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德育教育

篇1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学校生活的德育培养

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就整体环境而言,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比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喷绘各民族莘莘学子同歌共舞的画面,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渗透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助共荣。

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将来成人成才,报效国家。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所感染,久而久之,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而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即使学字、算数这样简单的事,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可以把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来开发智慧,启迪心灵,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

三、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品性日趋成熟,道德观、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正确引领,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

篇2

[关键词]学校 教育家庭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03-01

首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孩子从嗷嗷待哺开始,和他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就是他的父母和家人。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相对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在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此,接受新的东西较快,受周围人的影响也较大,他们又经常和家长呆在一起,所以,家庭的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从我们呱呱出生到离开父母独自成家立业,家庭教育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教育往往是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一起进行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日久就形成了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进入幼儿园或是新的环境之前,有一个适应的心理状态,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好地接受集体教育,家庭的教育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华民族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优秀民族,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教育,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学到真正的本领和知识,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来自于社会正负两方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不文明行为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现在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要消除这些现象有很大的难度,加上学生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质有区别,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及效果也因人而异。可见学生的成长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它会给学校家庭带来不可预料的恶劣后果。高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危害性的一面,网络游戏低龄化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很难自拔,荒废了学习,甚至连家都不回,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了痛苦。面对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我们深情地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活动锻炼学生,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来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世界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学校和家庭就像水渠的两壁一样,能够引导学生走上健康路,流向缤纷的社会。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一个整体。只有三方共同配合、共同付出、互相协调,才能让青少年形成一个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当然,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也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但相对孩子自身的能力,家长、学校、社会这三方才是最具影响力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3]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篇3

一、新时期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多种因素会造成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的成因不同,以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变得孤僻、内向、忧郁、自卑,慢慢他们将从其他孩子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这就是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互联网自身的原因。网络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使社会逐渐分裂为两种不同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现实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由于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却不相识”,因而非常自由,难以控制,人们之间不仅直接接触减少,而且在自身不能有效节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作案场所”,因此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再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在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时,学校对学生上网不是进行科学引导,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容易使人学坏”为由强制阻止学生“上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为德育工作设置了人为障碍,从而将部分少年推向了德育教育的深渊。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而中学生作为网络日益壮大的使用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且负面影响日渐突出,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领域、新的阵地、新的课题。现我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谈谈看法。

(一)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它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重任。父母的道德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注意学习,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同时夫妻间相互关爱,家庭和谐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之,有可能成为对孩子的污染源。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反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发展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德育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旗、校服所体现的学校特色、主题班会和报告会中先进人物事迹对师生的教育和激励。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遵守的条例、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自律水平。同时学校应改变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校园网实现师生互动,加强网络心理辅导,把传统教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校园网应开通网络图书馆,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协调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构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体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网上不健康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通过审查、监控、自查等方式规范社会网络环境,将不允许青少年进入营业性网吧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保证学生能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能按时休息。对逃课上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严管的社会氛围。

(四)引导青少年提高自我意识。

篇4

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不是通过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通过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消费。文化消费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教育、体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新的时代赋予了文化消费以新的内涵,呈现出全球化、科技化、大众化的特征。而且文化消费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青少年学生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从本质上讲,文化消费的过程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观念形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孕育而生。

二、解析文化消费与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关联性

文化消费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消费可以了解并从中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

1.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消费活动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存在种种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正面临各种畸形文化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社会加速转型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浮躁情绪使得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更活跃但也更容易偏激,往往会出现消费欲望强烈与鉴别能力低下的矛盾,导致各种畸形文化乘虚而入。同时,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的文化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内容也随之出现并诱惑着青少年学生去尝试消费。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正确把握这一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正视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消费问题,积极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消费形式和内容,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

2.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获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文化消费,特别是通过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高层次文化消费,才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也有利于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当青少年学生沉醉于一本好书、一场好电影、一首悠扬的乐曲时,他们往往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不仅思想能受到良好熏陶,而且自身的素质也能由此而大大改进。因此,在满足青少年学生物质需求的同时根据现实条件科学引导其进行合理健康的文化消费,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到有机统一,将会大大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3.青少年学生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引发了价值观的迷茫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文化消费媒介的日益多元化,文化消费媒介由此承载了覆盖整个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的价值信息,这就为青少年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机遇。然而作为一个蕴含多种信息的开放型的大众传媒,由于无数群体或个体的参与,各种信息难免相互矛盾甚至冲突,有些信息甚至背离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一些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价值迷茫,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因此,引导科学的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品位,增强主流文化的教育力度,是强化青少年学生德育的重要举措。

