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与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把握好、利用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强调数学课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生产中,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应明确指出数学在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本门课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把握本课程的特点,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是教师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合理组织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可接受性,同时讲课时要条理清楚、语言简练、由浅入深、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清晰的思路积极思维,顺利地接受传授的知识。

二是教师可以自制教具,充分利用模型讲解,这样直观形象,教学效果甚佳。小学生刚开始接受几何图形时难度很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模型,使问题直观形象,学生掌握起来也就顺利多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形成表象,然后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以动画表现出来,让学生将看到的和动手操作的结合起来,构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的模型,从而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是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对第二天所讲课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有目的性,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重点、难点,并认真做笔记。对于疑难问题要进行仔细地研读,最好注明一下。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已经对所讲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在教师讲课时就会带着问题有重点地专心地听和理解,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口头布置预习作业应注意不要让使学生走马观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教师要适时地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首先,“精讲”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少讲”,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地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简明、准确,不拖泥带水。那么,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呢?数学课的每一章节,只要抓住它的关键部分,其它内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精讲的第一步是善于发现关键。其次,“精讲”要善于诱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勤于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来,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作业要适当,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不能太多,而要少而精,要在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布置的题目要有代表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练习,练得恰到好处,这样即能使学生独立完成,又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辅导和作业批改中发现的问题,以集中答疑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能较好地启发学生自己去检查、发现错误,并通过思考改正错误,开拓思路,加深印象。

三、“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如在教时间单位年、月、日时,问一学生:“你今年几岁了?”“同学们说说,他过了几个生日?”小明今年12岁了,这是他在过第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等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的。”接着讲授新知识,学生带着迫切想知道的欲望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2

本文在指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情境教学的误区基础上,提出几种情境化教与学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 当前开展情境教学的误区

1.过分强调“兴趣化”,忽略“数学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但是当今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将创设情境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并未与数学知识相关联,这样很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这样的情境虽然“有趣”,但却“无效”,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情境是否有效,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

2.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只为导入新课

在《9加几》的教学设计中,甲教师使用多媒体创设以下情境: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在玩拍皮球的游戏,小猴拍了9下,小熊拍了5下,一共拍了几下?这个情境画面优美,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随着课件画面的消失,学生的情绪也很快低落下来。乙教师创设了另一种教学情境:两个小朋友用大小一样的10毫升量杯各倒了一杯水,1号杯的水面在9毫升刻度线处,2号杯的水面在5毫升刻度线处,他俩一共倒了多少毫升水?教师一出示情境,学生立刻被此情境所吸引,为了找到答案,有的学生用刻度的方法计算;有的动手操作,把1号杯中的水倒入2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4毫升,得14毫升;也有的学生把2号杯中的水倒入1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4毫升,得14毫升。

点评:比较这两个教学情境,第一个教学情境,表面热闹,但却没有深意;第二个教学情境蕴含着“凑十法”的思想,更具有启发性。

教师不要单纯为了导课而导课,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如果这样,任何事例、任何手段带来的都只是表面的“繁华”,一时的“热闹”,而不会对知识的迁移产生任何影响。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小学数学情境整体化教学设计举例

1.设疑――启发式整体化的情境教与学设计

教学课例:利息的计算

教学情境:教师一进门就用严肃的口气告诉学生:“我的钱存在银行,但无意中丢了100多元钱。”学生神态各异,教师又说:“我们学校的王老师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丢了200元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即刻开始唧唧喳喳讨论起教师丢钱的原因。“钱存在银行不是很保险吗?为什么会丢呢?”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和兴奋,教师适时引入课题:学完本节内容,你就会知道原因了。这种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持有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点评:整堂课都围绕“老师为什么丢了钱”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设计中教师故意制造悬念,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提出必须通过学习新知识才能解答出问题。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2.激趣――探索式整体化情境教与学设计

整体情境化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

教学课例:平均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前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筷子和碗,上课时教师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学生个个笑容满面,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游戏中选手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游戏时间为30秒;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由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游戏过程中,学生十分投入,兴致勃勃。

合作探索求知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合作探索求知:

(1)各小组夹球总数是多少?

