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研究热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研究热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研究热点

篇1

[关键词] 生物素养;学科热点事件;屠呦呦;施一公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重要的目标。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描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合理挖掘当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开展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解读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n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简称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比较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是趋同的。概括地说,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定义: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够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科学现象;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将生物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知识具有关注和探究的热情,对生物学技术及其他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学科热点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少事情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这其中就有一些事件与生物学具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学科热点事件。这类学科热点事件本身或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可能蕴涵着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可能关系到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也可能涉及对生物多样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就使得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具备了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资源的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应然之举。一方面,学生对于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现象和事件的关注,乃至于愿意着力于对它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本身就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部分。2016年1月7日的《南方周末》发表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一文中指出:现在的高中生中知道当红影视明星的学生要远多于知道屠呦呦的学生。此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用现实的情景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将综合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需要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对“核心素养”予以淬炼和激活。另一方面,热点事件得到了社会层面较多的关注,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去了解甚至去研究的兴趣。由于学科热点事件关联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有可能围绕这些热点事件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很多的,笔者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一)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15年,我国生物科学领域最引入注目的事情当属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消息传来,可谓举国沸腾,中国科学界多少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这份喜悦。同时,教师也需要挖掘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上的价值。

首先,教师应利用这一事件努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虽然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毕竟代表了学界对科学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科学家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的一种无上的光荣。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国家在获得诺贝奖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花落中华大地。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在生物学领域还有无穷尽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类去发现。21世纪正是“生命科学”获得巨大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或者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宣传员。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提到,“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从这些颁奖词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学习生物学知识以及进行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经过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力求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学习生物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一名学生立志要去实现的目标。屠呦呦研究员在解释当年她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原因时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这段表述说明了屠呦呦年轻时候的志向和追求。显然,她获得诺贝尔奖与她所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精神、引领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探究历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揭示剪接体结构及工作机理

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我国也有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文章,揭示了剪接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有关基因表达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清华大学为此项科研成果召开了新闻会。生物科学界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一发现是有望@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说:“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件无疑是人们尤其是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而帕特尔教授的评论,提示我们这一热点事件富含着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生物科学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围绕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施一公教授的团队研究的成果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之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RNA剪接体的结构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而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技术,并运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才最终得到了科学的结果。也许,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但同学们一定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创新并不一定就是“无中生有”,如上文提到的冷冻电镜技术已经产生了几十年了,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的最前沿技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可能是一种技术的改良,可能是一种新方法的运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科学的基础上勇于革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增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施一公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界,施一公教授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那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略带传奇色彩的求学和科研之路,他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对中国科学研究及教育状况的真知灼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去了解、研究和感悟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显然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同样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关注。这个研究团队非常年轻,但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这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向他们靠近的激情和勇气。

再次,在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这一热点事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大有益处的。RNA剪接体是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对前体RNA加工成成熟RNA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这个作用的机理,高中学生不必要知道。但与这个过程相关联的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外显子和内含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知识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同学们介绍这一热点事件及其有关背景,便会很顺利地为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就能更加投入和主动,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当然,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是层出不穷的。生物教师应该持续地关注这类事件,并积极探索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的应用价值,为顺利完成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积累常识

到了高三复习,甚至到高二时,我们就应该回头看看初中学习过的生物,因为生物是一门需要记忆很多东西的学科,而很多同学初中时学习得不是很认真,几年过去了,对学习过的东西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同时高中生物教材和设置的练习题也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因此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因为许多初中学习过的常识性的东西经常在题目中出现,而自己又没有注意去复习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这方面的问题还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认真复习初中课本知识外,还要将习题中出现的自己还未能掌握的常识随时随地进行积累,甚至反复记忆。打好生物学科基础就要像学习“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二、巧妙记忆

在理科中生物是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进行记忆。如何记忆呢?我想根据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记忆方法。

1.辐射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以一个重要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和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2.比较记忆法

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名词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采用比较记忆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三、加强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高考实验题就是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生物高考中还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也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四、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在理综高考试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和环境热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等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扎实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篇4

