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改方案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改方案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中成功与否的唯一或决定性根据,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和作用。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确定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所以对学生实施良性情感刺激,唤起学生幸福愉悦的心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并产生迎头赶上的内驱力,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做以下的尝试:
1.1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学会宽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一句话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只有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用微笑面对学生,用眼神提醒上课走神的同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默契。
1.2注意引起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于是在听力课或课间休息时,我经常找一些经典的英文歌让学生听,并鼓励他们大胆开口一起跟唱。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平时羞于开口的学生也能跟着音乐哼唱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加强集体备课,目标要明确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坚持集体备课。每单元由主备课人主讲,其他人补充,讨论后集体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为被点燃的火把。
3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促进积极思维的主观因素,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基石。兴趣的提升也是靠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展现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聪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将学习任务和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将他们对英语的兴趣逐渐扩大。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中虽然能保证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要达到课件的精美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还需提高制作的技术和技巧。
5小组合作要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然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有时由于整节课安排的机动时间不够,多数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有合作效果反馈也是不够的,有时即使反馈也是草草了事,但在缺乏监控的状态下,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合作学习 钡淖杂珊臀扌颉R虼耍庋暮献魇橇饔谛问降摹*?
6深入研究学生,优化教法
教师应该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上课要有激情和幽默感。我们的激情能感悟学生,感动学生,甚至影响学生,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态度。幽默感应该是教师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尤其是我们外语学科,学生最容易从心理上抗拒,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篇2
【关键词】课改课程素养育心育能育人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从最初热衷于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求新求异,到繁华消退之后的理性思考,我们关注的问题逐步聚焦:如何落实“以生为本”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搭建“新教学”的框架?我校在不断实践、反思中逐步摸索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学科教学的质量底线,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以课程整合拓展为切入点,从教材走向课程,从课程关注学生素养,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 “德育课程”引领课改“浅水区”,育心行无痕
这学期,我们学校启动了以“课程”为核心,以“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新一轮学校课程规划,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分修养课程、体验课程、成长课程3个方面对德育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置,突出体验德育的价值与意义,逐步形成育人“顶层设计、学段统筹、共同成长”的参与式德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健身健心、雅言雅行的一代新人。
(一) 做实修养课程,积累成长习惯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出对习惯养成的重视,对言行细节的关注,力求修养课程达标率。以“五项评比”落实修养课程;抓“八礼四仪”助推修养课程;用“专项检查”评价修养课程。
(二) 做细体验课程,培养成长能力
走扬中是我校特色体验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本土风俗民情,了解行业运转,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丰富了生活体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孩子们都说,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出行!
安全体验是我校又一体验课程,体验馆分消防体验馆、预防溺水体验馆、紧急避险体验馆3个分馆,融各类自然、人为灾害的预防与自救、互救体验和培训为一体。学生进入该馆后不仅能学习各类防范措施,还能体验事故发生时的情景,掌握逃生及护理等必备常识。
(三) 做精成长课程,留下成长印记
我校把多个仪式课程整合成成长课程,这些品牌课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用正能量来影响学生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新生入学体验,消除对小学的陌生与恐惧,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一年级入队礼,使得刚入学一个月的小朋友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呵护、大哥哥大姐姐的帮扶;三年级十岁礼活动更是将学校师生对学生的关爱推到极致,学生备受感动与鼓舞;本部与分部学生交换空间课程成为俩校学生友谊的桥梁,学生交往能力得以培养;六年级毕业礼课程,把浓浓的师生情再次升华。
我们坚持把每一次活动做得精致,做成经典,用情境与行动来体验情感,留孩子们留下成长的印记,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育心行无痕”的教育效果。
二、 “学科拓展”导航课改“中水区”,育能满园春
我校除了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出并达到保底、拓展、提升的三维目标,立足点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拓展课程。即基础类核心课程不放松,做到人人达标;拓展类课程重视积累,侧重能力培养;研究类课程开展语文活动,争取部分提高,培养特长。
(一) 课程整合拓展提升学科价值
