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面预算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全面预算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 全面预算管理 应用 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44-02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高等学校资金运行规模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公办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在管理上存在类似于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所有者管理缺位、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者与所有者在某种程度上的错位,造成委托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了预算的“软约束”,从而造成预算资金的浪费,影响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效益。所以,如何统筹安排高校的业务、筹资、资金营运等各项活动,综合调配人力、财力、物力等各项资源,使高等学校预算执行能够同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现阶段广为关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引入高校的内涵及职能概述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高校根据自身制定的事业发展规划及任务,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财务收支和各项资源配置运用货币化的手段进行计划,通过对年度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管控,综合运用计划、监控、分析等方法,逐层分解、分级落实预算任务,最终实现预算既定目标乃至战略目标的行为。全面预算一般包括三个层级的预算:

1.单位总预算。总预算是高等学校所属各部门预算和学校专项预算的集合,反映学校一定时期内资金运行整体的收入、支出安排情况,是高校年度资金运行的总“指挥棒”。

2.所属部门预算。高等学校所属的各二级部门,包括各学院、系、机关部(处)室、教学辅助机构、校办产业等部门,均要在学校总预算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工资、离退休金、奖助学金、教学培训业务、公务运行、科研等项目的收支进行合理规划安排,这部分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预算切块的合理性以及编制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总预算执行效率。

3.专项经费预算。专项经费预算因校而异,主要是服务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各项事业费、科研经费的预算。部属院校每年预算中的“985专项”、“211工程专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各种纵向科研经费等都可列入专项经费预算。专项经费预算是学校总预算的补充,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预算管理综合反映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概括起来,其职能主要有:

1.制定阶段性目标。高校的年度乃至中长期规划,为全面预算的编制确定了总体目标,要对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各部门和二级单位在明确具体目标后,将预算规划目标做为执行预算的行动纲领。在阶段性目标的统领下,部门间消除界限、通力配合,直至达到总预算控制的各项任务要求。

2.对部门经济活动有效控制。高校全面预算管理要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控制环节。编制是基础、执行是关键、预算的差异分析与考核是保障。过程中监控,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部门执行预算偏差的原因,从而督促所属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发挥全面预算控制对日常工作的管理控制作用。同时,事后的考核可以客观地评价所属部门的业绩,通过奖惩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对部门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预算管理是系统工程,高校在制定预算总体目标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所处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拥有各项资源状况,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全面预算的职能就是统领各部门从全局利益出发,用预算控制的手段,增强所属部门的大局意识,使其明确各自定位、加强相互联动、确保阶段性预算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预算编制环节问题突出。首先,不能以发展、连续的眼光完成预算的编制。由于受旧的预算模式影响,高校的预算编制不能站在事业规划的高度,前瞻性不足。高校预算的编制往往以年度为期间,结合上年的情况进行简单修订,简单的预计增加数并不能客观反映学校年度规划收支情况,且收支预算没有围绕学校中长期规划编制,仅凭经验进行调整不仅

预算缺乏科学性,而且会造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失去预算控制的意义,资金供求势必难以同步反映学校事业发展实际。

其次,高校普遍存在预算口径不一、编制较粗、不具体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在预算编制涵盖范围、组成内容细分等方面口径不同。特别是当前普遍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后,针对各预算项目不能分别按实际要求具体到“类”、“款”、“项”级,预算编制不细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预算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2.预算控制弱化。现阶段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已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但仍缺乏完善的预算控制系统,预算的实施重“执行”、轻“控制”。高校各项资金年度收支随意性较大、更改频繁。高校缺乏统一的资金计划安排,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使用较为混乱、甚至体外循环严重,预算执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高校难以对变化及时反映。事中控制的不力直接影响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和监督,高校“全口径预算”的特征难以体现。

3.预算下达与执行脱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是在5、6月下达年度预算指标,预算“一上”、“二上”的编报一般在7月、11月,而预算年度考核往往从年初开始,预算下达的滞后使预算难以发挥事前和事后控制的作用,预算编制与下达执行严重脱节。

三、规范高校全面预算管理运行机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预算管理业务内容的细化。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涉及教学、科研、日常行政管理、工程建设、产业经营等方方面面,要进一步细化这些职能部门的任务分工,做到预算任务分解明确,预算执行责任清晰。关于预算业务的具体分配,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予以划分,具体见表1。2.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梳理。高等学校要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对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进行科学设置,并对各层级关系进行全面梳理,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高校要形成组织体系覆盖全面、自下而上层级清晰的组织结构体系。学校的决策议事机构统领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编制、下达、执行的全面实施,审计委员会监督全面预算的执行,充分发挥其控制的作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工作、业绩考核、审计三个办公室,再由预算工作办公室具体协调各学院、部处室及附属机构的预算编制、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如图1。

3.预算管理实施流程的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在做好任务分工细化、组织体系梳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其实施的流程。概括地讲,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以下5个环节:全面预算的编制、全面预算的审批、全面预算的下达与执行、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以及预算的考核评价,以上各环节环环相扣、依次递进,形成一个闭合的预算控制体系。编制审批环节是基础、下达执行环节是关键,差异分析调整可以确保预算执行的灵活性,考核与评价是保障,通过考核评价结果可以使执行部门明确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差距,督促其及时作出调整。预算管理实施流程如图2。

现阶段高校预算的编制普遍采用“零基”、“增量”和“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式,在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下,还要兼顾“统筹安排、保证重点”,从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学校发展需求同自身财力相匹配的平衡点。预算的编制下达要执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将学校各部门、各项业务纳入到体系当中,重要的是执行的过程要强调控制、监督,确保预定预算目标的实现。当然,预算执行差异在所难免,对差异及时作出调整是预算控制科学性的直接体现。

与此同时,学校围绕预算的执行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各预算职能部门的编报执行、控制预算等情况可直接纳入考评体系,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激励各预算部门及参与人员,从而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四、新形势下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几点构想

1.要切合高校发展规划。当前国家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高校相应制定了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的全面预算工作要切实围绕自身事业发展规划展开,预算工作的每个环节不能脱离既定的发展目标,学校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常设机构,学校的短期预算的规划均要充分考虑发展总目标,即年度预算资金安排应松弛有度,同高校递进式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2.要转变预算管理工作观念。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给高校带

来机遇,高校作为庞大的法人经济体也必须在预算管理观念上与时俱进。过去预算“局部代表整体”、“内紧外松”、“定额加增量”的预算观念,应积极向“大收大支大结余”方向转变,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应更加突出法人意识,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统筹考虑。

3.要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高校全面预算不仅要在编制方法上,而且要在编制程序、定额标准、预算调整等环节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通过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考评各环节工作,避免凭经验和手工造成的预算差错的发生。

4.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素质。全面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强化“人本位”的思想。预算管理工作决定性要素是实施预算的每个个体,预算工作的质量取决于人。所以,高校不仅要在全面预算工作中突出“人人参与、责任到人”,更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人”。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人员参与,财务人员自身预算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性直接影响到预算工作的效率。所以,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预算参与人员的预算工作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阶段高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必将为高校改革的继续深入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颖森.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1(20)

2.张大福.浅析高校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7(11)

