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难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数学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九年级数学难点

篇1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85

九年级数学复习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数学中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复习并不是纯粹的重复、罗列知识,而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学习,以更好地备战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结合文献资料,对九年级数学复习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九年级数学复习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九年级数学学习对中考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对全面复习非常重视。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其包含初中三年所学的全部数学知识。九年级数学复习知识量大、时间紧凑,使得教师无法顾全每位学生。基于此种情况,九年级数学复习存在着很多问题。

1. 不能准确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

对于九年级数学复习而言,精准定位数学复习,对学生备战中考尤为关键。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理想的复习效果。倘若在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将会对整个复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部分教师高估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对数学复习定位较高,导致忽略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强化,而将教学重心集中于押题训练,导致学生难以承受。某些数学教师则是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数学基础,将大量教学时间用于巩固、掌握基础知识,导致重点题、难点题等得不到充足的训练。由此可知,准确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对提高备考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放弃“基础”,过度重视押题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偏于基础性。因此,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内化。虽然数学题呈现多种多样、变化莫测的特点,但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依靠数学基础构建的。数学复习任务量大、时间紧,可用于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在进行数学复习时,教师往往会直接跳过基础知识回顾、复习。押题在各种考试中较为常见,数学也不例外。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教师经常押题。不可否认,押题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容易促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3. 尚未构建学生自主复习教学体系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过程中,由于可供复习的时间极度紧张,教师经常对学生反复指导,并强行灌输。此外,教师特别急切地想要看到学生成绩迅速提高。但是,在这样的复习环境中,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复习指导是有限的,学生为更好地备战中考主要得依靠自学。因此,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其重要。

二、九年级数学复习模式

通常,九年级数学复习可分为五个步骤:单元复习、专题研究、综合提升、模拟测试、回归教材。

1. 单元复习

总体来看,九年级数学单元复习内容可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版块。其与七、八年级数学复习不同,其不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而是通过有机整合、综合,全面梳理知识,进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例如:图1 圆的知识体系

圆圆的基本概念垂径定理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圆的有关计算圆的综合题

图1

2. 专题研究

以学生实际掌握、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况为参考标准,科学创设专题研究。就专题研究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应用题、图表题等。例如:在进行应用题专题复习过程中,其又可以分为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应用。其中,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而言,其实历年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蕴含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例题,并与学生开展专题研究,进而透彻理解、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以更好地备考。比如:某商品原售价50元,因销售不畅,10月份降价10%,从11月开始涨价,12月份的售价为64.8元。求:(1)10月份这种商品的售价是多少元?(2)11、12月份两个月的平均涨价率是多少?通过对此题进行专题研究,师生明晰方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审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

3. 综合提升

综合提升主要以拓展、延伸复习为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知识,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技能。例如:在进行压轴题训练时,经研究多份考卷,笔者发现其大都体现了运动的元素。因此,笔者着重训练学生解决运动问题的技能。首先,根据命题条件用代数式表达出应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好界,分清限;最后掌握解决运动问题通用的解题技巧、方法。

4. 模拟测试

模拟测试,主要是为了验证复习效果。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可以提升学生应试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考试技巧。通过考试,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复习问题,及时修正,从而确保学生从容应答。例如:通过多次考试,学生可以养成优良的考试习惯:必备考试用具、解题步骤等;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考点,比如:函数方程、数形结合等;学生可以加强心理素质,不在惧怕考试,而是格外享受考试等。

5. 回归学习资料

俗语有云“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须充分利用教材、试卷、错题集等学习资源,进行考前浏览。临近考试,学生心理极度紧张,此时教师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将知识、题目等重新浏览,以达到查漏补缺的复习目的。

例如:错题集计算题:-22+8-2*(1/8-1/2) ,很多学生容易将-22与(-2)2混淆,致使解题错误;正确的解法应是22前面加个减号。通过复习错题,学生能够查漏补缺,注意易错点,从而达到提升解题技巧的目的。

三、九年级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1. 准确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

经调查研究发现,准确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可从以下内容入手:

(1)教师应正确认识、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全面了解、掌握九年级数学复习要求,进而抓住中考复方向、总方向。如此,便能从容地开展数学复习。

(2)教师应仔细研究历年命题趋势及考卷。学业考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考察、检验整体教学、教育成果,其要求偏于基础。此外,历年考卷为九年级数学复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因其反映着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难度、形式。