1. 开设学科拓展课程,争取人人拓展。语文拓展课程,我们依据课程标准,从培养孩子写好字、读好文、写好文,发展学生说话、朗读、阅读能力,进行课程拓展。阅读课程:每周中午12:30-13:00学生午间阅读,目前已经初具年段特点。运用课程:诵读课程、说话课程、写话课程、剪报课程。拓展活动:通过开展“古诗文背诵”“阅读争星”“手抄报”“剪贴报”等比赛,以赛促活动,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学生接近阅读,爱上阅读。
数学拓展课程,我们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围绕小课题研究及《小数报》课外阅读,采用“渗透、迁移、交错、训练”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上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彰显思维魅力,发展探究能力。比如:我们在全校分年级开展了“计算小能手”和“解决问题小能手”的评比活动;结合小数报的课外阅读开展了“数学小论文”和“小小数学家”的竞赛。下阶段我们还将开展数学手抄报的评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英语拓展课程,通过开展“1+X”型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使学生在“1+X”型教学中学得轻松愉快又有收获,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尤其是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既有课内拓展,又有课外拓展,通过开展英语绘本阅读和英语主体活动,如“单词王”“手抄报”“英文歌曲演唱”“英语诗”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英语思维结构,让学生在真实活动环境中体验、发现并使用英语,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体艺拓展课程,围绕我校体艺特色,每门综合类学科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老师特长,设置年级体艺类拓展课程,双周进行:一年级音乐课引入形体、二年级音乐课引入声乐、四年级音乐课引入器乐(葫芦丝、陶笛);体育课引入篮球训练;五六年级美术课分别引入篆刻、陶艺等美术活动。
2. 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争取个个实践。我校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单双周进行,既有国家课程,又有校本开发,通过录入竞赛、WPS制作、LOGO语言制作和研究活动报告作为课程评价依据,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研究能力。
3. 坚持特长发展课程,争取生生发展。学校依据师资力量与实际特色,一直在进行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研究。学校共校级社团28个,年级社团36个,全校100%学生参加了社团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人数、定指导老师,确保社团活动正常开展;重视过程管理与评价,社团活动成果除期末考核,并结合每年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集中汇报展。让每个孩子有选择地参与到特长发展课程是学校的义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快乐而富有个性地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二) 课程多元评价指向学生素养
改革学科课程评价,才能构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也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保障。我校一改过去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将学科课程能力评价分为综合考试和分项能力考核两部分,综合评价学生。
行为习惯评价:德育处修订的《修雅集》记录各项德育课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从各年段学生的习惯养成目标在其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四个方面跟踪学生的习惯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并通过《成雅记》加载学生各类课程成绩及评语,每学期都会进行“健雅之星”的评选,表扬先进。
体艺2+1评价:教导处每学期末都会对学生进行体艺2+1项目考核,有方案、有落实,但凡在社团活动中评定为优秀的、校级运动队、有相应考级证书的同学给予免考,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提交作品、经历考核,对自己的艺术素质有着全面的认识,也为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科能力评价:包括语文能力评价(词语积累、古诗词背诵、讲故事、阅读测评、作文专项赛、小报展选,其中低段侧重词语积累、古诗词背诵、讲故事的数量和质量,中高段注重阅读能力的考察,等级评价),数学能力评价(口算、笔算、应用、数学日记、数学观察研究报告等内容),英语能力评价(听力、单词积累、情景对话、绘本表演、英语歌曲演唱等)。其他学科能力评价的重点放在素质展示和实践操作上(体育主要评价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和篮球技巧;音乐主要评价学生现场演唱、演奏、形体展示;美术主要评价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和陶艺作品展;信息技术重点考查学生电子作品;科学课程考查科技实验、制作和创作)。
三、 “融合教育”试水课改“深水区”,育人细无声
记得顾明远教师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童年没有幸福,那么将来也不会有幸福。”在我们学校,有很多智障、听力残疾这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成长,学校不仅让他们随班就读,还专门成立了51号教室,开设满足他们个人成长独特需要的课程。让这些特殊孩子也享受课程教育,最终能够正常地开心地生活,也是一种教育成就。
(一) 诊断评估,建立档案
新的学年,本教室负责人都会根据各班上报学生信息进行不同级别的筛选,确立本教室帮扶学生档案,实现“一生一案”式动态跟踪管理。
(二) 关注能力,培植信心
聘请两位获得心理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作为资源教师,依据她们专业知识,依托资源教室中沙盘、宣泄等专业设施,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感统训练、沙盘训练、心理辅导。我校和特教中心距离较近,我们利用特教的康复教师、康复场地及器材,根据随班就读学生各自的需要,由特教学校的专业教师在评估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运动、言语、认知、心理、作业五大领域的康复训练。这也是我们对普特融合、多样化随班就读的实践与探索。
(三) 班级管理,志愿导学
随班就读生纳入班级管理,通过大小课堂的穿插学习,使有特殊儿童接受到合适的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成为学校和班级的一分子,是我们积极开展融合教育,课改的最终目标。
随班就读工作绝不仅仅涉及部分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随班就读知识培训让所有老师和学生了解融合教育,我们给教师做了心理干预治疗专业培训、感统训练培训、沙盘师培训,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小学生;德育问题
教育改革的话题一直贯穿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之风也不断的给学校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其中关于德育问题的探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以陕西省X县某小学为例,针对小学教育中的德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新课改背景及发展概述
