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篇1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思想政治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因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所以,作为21世纪的新型学校,应该站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把德育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以一种全新的、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使德育融入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凸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针对性,以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重视学生基础道德教育。

笔者对中小学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思考良久,在这里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校长是关键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校长,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高也在于校长。管理学家曾言:管理就是自己干,和别人一起干,指挥别人去干。要当好一名校长,这三种“干”法值得琢磨。学校的核心目标在于育人,校长必须明确办学的方向。

首先,要创设一种育人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在明确道德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创造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确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提倡优良的学风、教风,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其次,要有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核心,认真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再次,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建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观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对德育工作做出长期的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意识。从德育队伍建设入手,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需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

然后,要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学校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一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到宏观管理,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像《学生礼仪规范》《学生宿舍量化管理细则》《学生会管理制度》《班委会的管理制度》《后进生转化工作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等制度。

最后,要加强自管自律,促进校风建设。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1.注重管理细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德育工作效能较低,对于未成年人来讲,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小事抓起,从普通的行为抓起,从养成教育抓起。从小事着眼,小到物品摆放,大到校园环境都要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一日行为纳入规范化、秩序化的轨道,使学生在校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标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情操,进而促进校风建设。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树立自信意识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经常忙着自己的事业,很少同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为此,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老师,定期开放,对单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治,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会学生处理问题;开展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树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从情感困境中解脱出来,以确立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重拾信心。

3.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管自律能力

开展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或干涉,这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班主任是核心

在校长的有力领导下,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还在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处理大量具体业务工作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灵魂。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所以,班主任应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德育活动。

1.召开独具特色的主题班会

围绕各年级德育工作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班会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

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专题讲座。

3.召开精彩的“家长会”

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意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架构家校“连心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思想政治课是催化剂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它是品德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诱导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其次,要深入挖掘教学中德育的培养点,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确在某一方面,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

再次,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通过开设活动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统一,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中。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8―0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保障。学校要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依然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有些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有时甚至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佳,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五育并举, 智育为首”仍是教育主流。虽然各校高举“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旗帜,但实际上仍然是“智育为首”;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数人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2. 德育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无结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现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只重视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内容,轻视德育过程,结果根本就无从谈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德育工作被边缘化。

3.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方法陈旧简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远离学校与学生实际,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学校经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发文突击开展热点政治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方法陈旧简单,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防范、压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导与沟通。

4.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名无实。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与社会教育内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仍然十分严重,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社会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显不够。

5.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最棘手的问题。在农村学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平时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有的甚至会违法犯罪。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力不从心,老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也感觉无可奈何。

6.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难以评估,德育工作考核难度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项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边缘化。

二、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但对人的发展将始终成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是非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飞速发展的新社会。

2. 因人而异,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既要加强课堂内的政治、文化、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文体活动,还要加强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团队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3

任工作中的责任和意义深有体会。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幼师教育 职业中学

一、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班主任想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这关系到班主任权威的树立,要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值得信赖的,是学生的榜样。其中,提升自身素质又分为两个部分:

(一)文化知识的提升

班主任首先是一个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提高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水平,建立老师的基本权威,在学生有问题时积极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精神素质的提升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在细微处树立自己的形象,令学生觉得老师是有素质有修养的人,并在潜移默化中向班主任学习,这样班主任就能在学生的素质修养上起到一个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发展。幼师是幼儿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幼师的素质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成长,而我教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我的学生也将会是别人的老师,而且还是教育祖国幼苗的老师,因此老师不但要教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精神素质的培养则尤为重要。

二、热爱班主任工作,理解、关心学生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热爱这份工作或培养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不要因为觉得做班主任工作量很大、工作很繁琐,而产生抵触情绪,要想到这是一份崇高的工作,因为它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这样才有动力去做好班主任工作。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16—18岁的孩子,这个年龄还处于叛逆期,假如经常严厉地苛责对他们,或是三令五申地要求他们,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其实我们只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中去,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学习上热心帮助,生活上关怀体贴,努力和他们做朋友、知己。其次要从学生的身上发现闪光点,多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把班主任当做朋友,愿意和班主任交流。

特别是在学生成绩下降、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时,班主任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的障碍和冲突,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和安慰,帮助他们去建立自我的信心,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人与人的差别并不在于成功和失败,而在于失败之后能否用心去寻求成功之路”。

