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德育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德育的含义

篇1

在学时方面,医学汉语在整个学科教育中也占了不小的比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在华学习的6年期间,前4年均开设汉语课,总课时数达800课时,其中医学汉语课程占的比例为35%;此外,学校要求留学生必须到中国医院进行实习,且必须在毕业前通过HSK三级考试才能获得专业学位。因此,就整个医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医学汉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高质量的医学汉语教学对留学生的医学专业教学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2医学汉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目前对外汉语界针对医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医学留学生所学习的其它课程科目相比,国内对于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是医学来华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对其教学的探索还停留在真空地带。目前对于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讨论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医学汉语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探索等等。医学汉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缺乏高质量的医学汉语教材,缺少复合型师资,系统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等。鉴于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索有效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使其满足留学生的交际需求显得十分必要。

3医学汉语可行性教学对策

医学汉语的教学目的在于让高年级医学专业留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各种医学专业见习以及实习活动。当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日常汉语运用能力,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将已有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汉语运用能力相结合,以满足实习和见习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医学汉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对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主张用任务的形式完成课堂活动,即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学习。医学汉语的教学重点在应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进行医学汉语的教学,从理论角度看,是可行的。首先,学习者的动机非常明确,他们主要是将汉语作为工具来使用,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即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的任务是创立较为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掌握语言知识;再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的作用是监督、协调、主导和评价。医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功利,即满足生活需要、实习需要和HSK考试的需要。

医学汉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实习的需要,以此促进专业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更加注重实践和操练,让学生在上完每一次课后都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可采用“集体讲授+小组操练与复练+课后实践与运用”的手段,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系统的讲解后,分小组以朗读,角色表演的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操练与反复练习,并要求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操练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与操练内容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重点词汇创作自己的医患对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操练,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判、纠正与记录。课后实践与运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包括完成情景对话,到医院体验真实情境(或陪同生病的同学去医院看病),录制医患对话等,并要求学生把实践内容和感想以录音和笔记的形式带入课堂,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评价以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反馈。

4医学汉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医学汉语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但也存在着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任务设计。医学汉语的教学内容,关键不是对专业的医学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记忆和积累尽可能多的医学汉语词汇、语用规则和医学文化背景。但是,静态的识记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动态的语流中使用汉语医学词汇和专业用于进行医学实践。因此,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后,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将已经学到的医学知识用汉语进行表达才是关键。

二是如何进行课后实践的组织与监督。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对于实现医学汉语的教学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做什么,怎样做,怎样进行反馈,如何对课后实践进行监督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第一堂课 指令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讨论的第一堂课指的是综合课,我们知道“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和各项语言技能综合训练的实践汉语课 。”既然综合课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也就相当重要,尤其是零起点班。

1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特点

1.1对外汉语的第一堂课的学生

不言而喻,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就是零起点的学生。他们没有汉语背景,也许只知道长城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至于怎样和别人问候,也只能停留在“你好”这一个词的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因此第一堂对他们很重要,这节课的成败对于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甚至是对中国影响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对外汉语零起点班的教师,必须对这堂课做好充分准备。

1.2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特点

零起点班第一堂课与其他班级的第一堂课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例如,二者在第一教学单位内都具备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开头、展开和总结。在开头阶段,教师与学生都互相介绍和问候,都会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所学课程的大致情况。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零起点班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环节的松散性。由于是第一堂课,教师与学生相互还不了解,需要进一步沟通。一般情况下,上课开始教师需要 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这势必会延缓教学进度,当然,这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交流需要媒介,或者使用汉语,或者使用学生母语(国别单一班),或者使用媒介语(混合班),或者使用手势、表情。但学生在接收母语或媒介语中也会出现语义的增损现象,而手势、表情也并不是各国各民族统一的;在接收汉语时, 还需要外语和体态语来“注释”。所以在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冷场或出现学生误解、曲解现象,也就是说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教学中存在一定量的冗余时间,这是第一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2)教学内容的“语音性”。初级教材都安排有一个语音阶段,有的是前10课, 有的是前15课,大约需要一到三周的时间。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时,首先接触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技巧等。而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韵拼合都是无意义的,即使是音节(声、韵、调的结合),也不一定完全对应某一种意义,就是对应某一个意义,教师也不必一一地去讲解。因而,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语音性”。尽管,语音阶段的每堂课大都具有这一特点,但由于师生之间初次见面,互不了解,无共同的交流方式,第一堂课的“语音性”尤为明显。也正因为如此,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形式,也就是说此阶段的教学处于“非交际化”的初级阶段。但是,这些形式是形成意义的基础,必须打好基础,顺利通过语音关,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好在第一堂课,学生尚处在学习的“蜜月期”,对汉语还充满新奇,不至于感到烦躁。(3)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是指在第一堂课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自主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着教师的示范,模仿教师发音,跟着教师唱读。我们知道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条原则是针对整个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的,是无数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但对于初级阶段的第一堂课且教学对象为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它的教学又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均质的,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条原则对初级阶段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的要求也不是均等的。所以它和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师的主体性并不矛盾。在学生对汉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我们也不否认学生在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后会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语音操练。在学生掌握了语音并且进入“句型语法”的学习阶段以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就会逐渐地体现出来。

2零起点班第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形式

我们这里讨论的语言形式是指在第一堂课上教师与学生用以交流的主要媒介。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教学经验,在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上,教师与学生的媒介语不外乎三种:(1)汉语;(2)外语(含单一国别班上学生的母语及混合班上使用的媒介语(主要是英语));(3)体态语,有人把它称做体势语。但是,这三种语言形式在第一堂课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认为,应以汉语和体态语为主,以学生的母语和媒介语为辅,尽量控制使用外语。具体做法是:能用汉语和体态语表达清楚,且让学生听懂的尽量使用汉语和体态语,做不到的,控制使用外语。

对于课堂上是否使用学生母语曾引起过很多争论,笔者认为适当使用学生母语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授汉语时适当使用体态语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点。

3案例展示

这项案例,是笔者在参加2011年第一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时的一堂课的展示。这堂课的性质就是在零起点班第一堂课,其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堂用语“请跟我读”

“请回答这个问题”“请再来一遍,很好”,而且让学生掌握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迅速明白这个指令。在培训中,学员们有的展示很成功,有的很失败。现将典型案例例举如下:

案例(学员某):

教学对象:以英语为母语的零起点汉语学习者20人

教学目标:①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学生掌握几个课堂用语的意思; ②学生能运用“你好,我叫......”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重难点:课堂用语,问候语

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手势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走进教室和前面几位同学不停地进行握手“你好!”相互认识,而且老师面带微笑。

(2)讲解新课

a.老师把问候语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你好!

