导入: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②感受《牧童短笛》与学唱《牧童之歌》不同之处。
篇4
关键词:远程教育;农村;教育活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89-01
新课改如春风,给教育行业带来了许多生机。春风过去,“远程教育”这颗新芽,正吮吸着雨露和阳光,蓬勃的发展了起来。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让教育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新事物的产生与运用,总会受到人群的驱逐与排斥。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与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密切相关的我,在此,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有它自身的好处,能让学生学得塌实牢固。在我走上讲台后,我逐渐接触了“课件”“大屏幕”“投影仪”等词语。现在,在“远程教育”做得轰轰烈烈的情况下我又认识了远程教育硬件配置下的操作运用模式。
现阶段所谓“远程教育”,就是在农村学校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和卫星教学接收点,分三种模式。如何让这些设备在教学得到充分的运用呢?
1.教师角色转变,课堂轻松自如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必须从教材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转变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当我们学校刚配齐远程教育设备时,很多教师认为那只是“配眼”,不起任何作用。后来,当成套光盘及从卫星教学接收点上下载的资源井然有序的呈现在老师眼前时,老师才意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好处。
那是我听的一节随堂电教课。这位老师上的是《三克镭》,他运用的是远程资源中的“课堂实录”。其中对于居里夫人的介绍让我深受启发。当这位老师提出:你对居里夫人了解多少?把你的了解告诉大家时,教室里几乎无人举手发言。但是,通过播放课堂实录,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学生说得有条不紊。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居里夫人的了解,为分析课好了准备。整堂课中,这位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按“暂停”,做恰当的引导,然后让同学们听远程学习伙伴的交流,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拓展了视野。整堂课这位老师显得很轻松,学生学得很有趣。这不正是教师角色转变的结果吗?
2.原汁原味用光盘
原汁原味用光盘这种运用方式对于模式一的教学来说不失为 一种好的方法。我们现在使用的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光盘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研制的,凝聚着国内外的课程设计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的智慧与心血。在我们教学资源欠缺的农村地区,教师课前观看教学光盘,利用教学光盘进行备课、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
一张张光盘为农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口,利用光盘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音乐》《品德与社会》《英语》等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水平不高、师资不足的问题。如《音乐》这门学科,在农村的小学中专职的音乐老师很少。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光盘,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有关知识及懂得音乐艺术。这样就可以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及充分落实素质教育。
3.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生活中大多数上了年龄的教师望“网”却步,要在茫茫网海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无疑是“大海捞针”。然而有了远程教育资源,让老师们省事了不少。打开“远程资源浏览器”,按照学科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可是,上面有:教案、课件、教学实录及课后拓展题。这些我们都通通收入囊中吗?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加以整合。模式二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就是从众多资源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最适合班上孩子特点的资源,再经过适当组装筛选后进入课堂的吗?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很好。通过校本培训——远程资源的运用及整合,很多教师都掌握了其方法。这样以来,教师对远程资源的运用就如鱼得水般了。
篇5
一、师德
热爱教育事业,从教26年来,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遵纪守法,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关心爱护学生,经常为生病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从来不做有偿家教。
二、读书
读书、教书、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作为教师,读书至关重要。一个教师不读书是走不了多远的。读书是增加底气,有了底气才谈得上灵气,才有豪气。这一年我主要读了《诗意语文课谱》《中国新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王崧舟讲语文》《此生未完成》《活着》《活着已值得庆祝》《于丹趣品人生》《书生傻气》《中国智慧》以及教育报刊杂志。读名人传记,激发自己走向成功的欲望,同时在名人传记中体悟到“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教育名着,走进教育家的心灵,领悟教育的真谛。读文学名着,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底蕴丰厚起来。读教育报刊杂志,掌握最新消息,知道同行在研究些什么,研究得如何。
三、教书
我喜爱语文教学,精心准备每一节语文课。我的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也对我的语文教学给予很高的评价。我给家长写了四封信,谈孩子的语文学习问题,深受家长的好评。我乐意传播自己的教学经验,经常应邀外出讲学:3月,在郑州作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4月,在浙江大学作报告《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5月,在无锡市芦庄第二实验小学作报告《语文课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7月,在上海作报告。9月,在四川大学作报告。11月,应邀赴广州讲学,老师们反馈:“诸老师是一位拥有深厚文学和教学功底,富有爱心、童心和耐心,风趣但不失严谨,能走进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四、写作
