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体育锻炼精神成长身心潜能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带来了拥堵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进行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是促进高中生精神成长和身心潜能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2.精神成长的内涵及意义
2.1精神成长的内涵
何谓“精神成长”?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和专家给予相对稳定和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从生命成长过程来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成长。其一是生理层面的身体生长发育,其二是心理层面的精神成长。精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精神成长是人的本质成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成长是指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而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扩充和拓展,体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成长的内涵应包括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勇敢无畏等,所有的德育目标乃至所有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思想、情感、意志都应当在精神成长的范畴之内。
2.2精神成长的意义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上强调:“教育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只有关怀精神成长,才有可能发生教育,才不会产生虚伪的教育结果。”精神成长无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一,精神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人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的存在。当一个人生理成人、法理成人后,精神成人更显得重要。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因此,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注重精神生命的成长,在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的过程中把握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成长中自觉提升生命质量,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第二,精神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994年3月,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主导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精神成长一旦缺失,必然导致人的素质缺失,而人的素质缺失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9年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满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个体的躯体、心理及人际交往和道德意志的健康均可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这正是体育的突出功能与作用所在。已有的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对参加者的心理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详见下表[2]。
表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对参加者的心理效益
4.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的获得
高中生是每个国家的希望,是世界发展进步的希望,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的身体强壮,更能使他们的自信心、知觉能力、自尊心不断强化,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的高中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繁荣发展的巨大潜力。
体育锻炼通过身体活动,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不同的锻炼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益。许多研究发现:有氧练习及腹式呼吸的身体活动与心境改变和应激减少有关,例如慢跑、瑜伽、散步、东方健身术(气功、太极拳等)有利于产生积极情绪,有利于心理效益的获得;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失败减损了许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及控制感等[3]。
5.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精神成长培养和身心潜能开发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及精神成长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外,对精神成长培养和身心潜能开发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5.1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强化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
5.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都具有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锻炼者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锻炼者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锻炼者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5.4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既可相互交往,又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5.5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高中生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体育成为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无疑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6.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记忆力,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为心理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基础。同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感知灵敏程度,提高观察力,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升智力水平,强化思维能力,提高认知功能,培养自信和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改善人际关系,树立成就感,有利于使高中生精神成长,开发身心潜能。体育教师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中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篇3
[关键词] 体育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1 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我国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理解不深刻,对体育知识掌握有限,终身体育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运动能力、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缺乏,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同时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高中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还有许多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某文对高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2.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的占22.5%;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的占65.5%。可见,这些高中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2 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
2.1高中生自身因素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高中生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仍需正面引导。
2.2教师因素
专业知识是指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的专门知识。一般来说,教师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高中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高中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反之,将会造成高中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高中生运动损伤。长此以往,高中生会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最后造成体育意识淡薄。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师只有通晓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熟知教学规律,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会唤起高中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还有教育观念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只有全面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国家教育方针贯彻到他的日常教学中;树立主体性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教学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3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3.1合理选择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要正确的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高中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要向高中生传授锻炼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教材应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男女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特别是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更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娇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建议高年级教学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教材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高中生积极参与中来。通过对高中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丰富高中生的体育知识,明确体育态度,使高中生自觉主动地坚持锻炼。
3.2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高中生的喜爱,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高中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其培养高中生的锻炼意识比其它方式都更为深刻。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高中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高中生的锻炼意识深刻。
3.3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高中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高中生学习、帮助高中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每个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高中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这样既考虑到高中生的主体意愿,使高中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4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能提高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高中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高中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同时,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高中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学生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如设置小羽毛球场、纵跳模高器械,在空旷场地规划各种高中生所熟悉游戏图案、标志线吸引更多同学参与锻炼。建议学校体育器材室,更多地出借体育器材,活跃课外活动,提高高中生参与意识与体育锻炼兴趣。
参考文献:
[1]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2]王岩,张艳萍,张明强.主体参与式体育课教学模式刍议[J].四川体育科学,2004,(2).
