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青年教师 音乐 公开课 教学

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途径之一,上好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不久笔者参加本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赛,聆听了四位青年教师的音乐公开课教学,这四位老师教龄最长的是5年,最短的是2年。她们执教的是同一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七课《手拉手》。四堂课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艺术,新型创新的教学模式,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给听课者获益良多。听课后,也引发笔者对公开课的思考。结合这次的活动,笔者对其中两位教师的课谈几点拙见,以抛砖引玉。

《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两个声部的合唱曲。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切分节奏和二声部教学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两位老师都把这两个难点很巧妙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甲老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先从节奏模仿开始解决切分音,在节奏训练中,内容丰富,训练也扎实到位,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准确。在进行声部的训练,老师采用了模唱、肢体动作的方式,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二声部的学习,整堂课气氛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参与活动积极,效果良好。

乙老师则采用探究性学习,从二声部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由听辨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最后进行二声部的和声训练,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二声部,接着采用公益广告进行导入新课,在歌曲教学中则采用柯达伊手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找准音高,很好的进行合唱教学,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声响为歌曲伴奏。两位老师都采用辅的教学手段从合作学习到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1落实双基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音乐公开课都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双基的训练是枯燥的,公开课中的两位老师都能把枯燥的音乐双基训练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将音乐知识技能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甲老师在解决切分节奏采用的是节奏模仿:老师把二声部中的切分节奏提出来,设计高声部的用拍掌,低声部的用踏步,老师先进行示范,学生来进行模仿,在师生互动中解决切分节奏,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在解决二声部旋律时采用模唱与律动同时练习:老师进行范唱高声部,学生模唱,解决高声部旋律。低声部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老师就边唱边律动(立 蹲 踏步 ),学生进行模仿动作,再带律动模唱,最后进行合成。甲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采用难点分散、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的铺设教学梯度,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老师则从二声部旋律入手,她先设计让学生集体听辨单音;再把两个声部的旋律运用图形谱出示,让学生分别进行连唱;待学生基本上达到要求后,再把单音加上节奏组成两个声部旋律,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训练。乙老师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先由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练习,最后进行声部训练,而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合唱部分。乙老师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这种辅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两位老师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把双基教学有机的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在 “动中学,乐中学”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 课堂中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音乐教学就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教学听、视、触的环境和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两位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情景创设,在教学的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有效的进行教学。甲老师创设的情景是这样的:通过让学生填空形容词,来说一说自己的手是(〖ZZ(F〗X〖ZZ)〗 X )的 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一个个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地举手发言,通过赞美自己的手,从而体会到手的作用是很多很多的,最主要的是在传递情感。一个简单而精心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乙老师则通过让学生观看公益广告,(一位五年级同学的讲述:她的同桌是一位聋哑学生,她们同桌5年了。上课时,她用手语帮助聋哑的同学讲解难题,两人每天一起上学,下学;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像亲姐妹一样,不管发生什么,她们俩都团结在一起。)老师在广告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是本课要学习的歌曲旋律,接着老师问“这则广告给你带来什么感想?”(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着。看完后,同学们感触很深:有的说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有的说朋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有的说要像这位同学学习,帮助别人;有的说手拉手可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地球……在这样的画面中,同学们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愿望,投入自己深厚的情感,通过视觉去体验音乐、感受画面。两位老师都根据歌曲内在的审美因素,从情感入手,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最恰当、最直接、最有效的导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又不乏新意,在自然而又新奇的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已被老师创设的情景所吸引,情感已融入了音乐。

3扎实基本功展现教学美

教学的艺术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两位老师在这次的公开课教学中给我们带来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享受。首先她们的语言很美:老师们课堂语言、语速和节奏都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富有感染力,语言节奏恰如其分,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其次她们的肢体很美: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一切身体动作,创设出一个个欢快活泼的情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并很好的掌握。再着她们自身的专业美:老师们都展示了自己的长项,甲老师声乐条件好,她采用自己范唱;乙老师舞蹈好,她采用律动教学。音乐老师是美的化身,爱的使者。通过自身的美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感染学生。因此这次公开课教学总的来说是给我们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验。

4公开课教学中的思考

公开课教学是展示――锻炼――积累――提高的过程。通过公开课,青年老师的优势也随之显现,有热情、有激情、有新意、有个性、有智慧。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如:如何有效的提问。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沉默不语;缺乏探究性。殊不知道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其思维能力。又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的挖掘、理解、表达,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在本次的公开课上,老师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指示的溪流。”教师善于运用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三尺讲台飞扬青春风采,教学比赛初露砥砺锋芒。公开课教学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必选项目之一,也是青年教师展现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一个舞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展示活动,更多的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活力和风采,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老师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公开课,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为教师们探索实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契机,有力地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浙江:《中小学音乐教育》 杂志社 2012年NO.03