作为教师,既要活得精彩,也要写得精彩。勇于探索、勤于笔耕。今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文章:《在徐州上课》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第4期;《一路寻梦》发表于《江苏教育》第5期;《月光启蒙教学辩课》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第6期;《小露珠教学实录》发表于《小学教学》第8期;《让童年与鲁迅结缘》发表于《新语文学习》第5期;《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
五、管理
身为副校长,谨记二十一字方针:“定位、到位、不越位;跟从、听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配合校长创造性地做好分管工作。做好省级课题《激励教育背景下小学学习共同体研究》开题工作。“着眼校本,着力课程”,抓好校本课题、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现代与经典”组委会合作,成功承办第15届“现代与经典”名师观摩会语文、数学专场,锻炼了青年骨干教师,全员培训语文、数学教师,展现学生风采。鼓励教师,为教师修改、推荐论文,魏峰老师的论文在我的推荐下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第12期,张效杰老师的于《通俗歌曲》第11期。为浙江大学校长研修班作报告《校长的“三导”修炼》,受到一致好评。
六、带徒
诸向阳名师工作室于XX年9月成立,在认真开展“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XX年工作室继续踏实前行。今年,诸向阳名师工作室搭建平台,让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共同成长。5位学员上区级以上展示课,多位学员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篇6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情感思维体验法;互动交流谈话法;感受美;鉴赏美
一、教学方法的探究
1.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者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
学方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选用合理的、优良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正确的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教学无定法
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就随之改变,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判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或者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优或者不优。美国学者G.O罗格就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不止一种,所有良好的教学均是情境性的,因视学生的不同而异”。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探究
1.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多年对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究,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学习并非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它涉及到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2.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问题
长期以来,美术教师都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但遗憾的是在我们实际的课堂中,教师缺乏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甚至形成一讲到底的“满堂灌”“一言堂”。可想而知,学生一则对欣赏课毫无兴趣,二则学生的语言必然匮乏,面对艺术品,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用“喜欢、好看、漂亮”几个词涵盖各种复杂的感受。语言到此为止,只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对作品的主题、背景、文化、历史等方面均没有做出反映,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掌握。
三、观摩课例,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新方法
1.课堂实录
如在《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中,教师首先选用《英雄》中的插曲,让学生在听觉的角度去感受一下气势雄宏的宏大气势,并以一句平和的日常语言:“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谈自己的听觉感受,孩子自然而然就说出了“宏伟”、“浩大”、“壮观”等场面描述性的词语,而非教师直接告知。这种切身的感受,较之前苦口婆心地讲几分钟更让学生易于接受且长时间印象深刻。
课堂第二环节,教师出具了一个秦俑的头像(仿制品),让孩子们用手触摸,触觉神经告诉每一个接触艺术品的孩子,它的雕刻是多么地细致入微、传神入画。这就为后面教师分析讲解秦俑的写实性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课堂的重点欣赏部分,师生的欣赏语言更是超向专业化、感情化。如在欣赏秦俑的发式、动作、表情时,教师引导“官于兵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这些类似闲聊的语言,让孩子们的语言文字一下子都打开了:“将军俑表情沉稳”、“士卒俑都会穿有精美的盔甲”、“跪身俑的神情很专注”、“这个俑它的眼神似乎陷入了沉思,战事之余,他也许是在想念他远方的亲人”、“军吏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止不住的学生发言,很专业、很人性化、很让人羡慕!“想不想体会一下他们的状态?”师进一步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做秦俑的四种动作,进一步感受、体会各种秦俑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秦朝时高超的写实技法。“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一次整体的欣赏”,教师利用幻灯片播放秦陵,深化学生的感受。“这些都是劳动人们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面对它,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师的引导。“我们应该好的保它”“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它反映了我们国家辉煌的一段历史”“我们应该珍爱它,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我们应该让它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我们的成果,分享我们的喜悦。”又是一番充满爱心、充满童真的“会”。