篇4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广大高中生都在为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而努力学习,加之青少年正是身体各方面机能的黄金时期,这时便忽视了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导致高中生的耐力、爆发力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也继续呈上升趋势。快节奏、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环境及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同时影响了学习效率。本文将从体育社会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视角,对南京市高中生的体育活动现状、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们主要对南京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二中学、第十三中学这五所学校以及其他中学的高中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在南师大体育学院资料室检索、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数为133份,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根据。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总合,统计出了各题目各选项的百分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此次调查的结果,是我们研究的可靠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高中生身体健康状况
二十多年来我国学生虽然身高和体重增加了不少,但部分体能指标连续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南京市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数正在下降,72.1%的学生感到视力疲劳;38.7%的学生容易上火;37.2%的学生有胃病;31.7%的学生感到颈椎或腰椎不适; 28.6%的学生失眠、神经衰弱;27.1%的学生体态臃肿;20.9%的学生肌肉疼痛,这些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面临高考的学生们肩负着沉重的课业压力和来自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压力,用减少睡眠来换取学习成绩的做法,其“成本”是巨大的,开学仪式,年年有人晕倒;“视力正常”呈少数。学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伏案学习,缺少课间休息,时间过长,使他们的娱乐运动时间甚至必需的睡眠时间逐渐被占用,不利于身心发育,学习效率也会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而下降,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业负担重、学习不满意、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2.2南京市高中生余暇活动内容
南京市高中生课外作业量大,半数以上的学生还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时间延长,余暇时间减少,余暇主要活动为听音乐、逛街、看电视、看电影、上网、打电脑游戏,体育活动还未真正成为大部分高中生的生活方式之一。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是听音乐,听音乐对时间以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小,又能愉悦身心,有83.7%的学生选择。同时选择电脑游戏、上网和看电视、电影的比率分别达到了71.3%和64.3%,也是时下高中生较喜爱的消遣。逛街,与同伴聊天,读书、看报和参加各种辅导班这四项的比率分别是57.3%、47.2%、46.5%和22.4%;只有26.3%的人在余暇活动中安排体育活动。有些人似乎认为体育运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致使人们在不干活的时候才会去做;更有些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体育活动是体力活,消耗精力,但实际上,体育运动对人们益处很大。特别是对那些一整天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这样。连续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做些简单的舒缓运动,可以放松神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让思维更加敏捷活跃,同时锻炼了体魄,不至于因为感冒、发烧等小病耽误学习。
然而,南京市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却严重不达标,逾52.7%的高中生周锻炼时间不超过1小时,1~2小时的比率为26.5%,3~4小时的比率为13.9%,而超过4小时以上的仅仅6.9%,看来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影响南京市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现在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由于市场人才机制的改革,使人们的竞争意识变得越来越强,促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们不参加体育活动,有57.3%是因为功课多、无精力,36.4%是因为考试压力大;原因是缺乏兴趣和没有同伴的比率分别是32.5%和46.5%;另外,原因是缺少体育设施和没有合适的体育项目的比率分别是30.2%和22.4%。
很多学生都因为学习繁忙无体力无精力而放弃了体育活动,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展,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经常参加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而健全的精神来源于健康的身体。所以,中学生要转变思想上的片面认识,端正锻炼态度。其次,体育设施的有限也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但这是一项比较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体育事业,为体育事业营造一片良好的空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南京市高中生有较好的体育态度,但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加之学习时间多,空闲时间少,对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就更少参加体育锻炼了,体育未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南京市高中生处于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余暇时间减少,健康指数下降,肥胖、失眠、视力疲劳、腰背酸痛等不良现象正在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他们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听音乐、逛街、看电视、看电影、上网、打电脑游戏,未能自觉形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影响南京市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功课多、无精力,考试压力大,缺少体育设施,缺乏兴趣,没有同伴。