3.索俊颖.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财会月刊,2008(8)

4.毛杰明.试论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1(5)

篇2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高校 财务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财务要想得到良好有效的控制,就一定要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高校只有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才能有利于高校的财务控制。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现状,全面预算管理下高校财务控制的有效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有利于加强落实学校制定的目标责任,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行过程监控,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使高校的内部工作协调开展,内部管理系统实现有效整合。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把高校财务收支状况作为管理对象,把学校内外资金和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资金进行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高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作用。

1、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资金集中管理,根据学校总体所反映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准确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关注重点,优先控制风险以减少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在高校财务控制中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高校的资金使用率有着很大的提高。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把学校内外的资金重新整合,如对政府直接给高校的教育划款、银行贷款、学校市场运行筹措和其他一些学术项目获取的资金进行统一支配,把学校能自主使用和不能自主使用的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使得学校资源能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这些资金的合理利用,从根本上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教学、科研等方向合理倾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2、有效结合学校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高校全面预算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财务预算和短期财务预算,两者同属于预算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长期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短期财务预算才能达到战略目的。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以实现短期目标为主,更要重视学校的长期目标,只有制定有利学校日后发展的长期战略性目标,才能确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走向。全面预算管理能有效结合高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将高校的长期战略目标逐渐分解到每个职能部门,转化成短期的目标,使得高校战略目标得到实际的落实,保持学校院系发展目标和学校总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目标完成以后,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与事先作出的预算作对比,进而判断某个决策的执行情况和目标的达成情况。

3、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经济统筹与调控能力,维系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可以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制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然后把预算结果由上自下进行传达,各职能部门就能够开始实施,不需要事事都经过领导签字和批准,可提高高校的内部管理效率,使得高校的高层管理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制定学校的正确发展方向和规划等问题,有效地把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使得高层管理者既能把握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又能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掌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控制中应用的现实情况

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非常浅薄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大多高校对全面预算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特别表现在效益意识上。虽然高校做到了实施预算程序,但由于经费主要来源是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性收入,不涉及成本核算、控制,对资金所发挥的效益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思想观念很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故造成一些经费的使用不够节约的状况。例如:有些高校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非常浅薄,没有正确的认知,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对此有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觉得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就只和财务部门有关,自身并不需要参与其中,并且对于财务部门实施的财务策略和管理办法不予配合。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和参与,高校员工的参与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控制中的积极作用。

2、缺乏健全的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担负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完成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通常还要担负一定的创收任务才能使高校生存并更好地发展。高校对国家拨款资金项目管理与执行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部分高校没有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全面预算执行中缺乏强有力的有效监督。如该按月计提与合理分摊的财务费用处理不够及时;有的高校的预算统计不精确、不规范,不能给管理决策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滞后,等到年终,为了各自的考核指标再突击花钱,大大降低了资金投资的效率。

3、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我国有些高校对于预算走形式化路线,只是在形式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中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责任不清的情况,全面预算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和执行力。学校对全面预算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并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学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形式化趋势,且实施过程中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改正,资金利用率也会降低,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三、高校财务控制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

1、建立健全的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制

高校要想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一定要建立起“资金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内部核算”的预算管理领导机构,以学校的统一领导和院系的独立支配相结合,针对学校制定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行一定的全面预测和审查研究,并调动学校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工作,根据学校外部环境的实时变化,对学校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做出一些正确的调整,加快学校科学管理机制的制定工作。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责,搭建起简洁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真正实现“全面全员”的预算管理,对一些日常相关的事务进行审查和协调,并通过汇总报告向高层领导者提出相关的建议,加强预算分析和执行。

2、对全面预算执行加大监督、约束力度

高校只有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约束力度,才能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使得学校的财务预算执行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应该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得每个执行部门的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义务和工作的程序,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实施,预防一些虚假消息给执行工作带来的影响,同时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使得学校预算目标得到实现,所以全面预算目标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对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3、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绩效进行考评

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指标、程序和方法等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并衡量预算管理的作用和绩效,对当期的预算管理作出综合评定,为企业实施奖惩提供依据,并为改进全面预算管理提出意见与建议。

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没有预算考核,对学校财务的管理就不能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和高校的内部控制都是管理方法,都需要进行的绩效考核来保证。高校财务部门首先制定全面预算方案,将方案下发给下级各职能部门,预算目标值则成为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的比较标杆,高校可以根据全面预算的完成情况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如没有了考核,预算和内控的实施人员就会丧失积极性,而使考核流于形式。

对预算目标实施进行绩效考评是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预算绩效的考核主要是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个人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对预算目标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一定的考察和分析,将各种财务指标和对非财务指标的横纵向进行对比,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等方法进行全面预算执行的考核。通过对全面预算执行的绩效考评,能够有效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绩效考评,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以全面提高工作质量。高校也应根据绩效的考评建立起完整的激励机制,对每个预算执行负责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提高其工作效率,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4、建立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责任制度

高校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应由高校的领导管理层建立预算的目标、规划,以及各部门的工作,合理地划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对每个职能部门建立合理的领导责任制。各职能部门按照上级交代的预算目标执行工作,并明确自身的责任,完成学校最高领导层下达的预算目标,使每个职能部门领导认识到实际的工作责任,切实落实全面预算的执行任务,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提高高校的自身竞争力,优化高校内部的财务控制,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应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管理机制,并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绩效考评,注重增强高校从上而下所有工作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规范高校教学科研、经营活动,将各项经济行为都纳入科学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 高建京、王小栋、高丽丽: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初探[J].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28).

[2] 索俊颖: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1).

[3] 熊迎华: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探讨[N].中国经济时报,2012-02-15.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全面预算;预算体系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民办高校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由于民办高校不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其财务状况一般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模式。很多民办高校将力量集中在吸引生源、提高知名度以及扩大办学规模上,其生源的不稳定性以及国家财政支持的薄弱导致民办高校的收入相对单一,这种情况使得民办高校的资金用度需要更为谨慎和合理,因此,如何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民办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民办高校应该如何建立健全全面预算体系进行了探讨。

一、民办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观念薄弱

民办高校的收入主要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为学费收入,因此管理层多把目标集中在吸引生源、提高知名度上,认为预算管理与高校战略目标关系不大,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忽视了预算的编制,有些高校即使有预算,也没有和其战略目标挂钩,没有按其整体发展目标细化预算,没有细分到月度或者季度,使得预算流于形式,难以作为分析考核的依据。另外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是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和其他各部门没有关系,即使制定了预算也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无法真正执行,不会提高各部门的效率,这种预算观念的欠缺使得高校预算的制定与执行变得尤为困难。

(二)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

有些民办高校虽然有预算的编制,但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导致预算的编制比较零散,没有高效利用资源。有些部门为了在考核中有好的成绩,故意低估预算目标,有些预算的编制方法过于刻板,这就容易造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工作差异较大,难以正常开展,甚至会造成预算编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和预算的执行成果不成正比,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力较差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预算监督方面相对较差,预算没有真正和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工具,容易导致预算与实际偏差很大,难以起到真正有效的预算控制。另外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是“重编制、轻执行”,预算并没有成为单位的约束力,使得预算失去了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或者在预算的编制中对责任人员的任务分配不到位、预算任务没有办法合理分摊到相应的人员,这就直接导致了预算执行与监督的困难。