三、引导科学的文化消费

1.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先进的文化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念。学校各级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既要反映时代要求,又要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德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实践,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其次要逐步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仅仅把文化消费看作是对文化产品的占有和对文化服务的享受,还要把它当作自我实现的途径,使文化消费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要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价值核心观念进行培养。最后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德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文化教育、文体活动等媒介,引导青少年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逐步形成观念先进、结构合理、方向正确的消费风尚和文化氛围,使文化消费从娱乐休闲消费为主向知识文化消费为主转变。

2.提高文化消费品位,强化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

在青少年学生文化消费活动中,健康合理的消费内容才能体现消费的真正涵义,从而增进个人的聪明才智,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但是,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大众化。受利益驱使和功利主义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在消费需要、行为、结构、方式等方面往往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而存在不足甚至出现一定的错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好奇心和虚荣心驱使其跃跃欲试,由于对各种文化消费品的真伪难辨,一些文化消费的结果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为确保青少年学生文化消费的德育价值,提高文化消费品位已迫在眉睫。

青少年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学生文化消费应区别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应该突出发展层次和青少年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文化消费对消费者影响的角度来看,文化消费品往往蕴含着包括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在内的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对文化多元化,德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努力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进行主流文化教育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革命传统,倡导社会主义文明风尚。此外,大众文化消费品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领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在消费过程中能给人带来轻松和愉悦,青少年学生消费热情高,需求强烈。德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一现实,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大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摈弃其庸俗性、功利性,以减少其对主流文化权威性、崇高性的冲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努力实现文化消费与闲暇德育的“无缝衔接”

由于青少年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方式往往是在闲暇生活中通过渗透、熏陶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文化生活进行积极指导,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追求自由自主、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中积极进行道德体验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要构建科学系统的闲暇德育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在文化消费中积极进行闲暇道德实践,实现文化消费与闲暇德育的“无缝衔接”。此外,还要以正确舆论宣传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闲暇环境。通过报栏、广播、网络等形式,对各种文化消费中反映出来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提高青少年学生对闲暇道德问题的敏锐度和鉴别力,激发他们正确的道德追求,大力提倡文明消费、健康消费。

4.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中实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往往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途径。教育途径的特征在于文化传承过程的师授性、他控性;自我教育途径的特征在于人对文化知识继承的自控性、自授性。而学校德育往往也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途径达到塑造人的目的。因此文化传承途径和德育途径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文化消费中强化文化传承是新形势下德育功能的扩展。因为文化消费由于其新颖的载体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够在消费中凸显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个性而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如前所述,我们要努力提高文化消费品位,以确保青少年学生文化消费的德育价值。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进行文化传承。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名人纪念馆、文化旅游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文化消费中,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其现代意义及育人作用,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同时,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英敏.文化消费对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价值探讨.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12).

[2]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一、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意义

在现在的体育训练中,往往过分强调体育成绩,而忽略了体育对人的思想品德的促进作用(造成了体育训练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1、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从古至今都是礼仪之帮,但也有封建残余,在影响着今天的青少年,在部分学生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蔓延滋长,面对如此状况,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据调查近100%的学生都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98%的学生都知道并关心重大的体育事件或新闻;96%的学生能说出三到四名体育明星的名字、项目,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明星的个人爱好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体育训练还能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微缩的社会”,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因此在体育训练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有广泛的意义。

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对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有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体育运动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生教育因素中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青少年作为与社会完成结合的成员而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儿童在四、五岁时就有了竞争心理,竞赛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荣誉感,而且运动项目之多,足以使每个不同身体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发挥个体优势的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课余锻炼和竞赛将会使他们意识到,竞赛者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而是一个团体和社会的存在,他同社会的人、班级、学校以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育训练不同于其它教育活动,它是伴随有生理负荷的教育,而且它也不是结果的比较,而是学习全过程的比较,从学习一开始伴随生理负荷就有一定的心理负荷,而且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学生还要学会处理自己和教师、自己和队友、自己和对手的关系,因此,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对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

1、认真备课,选择最佳的德育内容

体育训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贯彻训练内容达到训练效果的过程,教师、学生、训练计划三者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结合训练内容,挖掘其本身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实现训练的目的、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体育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德育内涵,而一个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可能包含德育的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练认真备课,选择德育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教育。教练还一定要充分考虑体育训练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2、教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学生的榜样