篇5
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终身体育是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重要基础。高中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中生提供了增进身体健康、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育特长的平台,能够促进高中生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而有效引领高中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健康长期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引导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使其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具有持续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一、终身体育的涵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一直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指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一环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体育意识,促进高中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三、高中体育社团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社团是高中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在各体育单项运动基础上形成的以增加乐趣、强身健体、发展特长为主要目标的运动团体。
(一)高中体育社团的特点
1.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运动目标明确。体育社团按体育项目分类,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生因共同的兴趣加入社团,容易建立友谊,增进感情,提高运动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对某项运动技能的可持续学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2.体育社团类别丰富。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体育社团可分为足球社团、篮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羽毛球社团等多种类别,以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3.体育社团组织形式灵活多样。高中体育社团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内容又比体育课更灵活。通常以比赛、游戏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二)高中体育社团从多方面促进高中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1.体育社团从学生兴趣出发,增强学生运动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原动力,是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长期坚持锻炼身体的内驱力。高中体育社团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独特的方式、方法,逐步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体育社团促使学生系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体育社团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运动技能相对容易提高,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不仅具有近期效果(在校期间),而且注重长远影响(走向社会以后),即由学校体育走向终身体育,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运动技能的可持续学练,将其发展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3.高中体育社团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体育社团为学生提供发挥运动特长的平台,让学生在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反复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逐渐形成自我体育意识。
4.体育社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强健体魄,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通过社团活动,学生长期参加体育运动,提高了身体素质,塑造了健美的体魄,同时,学生运动技能逐渐提高,成功感逐渐增强,充分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会更加热情、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真正做到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大大增强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为今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5.体育社团教会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精神基础。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奋勇拼搏、自信坚韧、永不放弃、团结合作等。体育社团明确的活动目标以及社团指导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引领作,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追求健康活力之美、真诚善良之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强大的精神基础。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而体育社团为高中生提供了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育特长的平台,能够从多方面有效促进高中生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体育社团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深受高中生喜爱的运动团体,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为高中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子仪,王淑坤.浅谈关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8):294.
[2]韩丹.论体育概念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1-11.
