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前言
城乡规划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加快城市文明的途径,城乡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居民,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城乡规划一般由政府投资、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城乡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涵盖的文化、习俗也大相庭径。生态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较大,生态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它符合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设计对城乡规划来说至关重要,是城乡发展的推动力量。
1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主要是对经济、空间、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以刺激城乡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范围较大,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包括空间布局,对它的经济结构、文化底蕴以及政治管理均会造成影响。城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以人为本,落实可持续性发展。1.1建筑应适应环境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考虑了环境因素,它要求建筑物应该适应当地的环境,如果违反了生态法则,则会对城乡规划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理应注重创新,但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绿色建筑是城乡规划的主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自然环境应该与城乡规划互相作用,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此同时,建筑风格需要与环境相适应,在进行建设时,尽可能的降低对原有环境的破坏。1.2采用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生态建筑的前提,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才能打造绿色建筑。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原材料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污染,也会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施工材料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务必采用绿色材料。生态建筑设计将环保渗透到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这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1.3营造和谐氛围由于社会的大力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生活在现代都市,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城乡规划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消除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人文环境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谐的氛围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这种方式可以从精神层面对人们起到促进作用。1.4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规划制度,但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创新,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工程不同,它能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建设区域更加理想。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增加了人文、环保理念,还能使城乡规划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实现对空间的节约。生态建筑设计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它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化、补充。
2生态建筑设计的分析
生态建筑是时展的产物,利用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平衡。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生态环境,采用相关的技术,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以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优化城市的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建筑能够缓解城乡规划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案需要对实际施工具有指导意义。从多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优化,既保证效率,又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关系
3.1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区别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城乡规划主要对城乡的发展发挥作用,要考虑规划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总体发展,旨在增加效益。而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单一的过程,它主要注重工程质量。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高效的结合能够促进城乡建设和社会进步。3.2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城乡规划能够指导城市建设,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相互独立,但它们的统一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由于贫富差距日益突显,城乡一体化刻不容缓,而城乡规划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相辅相成,它以城乡规划的需求为依据,能从根本上减少生态破坏现象。
4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意识不足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掌握,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规划,从而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将生态与建筑相结合,能到达到一定的平衡,既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又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生态建筑工程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现阶段的生态建筑设计普遍生态意识缺失,没有充分融合生态理念,使生态建筑工程流于形式,因此,取得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生态意识不足和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生态建筑设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4.2理论与实际未能良好的结合生态建筑设计是城乡规划的指导性理论,它需要长期的经验、总结,并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基础,脱离了实际,生态建筑设计不过是空中楼阁。目前,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结合并不紧密,这是未来发展生态建筑的难点。城乡规划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会影响工程的效率、进度和质量。通常,有两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①理论知识的研究匮乏,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理论依据;②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变通性较差,这也同样影响着城乡建设的步伐。
5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5.1深化改革城乡规划制度体制改革是城乡规划的驱动力量,城乡规划制度(如图1)应该满足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并严格遵守流程。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制度是其前提条件。不断优化城乡规划制度,能够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进而落实生态工程建设,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深化改革制度是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的途径,它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得以体现。生态问题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深化改革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区域的环境进行,从而使生态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深化改革制度,能够大大节约建筑空间,使资金结构更加合理,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5.2加强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想维持生态平衡,必须不断提高环保观念,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也是如此。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相结合是提高城乡规划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不断改进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可以改善城乡规划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断吸收优秀经验并结合实际,从而设计出优质的生态建筑工程规划,以保证建筑与生态、安全、经济等相互融合。不断进行创新应该发散思维,以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5.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城乡规划的范围宽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的效果与交通、气候、环境等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考察,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存在不可变的因素,则需要以生态建筑工程的需求为主,从而使生态建筑工程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原料到工程成品都必须符合这一原则,以合理规划资源。如果存在矛盾的情况,也需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备充足的施工时间和空间,以满足生态建筑工程的最大需求。
6总结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完成城镇和乡村的良性结合。生态建筑设计体现了环保的意识,为了平衡人与自然、社会间的规律,应该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城乡规划中。尽管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只要采取及时的、积极的措施,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将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姚瑞峰.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54.
[2]李强.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新材料新装饰,2014(8):486.