信息可视化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高雪等[12]从WOS数据库中,以1995~2010年为检索年限共检出30970条有关蛋白质组学的文献,使用CiteSpaceⅡ软件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前沿为:质谱技术为蛋白质鉴定技术核心;蛋白质组分析已逐渐发展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蛋白质翻译、修饰和相互作用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之一;蛋白质组分析已由静态的单纯对研究结果描述转向对蛋白质的动态研究开发。张明华等[13]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认知神经科学前沿与演化的研究,在WOS数据库中检索1986~2009年间的1193条记录,对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产出居于优势地位。其中以前额叶皮质、大脑、活化为主的神经科学从较小的子系统水平进行物质活动层面的研究;以记忆、注意力为主的认知科学则侧重于相对复杂的整体水平,它们分别从两个方向展示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研究热点。刘晓婷等[14]对WOS数据库收录的国际肝干细胞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有肝干细胞的识别和移植后鉴定、参与肝再生机制、诱导分化、外源基因的表达等。信息可视化在中医医学中的应用赵蓉英等[15]以WOS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有关中医医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揭示近些年来中医研究的热点领域,探索当前国际上中医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目前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在对中医进行研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有关文献最多,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发文量。按研究结构排名,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地区开展中医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最多。发表中医文献最多的期刊分别为:《民族药理学期刊》、《药用植物》、《生命科学》和《生物与药学通报》,这4本期刊构成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医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的应用等。黄卓泳等[16]开展了国际中医药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将1990~2009年WOS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药类研究论文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分析国际中医药领域研究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文献,并应用关键词聚类和膨胀词探测功能分析了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结果发现中国数量最多,为4323篇,其次为美国和日本。在20年前,国外学者已开始从微观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中医药的药理作用。2000年以前,国内学者在国际发表的中医药文献较少,这可能与中国学者对英文刊物不熟悉有关。在1990~1999年期间,中医药的研究重点为对中医药的各种药理作用分析,到2000年以后,中国人发表的英文文章逐渐增多,研究也更多地集中在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信息可视化在其他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赵玉鹏等[17]运用知识图谱原理以及CiteSpaceⅡ工具软件绘制出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TheJournalofMedicineandPhilosophy)的知识图谱,从知识图谱中显示出,最近10年来,《医学与哲学杂志》研究的前沿问题是由“脑死亡”、“干细胞研究”、“生物学伦理”、“预防原则”、“临床均势”等组成的七个知识群,同时分析出高引用的引文,并且揭示出《医学与哲学杂志》研究的演化路径。雷二庆[18]分析了有关美国军事医学(MilitaryMedicine)的2966条文献记录,发现美国军事医学与普通医学联系密切;美军各军事医学研究机构的分工较为明确,任务有一定交叉重叠但不特别明显;美国一些国家级机构和军队机构以及部分专家是美国发展军事医学的坚实基础;军事医学关键文献可被直观展示。王宁等[19]分析1994~2010年以来1872条有关生物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学科发展等信息。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生物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不断变化,研究的范围也不断地向外拓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与一些重大的生物安全时间紧密相连。研究的范围涵盖了转基因动植物、基因及生物工程技术、新发动植物传染病、食品安全、生物实验室安全以及反生物恐怖等内容。目前与生物安全相关研究集中在3个主要领域,分别是:(1)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两用性;(2)人畜共患病或新发传染病;(3)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及生物恐怖威胁。

信息可视化的不足尽管信息可视化分析

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该技术仍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1)知识图谱中出现的节点-链接较多,且存在多个节点重叠或是图谱中缺少相应的标识,使研究人员较难理解图谱的含义或容易漏过某些重要的信息[20~22]。因此,未来的可视化图谱应提高知识图谱的可读性,以更友好的界面、更清晰明了的标识,让阅读者更容易地看到知识图谱和发现其中内在的关系,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2)不同的可视化分析软件采用的算法不同,得出的知识图谱也不同,研究人员容易对这些不同的结果产生迷惑;此外,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图谱反映出来的信息,也需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从而限制了可视化研究的广泛开展[23,24]。(3)目前使用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数据库作为源数据,而没有针对国内数据库开发的、得到公认的分析软件,因此,对国内有关领域的可视化研究较少[25]。

结语

篇5

California, US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Micro RNAs (miRNA)

2008, 464pp.