(2)知道了每组同学的夹球总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如果让你比较两个组的夹球水平,你最想知道什么?

(4)如果按照夹球的总数来比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意见开始出现分歧)

(5)如果让你给全班6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点评:这种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整节课都在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给学生创设了较为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重要的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教师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控教学,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平均数”,自主探索并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3.活动――探究式整体情境化教学设计

教学课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教学情境:

活动一:教师要求学生先用学生尺测量几个实物盒子的实际长度、宽度、高度,然后再计算体积。

活动二:随后老师又拿出两个不容易通过肉眼比较出大小的盒子,让学生先用估计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再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活动三:教师让每两个同学组成一组,发给每组同学十几个压扁了的各式各样小盒子,要求学生计算出扁盒子的体积。为此,学生们要先把这些盒子复原,然后用尺子测量,最后把结果一个一个的列式写在纸上。每个组的操作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两个人把这些盒子分成两份,各做各的;有的是一个人负责复原这些盒子,一个人负责测量,然后一个人计算,一个人写答案。学生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完成了这些我们认为有些枯燥的工作,学生在这种思考和实践、动手和动脑的相互融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了乐趣。

活动四:老师拿出了一卷通常商店里用来包装礼品的那种包装纸和包装袋。让同学们尝试着用最少的纸盒和最短的彩带把这些小盒子一个一个包装起来。这样,一节“体积”课就转化成了“面积”课,一节数学课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手工”课。学生绞尽脑汁想如何用最少的纸把这些盒子包起来,课堂上气氛热烈。整节课耗费了一个半小时,但是学生一直兴趣盎然,丝毫没有厌倦。而且很轻松地掌握了长方形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又攻破了体积和表面积算法不同的难关。下课后,学生自发将自己亲手做好的五颜六色的盒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挂在了教室里。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数学――主体性整体化情境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课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情境: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十分宝贵。你是否意识到一些不好的习惯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在你刷牙时,你是否不关水龙头而任水流淌,下面的活动会告诉你这样做的后果。

(1)记录自己整个刷牙时间。

(2)打开水龙头让水流到一个大盆里,10秒后用量杯测量盆中水量。

(3)根据(2)中的数据计算,如果你在刷牙时任水流淌会浪费多少水。

(4)收集全班的数据,然后算出所有数据的平均数。

(5)假定每个人刷牙时都任水流淌,估计一年里你们班所有同学因刷牙浪费水的数量(设想每个同学一天刷牙两次),继续估计全国人每年浪费于刷牙的水量。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以答代教教学相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数据、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因此学好数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便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根据最新解释意为在不被问的情况下,强行主动告诉别人。很明显这样的方式早已不适应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仍然会应用该手段进行教学。例如:

(一) 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比如我们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知识点自然数的学习,学习自然数必须明确自然数的两重意义:一是表示数量意义,即有多少个物体,物体的数量是多少;二是表示次序意义,即被数的物体是第几个,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也正是因为自然数有内涵和外延这两重意义也才有了我们数学上“数”与“数字”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有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年级学生肯定不会想到,那么我们教师又是否在概念上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二) 计算教学

计算总是被我们理解为数学学习中最为机械化的内容。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有很多老师在计算单元教学时新课结束得往往非常迅速,对于算理的解释往往一笔带过,当学生还在对算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时马上进入算法的教学。不少有经验数学老师甚至能够总结出一条条类似于概念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记忆以达到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效果,课后又往往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即便是这样我们人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计算问题,亦或者是今天算对明天算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算理不明。

(三) 单位教学

对于单位的解释为选定的物质在规定条件显示的数量作为基本量度单位的标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学科中,基本量的选择可以不同。这部分内容本该隶属于概念教学,但我这里要说的不是单位的介绍,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结果的单位该如何确定。以现在的六年级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为例。在本单元中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混合在一起有不少学生在写单位时经常混淆。就以最为简单的长方体的体积除以长方体的高等于什么举例,很明显结果应该为长方体的底面积,那么商的单位应该为面积单位,可是有学生仍会写成体积单位。即便写成面积单位的学生我想大部分人也是根据问题或者是算是的意义得出。那么为什么单位会是平方呢?其实算式里隐藏着单位例:5dm×4dm×3dm=60dm3, 60dm3÷3dm=20dm2,原因就在于dm3÷dm= dm2,这里的单位可以当做数字进行计算。正如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单位以米/秒,时间单位秒为例,米/秒×秒用分数乘法的计算自然等于米,也就是长度单位。我们老师在教学时是否去思考学生是否正真理解实际问题中单位的意义。

