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篇1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 科研 高校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着管理体制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不足等问题,从理念和运行形式上都需要改进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从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化,促进“全员参与”的团队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水平。

1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体制下,面临着科技发展、顾客压力、管理创新、科技竞争等问题,高校急需进行管理上的变革,建立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1 改变科研管理方式,完善科研管理环境

高校科研管理在项目管理上,通常采用目标管理,在整个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关心的重点是结果而不是任务的执行过程。面对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鉴定结项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高校科技管理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人为因素决定过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较难控制[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有序、正规的科研管理环境,能够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1.2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保证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而高校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失误,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科研产出成果的质量,特别是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其完善程度[2]。

1.3 满足顾客要求,挖掘潜在客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输入和输出端均与企业走入了共同的市场,这为高校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3]。高校取得了和企业平等推广科技成果的机会,但是需要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要和企业一样为满足顾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特别是在在承担军工项目上,表现尤其明显。

同时,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上,能够实现与产业界的良性对接,使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适应社会需求。良好的科研资质,稳固的社会信誉,将使得更多的企业顾客能够将资金投入到高校科研中来。

2 深刻理解质量管理原则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工作普遍采用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精髓就是8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民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以及与供应方互利的关系。建立并有效运行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则。

2.1 强化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和关注焦点

组织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把关注焦点放在顾客,特别是不满意的顾客身上,组织的目标应定位于不断提高本组织在顾客心目中和在市场上的地位。高校所面对的“顾客”简单地概括,就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以及科研成果的直接生产客户。

*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JA09057S)。

高校“顾客”对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信任和满意度是建立在科研成果质量的基础上的,顾客满意度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能否得到认可,因此高校展开的所有科研工作都应该以顾客的需求为主,增进顾客满意度也成为了构建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目标和焦点。

2.2 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重视是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学校各级领导要解决好观念上的问题,思想上要重视质量管理,重视并参与质量战略与规划,在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中坚决杜绝和避免管理者缺位,造成质量管理的“有名无实”。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群众行为,其内容必须被全体成员周知并熟悉,高校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并在全校范围广泛宣传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质量方针和目标,使体系内的人员了解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体系外的人员了解体系的大致功能和作用,并给予大力支持。

2.3 强调过程方法以及过程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按照PDCA(戴明循环)闭环管理模式加强对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即科研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全方位管理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无时无刻、无所不在体现质量管理,在科研、生产、后勤工作等方面具体体现。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规划、合同制定、项目论证、采购、成果整装、归档报奖以及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相关过程。

质量记录是科研过程控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求质量记录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客观)性、系统性,在记录过程中要做到“想做的事要写出来,写出来的要做到,做到的事要有记录”。对科研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有效控制是科研成果质量满足顾客要求的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同时,对质量记录进行系统地分析,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质量记录要点,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又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健康、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2.4 自我完善机制与持续改进

科研质量改进活动是针对影响科研过程、科研体系和科研产品的一系列因素而进行的改进活动[4],其目标在于增强科研服务对象和科研相关方的满意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科研产品的质量,使其更符合对科研产品本身的要求。

科研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坚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持续改进”的要求。只要体系持续改进就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就能说明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有效的,当然,这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和实践的验证的。

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

参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PDCA),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原则,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设计阶段,即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贯彻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组织各类培训,领导动员,统一认识,拟定计划,分工落实。要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根据科研组织的实际情况、科研产品的特点、预期的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表达科研质量追求和承诺;确定实现科研质量目标必须的过程、明确责任部门和相关负责人以及其职责、确定实现目标必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信息等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阶段,即执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遵循“最简单、最易懂”的原则,结合科研机构内的质量职能分配进行。按所选择的质量体系要素,逐个开展各项质量活动,将质量职能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第三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阶段,即检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是考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最后一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阶段,即处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验证和确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内部审核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自我诊断和评价,管理评审则是侧重诊断体系的现状是否适应体系方针的要求、方针、目标贯彻落实情况。

4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学者提出,目前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的是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因此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暴露出自身的很多不适应之处,例如:高校学科众多,承担科研任务的范围广泛,科研布局比较分散,试制的产品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相对于企业单一而集中的科研生产任务而言,其难度会成倍增加;科研队伍流动性较大,产生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差、培训工作量大等成为影响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一系列不利因素。