Hardcover

ISBN 781402085321

Shao.Yao Ying著

RNA干扰现象自1998年发现以来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RNA干扰机制研究获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书总结了近年来miRNA在发育生物学、肿瘤发生、疾病病理、创伤愈合以及在化妆品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某些miRNA研究所需的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对刚进入miRNA研究领域的人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为23章。 1.miRNA前体的结构; 2.小RNA技术:SiRNA、 miRNA、以及研究其功能常用的普遍方法;3. 充分考虑了miRNA处理过程和RNA剪辑的RNA干扰表达载体构建,载体的优点及应用潜力;4.介绍了特异性抑制黑色素形成的具有美白功效的内含子miRNA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5.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中miRNA表达谱的优缺点;6.通过分析mi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推测miRNA在红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7.回顾了与Hox相关基因同源的miRNA研究进展,并建立了描述miRNA功能以及尝试推测miRNA调节功能的方法及其对医学的意义;8.论述了miRNA在肌肉生物学中的功能,miRNA表达异常与一些肌肉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9.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干细胞分化与增殖、miRNA对疾病尤其是对癌症的治疗作用、miRNA对于控制癌干细胞的作用;10.研究表明mir302不仅可以维持人胚胎干细胞再生功能及多能性,而且可以使高度分化的细胞转变成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多能性的细胞,这为干预治疗提供了机会;11.介绍了干细胞形成及功能行使过程中,miRNA在表观遗传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描述了识别主要调控途径的现代技术;12.病毒的miRNA、疱疹病毒miRNA的鉴定及表达,并以KSHV(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编码的miRNA为例,阐释了如何利用病毒miRNA寻找miRNA靶序列,并解释miRNA在病毒生物学及致病机理中的作用。13.15介绍了与精神疾病相关的miRNA功能;16-20阐述了miRNA与癌症的关系;2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查在表达HIV.1蛋白的细胞中miRNA表达谱的改变;22.重点介绍了基于miRNA的不同技术在几种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23.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用途,本章介绍了利用RNAi技术阐释并控制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本书凸显miRNA研究的前沿性、科学性,从多方面综合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癌症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miRNA视角,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本书作者 Shao.Yao Ying就职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主要研究前列腺癌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以及内含子miRNA对基因功能的调控作用。另著有《miRNA 实验指南》,在我国已有中译本,是miRNA研究重要的工具书。

许崇凤,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 生物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生物热点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本身,而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强化学生记忆,力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制作电脑动画,用电脑处理录像、图片等手段展示过程、丰富例证、拓展知识等,有助于增强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以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制作出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课件,然后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将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生物课堂,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这一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改变了生物教学方式。

一、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中的相关知识已由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领域,这是微观领域内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很少,缺乏感性认识。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而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可以展示各种有关的图片、动画、声音,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它们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感官分析问题。如《细胞的分裂》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的过程,通过微机模拟,分步展示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比较,能够熟练地把握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又如《动物的个体发育》,可模拟一个池塘中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通过录像显示蝌蚪的变态发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一来,变抽象乏味的知识为形象有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能丰富生物教学资源

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如动植物的图片、课件、动植物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进展等。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体的呼吸、血液循环、种子的形成、听觉的形成、动、静脉血的转化等内容时,利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课件等资源,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化难为简、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手机报、新闻、科普节目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动手分拆、组装,使印象更为深刻,可以把它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细胞分裂,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局限性,而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中,使用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磷脂双分子层的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分布。然后教师再结合课件,利用动画演示细胞膜的流动性,这既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又为后面的“物质跨膜运输”做好铺垫。

三、多媒体能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热点知识

生物学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与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等均有联系,尤其是化学知识,几乎在生物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从游历的空间看,地球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遍及全球;从研究的深度看,生物学研究深入到对核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研究,从而探索出生命的本质;从延展的时间看,从生命的起源到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生物化学进化过程,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授生物知识。今天,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是大家每天都会接触的传播媒体,它们报道各种社会关注的热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环境问题,营养保健问题,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等等,这些热点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中央电视台《科技苑》节目在2010年10月报道了“不流血的手术刀,探秘超声波消融肿瘤”,在“细胞癌变”的一节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该材料为学生介绍最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结合最近两年新闻报道的“劣质奶粉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作用及缺乏症状;利用“生态系统稳态”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林业生态项目”中要遵循的自然生态规律。将这些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讲座素材,时效性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用活了教材,为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先后次序、重现次数等方面提供了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调动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笔者所在的广东药学院是广东省培养高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和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建院之初就明确了要根据生物医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己的科研优势,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性和应用型创新人才。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在广东省的生物公司和科研机构就职。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了定位:通过理论学习,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2]。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由于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许多热点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此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其次,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3]。因此,要做好《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对与其他课程重叠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同时还要紧跟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增添一些分子生物学的热点研究内容,让学生对学科前沿有所了解。我们选用的教材为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主要内容体系是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改革有:①教材的前三个章节主要阐述染色体与DNA的结构以及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要讲述基础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学生高中所学的《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述的知识有较多的重复,我们对其进行了压缩。②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为独立的一个章节,所涉及的技术和方法较多,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简单的课堂讲授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对此,我们删减了部分过时的或者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接触不多的技术方法,重点讲述与基因克隆相关的内容。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们在理论课授课的一周内,开设与基因克隆相关的实验课。③分子生物学专题部分,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由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讲述生物学的热点知识内容。例如,microRNA在肿瘤中的研究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热门话题之一,我们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以此为内容,结合具体的科学问题,给学生进行讲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4]。为了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力求做到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我们具体进行的改革有:①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研究对象是微观的核酸和蛋白质,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初期有学生反映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对此,我们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内容时,播放PCR过程的flas,使得整个PCR过程非常直观,一分钟的视频播放收到的效果好于十多分钟的讲解。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们坚持采用课前回顾、课后总结的教学方法:在讲述新内容之前,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方式,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上次课主要的内容;新内容讲述完后,以提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全程回顾。这样,师生互动的氛围较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例如,在讲述三联子密码的破译时,提出“怎么确定U-UC、UCU和CUU分别编码哪一个氨基酸,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实”,学生积极参与该问题的解答,甚至在课堂休息的时间,也在继续热烈地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③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学院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分子生物学相关的课题,例如“B7-2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等。通过这些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学生加强了对基因的克隆、选择性剪接以及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设计综合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的实践性很强,理论和时间的重合度很高。《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很多,如RNA提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逆转录、酶切连接等。实际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开设单个实验,学生会缺乏对实验设计的整体性把握,不利于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以基因克隆为主线,将RNA提取、RT-PCR、DNA产物的回收与纯化、外源片段的连接与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菌落PCR对重组子的鉴定、质粒DNA的提取等一系列实验进行了整合,连续一周进行实践教学。整个综合性实验不仅包括了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还需要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课程所学到的内容,如通过GenBank查询基因序列、应用生物软件进行引物的设计等。为了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以将某一个具体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为实验目的,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考查学生对整个基因克隆流程的掌握情况;以具体某一实验操作为内容,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细节的理解程度。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优化师资队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标准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25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一、实验情境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实验是生物这一学科的灵魂,每一个生物学知识的得出都是以生物学实验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最根本途径之一。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