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作为培养人才重要手段的基础教育因此变的十分重要。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革。每一次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教育水平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如: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以老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多而杂,实用性较少;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知识,一味的重视成绩;对知识死记硬背、应考采取题海战术的情况极为普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度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基础教育改革提到战略性位置。“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这项纲要的颁布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二、德育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德教育。现如今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的提升,从小校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到家庭社会中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这都体现着德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广义的德育包含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德体全面发展的“德”便属于广义的德育①。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侧重于其狭义的德育范畴,即对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的德育逐步受到重视。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观念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人文意识蕴含着价值观念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②。影响德育的因素有很多,在小学阶段,家长感染,学校导向,教师引导这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1.家长的感染作用。家长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会由老师进行纠正,培育其良好的素质,而在家中,家长的感染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单单应该是学校的职责,家长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的引导能切实具体的让孩子学习到如何有礼貌的待人接物,家长的言传身教应该是长期践行的方式方法,它对孩子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学校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育更离不开学校环境的导向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心理发育不健全,而且缺少必备的社会经验,因此,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不能简单的由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该用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成绩只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方面体现,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道德素养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去评价学生的情况。要发挥学校大环境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展板、文化墙等载体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
3.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教授者,更是学生道德素养的示范者。”老师不但要注重自己道德品格的提升,更要努力用自身的素质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第一位职责是“传道”,培养学生的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爱,懂得爱,去爱自己,去爱周围的人。只有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老师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必不可缺的引导作用。
三、X县某小学新课改现状及德育相关问题
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的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儿童的生长需要这些源泉③。”以正在推行县域基础教育改革的户县省东关小学为例,东关小学的课改最突出的特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该学校强调孩子的兴趣养成,注重学生知识的自主形成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问题,构建知识机构,通过兴趣指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思路主要借鉴于安徽省铜陵县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改革④。
某小学借鉴安徽省铜陵县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方案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改模式。在其实施课改近一年的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完成了从“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到老师“退出课堂”、学生“成为主人”的转变。据调查统计,现阶段X县某小学的课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热情逐渐攀升,而且大多数人已不再害怕在课堂展示自己,出现了学生积极踊跃展示的局面。然而,小学课改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外,更应当注重德育教育改革,可谓做事先做人。在调研中,X县某小学“五步三查”法课改主要针对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现阶段该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第一,其主要通过校园内宣传板、文化墙及教师内部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德育宣传;第二,通过设置专职人员如礼仪组长等学生检查学生礼貌礼仪情况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督促;第三,该学校也会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如:雷锋活动月、感恩父母、做文明礼貌人话剧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
探究其本质,X县某小学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并未将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发展落到实处,在德育内容上有所缺失,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目的上,学校重形式,轻内容。越来越多的德育趋向于形式主义,流于形式。例如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机关检查。德育课虽然存在但是并不会真正开设,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借助于“雷锋月”、“礼貌月”等形式主义活动,缺乏真正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塑造未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2.思想上,老师缺乏德育认识。在现阶段学校的大部分任课老师开来,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只是班主任或者思品老师的任务,任课老师的职责只是将课程内容及知识重点讲好教会学生即可。在思想上,学校全体老师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德育工作是每个老师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人担忧。