因此,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4.1 参照企业标准,而非“生搬硬套”

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质量管理的复杂性,首先,科研成果是知识性产品,它的质量特征具有隐含性;其次,科研工作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科研质量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可控制性相对较低;第三,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科研管理部门只能对确定性的工作和因素实行过程质量控制;第四,科研成果质量评价需要根据其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新颖性及其科学、技术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来衡量,比一般产品质量评价更为复杂。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科研管理质量体系的建立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做法。

4.2 强化科研质量管理意识,全员参与并广泛宣传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质量管理工作,在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化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质量方针和目标,使他们能够置身于质量管理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投身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力争通过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真正运作起来。

4.3 坚持预防为主的科研过程管理

我国大多数高校引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时间并不长,有些高校还没有涉及到,在科研管理中习惯依赖检验成果,然而好的产品质量依赖于产品生产过程的高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加强科研活动过程中指挥、控制、组织、协调等系列活动的有效管理,创造出好的科研项目管理质量,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质量体系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主动适应质量管理要求。

5 结束语

高校通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对科研管理过程起到推动和控制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科研项目的质量信誉,取得科研“顾客”的信任,提高重大工程类和军工项目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运行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应该引起重视,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根据工作实际和保证满足“顾客满意、过程管理、持续改进”三大要素的要求,对体系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文件等进行不断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科研工作才能运行在一个平稳、可控的状态下,真正实现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玉索.科研过程质量管理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5(3):113-115.

[2] 廖政权.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5):115-118.

[3] 董成文.浅析创新体制下高校引入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127-129.

篇2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这些问题逐渐呈现出互相浸透影响、愈发密切相关的发展态势。

(一)学生层面上。一方面,学生态度不够认真,论文写作投入不深。就当前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没有高度重视或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1]。由此而出现的现象有:对待学校的论文写作规定及指导教师的论文修改意见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写作和基本不作修改;东拼西凑,不论出处不看来源,在网上搜罗出相关文字内容就直接拼凑成文;平时基本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更有甚者,从头到尾都避开指导教师的多方联系,只在最后答辩的前夕才和指导教师碰面;较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并不留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寻找就业工作岗位或实习岗位,重心并没有放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辩之前返校突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牢,科研素养不够。部分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反倒是将较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学习惯性地逃课、旷课,到了期末考试时期就突击复习,认为所学课程只要达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别于高中时期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学中的学习更需要本科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性、积极拓宽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专业探索和寻求教师帮助,才能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正是本科期间不甚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不够深化的科研素养,造成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格式错误、专业术语不对、论文研究面宽而泛等等基本性问题,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如何,是与教师的指导程度密不可分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其中,论文指导教师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第一,教师指导的毕业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较多的高校中,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即使再勤奋再负责的老师,在精力和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对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进行精心的指导。造成这种毕业论文超负荷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院系里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毕业时每位教师必须指导较多甚至严重超负荷的学生论文;二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争着抢着要带更多的毕业学生,但实际上确定下来后,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指导。第二,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尤其是科研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评定都是依据其申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的,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身也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有的甚至将其看重于教学任务之上。于是,面对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部分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体指导。第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现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数教师中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即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够写出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简单指导一下,能够马马虎虎通过答辩就行。“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与修改”[2]。如此等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学生甚至更加觉得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事情,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辩时指导教师最终都会帮忙通过的。

(三)学校层面上。本科学生在毕业阶段一般都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最终答辩,二是外出毕业实习解决自身就业。本来这两件大事都是与学生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环节,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学生很难在外出实习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迫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压力,部分学校会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开绿灯,有的甚至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自己所带毕业生的就业催促工作,导致上至指导教师下至学生自己都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解决就业更加重要,毕业论文只要不是太差,学校一般都会让通过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基本上,高校都会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或细则,用以对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小到格式字体、大到版权原创的各方面约束。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自身又对这些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或细则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至于当学生毕业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准确地界定是指导教师没有悉心指导,还是学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导致的本科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甚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会出现师生互相推诿责任的负面情况。

二、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

(一)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其科研素质。目前来说,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要求,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写作和修改毕业论文。同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应当就这些过程增设研究与写作课程或专题讲座以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3],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科研素质,逐渐培养其科学正确的研究习惯。

