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前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也成为了一句时髦的口号。认为在课堂中,教师不要预设得太多,这样就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嫌疑。但是,我要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动态的生成?”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的基础。教学活动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细心策划。精心预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预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精彩的生成,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动态的生成”水到渠成,使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一)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三)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
既然称为“板块”,其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非线性,有弹性。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D新课导入?D新课展开?D巩固深化?D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新课展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甚掌握,也可再次铺垫;也可复习旧知蕴含在一个情境中。再如,“课堂小结”环节可放在巩固练习之后也可之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每个板块下面又可细分为“小板块”,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二、课中不拘预设,使课堂动态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对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预设与生成问题。而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把握,能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在生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妥善的处理,显而易见预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兼顾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上生成的前提。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充分准备好教学的资料,整理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提前备课,还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所以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提前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冷静的面对课堂的一切“意外”发生,从而进行妥善的处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预设与生成的转化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与计划;生成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一个整体,并非是存在矛盾的独立个体,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由于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预设,反而忽略了生成,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前的预设内容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足够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促进生成课堂的有效形成,而生成的发生与完成更是预设的体现,也就是说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转化关系,明确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促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的指南针,以此来构建高效的生成性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预设,课堂留白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而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预设”,尤其是在教学准备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梳理好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还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知识点提出的疑问等等,以便为课堂生成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的高效率数学学习。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以只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从而促进教师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数学教师就要做好留白,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用于思考,鼓励学生去自主猜想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进行验证,交流展示。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周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一名学生说:“用直尺分别测量四条边,把这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另一名学生说:“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边与宽边长度,用长×2+宽×2的和就是其周长”;此时,课堂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名学生说道:“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将其相加再×2就是周长。”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但第三名学生提出的方法更加简便,而这就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计算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并且根据课堂生成的結果,鼓励学生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公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记忆,促使教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只有教师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才能顺利完成生成,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结合进程,调整预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成的途径。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个性差异较大,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知识讲解时,学生会产生的不同意见。而正因为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无论是多么充足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教师也不能掌握课堂的一切动态变化,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的调整预设,以此来促进“意外”的生成。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其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校园导游的角色扮演活动。在家长会来临之际,为家长介绍学校的各个建筑与方向,让学生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方向感,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去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准确运用词语正确的描述行走路线。其中一名学生说道:“在学校中教学楼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国旗杆的正西方向,而操场在国旗杆的正南方向。”当学生描述后教师给予表扬与掌声鼓励,让全班学生明白介绍一个物体时需要寻找一个中心点,这名学生的中心点就是“国旗杆”。此时,又一名“导游”进行介绍,他以大门为中心点,介绍学校的图书馆在大门的东南方向,而这名学生的介绍完全在教师的意料之外,本以为会模仿前一名学生的思路去介绍其他建筑的正北、正东等方向,完全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点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名学生的思路进行方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及时调整预设,去构建出全新的生成性课堂。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能了解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方向,最终为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创造条件。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小学生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其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奇思妙想,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跟着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适当的放弃预设,为学生去创造生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有舍才有得,当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与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后,就需要果断的放弃课前预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生成开展教学,构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这样一来更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比如脸谱、蝴蝶、蜻蜓、天安门、青蛙等等。教师的预设内容是让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感知对称轴及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习兴趣,能够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将图形对折两边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但是在学生直观的欣赏图片中,一名学生却先发现每一个图片的两边部分完全相同,并且用一个长方形纸进行对折剪出一个图形,指出中间的折痕是对称轴,于是其他学生纷纷效仿,利用圆形或正方形剪纸等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此时,教师就要果断地放弃自己的教学预设,并且充分抓住这个“意外”去创新生成,从而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紧紧牢记所学的知识,形成长效、深刻的记忆,最终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82-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复杂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要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培育情感,自愿参与课堂