学生:你好!

老师:我叫王晓庆,你呢?

学生:我叫迈克,认识你很高兴!

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b.通过以上的问候片段,来展示并加强课堂指令语的教学

*老师让学生明白“你我他(她)”的意思。

*老师带领学生读“你好!”并发出指令语“请跟我读!”,及时翻译成“Follow me!”学生跟读之后,在强化这一指令语。老师配合手势说出这一指令语。

*老师自我介绍“我叫王晓庆。”并用英语翻译,然后“你呢?”“What about you?”老师发出指令语“请你回答问题!”翻译成“Please answer to the question!”,找学生逐一回答,之间不停发出“请回答问题!”老师配合手势说出这一指令语。

(3)总结

在指令语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复习。

在汉办的培训中,很多学员都只讲指令语,并将这些指令语简单翻译,然后带领学生读这些指令语,结果弄得学生稀里糊涂,不明章法,成效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学员们没有将指令语教学放在会话内容间进行操练,指令语的作用是辅助对主要教学内容顺利讲解并消化的作用,而不是将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分清主次,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4 结语

针对零起点班课堂教学的特点如何来改善我们教师的语言使用策略,加强课堂教学能力,对于整个初级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冗余的时间;尽量克服教学环节的松散性,使整个教学活动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个完整有序的教学氛围下开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教师主要使用汉语,但在必要时(例如在教难发的语音时),可以运用体态语“注释”某些特殊的音节,使学生把这些难发的音与声音所指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简短的外语,甚至是学生的母语。虽然在整个教学单位中教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但在语音操练中仍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使用简短的陈述句、祈使句以及表示友好的体态语鼓励学生积极模仿,主动开口。

参考文献

[1] 李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词语辨析;能;会;可以

一、“能”“会”“可以”的使用偏误及其成因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考察对象,共收集“能”的使用偏误56例,“会”的使用偏误76例,“可以”的使用偏误27例。

      (一) 偏误类型统计

      综观这三个词语的误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1 漏用

      本来应该使用的,学习者却没有用,即该用而没用。如:

      (1) 能够让异性在不同教室里头分开上课,确实*在许多方面帮助学生们聚中(应该为“集中”)注意力。

      (2) 第二,孩子单一性别的相处,也*造成日后他们不晓得如何与异性相处。

      (3) 孩子也没有别人*依靠着。

      (1) 中“确实”后应加“能”;(2)中“也”后应加“会”;(3)中“依靠”前应加“可以”。

      2 误加

      本来不需要使用而误加上去,即多余。如:

      (4) 虽然我喜欢那种安静而优美的音乐,但我不得不能喜欢流行音乐。

      (5) 我很高兴我会说中文和我教我女儿会说中文的。

      (6) 通过利用当时的流行来可以做出流行的歌词、节奏等等。

      (4)中“不得不能”,“能”为误加;(5)中“教我女儿会说中文”,“会”多余;(6)中“来可以”,“可以”多余。

      3 误用

      这里仅指这三个词语本身之间的误用。

      A “能”“会”误用。如:

      (7)我觉得听流行歌的时候不能感到压力。

      B “能”“可以”误用。如:

      (8)所以能不喜欢,可是不必蔑视流行歌曲。

      C “会”“可以”误用。如:

      (9)我们可以成为好人还是一个罪犯都有父母的教育。

      4 其他

      包括“能”“会”“可以”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误用以及不能确定具体为何种误用类型等情况。

      下面是这四类偏误的统计情况:

 

 

偏误类型

可以

漏用

数量

24

29

4

比例

43%

39%

15%

误加

数量

16

16

7

比例

28%

22%

26%

混用

数量

6

14

3

比例

11%

19%

11%

其他

数量

10

15

13

比例

18%

20%

48%

      通过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出,除了“可以”误用的情况较为复杂,不仅是与“能”“会”之间的混用与其他词语,如“可能”、“好了”、“已经”、“应该”等词语也出现了混用的现象。其他两个词语“能”“会”混用和误用的情况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学习者对这些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即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情况下不该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这也为我们辨析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异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偏误原因分析

      1 教材的英文释义带来的迷惑

      田皓皓、Martin Symond(石明理)主编的《实用速成汉语》,对“能”的释义为“can (in the sense of be able to)”;“会”,“can (mastery of a skill)”;“可以”,“may,can (i.e. be permitted)”。暂且不说这种不同语言之间一对多的词义对应情况本身所存在的习得难度,作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的我们很清楚这三个词语的使用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以该教材中的例句为例,在“be able to”这个意义上,“我能不能用你的笔?”换成“我可以用你的笔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样,be able to 与 be permitted 之间的界限就被模糊了。在表可能的 will,shall 这个意义上,“他们什么时候会到?”换成“他们什么时候能到?”或“他们时候可以到?”都是可以的。由此看来,该教材中的释义并不能为学习者的习得提供有效的帮助。

      2 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

      “能”、“会”、“可以”三个词从习得的难度上来说应该安排在相对靠后的阶段,但是由于交际的需要,不允许那样安排,所以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这三个词都是作为甲级词出现的;二是在《实用速成汉语》教材中,这三个词作为语法点在第一册中就已经出现了。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汉语语感还不是很丰富,词汇也相对贫乏,因此也增加了三个词语之间的辨析难度。