(二)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其指导精力。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从制度规范上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等,不断督促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控制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数、减轻教师平时的科研压力、改革教学任务量等方式,合理分配教师的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三)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上,高校应该从创新自身的培养模式开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这个安排要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个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渗透于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学校应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真正明确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与权利,让相关的规定或细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高校来说,“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阅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最初科研工作的尝试”。同时,也是对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所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疏忽不得。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不断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贡献力量。

作者:刘语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8

篇3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细节管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010年开始我院护理部强化细节管理,从细微处入手,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确保病人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收到了一定成效。

1.实施方法

1.1 细节管理实施方法

1.1.1 强化细节管理理念,强调质量源于细节意识

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邀请律师进行法律知识与防范医疗纠纷案例讲座,组织参观学习省内、外医院细节管理经验;其次,回顾我院近几年各类医疗差错和纠纷,要求各科室对事件中存在细节管理的缺陷进行讨论分析,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关注细节、重视细节,把细节管理实施于护理工作中。

1.1.2 制定护理细节管理机制,完善护理工作考核标准

参照管理年活动的标准要求,结合我院专科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宣教,表格书写、满意度调查表等。制订住院精神病人出走、冲动、自杀、老年病人摔倒、癫痫、癔症发作等应急预案。护理部将各种标准和流程统一编号装订成册下发到各病区,各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领会和掌握,并作为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和护理质量检查依据。

1.1.3 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监控体系作用,把细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科室护士长根据新的质量标准,针对科室特点每月有计划每周有重点自查,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互查,保证了不定期加强对现场的督导,密切关注护理人员是否按照标准、流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四看、七查。四看:看体温单、看医嘱单、看评估单和护理记录、看重点病人病情和护理措施;七查:查新病人入院处理、危险物品是否处置、查无抽搐治疗病人治疗前准备是否完善、查危重或老痴呆病人是否按时翻身,床单位是否平整、有无压疮、查三防病人(有自杀、冲动、出走倾向),评估和动态观察记录是否与实际相符;查易跌倒老年病人管理是否到位、查各种管道管理安置以及通畅情况、查各种流程是否执行到位了。对易出差错的时间、环节、部门和人进行环节控制;护理质控小组把收集的科室存在的缺陷每月以书面的形式反馈,并作为对科室考核的依据;每季度在护士长会议上将进行分析和点评,并提出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科室将季度整改情况反馈给护理部,护理部对整改情况进行抽查,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1.1.4 重视细节服务,提供人文关怀,提高病人满意度

通过对出院病人的调查、病区每月召开病人家属座谈会、护理部每季度满意度调查和病人家属的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把人性化护理作为护理管理重要内容。制定了护理服务规范内容,如病人入出院接待、护理操作、保护性约束、家属探望、电话礼仪等。如病人入院时护士主动迎接,热情介绍,详细解答;晨间有问候声,操作有解释声,无抽搐治疗术前有鼓励声,术后有询问安慰声;完善对门诊病人有接诊和护送等;强化护理人员语言和行为的规范以及心理护理技巧的应用,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组织护士长层层抓落实,把人性化护理内容和质量标准密切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

1.2评价方法

比较2009年1月~2011年1月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情况和护理质量、病历质量、病人满意度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细节管理实施后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病人满意度比实施前分别高出3.30%、3.90%、4.35%、4.20%。

3.讨论

3.1 重点培训,全员个案缺陷分析,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强化细节管理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意外的发生率由病人总数的3.25%下降到1.33%。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一方面是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对风险事件缺乏预见性,老年病区以跌倒骨折为突出问题。由于大多数老年病人存在骨质疏松,而精神药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在病情变化或药量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跌倒。另外,对护工缺乏指导,护工在搬动病人或洗澡等过程中未掌握操作技能;精神科病区以冲动、出走、烫伤等安全管理和发错药为主要问题,护士在预防和处理病人冲动时接触技巧还存在不足,冲动或猜疑病人行为紊乱未能及时控制,防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责任心不强,发错药情况主要存在3年以下护士,结果表明,通过要求科室每月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结果报护理部,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及全体护士进行缺陷分析,对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能力是有效的。

3.2 加强各节点督察,做好护理质量的控制

护理管理部门不仅要对护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出控制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场督查,了解每一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一方面是对科室护士长管理和护理质量的量化考核,作为科室奖金分配的客观依据,也能从中发现护士长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细节管理,使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较实施前高出3.3%~4.2%。