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多和学生交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理解学生的困难,乐于帮助学生。将微笑带入课堂,正确对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使课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大胆、真实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究新知,发现规律,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教育者,课堂教学可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学生感兴趣引发内在兴奋,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的,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转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的身上都有一道“6乘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着。出示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学生说:“一只小熊在旁边哭。”“它为什么在哭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算式,小熊在为算不出算式的结果而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师继续提问:6乘几的结果是多少呢?怎样算?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活动中,效果很好。由此可知,低年级学生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设置情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准起点,提高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获取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完全陌生的内容是较少的,对学习的内容经常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因此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课程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问题,从而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上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熟悉图形的面积问题,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图形转化的方式:切割和填补。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研究的主题,让学生试着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先通过手中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很快就发现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兴趣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实践,同时享受着学习成功的体验,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合作互动,加强参与
课内外练习设计要力求新旧结合,动静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要改变重复机械的训练,重视开放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学习活动。
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预料之外的动态生成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活力,要根据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动手操作,快乐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提出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然后给出长短不同的一些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带着这样的要求,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又给出长分别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从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高效课堂应用综合素质
1利用美术作品表现对生活的认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1]。从实际生活中能够发现许多教育的素材,由此可见,生活当中的各种现象都是教育发展的前提。美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想象性的学科,为此,教师与学生都要重视对美术学习的感受,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学习感受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美术创作,将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出来。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郊游之后,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郊游的经历与观察到的场景进行回忆,并且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郊游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回忆的场景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地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力。
2利用生活中的美术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运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美术创作才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创作才能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学需要教师全面认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主动、积极地思考,把美术创作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新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增添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图片,并且在图片的周围补充了一些丰富的语言,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还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目前情境教学的背景下,生活化美术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实施,在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种与实际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接受能力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为学生应道符合学生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生活化情境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4从生活中发现美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实际生活经验去深入解读美术课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这样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将美术实践活动按照生活形式来设计,这种方式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最佳途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交流能力[3]。为此,美术活动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实际生活性,要将生活形式进一步浓缩,使活动形式要有新颖的创意,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与此同时,活动要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要让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一些知识,也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就感,最后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总结一下实践活动的经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是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5
【案例呈现】在本校组织的一堂数学常规教学课上,我校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执教。在进行“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的回答相当踊跃。学生甲回答:“两个,若只用一个钉子钉,木条会转动。”这时学生乙补充说:“用一个钉子也可以,只要增加木条与墙面的摩擦力,木条也可以固定。”学生纷纷议论。该教师可能因为是有不少老师在听课,对这个意外的回答也不加以评判。或许是受刚才学生的“启发”,接下来又有不少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丙说:“用一个钉,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学生丁马上说:“一个也不用,全部用胶水粘住就可以了。”其他学生开始笑,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兴趣也非常高。