(四)缺乏针对性的预算分析

很多民办高校的预算分析工作不够到位,预算分析缺乏相应的指标,没有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些分析直接是单的数字比例计算,而没有将预算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入、有针对性地分析,这种方法难以将预算和实际差异的真正原因找出来,无法分析出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使得预算的结果无法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难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全员预算理念,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工作的开展源于对预算的重视,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加强预算管理的观念,将预算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挂钩,将预算管理纳入到高校管理的范畴,从而推动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建立,这种管理层观念的重视也有利于后期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预算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民办高校应加强预算的理念宣传,将预算管理与业绩考核挂钩,使得各部门人员都有预算管理的意识,自觉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由于民办高校自负盈亏,主要靠自身力量来拓展收入,这种模式与一般企业的财务模式颇为相似,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将预算纳入到高校战略层面,以民办高校的经营决策和目标规划为依据,以货币和数量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财务资源和经营资源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规划,从而达到促进民办高校长期发展的目的。

(二)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在借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同时,不能机器化地照搬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作出适当调整,建立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应该从预算组织结构的设立、预算目标的制定、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以及预算的分析与考核几个方面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1.预算组织机构的设立

民办高校可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可以由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基本使得全员能够参与到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成员为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审议确定预算目标和政策程序、审定下达正式预算、根据需要调整或修订预算、分析研究预算执行的业绩报告,制定控制政策和奖惩制度、仲裁有关预算冲突:财务经理组织并协调预算管理工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管理部门(一般为财务部,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财务部预算管理人员)在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财务总监的领导下,测算预算目标,汇总和初审预算草案,控制、考核、分析高校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提出预算调整方案,协调处理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其它职能部门(各学院、行政部门教学秘书、部门负责人等)编制、上报本部门预算,控制、考核和分析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各部门教职工编制、上报本部门预算,控制、考核和分析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2.将预算目标的制定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结合

民办高校的预算目标的制定应站在高校战略发展的高度,将高校自身的发展与预算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高校整体资金的合理规划。民办高校的目标确定主要应由管理层根据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招生规划等相关方面的发展来衡量,从而计算出主要开支用度,围绕预算标准进行资金投入,合理控制成本、将资金作用发挥到最大,并保障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3.实行“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

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可以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由财务部门提出预算总目标,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进而下达预算目标到下级各部门。各职能部门预算负责人根据部门实际情况,提交本部门预算数据,上报至财务部门。其中预算数据的编制要重点关注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以及学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因其Y金有限,预算的编制要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资金。这就需要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整体把握,根据财务部门汇总的预算数据进行审议,平衡各项开支,提出预算调整方案,最后汇总上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审议批准最终预算方案后,由财务部门将预算指标分解下达至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逐级执行。

4.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

在预算目标逐级分解下达至各职能部门之后,预算管理部门应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预算内的资金用度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不可跨规定简化处理。一般支出不可超预算,对于有特殊原因需要临时调整预算的,可执行预算外的审批程序。预算管理部门可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将预算与实际进行实时对比,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起监督作用,相关执行部门要及时反馈信息到财务部门,通过预算中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有效激励高校活动按预算目标有序地进行。

5.重视预算分析,完善考核机制

篇4

一、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促使学校资金使用率的提高。现今我国多数的高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使用率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高校的资金在进行学校的建设工作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资金流失现象和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资金的管理方式上,采用的分散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存在着漏洞的,是不利于学校的建设的,高校应当认识到这一点,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将所有的资金整合,进行统一化的管理[1]。统一化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资金使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促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高校的资金全面管理工作要落实完善,就应当先制定一个具体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这个目标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各个部门积极的投入到自身的工作当中去。各个部门的教职工们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去实现这个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得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能得到无限的提升[2]。高校的资金全面预算工作落实完善,对于高校的教职工们也是大有裨益的,学校的管理部门只要将宣传工作落实到位,使教职工们明确知道这第一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得到提升。3.促进高校管理模式的发展。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可以使高校的管理模式得到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需要学校的管理部门的签字,然而现今的高校管理部门每天处理的工作量极大,难以及时的处理财务工作。倘若全面预算工作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落实完善,财务工作的发展决策可以显得简洁扼要、突出重点,这样高校的管理部门就可以极短的时间第一时间的审核签字,将决策迅速的落实下去,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二、现今高校财务全面预算所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高校财务全面预算工作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许多的高校在日常的高校管理的过程中依旧没有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识。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帮助到高校的发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流失现象依旧的存在。许多的高校虽然有了财务全面预算的管理的意识,但是工作的落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全面预算财务管机制,不合理的管理机制就会造成管理方法存在问题[3]。在具体的管理中造成高校各个部门之间财务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许多的高校在进行全面预算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检察机制,这就会造成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假账、乱账现象,从而影响高校的发展。

三、现今高校财务全面预算中问题的解决方略

1.高校应当认识到全面预算工作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现今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知道学校资金管理工作是学校一切建设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积极的推动全面预算工作的落实。在具体的推动落实工作中,首先要结合校情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工作方针和工作目标。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全面预算工作部门,聘请高学历、高能力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财务预算工作,保障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掣肘,使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2.建立一个完善全面预算工作制度和工作部门。财务管理的全面预算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学校资金的浪费现象得到控制,挖据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预算工作制度是相当的重要的。只有完善的制度建立成功,才能使各种全面预算工作方法推行下去[4]。完善的工作制度建立之后也要及时的优化工作制度的弊端,使学校各个部门都能得到充分的资金运行他们的日常工作。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部门员工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全面预算工作手段,除了他们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之外,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也要落实到位,保证他们的工作的纯洁性。3.建立一个合理的检察机制保障财务全面预算工作。高校应当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相当的敏感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学校资金的控制,资金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检察机制是大有必要的。在具体检察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注重检察机制促进全面预算工作的规范化作用。要使高校财务全面预算工作的暗箱操作现象的减少,要使财务报表条理清晰可以对高校管理部门的决策有帮助作用。

四、结语

现今的高校在日常的运行工作中,财务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很多的高校对财务全面预算工作并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是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的。高校应当认识到全面预算工作在高校财务管理当中的重要性,积极的推动全面财务预算工作落实到位,挖掘高校自身的发展潜力,最终实现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徐法云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计划财务处

参考文献:

[1]周鹏,朱小军.劳动力市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全国28所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6(22).

[2]陈俊杰,张平静.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在全面预算中的应用[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6(2).