三、建立良好的班风,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身为班主任,理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契机,比方说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心里都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希望有一个好的新开始,因此他们会在学期初分外努力,老师要善于把握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发现他们的新变化、肯定他们的变化,增强他们的信心,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提出要求、制定目标,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还有考试后可以开分析总结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每当看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后及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维习惯等等,各有不同,所以作为班主任,是不可能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好坏,即是是差生,也有别人比不上的优点,不能存有偏心,引起学生的反感。没有学生会喜欢偏心的老师。不偏袒优等生,漠视差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学生犯错,要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学生有了进步,则要大力表扬,给予他们信心,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千万不要用成绩去区分学生,差异对待。

四、言行身教,不断进取

首先要加强自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得教学业务、授课技能、班级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充实,去获取领导的认可与师生们的好评。其次,在日常的班级管理里,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例如在班级的大型活动时,班主任要热情地带动学生投入其中,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取得佳绩,或是在班级受损时,要勇于承担责任,首先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做不好;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许在你不留意的时候就已经给学生带来影响了,因此老师应该慎言慎行,约束自己,也培养学生的自身约束力,这样就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结语: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是祖国花园里的园丁,这是一份光荣的崇高的职业。老师不只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而作为班主任,就更要有一颗奉献的、真诚的爱心

去关怀学生、爱护学生。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者,也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的人生导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幼儿教师。

篇4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alternativeapproachto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wWW.133229.Com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

篇5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师范院校学生管理与学校教学质量及办学成效直接相关,一方面教师应利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教师职责。师范院校学生作为“准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校生活中需要时刻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也应充分发挥出作用,这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直接相关,同时也关系到未来的教师质量。那么,应该如何较强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效果呢?下面主要就上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1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只重视“管理”中的“管”,结合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约束,这种氛围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障碍。师范院校学生往往比较复杂,学生的文化素质、整体素质都有明显差异,部分学生有一定心理压力和不良嗜好,这也为学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90后、oo后门思想表现更加活跃,特别是互联网对学生带来的诱惑是非常深刻的,很多学生可能会在上课时间去学校周围的网吧,进而养成沉迷网吧、经常逃课的坏习惯,为学校管理增加难度。此外,通常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都被是被固定了的,但是随着后来师范院校的扩招,原来的小区不能使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得管理工作量不断增加,为学生管理及信息的传达都带来了不便。

2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

2.1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展开心理辅导

师范院校学生进入到学校一切都很新鲜,还能摆脱家长们对他们个性的约束,这种氛围中他们的精神不自觉的放松了下来,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开始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一部分学僧不习惯于独立面对生活;一部分学生对待周遭的食物“三分钟热血”;一部分学生喜欢以强势的姿态出现在教师和同学面前,经常会出现弄巧成拙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下,打破了心中建立起的良好平衡,在心理产生了“化学反应”,敌对、偏激及狭隘等心理问题开始滋生等等,从以上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还“不定性”。师范院校学生管理虽然规章制度明确,但是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展开,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特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关怀学生的思想,不断强化学生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以此达到学校管理的目的。

2.2利用激励方法,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利用引导性的激励方式。由于管理的对象是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利用引导性的激励方法,可以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如果自己不努力很多事情都会事倍功半,从而激发其主动加强自身修养的热情。师范教育属于专业化教育,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如果专业知识与技能与职业素养分离,那么任何一方都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师范院校课堂教学应该充分重视专业化教育,在紧跟时展步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将学生锻炼成为可以快速与新环境相适应、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此外,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要注意加深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引导其锻炼过硬的职业心理素质,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2.3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管理工作活跃

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当前青少年们都喜欢做的,符合其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特点,因此应积极展开校园文化活动,有组织的展开多种竞赛活动、表演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从最大程度上使学生们都能参与进来,进而为学生们提供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网络的衍生及新媒体的利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形势下可以建立起校园网,利用校园网这个载体加强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还可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信息平台,或者联合心理教师、思政教育教师及辅导员开通博客,对学生群体反映的问题进行公开解答,加强学生干部的联络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单依靠学生中某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校各部门的整体配合,但是,单单依靠学校的工作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外界多方位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教师,保证各项教育工作可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发员.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2:127-129.