篇4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对儿童功能性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将94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适贝高儿宝颗粒)和对照组(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疗程4w,观察两组患儿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厌食症状改善速度、体重增加情况的临床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58%,优于对照组54.35%,P<0.01;在厌食症状改善速度及体重增加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红霉素;适贝高儿宝颗粒;儿童;功能性厌食症;疗效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unites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treat the child apositia to attach 48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Huang Xiaodong Zeng Fusheng

【Abstract】Goal: Observes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to unite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the child functionality apositia's curative effect. Method: Divides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stochastically 94 example apositia baby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 suitabl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and the control group (multi-enzyme piece + compound Vitamin B), treatment course 4w, after observing two group of babies treat 4w,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ituation, to loss of appetite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peed, weight gain change of situation clinical. Finally: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reaches 89.58%, surpasses control group 54.35%, P<0.01;Is lossing of appetite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peed and the weight gain aspect, the treatment group also obviously surpasses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unites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have the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the child apositia,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Erythromycin, suitable Bei Gaoer valuable pellet, child, functionality apositia, curative effect 儿童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小儿健康发育。我们在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治疗48例儿童厌食症,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年龄3~12岁,男女不限,主要临床表现为每日进食量少,时有出现不思饮食,部分患儿伴腹痛、嗳气、呕吐,但精神状态好,活动正常,仅体型消瘦。全部病例均排除胃肠器质性病变及肝炎和胆道疾病所引起的食欲低下。

1.2一般资料:列入观察的全部病例来自儿科门诊,共94例。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平均(5.86±2.99)岁,平均体重(13.46±6.51)kg,发病时间平均5.6个月;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平均(5.24±2.92)岁,发病时间平均5.4个月。,平均体重(14.12±5.63)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红霉素片15mg/kg•d,每日分3次口服;同时予适贝高儿宝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6岁每次半袋,每日3次;6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多酶片及复合维生素B各1~2片,每日3次。

以上治疗方法4w为1个疗程,并于用药后每1w各记录1次食欲改善情况,疗程结束后再次测量体重并记录。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 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①显效:厌食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强,主动要求进食;②有效:厌食症状有所改善,食欲好转,食量增加;③无效:治疗前后厌食症状无改善。见表1

1.4.2厌食症状改善速度比较:①显效:治疗1w内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治疗2w内厌食症状改善;③无效:治疗2w以上症状无改善。见表2

1.4.32组体重增加情况:①明显增加:治疗1m后体重增加>500g;②有所增加:治疗1m后体重增加在100g~500g间;③增加不明显:治疗1m后体重增加<100g或不增加,见表3。

表1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组别 显效 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3013589.58对照组10152154.35表2厌食症状改善速度比较(例)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21225对照组52021表3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比较(例)

组别明显增加 有所增加增加不明显 治疗组 19218对照组6 1525 2结果

2.1 治疗4w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89.58%,而对照组仅为54.3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 14.57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治疗1w后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21例(43.75%),而对照组仅有5例(10.8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14.57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厌食症状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治疗4w后治疗组体重增加>100g者有40例(83.33%),而对照组仅有21例(45.6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14.64P<0.01,说明治疗组经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儿童厌食症大多数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属功能性厌食。厌食儿童存在胃动过缓,胃电活动主频缺乏规律、节率紊乱[1],同时由于厌食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活力减弱,使厌食症常难以纠治。近年研究表明小剂量红霉素可诱发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相,对胃肠道产生早熟的移动复合波,且无刺激胃分泌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功能性排空障碍[2]。小剂量红霉素用于治疗儿童厌食症,可使治疗后胃体蠕动率增快,其疗效不逊于价格昂贵的新型胃肠动力药[3],值得推广应用。

中医认为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小儿厌食,必须从调理脾胃着手。适贝高儿宝颗粒由太子参、北沙参、茯苓、山药、白芍(炒)、葛根(煨)、山楂(炒)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生津开胃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促进胃液分泌,使胃酸及胃蛋白酶活力增强的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根本上改善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

通过3个指标的对照观察,我们认为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患儿食欲改善的同时,还应指导家长帮助患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给予均衡合理的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一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郝理华,张理青,李芬,等,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13(3):160