篇5

[关键词]全面预算 管理流程 经济效益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使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以预算指标形式加以量化,将预算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强化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整合企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规范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满足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与举措

1.建立层层负责、层层把关,事有专管、人有专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严格按照决策、执行、反馈、调整、改进、提高的工作流程实施,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把关,事有专管、人有专责的组织保障体系,是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公司成立由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公司总体目标的研究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的审定事宜。同时,成立由主管财务的公司领导,客服中心、调度中心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各项专业预算的初审、预算指标的分解、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意见的批准、各项预算管理事务的协调等事宜。财务部作为预算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各项专业预算的搜集、整理、汇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预算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反馈、预算考核意见的提出等具体事宜。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办法》、《全面预算实施细则》、《预算管理流程》、《预算分析例会制度》等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对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考核等方面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使预算管理有标准、有方法、有监督、有约束,做到预算管理方法到位、管理流程清晰、目标责任明确、监督考核有效,为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2.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调动其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财务预算是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具体化,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把公司各方面的工作纳入统一的工作计划,促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在满足公司总体目标最优的前提下,安排各部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朝一个方向努力——实现公司财务预算总体目标。

预算管理委员会将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指标,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使其既有责任也有权力。权力是为保证完成既定预算目标,有权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责任是预算执行不力、指标完成不善,应承受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的评价与处罚;义务是对既定预算目标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没有权利,履行义务得不到保障;没有责任,履行义务缺乏动力;没有义务,无从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责权利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互相作用的,进而统一到企业总体目标上来。

二、强调预算流程管理,从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考核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管理,使预算管理具有规范性、可行性、效益性

1.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1)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流程完成预算编制工作。公司预算的编制程序严格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工、综合平衡,经过上下多次调整、平衡、汇总后编制形成日常业务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财务预算。

(2)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为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事先设计预算编制表格,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购电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表格,并将上述表格发放给各职能部门填报。每一项预算数据的变动将引起其他相关项目数据的变化,进而影响最后的汇总结果。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数据准确性,可研究设计包括各张预算表格在内的一整套电子表格,并根据表内和表间的逻辑勾稽关系设置计算公式及相互数据引用。一项数据在表格中调整后,所有相关数据自动调整计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为明确责任,填报的专项预算表格要经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签字确认。

(3)在编制预算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收入预算要积极、可行,支出预算要稳妥、可靠、可控,切忌浪费。

①主营业务收入预算作为预算的基础和起点,对整个预算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水平、供电增长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合理预测售电量,并依据用电结构比例、国家电价政策,来编制主营业务收入预算。

②编制购电成本预算时,以主营业务收入预算为基础,依据预计售电量、历史的线损水平及年度线损指标,预测购电量,并依据用电结构比例及购电单价来编制。

③对上级公司控制支出的项目,按照上级规定的数额编制。如工资支出,根据工效挂钩方案、上年度的工资完成情况、员工人数及上级公司核定的工资水平来编制。

④对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列支标准的成本支出项目,按制度规定执行。如折旧预算依据相关规定明确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上年度实际计提折旧、预算年度新增资产增加折旧、预算年度报废资产减少折旧等数据来编制。

⑤各职能部门对其负责的成本项目,按照预算期内发生的可能性及规定的支出标准,逐项在成本明细表列明,最后经财务资产部汇总、平衡,预测出项目的支出数额。

2.预算分解流程管理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公司批复分解指标数值下达到相应责任部门,并由部门确定相应岗位责任人,明确完成预算指标的时间进度与标准、要求。企业将年度预算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协调各项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和月度预算,以分期预算控制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3.预算执行流程管理

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

(1)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流程,办理资金审批与结算各职能部门按照批复的财务预算,依据实际工作进度与要求填制资金计划明细表,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办理结算时需要由财务部预算管理专职对结算项目及金额进行审核后,按照规定权限进行审批,并按资金管理规定办理资金结算。

(2)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控制资金收支,本着资金收支平衡,并有结余的总体原则,强化现金流量的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及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支付,使收入的资金能满足资金支出的需求,降低支付风险与财务风险。

①对于收入预算的执行,要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电费电价政策及实抄用户电量计算收取。每月对电费收入、线损指标与历年同期、上月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用电量结构、电量的增减,促进企业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②对预算中成本支出的执行,坚持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为原则,严格按照预算中规定的额度、时间进度执行。

③对预算中工程项目支出的执行,以预算金额作为工程项目资金的控制额度,按照预算中规定的额度、时间进度安排。工程项目竣工后,要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完成年度资本性收支目标。

(3)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报告制度。各职能部门对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项目,要及时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责成有关部门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企业预算要具备刚性要求。审批的预算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确有必要对原预算进行调整时,应及时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报请审批。

4.预算分析流程管理

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求各责任部门在每季度末就上季度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报告,说明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需要预算管理委员会协调事项,并就完成下季度预算指标进行谋划与布置。财务部作为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就上季度总体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报告。

5.预算考核流程管理

财务部建立健全预算考核指标体系,采集、整理数据,对各职能部门预算数据准确性、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奖惩建议,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后实施奖惩。

(1)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购电成本、线损率、材料费、修理费、可控管理费用、资本性支出、预算指标正确率、预算执行率等指标。

(2)注重考核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汇总。主要数据采集方法是:各部门定期将预算的执行情况记录报送财务资产部,由财务资产部汇总、审核,并与预算执行情况的财务记录相互核对,做到数据一致。

(3)实施严肃、有效的考核,奖优罚劣,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预算数据准确性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职能部门的经济利益挂钩,奖优罚劣,促使各单位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将预算管理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做到凡事有人监督。

篇6

【关键词】 全面预算; 管理流程; 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预算管理为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以预算指标形式加以量化,将预算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明确其责任与义务,增强工作的动力,强化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整合企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规范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满足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与举措

(一)建立层层负责、层层把关,事有专管、人有专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高效、完备的组织机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严格按照决策、执行、反馈、调整、改进、提高的工作流程实施,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把关,事有专管、人有专责的组织保障体系,是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公司成立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公司总体目标的研究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的审定事宜。同时,成立由主管财务的公司领导,生产技术部、营销部、经营管理部、工区、调度所、安全监察质量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监察审计部、财务资产部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各项专业预算的初审、预算指标的分解、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意见的批准、各项预算管理事务的协调等事宜。财务资产部作为预算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各项专业预算的搜集、整理、汇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预算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反馈、预算考核意见的提出等具体事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此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办法》、《全面预算实施细则》、《预算管理流程》、《预算分析例会制度》等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对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考核等方面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使预算管理有标准、有方法、有监督、有约束,做到预算管理方法到位、管理流程清晰、目标责任明确、监督考核有效,为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通过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做到了凡事有章可循。

(二)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调动其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财务预算是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具体化,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财务预算目标是公司经营的总体目标,也是各职能部门具体细化的财务目标、工作职责与努力方向,是公司各项经营工作的标准与依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财务目标实现了,公司的总体目标才能实现。财务预算把公司各方面的工作纳入统一的工作计划,促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在满足公司总体目标最优的前提下,安排各部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朝一个方向努力――实现公司财务预算总体目标。

预算管理委员会将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指标,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使其既有责任也有权力。权力是为保证完成既定预算目标,有权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责任是预算执行不力、指标完成不善,应承受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的评价与处罚;义务是对既定预算目标,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不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没有权利,履行义务得不到保障;没有责任,履行义务缺乏动力;没有义务,无从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责权利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互相作用的。通过预算指标的分解、执行、分析、考核,增强了各职能部门对工作谋划的主动性、执行预算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效率性,将一切工作统一到预算指标上来,进而统一到企业总体目标上来。