古人曰“其身正,不命而行,其身不正,有命不从”,充分说明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教练是体育训练过程的领导者,体育训练过程既是教练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练的过程。“上行下效”,如果教练本人具有良好的道德,那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教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品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自觉的以教练为榜样,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体育训练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在相对宽阔的自然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即“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的方法必须灵活、适当。例如:在课中可组织同学互相观摩,使学生相互学习,对待那些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关心,还应组织同学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思想品德。在练习中长跑一类枯燥又十分艰苦的项目时,在练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练习后讲评时,要表扬先进,更要表扬那些坚持到完成计划的同学。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我们中学组织举办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现场会活动,刚才校长在会上介绍了开展法制教育的经验,我觉得很有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对我区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代表区普法办就学校如何进一步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要着力构筑起一个“党政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真正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学计划。要把法制教育放在与德育教育、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门必学科目。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的法制教育开展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组织检查,真正确保法制教育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二)法制教育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国际禁毒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禁毒宣誓大会、播放禁毒宣传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版权所有

××(三)要架起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的桥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要利用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根本上消除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各种精神污染,为广大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家庭知道学生在校表现、学校知道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同时对问题家庭的孩子和后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进行跟踪教育;再次,要利用社区的属地管理和资源优势,利用假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社区今年暑假组织辖区多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学法演讲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要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和法制副校长的专业作用。我区现有普法讲师团成员名、法制副校长名。这支主要由律师、政法干警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队伍,是我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结法律法规的熟悉,以上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宣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青少年学生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分清罪与非罪的界线,达到知法、守法、护法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少年 德育心理环境 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祖国灿烂文明、激发人们爱国情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有努力增强积极因素的作用,才能促进基地场馆营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效益,实现其德育功能和存在价值。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及发展现状

德育心理环境就是指对学生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事、物。[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组织设计,充分利用社会外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控制各种消极因素,建成某种局部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富有特色的教育气氛。而建设爱国主义德育心理环境的意义也在于此。

通过建国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应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德育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共建、志愿者队伍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考核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较好成效;另一方面,除了国家相关制度的制约外,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方面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很多纪念馆还未认识到志愿者的作用或者未付诸行动,有的甚至忽视了对外宣传工作,这使得学生对教育基地的了解甚少,导致在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之间无形设置了一个屏障,德育心理环境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目前,很多文博场馆先后免费开放,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并且借此机会推动了博物馆的自身改革。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心理环境主要构成及其作用

德育心理环境的要素及其影响因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开展青少年教育的校外场所,其环境状况对教育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心理环境主要构成

德育心理环境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学生心理的各种环境要素包括学校校园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区域性风俗习惯等。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心理环境的构成来看,以下三方面特别重要:

1.社会的政治、经济运行方式是影响教育基地德育心理环境的关键因素。社会制度的运行方式体现在政治、经济的运行方式中,而政治、经济的运行方式又必然决定教育基地的运行方式。可见,社会的政治、经济运行方式对教育基地心理环境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重大调节、支配作用。

2.民族文化传统、地域性的风俗习惯是教育基地德育的隐形心理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模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这种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各教育基地管理者对此必须给予认同和重视。

3.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是教育基地德育的显性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巨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与参观的学生关系不融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样,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也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参观学习情绪。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健全人的性格,而且也能充实和改善人们心理环境的结构。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很可能使人们意志消沉、生活腐化堕落、道德水准下降。

这些德育心理环境构成因素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成长有着很多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心理环境的作用

对于青少年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心理环境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

1.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受教育者对现实德育心理环境所作出的反映与其原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如何调解、解决此矛盾则是受教育者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2.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活力。环境的好坏,密切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不好的环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情绪。人的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动,行动指向目标,而目标实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只有在适宜的德育心理环境中,内在需要才会产生并转化为实际的动力。

3.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还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如果教育基地展陈等氛围文化品位格调高尚,青少年学生就会有比较多的时间投入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去,并通过这些活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不知不觉地在提高。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措施

随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面对德育心理环境构成的复杂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准确把握影响青少年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呢?就目前青少年德育心理环境的要素及影响因子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想要建设好一个较为完善的德育心理环境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基地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一方面,围绕核心业务及时改善升级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提高教育基地自身软实力。只有把自身“硬件”与“软件”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才能确保基地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的营造才有所保证。

2.联合相关教育机构,在教育基地开展部分德育课程的教学。教育机构相关行政措施的出台,有助于促进德育工作以丰富的形式开展起来,进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度,为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营造活跃而健康的氛围,为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目前,有的城市已将德育课和历史课的一部分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上,有的地方的教育部门正制定德育教育纲要,使学校与教育基地共同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3.丰富教育的形式,为青少年德育心理环境建设不断注入活力。一方面,应丰富文博场所社会教育形式。积极拓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主动“走出去”,举办具有针对性强、题材广泛的临时展览。另一方面,展览的内容应增强互动性,打破过去“为教育而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让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变单一说教为寓教于乐。