      3 词语意义的丰富性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能”作为名词,一指能力、才干,二指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作为形容词,指有能力的;作为助动词,指能够。“会”一共分为四个词条:第一个词条,“会”作为动词,一是聚合,二是见面、会见;作为名词,则有7个义项;第二个词条,作为一是理解、懂得,二是熟习、通晓;作为助动词有三个义项,1一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二表示擅长,三表示有可能实现。此外,还有第三个和第四个词条。“可以”也分为两个词条:词条一为助动词,共有来年各个义项,一表示可能或能够,二表示许可;词条二为形容词,也有两个义项。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能“作为助动词一共有6个义项:①表示有能力或条件做某事;②表示善于做某事;③表示有某种用途;④表示有可能;⑤表示情理上许可;⑥表示环境上许可。“会”作为助动词有三个义项:①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某事;②善于做某事;③有可能。“可以”作为助动词一共有四个义项:①表示可能;②有某种用途;③表示许可;④值得。

      由此可见,无论是供汉语密语者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词典,这三个词各自的义项众多,而且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增加了学习者误用的可能性。

二、汉语母语者使用“能”、“会”、“可以”的情况

      (一)各个词类的全面考察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北京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每个词随机选取300个例句进行穷尽性地统计,其中“能”出现了名词和助动词两种词性,“会”有名词、动词和助动词三种词性,“可以”也有两种词性:助动词和形容词。下面将每个词的各种词性出现的次数及占总词次的比例列表如下:

词例

可以

 

次数

比例

次数

比例

次数

比例

名词

40

4.96%

355

64.7

 

 

动词

 

 

41

7.48%

22

44.07%

形容词

 

 

 

 

 

 

助动词

767

95.04%

152

27.74%

526

95.99%

总计

篇4

关键词: 医学本科留学生 基础汉语教学 问卷调查

1.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成不断加快,我国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较低廉的教育费用,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来华留学生的人员类别从原先单一的短期汉语进修生转向各领域的学历生。其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特别是西医专业留学生人数增长最迅速,规模仅次于汉语言专业,居来华留学生各专业第二位[1]。此类留学生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生,有其特殊性,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尼泊尔及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大多是高中毕业生,没有任何汉语基础,为更快融入新环境,汉语是他们在中国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另外,医学留学生高年级时要进入医院临床实习,面对讲中文的病人,用汉语书写病历、处方等,如果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势必对其学习与实践形成阻碍,不利于临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由此可见,汉语教学对医学本科留学生极其必要。

2007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对授课质量、教学评估及学生入学资格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14条要求:“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这一规定明确了汉语在医学本科留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各高校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很多医学院校为留学生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前一至两年开设基础汉语课程,然后增设医学汉语课程。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医学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研究发现医学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尤其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留学生认为汉语只是基础课,与其专业课学习联系不密切,因此对汉语不予重视,学习松松垮垮,普遍缺乏内在动力。然而这一阶段是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兴趣和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时机,直接影响临床实习的质量,那么如何解决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校留学生基础汉语课程问卷调查情况

2.1我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

作为苏北地区一所独立设置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徐州医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现有在校留学生200余人,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学校已进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招生计划名单,并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从2011级留学生入学开始将为期一年的基础汉语课程延长至两年,特别是第一年内无医学类专业课,只设置基础汉语、中国概况等基础课,努力让汉语零起点的医学留学生较快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为辅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在完成两年基础汉语教学后,再开设专业汉语课程――医学汉语。并且,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达到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的规定,要求留学生在中国医院实习前必须通过三级考试。

2.2问卷调查目的。

虽然我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必然存在某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客观认识我校留学生基础汉语学习情况及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争优化医学本科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模式。

2.3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国际教育学院2011级、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共115人,年龄分布在18岁至25岁,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科摩罗,他们入学前从未学过汉语,现已完成一年或者两年的基础汉语课程学习,对该课程的设置有较全面的认识及深刻的体会。调查问卷采用全英文问答的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对汉语、教师、教学、教材、测评的看法、意见及建议。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问卷103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95.1%。

2.4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关于学习汉语的动机:86%的留学生认为是在中国生活的需要,63%的留学生认为临床实习阶段与病人交流的需要,22%的留学生认为是通过HSK三级;关于对汉语的看法:71%的留学生认为汉语难学,特别是汉字认读及书写,43%的留学生认为尽管汉语难学,但只要下工夫仍可以很好地掌握,29%的留学生认为汉语非常有趣;关于对教师的看法:79%的留学生认为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具有责任心,备课充分,14%的留学生认为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关于对课堂教学的看法:67%的留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生动有趣,32%的留学生认为教学进度较快;关于对测评的看法:68%的留学生认为测评能够促进他们及时复习语言知识,27%的留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平时小测验;关于对教材的看法:54%的留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23%的留学生认为教材较难,15%的留学生认为教材枯燥乏味。

3.分析与讨论

医学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属于汉语环境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2],但其又有不同于一般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地方,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从多方面优化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

3.1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第一年的汉语学习中,由于没有医学类课程,大多数留学生都可以跟上教学进度,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和简单日常用语,然而在第二年增加医学专业课时,很多留学生认为他们来中国学习的专业是医学而非汉语,全英文授课方式也用不上汉语,他们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医学专业课上,再加上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较难,某些原本汉语水平较高的留学生可能也会头疼不已,较差的留学生甚至打起退堂鼓。另外,尽管大部分学生有留在中国实习的打算,但由于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两年,他们总认为实习期间可以强化学习语言,这就导致基础阶段的学习缺乏内在驱动力,积极性不高。因此,这对基础汉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这一学习汉语的黄金时期,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培养教师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感染力等外在因素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性。

医学本科留学生学习汉语动机分别是生活、实习及HSK考试需要。针对医学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一种速成性地教学,特别是在前两年的基础汉语课程中,要以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培养他们听和说的能力。教材是教学之本,决定教学的基本内容,对教学质量起着基本的保证作用。但是,当前多数汉语教材的编写更多关注汉语语言要素和语法规则的掌握,有助于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提高,这更适用于来华学习的语言生,而医学本科留学生普遍认为此类教材偏难。一方面,我们可以试着编写适合医学本科留学生的教材,使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言语材料要贴近现实生活,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倘若我们选择已有的教材,如我校现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其语言内容上比较丰富,但不能满足全部的教学需求,某些学生的汉语还没达到这个水平,学习课文或做练习时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着重教授学生所需的语言知识。例如他们首先要掌握听说,先学习语音,大力纠正错音,加强练习难音,在语音掌握的基础上,增强语句的口头表达训练,然后推进读写的教学,无需按照教材将语音和汉字教学齐头并进,这样可以避免留学生过早接触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