通过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做到了凡事有人负责。

二、强调预算流程管理,从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考核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管理,使预算管理具有规范性、可行性、效益性

(一)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1.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流程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公司预算的编制程序严格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工、综合平衡,经过上下多次调整、平衡、汇总后编制形成日常业务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财务预算。

2.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为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事先设计预算编制表格,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购电成本、工资及福利费、折旧、修理费、材料费、其他费用(按明细项目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资本性支出等表格,并将上述表格发放给各职能部门填报。每一项预算数据的变动将引起其他相关项目数据的变化,进而影响最后的汇总结果。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数据准确性,可利用Excel电子表格,研究设计包括各张预算表格在内的一整套电子表格,并根据表内和表间的逻辑勾稽关系设置计算公式及相互数据引用。一项数据在表格中调整后,所有相关数据自动调整计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

为明确责任,填报的专项预算表格要经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签字确认。

3.在编制预算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收入预算要积极、可行,切忌盲目;支出预算要稳妥、可靠、可控,切忌浪费。

(1)主营业务收入预算作为预算的基础和起点,对整个预算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水平、供电增长点(如大型工业项目、业扩工程的投运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合理预测售电量,并依据用电结构比例、国家电价政策,来编制主营业务收入预算。

(2)编制购电成本预算时,以主营业务收入预算为基础,依据预计售电量、历史的线损水平及年度线损指标,预测购电量,并依据用电结构比例及购电单价来编制。

(3)对省市公司控制支出的项目,按照上级规定的数额编制。如工资支出,根据工效挂钩方案、上年度的工资完成情况、职工人数及省市公司核定的工资水平来编制。

(4)对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列支标准的成本支出项目,按制度规定执行。如折旧预算依据省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上年度实际计提折旧、预算年度新增资产增加折旧、预算年度报废资产减少折旧等数据来编制。

(5)其他供电成本预算的编制,按照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分项目、分责任单位,采取零基预算的编制方式。各职能部门对其负责的成本项目,按照预算期内发生的可能性及规定的支出标准,逐项在成本明细表列明,最后经财务资产部汇总、平衡,预测出项目的支出数额。如编制修理费及材料费预算时,根据设备、线路、车辆、房屋建筑物等资产的运行状况、资产的性能与完好程度来编制。

(二)预算分解流程管理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省市公司批复的年度财务预算,对购售电量、线损率、主营业务收入、购电成本、材料费、修理费、可控管理费等指标按照部门分工,分解指标数值下达到相应责任部门,并由部门确定相应岗位责任人,明确完成预算指标的时间进度与标准、要求。企业将年度预算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协调各项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和月度预算,以分期预算控制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通过预算编制与分解,做到了凡事有据可查。

(三)预算执行流程管理

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

1.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流程,办理资金审批与结算

各职能部门按照批复的财务预算,依据实际工作进度与要求填制资金计划明细表,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办理结算时需要由财务资产部预算管理专责对结算项目及金额进行审核后,按照规定权限进行审批,并按资金管理规定办理资金结算。

2.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控制资金收支,确保现金流的稳健

执行预算时,遵照财务稳健的指导思想,本着资金收支平衡,并有结余的总体原则,强化现金流量的管理,及时组织电费的收入,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及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支付,使收入的资金能满足资金支出的需求,降低支付风险与财务风险。财务资产部负责对预算中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对于收入预算的执行,要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电费电价政策及实抄用户电量计算收取。每月对电费收入、线损指标与历年同期、上月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用电量结构、电量的增减,发现管理中的不足,总结经验,认真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企业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对预算中成本支出的执行,坚持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为原则,严格按照预算中规定的额度、时间进度执行。

(3)对预算中工程项目支出的执行,以预算金额作为工程项目资金的控制额度,按照预算中规定的额度、时间进度安排。工程项目竣工后,要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并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书,转增资产,计提折旧,完成年度资本性收支目标。

3.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报告制度

各职能部门对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项目,要及时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责成有关部门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企业预算要具备刚性要求

审批的预算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确有必要对原预算进行调整时,应及时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报请审批。

(四)预算分析流程管理

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求各责任部门在每季度末15日前就上季度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报告,说明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包括指标完成值与进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需要预算管理委员会协调事项,并就完成下季度预算指标进行谋划与布置。财务资产部作为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就上季度总体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报告,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指标情况进行总结并部署下阶段工作。

(五)预算考核流程管理

财务资产部作为预算管理的归口部门,建立健全预算考核指标体系,采集、整理数据,对各职能部门预算数据准确性、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奖惩建议,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后实施奖惩。

1.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购电成本、线损率、材料费、修理费、可控管理费用、资本性支出、预算指标正确率、预算执行率等指标。

2.注重考核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汇总

主要数据采集方法是:各部门定期将预算的执行情况记录报送财务资产部,由财务资产部汇总、审核,并与预算执行情况的财务记录相互核对,做到数据一致。

3.实施严肃、有效的考核,奖优罚劣,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考核主要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预算数据准确性的考核。考核是做好工作的动力、基础、保障。每年将考核结果与职能部门的经济利益挂钩,奖优罚劣,促使各单位制定相应的措施,将预算参数的误差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形成了预算管理全员参与、人人有利、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真正将预算管理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做到事前周密规划,执行过程不打折扣,事后分析深入,改进措施得力,不断地提高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通过预算考核,做到了凡事有人监督。

三、小结

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规范公司生产经营运作,防范经营风险,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监督作用,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不断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帮学.新时期会计师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中国会计出版社,2006:80-90.

篇7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 growth pattern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ests to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ecome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to refine scientific financ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fully implement all levels of internal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owned asset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funds. This paper claims college finance management introduce comprehensive budget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on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ies’ overall budget,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management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evading and defusion of financial risks etc..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框架

Key words: university;financial management;overall budget;financial management;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95-02

1高校预算管理的突出问题

高校预算主要有两套预算方案,①向主管部门申报的年度部门预算,②向校内各部门分配经费的校内预算,不管哪种预算,在管理上有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高校预算应是综合预算,内容应涵盖教育事业费收支预算、科研事业收支预算、基本建设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等内容。目前高校编制的预算基本是事业费收支预算,而没有将基本建设收支预算、经营预算等纳入,预算内容不完整,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再者,财政拨款的相对不足与新校区等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办学资金的需求的急剧增大,举债已是不争的事实,贷款不列入预算而贷款利息费用及贷款基建形成的资产则要列入支出,这种体现方式不同导致虚假收支平衡。

1.2 预算与决算缺乏一致性高校向主管部门申报的预算不论收入口径还是支出口径都比较大,尤其是比较粗,收入目前只有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支出按类别分为教育、科学技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和其他支出四项,这和决算收支口径不能严格对应,影响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校内预算由于学校管理层更关心而在预算编制时侧重于收入任务的下达和支出经费的分配上,目前与上报教育部预算口径差别很大,本来教育部的预算和决算口径就不严格对应,校内预算口径又和上报预算口径不一样,即使在编制上及时尽量往决算口径上靠,但也不能完全一致,这势必造成预算绩效分析很困难,并对内对外分析效果及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1.3 预算方法不科学过去的增量预算法不符合公平效益原则,固化了资金在不同部分部门的分配格局,弱化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动力,现在提倡的零基预算法由于高校部门的职能重叠、基础数据不完备、缺乏成熟的预算软件等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1.4 预算执行不力和监督缺位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基层单位领导随意审批,把关不严,经费一旦超支立马要求追加,学校预算追加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调整程序,造成预算混乱,无法考核;作为预算监督的主体之一的财务部门存在报“人情帐”的问题,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单位只行使经费分配权不行使经费使用审核权,校内审计机构基本不进行学校预决算的审计工作,预算监督主体缺位或错位的现象严重。