篇2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城乡建设有效措施
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具体建筑施工之前对整体建筑的综合考量,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物本身的水平高低。在我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观念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带来了城乡建设过程中的不均衡发展。提高建筑水平能够加快城乡建设,改进原有的发展面貌,达到城乡建设的快速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前人的发展经验,借鉴优秀的思想理论成果,从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城乡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引领时代的发展,最终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和繁荣。
1 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较为漫长也是曲折的,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存在不同,导致我国的城乡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均衡的,也在进行整体的调节和发展中存在困难。对建设水平的要求不高以及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建设中的制度规范不合理,这一系列的因素都最终促成了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阻力。
(1)城乡发展不均衡。在各级城乡规划以及建设管理过程中,是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的,这种发展目标的差异性造成了城乡地区发展的失衡。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带来了不均衡的现状。这种失衡性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对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城市资源丰富、各项资金投入多以及设施建设较为全面和现代化,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效过程,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但在广大农村地区,资源投入是十分不足的,导致地区的教育、经济等水平落后,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
(2)管理制度缺乏。城乡建设中的管理制度还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中缺乏有效的方针指导,导致方法以及措施上的滥用,降低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原则和执行标准,相关人员的素质不高,对管理制度的运用程度不高,管理制度没有结合到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些都导致了城乡建设过程中出现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影响城乡规划整体目标的达成。
(3)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的一个方面。在城乡建设中,没有长足的发展眼光,对于创新设计理念以及方法的运用不足,没有及时的抓住市场需求,创新能力缺乏,从而使得城乡建设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受阻。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中,新的观念在产生,新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得到运用,城乡建设中也包含有这些新观念以及手段,但在现阶段的城乡建设发展中,没有对此的运用和发展,创新形式以及理论都相对不足,影响城乡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2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改进城乡建设中的品味不高以及特色不鲜明等面貌,提高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城乡规划和设计水平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利用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来促进城乡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要想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就需要开放人才引进平台,并且真正科学的用人,发挥高新技术人才的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城乡规划的合理以及科学性。城乡建设在引进人才时应该树立民主、公平的人才观,吸引优秀人才的目光,并且提供给个人以良好的发展和晋升平台。对于已有的技术设计人员,应该不断进行员工素质培训,学习和借鉴不同地区的优秀经验,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建设相应建筑论坛平台,组织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活动,提升设计人员本身的设计思维水平,从而带来高水准的设计方案。
(2)深化决策机制和平台
进行决策机制和平台的改革,创新决策方案,将城乡规划的各级部门以及管理机制都规范起来,提高管理效能。城乡规划的相关负责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建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对于公开招标的方案中不能少于三个,并且要提交到城乡建设的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建设良好的专家审查方案,采用专家陪审团的方式对招标方案进行审核,提供给明确而科学的修改意见。扩充城乡规划以及建设的参与渠道,听取社会方面的意见,以投票等方式来进行民主而科学的选择,保证在城乡建设中采取的是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方案。
(3)树立科学环保的发展观
绿色环保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在城乡规划以及建设设计中也应该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念,带来城乡建设的美好面貌。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取时,应该选用环保、无公害的材质,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运用,不破坏自然资源,营造健康积极的人文环境,提高建筑本身的经济效能、艺术欣赏性、环保功能等。建立整体化的规划思路,在进行具体施工建设中,提高现代化意识,融入创新思维,推动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建设。科学环保能够提供给建筑设计以新的思路,也能够改变城乡的发展面貌,带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局面。
3 结语
城乡建设是要对城乡的发展做出统一的规划布局,来促进城乡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改变城市面貌的过程。在现有的城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弊端:城乡发展不均衡;管理制度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提高建筑本身的设计水平,能够带来城乡建设良好的发展状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深化决策机制和平台以及树立科学环保的发展观,能够提升城乡建设中的建筑设计水平,也能够提升城乡建设的实践能力,在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方法运用的基础上,推进城乡建设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增.基于低碳经济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篇3
基于对建筑基本属性的认识,拟对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作如下探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方针政策和建筑法规为准则;以“适用、绿色、安全、经济、美观”为主线;以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为根基;以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为基本考核依据;以学习融会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借鉴;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努力为被服务的人群营造科学、文明、高效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环境空间及物质基础条件;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建筑在功能与艺术、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良好意愿,这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195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付院长张稼夫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他指出,“建筑与设计实际上就是国家百年大计的一部分”;明确提出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及“如何把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的理念。阐述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是统一的,不能为了经济而违反适用的原则,不能从美观出发而违反了经济的原则,三者是密切不可分的”。并指出,“今天我们所要求的民族形式绝不是复古主义的民族形式,而是要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摸索创造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民族形式。”最后,他勉励建筑师们“必须在大胆的摸索创造中,产生既能适合于社会主义性质又能发扬民族传统的新的建筑艺术”。这讲话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至今对建筑设计创作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建筑设计的四个着力点
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从工程项目评审的视角分析,建筑设计宜把握四个着力点。
(一)国家方针政策和建筑法规
国家制定颁布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法规、规范和标准是建筑设计的准则。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重要领域的发展规划或专项建设规划,以利于配合协调。例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为推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7年11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概念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应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人居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节能降耗、环保减排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务院于2006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凡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建筑领域是耗能大户,其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目标的重要环节。解决好建筑节能减排问题,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筑功能定位和服务群体