篇5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其主要内容为关注顾客,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和全员参与。它要求企业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强调调动整个整个组织来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要树立不断改进的思想,质量是可以永远被提升和改善的,力图使产品比预期更为完善。此外还强调管理过程的重要性,把一切工作和活动视为一个过程,认为产品生产的每一个流程都必须实施监管,倡导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质量、招生和经费问题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问题,美、英等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全面质量管理开始被普遍地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其引入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强调管理过程的重要性,关注流程,对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并坚持不断改进的思想,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大有裨益。此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为关注的是顾客,全面质量管理把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其最终目标,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的控制和持续改进,从而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高校的顾客主要是学生、家长、社会,其中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内部顾客。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改变过去学校不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应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目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主要有:“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船员学院、舟山航海学校、国际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山西国际商贸学院等。”这些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并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取得了成效,但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着全员质量意识浅薄、参与度不够、生搬硬套等问题。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深入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个。

(一)开展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人是高校成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想要在高等教育中深入贯彻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质量管理,需要得到全体教员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对全体教职工开展全面的质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质量教育,教职工可了解并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认识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可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结合自身实际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高等教育,在看到高等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同点的同时,更应重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适用于生产企业中的一些内容、标准是不能完全照搬到高等教育中的。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校的自身实际,将全面质量管理加以修整、改变,使之切合高校的特点,而不能生搬硬套,不考虑实际情况。

篇6

目前,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成功运用的经验,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教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探索。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学生属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我国在产业划分中,把教育服务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第三产业的范畴,使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从这个定位来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服务”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组织”就包括从事高等教育服务的高等院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有12个特点,“标准”中的这些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力保证。

篇7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探索

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内部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一方面,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如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功能逐步提升、教学科研活动日趋频繁、队伍人员组成结构日渐合理与完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1,2];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实验室具有财产集中、技术密集、仪器设备数量多且贵重不一、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等特点[1],加上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矛盾突出,以及管理制度不配套和管理理念不匹配等所引起的实验室开放力度与资源共享率偏低、仪器设备管理较混乱与使用率低等诸多管理问题也随之产生[3]。因此,如何使实验室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和更合理地推进实验室改革,已成为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强调质量第一、顾客导向、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系统管理、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形式[4,5];在历经质量检验阶段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理论完善及多年的企业实践发展后,已成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一致性特征的多功能、科学、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方法,并且该质量管理方法已逐渐被国内外高校的各级管理人员所接受和付诸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6-8]。在此新形势下,笔者结合我校实验室管理采用“主管院长—资产管理处/系实验示范中心—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的现状,特别是我系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实情,探讨将TQM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可行性。

一、顾客导向,以人为本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TQM和ISO9000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顾客”主要指作为直接顾客的学生、教师和间接顾客的社会用人单位,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直接目标就是服务于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主体的教学科研活动。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应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将“一切从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一切以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和就业为导向”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适时了解学生在专业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与急切需要,安排并开展合理的实验教学,适时了解教师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更合理地建设实验室,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TQM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这个因素放在组织活动中的首位,不断发现人的价值和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自觉参与实验室管理。

二、三全管理,系统集成

管理的系统方法是系统论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是指按照某种方式或规律将各种过程有效地组合成一个系统并加以管理,使之能协调运行[10]。实验室管理如同现代企业管理一样,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在管理工作中须贯彻TQM所倡导的“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三全管理理念。

1.全员参与,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而人又是一切组织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具活力的因素。实验室管理的“全员参与”即指实验教学中的主客体(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学生等)在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发展中来。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所有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科与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乃至在服务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应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诉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就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来说,主管领导、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实验队伍组成与结构、与实验室管理有归属或从属关系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状态等都是影响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因素;而实验室领导是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工作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实验室领导对“领导作用”原则有着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具备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且做任何一项决策都要在意识中与质量联系起来,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质量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才能解决好实验室传统的、个人的、经验管理与现代的、全面的、科学管理之间的矛盾[11]。