2全面预算管理及其意义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利于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企业目标,提高生产效率。高校财务管理可以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树立全员参与,树立包括办学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财务预算在内的“大预算”财务管理理念,建立管理层次清晰、权限明确的高校和预算制度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资源在内部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①“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学校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各职能管理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事业计划和学校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②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预算不仅包括事业费收支预算,还要包括基建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债务预算等。③“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学校的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密切配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中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2.2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2.2.1 可以将既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固化和量化,将高校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到各个部门,使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与高校的最终目标一致,引导各个部门去实现目标以确保最终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

2.2.2 有助于高校资源的整合。全面预算把高校各方面工作纳入统一计划中,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目标以及权责划分,促使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综合平衡,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2.2.3 有助于资源集中管理,减少财务风险。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学校下一年度的预计收支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同时,它从整体上调度资金,使相对有限的教育资金向教学、科研等方向合理倾斜,确保重点。

3实施全面预算的选择路径

3.1 树立“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理念,促进高校办学资源在内部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其包括两个层面:①预算管理理念的全员接受和落实,要求包括分管财务工作的学校领导、财务工作人员在内的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预算管理理念,以把“办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到人为手段,建立全员的“成本”意识、“效益”意识。②预算管理内容的“全面”,要从传统的简单财务预算扩展包括事业费收支预算、科研事业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债务预算、其他收支预算在内的总和预算。

3.2 构建适用的财务管理框架模式在规模比较大的高校可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开户、分别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框架和模式可以解释为: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对全校的各类资金从源头上实施统一安排、协调、规划;明确校级财务与二级财务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集中领导,精简高效的目的;设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校内各二级单位分别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进行资金结算;资金结算中心在银行开户,对外结算。对二级单位进行的核算则必须依据各类单位的性质分别来进行,如对教学科研类和行政管理类实行“事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核定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对有类似经营活动、经费独立单位实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成本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3.3 建立管理层次清晰、权限明确的高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高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包括三个层次: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决策层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构成,主要对学校全面预算安排及重大预算调整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和指导,可由学校领导和财务、规划、教务、科研、管理等各职能部室负责人组成。职能层由预算办公室构成,主要由学校财务部门负责运作,受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负责预算编制、调整及监控等日常事务。执行层由学校各基层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学校预算目标的落实,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级预算,认真分析偏差,及时反馈信息。

3.4 建立合理的高校预算制度体系,有效地实现预算目标“全面预算”的高校财务管理涉及学校的专业、学科、资金、信息及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相关制度予以配套。要建立预算评审制度,保证在审核预算时有严格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力求公平。确定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这也是预算指标确定的基本依据之一,要定期对其检查、论证和修订,力求做到先进、实际、合理和准确;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预算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学校各部门相关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围绕学校预算目标来开展实施事业计划,学校采用必要的制约手段,把有效地财务管理方法手段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全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全额、全方位的预算管格局。

3.5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确保预算执行效果高校预算执行主要包括指标管理、调整预算等内容,指标管理是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要求,财务部门应在相关的科室设指标管理岗位,负责根据预算投放经费指标,从计划进度上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结果产生的偏差,跟踪反馈差异信息,提出改进措施,逐级上报;预算执行监控要突出重点,主要监控学校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注重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每月要编制资金收支预算,进行资金平衡。同时要谨慎对待预算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要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奖惩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到差异出现的原因,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便于预算执行与分析,预算科目应尽可能与会计核算相结合,针对目前财政部规定的预算科目不能涵盖高校的特殊性的问题,高校应设计一套与会计科目相适应的预算科目。

3.6 建立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预算落实形成责任预算之后,若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撑,也难以发挥预算的过程控制和预警控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预算手段应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开发必要的预算管理软件预算管理软件应具备预算编制、指标管理、绩效考核、预算分析等基本功能,并与会计核算软件有必要的接口,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是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心合,高传富.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与会计,2007,(04).

[2]魏春奇.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会计之友,2007,(10上).

[3]马元兴.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财务与会计导刊,2008,(03).

[4]宋淑鸿.对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的探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篇8

【关键词】 高校;预算管理;特点;机制创新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高校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也是实施财务管理的依据和手段。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扩招、合并、多校区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建设等一系列改革的新形势,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任务与新挑战,对作为高校财务管理核心和基础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高校预算管理的新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对于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近年来,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教育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力度不断增强,高校负债发展带来的财务风险逐年增大的新情况下,高校预算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和难点。

(一)预算编制不完整,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根据预算编制要求,综合预算应当包括高校的全部收支,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和多种利益主体的影响,目前高校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有些游离于高校综合预算之外。例如,科研经费,由于编制年度预算时无法确定科研经费来源,也无法编入预算管理;有的高校财务预算中不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收支,基建财政拨款专项亦未纳入预算;有的规模较大的高校,学校作为一级财务预算主体,其收入均已纳入预算管理,而学校下属的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范围,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资金流向失控或脱节,甚至会造成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预算编制不完整,使预算无法真实地反映高校资金的全貌,不利于预算管理和有效监督。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刚性不强和监管不力现象

高校预算的执行和监管一直是许多高校的薄弱环节。由于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预算经费下达到各部门、院系后,使用权就在各单位负责人手里,在执行上财务难以控制。有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追加现象严重,年初多预算,年中加预算,年末超预算的现象连年发生。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高校虽然有但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够,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监管也流于形式,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控制,存在盲目性和监管真空现象。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沿用“增量预算法”,以上年度收支为基数,结合多年收支影响因素来确定当年收支计划,没有按“零基预算法”来编制。这种方法过于依赖上年度的收支基数,不够科学合理,容易使某些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而高校规划发展的新项目往往难以得到安排,这样会导致多部门横向攀比,形成“重要钱,轻效益”的现象。此外,学校下达给部门的专项资金普遍缺乏跟踪管理和必要的绩效评价,导致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

(四)编制赤字预算,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由于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办学条件、基本建设和自身发展对资金需求旺盛,办学经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上教育形势发展所迫,金融市场的开放与竞争,政府管理部门的默许,利用银行贷款发展已成为高校新的资金来源。因此,大多数高校的基本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只能用贷款来解决,从而编制赤字预算。高校举债发展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没有在预算编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事业财务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被打破。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新特点

高校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高校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理财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预算管理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高校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靠国家财政拨款,高校只能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高校部门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也就是高校有什么钱就办什么事,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经费来源由原来的单一政府拨款向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多元化转变。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有按国家规定收取学生的学费,培养费、住宿费;非学历教育办班及技术培训收入;社会和个人捐赠,科技成果开发与转让收入;校办企业和技术服务收入;合作办学与独立学院收入;融资贷款等。高校办学经费从来源和数量上都有大幅度增加,一些高校这部分事业收入已超过财政拨款数额。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加重要,预算管理的责任和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力度加大,高校资金调动自受到限制