建筑功能定位是确定为实现建设项目总体目标应具备的服务功能。服务群体是指建成后的服务对象,是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者。建筑功能定位和服务群体的确定涉及社会经济历史与现状、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活动需求等要素,有的还牵连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这是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型建筑为特定群体服务的特定功能定位,含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基本功能是指为实现该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为特定服务及服务群体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基本业务功能。特殊功能是指与项目服务内容有直接关联的,为足其特殊业务需求而必须配置的功能。例如,一座综合医院,根据规范,其基本业务功能应有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部、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等七项。但某些重点综合医皖,根据主管部门批准,还需设置科研所、医学院、预防保健站等特殊业务功能。据此,从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清晰合理、人流物流交通集散流线顺畅、空间组织明亮宽敞,到各类功能用房和附属设施的科学配置及其使用面积的确定,都应有缜密、细的考虑。在这里,涉及一工艺设计问题。对某些技术专业性强,且有特殊要求的大型公共建筑,有必要由相关技术专家负责编制工艺设计。工艺设计应作为主导,先行一步。根据工艺设计要求进行建筑功能性规划设计,以确保建筑功能的适用性,更好为社会和各类人群服务。处理好建筑功能定位和服务群体还需考虑“前瞻性”,适度“留有发展余地”。关键是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阶段要做好项目建设近期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预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特别是某些区域的地标性大型公共建筑。
(三)建筑艺术和民族传统建筑风格
建筑具有双重属性,建筑艺术创作也是建筑设计的重头戏,尤是一些大型公共建筑。这是一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反映城市历史变迁、文化底蕴和风貌特色的重要元素。20世纪五十年代,建筑界先辈梁思成教诲我们:“中国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他还指出:“各时代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一定要向建筑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满足这些新要求,便必须尝试某些新的表现方法,渗入到原来已习惯的方法中,创造出某些新的艺术体形、新的艺术内容,产生新的艺术风格。”因此,继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应该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也是人民的殷切期盼。其核心是继承和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指导下的继承,创新应植根于继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没有继承,何谈创新。纵观全球,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演变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国各民族自己的鲜明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建筑艺术风格。必须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宜从中国建筑独特的特征着手。区别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地域经济文化,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等,中国传统建筑都显示出各地域、各类型建筑各具特色的造型和风格。建筑艺术创作宜“取其精华”,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生活需求以及科学技术进步,重点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建筑造型与风格、室内外建筑装饰以及建材和设备选择等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做出正确判断。
(四)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过程;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程设计的质量,只有做好了前期设计,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的竣工。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是建筑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建筑设计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阶段存在问题
1、设计和投资控制的结合不够,成本控制观念淡漠
一直以来,在建设工程设计领域,设计和经济的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归为设计人员的职责;一提造价,就只认定为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设计人员先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进行现场勘察,择最优方案设计,其后的某一阶段再向造价人员提供部分资料以便其估价。因此造价人员往往对工程概况和地块现状了解很少,难以将实际中各类影响因素全面考虑。
2、职责分工不清,管理和考核标准不一
一个完善的设计管理制度,应是标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主要包括:项目品质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设计人员和设计流程,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在设计过程中,为促进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评定其的业绩,设计院也会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真正做到细化和遵从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很少,而制度的标准化实施又往往和项目负责人的把控能力、设计过程中的现实状况相关。
3、设计进度难以控制,设计变更效率较低
建筑工程设计是团体智慧作业,当遇到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情况,设计进度把控人员需要极大的细心、经验和决断力来确保效率与成果的平衡,计划细化到每个设计师时又容易出现个体拖延整体的情况,控制设计进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建筑设计行业随市场经济大潮渐渐进入买方市场,设计院为了持续发展一般会积极答应甲方的修改意见。而甲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专业能力、政府职能部门意见、工作准备不足等因素,随意地更改设计方向。在设计成果被甲方完全认可之前,又需要难以估计的多次表更,改图、审图再改图的循环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影响后续项目设计的进度。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优化
1、工程设计品质管理
设计品质的好坏在微观上是见仁见智的,然而在宏观上,判别设计品质好坏的确有其基础标准如下:第一,设计产品是否符合业主要求及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第二,在满足法规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第三,设计本身是否兼具创造性和可控性。因此,工程设计的品质管理也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标准。
工程造价方面,依据每个项目的投资概算确设计中造价控制程度,通过技术、经济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方案,,达到控制项目造价的目的。对多专业设计的工程,要增加相关专业的配合条款,以满足施工服务需要;制定合同时,应限定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条款,完善设计变更修改的费用条款,增加与质量造价相结合的收费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良好受控。
设计质量方面,国外发展成熟的建筑师事务所非常注重设计的细节,亦有经验可供国内设计院借鉴,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制度相似,国外市场多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均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建筑师造成的损失,因此每个事务所都需建立完整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在美国,当负责审图的建筑师发现某处错误,都会在图纸上用某色的荧光笔标记,改图的设计师每改完一处图纸错误,会用另一种颜色的荧光笔标记,存有疑虑的错误则不动,图纸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一并交还审图建筑师对照审图。这种看似原始简单的方法,严格执行之下却可以减少审图改图中的工作重复率,进一步加快变更图纸的速度,同时使改图过程清晰可查,为未来可能的复核提供原始图纸资料。
2、工程设计人员管理
设计院的核心是人,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身兼工程设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数植。工程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要他的把关,设计的质量也由他负责。前期方案阶段,项目负责人首先要组织各工种讨论和理解设计任务书和甲方意图,得出详细的设计大纲,并组织方案论证、图纸评审、实际验证等工作。图纸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应检查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成果是否满足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阶段中的功能要求;施工图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确保甲方及政府部门的评审意见逐条得到落实,特别是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图的顺利通过。施工图交付甲方后,负责人要调配各工种做好现场施工的配合,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促进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更好地评定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还应建立设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并且各项目的人员配备应量才定岗、明确职责,以防人才浪费和岗位缺失,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非正常干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三、设计过程的控制
