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德育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德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德育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校内外配合

在对中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学生们不可能确保每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学校的环境之中,所以,校外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强化学校这块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如何促进校外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如何促进学校与校外因素的有效结合,成为了教育部门乃至于社会各个部门及家庭应当积极思索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仅从学校作为的角度提出以下见解:

一、学校要承担起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沟通和指导责任

其一,坚持利用家长会、QQ群、微信群、家访等一切有效方式,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的作用必须强调和强化,学校在加强校内德育的同时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办法,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这样既能够保障学校准确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又可能确保学生家长详实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安排和要求,以此在达成学校和家长有效的相互了解基础上,形成二者之间有效的相互配合,同时还可以为及时修正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促使对学生们所开展的德育教育能够形成有效的衔接,达到“不脱节、不走样、不失控、不羁绊”的发展愿景。其二,积极开办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每一位家长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不是教育行家等情况的影响,并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还可能由于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到学生们在学校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学校应充分发回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办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信息。在这方面教育部门应当为各个中小学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比如说,应当为学校提供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专家,帮助开展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比如说,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帮助联系有关的教育专家,录制一批音像资料发放到各个中小学,作为开办家长培训的教材,还请专家通过网络向各中小学进行教育直播,以此提升对家长们的培训水平。

二、学校要拓宽和利用好社会教育基地

其一,加强主题教育基地建设,增强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就是借助一些特殊地方所内敛的德育教育因素,对中小学生施加直观性的积极影响,以激发中小学生内心的共鸣,激昂起孩子们的高尚情怀。比如说,开展“走入军营一日活动”,让中小学生在于军人近距离接触的同时,充分感受什么是铁的纪律、什么是集体观念、什么是奉献精神,并在他们的心中打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国防意识。比如说,开展“我为老人献爱心走入敬老院活动”,采取让中小学生在敬老院中为老人做一件好事的办法,来培树学生们帮助他人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们敬老爱老的意识,等等。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将传统美德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孩子们对抽象理论的感悟情感和践行能力,并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就会润物细无声般的根植于孩子们的头脑中,融化在孩子们的血液里,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性习惯。其二,开展“馆堂式教育引领”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应当充分调动政府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能动性,盘活文化馆(宫)、图书馆、艺术馆所具有的各种有益的教育功能,开展一些公益性的讲堂式活动,使中小学生在课外之余,能够享受到在学校的课堂中得不到的教育。比如说,应当紧紧依托本地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本地的学者开展自愿者活动,并借助学者们头脑中知识容量的辐射作用,为中小学生开办一些有益的讲堂,像开办国学知识讲堂,向中小学生传播国学的精神内涵,用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滋养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灵,像开展传统民族艺术培训,请我们民间的能工巧匠,为学生们讲授民间艺术,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们的认知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应当积极鼓励慈善部门走进中小学校园,为学生们介绍现实社会中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尤其是应当请一些道德模范为学生们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使学生们能够得到鲜活的教育,从中感悟做好人的真谛。

三、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篇2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关注学生,如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首都德育工作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他们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建立德育专家资源库,开展学生需求状况调查,建设已有300多万个真实数据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动态数据库,使首都德育工作更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他们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家庭一学校一社区进行制度性合作的协同合力的大德育工作团队;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让大多数学生包括弱势群体儿童普遍受益的富有实效的德育成果不断涌现。

2007年11月,北京市第二次德育工作大会评出首都德育十大成果。限于版面,本期我们仅从中撷取三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首都德育新探索》、《全纳教育:塑造弱势群体的健全人格》、《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见微知著,希望这几篇文章能使我们对首都德育工作创新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2003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这是在全北京市范围内展开的常年性、大规模、追踪式的测评工作。项目启动以来,我中心已先后为北京市教委提供了2004、2005、2006和2007共4个年度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报告》和2006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深度访谈报告》。这些测评结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推进有助于完善首都德育工作机制、推动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切实提高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一、准确把握学生思想道德测评的逻辑起点