4.加强宣传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有效实现社会效益的新方法。文博场馆免费并不等于脱离市场,至少目前许多非高级别的文博场馆离不开市场。免费开放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对于规模较小、馆陈较落后、地理位置较偏的教育基地,人气不旺甚至冷清的问题较难解决,再好的环境对于青少年德育工作来说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办馆的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加大宣传、努力促成社会团体尤其是学生团体的参观,对于实现社会效益和办馆宗旨意义重大。否则,青少年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无从谈起。

5.建立完善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学校参观过教育基地后,垃圾遍地。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声喧哗、嬉闹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基地与校方应该共同建立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制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所谓定势是由于先前的影响而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易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2]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及接受的质量。以考核的方式制约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有助于消除消极的态度定势,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

6.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志愿者是每个公民感受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有效渠道之一,也是营造良好德育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要组织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积极配合各团市委志愿者协会建立志愿者组织并具体负责志愿者招募及管理工作。

21世纪,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活跃,理想化的教育要求与社会现实强烈反差使得传统的忆苦思甜说教已没有实效。新形势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进行德育思想工作时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积极营造健康德育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基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网络游戏 青少年 教育游戏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18-02

网络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多年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在社会中饱受诟病,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科技文化的一种载体,同样具有丰富的教育潜能,它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了解网络游戏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对于开发挖掘网络游戏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调查过程与内容

1.1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从2012年11月开始到2012年12月结束。调查选取了桂林4所小学五六年级的在校生和4所初级中学的在校生,共计5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小学生200名,初中300名。问卷的发放采用了分班级面对面的集中填写方式,并充分考虑了学校、城乡、年级、性别等因素。本次调查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1份。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包括了5个方面的内容:目前青少年玩网游的基本情况;青少年玩网游的原因;网游对青少年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影响;教育游戏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现状;青少年对于教育游戏的认同度及其应用前景。

调查数据严格按照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7.0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玩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青少年有71.8%都“喜欢”或“非常喜欢”网络游戏,而“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只占3.34%,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家里,其次是学校和网吧。81%以上的学生每周都玩网络游戏,所玩网游类型较多,基本包含了目前网络上常见的网游,其中角色扮演类游戏游戏占了57.84%,其次是网页小游戏和竞技类游戏。具体统计见表1。

统计发现男生多以玩角色扮演类游戏和竞技类游戏(尤其是对战类)为主,女生多以网页游戏为主(例如QQ农牧场等),表明男女生性别对于网游的择向有一定关系。另外,初中生选择角色扮演类网游的比例高于小学生,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偏小,目前网络上流行的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故事情节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青少年玩网游的原因

本项调查主要围绕兴趣所在、情感宣泄、打发时间等方面展开,具体调查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兴趣所在”的青少年有76.78%的,跟随身边的人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占36.25%,打发时间的有27.29%,情感宣泄的占4.07%,而其他原因也多是填写的“娱乐”等,可归为“打发时间”,这表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感兴趣。

在回答一款网络游戏最能吸引你玩下去的原因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学生和初中生的选择答案有所不同,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精美的游戏画面仍然是吸引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但小学生比中学生更看重游戏的画面感,这应该是和小学生年龄特征有关,更容易被视觉精美的东西所吸引。在故事情节和人物体验方面,有85%以上的中学生选择了“丰富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体验”,而只有不到50%的小学生选择了该项,说明中学生更加看重游戏本身,游戏是否精彩好玩是吸引他们的首要原因。有31.9%的小学生和41.9%的中学生选择了志同道合的队友,说明朋友也是吸引青少年玩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青少年依恋关系由家庭成员转向社会关系相符合。青少年关注是否能获得大量的游戏道具及荣誉,体现了游戏的激励机制在游戏设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教育游戏的设计有着启示作用。

2.3 网游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90%以上的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结交到了新朋友;64%以上在网络游戏中加入了游戏公会;40%左右的青少年遇到问题愿意与网络上的朋友分享,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与现实中的同学或朋友沟通是青少年交流和倾诉问题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与网络上的朋友分享,而选择与父母和老师分享的不到15%,这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的感情联系减轻,他们希望独立,更倾向于向伙伴交往,出现问题也更愿意与伙伴分享,依恋关系出现变化。而网络的出现,又扩大了社会关系的范围,尤其是在网络游戏中,由打怪升级所自发结成的游戏公会、组队等,使得这种伙伴关系由于经常共同面对问题、经常讨论经验而显得更加“亲密无间”。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可见一斑。