1、进度控制
设计进度是项目总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脱节问题出现,必须建立设计进度满足实体施工需求的管理思路。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业主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相关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2、造价控制
设计是造价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项目管理者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科学的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内。
为了保证项目在设计阶段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充分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选,优化需求设计;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中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方案竟赛获得更好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通过实施设计优化程序,达到设计文件的优化。
3、质量控制
优秀的设计至少应有三个特征:一是满足业主的功能使用需求;二是具有“可建造性”;三是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设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始终贯穿于项目执行的过程。甲方对于设计成果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建筑设计中的项目管理,同工程管理一样要有赖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除设计质量、进度本身的优化管理外,还应优化用人激励机制、整合人力、物力、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阎长俊,奕世红.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及其分析方法[N].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21):26-29.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思考
中国分类号:TU2
引言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基本知识、建筑设计创作构思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步骤。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问题解决。传统式《建筑设计》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和实践的正常结合,从单方面角度而言,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过程中毫无现实依据可循,《建筑设计》知识相对抽象,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在进行实践课教学中,以传统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无法符合当前我国《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标准,所以应该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正规全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基础性指导思想要点分析
《建筑设计》课程自身通过项目化教学策略和项目化教学方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之后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理论教学法和传统实践教学法进行科学分离,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努力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学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操作方法等,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核心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十分重视学生自身真实体验和学生真实反思,逐步的使课堂知识实际应用迁移和课堂知识技能实际应用迁移等成为可能,《建筑设计》课程项目有化教学注重实际问题解决,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良好工作态度培养以及相关良好工作习惯培养等。
2.《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需要进行教学项目筛选
2.1在教学项目设计环节中,其主要依托基础应为综合项目,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一体化即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课程中感受到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性,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工作项目的同时能够顺利获得专业知识所需以至形成相对过硬的工程设计职业能力。应该了解到,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项目选择标准和选择章程等:
2.2《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一门创新型的学科,具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强调设计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步入建筑学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创造力的培养和建筑基本设计思路的培养。其基础性载体应被预定位典型产品,项目精选环节和工程设计环节以及具体工作过程,三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此时我们应将企业实际与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建筑设计项目整合。将工作任务进行适时建筑设计教学内容转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将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到底,以便学生在实施项目中训练建筑设计操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等,同时也可使团队合作能力和技能沟通能力以及相应工作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正规项目化教学应将《建筑设计》课程必修模块进行选定,然后将《建筑设计》课程中选修模块进行一次选定,选取一定数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项目为教学核心,将各个单元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点和建筑设计基本技能点等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建筑设计》课程魅力所在,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职业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学习项目设计依据为具体数量的教学学时。
2.3项目化教学过程以小班教学模式为主,小班教学基本规模设定应以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任课教师应适时进行课堂学习小组建立,但在各个学习小组成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学生学习能力等,分组协作学习应遵循正式分组原则和正式组员搭配原则以及相关正式工作分工原则,《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学习小组成员数量与最终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基础任务学习与吸收对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标准班级经过合理划分之后应分为三个学习班级,学习实际效果信息等要时刻被教师掌控,这样才能使教师对学习进度进行及时管理和及时调控。当项目化实践任务实施时,数量被原定为十五的班级,将其分为两个独立学习小组最为适宜,这样建筑设计实操任务即会顺利完成。
2.4项目化教学分组实践中,每个项目实践小组都要配备专职教师进行协助、指导与管理,同时身兼工作任务分配职责,经过数次分析和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分组合理即可促进学习思想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成意见统一,方案制定应遵循准确分工原则,必须要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清除消极思想,最终学习效果才会得到全面保障。
3.项目化教学考核体系完善要点分析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采取多重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进行准确评价,此时教师便可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和全面了解等以至利于学生自身建筑设计职业素质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策略实施至今,传统技能考核体系被摒弃,考试成绩比例应该需要重新确定和审核,学生期末整体成绩主要由职业素质考核、学习过程考核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以及相关理论素养考核四部分组成,其中职业素质考核所占总体考核总数的10%,后三者所占比率皆是30%。
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综合应用能力评价和理论素养评价四部分。职业素质考核时根据学生平时课堂成绩而定的,学习过程考核则应将课堂中单项技能训练结果等纳入到整体考核体系当中,学生努力程度的多少只有在考核过程中才能有力体现出来,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是指在项目模块学习操作结果之后向每个学生派发学习任务,实训设计产品会以评分标准为依据,综合应用能力如何便显而易见。做到课程项目化任务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同时,课程组教师和一线技术人员合作,通过具体的企业操作单元为实例,带动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将理论、仿真、实训、顶岗实习融为一体。
结束语
传统《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别弊端和不足,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对《建筑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从实践结果中去证实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等,希望为我国建筑课程教学事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60.