开展德育测评工作,不可回避地要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状况可不可测、能不能测和测评的结果可用不可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可测不可测?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是否可以测评,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人的品德十分复杂,很难用量来表示其好坏和等级,更不能用打分的方法给予评价;量化测评思想道德状况,有很大的局限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评定的结果不合理、不公正。

我们认为,探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是否可行、是否可以量化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要测评哪些内容,内容不同,测评的方法、难度和准确度也不同。思想道德观念本身确实难以准确评价,但是,思想道德最终要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且中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较成人更高,是否道德也是可以被测评人员直接观察和评价的,测评人员根据事先研制的标准对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将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主要内容放在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上。

2.对全市学生的跟踪测评可行不可行?

这一思考主要解决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一是测评对象涉及全市中小学生,工作量大,如何操作?二是涉及对各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如何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性?

因为该项目是北京市教委的指令性项目,所以在市教委的协调和区县教委的支持下,选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明确区分了“现状”和工作评价的关系,尤其是我们与区县教委形成了共同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现状的共识之后,测评结果的真实性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3.测评的结果可用不可用?

对有用性的思考主要解决的是研究价值问题。由于此项目是研究机构作为第三方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开展的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将作为市教委德育主管领导进行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其价值不言而喻。

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为德育测评工作提供了研究前提和精神动力。

二、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测评的指标体系

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有效展开有赖于良好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测评所提出的区域性、跟踪性等要求,使得现有的指标体系很难满足我们的测评需求,因此,我们自主研发了测评所需要的指标体系。

我们的测评指标范围为同心圆向外扩展方式:个人一群体一社会一国家一世界。测评分为对现实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和对虚拟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两种,其中以对现实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为主。

具体来说,测评的基本维度包括思想和道德两部分,思想方面的维度包括世界、国家、社会、群体、个人5个方面,道德方面的维度包括社会公德、学业道德、家庭美德、虚拟道德4个方面。具体维度包括:人道主义、和平与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对国内外问题关注度,文化认同;资源与环境意识,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对社区、对班级、对同伴、对家人、对邻里、对学习的态度,热爱生命,价值观,公民人格,虚拟世界中的自律与节制,守法、自强等。

在每一个测评点上又分为自己是否做、对他人做的态度和对结果的不同态度。例如:在测评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中设立了“你自己是否乱扔垃圾”、“见到同学乱扔垃圾是否劝阻”、“在校园里见到垃圾是否主动拣起来”这样3项。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具体测评维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在确定测评维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编制了每一年度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的测评问卷。对小学生的测评以测查其道德发展水平为主,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测评则逐渐加大思想方面所占的比重。

测评问卷初步确定后,要经过试测评,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邀请各方面专家对测评问卷进行评审与鉴定。在综合各方面结果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每一年度的测评题目。

三、探索测评的方法

为保证测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我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测评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进行测评的主要手段。测评按分层取样原则随机抽取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学校,兼顾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测评范围覆盖北京市全部19个区县。

测评问卷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套,题型分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选择题和开放题(包括情境题)。问卷调查由测评中心成员亲自到现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测评得到的数据我们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访谈

为保证测评手段的客观公正、测评方式的多样互补和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同时便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除调查问卷外,我们还开展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科目教师以及学生的访谈。几年来,我们累计访谈教师和学生300余名。

3.现场观察

在测评过程中,我们还使用了现场观察法进行测评。按照事先确定的观察计划,测评人员随机对校内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得到真实、可信的材料。

调查问卷做到了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量的积累,借助访谈我们实现了质的分析,现场观察印证了测查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测评实现了德育管理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1.有效地保证了德育决策的科学性

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是保证德育决策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但常规德育工作的决策,难以得到相关资料,较多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阅历和工作经验,较难做到全面、准确、科学地决策。

4年来,我们累计发放测查问卷3万余份,输入数据300余万个。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将测评结果以年度测评报告的形式在年底提供给北京市教委,为下一年度北京市教委的德育决策提供依据。这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科学数据,有效地保证了德育决策的科学性。