篇6

摘 要: 以生为本,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目标。根据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在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走“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开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工学结合,构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加强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教育教学 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

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尤其是对近几年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的高职高专教育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将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性质

1.高职高专的教育类型与培养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类型的,既有对复合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对科研开发型、产品设计型人才的需求,应该说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别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高职高专,不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它和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为目的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是共同发展的关系,不应该是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关系。高职高专教育是面向行业或行业群,针对社会各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复合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决定了高职高=逃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同时决定了它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必须有所区别。

2.“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带来的社会属性

高考成绩一般与考生的智力开发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密切相关,每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实际上是对考生按高等学校的层次和高等教育的类别进行分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高职高专教育的对象仍主要是未达到精英教育录取标准的考生。可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大众化的社会属性。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门类多、数量大,与高职高专院校的这种大众化录取标准是相称的。

根据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生源状况,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应该说高职教育中政行校企的合作模式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和生源的实际情况,符合高职高专的教育规律及特点。

二、“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是衡量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过去在高职高专教育定位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强调学科型倾向,或仍沿用本科型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和压缩,有些学校甚至将学生毕业后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作为评判办学成功的标准。克服这些不良倾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学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是能否培养出社会欢迎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同时,高职高专应结合地方与行业的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树立“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是决定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显然,高职高专教育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就业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延续,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全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加快新专业的建设与老专业的改造;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到用人单位了解对人才知识结构、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的改造整合、教学内容的改革一定要紧跟岗位要求的变化,再也不能几年一贯制;第二课堂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目前学校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全体教职工都要参与就业工作,对于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而言,按需进行专业建设,按岗位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就业率。

四、全面进行“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1.彻底打破传统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段论”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一般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分阶段实施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追求完整严密,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就业以后不求“上手快”,但是“有后劲”。如果高职高专教育沿用三段论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过程,那么培养的必然是本科压缩型的毕业生,其理论水平与科研开发能力不如本科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又不如中专生,事实证明目前这种本科压缩型的毕业生毫无优势,就业非常困难。实际上在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绝大多数是普通技术型、应用型人员,这说明社会需求数量较大的必然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与高职高专实行本科压缩型的教学模式有关,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做到“适销对路”。为了“适销对路”,主要课程应当尽可能瞄准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千军万马办高职的新形势下,谁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谁将在人才市场上取得有利地位,办学就能进入良性循环。

2.理论课不求系统、完整,够用为度。

高职高专的理论课应当是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技能课奠定基础的,其广度、深度要视技能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所以高职高专的理论课不应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是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用”的问题,这样的理论课就不会显得深奥难懂,既易于被绝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接受,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又符合把理论课教学纳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范畴的要求。至于少部分有发展潜力及在专业上有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校可通过第二课堂及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组织一定的师资力量,以满足他们学习上的更高愿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办学目标是不矛盾的两个方面。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针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教育,不能沿袭学院式教育,不能与岗位就业脱节。如果高职毕业生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能上岗,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必然大为改观。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有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要突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绝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试想如果学习电气自动化的学生学习了《数字电路》、《电工基础》等理论却不知道使用各种检测仪器、仪表,对常见的电路、电子设备不能进行维修、维护;学习商务贸易的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却不知道如何询盘、还盘、保险、索赔、报关、退税等活动,不熟悉进出口公司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那么,这种脱离岗位的教学就完全称不上是高职高专教育。

五、全面_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观的学习和讨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面向全体教职工全面开展关于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的讨论活动,全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高职高专教育为就业服务的本质特征,改变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主干课程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教学研讨的规模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学习。

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典型,供大家学习、观摩。所谓典型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名牌专业,并且完全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有较新的时代特色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在典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是面向企业、面向地区的定单式教育;含有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课程;砍掉了与岗位应用无关的课程,实用型课程做到精讲多练;提高实验、课程设计的课时比例,提供业务模拟演练的场所及条件;突出英语与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特色;重点课程与特色课程应集中在第一学年;注重第二课堂,注重对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的培养。

总之,就业率的高低,对学校而言,就意味着教育的成败和生源的扩缩;对于各系、各专业而言,就意味着专业的发展、调整或取消。就业乃民生之本,更是高职高专教育的责任。由此看来,“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高职高专新的政绩观,而且是求真务实作风在高职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就业为导向”是所有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灵魂与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6.