[2]张少伟,宋岭,李志民.对建筑设计课程传统范式教学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1(4):172-174.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结构设计;影响分析
1引言
由于目前建筑造价成本中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因此,较多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企业都会着重于建筑结构的各个设计阶段。而建筑结构设计的阶段主要包括了勘察阶段对建筑结构进行控制以及采购,进行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土方工程的结构设计涉及到材料的进出与选购工作,现场的监督设计工作等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一旦失误,将会造成较大的后果,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控制。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分析,使到建筑工程造价成本合理化、最优化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工作又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点难点,所以,从分析其对建筑工程造价成本影响中抓起更为之有效、快捷。
2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造价成本的关系
2.1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一个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并且能够为建设项目提供一个具体的、全面化的工程实施的意图的重要建筑工程的阶段。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具体实施中,优化建筑的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了项目决策、项目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环节中所花费的所有费用,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在进行工程技术与造价成本的重要环节,建筑结构设计其重要依据相关的规范和政策,控制和确定造价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工程建设方案,并且通过不断优化结构设计方案,不断促使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适用性。
2.2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造价成本的密切联系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当中,要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造价成本两者相辅相成是必须要通过合理优化的工程设计才能够形成的一个体制。毕竟是因为建筑工程的技术和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在整个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中,设计方案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据相关资料表示,如果一个拟定的工程项目被确定下来以后,在单项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和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对建筑投资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大约在 35 %~ 75 %的影响范围内,如结构形式、基础类型等。在进行结构设计的具体实施中,就必须有效的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建筑工程师会依据相关的实际情况,结构设计对建筑的造价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建筑造价成本的波动是受结构设计所影响的,工程的建设和造价成本的控制就非常的重要,要实现这一内容的顺利开展,对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掌控。作为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占据着主导地位,又由于建筑结构的细部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会使整个工程的投资成本受到影响。在往常的工程建设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工程质量的事故,如钢筋连接方式、钢筋形式、截面尺寸选取等。与此同时,在很多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总会出现一些功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工程成本的重复投资和较差的设计方案都会对各专业的相互应用产生大的影响,引起这些事故的因素很多,其中受力的不合理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也是非常的严重,而设计责任就占有将近 50%的比例。
3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3.1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结构形式的选择在主体结构设计中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勘察单位出正式勘察报告前需提交甲方预审,一个合理的结构形式,能够避免发生不必要成本。通过勘察单位对各设计参数与勘察单位进行沟通,不仅能够对造价成本的造型美观性和经济适用性进行考虑,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勘察报告提供多种基础选择建议,避免后期桩基验收时带来麻烦和对不同基础形式的内容进行阐述说明,促使结构的合理、安全以及可能性施工的实现。同时,对建筑主体的使用功能进行考虑,避免仅推荐一种基础类型。如进行地下室底板设计的时候要避免整体建筑找坡,卫生间沉箱防水层施工完毕后,不必再做保护层。一些建筑结构的形式选择应该要采用结构找坡,如项目处在溶槽区域,建议钻孔深度满足桩底持力层深度8m~10m的要求。结构形式的成本递增顺序:砖混结构、矩形柱框架、 异形柱框架或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短肢剪力墙。项目部对防水工程、保温工程的实际施工部位应有明确记录并经乙方确认,地下室、裙房顶板采用结构找坡。在结构形式选择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防水、保温工作,对每个结构的形式选择具有明确的记录和说明根据项目经验,以免出现桩基施工过程中大面积超深的情况。
3.2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设计根据控规标高、项目现状标高、设计平面长宽比。在规划及方案中应有专项的竖向设计,并对土方平衡加以详细分析。在建筑的结构中,由于两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非常的迥异,设计须提供支护比选方案(合同中明确),正式施工图纸建筑做法表与交楼标准必须经评审并保持一致。由于当前很多建筑其受力有非常的不均,所以,当可以不考虑抗震的嵌固层要求时,应优先采用带柱帽无梁楼板结构。根据项目经验,依据土方开挖方案,考虑现场土方平衡,评审应在施工图完成后尽快召开,以免影响施工进度。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建筑施工单位应做好原始地面标高、地形图 测量绘制工作,同时也需要寻求专家评审,评审也可由设计单位找熟悉的专家,私下对图纸进行审查,提高报建效率。
3.3建筑结构的材料选购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
建筑结构的材料选购是最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造价成本的一个项目指标。在详勘时应选择多家单位对初勘结果进行勘察前的承载力等优化,保温材料选择顺序:聚苯颗粒砂浆、泡沫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对于大部分建筑结构的地下室不做地坪漆,详勘投标单位须对承载力、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等参数及基础选型提出优化建议。墙面、柱面不做抹灰,优化建议作为技术标及评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如果实际地质持力层标高与钻探报告持力层标高相差超过2米,应即日报设计及成本部门处理。此外,正式施工图纸建筑做法表与交楼标准必须经评审并保持一致,高度至梁底(不含梁底面积)天棚可不考虑腻子刮白。消防水池、设备房等优先设置在地下室塔楼下。尽可能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考虑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材料和设备仪器。
4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问题是影响到一个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收益的根本之源。如果一个建筑工程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着重于工程成本造价方面的设计,考虑多方面的便利,通过使用一些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材料与设备器材,从而减少工程成本造价的支出,能够大大提高工程质量以及减少工程的经费支出。一个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必须要从最根本抓起,结构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都要通过严格的图纸设计、施工设计等方面来进行监督,并且要严格控制设计的成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各个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通过力图设计出时尚、高科技的建筑结构为目标,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的支出。只有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合理化、科学化、有根据化,才能够保证到建筑造价成本的可性能以及最优性。
参考文献:
[1]何耘天.浅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0,29(35):83-84.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医院;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医疗事业不断提升的今天,医院的建设是不断提升人们就医环境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医院在经营及管理模式上的更新,其医疗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医疗,而是向着医疗、保健、科研等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医院。因此,进行医院建筑工程设计时,对于医院的功能等方面的设计需要综合全面的考虑,避免设计方案的不科学、严谨,使医院的建筑设计具备现代化的需求。
1、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1.1 决定造价成本
医院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但正是这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0%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设备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左右。此外,由于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变更频繁出现,导致工程造价失控也是建设中突出的问题。
公立医院的大型建设项目的资金通常来源于政府财政,其投资额度是以相关规范为依据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需要设计单位根据医院规划、功能需求及投资额度等因素进行科学设计。
1.2 对建筑物未来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性医院由于其专业性强、医疗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设计难度。合理的布局设计能够极大地缩短工作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为病患就诊提供便利条件。
建筑物未来的使用成本主要在于能源的消耗以及维修成本。医院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场所的开放性,始终处于日夜不间断的工作状态,这就造成能源消耗的不间断性。因此,节能设计在如今的医院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要。设计师在设计中不仅要多利用可靠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还应对高消耗、易损区域的设计尽量多采用标准材料,以便日后维修。
1.3 对工程施工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工程进入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原则上应完全按照施工设计图进行施工,并根据设计的规模、工艺、工程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施工组织、机械台班及施工人员的投入、计划工期等。任何不确切的设计,即使是一个节点的设计不明确都有可能给施工过程带来困惑,甚至造成工期延长、工程造价提高等后果。
2、医院建筑工程设计现状及设计特点
2.1 医院建筑工程设计的现状
医院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商业建筑工程或者是民用建筑工程,医院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载体,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根据对我国医院建筑工程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多数的医院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期的准备过程中,经常对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修改。而修改的原因自然是设计方案不够科学、严谨,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医院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确保设计的质量。
2.2 医院建筑的设计特点
医院建筑首先是城市公共建筑,应首先解决其作为公共建筑的一般问题,如与城市的关系、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与城市形象的协调关系等;其次医院建筑与其他公共建筑相比存在特殊性,即功能的多样性、流线的复杂性以及进行医院工艺设计的必要性。医院建筑设计应该首先从其公共建筑的属性入手,而不应该被其复杂的功能及工艺设计限制了创新的思维。
3、注重医院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医院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领域相当复杂、专业性极强的项目。它既要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各部分合理管理、操作的体系,又要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同时,要有一个具有医院本身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造型。前期准备工作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与医院领导决策层进行沟通、交流,阐明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医院建筑与医疗技术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医院建筑发展的新动向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2)资料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包括面积指标的分析比较,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面积指标,提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远近期建筑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与逐步过渡、分期实施步骤;与医院领导决策层及职代会代表沟通,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3)当前建设项目的任务书编制(细则)与相关科室切磋,由领导决策层把关,制定当前项日的详细任务书。
4、医院建筑设计必须因地制宜
医院建设要从国情、地域特点、医疗服务要求、医院管理模式出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和建筑功能布局、建筑形式,这样才能建设出适用、经济、科学的医院建筑。由于地区不同、医疗服务模式不同、医院管理模式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医院建筑形式。盲目地谈国际上的先进模式和趋势,而不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一定出不了好的建设方案。在医院的建设中,“因地制宜”是医院管理者、设计者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5、医院建筑规模设计
医院规模建设应符合相关法规及适应市场需求,医院病床编设需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做到与驻地医疗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疾病谱变化相适应、与医院人力物力和财力相适应、与医院长远发展相适应。医院规模设计要适度,通常要遵循合理布局、适应社会需求兼顾效益与动态管理、保证重点、反映特色的基本原则。医院规模建设最佳选择是努力达到规模效益递增,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为此,在设计前,需进行科学评估与论证,探讨规模经济的因素。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也不应盲目扩大规模,而是改善管理、改善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坚持以医疗市场为导向,科学处理好规模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关系。当规模发展科学化达到一定程度,医院顺其自然实现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6、医院建筑功能设计
医院建筑是以功能为第一要素的公共建筑,保证功能和技术的同时可以兼顾艺术性,但需要营造安静、稳重、舒适、可信赖的心理感受以满足病患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医院建筑造型不能张扬、激烈、怪异,以免造成躁动不安的心理感受。应减少没有实际功能作用的装饰性材料以适应医院的特殊环境,需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能源浪费和运营费用的增加。此外,要提高医院建筑室内空间对不同使用功能的适应性。而且医院建筑的设计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水平和日新月异的医疗流程,空间设计要考虑未来功能变化的需要,提高医院建筑对未来医学水平的适应能力,正确设定空间规划的规模,考虑为各个空间设计多种用途,并采用统一尺寸设计;规划时应保证未来的适应能力,包括采用充足的楼层高度和轻质非承重墙空间分割方式,便于未来进行改扩建,以可调节的空间模块适应医疗流程的调整和变化。
7、医院建筑设计应重视细节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医院建筑设计上差距最大的是在细节方面,国内大多数设计者对细节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在医院建设过程中,不光要重点考虑功能布局、建筑造型,对于细节、细部、人性化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诸如一个开关的位置、一个候诊室的色彩、一个窗帘的形式等。只有这些细节精致起来,建筑整体才能保证合理与精彩。“细节决定成败”应该是医院管理者与设计者共同遵守的准则。
8、医院建筑设计方案确定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由于医院建筑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应常会与院方反复进行意见沟通,不但要和管理者讨论,还要和具体的使用科室的人员讨论,广泛听取意见,这有利于方案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即更能适应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使用特点。但在沟通工作过程中,由于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不同,不同的医生对功能布局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有时同一部门的医生,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要求。发生这种情况时,建议管理者应在充分听取使用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合理取舍,科学决策,既要民主又要集中。不听取使用者的意见,武断决策,会使医院建设偏离实际工作需要 ;而过于“民主”,往往陷入局部问题的纠缠,而无法实现宏观上的有效控制,极易造成决策失误。