本节美术欣赏课中切实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分析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发表个人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充满儿童欣赏的趣味性。
2.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1)情感思维体验法。怎样才能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发挥情感思维的作用呢?从教学实录可以看出,教师主要从以情感受、以情体验、以情评价三方面去操作。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以《英雄》中的插曲,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宏大的气势,并让学生谈自己的听觉感受,自己表达感受;课堂第二环节,出具了一个秦俑的头像(仿制品),让孩子们用手触摸,触觉神经让学生感受此件雕刻是多么地细致入微、传神入画;在课堂的重点欣赏部分,教师的语言引导“官于兵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心灵的体验,换位反思;“想不想体会一下他们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做秦俑的四种动作,进一步感受、体会各种秦俑之间的差异,通过模仿,运动神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雄宏的宏大气势。
(2)互动交流谈话法。互动交流谈话法的优点在于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小学美术欣赏课,要上的受学生欢迎,除了要让学生前期预习(如查资料等途径了解作品、解释作品主题、历史背景、探讨画家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视听媒体,把视觉感受、艺术语言、日常语言,通过多层次的信息传递。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65-02
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音乐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祖国的诸多民族风俗和舞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本人以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感受搜集了一些音乐素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爱我中华”这个音乐课题来设计一节音乐欣赏综合课。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让我惊讶无语的场面,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课前本人精心地设计了本节课。我用多媒体向孩子们展示了各民族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并在孩子们陶醉的时候,把《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按节奏念给孩子们听。听着、听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小手。当多媒体播放这一首歌曲时,有一些孩子居然能跟随音乐哼唱起来了。紧接着,我请全体学生坐好,请大家随音乐整齐演唱。唱着、唱着很多学生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于是我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特长,和孩子们一起高兴地唱着民族歌、跳起民族舞。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即兴舞蹈起来……
跳着跳着,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要么一个人自我欣赏式地舞蹈、要么两三个凑在一起舞蹈。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是男生和男生一起跳就是女生和女生一起跳,全班没有男女生混合舞蹈的场面。当时,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祖国各民族的风俗人情以及民族歌舞,旨在教育孩子们要把各民族的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具有民族团结的伟大精神。可是,结合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他们连身边的小伙伴都不愿意亲近,就更不可能把那些不认识的、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我开始思考:能不能让孩子们之间主动拉起小手呢?
我拍了拍手,让孩子们坐下来,说:“我们的教室真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刚才像兄弟姐妹一样伴随着音乐尽情歌舞,但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哥哥和妹妹跳、姐姐和弟弟跳呢?你们可以告诉我原因吗?”
此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还有的女生在窃窃私语,更有一个男孩“腾”地一下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老师,男生和女生不能拉手的!”
“谁稀罕和你们拉手?真是的!”一个气嘟嘟的女孩回应道。
这下子好了,男生和女生当着老师的面开始争吵起来,良好的课堂气氛立刻变成了“菜市场”……我提高声音分贝,好不容易才让他们安静下来。
我问:“为什么呀,为什么男女生不可以拉手?”
这时候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男女授受不亲呗!”
突然,一些让人觉得哑口无言的回答出现了——
“老师,我妈妈说男女生拉手就是谈恋爱了。”
“老师,拉拉手就是……就是结婚了……”一个孩子非常腼腆地说着。
“哈哈哈……”所有的孩子放声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这些回答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
难道就让这种负能量在学生之中继续蔓延吗?我转念一想,问学生:“这么说,你们父母亲的手你也没有拉过了?”
“拉过,拉过,爸爸妈妈是亲人,这种拉手没有关系的!”
“嗯,那老师想知道你和你们的兄弟姐妹是不是不拉手呢?”
“拉过……”“不拉……”
“为什么?兄弟姐妹也是你的亲人呀?”
“呵呵呵……”孩子们顿时不说话了。
“同学们,刚才老师说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少数民族儿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假如他们来我们这里作客,那你会不会拉他们的手唱歌、跳舞呢?”
“会的!会的!”
“噢,这就奇怪了,老师觉得我们五(1)班的孩子在一起,每天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个温暖的集体,但是,现在你们连手都不愿意拉,你们肯定是不喜欢这个大家庭了!”
“没有,没有,我们喜欢!”