3.3搞好课堂气氛,强调情景教学。

在调查中,大多数留学生反映汉语的语音、文字与其母语差异较大,这种语言间的差异性给他们的汉语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要增强汉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相对于文字,图像和影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收集各种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谈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拿实物给学生讲解如何使用筷子;介绍中国的菜系时,通过图片介绍颇具辛辣风格的川菜,推荐学生品尝宫爆鸡丁,让他们感受到“学在中国,吃在中国”的乐趣;介绍中国春节时,给学生展示极富民俗特色的门神画、对联和倒“福”字;在学习中国民歌时,教师先在课堂上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然后以视频形式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特点,再鼓励学生跟着视频尝试唱中国民歌。

另外,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精讲多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开口说汉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三五人一组,模拟语言交际的体验,如模拟医院看病、商场购物的场景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语,不仅体会“在做中学”带来的乐趣,还切实有效地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4开设HSK辅导课,以考促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达到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之一,HSK不但为基础汉语教学指明了方向,而且真实反映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在留学生中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我们可以以此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动力。虽然HSK明确了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参考,但是作为一种考试,它包含听力理解、语法结构和阅读理解三部分,在基础汉语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过于依赖考试题型,过多教授应试技巧,则不利于学生的言语技能平衡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基础汉语课程结束后增设短期HSK选修课,这既不影响基础汉语课程的教学进度,又使他们的言语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特别是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习前顺利通过HSK三级考试。

3.5开展文体活动,加强语言实践。

医学本科留学生学制为六年,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中国学习生活五或六年,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汉语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是由于汉语能力薄弱抑或是文化差异,他们又羞于结交中国朋友,甚至在中国学生面前仍然使用英语,这将无法实现学以致用。为了锻炼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举办汉语演讲比赛、才艺大赛,走进社区、去福利院献爱心等活动,为留学生营造学习汉语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同时,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3],为了使其更快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浏览风景区,参观历史博物馆。另外,双语角为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击鼓传花、绕口令、主题演讲等活动,帮助他们找到语言伙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促进了中外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

3.6多维度对学生进行测评。

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为了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对学习进行测评,例如每学期测评方式可采用期末笔试、口试、期中测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按照考察的重点将四个方面分配一定比例。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并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定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某些留学生认为平时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小测验,使他们课后温故而知新。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借助校奖学金这一荣誉激励学生提高汉语学习成绩。

4.结语

我校的医学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改革的可行性有待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还有某些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如适合医学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材的编写,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和探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方便留学生生活学习及临床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倪露学.对医学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

[2]吕兆格.浅析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J],东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3]于昕.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4]朱婧,王韫华.浅谈我校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

[5]吴晨阳.论医学英语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教材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7(10).

[6]卜海艳.论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学[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6).

篇5

数学实验指为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试验或思维活动,是探索性学习和教学的形式.它的本质是具有可操作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张扬个性化的求异精神;其经典内涵是缓慢的过程性、参与的高指数、感悟的多元化以及知识经验的再生性和生态兴趣的持续性.

1数学概念、方法的生长既缓慢又难产,借助数学实验可补白理论课的缺失

案例1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执教者的切入点是通过探究一元二次方程x2+6x-7=0的解法引入配方法的).

本模块在运作的过程中,既有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有效追问(这个方程怎么解?),也有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说话,表达配方法的思考过程,进而师生共同获取配方法的解题方案.从表面上看,知识点是学生自己生长的,解题方法是学生自己获取的,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崭新的.可配方法作为中学阶段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既是完全平方公式、直接开平方法的延续又是后续学次函数的基础,对于学生个体的“数学现实”而言内化理解是相当困难的,它的生长既缓慢又难产(因为学生向来畏惧生冷的、刻板的、抽象的算理),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回答一个问题就能了结的,更不是一个声音能代表几十种声音的,整体的课堂生成度可想而知.若借助数学实验的手段探究配方法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实验步骤:(1)任意画出一个长为(x+6)宽为x的矩形;(2)将该矩形剪成一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和长为x宽为3的两个全等的矩形;(3)不重合、不黏贴、不再剪切的情况下能拼成正方形吗?若想拼成正方形还需添加什么条件?(4)若原矩形的面积是7,新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此时能得到怎样的关系式?……“玩”是学生的天性,能让学生再发现配方法的生长过程,能明白配方法的源起,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理解的涵义.这是数学理论课一直难以实现的愿望,也是理论课领域的一大空白.每当学习这类内容时,师生总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习得的知识呈现夹生状态,无法通体透明.而简单的实验“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却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这就是最佳的学习策略和至上的学习境界.因此,借助数学实验可补白理论课的缺失,尽管实验操作浪费大量的时间,完不成课前的预设,打破课的常规,使课堂容量锐减,使课的节奏变慢,甚至影响到教学进度等,但学生知识生成却是鲜活的、灵动的、扎实的、到位的,学生的笑声在流淌、思维在暗流涌动,这不正是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吗?所以借助数学实验可补白理论课的缺失.

2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生成是慢过程,借助数学实验能改善理论课的生硬

教材上的定理、公式、法则是数学家或数学教育家发现的结果.展现在师生面前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又十全十美的结论.这种完美略去了曲折复杂艰辛的发现过程,可依据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现实,运用数学实验的手段和方法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以此改善理论课定理生成的唐突性、生硬性和结论生成的刻板性.