3.过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学校及老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缺乏实际经营,过多的一些价值观念、道德习惯强加于学生。学生并未能充分接受这些灌输时的道德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虽然一直展开却未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如:老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识记相关行为道德规范,并鼓励学生纷纷效仿;学生犯了错,老师可能会惩罚教育孩子,与此同时,老师也将自己的价值观、正误观强加灌输于学生,老师并不会去了解学生当时的接受能力。
四、德育教育问题背后的支配因素
针对以上的德育现状与提出的问题,本部分将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其原因主要由社会德育环境的越位、家庭德育引导的缺位、学校德育教育的错位三方面构成。
1.社会德育环境的越位
现如今,在中国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环境对德育的影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社会对学校德育介入过多及错误引导等情况也是造成学校德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德育环境的空泛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公益事业等体现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的事业得到了更多物质上的支持,在规模以及实际功效上都取得了许多进展。同时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公众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展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公益氛围,这个氛围对于德育的影响在不断加深。但氛围、环境等对于德育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超现实”层面,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影响缺乏具象化,使得他们对于道德感知停留在感性迷糊的层面⑤。
(2)社会道德观念的模糊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利益膨胀使得许多功利性观念蔓延滋生,许多传统的优秀道德观念弱化。多种观念的冲击,使得社会道德越来越模糊化,这种缺乏明确指向性的现实也对基础教育中的德育带来许多挑战。
总之,社会影响对德育的过多介入以及社会的不良示范都成为学校德育的制约因素。
2.家庭德育引导的缺位
来自家庭的德育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然而,当下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影响存在的缺位现象,也是造成学校德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长对家庭德育缺乏关注度。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智育到德育全部退就于学校,没有与学校的教育相互补充,或者缺乏对孩子的道德实践督促,使得孩子在学校所学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缺失也成为影响学校德育的以的重要因素。
(2)家庭德育缺乏系统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父母长辈的言行往往成为影响孩子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言传身教,更多的体现在家庭中。然而,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又十分明显,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接触时间不多,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系统化规划。
3.学校德育教育的错位
学校一直是影响德育的关键因素。学生德育工作自身存在的德育活动与德育目的不符,德育内容缺失等问题,成为德育现状最重要的生发因素。具体来说:
(1)学校德育缺乏原则性。从理论上说,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育人是其核心职能,但在实践中,学校目标总是源于并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系统,深受社会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传统等的影响,然而学校迫于智育要求,功利主义滋长等因素的压力对德育的认识与实施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没用发挥学校规范化、系统化、强制化的特点,使学校德育陷入缺乏原则性的状态中。
(2)学校德育缺失目的性。在小学教育中对于德育的宣传过多停留在三观塑造,人格养成等大而空的方面或有没有佩戴红领巾等细枝末节,德育更多的侧重于形式,忽视了德育的真正内涵及其作用。德育工作只重视结果,不在乎过程,德育目的性不强,工作不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而更在乎应付检查,作表面文章,学校在德育中间的实际性方面存在缺失。
(3)学校德育缺少创新性。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德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学校借助于碎片化的形式外壳去包装德育工作,缺乏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法及措施,更缺乏创新性思维,使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发展缓慢,这成为学校德育现状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就整体情况而言,学校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德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如何针对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和科学化的整改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⑥。
结语
以上是对现阶段小学德育现状、问题的探讨以及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的分析。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人格塑造、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德育应当引起更多的基础教育关注,让课改真正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改革。由此我们得出,应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着手对小学德育情况进行改善,在牢记思想道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德育教育成果,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以促进小学德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培养新时期所需的全面人才做好充足准备。(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72-176.
[2]许继红.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J].教育与管理:理论版,2006(12):36-37.
注解:
①刘海峰.略谈德育的含义、效果与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1991,4(02):69-70.
②宋让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71.
③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210.
④杨小敏.走进课改“小岗村”的新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课改一瞥[J].中小学管理,2011,07:25-27.