以上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无论你如何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教师若不掌握教学中“生成性”的特点和对策,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两个片段加上平时听课时的观察让我们看出教师对“生成性”认识至少还存在如下低效甚至无效的错误倾向:
倾向一 盲目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互动生成,想方设法促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生成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学生的生成并不都是有用的,对于学生的生成,我们何时该放大,何时该适当延时,何时该果断搁置,何时该因势利导,心中无底,体现出盲目的肯定生成。
倾向二 随意化
生成应该有预设、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的,但许多情况下却将教学预设视为可以随意更改、可有可无的临时方案。在教学中随意变更教学环节,或随意升降教学要求。无指示性的提问促进着无目标的生成,使教学变得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混乱而随意。
倾向三 泡沫化
无论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都离不开真实的、自然的课堂生态环境。但在实际的观赏课中,生成存在人为的、虚假的、雕饰的痕迹太重,看似美丽,却不实在,犹如泡沫,只能眩人眼目,而无实际意义,生成者只陶醉在虚假的美丽之中,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有效生成策略
1、以学生“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
【案例呈现】在学习数的规律时,我曾经遇到这样一道练习:在3,6,8,9,18这5个数中,哪个数与其他4个数不同?写完题目,我想,这个题目太容易了,学生的回答肯定与我的预设设相同的,答案是8。当我在写其他题目时,已经有不少人举手了,于是我叫了最早举手的学生回答。 转贴于
“这道题的答案是8。”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因为3,6,9,18都是3的倍数,而8不是,所以当然选8了。”
这个答案和我预设的一模一样,我很满意。但是这时有学生举手了。
“老师,我可以对刚才的题目谈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吗?”我选了3为答案。“
“我觉得其他4个数,它们都是合数,而3是素数。”
对啊,这不也是一种规律吗?连我都没有想到。也许是受这位学生的启发,有学生说18也可以作为答案,因为只有18是一个两位数。
学生在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的过程中,他们把枯燥的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引领。
2、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师生交互反馈”
“师生交互反馈”是伴随“有向开放”而生的一个步骤,它可以是在“有向开放”基本完成后的继续,“师生交互反馈”不仅可以激活各种新资源,而且可以初步筛选和提升已有资源的质量。
【案例呈现】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学生上“射线”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射线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老师:我们可以把太阳光或者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看作是射线。一生马上举手:那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总被东西挡住了。我认为头发是射线。这样的意外出现后,该教师巧妙的回答了一句话,让全场听课老师惊讶后又感叹。该教师说: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笔直地生长,在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这位教师用幽默的两个假设就搞定了这次教学意外的生成,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真是巧妙之举。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英语作为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已经得到了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重视。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将英语列为小学生必修课。现阶段,我国城乡所有小学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新课改以来,小学英语教育发展与挑战并存,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累累的硕果。
一、改变教学模式,重视兴趣培养
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小学英语教学更多的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把知识点尤其是考试时要考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于学生英语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就是在学习书面英语,让学生把对英语的学习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背诵,造成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较低。教师在课堂的英语教学中以讲授为主,教学主要模式是模仿和跟读,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的英语教育来说,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和态度对于学生之后的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期间正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产生影响甚至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这个阶段中,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目地地按照教学计划,以教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习惯为主要目地,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小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有一定交流能力,并为之后的英语学习做好铺垫。
二、开放英语教学,引进生活经验
针对英语学习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说读写,难以培养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应用能力的情况,联系生活,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和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小学生受到年龄的影响,心智并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更加注重感官感受,易于接受多样的情景活动。合理运用多媒体等各种形式,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运用动画、图片等直观形象,营造一个形象的氛围,全方位地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来吸引注意力和兴趣,能够有效解决平时课堂当中学生因为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仅仅表面上参与教学,实际上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美国教育学家比特科勒涅斯说过:“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堂的范围。”在对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让英语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的抗拒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使用表演的方式,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课文中的情景表演出来,每个孩子都有表演和展示的欲望,在平日的教学当中多组织一些演讲、朗诵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通过这些表演式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将教材中的课文和对话让学生使用丰富、有趣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能够通过表演过程,来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这样不但能够督促学生对于课文的背诵和理解,还能培养出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 原因 应对策略
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混乱,课堂教学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多年来,部分中职学校的定位模糊不清,出现了两种偏离中职教育本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种是中职学校走普高发展的路子,另一种是中职学校实行两条腿走路,用升学和就业两个方面来拉动学校的发展。其实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本位的就业教育,有了这种理念,才能真正地解决中职学校的诸多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的教师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我把这些原因总结为两点:一是中职学校大都是在普通学校的基础上改制而来,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二是由于中职学校多年来发展缓慢,对优秀教师缺乏吸引力。这两种原因导致了中职学校的师资一缺二弱。
3、中职学校的分层教学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因材施教的基础。无门槛入学,使得中职学生之间的文化课参差不齐,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外,受到学生所选专业的限制,很难把基础相当的中职学生分到同一个班内上课,也就很难因材施教。在这种文化基础悬殊较大的学生群体面前,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忽视了基础差的学生;二是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忽视了基础好的学生。这都会影响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4、中职学校的实训设施滞后,课堂教学缺乏技能培训的条件。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职学校才能做到真办职教、办真职教。
二、中职学校课堂问题的应对策略