案例2 关于“中点四边形”的生成问题.执教者用发散的视角、开放的思维、经典的引领下放任务单;采用短暂性“互动合作”的新方式获取想要的结论,通过学优生“交流展示”的方式给出问题的满意答案.从浅层面看,执教者有一定的新课程执行力,课堂生成是皆大欢喜的,课堂气氛是热热闹闹的,教师的感觉也相对的良好.可执教者依然没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把一个本应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猜测与归纳的探索活动演变为学优生抢答场景,其结果是全体学生本应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走失了,本应获得的合作交流滑过了,知识生成只能是学优生智慧的碰撞,中等生和学困生依然站在知识的原点,课堂参与的高指数更是不可企及.若能介入数学实验的手段,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慢时空和有规则的自由,让学生亲历“画一画、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等慢化操作流程,直观感受“中点四边形”的生长过程,动态生成鲜灵的中点四边形,这不仅能改善理论课上“中点四边形”生成的唐突性和生硬性,而且能实现理论课无法达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亲自体会知识从手中诞生,这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而且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深度以及厚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再创造能力.实验载体:(1)任意画出一个非特殊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2)画出以上图形的中点四边形,猜想其形状并说明理由;(3)非特殊四边形具备怎样的条件时,其中点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正方形?为什么?……几何性质定理的生成来自于学生亲身体验和生命感悟,需要一个缓慢的体悟和凝练过程,不是教师的说教和派送能够真正达成的,更不是标签式的过场能够实现的,必须由学生的躬耕劳作才能内化吸收,这是理论课无法预约的境界.因此,借助数学实验能改善理论课定理生成的生硬性.

3数学规律性结论的达成是慢方式的,借助数学实验可扭转理论课的作秀时尚

案例3 画一条直线,将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本模块是课例《由中点想到的……》的应用片断.其立意是使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不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转化意识,凸显支架的铺垫作用.执教者依据“三案六模块”(教案、学案、巩固案,自学质疑、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矫正反馈、精讲点拨、拓展应用)的形式授课.当时留给学生约3分钟时间在组内合作交流,接着是组长在白板上展示交流成果:有的经过梯形上下底的中点作直线;有的经过梯形中位线的中点作直线并与上下底相交;还有的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再作面积的等分线(如图1),图1且各自都阐释所作直线的合理性.展示的结果既精彩又全面,使听课教师脸上掠过惊讶、困惑以及赞叹的复杂感情.显然结论是少部分学生心智的火花,不是大部分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展示的结果并不是春天的万紫千红,而是冬天的一枝独秀.大部分学生还没反应,就让个别学优生讲,“用学生的嘴代替老师的嘴,用学生的灌不会改变“填鸭式”的性质”(罗增儒语).因此,该片断的运行依然没能远离时尚的作秀,贴标签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假如这节课由我来上,宁愿上不完”(特级教师符永平语).数学规律性结论的达成是一个动态的慢化过程,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建构时空,不能直接告知结果,因为教师的体验和理解代替不了学生的体验和理解;亦不能搭过多的台阶,否则会无意间定势学生的思维.若能介入数学实验的手段,则可降低假性生成的百分比,真正达成累积活动经验的目标以及知识再生成、再发现的实效性,从知识的出生地拦截过场式的标签,收获真实的、多元的生命感悟以及获取个性化的发展,张扬生命的个性色彩.实验的问题式:(1)画一条能将梯形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直线(如图2);(2)解释以上所作直线的合理性;(3)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与CD不平行,SADC>SABC,过点A能否作出一条等分四边形ABCD面积的直线?若能,请画出符合条件的直线,并给出证明;若不能,说明理由.

图2图3“问题是思维的心脏”.创设这样的实验载体,既能体现问题的内驱力又能实现欲得结论的动态生成.既扭转理论课中直觉思维断层的现象又实现从特殊实物载体到一般思想的自然过渡,使规律性结论、思想方法在“玩中、笑中、聊中、做中、质疑和批判中”顺利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对接,进而实质性的拉长了知识的生长链;自然排斥了花架式结论的假性生成,杜绝了过程演绎成过场的低效现象,实现了数学实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借助数学实验能扭转榜样式课堂的作秀时尚.

4数学意识的培养周期是慢长的,借助数学实验能实现理论课无法达成的目标

数学意识是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型作出思考和判断.严士键教授形象地把它比作“足球运动员的射门意识”,即碰到问题就想能否用数学的方法或手段去解决.而数学实验的对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意识的发展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只要能常常介入实验的手段定能提升数学意识,尽管数学意识的培养周期相当慢长,感觉是那样的千里迢迢.数学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习惯,只要教师有培养意识和关注匹配实验素材的选择,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在实验的历练中得到一定层面的提升.

案例4游戏规则:两人按自然数的顺序轮流报数,从1开始每人每次报1个数或2个数,谁报30,谁就赢.若将规则改为:每人每次可以说1至3个数,你能抢到30吗?若将规则再改为:每人每次可以说2个数或3个数,你能抢到30吗?(1)看谁赢得多;(2)探索取胜之道.执教者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两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让学生再次体会用“逆向思维”可以得到取胜的方法.这样的实验游戏蕴涵着且传递着大量的、丰富的数学信息,为学生实验提供广阔的时空.刘良华教授说游戏的基本秘密是:第一,游戏让所有参与游戏的人忘记自己在做游戏;第二,游戏永远让人生活在希望中;第三,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这是一种难得的、休闲的学习意境,可惜执教者没能领着学生入境,学生还是在报数中陷入疲劳状态,没能达到最清醒的沉迷,获得的感悟也是短暂的、肤浅的,数学意识的萌动转瞬即逝,应该是活动形式的单调乏味引起的异常反应.“假如这节课由我来上,我会选择更多的活动形式,留住学生的笑声”(特级教师符永平语).若能借助数学实验的手段亦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亦能让笑声贯穿于课堂,实现理论课无法直接培养的数学意识.诚然,数学意识的产生与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凝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意识领域的一个慢化积淀过程,需要“有心栽花”的苦心,方可成就的.让学生亲历实验获得对各种生活问题的深刻感悟,在此基础上,慢慢地、逐步地发展做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养成用数学头脑对周围事物进行数学地思维习惯,在参与数学实验时愈会感到实验经验的不足、实验方法的短缺、实验知识的匮乏,更激起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的技能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提升,参与实验也就顺心顺意,兴趣亦会越来越浓,在双基与实验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进而达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多元的实验形式:(1)组内学生互相报数;(2)组间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互相报数;(3)男生、女生之间分别报数;(4)选出赢得次数最多的男生和女生相互报数;(5)老师和最终的优胜者相互报数.这样做学生就不会感到疲劳,一直处于忘我的竞争状态或思考状态,课堂收效不需言传,实验经验的积累、逆向思维的生长自然习得,不需刻意经营,达成常规课无法实现的愿想.因此,借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而理论课却遥不可及.