例如:2004年,北京市教委提出树立北京市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唱响国歌;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在2005年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在市教委提出的前5个文明形象中,“不说脏话”一项得分偏低,说明在这一项上,全市中小学生还存在较严重问题。于是市教委改变了2006年重点抓后5个文明形象的决定,将10个文明形象一起抓。

2.使各级德育管理部门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已往德育工作的运作主要以行政事务性工作的方式进行,区县德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往往难以调动起来。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机制的建立,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加理性和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现状,具有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反馈的功能,使区县和学校德育管理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内容要点。

例如:在2006年度的测评中我们注意到,职业学校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和道德问题。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给予归因分析的同时,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使其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要点。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5-02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实践调查

1.实践调查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德育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及社会案例时有发生,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及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解中小学德育现状,利用大学生寒假返乡时机,作者组建大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特定访谈等方式展开有关中小学德育实践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采访对象覆盖老师和学生,调研区域为江苏省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区、山西省太原市、湖北省宜昌市、咸宁市、十堰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在调查中设计了一份包含42道题目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政府部门人员及其他职位人员分别有相对应的问题,共回收有效问卷有140份。学生填写有116人,占回收有效问卷的82.86%,老师和其他职位人员占17.14%。

2.德育活动调查的初步发现。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授课时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方面效果不突出,而学生们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及时事的关注度不高。广大师生对于“德育”的概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也有48.14%的人对“德育”的概念仅有模糊的认识。而学生在对于德育教育途径的选择时,大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反映出学生愿意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但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并未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只是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授相关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表示对德育很重视,但时效性却一般。

随时了解新闻的变更,关注时事新闻也是学习和理解德育的必要途径,然而调查结果反映,不到半数人时常关注新闻的变化。实地调查中,虽然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对比问卷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多,而且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也不明显。对于这个现状,老师和大多数非老师的人却一直认为靠实践活动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调查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识淡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校为发展形成的分工管理制度,使得许多教师对于自己学生课程的优秀率的重视高于德育教育的效果,致使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匮乏。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实践性活动,但是老师更加重视外界对其的关注,使之流于形式,德育责任意识淡漠。许多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德育方面的普及较少,学生对于德育概念模糊。社会过于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有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但其流于形式的评价无形之中在学生身上压了一座“学习当先”的大山,使得学生坦言,虽然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却更加重视自己的成绩排名,对于德育的关注少之又少。

2.中小学德育内容单一化。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常常由班主任承担,而随着农村民办小学的合并,城区中小学的城镇化扩张,每班的学生数剧增,一般超过50人,兼任德育工作的教师不堪重负,往往只能疲于应付,在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实践的落实上大打折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提升,常常是通过一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训话或者总结点评,更多的时候是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将其当作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德育内容缺乏新意,难以抓住成长中的不同个性的中小学生的需求。

3.中小学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中常常容易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即德育目标内容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设置上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导致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缺乏落实性。学校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肤浅地理解,使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达不到理想化目标,一味地唱高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4.中小学德育工作师资配备滞后。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与思想品德、政治相关的课程,学校德育的教导主要以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德育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兼容性不高。教育本身是用语言和文字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然而德育教育被固定的模式所桎梏,缺少生命力。部分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力量薄弱,德育师资设备严重滞后,无法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文化。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激发学生自主德育的意识。学生不能被动的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思想灌输,还需要自身的主动性。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自己的思想上开始重视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自我评价思维定式,积极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态度上改变自己,积极主动地了解德育,并真正的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自身的德育意识提升。当然这个自主德育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从班级管理的制度设计及学年考评的奖励措施中予以系统设计和统筹,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度。

2.德育实践活动多元化。德育实践活动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去感悟。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同时,德育实践活动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根据实践的结果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实践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实践目标不背离。可以让学生自行举办班级关于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独立设计,自行组织,通过更多的实践与体悟学生加强对于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3.推进德育目标落地生根。在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内容。例如,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学校德育实践目标的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同时,社会各界亦需加大资金的投入,把教材资料上的投入放在首位,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条件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力量,直接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落地实施。