篇4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规范的教学教研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反思一年的教学教研管理,可归纳为四点。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3、开展集体备课和“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6、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研训活动。“请进来”为了受益于全体教师,近两年来,我校聘请了吉林省数学特级教师李韶华老师和海口市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吴爱宝老师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还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特级教师翟景华、徐安德到我校上示范课和作专题讲座。“走出去”,一年来,我们选派出省外听课学习人数达15人次,在省市内听课学习的达230余人次。
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8、开展现代技术培训工作。06年1月份学校组织了行28位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7月选派两名教师到海南师院参加多媒体可见制作的培训学习;8月选派5名教师擦参加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国家级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10月份又组织了25位教师参加通用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等一般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与所教学科整合,尽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育教学。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从2004年6月我校与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结帮扶对子、手拉手以来,每学期都要邀请该校9位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各种校本研训。上半年,他们还亲临我校听了我校兰校长做的有关师德师风讲座2场。5月我校又邀请高林小学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我校举办的第4届“英才杯”教学节观摩活动。除此之外,每学期高林小学9位教师还轮流依次参加我校各教研组开展的“一课多上”和“集体备课研讨”,学习了解我校教研组是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该校每学期还有计划选派1名教师到该校与我校省级骨干教师跟班学习一个月,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到本学期为止已有4位高林小学老师到我校跟班学习。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通过教学一课多上、参加岗位培训、评优课等活动,我校教师实现了教学观念能转变、教学模式善提炼、教学结构会构建的目标。而且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的技能。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两年在课堂教学方面有1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人次获得省级奖励。3人次获得市级奖励。全校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有8篇教学论文获全国奖励,有6篇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12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16篇在省级交流或获奖;有32篇市里获奖、交流。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2004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07年的思考与展望
2007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5
中职汽修教学就业
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汽车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科技含量、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必须勇于改革,做到与时俱进。
1目前现状
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必须尽快掌握电子维修技术、更新维修理念、改变维修方式。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体制与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整车制造、售后服务(汽车后市场)三者严重脱节,造成教育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求贤若渴,但引进学生后却不对路、不实用,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要为这些学生进行再培养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最后不得不放弃;学生学无所用,学无所值,荒废时间;学校为毕业生就业一筹莫展,培养的学生学非所用,学识陈旧,就业率低;家长含亲茹苦抚养孩子,到头来却就业无技;政府满足不了行业的发展需求,却又增加了失业率和政府负担。
2分析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扩招等多种因素挤压,就业日益艰难。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中等职业学校是否提供了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对我校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毕业生工作信息的跟踪,得到以下反馈信息:
2.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认同呈现不断的上升趋势,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上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层面一般都不高,即就业的单位一般整体实力不是很强,同时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就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讲,对口专业就业率一直很低是不争的事实。
2.2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汽车维修服务行业更加认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汽车维修行业基础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直接进入工人角色,企业对他们负担的培训成本相对较低,没有专门培训机构的中小企业对他们相对比较青睐。
2.3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胜任某一项专业技术工作,但在职位晋升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企业仍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挥潜力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如果具有同样的工作经验和付出同样的报酬,他们更倾向录取学历较高的普通高职生。
以上情况说明,在汽车服务行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层面普遍较低,本应去填补高技能岗位空缺的却只能去干一些低层次的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不注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将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只是简单地将普通高等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简单化,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相对不高,而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只强调外因的一面,而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做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显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师生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其次,职业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希望能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结果就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上手快,上岗竞争时有优势,但是基本功(如数学、外语、自学能力)不足,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便落后于别人,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要求。
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教学组织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3解决方案
往后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许多学校在汽修专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相同的问题,学生也有共同的特征,制约了整个汽修行业的发展。
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学生的共同特点,人才培养采取以下措施:
3.1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适合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体系。实训第一、二周开展有特色的军训实训课,让学生先学会吃苦耐劳,再去展开实训。军训+体质训练+思想教育=培养出良好的实训习惯。
3.2培养学习兴趣
定期开展汽修技能竞赛和汽车趣味运动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根据学生特点,以“做”为基点,从做中激发兴趣,从做中学会学习。由于中职学生喜欢技能训练,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也能掌握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运用项目教学法和小组学习法,培养学生协作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3.3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内容和学校教学设备、教材,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大纲
成立由汽车维修行业负责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学校骨干教师和课改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及实践环节的教学。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要求为中心,构建为核心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采用模块化、项目任务引领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一体化教学和实习课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70%,创设阶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诸如职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岗位操作技能与知识技能的应用等。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尽量做到零距离就业:将实训车间打造成4S店模式,结合企业工作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将4S店运作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刚走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同时,学校也对企业员工开展相应的理论培训,实现校企良性互动。
3.4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学校应结合企业的理念、管理制度、员工道德修养制定适用于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铸造高尚职业道德人格。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职业发展,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将现有德育课改为德育实训课,可模拟企业员工素质培养课堂,定期开展德育课比赛。
3.5阶段性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会如何面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邓红,戴国忠.高职校企对接:难题“待解”[J].教育与职业,2011,(12上).