近年来,政府为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对高校经费管理实行了一系列的财政制度改革,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等政策制度,逐步将高校资金管理权限上移到上级财政部门。财政拨款直接划入国库,高校收取的学费等事业收入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管理,高校按预算使用计划,直接从国库集中支付,这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高校办学自的发挥,使资金调动困难,贷款成本增加,这些现象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内部控制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预算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编制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强。

(三)投资主体更加注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办学绩效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财产的耗费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得到补偿,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内在要求,高校普遍不重视成本核算。随着现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断完善,政府或投资者将更重视教育投资效益,高校也更加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教育成本的回报率。因此,办学成本核算是今后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办学绩效评价是对学校资金投入的效果、效率、效益等多种产出形式的综合考核。长期以来,高校对投入责任和支出绩效不够重视,未能将绩效评价纳入高校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更没有明确经济责任和绩效考核制度,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盲目投资造成浪费。因此,改革现行高校拨款体制,实行绩效预算制度,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将成为今后财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超前发展负债运行,财务风险加大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急需扩大办学空间,征用土地、扩建校舍、增添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抓住机遇,选择利用银行贷款筹集资金,走负债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高校通过银行贷款建设给高校带来了巨大效益,但与此同时,高额贷款也增加了潜在的财务风险。目前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借新贷还旧贷”的运作模式,而每年的利息支出就是一批数量可观的支出。随着国家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有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不高、经费负担较重的高校,银行将会对其限制贷款,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财务运行困难的局面。而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结余弥补不了高额的贷款利息支出,只能负债发展,长期积累的巨额贷款和利息支出给学校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学校财务风险逐年加大。

三、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与机制创新

高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实施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经济活动有效运行的依据和保证,预算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实施,也涉及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财务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观念,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创新预算管理新机制,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防止财力资源流失

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高校内部应实行统一的财经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明确学校领导,校级财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把有效组织和管理财务预算工作作为综合考核的内容。学校的预算管理归口学校财务部门,不能在学校财务部门之外设立同级财务机构。除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外,学校所有收支必须纳入预算管理,严禁学校收入“体外循环”,防止学校财力分散和流失。

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树立预算管理的创新意识,打破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基数和预算支出只增不减的现象,运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的预算管理方法,克服校内各部门之间存在的“讨价还价”的博弈关系,涉及学校重大发展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取消不必要或效益不高的项目,避免造成财力资源浪费。

(二)建立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刚性

预算执行的刚性直接关系到高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权威性。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执行不力,追加预算频繁等情况,制度的约束力不强,刚性不够。因此,必须建立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学校要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预算管理的执行监督制度,如审核权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收费和大额资金使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行。重大的财经决策和大批资金使用,必须组织科学论证,并经学校领导集体讨论,不能个人专断。应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学校财力状况定期向教代会通报,接受群众监督。

(三)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由于高校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形成,超支没有控制和惩罚,节约没有奖励。为此必须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确定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优化预算资金分配,增加绩效考核内容,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绩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之一;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讲求绩效,适应学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使预算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

(四)优化配置财力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财力资源是高校各项资源货币化的集中表现,高校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优化配置学校财力资源,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过程。由于高校办学规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也暴露出来。有的高校多校区办学,校区规划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办学成本加大,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有的教学单位追求小而全,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优化配置财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优化配置财力资源。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应科学划分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整合各种资源,在预算中优化支出结构,创建节约型校园,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五)依法筹资理财,防范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基本建设贷款逐年增多,学校财务承受较大的压力和风险。因此,依法筹资理财,科学调度资金,控制贷款规模,减少财务支出将是今后高校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高校要从根本上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债务预算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决策、预警、报告制度,将高校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在预算中体现债务预算的内容,明确负债的压力以及学校能承受的风险,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科学合理调度资金,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少婷.论高校预算管理的观念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

[2] 段世芳,葛传勇.关于构建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5).

[3] 王丽萍,郭岚,张勇.学校构建新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探讨[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篇9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高校;预算管理

一、国库集中支付及预算管理的相关概念及作用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概念和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资金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国库集中支付的作用:1.从根本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多头管理的不利因素。相应地减少了财政资金拨付的环节,提高资金到位的速度,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2.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划拨款项,使国家能真实地掌握财政资金的动向。财政部门也能根据资金的运动情况,准确判断、合理估计国家的经济形势,方便采取必要手段调控经济。3.加强了对资金的管理,自然地避免了以前财政资金的无故挤占、扣留、挪用等不正当行为。

(二)预算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作用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核定收入、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或项目,补助标准根本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少数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高等学校预算管理: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确定学校同国家财政的预算拨款、缴款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学校同其他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管理能够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面人员的积极性,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

二、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预算管理的转变和意义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的相应转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在预算管理形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之前,各高校的预算才用的是全额预算管理方式,只要将整个学校的总预算上报,经批准下拨后就可以自由的调节各部分资金的用途,在整个高校内各部门都可以使用,方便各部门之间的资金调拨。然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高校预算编制程序分为"准备"、"一上"、"一下"、"二上"、"二下"这五个程序。最终预算数据上报教育部以及下达给财务处和相关部门控制执行。这份最终的预算数据的编制中需要明确到各个部分,如公用支出、人员工资、差旅费和办公用品等,且相互之间不能进行调拨,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对预算准确性的要求。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使预算单位有了一定转变,它促使高校合理整合资源、有效安排资金,完善预算管理队伍、增强部门间沟通,实行量化的考核,保证目标的实现。可见,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

完整的全面预算能有效整合高校的现有资源,合理安排资金。全面预算一改传统的全额预算方式,把高校日程工作中的各部分都纳入到统一的预算计划中,更加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以及目标的划分,通过在工作开展前的全面预算编制,再经过"二上二下"的修正和完善,能有效地将学校现有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全面预算能初步安排学校下预算周期的预计收支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估测其中的风险,可以预先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已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

编制预算的过程有助于增进各部门的交流,促成相互间的信息沟通,进而达到更加紧密的配合,更好地服务广大在校学生。预算编制的过程,是学校各部门信息互相传达和汇总的过程,这有效地促使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相互协调。不仅有助于上下级的相互了解、而且也能协调同级之间的不平衡,提高办学效率、管理水平,更好的保证日常教学、教务等工作的开展。

预算的编制也有利于绩效考核的实行,更好的保证学校教学等目标的实现。绩效考核促使更好的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学校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新学期的目标落实到各个主管部门,根据学期末的完成情况结合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让预算管理在考核的形式下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使得在预算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出现和预算不相符的错误行为时,可以及时停止并纠正。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从2001年起,已经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始使用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财政资金的收支,到2007年底,基本已经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在新的支付制度下,高校在实行的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

(一)预算概念不强,预算作用不明确

由于习惯了的传统的全额预算模式,在彻底改变了的新预算模式下,不能很好的适应。对预算的理解不够到位、不够深入和不够全面。没有利用学校全部门人员参与预算编制,只把工作停留在财务部门。而且,预算管理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忽视了其最本质的战略统筹指导作用。