86%的青少年“曾经有”或者“现在有”喜欢或者崇拜某个游戏角色的经历,而有57%的青少年有过模仿游戏角色的经历。这说明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游戏角色或者游戏情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于教育游戏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2.4 教育游戏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66%左右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教育游戏”,甚至完全没听说过,而86%以上的学生表明从来没有使用过教育游戏。根据笔者了解,表示自己使用过教育游戏的学生多是一些益智类小游戏的用户,这类型游戏多是针对10岁以下儿童设计的,并不适合10岁以上的青少年使用,并且多以开发智力为主,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无联系。而教师使用教育游戏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图3。

2.5 教育游戏的应用前景

关于游戏和学习的关系,有47.7%的学生认为“游戏应该和知识相结合,实现轻松学习”,也有44.1%的学生认为“游戏和学习应当分开”,另外有8.2%的学生对此“无所谓”。对于自己玩游戏,有65.6%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态度是“如果不影响学习,同意我玩”,25.7%的认为父母“不支持不反对”,6.45%的认为父母“严禁我玩游戏”,选择父母“完全不管我玩游戏”的只有2.24%。有53.1%的学生“希望”能在德育课程中引入网络游戏,28.6%的学生不希望课堂上加入网络游戏,18.3%的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在谈到如果有一款德育网络游戏,你最喜欢它是哪种游戏类型的时候,只有8.6%的学生表示“拒绝玩此类游戏”,如图4。

由图4可以看出,初中生更偏向于喜欢角色扮演类游戏,而小学生更喜欢简单易懂的网页小游戏。初中生比小学生更容易拒绝“德育类网络游戏”,这应该是由于长期我国德育教育采用的说教形式或者课堂传输模式有关,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有抵触情绪。

3 启示

(1)大部分青少年都爱玩网络游戏,兴趣所在是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教育工作者可利用青少年爱玩网络游戏的天性,将所要传递的信息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

(2)网络游戏可在思想行为方面影响青少年,因此,它具有可被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的规则性资源。例如可设计蕴含社会责任的角色、或者设计涉及道德困境的故事情节以及能够体验反思的行动结果等。

(3)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变化,由父母转向伙伴,而网络游戏社区又给青少年社会关系的扩大提供了平台。多数青少年在游戏中都加入了游戏公会,也会浏览网络游戏的社区论坛,大量青少年聚集在共同的社区空间里,为相同的游戏或者问题进行心得体会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真实又虚拟的社会群体,群体里的人互相影响,是一个整合社会观念、形成新的社会规则的过程。因此,这一整合形式是一次社会道德资源利用的难得机会。[1]

(4)教育游戏在小学和初中的教育中应用非常少,这也与目前国内这类型的网络游戏数量非常少有关。但是大部分青少年仍然能够接受德育类教育游戏,这类型的游戏设计可采取分学龄设计,例如小学生使用简单易玩,画面精致的网页小游戏,中学生使用故事性强,人物体验丰富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参考文献

[1] 任建东.网络游戏道德资源性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8(4).

篇9

青少年,靠受教育。

教育后,青少年回报国家。

是啊,教育使我们学会了很多。譬如,学历史中,我知道了诺曼底登陆。诺曼底在哪?我顺便问了下同桌。“放心,考试不会考这的。”

考试不会考,所以不用知道了,原来如此。

“十篇文言文还有谁没背的?站起来。”老师环望一下四周,我站了起来。

“为什么没背好?”

“…老师……为什么、要背。”

我看了这些古文,也理解了。只是不懂为什么还要背。书本上都说八股取士已经过了,是不是印错了呢?这我是不知道的,背书默写好像从以前就流行。小时候害怕老师说把周易背起来。不过还好,总算是躲过一劫。

“不背你考试打算拿几分?”

老师就这样瞪着我。不背考试就别想高分,没有高分就别想出息,原来如此。

班上我有个劲敌,却不是第一名。第一名好像是个女生,她也可以说是很厉害的,至少她可以把考试可能会考到的答案通通记在心里面。我承认我做不到。

每次的语文考试,总有点不平静。都是信心十足的交上去,却总得不到第一。事后才知道原因,原来是我所写答案关键字眼对不到,所以无论多长,也是没分的。譬如,分析对比的作用时,如果没答烘托衬托,就只能零分。只是我有自己的见解,可以随意抛弃掉么?

老师说,高分就行。原来如此。

国家,靠青少年。

青少年,靠正确的教育。

篇10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