篇6
一、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1、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突破口。
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会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尤其在上新课前几分钟,设置情境,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高度集中,渴求知识的心理高度迫切。
2、教材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首先让学生粗读,粗读教材课题和节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其次是细读,精读。教师在开始阶段,可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教材中找答案,圈点,批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掌握本节主要知识点。
3.联系现实,拓展学习领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治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现实的政治除了一味说教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因此要紧密结合现实。学生讨论时,教师可适当穿插时事,如讲综合国力时,播放国庆阅兵式,让学生感受。另外,班级可以开展新闻会,举办时事知识竞赛,开展辩论会,办环境小报,法制快讯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搜集材料,一方面要积极思维,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拓展了学习领域,增强了学生运用政治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落脚点。
“教”如何为“学”提供足够的方便和可能,关键在于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养成预习,阅读教材的习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夯实基础。
(2)养成思维,质疑习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试题,“题在书外,理在其中”,面对试题,首先审清设问,明确方向,明白问“为什么”,“是什么”,还是“怎么做”然后回归教材,组织答案。要从现象分析,归纳出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综合归纳,要有知识迁移能力,学生要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3)养成复习习惯,一章节学完后,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图,这是对教材内容的系统化,条理化。可由学生完成,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二、善于引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初中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科,它与学生的生活知识紧密结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吸引他们的兴趣,并以乐学、爱学为舟,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这门课程,到达学会学习的彼岸。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它能吸引学生思考、观察、探索,并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善于总结归纳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心理不成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指导其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了方法、步骤的基础上,能更自觉地学习,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通过编写学习提纲、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充分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牢固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学生构建与课本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索,让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热点评说、模拟活动、情景剧场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养成亲社会行为》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课时,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我组织学生举行一次《亲社会―走进敬老院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制订活动实施细则。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本单元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这次活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真正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科学的评价激励,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学现状对策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情况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并为学生提供了以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行动的指南。因此,为了深入了解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施情况,笔者对顶岗实习后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该课程内容的调整提供现实依据。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目前,广州市中职生采取“2+1”的培养方案,即第一二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准备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个人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就业权益保护和职场适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现通过对顶岗实习一年后的我校2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一是通过了解现行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该进行哪些调整,以期达到更好地指导作用。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认为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历制作和顺利通过面试,8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掌握求职技巧(制作简历、面试准备等)有帮助;这说明现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求职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从简历制作、模拟面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作用。但是在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较模糊,缺乏清晰定位和具体可行的措施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职业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认识还较模糊: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20%的学生选择不会改变职业方向,会继续在现岗位工作下去;28.2%的学生选择会改变原工作方向;21.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会去另外找其他工作;30%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暂时还会留在原有工作岗位。许多学生步入职场顶岗实习一年以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现频繁跳槽和换工作的现象,显得迷惘。这与学生对自身和行业发展形势缺乏深刻的了解有关,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虽然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学生制定的规划流于形式,未深入挖掘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对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做足够多的研究,致使职业生涯规划很难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结合起来。
2.学生对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行业要求等缺乏全面的了解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认知还停留在书面上的认知,缺乏深入的了解。75%的学生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知道一点;20%的学生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比较了解;5%的学生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很清楚。导致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不适应工作环境、心理情绪波动比较大,在工作中出现违反规章制度、职业素质不高等现象。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不遵守职业道德而出现违纪违法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德育教师,对于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行业要求等缺乏深入而全面了解。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实践参与性和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实现成功求职,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现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实践参与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主要依赖于教科书,未能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教学有点脱离学生专业实际。25%的学生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采取课堂教学和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为主的教学方式,8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课堂教学、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和专家讲座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对策