其实在数学教学中类似于这样在不被问的情况下,强行主动告诉别人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从自身出发,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亦或者是以什么样教学方式面对以后的教学生活。那么我认为我们不妨采取“以答代教”的方式进行教学。现在我们提倡学生进行自主互助学习,但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是肯定没有办法完成,教师的辅助必不可少。采取“以答代教”的方式有着以下几样优势。

首先解放了学生,教师不再强行主动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在没有固定思维以及框架的约束下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性会发挥到最大程度,学生会变得非常乐意去探索问题。其次解放了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课堂的主导给了学生。课堂的发展以及流程进度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决定,课堂变得自由民主。还有也是我认为“以答代教”最大的优势所在那便是可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多人之间进行过讨论研究,问题具有共性。既然问题是学生所关心的,那么我们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一定会听得非常认真。

当然“以答代教”也并不是完美无瑕,它存在着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有问才有答,所以如何有效地“以答代教”,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地问。这便涉及到我们第二个要研究的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长期以来课堂上学生向来以服从者的姿态自居,而教师则是以一种领导者、传授者的姿态面对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决定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能以听讲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明显是不能满足思维发展的需求。那么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学得高效,学得更有深度?

(一) 让自主探究深化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要想让学生主导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独立地思考,能够最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可独立思考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因为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的时候,更容易去一个集体中寻找认同感,通俗地说,这叫从众心理。即便过程是痛苦的,但我们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仍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为自主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去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如果难点疑惑一旦被解决,那么学生将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带给他们的将是一种巨大的愉悦的价值体验。

(二) 让小组合作辅助探究

如果说自主探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先锋军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就是后勤保障。正如前面所说,独立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可合作讨论的的过程却是愉快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得出数学结论的,因此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显得不可忽视。可是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很大一个弊端――无效参与,如在老师叫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所给的讨论时间不够只是走个形式,匆匆收场;学生水平的不同,出现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过于依赖、盲从成绩好的同学;在小组中不会倾听别人的言论,讨论结束后更是不会归纳等等。要想确切地落实小组合作的辅助作用,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是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问题时进行合作;解答开放灵活性问题时进行合作;也可以是当问题的结论可能出现多种情况,个人的思维不够全面时进行合作……

其次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这一点问题上我们有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不同的合作形式:有时候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形式;有时候甚至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但不同的班级学生学情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合作形式。合作时可以同桌合作,适合小问题讨论;4人小组合作,可用于较为复杂的问题;也可以分工协作,每人承担问题中的一部分内容最后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最后要做好小组合作的课堂以及课后总结。即便是小组合作讨论出来的结果也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便需要得以体现,在汇总大家的想法之后将其呈现,并寻找共性用规范的语言得出结论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如此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 让大胆质疑突破疑惑

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面对多么优秀的学生,在课堂内容结束之后都无法百分之一百地保证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困惑。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向我们提出问题,往往问题就会被一直隐藏下去。所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放下包袱,没有任何思想顾虑,遇到问题要大胆地问,也就是敢问,关键是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提问问题的意识,解除学生怕提出问题师生嘲笑,缩手缩脚的表现,不论学生从哪一个角度,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好与坏,对与错,都要予以肯定和称赞,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有一点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质疑权威。对于学生来说权威就是老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不愿在学生面前摆低姿态,放下威信。就比如说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授内容时如果有什么地方讲错了,事后绝大部分老师总是要想法设法把错误给圆回来,以达到既不教错学生,也不有损威信的目的。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很不可取,错了就是错了,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让学生明白老师并不是神,也有犯错的时候。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故意犯错让学生给予指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者是不同的想法。

三、 教学相长让学习变得高效

教师的教在于博学与博爱。只有当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无尽的热爱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个时候教师不再是一个职业,我们从事的也不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这会成为一项事业,一项我们不愿割舍的事业。