2.全面管理。实验室管理是对人(人员管理)、财(实验经费)、物(仪器设备)、任务(实验教学)、信息等诸多要素的管理,是一种范围广、对象多、任务重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就我系目前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形式来说,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人事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交叉管理的情形,从而导致实验室的“过度管理”。因此针对这种管理现状与实情,为更好地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验室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笔者认为我校的实验室管理必须建立由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质量策划、质量成本、质量改进、质量文化和质量审核等组成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立实验室管理质量评价的近期与长期目标,提出具体有效的实施和改进措施,降低管理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3.全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产品的质量,还要管理过程质量、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来保证过程质量,从而保证产品质量[12]。“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一组特性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通常是指过程,而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是TQM的基本质量观之一。实验室管理的每项工作都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因此,树立“管理质量形成于管理过程”的观念对提高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实验室管理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目标,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强化过程控制,才能使管理活动更标准化、制度化、简单化,才能真正提高管理质量,确保有效运转。

篇8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新形势;高校

一、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

1.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主力军,其人员素质水平对科研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当前,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有很多都是本科水平,这对他们科研的管理形成了很大的限制。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还应熟悉科研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综合能力不高,对如何提高科研投资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及科研管理手段创新等存在明显不足。2.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科研管理理念落后,常采取被动管理,即科研管理人员为辅,没有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其次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的多是简单的量化标准,没有真正提高科研质量。最后是科研运行机制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捕捉实时的科研信息,同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所遇到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创新体制、创新国家、创新人才教育等逐步提上重要议程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创新有助于提高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有助于增强学术敏感性,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需要人才的创新,而科研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创新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就业率。最后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科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

1.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高校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预期性、超前性、导向性和奖励性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政策的约束性转化为促进力。改革传统的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的积极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他们的创新观念,使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成为高校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2.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具有创新优势、人力优势、技术成果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投资效益。搞科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体现出高校本身的优势吸引更多投资是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增加学校科研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改善自身的科研管理运作体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运行机制,从而完善运行体制,实现科研管理的最优化,取得科研方面的业绩,将有利于未来的资金项目申请。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保证科研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引进不同学科的高级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是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如进行网络培训、信息管理培训等,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科研管理人员虽然不是从事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但其面对的工作与科研密不可分,尤其涉及项目的申请和结题,因此,需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化水平,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提供有力的后盾保障。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管理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本文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包括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以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等,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盛媛.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5(14):134-135.

篇9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思想保障 学科知识心理学改造 教学督导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以“自律”换取“自主和自由”,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消解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批评。在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关注和研究则始于2000年之后,特别是高校评估以来,基于传统的一维单向的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监控”所导致的教学质量隐性滑坡而提出的,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化。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本质

教学质量保障,广义上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学校内外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学校内部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包括学校层面的办学定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办学条件和绩效等;专业层面的人才规格和社会定位;课堂层面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质;学生层面的基础与动力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有学者总结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七大特点。第一,它承认和尊重多元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认为高等学校应基于自己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管理。第二,它坚持协商交流,强调形成质量共识,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体现现代评价思想。第三,从以往更多关注质量结果到更加重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措施转到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第四,从坚持高校自我价值导向到关注利益关系人的发展。第五,从过分推崇“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到对外部进行质量承诺。第六,它全面引进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第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重视已有管理制度的优化组合,明确质量责任。

因此,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在众多的条件性保障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学质量观的保障,即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没有科学的教学质量功能和思想体系,教学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保障,会造成教师的压抑、愤怒,产生隐性抵制。

二、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及其以下政府部门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据浙江师范大学学者刘尧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全国2089所普通高校中,有1978所为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一般而言,部、委属大学往往以精英化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定位,而对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因此,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与之相应,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管理层面,要树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观

相对于部、委属大学而言,地方院校一般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隶属于地方管辖,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二是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经费、学术大师;三是培养的人才直接进入社会生产一线,接受功利性、实效性很强的市场检验;四是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这些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定位、有自己的人才需求市场和“客户”、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如果一味向综合大学学习、模仿和复制,永远处于末流。基于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学校管理层面应当围绕应用、服务和就业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质量标准,依次来评价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向综合大学看齐。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者的平等观和诊断观