“既然大家都很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那这个家庭里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你们连平时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的小手都不愿意拉起来,还能拉起那些未曾谋面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小手吗?说明啊,你们刚才是骗老师的!”我故意看着他们,装作生气的样子。
这下子孩子们目瞪口呆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看到他们这样,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老师看得出来你们爱着我们五(1)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可是你们知道吗,爱是需要行动的,从此时此刻开始,让老师看看你们对爱的举动!请大家勇敢拉起身边小伙伴的手,高高举起来好吗?谁第一对拉起小手,老师就有一份惊喜的礼物送给他们。”接着,我播放《爱我中华》的音乐,并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们,顺势把在我面前的一组男女生同桌的小手牵了起来。在我的不断鼓励之下,学生纷纷拉起了同伴的手,有的甚至脚尖踮着争先恐后想把手举得更高,然后跟随着音乐和我一起跳起了少数民族舞蹈……
在舞蹈之后,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给第一对拉起小手的孩子一个惊喜——一个爱的拥抱!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只有你自己付出了爱,别人才能给予你更多的爱。那一刻,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其实,拉拉手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这种方式只是传递伙伴间友好感情的一种表达。
从以上课堂教学案例中,笔者得到了两点思考。
1.善于捕捉资源,帮助孩子提高认识
教育孩子,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懂得大道理的基础上专注于身边的小事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把大道理转换成学生通俗易懂的事例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捕捉那些稍不留神就会流逝的宝贵教学资源,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帮助孩子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处理事情。找到事情的切入点之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本节课中关于男女生拉手这个问题,我没有过多地指责学生诸如早熟之类的话语,因为我明白孩子是单纯、幼稚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因此,在课堂上我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找到了另一个更有价值的切入点——爱。“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每个孩子的周围,学生理解爱的涵义之后就很自然、快乐地接受了。我想,这样的方法比大声呵斥孩子、强迫孩子拉起手要有效得多,因为这是建立在孩子们自愿的基础上的,是他们本能意愿的体现。
2.适时控制,帮助孩子获得发展
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充满了活力。他们是鲜活的,是需要精心培育的生命体。像音乐课这样美感与动感兼备的科目,再加上丰富的律动与音乐活动,很容易让孩子们兴奋“过头”,从而不能如愿实现课堂的预设目标。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发生了学生间不主动拉手跳舞的现象,这个发现和教学预设的意图是不一致的,此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通过引入学生对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爱来感受民族间兄弟姐妹的情谊,进而把握教育实施的契机,抱着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理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或内容,使得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学生在音乐活动的各种参与体验中有所感悟,实现自身认识的提高。
篇8
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识呢,泰瑞?
生
1: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那种使人伤心的事。
师:对的,乔依。你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难过的事吗?
生2(想了一下):去年秋天我不能成为足球队队员时。
师:那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乔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还看见你在外面练球呢。
老师接着介绍休斯写的短故事《谢谢你,是我的》。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被人抢去,又被好心人夺回送还给她的故事。对于课文中的生词,老师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然后引导说:“设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妇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个人从你身边跑过去,抢走了你的钱包。想一想,写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学生都在沉思。然后学生们写道:“恐惧”、“愤怒”、“讨厌”、“孤独”、“疯狂”。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下来的三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体味善与恶。最后,布置学生写作文,比较休斯写的《谢谢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学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反对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育割裂开的做法。对于这种割裂开的做法,有的学者批评说:“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一个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反对把语文仅仅当作是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学科。认为这样只能使认知与感知、情绪与想象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体裁的课文。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们认为,作为教师的批评家,就是一个“提供新的知觉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觉力,能够对具体作品的性质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看懂或听懂这些艺术作品。而这些正是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必要基础。这些启蒙工作最好是由语文教师来进行。
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强调“文学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结合。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动机、冲突、价值取向和传统。”这份纲要要求纽约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教学生讲故事、朗诵诗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提出了“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特殊情调深深吸引”。在小学五年级,要做到“通过人物的特点来认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讨论能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体会诗歌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七年级(初一)能够“应用文学讨论自我和社会。”九年级(初三)能够讨论“文学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十一年级(高二)能够“评价文学作品中提出的道德伦理问题。”十二年级(高三)能够“以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判断”。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他们认为,对于个别艺术形式的感知是不够的。教师要检验各种见识和活动方式能否适用于学生对于已创作出来的事物、物体和事件的识别力和理解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将艺术与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见解:“审美‘态度’就是不断活动,不断探索和检验——它与其说是态度,还不如说是行动:创造和再创造”。