[2]王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理念的创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篇7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3年10月,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直接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开展。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

1.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由此可见,这一轮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推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1.3确保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取得成效

为了让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真正取得成效,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教育,不仅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掌握“如何教”的专业技能。而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方案并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科学方法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例如,在学习教学媒体使用这一模块时,要求教师制作一个讲授显微镜结构图的PPT。要完成这个目标,在培训内容上要求教师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在对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众多媒体(文本、声音、图片、照片、示意图、动画)中选择合适的媒体制作PPT。这个模块里如何根据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并不是越真实的物体,教学效果就越好,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并制作成PPT或电子白板课件,是培训的关键内容。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具体实施

采用网络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机考和成果展示相配合的考核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3.1培训落实在“实”字上

为了使培训体现得了上情、接地气,我们通过和华中师范大学专家和本土优秀教师研究决定,在以下几方面着实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分学段、分学科制定培训规划;二是专家理论讲授与学科案例教学、教师汇报教学相结合;三是教师利用孝感市教育云服务平台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通过上述方式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制教学菜单,使教学内容贴近一线教学需要,贴近学生学习需求,贴近学校教研发展。

3.2考评落实在“用”字上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案明确参训教师学习方式,注重对参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评练结合,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所有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要参加机考测试与成果展示(个人空间建设和课件)测试。同时,我们要求参训教师要结合学习情况,制作(修改)教学设计,分组演示,然后各组推选1人讲演公开课,确保教师能利用电子白板,结合网络学习平台,服务好教学。

3.3组织落实在“严”字上

一是学习时间安排紧,3天两晚上的学习,没有空挡;二是纪律要求严,每期培训班分2或3个小班,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旦有人违反纪律,不但当事人将受到批评,也要通报到派出单位。三是考评方式严,参训教师不但要参加机考,还要完善孝感教育云平台个人空间,并要上台对完善后的教学设计或课件进行讲演。

3.4服务落实在“优”字上

一是选好班长,协作参训教师学习。每期培训,每班都指派1名班主任具体管理培训班工作,负责各班学员具体的学习计划、任务进度、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和展示,全程陪同学习。二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解决后顾之忧。为保障各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孝感市电化教育馆安排专人负责后勤工作,保障了参训教师在市教育局培训期间的食宿,为培训教师的学习解决了后顾之忧。三是营造氛围,加强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各县(市、区)同学段、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参加培训,进行基于云端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而提升整个孝感市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4对我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反思

中小学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二者之间的整合。对信息技术、课程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系统的要素中,将二者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对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改善,从而优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4.1设计教学方案的培训

教学方案设计就是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一门桥梁科学。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时,在进行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培训时,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教学方案的目的就在于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教学设计时既要掌握理论又要掌握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操作层面。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中小学教师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对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操作,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4.2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

网络资源的搜集与选择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中,有部分教师在获取网络资源上,能力偏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对查找信息、选择信息、保存信息等操作不熟练的现象,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注重对其进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操作方法。

4.3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的培训

获取信息不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最终体现,只有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提高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

篇8

关键词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对策与思考

一、简要阐述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弊端

首先,如今的高校师生普遍存在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的现象。对于新生而言,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业对自己而言还遥遥无期。而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不过是形式化和空谈、口号,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而校方认为,就业指导的针对人群只是毕业生,而忽视了无远虑必近忧的道理。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层次不齐,甚至有待提高,并且他们容易犯经验主义,思想上不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故而与学生自身的需求相去甚远。除此之外,如今的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而落后,重视理论而轻实践。其形式容易局限于毕业形式讲座、毕业生动员会等等,比较单一而枯燥。并且,所聘请的讲座者虽然通常是学校中德高望重、厚德笃行的顶梁柱型教师、教授。他们虽然分析得很在理,然而隔行如隔山,他们在专业性方面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且讲座上气氛很难活跃,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让学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从直观和主观上而言,评判一个高校是否优秀,主要看其就业率。然而许多学生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新生,觉得就业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为了营造学校口碑并且求得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学校对就业率的重视度远远不及招生。故而,教师首先要摆正观点,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意识,自身要领悟到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性,要知道,学生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所学知识和其岗位一旦出现断层,就根本无从谈及其未来的发展。故而,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要亲自读到。要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就业率决定生源质量”、“信息化服务”的思想和原则,并且切实践行下去。