1、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解决思想问题。事实证明,中职学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职教育存在的基础,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形成政策导向,具体学校要贯彻落实,中职教师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其他课堂教学问题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解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师资问题。中职学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培训提高原有教师。中职学校要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于文化课教师要让他们懂得中职学校文化课有两种功能:文化课既要为专业课服务,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对于因专业设置而淘汰的专业相关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自学和外出培训的形式,改学新专业,以适应学校设置的新专业课程;对于学校常设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师,他们在实践中提高的同时,学校要定期让他们外出到相关企业锻炼,或让他们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以便他们及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
二是增添补充新教师。
三是联系短缺外聘教师。由于专业的变换,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可能时时都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这些短缺的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外聘的形式来解决。为了能及时聘任到所需要的专业课教师,中职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各专业外聘教师的档案,经常与他们联系,以便获取各个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开办新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便及时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实训问题。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第二步是在地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各个方面步入正规,有了造血功能的时候,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以学校自身筹资为主,以便满足学校教学的更高要求。通过两步的循环投入,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就会得到不断改善,中职学校的整体工作就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4、实行分层教学,解决差异问题。解决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问题,就不得不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就不得不考虑分层教学问题,。只有分层教学,中职学校才能因材施教;只有分层教学,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
5、扩大与企业的联系,解决就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要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对学生本人负责的高度,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做好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做好学生就业前的辅导,做好学生的就业安置,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等工作,这才是完整的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参与;教育
在素质教育阶段,我们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学生有效性的参与就是其主要的衡量因素。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对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进行了有效的说明,他认为:“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参与,与教师积极互动,那么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保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条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参与不仅仅包括外部的互动性,还包括师生情感的交流,包括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愿意倾听学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批评,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令学生折服,从而形成学生愿意与之交流、与之互动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乐于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二、巧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程学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应该表现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良好互动。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去,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应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参与提供重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境法有故事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等,但不论是创设哪种情境,教师都应该保证该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层次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对课堂的参与过程中主动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除了教授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但这种参与缺乏有效性、关联性与秩序性,一堂数学课往往是以七嘴八舌、毫无成效而终结。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教授学生参与方法。教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点拨,在学生思维遇到瓶颈的时候进行启发,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偏离课程、缺乏秩序时要学会适当控制和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进行数学的探索,掌握正确方法,学会参与,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结合学生特点,不断研究,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并学会参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互动环境;语言情景;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97-02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语言互动环境,应注意以下方面
1.1教学语言丰富,富有感染力。激昂慷慨的语言伴随着智慧的火花,可以打动学生。 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亲切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有效调节学生情感、调控课堂气氛,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情知交融、思维活跃的学习氛围。因此,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有效互动的前提,是英语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1.2让学生学会提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学会提问, 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当学生要求提问时,要给予鼓励;学生提问过程中,要虚心聆听;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时,要热情地赞扬,不断增强他们提问的信心。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例如,在预习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不懂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也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提问,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提问,当一次"小老师",不断增强提问的胆识和勇气。这样,学生逐渐就能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出问题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3运用准确多样的评价语言,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恰当的评价语言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稳定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 并及时给予肯定。 以下几例就是在不同情景下的课堂评价语:I am proud of you! You are a very creative boy. Your questions are very valuable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即使要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要注意声音的大小、语气和声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居里夫人说过:"人要有信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2.挖掘教学资源,营造丰富的语言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生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知识整合,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中的互动与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2.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轻松 、高效的语言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必须要重视语言环境的作用。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我利用CAI课件多媒体功能,有声有色地展示特定情景,将有关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将课本内容融于特定情景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的各项活动。此外,我经常在课堂上利用网络播放"趣味英语""VOA"等内容,让学生观看直观的画面,练习听力和口语,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听力环境。 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有效地丰富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英语的语言规律,为英语的阅读理解、书面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时我还播放一些英语原声卡通片给学生看,如《海龟历险记》《汽车总动员》等,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寓教于乐。