学生的学在于勤勉与虚心。对于学生在成长阶段最为重要的事莫过为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学生学好知识是对教师最大的慰藉,要想学好以后所需要的一切勤勉的学习态度与虚心接受的品质必不可少。

“教”与“学”向来是两个密不可分整体。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文化、技能和人文品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绝对是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知识,我们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我们以前所不具备的经验。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让学习变得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兴趣;主体;开放;合作

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必须走进课堂,而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去,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一、设置生动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说明了“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将数学知识在数学情境中合理进行呈现,既体现了数学的真实存在性,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种方式共同作用的活动方式,课堂上教师应努力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和学,而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只会导致课堂枯燥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长此以往,将出现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局面,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厌学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为了充分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积极地进行实践:

首先,认清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合适的场景与条件,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努力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丰富他们的课堂学习。

其次,预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讲得太多、太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质疑与讨论空间,使学生带着疑问去解决问题。如我在《角的认识》的教学,当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书本和操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操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的四个角都是90度的角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角大小的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小组讨论后,我及时引导,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显示一个60度角,再把角的两边延长、缩短,结果这个角还是60度。最后总结归纳达成共识: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三、将“开放式教学”带入课堂

开放式教学既是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的创新。在四年级《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教材主要是按两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及一端植树的思路来进行安排的,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来认识间隔与植棵数之间在各种情况下的关系。

四、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它将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方式改变为“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的方式,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各自探索的学习成果,批

判怀疑各种观点、假设、思路、方法等,通过交流分享同伴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善于动脑、善于动手。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进行探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数学,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来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

[2]陈清容,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篇5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数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1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训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要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路、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②尝试学习的方法,③操作学习的方2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

3.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即变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查;变单一的笔试考查形式为多种考查形式(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变用分数排名次的相对评价为教学目标达成的水平评价。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视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1.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

(2)新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等等,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3)当前的教育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私、脆弱,依赖性大,怕困难,怕艰苦,其心理素质发展难以适应新世纪的竞争需要。

(4)从21世纪人才群体的需要来看,一个社会既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员,按一定比例构成,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共同的内在素质。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学生心理发展的两个侧面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上发育、心理上发展阶段,是培育和提高素质的最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①认识的发展。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智能的发展。

②意向的发展。也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

3几个问题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应达成以下共识:

其一,要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能发展潜在力。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脑细胞有100~150亿个,一般的人只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发展的潜在力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教育恰当,引导得法,他们智力能量会到惊人的程度。

其二,要承认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反映在他们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心理特点上。①性格的差异表现在对学习、对集体的态度和活动中意志。②兴趣的差异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③能力的差异可分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和特殊才能的差异两个方面。

其三,要培育学生认识与意向的发展。应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以往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学生认识的发展较而对于意向的发展则较弱。从当前教与学的状况看,意向的发展着重培育学生:

(1)参与学习的意识,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讨活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勇气。

(3)较强的意志和毅力。

其四,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提到“坡度”、“密度”、“深度”等,对此,也应有我们的共识。

三、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六项改进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因此要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六项改进”: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其二,加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6

一、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数学文本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也离不开阅读。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本身具有可读性和示范作用,在新课程下,倡导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阅读教材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并养成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充分利用媒体信息,搭建信息化的有效平台,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组织练习,正确看待“熟能生巧”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但一定要精心设计、组织练习,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大多技能是较为复杂的心智技能,单纯的重复劳动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生巧”不成,反而“生笨”“生厌”。此类现象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尤其明显。

篇7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青岛版教材有些信息的呈现,文字比较繁琐,有的是定语很多,有的是信息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很难把握。学生读明白信息内容后就没有精力思考问题了,针对这种情况最好不用课本上的信息,可以仿照题目,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容易地读懂,很快地理清思路。学生也可以仿照题目进行编题,做到巩固练习。课本上信息繁琐的题目放在练习中处理更合适,在学生掌握了这类题的解决方法后,作为练习引导学生提炼信息,从繁琐的句子中找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经常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因课而异