[3]刘献群.试析体质教育与终生体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176.
篇6
关键词:高中生;课余;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2
一、提出问题
体育锻炼是“积极性休息”,有“充电”效果,课余锻炼是自我学习的拓展,经过20分钟上的有氧运动之后,氧和血红蛋白水平提高了75%以上。机体处于富氧状态,以保持充沛的脑力和体力。对外部刺激的适应性和敏锐性得到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直接表现在记忆力及反应速度智力指标方面的提高。可是,有部分高中生反映:自我锻炼后出现神情恍惚、精力不集中、自控力下降、失眠、烦躁、嗜睡,抽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锻炼产生了质疑,热情降温;另外,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也困绕高中生。
二、分析问题与对策
(一)明确目的。认识论的原理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重体育知识的“预设”。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为课余锻炼备用。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心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与量的匹配和合理的锻炼程序;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二)重视准备活动,注意放松、整理。准备活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被忽视,能使机体逐步地进入运动状态,通过准备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性,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的柔韧性,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发生。针对高中生而言,一般情况有慢跑、徒手体操与及与主项运动相有模仿练习动作,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主要靠自我感觉,关节韧带充分舒展,以感到发热,有微汗,面红气喘后能渐止为好。动作要舒缓,强度小,轻松愉快,选择富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气温低时,长而充分,气温高时,短而简洁,准备活动不宜过多。与主项运动之间有1~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也可以直接进入主项运动。研究表明,同样的运动,有准备活动者比无准备活动者在运动中吸氧量明显多,到达运动终点时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量明显少。
放松是体育运动的最重要技巧之一,贯穿着体育运动过程的始终。体育界有一种说法:放松是通向冠军的捷径,可见放松有多么重要啊!运动中应避免紧张,技能水平差、运动强度大时容易紧张,动作僵硬。对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防止伤害、疲劳的恢复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紧张是运动的大敌。
整理是体育运动放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加速乳酸消除、促进机体恢复到基础水准,克服体育运动的负面作用,主项运动时,心率、血压、乳酸水平较高,不要立即进入安静状态,逐渐的降低运动强度。直至恢复基础状态。内容有动作放松、心理放松、情景放松三种:动作放松是轻柔的特点,以轻摆、轻踢、轻甩、慢转或几节徒手操,最后做伸展练习,结合深呼吸,从周围到中心,又从中心到周围反复几次进行,作为调节部分,3~5分钟就可以了;也可以1~2分钟的缓步慢跑,轻快舒缓的徒手操和全身的伸展四肢,局部按摩或自我抖动肌肉的放松动作,以轻松舒缓的舞蹈为推荐形式;心理放松:通过冥想心理活动,想象身体的自由、漂浮或身处美好的意境中,使身体从头到脚全面放松;情景放松:外部优美环境、旖旎山野,平和的笑容、美妙的音乐,享受运动的快乐,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运动量的选择
运动量是人体在体育锻炼中所达到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的大小与运动强度、密度、持续时间及完成数量有科学的关联。高中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动量,如性别、体质、训练水平等,及时作好自我监督,尤其要注意锻炼后疲劳感的适度,关注身体机能的不良反应。高中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认识到心率指数在160次/min以上对人体是有损害的,运动时乳酸和磷酸盐供能形式趋于明显,肌体主要呈现无氧呼吸,推荐使用中等强度以下(包括中等强度)、中等量的运动,主要采用有氧运动形式,易于掌握,心率控制在(220―年龄)乘以65%以下。量能物质氧化较彻底,以主观感觉“轻松而不痛苦”,遵行“不要竞赛”的信条;体育锻炼要有长期性准备,避免急于求成。做到:1、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在逐步提高“量”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大运动量,2、量与强度的合理匹配遵循金字塔原理:强度大量小,强度小量大。高中生课余锻炼应避免明显针对谋求力量、速度、耐力等提高专项素质锻炼形式,
四、方式和环境选择
高中生课余锻炼可以选择游泳、登山、跑步、球类、打拳、徒手操等,或街舞、滑轮、定项运动等时尚运动,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保持新鲜感。可以适当变化运动姿势,避免选择激烈的、对抗的、危险的运动,有伙伴参与,有利交流锻炼心得,互相学习;选择野外环境,如:小山丘,田埂,小树林,有新异刺激,提高锻炼的兴趣;乐意练习;在运动场馆、公园、学校等有众多练习者,有融入其中的良好氛围,更有相互参考借鉴,看看远处美景,享受自然的妮风光。营造平和、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推荐选择有兴趣二至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五、睡眠与饮食营养
篇7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锻炼;生长发育;体脂百分比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62-0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不少学生体质和健康调查研究成果已见报道[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办法的颁布,更使得这些研究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2],但目前关于高中生身体形态、人体成分与其体育锻炼、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37名高中生身高、体重和胸围等九个指标的变化为根据,初步探讨9周课外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体基本生长发育指标、围度和人体成分指标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上海市15所中学高中健康学生272人,其中男生92人,女生90人,平均年龄为(17.4±2.6)岁,分布在高一至高三。按性别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人数、身高(cm)体重(kg)和人体体脂百分比(%)见表1。两组都参加学校规定的体育教学活动,膳食结构相似,实验组每日课外再增加45 min的运动时间,持续9周,内容男生以篮球、足球为主,女生以排球和羽毛球为主,形式以学生自主锻炼为主,心率控制为130次/分-150次/分。