(二)预算编制的难度增加,全面的预算很难准确编制

在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采取"二上二下"的形式编制预算,并根据财政部审核后的预算编制用款计划。这种方式,一方面时间比较紧张,要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编制出全年的计划;另一方面,如果其中有某项经费没有事先在预算中列示,以后在该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影响。像现在浙江省的一些三本院校,逐渐开始转型,财政开始独立。这样,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会有很多计划外的支出,要编制全面准确的预算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预算实施过程缺少约束力,落实计划时监督力度缺乏

预算起到计划的指导作用,在编制完全年的预算后,就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但是现在有些高校,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还是较突出,资金使用缺乏统一安排,体外循环的资金较多,不利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这就是高校没有把预算管理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来对待,将事业计划和资金计划分割,使得预算在实施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约束力,加之在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中,监督不够,架空的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管理的作用。

(四)预算管理系统不够完整,体系不健全

一些高校至今任未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有些有相对完善制度的高校,在真正落实各项目资金、完成日常工作的时候,对计划和实际的差距没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没有在实践中修正计划的措施,预算体系不健全。

四、针对国库集中支付下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意见与探索

(一)对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意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已经日趋完善,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一制度,让高校在预算管理中更加适应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保证高校日常事务的顺利完成。现针对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要想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首先就要让参加和使用预算的人员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大力宣传预算的概念和作用等知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预算编制人员的集中培训、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明确预算的概念、作用,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他们学习、实践的成效,充分调动预算人员的工作潜能。

其次,在全面落实预算工作时,要将大预算细化到各部门的小预算,让各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部门的预算中,在有序的收支管理下制定本部门的预算计划,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样还有利于改变高校经费使用的主观性。

再次,建立高校各自的预算管理体系和完善预算过程的各项量化标准,让预算的整体过程都有章可循,加大预算实施过程中的约束力,让预算执行也能积极有效,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方面以后各部门的年终考评开展。

(二)针对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预算管理现状高校的探索

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以来,高校预算管理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肃性等都有了提高,一贯经费使用的随意性也得到了改善。然而,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殊的单位,应该有自身的特色,现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高校预算管理的道路进行初步的探索。

高校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运用到高校的预算管理中。强调高校预算的绩效管理、考核和激励措施,明确高校每年所要达到的目标,用适应本高校的指标考核、评估预算管理完成的情况,根据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对工作人员对应的奖励和惩罚,激励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在次模式下,突出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整个预算管理从计划、执行、到结果评估等过程,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合理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等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的发挥潜能,完成各项预算工作,更好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改革。

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减少各层级之间的预算滞留,加快信息传递与反馈。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有效执行,财务部门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建立起从学校决策层、至各学院、部门等基层之间的预算信息,尽量使信息传递的时间降到最低。在计算机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办公的高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在结合会计电算化的前提下,将预算管理也纳入高校的网络化办公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信息平台建立起良好的对接,提高国库支付系统的管理能力同时,也跟进预算管理的提升,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更有利于高校预算管理项目的需求。

各大高校除了内部的自我替提升、完善外,在如今社会关系高度依赖的程度下,还需要结合所在的外界社会环境,努力协调好各种外界关系,进而更加稳定的发展。高校和外部的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银行。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和各自的开户银行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不仅能便于发展中的高校在项目资金不足时,向银行寻求贷款的帮助,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能给银行带去相应的投资收益。

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将预算工作地重要性融入到日常的教务工作中,提高预算制定的准确性,提升预算编制的效率,将预算的工作细化分解,责任到人,采取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在预算编制队伍中形成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确保高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索俊颖.国库集中收付条件下的高校预算管理[J].会计之友,2008,(4).

[2]陈涌堂,高淑玲.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师,2004,6).

[3]易旺宏,石松华.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影响[J].大众科技,2009,(11).

[4]周爱君.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管理效率[J].经济师,2007,(7).

篇10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许多高校在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校区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状况,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的不足,使高校资金严重短缺,高校所需资金量越来越大,资金需求与筹集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预算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预算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贯穿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的全过程。财务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生存并壮大,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在高校的预算管理方法中,一般都沿用传统的“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法。增量预算法简便、易操作,但是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更不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不利于调动各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并实施,因此学校的很多部门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对于自己部门的经费申报依据没有经过充分计算、测试和调研,这给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预算执行控制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预算一经下达,只要各部门不突破预算安排数,便心安理得,没有制定预算管理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措施,预算安排是否合理、预算控制系统是否完善等无人过问,对于预算的执行结果关注较少,预算应有的作用被削弱。有些部门因为年度预算有结余,为保证下收预算指标不被削减而突击花钱。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反而造成了浪费。

(三)预算监督不力

高校预算管理往往存在编制预算是一回事,执行预算是另外一回事,预算结果与预算大相径庭。有些院系随意开支,一旦超支立马要求追加经费,造成预算的失控。对没有什么具体原因超支的院系,而且下期预算往往争取到较多的经费,这种状况明显不合理。

(四)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的是责任的绩效。目前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在执行中没有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不明确,事权和财权未能做到真正的统一。由于节约没有奖励,超支没有控制和惩罚,造成各部门争夺资金,加剧了资金的短缺的矛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运用科学预算管理办法、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1.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应及时、完整和真实可靠。高校预算应是由单位预算、部门预算至下而上逐级汇编而成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它的编制要及时完整。高校预算编制既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预算编制中必须如实地反映有关情况,不能弄虚作假。

2.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零基预算对于任何一笔预算支出都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费用支出的必要发生数额的多少,这样能使所编制的预算更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绩效预算要求高校内部各部门或学院在上报本部门预算的同时,还必须报送结合学校同阶段发展规划所制定的本部门工作目标。学校下达部门绩效预算的同时,还应下达部门该阶段工作目标,作为该部门本阶段预算金额投入应有的产出。

3.将预算编制的内容要尽量细化。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也为监督管理提供了依据。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校要打破过去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的界限,建立“大收大支”的财务理念,所有的收入统一纳入学校预算范畴,合理地统筹安排预算支出。

(二)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力度

预算编制后,若不进行严格监控,那么预算就形同虚设,完全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高校制定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定期、不定期检查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高校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制度,由财务部门定期向校内各学院和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时掌握各部门预算执行动态,并监督各部门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各部门都是预算责任中心,要树立成本意识,定期向财务部门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三)加强预算监督力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高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调整。高校预算一经批复后,就应当成为一项必须严格执行的财务制度,不得随意追加或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应当按照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方可调整。只有这样,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才能真正树立起来。监督部门将收集的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和管理漏洞,以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高校预算控制系统。

(四)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

预算绩效考核是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重要环节,是对高校预算执行过程、完成结果以及产生的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考核奖惩机制,结合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对积极增收节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资金效益高的部门要表扬,并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奖励。对浪费资金、预算超支、预算执行情况不好、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部门要批评,并适当扣减其部门经费,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这样可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总之,高校应增强财务预算的责任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和风险,把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维持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美学.高校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事业财会,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