4.加强德育阵地环境建设。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对于德育阵地,不仅仅体现在美丽整洁的校园外部环境,同时需要一些活动和制度来铺垫德育的软环境。学校应深入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学生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文化修养,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并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将德育的真正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课堂中。

5.促进德育师资与时俱进。发挥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是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德育素质,加强对于德育界定的了解,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与表率,并以此为基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学校可以拟请省内著名的德育研究专家来校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讲座和辅导报告,也可以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举办面向学生政治、心理辅导相关的培训,开办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培训班。学校还可配合市教育局实行的相关德育教育规定,有效引导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

6.保障全面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中小学应努力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全优的局面。广大中小学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要完善修正中小学生守则,改进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德育哲学研究丛书之德育管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德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校长阅刊,2005,(Z1).

篇4

关键词:校外教育;校外活动;责任感

一、加强中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受到社会的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不良文化、传媒的影响,许多人不明是非。而学校、家庭教育的弱化,也使他们没有获得良好的责任意识教育与责任行为的训练。特别是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长期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的无组织、无纪律、无责任心态尤为突出。还有一些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就如众星捧月,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使这些孩子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磨练,缺乏自强不息、战胜困难、承担责任的意志和毅力。

二、中小学校外教育简述

校外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是校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学生课余的时间和学校以外广阔的实践的空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校外工作的意义极为重大,因此,这种工作对正确地教育青少年很有帮助,它可以给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校外教育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他们的道德内化,促进他们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三、校外教育对中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作用

虽然学校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课堂,不是唯一的阵地,唯一的渠道。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构成的校外教育,并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

1、校外活动中心对中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作用。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是校外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是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活动的娱乐场所,更是一个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阵地。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储备,还要有能力培育,不仅要有能力培养,更要有情感的认知。青少年活动中心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上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不能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仅仅作为艺术、体育特长的培训班。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同样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使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同样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他们不仅在活动中学会克服困难,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动手动脑。同时还接受理想和价值观教育,丰富道德情操,为健康成长奠基。同学校教育相比,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地域性、体验性、趣味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因此,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基础教育承担着无比艰辛的任务。基础教育无疑必须包括校外教育,没有能够不断发展的、能够满足需要的校外活动场所就不是完整的基础教育,没有校外活动的德育也不是完整的德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才能完成德育的使命。

家庭对中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作用。一个人成就于人间,必须具备良好的责任品质。要使学生成人成才,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负责精神。一个连自己的言论、行为都不负责任的人,不可能对他人、对集体履行责任行为。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要从讲安全、讲卫生、讲诚信,努力学习、遵规守纪做起。从重视学生自我生活、自我学习抓起,如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自我评价登记:衣服折叠摆放、生活用品摆放情况,按时作息、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班级、学校任务情况,同学之间和谐情况,并按优秀、良好、一般、差档次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

家庭重视对儿童的责任感教育,使他们从小形成责任意识、责任观念和责任行为,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家长培养子女责任感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鼓励孩子恰当履行一些家务工作义务;学会赏识子女,及时肯定赞扬子女的责任言论行为,逐步提高子女的学习、生活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及时帮助子女纠正不负责任的言论、行为,鼓励子女做诚实、守信的孩子;培养孩子凡事善于动脑分析事情的习惯,提高子女明辨是非的能力;创设一些磨难教育情境,培养子女艰苦奋斗、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困难的责任意志,使学生从小就形成做人要做负责任的人的良好意识和行为。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责任心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责任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对自我定位的偏差,从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所以,必须做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结合,两手齐抓,确保中小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9

篇5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优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四项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导学生明礼知耻、崇德扬善、见贤思齐,提高他们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美好心灵、树立远大志向,促进健康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立志修身,成人成才”打下基础,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全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深入,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纪教育取得实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生动;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德育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德育特色更加彰显,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三、工作思路