(3)教师应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参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复习标准。由于学生主体在个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复习课时要因材施教,切忌“一视同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很难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在这种情况系下,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其科学划分层次,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层次学生适宜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九年级数学复习。

2. 将数学基础知识与重难点题目有效结合

在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基础知识、重难点题目皆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九年级数学复习,教师要端正对基础知识、重难点题目的态度,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就押题而言,虽然其被广大教师、学校采用,但其终究代替不了基础知识。因此,在进行押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备考观念。与此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适宜的心理辅导。众所周知,学生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复习时间紧、复习任务重等给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引起学生出现厌学、烦躁。因此,在开展数学复习活动时,教师应处理好学生因课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使其保持平常心,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

3. 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复习能力对提高数学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下方式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1)建立错题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准备一个错题本,供其对频繁出现错误并难以辨别、理解的题或短期内无法处理的重难题进行整理。错题本的存在,能够促使学生时常反思、回顾自身容易触犯的错误,使其变为强,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成绩。此外,在临近考试的前一两周,教师应整理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并依据题型对其科学、合理划分,以补偿训练。与此同时,教师须提醒学生经常翻阅错题本,使其及时巩固知识并消除学习盲点。

(2)制定解题流程,规范答题。认真、仔细、完整审题,明晰评分标准。在答题过程中,要遵循答题规范,并紧抓得分点。对于做过、较容易的题型应确保解题过程、答案准确无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应以现有的数学解题模式为依据进行探索、尝试。对于几何解题过程,须严谨、规范表述。在完成解题后,应对其检查、验证。

篇2

课题:7.5圆周角(2)

教学目的:1.掌握圆周角定理的三个推论;

2.能够运用圆周角定理及推论进行有关的证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圆周角定理的三个推论的应用

教学关键:1.同一条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哪几个;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有哪几个;

3.在三角形中是否有一边中线等于这边一半。

教学用具:两块小黑板,彩粉笔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内容:

【复习与引入】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是什么?

【讲解新课】

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图见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科书)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证明:连接BE

∠ADC=∠ABE=90°

∠C=∠E

ADC∽ABE

AB·AC=AE·AD(此题使用小黑板)

【巩固练习】

九年级数学教科书95页练习1,2,3;100页练习11,12,13。

【布置作业】

100页练习8、9、10。

【课堂小结】

掌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课后记】

一、记备课的时间安排、内容含量、板书设计是否完备

此次节课时间安排较合理,按时完成小结,习题量较大未完成,预计下一课补充完成,板书设计较好,有两名学生参与黑板演示。

二、记讲课时是否有知识性疏忽

对推论3的讲解有待增加更多的例题演示。

三、记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生提问:“推论3的导出过程能叫推理吗?”解答:可以认为是推理,因为通过两点AB作圆,第三点C在圆上,这个“圆”可以认为是在推理过程中所引的辅助线,故而用虚线给出。

四、记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

当复习提问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的推论时,学生回答不顺利,说明对此定理在辅导课时还需强化。整体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配合良好。特别是板演时,学生们特别积极主动,板演效果较好。

五、记要辅导的内容及应个别辅导的学生

1.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的推论的辅导。

2.对推论3“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互逆定理”给予强调补充。

3.辅助学生完成九年级数学教科书100页11,12题。

4.对两位学生做个别辅导。

5.对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典型错误要全班给予纠正,对个别错误要面批面改。对作业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一题多解现象要全班讲解。

六、记习题和作业中出现的好势头及常见错误、典型错误、个别错误(习题见九年级数学教科书)

1.95页3题错误:①作图出错;②连OD直接说垂直,一条辅助线增加两个条件。

2.100页10题,证题步骤繁琐。

3.100页11题因同例2类似,学生做得较好。

4.100页3题作业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证法。

七、记德育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通过次节课教学使学生学会了用辩证唯物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八、记教具与教法的使用是否恰当

本课的教具使用比较合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比较恰当,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九、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否到位

此课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比较到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十、记教学改革是否体现

在教学方面虽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但整节课仍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对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探讨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

十一、 记教学目的是否达到

本课在45分钟内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突出了教学重点,把握了教学难点,突破了教学关键。

十二、 记今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相互探讨,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对推论3的讲解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对九年级数学教科书100页8题的多种解法对以后班级授课是要及时补充讲解。