篇2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国家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要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是宽专业、厚基础、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声乐、钢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上,而作为音乐教师教育应有的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课外辅导能力的培养严重弱化。因此,导致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非专业课程的现象,在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上都较为薄弱。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往往败于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演唱能力却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甚至学生毕业后由于执教能力差强人意而无法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折射出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缺憾:单方面追求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教学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认知空白等。

笔者曾就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0.4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有17.77%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只有23.97%的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而且被调查的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观念的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十分必要。

如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为了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色,研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需要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实践效果。在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理念、音乐教育专业思想等内容逐渐渗透入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意识,从而促使其转变观念,将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作为专业学习内容之一而加以重视。

其次,将微格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体系,以音乐微格教学为基本手段,探索适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从根本上扭转音乐教育“表演专业化”的倾向。针对“音乐教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展多途径的专业实践活动。

第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强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内容的教学指导分量,逐步使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相衔接。

第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充分体现师范性。构建音乐教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逐步突出师范性专业特色、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增设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书法、语言训练等课程,或者增加课时,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

二、建立“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习”三位一体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技能、学生角色向准教师角色的转化,需要构建一个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中保持并加强与师范性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如增强声乐、键盘课程教学法分量,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歌唱、演奏教学能力的训练;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合唱与指挥、即兴伴奏、音乐微格教学实训等课程,强调课程内容间的融合、贯通,逐渐形成一套符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是鉴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见习、实习难以落实的现状,在坚持走出去的同时,进一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音乐教师请进大学课堂,通过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学生作报告、实际授课并进行音乐教学指导,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学习音乐课如何教学,加深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三是利用音乐微格教学模式,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学技能专项训练,满足学生毕业教学实习和将来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音乐微格教室还能满足学生专业课的实践表演等需要。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向,实行音乐教学法分级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包括音乐教学设计技能、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等基本教学技能训练。

四是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根据现实状况可以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灵活解决毕业生实习学校问题。学生需要完成的实习任务包括:(1)音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2)教学实习;(3)教学实习报告与总结。

三、尝试专业教学与教学法结合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也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导向。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以基础教育阶段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尺度,创新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通过变革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既能懂得如何唱、奏,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是在键盘演奏、声乐演唱教学中强化音乐教学技能成分。乐器演奏、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线,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娴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演唱技能,并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范奏和歌唱进行教学。

二是在教师中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实施公开课教学活动旨在解决教学和教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意在给每位教师和同学提供互相学习、不断思考、学术争鸣的机会,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正确的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的目的。通过公开课教学展示给学生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课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扩大学生专业学习范围。

三是充分利用好电子琴这一具有特色的教学工具,在器乐技能提高的同时,可以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关的领域。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2)基本应用教学技能:电子琴演奏、歌曲伴奏、电子琴合奏、和弦编配等。(3)音乐创作:利用电子琴独有的多音色、多节奏、多伴奏等功能,进行音乐创作和乐器编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4)合奏: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是难得有参加乐队的经历,电子琴的合奏就会使学生对乐队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并从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5)电子音乐应用技术:了解、熟悉音序功能、录音功能、MIDI制作等功能运用,除加强课堂教学外,更有利于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及培养电子琴所涉及到庞大的商业音乐产业的人才。

四、开展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相应加大艺术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教学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能力转化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在就业中提高竞争实力拓展途径。如课堂教学实习、课外活动实习和社会普及音乐教育实习。

二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搞好理论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将一部分可以分割的知识点、教学点纳入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艺术教学实践场所和设施,认真做好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各类演出,如院际、年级、班级的专业交流汇报,音乐知识竞赛、晚会、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音乐创编与演出活动,为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兴趣,很好地开拓音乐教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机会。

篇3

武义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了空间李娅莉

福建省台江第六中心小学是怎样开展科技活动的

研究性学习的五种模式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王少华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7个基本规律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浅析李克源

让小学生习作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王静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张武升

作文教学三步曲曹留仙

立体教学法王增昌,孙春成

一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彭文冲

小学开设英语课问答李建平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

一节英语研究课的分析和体会孙隽蕾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目标教学中的运用杨琼英

创新的概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因王建萍

浅析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石忠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构想董祯祥

"夸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桃联梅

由『作文太难改引发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刘琳

自然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袁萍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概念郑琼会

体现素质教育落实教学目标邵莉莉

为边疆民族教育作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边疆民族教育做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云南省研究性学习培训班在昆举行文萍