2.保障指导的全程化以及指导内容的充实性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种指导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从其是新生时就开始贯彻,这样不仅能够立足于长远,还能让学生更有目标感、学习动力以及危机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虽然是新生,然而上大学就是为了让自己富有诗书,从而赢在就业。换而言之,就业指导应“早作打算”,不能是大四学生快离校时的“临时抱佛脚。并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所接触到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各有差异,故而,在教材上必须严格考究,必须具有针对性,并且必须要有规划性和目标性。并且,就业指导不仅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因此,校方应该邀请资深专家或校内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组成“就业咨询小组”。不仅能够回答将来工作方面的问题,并且,还为学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将德育和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并且,学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座谈会,这样能让学生切实借鉴,并且,还应让学生对讲座者自由提问,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使其学到更多经验。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培养

随着中职、高职等院校的迅速崛起,我国的“大学门槛”越来越低,在就业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因为大学生数量过多,人才处于供过于求的现状,故而只有精益求精,力求进步,才能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我国就业指导者的自身素质的提升速度却远远比不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并且,其工作方式、整体工作思路都需要推陈出新,以顺应学生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加大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投资力度,为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不断创造条件,并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开展同业培训工作,对其轮流进行在职培训。因为只有他们自己得到了充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并且无压力则无动力,校方应倡导敦促该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在深造之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例如“职业指导师证”等等,并让其专业水平的好坏与其薪酬和奖金挂钩。并且,可聘请心理咨询家、企业成功人士、著名学者来校,这样就一下子壮大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然而,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故而消防可审时度势,让上述精英以“兼职”、“顾问”的身份和形式来服务于毕业生,从而两全其美。

文章简要阐述了如今高校就业指导中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依据意义。并且本文在摘要中就阐述了如今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全名整体素质和知识含量,故而大学生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转变。望本文能对广大高校生和专家们稍作启示,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2(03):14-16.

篇9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改善措施

一、现状分析

当下,各地都在开展德育工作,各类德育口号、德育活动俯拾即是。教育者们都在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本应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细察之下,却容易发现一些问题:

多数学校的德育意识不强。虽说当下很多学校在做德育工作,但大部分学校仍存在两个问题:1.机械性做德育工作。一些学校并没有认真思考德育工作的意义,只是将其当作是教育部门下发的任务来完成,那不管在德育工作上有多用心,这种德育工作的开展永远是事倍功半。老师们都没有认识到德育工作的意义,怎么能奢求学生在德育方面有多大的进步呢。2.应付性做德育工作。在分数唯上的社会风气下,一些学校没有在意识上认可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德育是一个漫长而效果不易凸显的过程,吃力不讨好,而学生能取得好成绩才是学校的成绩。于是严抓学生的学习,但在德育工作上则是应付性做工作。

德育工作缺乏实质内容。当德育工作出现上面两个问题,那德育工作缺乏实质内容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因为是机械性地在做德育工作,学校并没有把握到德育工作的核心意义,那不管多绞尽脑汁,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空洞的,学生也不可能能从中有所收获。又因为是应付性地做德育工作,或许学校可以想出很多的花样来包装德育工作,但实际上学生在整个德育活动过程中是否有真正学到东西却是不得而知。这些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好的德育工作将可能和德育工作开展规模、形式丰富划等号,这是非常可怕的。

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我们的德育内容多是系统化的概述,而老师在做德育工作时并没有将其作生活化处理,直接将其灌输给学生,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培育“四有”青年,我们一直在鼓励学生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少年,但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只是日复一日地和学生强调这一句话,学生其实是很难理解到做“四有”青年的意义的,久而久之容易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排斥。

德育者德育能力低。德育内容受欢迎与否,与德育者的德育能力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德育者的质量参差不齐。对初高中德育教学稍有了解时,我们会发现有部分老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德育教学知识培训,他们并不知道德育是什么,就直接上讲台给学生讲课,有部分老师则是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德育知识开口便来,但往往只做口头教育,自身的实际行动并没有办法做到“身高为正,德高为范”的模范作用。