笔者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经常看到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完语文之后,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在语文、美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艺术作品。笔者曾看到有近半面墙大小的四季图,这是学生们根据课文描绘出的一年四季的景象:在春雨的滋润下绿树茁壮成长,农民正准备耕作;夏季阳光普照,蜜蜂正在勤劳地采蜜;秋天落叶纷纷,但五谷丰登;冬天白雪皑皑,各家各户的房子烟囱正在冒着热气。笔者还看到,在许多教室后面的玻璃书柜内外都摆满了用硬纸、塑料、布头制作的各种小木偶。这些小木偶其实都是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从王子、公主到强盗,甚至宇宙人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实践上述教育见解的产物。
篇9
至今记得初相见的震撼。2008年春天――当时,我在师范执教小语教法尚不足两年。一个平常的周末,我毫无准备地听到了王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我几乎呆在那里,啊?!原来语文的课堂可以这样!原来教学的境界可以这样!!接下来是几日的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日凌晨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试着描摹自己对王崧舟课堂教学的印象。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都在搜集关于王老师的材料,想找出这当中的“秘妙”。
感谢李振村先生,2008年夏天,在“新经典语文教育论坛”的培训会上,他建议我赴“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于是,有了我在王老师身边的日子。我读王老师所有的文字,我看王老师所有的课,我听王老师所有的讲座,我试着梳理王崧舟语文教学思想的特质。
1.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追求。是的,吸引我们走近王崧舟的多半是它教学中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像《长相思》里的山一程水一程,就像《慈母情深》中那处处可见的“震耳欲聋”,就像《枫桥夜泊》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王崧舟的课堂彰显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当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与精湛的书法、精美的图片以及撼人心魄的音乐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常常瞠目结舌,唯有轻叹。就像王小庆老师所言:“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应该是个艺术品才是。”王老师自己也曾说“我确实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一个艺术品来经营”。想起教育界对“教育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辩,我不敢说自己知道答案,但是,不讲究艺术的教学注定走不太远。
2.深刻独特的思想探求。王崧舟极善思考,他的教育观透着哲思,常常直抵教育的本质,甚至生命的本质。他的语文主张,无论是早些年提出的“语感教学法”还是近几年风靡大江南北的“诗意语文”,都有着非常坚实的哲学、美学、教育学基础,而且都有比较成熟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他提出“好课三味”,何等精准!他提出“课的境界”,何等空灵!他对“语文意识”的呼唤与实践、对“本色语文”的超逸与回归,又是何等深刻!我知道王崧舟的粉丝里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还有大学教授;我知道王崧舟的知音里有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音乐老师还有数学老师;我甚至听说有一位清洁工捧着《长相思》的教学实录爱不释手、一位交警拿着《小学语文教师――王崧舟诗意语文专辑》读至凌晨!思想的力量是超越年龄、超越学科、超越职业的,我也相信这力量必将跨越时空,历久弥香。
3.求新求变的“陌生化”寻求。“思者先行,行者无疆”,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王崧舟就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行者。我们都知道王崧舟的“磨课”,他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挑剔几近苛刻。我曾亲眼看过他执教的四个版本的《枫桥夜泊》,每一遍都在修改,每一次都在超越。不仅是一堂课,从《万里长城》到《荷花》,从《只有一个地球》到《一夜的工作》,从《长相思》到《两小儿辩日》,从《枫桥夜泊》到《普罗米修斯》……王崧舟从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几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带给小语界惊喜。沈大安先生说,“超越作为王崧舟生命的根性,渗透在他的每一个课品的创作之中”。卢青云老师说:“他时时是凭着一种有计划的超越精神打量着自己,并以超越的姿态憧憬着自己前行的方向。”2010年暑假,他推出了自己的新课《与象共舞》,在这个课品上,他竟然尝试了“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此课一出,举座震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样的境地?他轻轻地笑笑,只说了两个字“超越”。是的,只有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当今天的王崧舟超越了昨天的王崧舟,昨天的王崧舟就已不复存在,而今天的王崧舟灿烂地活着。
4.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大量的小语名师,我也接触许多高校的学者、教授,我知道许多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像王崧舟这样酷爱阅读,阅读早已是他生命的存在方式。正是这不懈的阅读为他沉淀了厚厚的学养与底蕴,面对王老师,我常常会有望洋兴叹的感慨。也许正是这样,王老师才能在语文教学里举重若轻吧。
5.干净慈悲的教育情怀。工作室的墙上,绿地白字是王老师手书的“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是只可意会的境界。佛祖拈花,庄周临水,微笑间,天地澄澈。其实,王崧舟在语文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一方面,追随者无数,敬仰者万千;另一方面,他又时时处在小语界的风头浪尖,对他的争论从未中断。但是,王崧舟就是一直泰然自若地浅浅笑着,毁也罢,誉也罢,他就是这样淡定笃行地走着。有时候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在他的心里。转念又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不在他的心里!大多人不知道,在华贵的外表之下,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本质就是一颗“赤子之心”,绝对的宽容、绝对的慈悲、绝对的纯净。
时人提及王崧舟,多言“诗意语文”,这些年对王崧舟的争论也多因“诗意”二字而起。有人说,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定语都是不正确的。是的,“白马非马”。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匹只叫做“马”的马,只能是白马、黑马、红马或其他。再者,放下这些争辩,有多少人能真正体味“诗意”的内涵?“诗意”是一个多么灵动而开放的字眼!若以为“诗意”仅仅是诗歌一样的语言与情景,那就失之太多了!诗意,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生命最初与最高的境界,诗意即本色,是海德格尔讲的“精神的返乡”。
王崧舟也是把“诗意语文”定义为一种境界而非流派或方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是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他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其实,没有“诗意”的语文还是语文吗?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叫不叫“诗意语文”又如何?