1.2研究方法室温22℃,相对湿度55%,使用韩国Biopace公司生产的Inbody3.0人体成分分析仪,分别检测9周课外锻炼结束时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的身高(cm)、体重(kg)、胸围(cm)、颈围(cm)、腰围(cm)、臀围(cm)、上臂围(cm)、大腿围(cm)等指标。
1.3数据统计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
2结果
2.1实验组、对照组男生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的比较
2.2实验组、对照组男生围度指标的比较
2.3实验组、对照组女生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的比较
2.4实验组、对照组女生围度指标的比较
结果显示:9周课外锻炼后,实验组男生身高、上臂围、胸围、体重值比对照组男生大,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和大腿围值比对照组小,两者均存在显著差异,其颈围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表2,3)。实验组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颈围、上臂围、大腿围值超过对照组女生,两组的体脂百分比、腰围和臀围值却无显著差异(表4、5)。
3分析与讨论
身高主要反映骨骼的发育状况,是人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人类形态学中,把它叫做空间整体指标,身高数据不仅是评价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依据,还用于评价体格的优劣及一般能力;体重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反映了人体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等增长的综合状况,是衡量健康和体力好差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抗病能力的一种指标;胸围是线性的空间整体指标,它是人体宽度和厚度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胸廓里有心脏、肺脏等重要内脏器官,因此胸围也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上述三个指标的结合可以说明人体的充实度和发育发达程度,因此被当作身体基本生长发育的指标[3]。通过9周的课外锻炼,实验组男、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值明显大于对照组(表2、3、4、5),再次证实体育锻炼是促进高中生的生长发育的最好手段。
体脂百分比是人体脂肪含量的客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人体的健康水平、营养状况和体质水平。实验组男、女生的体重值大于对照组而体脂百分比却小于对照组(表2、3),提示实验组学生体脂量少而肌肉多,这一结果说明过去使用传统的理想体重或BMI来判断肥胖有一定的片面性[4]。从人体成分进行分析,体重超重有两种情况,一是肌肉发达,体脂并不多,如实验组的男、女学生,这些人虽然体重较重,但他们的体脂含量并没超出正常范围,另一种情况是体脂过多,这才是真正的肥胖。实验组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让肌肉运动消耗多余的脂肪量,既锻炼了身体有强健了肌肉,这样更有助于消耗脂肪形成良性循环。还有一种情况应引起警惕,有些高中生体重虽然在处于理想范围但脂肪含量较多,确切地说这部分人也属于肥胖[5],我们注意到上海市体育局公布的2005年市民体质检测结果中指出“上海市7~22岁学生总体肥胖率为11.5%,其中16~18岁学生肥胖率最高为14.8%”,我们提醒广大高中生,在学习之余应多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因肥胖而导致的疾病。
围度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体肌肉横断面积和皮下脂肪厚度的指标。实验组男、女生上臂围和大腿围值明显大于对照组(表4、5),表明通过9周的体育锻炼实验组学生四肢的肌肉得到发展,这一变化支持身体基本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两组女生的腰围和臀围变化没有明显差异。出现这仪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男、女生生理差异和运动项目不同外,高中女生学习生活的静态特征也是重要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以每天坐姿活动累计时间看,有43.8%的女生在3~6 h之间,37%的人超过6小时,这也是个值得注意的信号,长时间静坐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引起颈椎和肩关节的病变。
本文研究对象为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高中男生和处在稳定阶段的高中女生。生理特点的不同使得该年龄段女生的生长发育已进入稳定阶段,各项指标的变化不如同年龄段的男生,而且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及受项目本身特点的限制[6],使得两组女生的体脂百分比没有显著的变化(表4),这与女性生长发育特点和其本身脂肪含量占身体成分的比例较多有关;同时该年龄段男生的发育高峰也由骨骼转向肌肉,我们认为各项围度指标可能会随着锻炼的继续而发生变化。
4结论与建议
通过9周的课外锻炼,实验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得到明显提高,身体形态和人体成分的关系得到改善,表明体育锻炼对青年学生的身体基本生长发育指标具有积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及二期课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大力向高中生推荐自锻型运动处方,便于学生在课余进行自我锻炼,学会健身。令人可喜的是我国将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生中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该运动要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个项目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教育部、学校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水平和健康素质将切实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冠生,李艳平.177名北京城郊初中学生体脂含量的测定[J].营养学报,2003,25(4):353-356.
[2] 黄群玲.《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257-1259.
[3] 王皋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和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4.
[4] 周君来.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与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6,13(1):65-67.
[5] 潘晟,等.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身高/体重评价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9(1):73-75.
[6] 吉搴,等.负重有氧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37-638.