沿用传统的工业产品质量保障的理念,教学质量保障就是控制与监督,就是对教学结果的评判与鉴别,是类似于“监工”身份的领导和督导的检查、听课、评估、调查等,存在着“重实践应用,轻理论探讨;重监控评价,轻条件保障;重定量指标,轻定性分析;重行政干预,轻学术批判”等弊端,导致教师与督导和领导的严重对立。其结果是,教师表面上按时上下课、足量辅导,但与学校确立的质量观却格格不入,质量监控成为摆设。因此,教学质量监控者的角色定位、监控的目标、监控的环节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质量监控观要求监控者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科学的教学价值目标,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深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诊断教学中的问题,持续地指导教学、改进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以拥有行政权力管理者对教师指手画脚。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者的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三)教师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毫无疑问,教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是教师教学行动的基础。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对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的实践背景等,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其中,教师所拥有知识的质和量,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知识、如何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知识是客观的、确定不移的、外在的、面向过去的、静止的书面文字,因此,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知识不是科学家的学科知识,必须加以心理学化改造,对学生而言,知识是与学生个体的活动和经验融为一体的,是不断改造、不断变化、指向未来的、促进人的发展和改造社会的工具,是不可传递的。因此,教师必须以心理学为依据,加工、改造设计知识,才能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不是单纯的“是什么”知识,而由三部分组成,即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如何做)、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为什么)。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及实践性知识(课堂管理和控制)。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教师的学科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不再呈现相关性。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则最终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是在学生充分主动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和态度的过程。因此,教学重在活动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的多寡,重在能力和态度的形成,而不是考试成绩。

据此,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将知识心理学化,能否有恰当的设计、科学的施教,从而形成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地方院校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发展观、人才观等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思想保障,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

三、构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思想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管理者要构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校园质量文化

地方高校管理者,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者。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校领导在教学质量观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当用政治家的远见和教育家的睿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质量规格,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质量文化。质量文化主要包括理论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

所谓理论文化,就是学校把研究科学的质量观、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未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等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大计的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并常态化。因此,地方高校的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如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所等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毫无疑问,地方高校要强化这些研究机构的校本研究职能,成为校领导质量管理的思想库,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不是论文与专著的数量和层次,而是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此外,各院系、各专业、各教研室(研究室)等也应当积极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质量观。全校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观研究体系,上下互动,上下贯通。

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将基于校本研究的质量管理理论转化为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由隐形的理论形态向显性的管理行为形态转化。这些制度包括学校的所有管理制度,诸如学校规划设计、机构设置、干部考核、培养计划、学籍管理、科研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等。衡量这些制度的标准应当符合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渗透校本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

所谓管理文化,就是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者,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物质形态。管理者是否以“诊断者”“研究者”“协商者”的身份与被管理者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从物质形态来讲,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实践实验环境能否满足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等等。

(二)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以适应教学质量观的需求

我国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体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和转型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师培养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当中。可以预见,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问题也会摆在重要位置。

目前,高校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质量观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学科本位严重,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其标准往往是学科知识、科研水平、学历高低等,其背后的影子主要是学科知识水平;二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课堂控制与引导放任自流;三是缺乏专业实践背景;四是由于经费限制,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少;五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侧重学历提高,而忽略教学理念与水平的提升。因此,地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应当围绕“专业实践”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其适应性。其中,教育教学能力的重点是“知识的心理学改造”、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三)不断提高教学督导的素质和优化教学督导队伍

教学督导是落实校本教学质量观的主要监控者和信息反馈者。因此,教学督导的教育理论水平、质量管理理念、平等的角色意识、对“督导”的正确理解,决定着督导的水平和效益。

目前,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行政化。教学督导一般隶属于学校教务处或院系,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履行职能,并且大多数督导本身曾经担任过一定的行政职务,他们的身份、履职方式、督导结论等都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实质上扮演了一种“监工”甚至“教师间谍”的角色,“导”的意识和功能无法体现,非常容易和教师产生对立。二是高龄化。大多数督导的年龄接近退休或者本身就是退休后返聘,理念相对滞后、精力不足、创新意识差,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实现监督。三是静态化。教学督导都有任期,在任期内角色相对固定,淘汰机制欠缺。