9、医院建筑的色彩在统一中求变化
医院的色彩设计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它的外部、内部都有一种淡雅、稳定的主基调,局部加以色彩点缀。一个完整医院的色彩设计,建筑师往往忽略的是室内设计,大部分室内设计都是装修公司设计,而装修公司大部分是不懂医疗的特殊性,无法满足医疗要求。建筑师忽略的还有家具和医院的标识牌,而这些家具和标识牌的色彩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更能体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还体现一个独特的医院文化,如果一个医院从外立面到内部装修设计,再到家具和小的标识牌都有由建筑师设计,就会完整统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设计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是工程项目的灵魂。尤其是面对医院建筑这种复杂的工程,其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工程施工质量以及今后投入使用后是否能够满足现代化医院的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医院建筑工程设计时,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医院的多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飞,王志成.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6(03)
[2] 王磊. 浅析养老院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J]. 学周刊. 2013(10)
[3] 黄育斌,韩晓琳. 高层综合医疗建筑设计的逻辑演绎策略——以江阴市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设计为例[J]. 南方建筑. 2010(01)
篇8
[关键词]结构设计优化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引言
结构设计阶段对建筑工程的造价有重要影响,而许多工程均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优化分析,科学合理的进行结构设计,完全可以在保证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及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性。
一、结构经济优化设计的目的和方法
结构经济优化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人员自身的概念、经验、悟性、判断力和创造力对结构方案进行优化,以控制工程造价,满足投资方的经济要求,或在造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上,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改善建筑物结构的使用功能等。确切地说,结构的经济优化设计绝不是简单的用降低结构的安全度来换取经济效益,也不仅仅是对由于设计人员的相对保守而做出的修改。真正的优化设计在节省了工程费用的同时,不仅没有降低原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反而由于结构方案趋于合理,使之更为可靠。
二、结构设计中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
影响建造成本的主要因素显然是主体结构,而配套的水、电、通风、环境等设施是相对固定的支出。因此,在建筑材料的可变性不大的前提下,组成主体结构的两大主材,即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就是影响主体成本的关键所在。
1.结构形式的选择
结构设计中结构形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选择一个好的结构形式,不仅要考虑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施工的可能性,还要考虑造价上的经济和造型的美观。所以,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必须建立在对所有结构体系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分清影响因素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此,结构选型是一个多目标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决策问题。
2.建筑物的经济高度
在高层建筑中,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多,水平荷载亦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震力矩,以及由此引起的竖向构件产生的轴力,是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另一方面,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幅度的变化,因而它对高层建筑结构造价影响较大。
3.高宽比的经济性分析
高宽比是建筑物的总高度H和倾覆方向支承体系的总宽度b之比。高宽比对高层建筑物的造价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比建筑物的绝对高度影响更大。一般说来,建筑物的造价P和高宽比H/b成正比例关系,在外力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抵抗倾覆力矩有效宽度的降低,柱所承担的荷载与高宽比成正比例关系,即框架柱所承担的荷载随着结构高宽比的增大而增加,因此,造价也会相应的提高。
4.平立面设计的影响
4.1平面形状:建筑物平面形状越简单,用钢量就少。每层面积相同或相近时,外墙长度越大的建筑其用钢量就越大,平面形状是否规则不仅决定了用钢量的多少,而且可以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劣。
4.2平面长宽比:平面长宽比较大的建筑物,由于两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相差甚远,在水平力作用下,两向构件受力不均,造成配筋的增大。
4.3立面形状:建筑物竖向体型规则和均匀,刚度没有突变,抗侧刚度从上而下均匀变化,其受力均匀,用钢量就小,反之则大。
4.4柱网尺寸:合理的柱网尺寸及疏密程度会减少楼板及梁、柱的用钢量[1]。
5.结构延性对造价的影响
对于抗震区的建筑,为了防止突然倒塌,要求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如果合理选用抗侧力机构,将各种结构构件做成延性,使之刚度不太大,在遇到地震作用时,结构就不易出现突然破坏,这种情形所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相反,为了使建筑物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而将抗侧力机构构件做得相当大,反而使该建筑物潜在着更大的危险,这就造成虽花了很大的代价却使建筑结构处于更危险的境地的现象。从经济观点出发,延性越大,不仅结构的变形能力愈大,抗倒塌的能力愈强,而且作用于结构上的等效弹性地震力也愈小,较小载面的构件就能满足要求。增大结构的延性,可以显著减小所需承担地震力而所花的费用,使结构的造价迅速降低[2]。
6.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的应用
目前,国内工程中普遍使用的主要受力钢筋是HRB335,辅助钢筋大多为等级更低的HPB235,混凝土则以C20-C40为主。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设行业所用钢筋和混凝土强度普遍低1-2个等级。整个建筑物混凝土造价与混凝土价格成正比,而与混凝土强度成反比。在楼层数和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采用高强度材料的混凝土,混凝土造价将明显降低。同一建筑,在相同情况下,竖直构件采用C40混凝土时的造价,仅为采用C25时的65%左右,其经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后,其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小,混凝土总用量减少的同时,施工所需的模板、架料、水平、垂直运输量、施工工期等均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而采用高强钢筋如HRB400钢筋比HRB335钢筋可降低20%左右的造价。推广应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可以节约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降低工程成本,获得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收益。
7.新技术的应用
减震隔震技术是近十多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在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建筑结构的抗震理念发展至今,已经由传统抗震方法“硬抗”逐渐转变为结构抗震控制。而结构被动控制方法主要分为隔震技术和消能减振技术两大类。因其构造简单、造价相对低廉、便于维护且不需要依赖外部能源等优点且技术已经成熟而写入了最新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者如果能够结合施工进行设计,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作用;施工准备;施工要点;注意事项
1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作用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城市防洪和水污染治理。给排水管道施工可以及时、有效的把工业生产废水、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以及大气降水等收集到指定的污水处理中心,可以有效防止水污染的进一步蔓延,还可以避免城市在暴雨中出现内涝。②实现水资源再利用。给排水管道施工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一种有机整体,同时,水循环又是水资源再利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给排水管道施工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水资源再利用情况,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再利用问题,净化城市的公共水资源,有效保护城市水域。