(1)学习简算时,各种运算定律很重要。不但对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适用,对五年级的分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真正理解,可以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来学习。如连减的规律可以这样让学生理解(我有12块糖,给了小A 3块,给了小B 2块,我还剩几块?)。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最后总结出连减的题目可以一个一个的减,也可以打个包一块剪掉,打包的过程就是“加”的过程。这种方法学生会很容易掌握公式的意义。连除的问题、减的乘法的分配律、加的乘法的分配律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

(2)对面和体的学习虽然不是很抽象,但对于还没有建立起空间观念的初学者来说,“混”是经常的事。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面、棱、体的特点,布置学生的预习内容是:用2张纸,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的方法,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要剪成这样的平面图并规整的折好,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需要学生明确棱和面的特点。学生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真正起到了预习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巩固这部分内容,周末的数学作业是: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沙包,看谁做得更有创意。像这种动手的作业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生的作品,大小、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学生说的头头是道。多数同学把相同大小形状的面做成了相同的颜色,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说明学生对各类长方体面的特点在缝制之前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再通过课上的交流,学生对各类长方体6个面的特点了如指掌,当然对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各类题目也显得很容易。由此看来,有些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看似不是“学习”的动手操作与交流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会更有效。

(3)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分数的混合运算应用题本来就比较抽象加上信息又很陌生,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题目还原简单,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比如,可以随口编生活中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来解答,学生会慢慢地发现这类题的解题规律。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会学教师的模式,自己编题并解答。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做数学应用题其实很有趣。

3教学时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青岛版的教材内容很多,课时容量很大,只凭每天35分钟的课上时间把学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有些孩子来说很难做到。为了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应给学生提供更多课下交流、探讨的机会。

(1)讲新课前几分钟,每天都在纸上以听写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几道学过的、容易出错的或是比较典型的题目。课后小组长负责检查对错并通知出错的学生到教师那里改错。这样老师会比较详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与共性并帮助学生及时改正。

(2)每天一上完课,就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周一到周五一般不布置“家庭作业”,这个作业叫它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尽量在学校抽课余时间完成,这样完成的作业质量也比较高,因为在学校里可以问同学问老师并且还有小组长、小老师的监督、检查和帮助。

(3)每天的课外作业小组长除了监督帮助自己的组员顺利完成外,还要每天以清单的形式向教师汇报自己的组员完成作业的详细情况。教师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检查个别同学的作业,这样个别对这部分知识不是很敏感的孩子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4开放教学与总结归纳

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是把知识点学深学透,把书本学厚的过程。而总结归纳则是让知识点变得更有条理,把课本学薄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放”,归纳总结是必须的。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引导学生对这个单元进行总结。有几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有几个知识点,分别是什么,对应的题目类型有哪些。时间长了,学生也学会了自己总结出简洁的“知识树”或“知识表”。

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上的开放。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不要求学生齐头并进,只要学生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4-01

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人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四有"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小学数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1.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等。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结果,都离不开学法,要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对于学习方法重要性的恰当比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就会得到很好的激发。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如何预习,如何观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并从中感到学习的意义。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拴"住学生、"迷"住学生, 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 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

3.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这是古人强调授以学法,培养学生会学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就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和谐与统一。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我在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线段图,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和独特。例如解答:"一个机器制造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3/5,下半月生产了160 台,结果超过计划的2/5,超过计划多少台?"应用题时,我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从线段图中总结出多种解法。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知识是数学素质的最基础层面,也是其他一切素质的载体。所以,数学教育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使学生都能掌握好大纲、教材中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树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作为主导者,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的指导,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正确引导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实际操作到抽象概括,形成必要的思维方式和推导结论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注意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5.素质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4-01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就明确的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所谓的“有效”,指的就是学生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所获得的比较实质性的进步或发展[1]。而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指的就是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其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得以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是目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正在反复思考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如今,新课标改革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每位教师以及学生的心中,广大教学也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目前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试图希望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去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教师由于对目前的教育思想以及相关的教学观念认识、理解的不够深入、彻底,从而使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多不到位的地方,进而直接的影响到相关课程的改革进程。就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往往缺乏新意,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面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的这一情况,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出。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首先,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的创设出必要的教学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帮助学生清晰的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数学思维。如在教授“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时,就可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看多《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的故事吧。而现在呢,老师就将这个故事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请同学们看着黑板,这里有着5位凄惨的“灰姑娘”,她们也都十分想变成公主,你们能帮助她们吗?(学生大声回答“想”。)只要你们将“灰姑娘”身上的数学题目解答出来,她们就能变成公主了。这时,教师就在大屏幕上将几个加减算术显示出来:2+3+4、1+4+5、4-3+6、4+1-3、6-2+5。要求学生将答案说出来,就可将大屏幕上的“灰姑娘”变成漂亮的公主了。