(一)优化一支队伍。提升与优化德育队伍的素质。

(二)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德育观;二是以树立课程育德观。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强化三项教育。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抓住四条主线。一是抓学科渗透,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体现教书育人原则;二是抓团队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活动育人原则;三是抓课程实施,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德育的连贯性,体现课程育人原则;四是抓德育网络,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体现合力育人原则。

四、工作重点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理念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团队会等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读写画讲演展”活动,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自主管理为抓手,狠抓学生干部队伍培训,进一步开展“五好”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崇尚文明言行、告别生活陋习、提高文明意识,形成各自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亮点,深化生本德育内涵。坚持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以理想、爱心、勤俭、公德等为主要内容,以“十项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调动全区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法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保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积极主动争取法治副校长支持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举办法治讲堂、法治报告会,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法治主题辩论比赛、法治书画展览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培育工程。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无校园、无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宗教渗透防范工作,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各级考核验收。

(四)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德育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二是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掌握学科“德育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规范班团队会建设,推进班团队活动制度化、课程化,将班团队会课纳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集中进行展示评比。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将“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研学旅行、夏令营、农事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自然与文化的亲近感,增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道德情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内涵修养,丰富学生道德情操。

(六)开展榜样行动,共育美德少年。做好省、市、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推选表彰工作。以榜样竞学、读书励志、争章评优等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弘扬、践行美德系列活动,寻找、树立、评选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方面的美德少年典型,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榜样、争当楷模的良好风尚。

(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师生良好心态。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与资格认证考试。创新举措关爱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因生和行为不良学生,通过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校外活动中心等阵地,吸引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形成良好心智,促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向前推进。

(八)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高效德育团队。一是建立德育工作队伍培训体系。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培训力度,重点建立学习型和科研型德育队伍。二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将非班主任教师纳入学生成长导师范畴,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促进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三是开展青年教师师德论坛和风采展示活动。树立青年教师师德典型,培养骨干,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德育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迈进。四是开展区教育系统“身边好人—最美教师”推荐选树活动,选树师德典型,召开师德事迹报告会,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师德师风督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篇6

杨希文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5年来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5年来,全省各地紧紧抓住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用“讲传统”凝聚爱国精神,用“讲守则”规范行为习惯,用“讲诚信”奠基做人根本,用“道德实践”塑造时代新人,用“创新实践”提升创新素质,把“三讲两实践”落实到校生活、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连续6年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和“科技成果展示周”活动,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了中小学德育的内涵和载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杨希文指出,5年来,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亮点纷呈。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陕西省“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泾阳县四项传统美德教育、石泉县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建设、西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等四项主题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工作案例,受到通报表彰;蒲城县、宁陕县、渭滨区、子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陕西省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获组织特等奖;陕西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受到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宁陕县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创新了很多做法。这些先进典型,把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杨希文对下一步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从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要不断深化和提升“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要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员德育,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会上,西安市教育局等7个单位交流了德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印发了经验交流材料和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

篇7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情感态度

学习英语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指对客观事物表现出的情感、体验、评价和行为倾向,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语言规律,从而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学生要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且相辅相成的。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要注重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养成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英语课程的开展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进而间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感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把情感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之中,使之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与信念。

二、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重知轻情”,情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

传统课程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主要强调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知识记忆。因而,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忽视了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为德育所替代,情感教育变得“形式化”

情感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被称为德育,就是指学生在思想品德或者思想政治课中所受到的教育。很多学校认为,开设品德或政治课就是在开展情感教育,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因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有很大的不同。情感教育要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里,让学生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

(三)情感教育简单化

在传统教育中,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殊不知,大部分的教师只能作为学生的“良师”,而难以成为学生的“益友”。要做益友,就需要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照顾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冲动、站在朋友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显性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课堂出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专门进行教学活动。或教师讲述,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教材是情感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也渗透着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这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信手拈来的情感教育素材。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文章的精髓,善于并乐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隐性的教学