二、改善措施

德育工作开展得好的话,不仅利于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及分析,笔者尝试提出以下4点建议:

首先,是要分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虽然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素质教育,但中考、高考的独木桥效应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仍非常大,素质教育发展缓慢。教育部门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分阶段出台可量化的政策,逐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进程,并大力加强对地方学校的监督,切实将政府落到实处。否则,素质教育容易演变成口头空号。

其次,是要提高德育者的德育意识。德育者直接接触学生,如果他们自身都不认可德育工作,是不可能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教育部门应通过讲座学习、书籍推荐等方式来提升德育者的德育意识。只有他们认可了德育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才能有热情开展一系列的工作。

并且,是要提高德育者的德育能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为德育者提高德育能力开辟可行的渠道,如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当把德育理论和方法作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市、县、区、校须层层建立德育研究活动制度。(李方园,2008)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德育者不只是德育能力要高,更应该注重个人的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真正在学生面前起到“德高为师,身高为范”的作用。

最后,是要推进德育内容生活化。现阶段,教学工作非常提倡生活化教学,德育工作也应该是这样子。我们学习的东西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周边同学甚至自己在涉及德育课程时,都会觉得德育内容过于空洞或距离生活过于遥远,慢慢地会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在未来的德育管理过程中,要学会将德育管理与生活进行结合,思考德育管理与生活的关系,融合生活的真实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知识,并能真正在生活中运用德育知识。

结语

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说到:“价值观的形成就像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其讲话中凸显。当下,我国各中小学开展的德育工作仍存在不好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不足之处,才有完善的空间,我相信中国的德育工作在未来才有新的突破。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承载着培育未来学子的责任,更应该从现在开始正视德育管理工作,提升德育管理技能,为将来的教师职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方园.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

[2]郭志毅.浅谈中学德育管理的整体效能[J].教学与管理,2002.

[3]袁立平.浅析高校德育管理的现实困境[J].教学与管理,2008.

篇10

小学阶段的思想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小学生来说,精神世界是纯洁无瑕的,人之初,性本善,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对他们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各方面的教育中,德育方面是小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都加深了对德育方面教育的重视,在学校尤为明显。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父母,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心里是神圣的,因此,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我认为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以老师带动学生

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学校里,是由一个一个的班级组成的,小学生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和同学,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是非对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给学生做榜样一方面自身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小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影响。

2.以老师督促学生

小学班主任不仅仅要给学生做榜样,还要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内心,能够解决本质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在学校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可以对小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在他们犯错误的初期及时引导他们,防止他们一错到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对小学生的负责。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小学生教育体系中的里程碑。它的开展既是对教师行为的约束,也是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引导,是教育体系中一项正确的方案。它的有效开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也是班级的一分子,与班级荣辱与共。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首先要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楷模,凡事亲力亲为,用自己的行动来逐步影响学生。班主任作为人民教师,言谈身教理应有为人师表的风范,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还要有高风亮节!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靠学生完成的,教师的角色必不可少。教师不仅在思想上教育学生,更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多说多做,逐渐规范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成为规范学生思想的指南。

2.多鼓励,少批评

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足,做错事情在所难免,如果在错误之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能会给学生留下心里阴影,甚至会自闭自卑,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应当在错误的情况下对学生悉心教导,鼓励引导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在学生做了值得宣扬的事情之后,大力表扬宣传,这会促进学生本身的发展和引起其他学生的效仿,会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教师也应该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教导学生勇于承担,知错就改。多以正能量鼓励他们,少用严厉的语言批评他们,人都有趋利避害性,一味批评只会适得其反。

3.多沟通,多尊重

小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身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多尊重学生。跟学生做朋友,不应该以高人一级的态度去对待小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敬畏老师,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跟学生搞好师生关系,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声音,使老师便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前提,只有多尊重学生,多了解他们的世界,才会明白他们的价值观取向,才能对症下药,使德育工作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4.多活动,多启示

在道德思想教育中,应该多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在快乐中得到一些启示,能使他们从活动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活动形式是开展德育工作最为重要的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了解小学生之间的相处,并通过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互帮互助,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三、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使其发挥一定的效用。小学生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一步走错,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影响。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都极其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发展。有效采取各种方法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纠正,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这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能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