篇3

关键词:初中;代数;概念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九年级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九年级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九年级代数的第一堂课,一般不讲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初学代数给予一定的描述、指导。目的是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使其粗略了解中学数学的一些情况。如介绍:(1)数学的特点。(2)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3)初中数学学习展望。(4)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和考核等。(5)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6)动机、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九年级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

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但是,九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尚浅,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结合实例利用数轴来说明绝对值概念后,还得在练习中逐步加深认识、进行巩固。

学生在小学做习题,满足于只是进行计算。而到九年级,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大都是11至1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的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九年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小学的思维套用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相等关系。

这头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所以,小学数学第八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一要使学生掌握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并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二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九年级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进去,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

篇4

一、 “灌输式”的思维习惯难易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

1.教师授课时自身的主体情绪应该是积极乐观愉悦的。

作为九年级授课教师,教师的情绪会直接通过授课作用于学生,感染学生,如果老师因为个人生活情绪或其他种种原因授课时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学生会明显地感到情绪压抑,阻碍了有效课堂信息的输入。而当老师面带笑容,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也会感染学生快乐地接受讲课以及知识的灌输。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奔放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课堂情绪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授课应通过语言表情对“死”的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情感加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因此教师授课时应该通过语言表情对“死”的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加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准确清晰表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诙谐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让讲课变得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情感加工,使课堂变得既传情有传神,让学生觉得不仅是在听课,更像是看老师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九年级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压缩式”的课堂授课方式

1.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我国老一代数学家华罗庚曾精辟地谈到“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迹,日用之繁,数学无所不用,无处不在”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来引入数学新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发现、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切身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看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从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现代生活问题中,启迪学生寻找教材内容的数学模型,使课堂内容贴近现实生活。

2.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大众和数学家的集体智慧,数学上许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数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标志。因此,在九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适当了解数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相推动关系,适当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美学价值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对数学及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及数学结论形成过程之曲折,发展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3.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突出的而人本身不能企及的优点:一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的旋转、平移、翻折等的动态演示,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在讲解函数 的系列图像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课件,通过对参数,设置的变化,从函数的图像变化逐步得到图像的性质,通过系列图像的变化,揭示每个参数的图像功能,以及因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变化,图像又是怎样变化的。

三、教师都是“主角演员”,“导演型”教师很少

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潘际銮教育家在南昌大学成立的大会上曾说过:我们的学校要给学生以‘猎枪’,不要给学生以干粮,给学生以干粮最终学生还是要饿死,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教师应向“导演型”方向发展,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为此,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

1.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质疑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如创设质疑情境,创设纠错情境等。

篇5

现在八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这里先列举一下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篇6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作为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不是来自自身的知识水平,也不是来自学校的升学压力,而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九年级七班和十班。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尤为重要。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共有90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从前两次的练考来看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并没有自觉将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讲过的题仍然出错的学生不在少数。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中间力量相对薄弱,几乎没有中等生,中转优工作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基础很差,上课时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眼睛看着你,眉头紧锁,一提问却什么都不知道。简单的基础知识也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以上是我所了解的两个班级的现状。

二、问题解决

根据班级的现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应该先备好课。不论你对教材多么熟悉,如果哪节课不做准备的话,那么这节课肯定是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主要是研究教材的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性质,等等。要逐字逐句推敲,抓住本质属性的关键词、句,搞清其间的逻辑结构,对于这些内容应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看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使自己对所讲的教材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研究教材的系统性,就是要研究教材中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前的内容和前面教材、后面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本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系统中来分析,充分理解其在本节内容的地位、作用。

(2)确定重点、难点。

不论一节课,还是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材都有重点、难点。因为基础知识很多,不可能同样重要,有主要的、次要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确定教材的重点,主要从其应用较广,是否是本段教材的枢纽,是否是后面教材的基础等多方面着手。

确定教材的难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知识由旧到新,要用新观点、新方法来研究,而学生掌握新观点、新方法要有一个过程。例如,由具体数字到抽象文字;由常量到变量;平面到空间等过渡;(2)知识本身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如方差的定义;(3)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如算术根的定义;(4)知识内部结构复杂,而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差。如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等是教学中的难点。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教一节课,教学目标必须明确,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为这一目标的完成而努力。一切教学方法、手段都应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课后还要认真检查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4)了解学生,指导学法。