5随感随言

其一,数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没有共识的运作程序,自由度定位比较高.可以是相对完整的一节课,也可以是片断式运作模块,还可以是连载式的大课,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生成以及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实验能解决理论课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知识点在理论课上生长有难度,而借助数学实验却能顺利诞生.它还具有调整、改善数学刻板、生硬、干涩的冷面孔的多元功能;能提升数学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度,真正实现用数学实验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励学生的求异精神和创新精神.其着力点在于结论归纳的自然性、定理生长的直观性;倡导参与的高指数、学习的幸福感,使学生得到学习数学本应得到的快乐.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并强调:"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家长失望、社会不满。 对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有体会。鉴于此,笔者对中学语文活动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实践。现谈谈对中学语文活动课内涵及意义的几点看法。

1.语文活动课的内涵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载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1.1 活动q活动课q语文活动课。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活动"(poiein)这一概念,他在《范畴篇》中将其列为十大范畴,并把活动划分为理论活动、制作活动、实践活动。"从1992年8月6日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采用了活动课的名称,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3],从而确立了活动课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所谓活动课,从概念上讲,主要是指由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而设计的以学生自身活动为主的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亲自动手,学得生动有趣,使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

语文活动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智力、开阔学生视野,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审美、想象、交际、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伸、巩固和发展。

1.2 表现形式:语文活动课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细分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游艺类:成语接龙 诗词填充 脑筋急转弯(2)表演类:演讲会 朗诵会 编演课本剧(3)讨论类:采访 辩论 社会热点调查(4)阅读类:读名著 新书评介 举办读书会 (5)创编类:编墙报、手抄报 编优秀作文集 编文学期刊 (6)欣赏类:看录像 听音乐 参观名胜古迹 文学作品赏析(7)讲座类:文学讲座 先进人物报告 专题知识讲座。

2.开展语文活动课的意义

开展语文活动课,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它能够推动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课程改革来看,它能够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从学生角度来看,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1 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活动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分离的局面,让学生有机会走出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翱翔。如《采访交通民警》、《家乡变化之素描》等语文活动课,就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典型。在《采访交通民警》活动课中,由交通民警详细解说,学生观看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录象;翻拍了大量的交通事故的照片;记下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伤亡数字。后来,有的学生在作文里写着这样一段话:"采访回来后,一双双眼睛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哭泣的、懊悔的;绝望的、无助的……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漠视交通法规,不仅给自己,更为他人带来无法弥补甚至致命的伤害。"在采访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懂得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增强了"遵守交通规则,从我做起"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2.2 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活动课上的知识,也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深化,而是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有很强的实践性。如"编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课,是学生利用语文课中已学到的相关知识,在文学创作、舞台表演等多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实际运用与创造发挥。将《变色龙》搬上戏剧舞台前,学生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整理好有关戏剧的基本知识,分析人物、环境和戏剧冲突之间的关系;其次:紧紧抓住围绕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和小狗的主人究竟是谁而带来的矛盾冲突来改编剧本;第三:创造性地设置"画外音",介绍沙皇专横统治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出场的身份等等。尤其在舞台表演时,当奥楚蔑洛夫得知小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时,画外音"见风使舵"及时响起,再配合扮演者那复杂的表情,尴尬的举止,掩饰的说辞,让台下的观众更进一步地理解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性格。这样,在实践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能力,又训练了改编剧本所需要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舞台表演时,又深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3.对语文活动课的几点建议

作为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中学语文课堂形式,由于接触的时间不长以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等原因,初期的活动课开展的不成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出现问题以后要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手段,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才能真正上好语文活动课。下面,我就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3.1 正确认识语文活动课。思想决定行动,只有首先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了活动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付诸行动。国家教育部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活动课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学校一定要深刻认识活动课对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只有齐头并进,才能有效提升中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3.2 突出活动课优势。目前,国家正在推广素质教育,倡导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活动课在很大程度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通过亲自动手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活动课的开展要有目的性。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结合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教师在活动课开展之前就要明确活动课的流程以及活动课的任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活动课的开展还需要教师的大力协调,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坚持杜绝个人活动课。

总之,语文活动课教学要求学生全员参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开放的时空里,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下功夫研究,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改进,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 词义特征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引言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的有关领域(许余龙,2002:18)。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语言间的异同,但侧重的是语言间的差异,其对语言的共同点的研究,也正是为了找出它们间的不同之处。语言学中有形形的词义理论,它们概括未指示论、意识论、用法论、记事论、符号关系和言论行为论,郭聿楷、何英玉(2002:19)在《语义学概论》中把词义的实质概括为词承载的信息实体。在语言体系中,词义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心理现实,是人的思维意识反映现实的产物。

实际上,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汪榕培,2002:31)这里所讲的对比研究是指以语言对比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预测外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寻求策略,促进外语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英汉词汇进行具体比较,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2.英汉词汇对比

2.1英汉词义特点对比

任何语言的词汇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词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关系来看,同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意义和概念,这种现象叫做一词多义(郭聿楷,2002:24)。大学英语中的assembly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它作动词有集合的意思,如We assembled the school gate.作名词用时有会议的意思。assembly line的意思是生产线。汉语用词要求规范、严谨、精确。如汉语中的“设备”在英语中相对应的就有appliance,apparatus,facility等。但这些词表示的意义不同,appliance是跟电有关的设备;apparatus是跟医疗有关的设备;facility表示一般生活中普通的设施。它们在英语中的用法也不相同。

2.2英汉词义的“非对应”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上都有很大不同,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最主要是受文化因素制约,由于中、英文化形态、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的巨大差异,使某些词语和表达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语用意义,而这种差异必定反映在词汇上。英汉词汇系统中有大量的词表面看起来一一对应,但实质上含义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作“非对应”。例如汉语的“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文化的象征,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有“活跃、喜庆、吉祥”之意,因此,龙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如“龙飞凤舞、龙凤吉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在汉语里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由于“龙”在英美人头脑中的印象是“凶恶、可怕、罪恶”,他们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感到无法理解。英语民族的人们一定会理解为“望子成凶”。因此,“望子成龙”对应的词汇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许多英语报刊顾及英美读者这一习惯,将“四小龙”译为“四小虎”(four tigers)(李玲,1993:113-115)。