2.2创设角色,体会情景。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以表达意义为核心的真实运用英语的机会和情景是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话剧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角色,让学生体会情景,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交流,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小组合作整合成short play。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到了实践语言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人教课标版Book 2 Unit 2的第二篇文章The Story of Atlanta 后 ,我让学生演绎后续故事。 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展示小组成果,有的组以话剧形式,有的组是独白……学生丰富的想象,离奇的结局,流利的口语表达,甚至夹杂着汉语的表演,都引来"观众"的爆笑。我认为学生体会了情景,尝试了角色,收获了快乐,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英语课。
3.精心选择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有可能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是远离学生生活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在不同课型中运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例如,在阅读课的师生互动中可采用"自读感知、研读探究、扩读拓展"三个环节;试卷讲评课可做如下设计:公布答案,学生自我订正-小组讨论,解决多数问题-大组研讨-教师释疑-巩固练习。教师在互动中要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概括与总结,形成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来自学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解决问题,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4.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和学生两者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束缚,才能有效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使发生们发自肺腑的自主学习、努力创新,才能让每节英语课都变成学生期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莉娜. 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策略浅谈[J]. 学周刊,2013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有效策略;中学数学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可以形象地形容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不仅会接受知识,更要做知识的主人,即“学会学习”,在课堂上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创造条件,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探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欲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就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准备策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充足的教学准备,“备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备课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其同样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既然倡导学生参与教学,就意味着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自然离不开对备课环节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前的备课准备环节,目的是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前就有所准备,使学生对于参与课堂教学做到“有备而来”.
1.吸纳学生,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备课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终归宿;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就将学生吸纳进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课堂上所能实现的最佳目标,有助于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符甚至相背离的问题.备课环节中学生的参与,能够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做到尊重学生参与需求、符合学习需求.
2.结合学案,为学生参与做充足准备
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案成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工具,学案是相对教案概念提出,所谓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方案,而学案则是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使用的方案.整个学案的制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学案中学生“参与”特点,无疑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案”为工具,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指导策略”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是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效果较好.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的成语,我们也知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俗语;而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正是起着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开头”作用.为了达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语,实属必要.一个好的导入语,能够成功引发学生关注,能够成功打开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之门.
2.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问题”有着引发人类思考的作用,吸引着人们去解决、去参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艺术,也集中体现在恰当问题的提出和巧妙引导学生回答.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能发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作用,也能为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深入钻研、思考“何时问、问什么、怎样问”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
3.讲究教学形式,奠定学生参与基础
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参与”的需要,有必要采用学生参与特点浓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上做到“灵活多变”;利用这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勤动脑、乐动口,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资料、推演公理、开展证明.如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判别式法及数形结合法分别对直线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讨过程中获取知识.
4.重视学法指导,保证学生全程参与
世界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生来就有的,其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即使学生已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并不意味着“成功”,有可能因为学习方法、参与方式的不恰当而中途失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有所指导,保证学生全程参与,获得成功.
5.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认知冲突”与“问题”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只不过问题是“外在”的,而“认知冲突”则潜藏于人脑思维内部.学生能否全程参与教学,会不会发生“中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认知冲突”,连续的“认知冲突”能引导学生连续的“参与”.为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连续性,科学把握“冲突”是关键,要求教师要会“设置冲突”,及时组织学生点评和讨论,不仅对解决问题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和方法,也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证明,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设置“冲突”,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科学概念的矛盾处设置“冲突”比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