篇8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教学;主动锻炼;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53-01
体育教育是一门与其它自然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有截然不同的学科,它所肩负的教育任务和其它自然学科一样,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就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主动锻炼的体育意识,仍是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我在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也做出了专门的研究,于此特把自己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总结成篇,便于和广大体育教学同仁交流。
一、新时期高中学生中存在的错误体育观念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和训练,训练内容和项目也往往只是围绕高中升学的体育达标而开展。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反映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使体育课堂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和锻炼的动力,因为为了应付体育达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往往会侧重于高考升学的需要,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致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还会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丧失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一方面,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功课负担重,影响了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教法和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学生主动体育的意识的培养形成。我通过对所教级段的学生主动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发现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50%,尤其是女生占得极少,只有19%。而且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有65%的只是为了缓解高中繁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基本上都不属于主动锻炼范畴。
二、高中生主动锻炼的体育意识形成的可能性因素
1、学生自身的需要。高中生一般都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想,只要能让他们明确某项活动对他们有积极的帮助意义,他们一定会乐而为之。他们需要什么,一般也就会努力去追求。他们办事不再仅仅是凭兴趣,在很大程度是具有理性的。所以教师应以人文关怀的心态去影响他们,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内部动力,从而培养他们主动锻炼的体育意识。
2、学生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加练习,发挥自身的潜能。大量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具有一种强烈的加深认识,扩大认识范围的需要,进而有效地投入到这些体育运动中去。
三、高中生主动锻炼的体育意识探究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
1、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体育教学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锻炼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3、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
4、教师优秀的素质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主动锻炼的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
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
综上所述,学生主动锻炼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树立主动体育锻炼的优良品质。
篇9
一、高中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体操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高中生还是更注重学习成绩的高低,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高考。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题海战术,在各学科间寻找着做题的灵感,挑灯夜战的现象在高中生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同时受到教师和家长施加的双重压力,使高中生更加烦躁。以上种种原因也就使得高中生无暇顾及体育课,对体操的学习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使得高中体育课无法正常进展。甚至有的教师会借用体育课的时间去给高中生补课或者考试,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无法进行,也剥夺了高中生的运动和锻炼时间。
(二)部分学生认为体操动作难度大,心理挑战能力弱
很多高中学生都把体操当作是自己无法完成的一项体育运动,在他们看来,体操难度性很大,需要很高的技巧性和身体柔韧性,而且学习体操还要有悟性,所以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很低,不能配合体育教师完成体操教学。由于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生长在“蜜罐里”,很少经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对于学习体操他们往往是恐惧的,不敢突破内心的防线,不敢挑战自己的弱点。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只顾学习,不进行体育锻炼,就更加使身体素质下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在学习时会出现身体不适、头晕目眩等现象。
(三)高中体育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性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也给学生学习体操带来一定的困扰,部分体育教师学历不高,虽然自身掌握了体育教学各项目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给学生分步讲解时却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且还存在有的高中体育教师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因循守旧,体育教学中没有创新,走传统体育教学的老路。在体操的教学中,还一直是教师做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存在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定义理解不到位,导致高中体育教学改进程度不明显,无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四)学校体育设施陈旧,限制体操教学的进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建设校园文化,希望通过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是学校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体育课能够更好地提高学校的形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不足,使体育教学实施陈旧,跟不上教学的要求。体操是一种徒手或者需要借助体育器械来完成的体育项目,学生掌握好体操的要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能够养成饱满的精神更好地为学习做准备。高中生的课间活动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学校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课间学生也只能在操场上无目的地走动,无法进行体育训练。
二、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他们面临着高考。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发挥优势,让高中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放松自己的心情,将学习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有很多的技巧,而且步骤要规范,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能够给学生分布的讲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操课,让高中生在欢乐的环境下学好体操,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讲授体操动作要领的时候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有创新的地方,利用体育课缓解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
(二)引入体育趣味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爱好
对于体操的学习需要高中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认识到体操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在体操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高中生能够将体操知识掌握的更透彻。在适当的情境下,引入趣味教学法是高中体操教学的创新点之一。利用趣味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体育课讲授的体操要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操习惯,而且也在学生深入学习体操的同时强化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进一步的体育锻炼做铺垫。
(三)增加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课教研机会
体操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强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给教师更多的进修或者教研机会,让体育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同时,体育教师要及时扩充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上网或者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查看当前比较实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多学习比较先进的教学经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尤其是体操教学时大胆创新,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体操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去对待。
(四)提高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对于体育课的支持程度影响着体育教学,学校在体育教学技术装备上的投入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强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购日常教学中需要的体育设施。高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课是他们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必须提高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体操教学方面,如果没有体育器材,就无法进行训练。可见,要想高中生上好体操课,就必须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体操教学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身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新时期的各种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让体操学习真正给学生带来快乐。我们都知道,学习体操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会增强高中生的身体力量和协调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贺松.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的现状[J].学周刊A版,2014,(31).