在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通过一个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童话作为情境创设的背景,这样就可快速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跟着教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展开学习与知识的巩固。

其次,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活动式的教学环境,进而展开有效教学。在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了“数学的教学应该是有关数学活动的实践教学,同时也是师生间、生生间友好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将整个课堂营造成一个活动的场景,并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其中,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如在教授“千米的知识”这个内容的时候,由于在课堂上可能无法讲清楚1千米到底有多长,于是,教师就可叫学生带上自己的米尺与卷尺,到操场上进行实践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测量1米、100米的长度,进而求出1000米究竟有多长,若是用跑的话,需哟啊跑多久?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方法知道1000米的长度?

这种活动式的数学课堂的创设,让学生自己通过量、测、算来深切的体会到1000米的真实长度,不仅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理的精神, 可为后期的学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加强教学评价,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的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将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如当学生表现良好时,就可说“你很棒!”这样的言语评价,也可在黑板上画笑脸娃娃等的视觉刺激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是树立学生信心,得到自我表现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得到不断地进步,并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以及创新的火花,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当然,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需注意适度的评价,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夸奖,对于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及时的纠正,并在鼓励下纠正,而在表扬中纠错,鼓励与纠错并重,这样回答错误的学生才不会失去继续思考、学习的兴趣,反而是抱着更加坚定的心态去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展开教学,以全面的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在互助中进行责任分工,相互合作而将学生彼此相联系到一起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或者某项学习任务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它的普及更应该存在于各小学学科教育中。数学作为动手实践、发散性思维强的学科,更应该强化合作意识。我国《全日制义教数学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探析极具有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育;探析

一.基于合作学习下开设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1.在小学数学教育下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彰显学生个人的主体力量。在我国的中小学,由于过多地强调竞争,致使在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中,后者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往往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自己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这与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这种教育方式“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培养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的人才”不相符合。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习惯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使得我们在教育的起点要积极培育学生的解放思想、互助合作的行为习,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更能影响学生的教育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一变革将直接影响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习惯。

2.在小学数学教育下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于启蒙性的数学教育更能让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完成目标,这种氛围更能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探索,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二.基于合作学习下开设小学数学教育的条件和特点

1.组织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条件。第一,个体基本条件均衡。基于学前教育水平的不同,数学教学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的条件均衡是指小组内每个成员在基本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方面相似。第二,有共同活动目标和个人责任。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规则、个体的责任与分工,行动上的相互配合以及在信息资源、任务、奖惩、责任上的相互依存性是合作学习并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所在。第三,个体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实现成员个体间的绝对均衡。

2.组织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和形式。针对组织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要注意小组有效性、实在性和可操作性。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对于一些比较开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应该让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中合作交往的形式有两种: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从性质上看,师与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同样没有教也就没有学。师生间的交往,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这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生生合作是一个班级内部的学生在一个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惠。

三.基于合作学习下开设小学数学教育的措施

1.强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但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体,就合作课题进行学习,探究,交流。老师则穿梭于各组之间释疑,观看,旁听,或参与他们的讨论。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民主与和谐,有利于学生轻松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帮互助,更关注了弱困生对知识的掌握,强化了小组的团体作战精神和个人肩负的责任。特别是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发散,一个数学问题不止可以用一种方法来做出。

2.建立有效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前后知识结合相对紧密。这要求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更是迫不及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因此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小组的合作学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小组合作的考核要荣辱与共,把一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有利于小组的团结进取,体现他们的集体智慧。小组之间采用挣分机制。通过这样评价机制的建立,学生在进行学习任务合作时探究积极,气氛活跃并勇于质疑,在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 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