篇10
在“ 《好朋友》同课异构案例设计一”(以下简称“设计一”)中,教学难点的描述是这样的:在游戏与表演教学中,做到“活而有序”、“动而不乱”。我觉得这一提法有些欠妥,再看紧跟其后的杨文立老师的点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教学难点的定位也略显不妥。”在与杨老师产生共鸣以后,我认为教学难点的定位确实出了问题,只是杨老师用一句“略显不妥”将其含蓄而宽容地带过,因而也激起了我对“教学难点”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的兴趣。
探讨“教学难点”问题,不妨先从音乐教案谈起。所谓教案,“是课时或单元教学计划的简称。是音乐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性教学计划。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一般包括:课题、授课年级、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①在我们平日写教案时,往往会忽略其中的小项,比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当然也会有多出的项目,比如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等。关于教案、教学设计、备课等概念,一线教师往往混为一谈,没有明确区分,所以在形成文本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格式上的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呈现,我认为教学难点的设计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因为教学难点处理得恰当与否是评价一堂音乐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教学难点”呢?
一般认为,“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需要经过一定努力,克服某些困难才能掌握、理解的要点。”②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从知识、技能层面来说的。可是,“设计一”中教学难点的定位并非从教学难点的定义出发,而是将纪律问题纳入教学难点之列,由此可见,作者对教学难点的概念及范畴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将纪律问题看成是教学难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充分说明课堂纪律问题一直就是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尤其对于教低年级的教师来说。因此,把教学难点定位为课堂纪律的维持,虽不准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突显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现实性。
除了把教学难点理解为教学难题之外,一些老师还把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混同起来。为此,澄清教学难点与教学难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三者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教学难点不等同于
教学难题
课堂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但是它不等同于教学难点,那这一难题怎么就被错误地理解成“教学难点”了呢?我们不妨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行为着手来探究问题的根本所在。很多时候我们缺乏成功的课堂管理艺术,以至于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无法有序开展,反而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管理,使得音乐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于是这一难题被错误地列入了“教学难点”。
实际上,我们从“教学难点”的概念中不难发现,难点针对的是某一音乐元素或者说某个要点,并非课堂中遇到的纪律难题。它们同是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教学难题等同于教学难点。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课堂纪律这一难题呢?我认为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巧妙合理地运用课堂常规,精心设计和编排在课堂中的一些具体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活动充满课堂,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到十分充实,甚至都没有时间开小差或者扰乱课堂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教学空隙,别留下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每节课里教学内容越充实,音乐活动越丰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越少,学生的收获就越大。”③
比如,我在讲“花城版”第十二册第四课《卡门序曲》④一课时,纠结于“如何将这样一个充满了爱情,悲剧色彩又很浓厚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六年级的孩子们”这一问题。因为根据以往经验,他们在听这样一个故事时会七嘴八舌地议论,嬉皮笑脸的有,大声呼叫的也有,课堂秩序确实不好维持。所以在反复思考之后,我采用了充实课堂教学形式的手段,具体做法是把故事情节用歌剧中的剧照作为视觉辅助,以歌剧中主人公的歌声作为走进主要角色的手段,然后辅以简短而精练的语言介绍,最后用一句引导语:“作曲家比才是怎样用音乐来描绘这个故事的呢?”瞬间转入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故事内容吸引着,而教师的引导语言又能够及时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聆听音乐和表现音乐上来。时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这样课堂纪律就不是问题了。我们平日里感觉音乐教师的工作好像更多的是管理而不是教授音乐。而课堂管理不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目标,课堂纪律问题也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难点问题。所以当我们发现课堂纪律比较难以控制的时候,首先要从自己的教学设计着手找原因。
真正的教学难点大都体现在知识、技能层面上。以歌唱教学为例,常见的歌曲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1.曲谱方面。半音程、大跳音程、切分音、附点音符、装饰音、休止符、变换拍子和变化曲调等。2.唱歌方面。合唱、轮唱部分,弱拍唱起,咬字吐字,一字多音,变化速度,变化力度,休止停拍,混合拍子,气息运用以及情感表现等。⑤每一首歌曲或者乐曲的教学难点的定位,都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某项内容是否确定为难点,应该因人而异、因班级而异,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想当然地把某个内容作为难点,不考虑实际情况,最终结果必然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已掌握的问题上做无用之功,反而把真正的难点忽略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以为难的地方,学生一学就会,老师以为很简单的地方,学生反而出错。问题就在于没有将难点定好位,而定位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分析不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当难点在课堂上得不到合理解决时,往往也容易引发纪律问题。所以教学难点虽然不等同于教学难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助于课堂纪律这一教学难题的解决。