2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准备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主要包括:①技术准备,审查设计图纸,熟悉有关资料。检查图纸是否齐全,图纸本身有无错误和矛盾,设计内容与施工条件能否一致,各工种之间搭接配合有否问题等。同时应熟悉有关设计数据,结构特点及土层、地质、水文、工期要求等资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②施工现场准备,按照总平面图要求布置测量点.设置坐标桩及高程桩、组成测量控制网;搞好“三通-平”(路通、电通、水通、平整场地)。修建临时设施,包括各种附属加工场、仓库、食堂、宿舍、厕所、办公室以及公用设施等。③物资准备,做好建筑材料需要量计划和货源安排。
3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要点
(1)给排水管道沟槽开挖施工要点。在进行市政给排水施工时,首先要进行沟槽土方开挖。为保证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应做好沟槽施工质量控制。现场开挖土方时,应采用机械设备挖掘和人工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做好沟槽支护。工程量较大时,可配置相应自卸式汽车,进而缩短土方运输时间。施工前,要对施工路段通讯设备、电缆及地下通道进行勘察,准确记录相关数据,并将数据与权威部门数据进行核对,为制定支护方案提供准确条件。由于基槽长时间暴露会产生变形现象,因此晾槽的时间不宜超过2h。(2)测量工作质量施工要点。市政给排水工程在进行管道施工时,测量工作必不可少,且需要较高技术性和专业。测量工作贯穿整个工程始终,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的配合才能完成。工程所用到的测量工具都属于精密仪器,应做好妥善保管。使用过程中应做好设备调整,进而保证测量值的准确性。(3)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要点。给排水管安装要首先检查所采购的管道和配件是否具有质量保证,以及它的规格、参数、性能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施工的要求。并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它的外观进行检测,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管材不得进行使用。同时,管材安装前要对井基尺寸、高程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设计方案进行比对,进而保证管材安装每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4)给排水管道打压施工要点。管道回填和保温之前应该先进性管道打压以确保管道的严密性,一般采用闭水打压试验的方法来进行严密性的实验。在进行打压之前,必须先确保管道、连接件和垫片的外观符合了质量要求,并确保管道没有进行回填并且沟槽内没有积水,所有的预留洞全部赌上并且没有漏水现象。进行水压试验的管道要在它的最高点安装好排气阀,最低点要安装排水阀。同时安装相应的试压部件,以便观察。通过闭水打压试验确认管道安装合格,经过各方签字确认后,拆除试压装备。(5)沟槽回填施工要点。沟槽回填前一定要进行试压操作之后,并且还要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之后才能正式施工,在进行回填的过程中一定要两侧同时进行,同时施工的进度也应该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在按照相关的要求人工回填一定厚度之后再使用施工机械进行上部回填。回填时控制好回填的厚度,分层进行夯实。每层回填完毕,用环刀取样,经检测干密度符合要求后,进行下层回填。严格控制回填土的用土,尽量用原槽土回填。
4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施工的注意事项
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施工的注意事项主要有:①加强沿线管道保护。根据设计图纸的情况和现场勘察的资料可知,给排水管道可能会与一些通讯、电力线路、排水管等平行或交叉,而且现状管道资料不详尽、不精确。给排水管道施工时,必须切实制定原有管道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防止施工过程中损坏其他管道。②强化现场文明和环保施工。给排水工程施工管道较长,必须做好环保工作,避免施工对周围道路、河道与建筑物造成污染。做好现场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是工程实施时的重中之重,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发展,并且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管道施工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要对其要点进行分析,严格控制施工工艺,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场地设计;控制;规划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人类活动的特点而形成的产物。 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关联,使整个城市更加和谐协调。 尤其是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若不能对有限的城市面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就会使城市陷入混乱的发展中,难以维持城市的正常发展秩序。 其中,对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规划是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建筑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外,还必须与城市环境、风格、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现代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以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城市规划对建筑场地设计的影响
场地的选择是一项建筑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城市规划最直接相关的内容。在场地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所选择场地的周边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于设计的影响。 如周边建筑、交通设施、绿化条件等。而这些都是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的。
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2、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二主要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城市规划对建筑场地设计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2对用地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3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4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5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二、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 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与影响,城市建设的失控现象频频发生,致使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的规划出现严重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建筑、交通与绿化,其中建筑设计规划的失控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源头。
那么为何会出现城市建筑设计失控的现象呢?笔者在对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后,得出两点主要的诱因:首先是当地政府为了增大本地的招商引资力度,不顾市场的正常发展规律,强行干预城市的控制性规划。其次是建筑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对于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不考虑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而一味的增大建设用地和建筑密度。
相对而言,在美国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显得较为合理与完善。这也与美国一直以来例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很大关联,其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体系较为健全,使得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有了较为和谐的配合,这是值得我国城市规划对建筑控制方面学习借鉴的。
美国的城市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允许的用途、地段的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要求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 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制规划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 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 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 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①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②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机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三、建筑设计之我见 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3、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从场地设计开始,就需要充分结合周边环境, 使建筑的整体构造与城市的大环境融洽结合,不仅需要注意城市规划对于整体建筑美感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功能特性。 继而再以新颖的设计来突出建筑的风格造型,并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建筑与城市更加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