1.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来说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了解到专业特点、行业发展形势和职业方向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自我,给自己正确定位和确定职业目标,将自己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和出外工作结合起来。并且,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估体系,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具体方案,使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职业成长发展的方向盘。
2.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都还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认知上。作为指导老师,一方面,可以搜集一些本校毕业生实习和工作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以身边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认识,形成整体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各专业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行业要求,在校内实训课程中加以训练,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职业素养,为以后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自己每个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本校的一些优秀实习生、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和反面案例,整理成册,并印刷下发到新生,纳入到专业认知学习中,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3.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参与性和针对性
篇8
为加快学校的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概况
大桥初中始建于1932年,位于内乡县大桥街中心,占地面积15000m2,建筑面积7700m2,主要有教学楼两栋,男女寝室楼两栋,综合楼两栋,学校地面硬化率达90%,绿化率达50%。
学校现有十七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97人,现有专任教师6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学历32人,占总人数的52.3%,中级职称以上21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达33.8%。
学校有图书室、仪器室、音乐教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及办公用房,达到了九室齐全,硬件配套,能正常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图书室藏书33633册,有物理仪器1624件,化学仪器4082件,生物仪器969件,体育器材556件,音乐器材158件,美术器材127件,均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
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投资二十余万元,组建了两个学生用电脑教室(80台),拉宽带进校建网,达到了班班通、室室用;投资近十万元,为任课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使教师们都能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二、指导思路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坚持“规范加特色,人文加和谐”的办学思路,把教育发展作为主题,把教学改革作为动力,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办学之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办学宗旨:责任成就人生
内容:责任教育
责任教师
责任课堂
校训: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校风:处处有责任心
时时有责任感
教风:认真教书
关爱学生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学风: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不懂就问
不会就学
三、总体发展目标
“树优良校风,建优美环境,创优异成绩。育‘四有’新人”。构建团结合作、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校园。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努力塑造良好教育形象。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我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科研有特效。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
四、具体目标:
(一)常规管理目标:
学习贯彻上级有关精神,规范学校各项工作。抓好校园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倡导校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加强教师考核,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二)教学质量目标:
继续加强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
进一步加强对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努力提升语文、数学、英语
理化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一、目标
培养一支观念新、思维活、方法多、管理严、责任强、觉悟和学识高的领导队伍。塑造一支安于工作、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巧与沟通、易于合作、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师资队伍。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好,团结协作,有前瞻的观念,服务的意识,实干的精神,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信。
2、增强教师育德能力:在温馨班级建设的基础上,落实开展“温馨课堂”建设步伐,养成良好的“为人师表好习惯”,深化“德育艺术化”,增强育德实效。
3、促成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以骨干教师群体为引领,加强学校教师梯队建设,使所有教师胜任自己的工作,争取高级职称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突破。
4、完善自培机制:继续完善学校教师培训模式,不断健全自培功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大多数教师能掌握一门及以上的拓展型课程,70%的教师具备大循环的教学能力,基本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二、实现目标的主要举措
1、继续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1)依据县教体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落实我校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实施计划。紧紧围绕“树根立魂”这条主线,通过具体事项在教师中铸造师德师魂,以增强教师的爱岗敬业的事业心,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师德理论及相关文件,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的教育观,培养教师积极进取和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重塑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展现新时代的教师风采。
(2)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树立榜样,挖掘典型,发扬精神,在学校里营造良好的敬业爱生的氛围。
(3)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评选的重要内容,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不断完善学校自培机制,探索多样、务实的教师培养模式
(1)规范校本培训,推进教研组建设。通过校本培训制度建设,开展扎实的系列学习活动,促进功能优化,提高质量,活动丰富。继续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不断提升教研组力量。继续抓好教师的梯队建设,创设条件,促进各个梯队的教师都能不断发展。
(2)鼓励外出学习,支持学历再进修。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包括高一层次学历提升在内的学习进修,鼓励参加本科、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督促教师不断追求个人学历的再提升。
(3)加强师徒结对工作的力度,制定落实相关考核、奖励制度,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
3、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重视课改研究,实现常规教学的不断创新。提倡各备课组从实际出发,探索教案的改革创新,备电子教案,制作电子课件;创新作业要求,增强选择性、活动性、趣味性,强调作业批改的人文性。
(2)、教研科研相结合,以“研究课”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例研究”。研究课是以一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开展一系列讨论。课前带着问题设计,课中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和自我反思。
①课前反思,以教研组长和各备课组长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立足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和积累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对问题的理解,讨论解决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反复讨论修改、完善。
②课中尝试。尝试立足于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等方面,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实践尝试后,小组讨论诊断,对不理想的地方进行再修改,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可行方案,作为备查资料。
③课后反思。反思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分为三个层面:A教师自我反思;B组内同志的互动反思;C学生家长的反馈信息。
4、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
教师要增强学习现代技术意识,理解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利用网络感受最前沿的理念,捕获最丰富的信息,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学校将利用特定时间,培训课件制作,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分阶段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统一思想,共谋发展