2.3英汉词语搭配对比

词语搭配在不同语言里面都有不尽相同和独特的方式及搭配习惯,英汉词语亦如此。如,汉语中当年说敌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胡志明当年说敌人“拿起棍子打自己的背”是同一个意思。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形容事物的发展速度,英语中的同义词是“像蘑菇一样”(like mushroom)生长。“狗”在汉语文化中常常是卑鄙的同义词,有汉奸走狗、狼心狗肺种种说法,欧美人口语中常用“狗”(dog)泛指人,涵义却普遍是正面的,如“幸运儿”(a Lucky dog),“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时”(Every dog has his day.)。“外快”在汉语中一般指在本职工作之外所赚的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英语中的side money更接近“外快”的含义,如Lao Zhang made a huge sum of side money in the past few years.而side在英语中作形容词时,有“侧面的”、“从侧面来的”、“次要的”、“附加的”及“旁边的”等意。由此可见,英汉词语搭配在不同的语境中差异很大。

2.4英汉词语互借情况对比

黄远振(2001)认为汉语文字理据性大,而形态理据性小,也就是说汉语以表意为主,不太方便或不太容易接受外来词。顾静(2005:58)认为,完全音译而不加任何解释的词汇实例在国内国外的报纸刊物中并不多见,一般仅限于一些已被收入英语词典的汉语词汇,如wushu(武术),yin(阴),yang(阳),taichi(太极),fengshui(风水)等。英语中大多数英汉借词随着社会的变化,有的词词义、词性已发生变化,与汉语原有词义相去甚远;有的词已固定不移,仍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的词语,如fengshui(风水),kongfu(功夫),wushu(武术),kowtow(磕头)等进入英语语言和文化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汉语中有的是旧词新用,即原有汉语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走后门”、“小皇帝”和“小姐”等;有些是根据汉语习惯新造出来的词汇,形象地表达了各自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如包子、饺子、馄饨、烧卖、粽子、豆腐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词汇量也在不断增加,当今世界正在“英语化”,英语已经成了全球流工具。而汉语也正在走向世界。科学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许多新事物,使得英汉语中涌现出大量的名词,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大量缩略词被广泛使用。汉语词汇如给力、世博会、世园会、奥运会等。英语有VIP、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3.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此可见,英汉词义差异的错复杂性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棘手之处。加强英语词语对比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尤为重要。第一,教师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教英语单词。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营造英语氛围把汉语作为辅助手段,并有意识地对英汉词语的差异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语境中应用这个单词,从而加深印象。第二,教师要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进行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同义词的理解和运用。英语中同义词的数量丰富,在词义、用法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者也有不少困难,学生的外语学习势必有更多困难。英语的同义词有一个显著特点,每组同义词中各个词所表示的词义轻重是不同的。如在教英语写作时,走出房间,普通的词是:walk out of the room;小偷走出房间应该说:slip out of the room;小姐走出房间应该说:sail out of the room ;小孩走出房间应该说:dance out of the room ;老人走出房间应该说:stagger out of the room。教师也可以利用反义词对比教学生新词。在词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具有反义性的前缀ab-,dis-,mis-,in-和后缀-less教给学生,如abnormal,disclose,misplace,inadequate,incorrect,uselessness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两类词的各自特点,启发学生,利用联想方法对课堂上所学词汇加以掌握。最后,教师要把词汇学习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的内涵与文化语境有关,处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人,在理解某些词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背景介绍、英汉对比等方法展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增强英美文化意识,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词义的透彻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词汇。

4.结语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使英语词汇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事半功倍。同时,词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语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接受词汇知识,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把所学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练习、实践,这样,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聿楷.语义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19,24.

[2]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1).

[3]黄远振.词的形态理据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4]李玲.“龙”的英译.吉林大学学报,1993:113-115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31.

[6]王宗炎.语言对比小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篇8

【关键词】汉英翻译 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12-01

1、英文选词

学生在理解了中文的基础层面后,第一种情况,他们会在脑里开始构思,在本句中将会选择哪些英文词汇,特别是当遇到很多同近义单词或词组时。第二种情况是想不出该用哪一个英文词汇,甚至出现乱用的情况。乱用这种情况见怪不怪,如今很多老师会告诉学生,做翻译时如果不会,也要写几个单词,阅卷老师也会给几分同情分。这也正好给了学生一个借口,让他们不去记背单词。以下是关于在课堂中学生在选词上会误用的句子。

(1)一条蜿蜒的小路隐没在树荫深处。(高级英语张汉熙)

学生译作:A zigzag road disappears gradually in the shad-owy distance of the woods,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隐没”这个单词。中华辞典上,我们可以查到“隐没”的意思:①消失,散失。②吞没,贪污。但是在这个句子里,“小路隐没在树荫深处”,这里不是指小路真的就消失了,而是指小路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了。而英文中的“disappear”,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指的是①不见,消失,失踪②不复存在,不再使用,灭绝③(口语)毁尸灭迹,被谋害。由此可见,disappear这个单词用在此句当中不是特别合适。而此句中给出的翻译为“A zigzag road loses itself mthe shadowy distance of the woods,~lose oneself in”此短语本身指的是“失去自我,专心致志于,陶醉于,置身于”这几个含义。这里取“陶醉干”和“置身于”这两个解释。本句中提到蜿蜒的小路以及树荫深处,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树荫深处,一条蜿蜒的小路置身于此,而这里“lose oneself in”的含义与此句的文体类型相似,都是带有描述性质的文体。所以这里选用这个词组作为“隐没”的英文替代词会比“disappear”更好。

(2)我不记得他是怎么说的,但我肯定他讲话的大意是那样的。(高级英语张汉熙)

学生译作:I don’t remember what he say,but I’am sureI remembered his main idea

这个译作是大多数学生会采用的,如果他们不了解“to thateffect”的含义。通读整个句子,我们知道,在前半个分句中,“我不记得他是怎么说的”,指的是我不记得他的原话了,而后半句也给了我们提示,说的是只记得大意,所以前半句翻译成“I don’tremember what he say”是错误的。因为在英文中,“I don’tremember what he say,”指的是不记得某人说过什么,其实就是指已经忘记某人的话语了。所以此句的翻译应该是“I don’tremember his exact words。but I’am sure he did say somethingtO that effect”