隐性教学就像班主任工作一样,教师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参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教师更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互动。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自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高昂的情绪,并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工作的执着、对英语学科的热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反过来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外语教学专家J.H.Schhuman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英语教师要重视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33-02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纲领文件,明确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时至今日,已达十五年之久,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普遍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可有可无"的误区。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看不见摸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难彰其效;不做它,也无伤办学大体。二是"零打碎敲"的误区。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做秀"的工作,开展一两次讲座或召开一两次会议,造点声势就算万事大吉了。三是"以询代教"的误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开展师生心理咨询,开设一个学校心理咨询室,就认为完成其全部工作。四是"耽误教学"的误区。许多学校不愿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担心因此减少了文化课的教学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五是"非专业教师无以施教"的误区。认为学校无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无职业心理咨询师,无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思考理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原则

要走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厘清和恪守以下教育原则:

2.1 是学生成长元素的系统性原则。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幸福、成功人生奠基。学生成长是一个多元、联系的系统。从成长的元素角度看,包括"身体与心理,智力与体力;知识与能力,行为、意志与品质;性格、思想与精神"等。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各元素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为幸福、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目标。反之,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残缺,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给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遗憾甚至是悲剧。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学业不成、人生失败、甚至危害社会的例子举不胜举,马加爵、药家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2.2 培育先导,兼顾矫治的原则。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客观地说,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即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全体学生健康的心理,预防和减少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同时,兼顾少数出现不良心理倾向和疾病的个体,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心理咨询等手段进行矫正和治疗。

2.3 实施教育的渐进性原则。中小学阶段,学生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漫长过程,学龄达12年之久。其间,随着学生学龄的不断提高,学业提升,学生身体、心理会发生一系列渐进性变化,中小学只有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渐进性的需求,才能维护其心理健康成长。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是实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指导意见》规定,初中、小学要保证至少每两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每班安排8-9节。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各种版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雨后春笋般出版发行。许多教材编排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精当,能够根据各学段学生学龄特点,系统安排了"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教育辅导内容。中小学校选取合适的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好处有:一是系统性、普适性强,即有利于分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使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够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可操作性强,既能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具有相关教育教学经验的非专业教师从教提供蓝本。中小学校应当充分运用好这驾"马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即体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载体。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改变认知观点、调节情绪,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活动形式有个体、小组、团体活动等多种。活动期间,学校组织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绑接力跳、二人捆绑踩气球等心理健康活动游戏,通过激烈、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沟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爱我、开心笑脸"图像,将征集来的单人、多人微笑、开怀大笑的正面或侧面像,制作成"微笑墙",展示在校园,以此引导学生们开心面对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对他人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可移动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墙",通过这种形式,给同学们一个情感表达的机会,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举行集体签名仪式,将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横幅,让全体的师生签名,通过这一郑重的仪式,来增加呵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有效促进了全体同学心理健康。

3.3 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小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呈上升态势,并且越来越低龄化。据笔者调查,2014年某县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近3000名学生中,出现重度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达10人之多,占0.3%;初中A段也先后出现几名患抑郁症的学生,更有个别学生因极度焦虑不能及时排解,出现跳楼自杀现象,给自身、家庭、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学校开辟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通道,是为心理异常学生,及时化解心结,驱散心灵阴霾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通常有:一是建立德育(心育)导师制,即安排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老师,与一部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守学生等)学生结成对子,作为他们的德育(心育)导师,定期和他们谈心交流,随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让他们轻松快乐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二是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安排专兼职教师坐班,接受师生来访,通过相对专业的咨询手段,矫正不良心理,矫治心理疾病,及时将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转移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治疗,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4.总结

心理健康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目前的学业成败,还将长期影响其未来社会适应、价值观念、职业选择、婚姻家庭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承载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重任,办一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学校,理当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驾驶好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辅导与咨询,引领学生踏上成功幸福的人生征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 礼仪教育 学校策略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赌博、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8]姚丹萍.中学礼仪教育刻不容缓[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网络 德育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98-02

引言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虽然互联网在某些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忧虑的学生教育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引导中职生规律安排学习和生活,并规范自己德育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生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上网时间荒废