备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了解学生,课就备不好。因此在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和选配例题与习题时,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能够进行实质的、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更好。在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这一过程中,要求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有任何保留。这样才能将我们整个备课组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这样学生对题目只有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3.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地去实践。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另外,我平时上课总喜欢将一个问题或一个习题讲得非常明白,生怕学生不理解,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过程。这样当试卷灵活多变时,特别是遇到操作、找规律等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

4.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合适的坡度,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5.及时讲评作业和试卷。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业讲评是批改作业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讲评,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

试卷讲评要及时。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可使学生马上更正错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深度。

(二)学生方面

1.学会听课。

学生学得好,不是谁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得好。这说明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听讲,学生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就不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也必然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2.问题不过保质期。

给每个疑难问题注明生产日期。很简单,练习册不会的题,试卷上不会的(前提是自己要真正思考后不会)记上日期,问题要在24小时内得到解决。

当然说着简单,具体实施很困难。这就需要平时多与学生交流,经常督促让学生将解决问题作为每一天最重要的事去做。

3.正确对待错题集。

一般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多数同学都要专门写到错题本上,有些人是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写到上面,下面写上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对比性不太强,建议用下边这样的格式:

左边:试卷上自己最初的做法,右边:自己重做的最标准答案。

然后在这个题目下边写出自己做题时出错的原因,不是简单地写上粗心大意,应写:步骤是否合理,答题习惯是否得当,并且标明自己改进的方法。

4.试卷答题优化方法。

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1)先看后做,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同学便急急忙忙“偷偷”做题,加重自己的心理紧张程度,就有可能影响发挥,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应是先查看试卷,摸清“题情”。对题型和难度作总体了解,在头脑中寻找解决这部分题的知识内容。(2)先易后难,部分学生善“钻研”,先做难题,无功后返,以致该得的分没得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总分较低。

要求选择题灵活做,填空题仔细做。选择题一定坚持“小题小做”原则,采用间接、直接、特殊值代入法、排除法等各种方法,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提高解题效率。中档题认真做,高档题分解做。中档题一般学生都能做,主要缺点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以对这类题要仔细审题,减少纰漏;高档题也不过是低档题的综合与叠加,所以只要分解开了,就会变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这样去分析、解题,就能尽可能得分。

5.进行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定时定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题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答题的规范要求、关键步骤的书写等。初三学生每周要做到一大一小两次限时训练,其时也就是练考;同时每天都要保持一定量的训练,比如交送作业当堂完成;只有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考试时才能发挥出优异水平。特别对于解答题每一步要言之有理,而不能凭感觉。

以上是我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一次系统总结,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还不够成熟,有很多地方还值得商榷。在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作被管理对象和灌输知识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也是有着丰富个性和特点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项目,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法也非常多,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具体选择应用.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想象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如果离开了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将会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在九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是单纯的讲、学生单纯的听,那么学生的创新力就被抑制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图形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特点和优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创新能力.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初中生比较活泼,思维能力很强,想象力也比较丰富,并且富于幻想和猜想.猜想也是一种理解事物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猜想一般是证明或者计算的先导,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唯一的,所以真实性要通过逻辑思维和实践来验证,通过实践,确定猜想的正确与否,猜想有着极大的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与猜想,不要害怕犯错误,猜想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学生要从简单入手,根据猜想内容的数形对应关系和学习的已有知识,通过思考猜测,主观进行判断,或者将一般性的规律进行延伸.例如,图形的学习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由此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其边数的关系,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圆的学习中,有题目: A、B、C、D 4个点,其中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最多可以画出几个圆,如果四个点都在一条直线呢?学生通过猜想,再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结论,加深了学习印象,提高了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复杂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或者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拓宽思维,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感觉提出质疑,并且针对质疑勇于进行实践验证,寻求解决方法.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对于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y=ax2+bx+c,细心的学生可能会想到,a,b,c是否可以取任意值呢?当二次函数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时候,自变量x的取值有没有要求?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对授课内容及时进行总结.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创新,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突破了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模式,让学生多方面思考,从多个方面寻找正确答案,寻求正确结果,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如,一题多解,就可以达到锻炼发散思维的目的.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求解模式,学生可以探索不同的求解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各种总结,重点难点要重点总结,也要让学生每节课都要做总结,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提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教师要把机会让给学生,如,总结讨论结果,总结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总结完后,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宽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是复杂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些实际方法应用于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结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明显成效,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知识吸收时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8