[2]王永洪.体操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0).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消费 调查分析
体育消费作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等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随着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健康观念的建立,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已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有扩大的趋势。现代高中生作为体育运动开展的群体,通过对黄州区高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的心理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州区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为黄州区高中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黄州区高中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自我体育消费意识
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为劳务消费。结果显示在197名被调查的对象中,100%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进行过体育消费,其中实物型消费占85.3%,且男生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黄州区高中生在体育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消费观念。
1.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冲动,也就是直接促使一个人去进行体育消费的直接动力。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高中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分为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体育成就、攀比炫耀等6类,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支配黄州区高中生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说明黄州区高中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健康意识,且对体育消费有较明确目的,其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
精神娱乐作为体育锻炼最直接、外在的功能,也被相当一部男女学生作为体育消费的动机,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高中生作为高层次年轻人,同样会感到身心疲惫,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自然地成为了高中生们的选择。
女高中生的审美动机占27%,明显高于男生,说明女生乐意花钱在体育方面,主要是使自己拥有分健美匀称在身材,以及大方的气质,这也跟女美的天性有关。男生的社会交往动机只占2%,女生则没有人把社会交往作为其动机,说明黄州区高中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能扩大交往圈子这一潜在的功能,也没有把体育活动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男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只占1%,女生则没有,说明黄州区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集中在锻炼身体方面,并不在乎体育成绩的好坏。在黄州区高中生当中没有把“攀比炫耀”作为体育消费动机,说明并没有学生盲目的追求名牌运动服饰和高档次健身场所。
2.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
调查结果为,男生:运动服装和鞋帽、体育书报、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和食品、体育音像制品和其它。女生:运动服装和鞋帽、运动饮料和食品、体育书报、体育健身器材、其它、体育音像制品。作为体育运动所必须的体育服装、鞋类、器材,男、女消费差异不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在黄州区男生中只有2%的学生选择体育音像制品,而女生中尚无一人选择,说明此类体育用品还没有引起黄州区高中生的关注。
3.制约体育消费的因素
调查中学生认为个人的兴趣程度是制约其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因素,这说明黄州区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消费里面所蕴藏的正面效应,在很多时间里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有26.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是经济支付能力,高中生属于消费一族,经济大多来源于父母,说明随着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支付能力的增强,黄州区高中生的体育消费会逐渐增加。同样也有24.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制约因素是因为校内没有适宜的场所,校外的又不想去,这跟黄州区体育设施的不齐全有很大的关系,场地较少而且较简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消费兴趣。另外,有14.7%的同学认为学业太忙而无暇顾及到体育消费,也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二、结论与建议
黄州区高中生已具备较强的健身意识,也懂得“花钱买健康”的道理,对体育已经有了明确动机且属于积极、健康的动机。但是这种意识和动机都不强,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且由于正处于思想倾向,志向爱好还不完全稳定,行动易受感情支配的阶段,所以其行为和意识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
目前,黄州区高中生的体育消费形式主要集中于体育实物型消费,黄州区高中生的体育消费支出,男生消费明显高于女生,因此,吸引、促使更多女生参与体育运动也是黄州区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内部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影响黄州区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即黄州区体育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所以,引导黄州区高中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念。一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黄州区的健身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在保证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定时、定期向社会开放各种体育场所,举办各种体育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带动校园的健身气氛,还可以利用收取的一部分资金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用来创建其他体育设施。加强对女生健身意识的培养,促使更多的女生参与体育活动。多增设一些体育舞蹈课程。
参考文献:
[1]罗建英,张辉.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J].体育学刊,2001,(6).
- 上一篇:中小学生德育
- 下一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