1、落实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三年规划
关注教师需求,有效地促进内涵发展。所有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并根据教师本人在“规划”中提出的需求意向,学校制定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保驾护航。
2、关注课堂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举办专家讲座,拓展教师视野,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每学期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4、充分利用伙伴合作、师徒结对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以学校本源性课题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制度,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使学校的科研水平由自主性向高层次发展。
第二阶段:重点抓实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步形成三级梯队
u
名师梯队:
(1)由获得市级骨干教师等称号的教师组成。
(2)每位成员都将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能密切与教研员、专家接触,得到有效的支持与指导。
(3)每位成员至少担任一名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定期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
u
优秀教师梯队:
(1)由校级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优秀教师等教师组成。
(2)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致力于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3)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次教学研讨课,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
青年教师梯队:
(1)是由工作时间不足五年的教师组成。
(2)努力的方向是:重视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培养目标: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名师。
2、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学校特色,教师需求,设计、安排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听讲座等,使教师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修订和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形成崇高的师德风尚,提高教师改进教学、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促进发展
1、继续发挥市校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的建设,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估。
3、健全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大桥初中教师培训、业务管理、奖惩制度等方面的条例。
四、保障措施:
1、体制保障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考评制度。
(2)定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汇报、评估、监控,及时总结成绩和不足,推动这一工作。
(3)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个人业务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
(4)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使师资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各个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师资建设工作的责任人,从各个方面保障师资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继续完善培训制度,使培训活动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使教师通过各类适切的培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组织保障
(1)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行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监控、评估,实行岗位责任制。
(2)继续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为教师推荐优秀的专业书籍,指导教师阅读,并组织活动帮助教师将阅读体会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学校继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定期举行专业竞赛、交流活动,给予教师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机会。
3、经费保障
(1)挖掘潜力,依托上级主管部门,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
(2)注重软件的投入,完善教师专业培养投入机制,加大力度,满足需求。
(3)对进行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并获得文凭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学生发展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处处有责任心
时时有责任感”的校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不懂就问
不会就学”的学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
五、达成目标措施
(一)完善机制,实施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和文化管理
1、坚持以法治校。通过建章立制,完善考勤考核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及教育教学相关制度等,消除人治的混乱,使学校的常规管理秩序井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2、实施民主管理。通过改革职代会制度,实施民主决策、竞聘上岗、校务公开等工作,逐步完善学校的管理方式。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大桥初中形成人性化的民主管理模式。
3、强化队伍建设。以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实现学校各项工作优质高效的同时,确保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塑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地尝试和努力,力争在学校形成学生和教职工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和美好的心灵世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力争在全校形成“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大桥精神,共同建设“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家园;力争在我校教师中形成共同的学校价值观体系,即实现以职业成功和幸福为必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文化兴校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必需。
(二)创新思路,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大桥初中目前仍是一所薄弱学校,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无论是立足今天的生存,还是着眼明天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都势在必行。
1、准确定位
学校的改革,绝不允许浮于表面、哗众取宠。我们的改革,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立足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只有教师队伍的优质,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优质,这完全符合目前大桥初中的校情。
2、理清思路
内涵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而内涵建设的四个核心要素是“课程、课堂、教师和学生”,学校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将重点围绕“课程、课堂、教师和学生”进行。其中,“课堂教学”改革将是突破口,“德育课程化”改革紧随其后。
3、措施得力
(1)理念先行。打破是痛苦的,建立新的教育教学操作方式更难,首先就难在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学校将引进大量国内外名校的成功经验,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让先进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占位扎根,激发教师改革的源动力,为改革的实施铺路搭桥。
(2)局部试行。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教师、部分学科、部分班级和部分项目,采取边培训边实验的办法,在尝试中逐步摸索、总结、完善改革设计,为后续的改革积累经验、树立榜样和信心。
(3)建模导行。在先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师情和学情,总结出适合本校的“升级版学导练”教学模式,通过培训和具体的课例,指导全体教师有参照地试行操作,使改革全面铺开。
(4)研训推行。立足校本研训,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组织教师以具体的课例研究为抓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各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和完善。尤其是要指导教师,要创新地使用学校提供的模板,要发挥自身的优长,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4、确保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质量强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针对我校学生家庭教育滞后、文化素养偏低,尤其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等状况,质量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除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外,针对学生上述状况,学校将对各个班级、学科和教师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分析,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尽快改进方法措施、缩小差距、提升质量。同时努力寻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