科任教师应进行实验创设,做到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在实验过程中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

二、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析、思考问题。

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教学时,教师讲述: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顺势也将学生引导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

三、故事情境

知识是枯燥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痛苦的,生物学教学亦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法适用于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这种创设情境方法的应用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能够非常迅速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

例如,在“免疫”这一节教学时,我们可以用一场激烈的战争来形容,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一种无声的战场,这就是发生在我们体内的健康保卫战――免疫。这个战争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只不过有时激烈程度不同罢了。由生物学概念转化的角色栩栩如生,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生活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知识是最贴近生活的,可以说生活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本来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直接场所。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

例如,教师在教学《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运动会上,某班一位男生跑完5000千米比赛之后,直冒冷汗,脸色苍白,当场晕倒,当这位学生被送到医院后,经过检查,医生给他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液。试问:医生为什么要给他注射葡萄糖液呢?再问:静脉注射的葡萄糖液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到达体内细胞呢?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五、时事热点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时事热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例如: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可设置成太空诱变育种的教学情境,伊拉克战争可设置成环境保护策略的情境,温室效应可设置成碳循环的情境。“非典”、“禽流感”设置成免疫、病毒情境等。

六、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多媒体为高中生物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解决了创设情境的诸多难题。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可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提供的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信息资源的可靠性的辨别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制造直观的视觉冲击,可为课堂教学添瓦增彩。?

创设的各类教学情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并非割裂而毫不相关的。一种情境可能促进多种特征的学习,同时,一种学习特征有时也需要创设多种不同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并对它们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的创设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扬飞.《情境创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2006.

[3]李正坤.《把生活带入课堂,把知识变成艺术――谈高中生物教学》.

篇9

《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我们把握了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总之,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单元课题的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于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对单元知识的处理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在系列练习过程中力求做到:不猜题、不压题、出活题、无怪题和求实效。

二、认真研究近年来生物高考试卷

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每年理科综合试卷发生的一些变化,如进一步加大能力考查力度,增加了STS知识量,增大实验设计、图表分析试题的比例,尤其是命题的素材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广泛搜集高考信息

近年来,有关高考改革和复习备考的小道消息不断,各类型学科复习资料泛滥。为了增大高考命题的透明度和抵制复习备考活动中存在的不良之风,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都出版发行《考试说明》和一系列有关高考试题分析等专著。此外,《光明日报》、《生物学通报》和《考试》等报刊杂志都及时报道高考信息和提供质量水平较高的复习资料。因此,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复习资料,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问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

四、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现行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因此,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用不上的现象。总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不到位”和“能力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识、考技能和考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教学实际与高考要求极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复习备考活动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分。

五、制定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

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三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复习时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说来,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可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类、蛋白质、酶、活性肽、抗原和抗体、核酸、ATP与ADP、半透膜、渗析与渗透、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化学因素与染色体变异、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生命的起源、米勒实验及化学污染与防治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X射线衍射、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声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篇10

英文名称:Life Science Research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7847

国内刊号:43-1266/Q

邮发代号:42-1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