八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重视不够。如: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及时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滑坡现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一、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要学会自己做。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有一部分学生天天做题,可成绩不提高,反而下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做得一团糟。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

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应付作业,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之所以建议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学生做了这件事,他们就会发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问题反复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四、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不可能学好的。“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高效课堂

“分类教学法”是不同于“分层次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类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对课件、知识点、练习等进行分类,面向全体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让学生爱上课堂,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特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阐述:

一、分类教学在于对课件的分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内容分引入、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等环节。课件的引入很关键,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或动画形式出现,既贴近于生活,又能大大培养学生的兴趣。复习内容是相对应的主要知识点,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在授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时,复习练习布置的内容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定义等内容,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达到新授课的目的。新授课内容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对课件进行分类教学。如在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可通过一副三角板入手,让分类贴近于生活。在安排练习方面,分类题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和作业要有针对性,把主要内容和经典练习进行分类,让学生对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留下良好的记忆。课件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类教学在于对知识点的分类,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点的分类更有利于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点的分类更形象、更直接,让学生更明白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在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加法内容时,将有理数加法内容进行分类,分成同时是正数,同时是负数,一正一负,互为相反数的数,和零相加的数共五类。通过分类,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授同类项这个内容时,分同类项、可以合并、和仍是单项式几种不同形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分类教学在于对练习的分类,充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节课的知识点很多,但如果重点不分,学习将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把握了重点,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对练习的分类能有效地体现重点,提高解题能力。在授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这一章时,布置练习分填空题、计算题和求值题三类。填空题主要是填一些乘法公式和知识点,计算题主要分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法、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单项式除单项式、多项式除单项式等形式,具体又全面。这一章的重难点在于求值题,所以对求值题的分类至关重要,可以分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求值题。通过对练习的分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和求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

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前提下认真备好学生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和布置练习等方面也要分类教学。在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这一节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分为直接根据文字求解析式和结合图形、一次函数的综合求解析式两种,这样做既照顾了中下层的学生,又培养了优生。通过求解析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如,在教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在应用题分类时,基础和重点的分类是增长率问题;其他类型的应用题重点是利润问题和面e问题等。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分类教学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机结合,建设幸福人生

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分类教学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备课是关键。在备课中备教材的重点去讲,备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去讲,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在课堂之外对题目进行分类,让学生加强训练和巩固,让学生爱上练习,真正爱上数学。只有对知识点恰当分类,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幸福感。

总之,“分类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一种教学手段,要运用好它,既要充分备好教材,也要充分备好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对课件、知识点和练习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与分层次教学和构建高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纪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2.张卫华.内江科技,2010.9.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教学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等发生了变革。

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呆板的、单调的,教师虽力量耗尽,也未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既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探索的良好环境,造成学生被动听讲,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本来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快乐学习世界”,一个活的世界,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以知识灌输为唯一目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以应试教育为唯一模式,将一个本应鲜活的人的世界异化为僵死的物的世界。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教室里展现,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却又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数学知识生硬灌输给学生,学生可能记住了大堆的概论,练习了大量的习题作业,但他们毕业后仍不知道数学为何物,数学有何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探索出能真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法。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运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65%。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进入课堂,给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带来极大的方便,使传统教学面临极大挑战。显然,依靠信息技术来服务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如九年级数学《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的引入,我用一组动画:转动的水车、快速旋转的风车、滚动的汽车轮胎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特有的旋转不变性,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九年级数学《投影与视图》的教学中,我大量的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应用动态的效果,展示PowerPoint动态投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图:

(二)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九年级数学《投影与视图》的教学中,我大量的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应用动态的效果,展示三视图的生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清三视图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图:

又如:《圆幂定理》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将这四个命题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在关系,即同一线段上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的积是一个定植,于是可以将这四个命题统一归纳成一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再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直线的平移,三角形的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创设悬念,诱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便于探索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连结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连结成的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发现新问题,并能够解决新问题。

当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不能完全地以现代手段代替传统教学。传统教学虽有缺陷,但传统的讲授、演示、练习等方法至今仍应提倡,某些概念、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只用三言两语就讲得清清楚楚并且带有强烈的感彩和逻辑力量,这是现代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其简单易行也是现代技术所不可企及的。再者,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和适当的讲授,再好的设备和技术也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经验表明,最成功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把传统方式和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林六十、高仕汉、李小平.《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 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新论》,中国华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