篇10

论文摘要:从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出发,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剖析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众化高等教育给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如:教学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最终可归结为缺乏科学的质量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改革滞后…。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地方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教育生态是指教育应按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体外自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两者的调适和超越,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现代生态哲学的广泛影响,必将导致大学教育的思想变革。教育生态化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J。早在1966年,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Ashby,E.)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ofhighereducation)”概念,他运用生物学“遗传”的内涵通过对中世纪大学的世界主义的理想、19世纪欧洲大学的主要区别以及欧洲大学向外早期移植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L3J,并得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使得高等学校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师资紧缺,生师比迅速提高;二是教学资源日益紧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生均设备值达不到办学要求。这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负载加大,同时引发与教育质量的冲突。高等教育大幅度超常规的扩展,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还未来得及提供足够的容纳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从外界输入,使发展规模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不协调,最后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因此,从生态角度来探讨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生态分析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学分析,其核心就是着眼于高教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分析可以开拓管理的新空间,挖掘形成新的活力,推动管理选择最适宜本校改革发展的办学思路,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档次及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的优势和特色。

(一)生态管理问题分析

生态管理问题分析就是用生态管理方法对地方高校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如:把地方高校质量管理对象模拟为生命体和生态系统,然后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地方高校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动态演进、协同进化等。目前,教学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与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间矛盾凸显,表现为人才质量的多样化、异质化需求与人才培养单一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呈现出自身突出特点,重视行政管理而忽视学术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机制不畅、积极性不高,管理的刚性太强、柔性不足,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自由空间少,教学创新积极性不高,教学任务重,知识更新与科技创新时间不足;学生弹性学习选择范围不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而且,教学管理队伍尚存在着数量过于庞大,结构不够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领导者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管理学校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在学校的管理和领导方面的“有限能力”和“有限理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机械管理观的体现。生态管理观则强调把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生态世界观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必须树立“大管理”的管理观,彻底抛弃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机械论世界观。就是要抛弃只见个别现象,不见质量管理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僵化的、机械的管理观。现在,以还原分析为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已经让位于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方法既给出了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从机械论的还原性世界现向有机论的整体性世界现的转变。

(二)生态环境分析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当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循环断裂时,为了重新建立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了优质资源的稀缺,加之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长,所处地域、经费来源、生源和就业面向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师资、教学条件等均呈弱势。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需求与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输出结构与社会就业岗位和产业结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观与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及文化导向的冲突、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与理性精神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平衡的失调。地方高校只有根据社会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节和完善自身内部结构,才可能与社会形成和谐共生关系。

(三)生态发展分析

地方高校作为高教发展的急先锋,其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表现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条件与不断发展的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随着招生数量的膨胀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短时间内,地方高校在规模上急剧发展,教育投人明显不足,可能会使自身的教育系统超越其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教育危机的发生。目前有调查表明,地方高校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这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只有在进行校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寻找和开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确定高校管理的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使得人一教育一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

三、创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维

地方高校立足于自己的生态环境,着眼于生态适应与生态改造,创新管理思维,实现高校管理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一)从统一到分类指导,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追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主要决定于系统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多样而异质有利于高教管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发展生机和潜力,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基础。为此,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统一”观念,鼓励分类指导,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共生与竞争的生态环境中,由重统一管理向重多样化管理转变,在管理中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鼓励共生基础上的错位竞争、特色竞争。

(二)从盲从到理性,在开放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平衡是高教管理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在动态平衡下,该系统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功能上的整合性,生态环境的层次性、相互影响性要求高等教育教管理必须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思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的、更具哲学涵盖性的全方位观照,注意分析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同环境因素的关联性,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高等教育生存发展与竞争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而不同,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探寻大学理念,回归大学本然,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适应与超越学术和市场力量的上升,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市场、学术之问的三角力关系,如何平衡这三种力量,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是一个重大问题。高校其任务来自社会需求,所需条件与资源来自社会供给,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充分在政府行为,以及市场力量的背景下界定和捍卫学术自主,彰显大学内在逻辑,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方法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职能——担负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以及人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决定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也是高教管理的客体,大学教学管理是通过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行的。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高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各级管理人员模范执行,广大教师也要认真履行。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本,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在办学上,就是要以人才为本,坚持学校工作的学术本位,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这二者上实现内化为自主行为的双赢。

在教育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汲取生态学的运行法则,利用有限的资源,协调好内部各方面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有序和谐地运转,使各子系统与诸因素互利共生,不仅要有竞争而且要有合作、互相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与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三)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四)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监管、弱审批,并明确界定各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进一步下放权力。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分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创新,树立多元质量观,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成长与发展,由运用统一标准过渡到多元的质量评价。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扬长避短,激发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绩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