在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学生上网目的就是社交和玩网游游戏以打发时间。在对某中职学校若干学生的访问过程中,本文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和微博,并且上网频繁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网络账号。绝大部分同学打开电脑首先会登陆自己的QQ和人人网等。本文访谈过程中询问了学生为什么对上网比较感兴趣,许多学生回答说“上网有很多娱乐”,“能够让空余时间玩网络游戏”,“可以交更多的朋友”,“排除空虚寂寞”等等。从学生反馈的消息来看,极少部分学生认为上网增长知识,更多的是娱乐和消遣;为了防止学生在网络上耗费过多的学习时间,部分学校将校园网中的聊天功能进行屏蔽,却适得其反,许多学生对于学校这一做法颇有微词,因此不再使用学校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建立起来的为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校园网络平台,反而经常跑出学校到外面的网吧来上网。

(二)校园网吸引力不够

调查发现,几乎大部分中学或职高的学生选择去网吧上网,这一比例超过80%。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这类学校学生主要为住宿生,由于学生宿舍缺乏上网条件,晚上选择去网吧上网可以打发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微机室网络状况不好,机器少学生多,很难找到位置,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少部分学生家里虽然具有互联网上网的机会,但是他们大都选择不在家里上网,一方面网络费用昂贵,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在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上控制较为严格,而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聊天和打游戏等活动绝对在家长的禁止范围之内。综合以上原因,大多数学生是非常愿意在网吧上网的。如果学生大都不愿意在学校上校园网,那学校该如何通过互联网对学生在道德思想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呢?

(三)沉迷网络游戏过多

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校附近的网吧中,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玩网络游戏中度过,尤其是周末通宵达旦。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中职生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并且好胜心较强,自制力较差,对于网络游戏十分容易着迷,对于网络游戏中的刺激和挑战很难形成心理防御,例如在近几年许多中小学生沉迷于CS等网络射击类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和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几天几夜蹲在网吧,轻则荒废学业,重则影响视力和身体,许多重度网络沉迷学生视力上大大下降,精神恍惚,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更加不用说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中职学校网络德育的对策

以上分析过程中发现,目前我们对于如何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服务,将学生在网络沉迷中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需要我们提出一些方案和对策,加强对于学生网络作息时间的管理,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热情,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休息时间。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来规范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

(一)家长亲自参与

许多中职生在一个家庭教育较为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走向歧途,对于网络游戏的具有高度依赖性,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因此在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父母亲必须参与到其中来,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给予其关注和关怀,并以身作则让其领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同时还要监督孩子的学习时间,规范上网时间和游戏时间,提高孩子辨别不健康网络的能力,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健康使用互联网资源,通过以上措施来逐渐学生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丰富校园网平台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德育网站缺点较多,这是导致学生对校园网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存在的问题如下:内容不新鲜,更新较慢;这一问题的改善需要校领导提高重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并加大校园网络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来浏览网站。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网络教育平台和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比如关于理想、关于生活,关于人生感悟等等;(3)建立健全健康的教育专题网络平台,为学生在青春期的心里辅导提供帮助;(4)设立道德讨论平台,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和讨论。(5)结合职业学校的优势,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就业指导等栏目。

(三)德育工作的转变

首先,要多元化地实现德育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方法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疏远,单一的说教和授课让部分调皮的学生具有抵触情绪,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改善方法如下:首先,在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利用其优势充分和学生进行互动,比如使用情理交融法、动情说教法和情感熏陶发等等;其次,开展网络心里辅导课程,提高学生的心里健康素质。青春期许多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于新事物和变化无法良好的适应,容易产生心里障碍,同时又羞于告诉周边的同学或老师,通过网络心里辅导课程,能够在保证学生个人生活私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行心里辅导和教育,效果显著。

三、结语

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职学生的人生和成长意义重大,从各个方面进行落实,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开明出版社,2001.

[2]王文军.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6(2).

[3]范源清.网络时代职校德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