反之,解决课堂纪律难题,保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只有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难点不等同于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的设计有时会和教学目标中的某一项重合,但是教学难点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教学目标往往指具体的某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涵盖本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过程及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⑥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往往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描述。若将教学难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提并论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在《我爱家乡的酒歌》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终生喜爱自己家乡酒歌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难点,这的确很难。如果将其作为一节课中的难点来对待,将如何来处理呢?很显然,它应该属于教学目标范畴,但并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够做到的。又如,在《永远的莫扎特》一课中,教师将“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感受古典音乐的愿望”作为教学难点,也是不妥的。
教学难点有时会与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及“知识与技能”两个层面相互重叠,这是由教学难点的概念所决定的,难点往往指向以上两个层面,所以出现重合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在卖水果的情境中,学生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显然这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表述,其教学难点是“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教学难点等同于教学目标,或者说教学难点来源于教学目标,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难点得不到合理解决,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教学难点的解决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学难点的预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难点不等同于
教学重点
在教学难点的设计上同时也存在与教学重点混为一谈的现象。所谓教学重点是指“一个教学单位(单元或课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点。”⑦当然在某些时候,两者可能是一致的,而更多的时候教学重点不一定是难点,而难点也未必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必须要解决难点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教学重点的范围更大一些,而教学难点可能集中在较小的某一个点上。比如,歌曲《布娃娃爱唱歌》一课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设计为:能用欢快的情绪、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为:唱准歌曲中四、五度的跳跃音程及含有十六分音符的节奏。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重点的范围要大一些,它所涵盖的是整首歌曲的演唱。而教学难点显然是针对歌曲的局部而言的,它更加具体地指向了歌曲中的某一点。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而作为难点的音程与节奏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歌曲的整体学唱效果,因此两者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进行教案写作时有必要将重点、难点的内容加以区分。很多教学设计中对教学难点的表述不是十分准确,也存在只写教学重点不写难点,或者重点和难点都不写的情况,这样做显然是不规范的,同时也显现出我们对重点和难点不够重视。
可以说,教学难点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教学重点的完成情况。虽然两者很多情况下是不重合的,但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将有助于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反之,教学重点的确立也会为教学难点的预设提供一定的依据。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合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难点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既不等同于教学难题,也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正确理解教学难点的概念,厘清教学难点的范畴以及与教学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难点虽然只是设计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当我们听完一堂课,重新审视这节课的成败时,教学难点的重要地位就突显出来了,教学难点的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效果的优劣。因此在进行教学难点设计时,不能没有任何依据或者想当然地将某个问题作为难点,难点的定位应该建立在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要求教师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一节课中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抓住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则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习惯以及兴趣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能够准确预见教学中可能产生的难点。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难点,才能很好地加以突破和解决。而难点的顺利突破和解决,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更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真正地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注 释:
①缪裴言、章连启、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②同①,第135页。
③郭声健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④颜婷婷著,《帷幕升起之前――教学实录》,载于《儿童音乐》2013年第10期。
⑤邰方著,《小学音乐教学攻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69页。
⑥金亚文著,《音乐教学的设计艺术》,载于《教育探究》第3卷,2008年第3期。
⑦同①,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