2、语法结构

这里的语法结构主要是指句式杂糅以及时态混用。第一种句式杂糅指的是在中文里,本身是一句,在英文中可能会进行拆分或者加上其他的标点符号,加以区别。第二种时态混用。在一个句子中,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句子,未能理清时间顺序,

(1)礼堂里一个人都没有,会议一定是延期了。(高级英语张汉熙)

学生译作:There is nobody in the hall,the meeting musthave been put off

从选词上来说,这个句子没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在英文中,一个句子如果不加连接词,或者改变标点符号,那么它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至于句中出现的其他动词,一般我们会将其转变成非谓语动词。所以本句中的前半句其实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半句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么将前半句后面的标点符号改为句号,或是分号。亦或是在两句中加上连接词。所以我们可将其改为“There is nobody in the hall,The mseting musthave been put off”

(2)计算工具早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而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就是从过去的计算工具逐渐发展而来的。(高级英语张汉熙)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应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发展,从而有利于数学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思维方式的能力。

1.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指的就是与教学的主体内容形式相互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旨在研究学生们所感兴趣的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智力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创新学习方式。

2.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要提出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所学的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把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彻底的了解。数学教师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一定要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数学教师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种方式,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有所提升。

第二,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往往会发现其实大家对数学的逻辑问题都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与分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后再把知识的难度一点点地加深,从而让学生完全地理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要对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逐层剖析,从而使学生更喜欢学数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要解决问题。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想出一些新的办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新的解题方法进行判断,看其是否正确。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养成多动脑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3.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随之变化。其中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养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整体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对于遇到的问题都是要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交流,才能得以解决,所以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地认识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深刻内涵,并充分地发挥教学组织能力,把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与转换,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进而使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得到运用。这样不但可以从总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课堂分层教学形式在我国早已存在,并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关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课堂分层教学,也早已存在。在五十年代,聋教育就分出了口语班和手语班。其后又分出了听音班或微听班,弱智聋童班。特别是在目前残疾儿童的课堂分层教学方式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国家教委于1992年6月在天津课堂分层教学研讨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聋校逐步开展课堂分层教学这项工作。"全国大部分聋校都积极开展了对听力障碍儿童实行课堂分层教学,研究与探讨。在这种形式下,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差异,在班内实行了课堂分层教学。

1.课堂分层教学

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中指出:"聋校必须实行课堂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听力接受状况及补偿程度实行分班或分组教学。"在教学中,我从班级整体水平出发,按班级学生中的个体差异采取了分组教学的形式。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听力程度、语言水平和智力等条件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的听障儿童一般听力都在90分贝以下,有一定语言水平,智力较好,接受知识较快。第二类的听障儿童基本没有听力,语言水平一般,理解能力一般。第三类完全没有听力,且语言和智力水平较差,这类学生认识水平低,分析问题能力差,接受知识缓慢。

2.班内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我把听力好的学生安排到前面的座位上,讲课时声音适当放大,速度稍缓,让这个层次的聋生一方面用残余听力直接感受教师的语言,另一方面还借助视觉清晰地观察教师的口型和表情,使他们尽知,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我还尽量多提问,让他们用口语回答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那些基本没有听力,语言水平一般,甚至全聋的学生,我是口语、手语相结合,凭借其他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感知、理解知识。对智力较差的聋生则要加强个别辅导,使其有所发展。在班内分类的教学过程中,我又着重了两种教学方法。

2.1听话教学。这项训练主要针对班内第一类的耳聋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残余听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会他们学会使用听力,感知、区别周围的各种声音,提高大脑皮层对声音反映的敏感性,形成听觉表象。教会聋生使用听力,感知别人的发音,学习发音,并凭借听觉来调节自己的发音,教会学生用听觉去听懂对方口语的意思,并促使自己口语的清晰程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三种方式:(1)直接用响亮的有声语言进行听话教学。(2)使用扩音器,扩大声音。(3)使用录音、录像设备进行听话教学和听话练习。听话教学是培养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具有理解口语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应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其教学任务。在听话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另外,培养听话能力要善于运用看话的积极作用。边听语言边看发音器官动作。有助于提高听话的正确性。在课外,我也经常用口语同聋生交谈,并适当布置一些说话,写话内容让他们练习,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2看话教学。看话又称晨读,一般是指耳聋学生通过眼睛观察说话人嘴巴的动作,理解说话的一种技能,它是耳聋学生失去了听觉后,体会语言,学会语言的手段,是他们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语言能力,又是聋校重要的教学语言工具。《聋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重视视觉训练,培养学生的看话能力。可见,看话训练包括视觉训练和看话训练两个内容。视觉训练是指视觉分析器功能的训练,提高其正确性,灵敏性,它是看话的基础,要提高耳聋学生的看话能力,除了认真做好看话教学外,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在思想认识方面,要认识到看话是耳聋学生学习口语,掌握语言文字必需的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因其难而放弃它。例:在班内教学中,每一课学完后,我都要求学生看口型默写所写内容,并把默写的内容用口语复述下来。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辨别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我讲究科学性,让学生学会模仿发音器官动作,让学生多读多背,大量地积累学生的口语材料,还坚持反复多练。看话是一种技能,离不开反复多练,俗话说:"滚瓜烂熟"、" 熟能生巧",让聋生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耳聋学生说话不重复,说话口型正常,说话速度正常,凭借已有的语言材料看懂对方说话的内容。

3.课堂分层教学的结论

国家教委在关于《在聋校开展课堂分层教学》的通知中提出:"在聋校开展课堂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聋生的听力,语言状况和其他方面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补偿其缺陷,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潜能,使其受到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我通过几年的实验证明:

3.1课堂分层教学的效果。(1)我班不同层次聋生的口语能力、智力、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2)大部分第一类的聋生能和正常人进行简单交谈。班级内每位损失程度不同的聋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3)提高了聋生的看听话能力,开发了聋生智力,锻练了语言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