梯读法刘美春

新编小学自然教材简介陈玉翠

用新《大纲》指导课堂教学陶德明

赢得创新机会获取实践能力--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随笔李岚

来到农家当会计李艳芳

应为考试正名

收集塑料包装袋黄永兴

跆拳道朱明,谷晓华

外星人朱永江,谷晓华

数学乐园何奕锦

简面图形剪拼戚焕英

公开课应重实效

火柴游戏活动戚雁芬

尝试教学的基本程序邱学华

一笔画陶伟彬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李凤华

北京市朝阳区推出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王钰德,庞孝瑾HtTp://

彩球问题周根莲

春天的畅想李鹃

相遇问题刘梅,王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李惠萍

论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段勇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磁铁的性质》一课教法的启示朱加富

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曹丽芳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解放罗新琳

走向新世纪的关上第一小学陈晓红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李燕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涂顺琴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尹娟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李颖玲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朱秀琼

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何加荣

语文教学不一样的看点杨耀兰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范读质量张照萍,何友华

语文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和运用苏佳琴

《不轻言放弃》教学设计刘波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施利红

"统计"教学设计杨斯美

黑龙江省中小学2010年普及毛笔字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戈淑云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陆章甫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杨凤仙

浅谈小学教师『情商的重要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邓石莲

以"情"朗读创造"情感课堂"陈早

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普保翠,赖凤全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四个立足"付春芬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五个环节"鲍秀红

如何抓好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三部曲李梅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提效何丽翚

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

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张继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冯树云

篇4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音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50-02

现阶段,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 “一言堂”的教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第八章“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中指出的那样: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最大的薄弱点在于要求学生记住一般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却不具备经验去理解。

随机走入中小学课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等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杜绝言语主义教学的弊端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去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就算无法完全改变现状,至少也应该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使现状有所改进,这也许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更好的诠释。

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的,有关科研人员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占6% 。其中,占83%的视觉,主要是生动鲜活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文字。

因此,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多地选用视觉媒体承载知识,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在对美的追求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各种能力。同时也应力争体现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应根据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科特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宜的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结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

目前,初中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非考试学科,或多或少地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轻视。传统课堂中,音乐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前的兴奋状态“拉”回到学习状态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往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一个与之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营造出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让学生快速回归课堂,并对当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如在进行《乘着音乐去旅行》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利用PPT创设了这样的课前教学环境:阳春三月,渴望旅行,可是现实条件并不允许,那么我们就乘着音乐去旅行吧!(文字展示)《荫中鸟》、《鸭子拌嘴》、《野蜂飞舞》、《赛马》、《羊肠小道》(背景音乐)陪伴着我们愉快地向科罗拉多大峡谷(图片循环展示)进发! 学生在进入音乐室的瞬间,都被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美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所吸引,“收心”效果十分明显。

课后有教师这样评价:该节课充分利用了各种素材,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参与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完成了一次对美的感悟,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在传统课堂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只能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因此,教师单独教学每个声部的时候,学生往往觉得比较容易。但如果几个声部结合,比如碰到3个以上声部时,学生就觉得合起来唱的时候找不到音。假如学生的音准概念不是很好,再加上教师的即兴合唱伴奏的能力不是很强,就会给常态课中的合唱教学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给出关键性和弦,这样方便了每个声部的学生找到自己声部的音高,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乐器的使用有强有弱。去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题是《茉莉花》的公开课,开课教师别出心裁地用古筝奏出二声部而自己范唱一声部,这对初中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个设计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一般说来,有器乐基础的教师是可以进行展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但是如果不是器乐专业的教师应当如何有新意又能高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再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即兴伴奏,如果音乐教师对该项乐器的演奏能力较弱,就会导致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拿笔者来说,本人对笛子的使用能力不是很好,在传统课堂中对《帕米尔的春天》进行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对笛子进行了全面介绍,让学生明白了笛子的发声原理,对笛子这种乐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播放名家演奏的笛子独奏曲,让学生不但了解了我国这一优秀的民族乐器,而且提高了音乐素养,同时也弥补了笔者教学能力的不足。

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音乐教师不可能成为门门精通的全才。因此,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成为许多音乐教师的首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定可以取长补短,弥补我们能力的不足,使音乐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

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手段比较单一,如让学生单独演唱或者合唱,这些方式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比如独唱,只能对极少数同学实现当堂评价;合唱无法发现“滥竽充数”的同学。

为了改变初中音乐教学评价的现状,实现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目标,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般会预先准备好一些可以用于录音的耳麦,甚至将学生带到学校多媒体计算机室进行教学,在课件中设计录音环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自己演唱歌曲的录音,并将学生的自录歌曲通过计算机网络(网盘、FTP、公用邮箱、普通共享)、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其他同学的演唱歌曲并进行播放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从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共享,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

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评价,可以实现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是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益的扩充,对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教学观提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突破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大胆创新,探究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这不但是对现代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也是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理想和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叶澜,丁证霖.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篇5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师和音乐课堂的许多变化,使人感到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课程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对于音乐教育改革来说,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在音乐新课程中,音乐教师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能否让音乐教师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热情地投入新课程、积极地研究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音乐教师将与新课程共进同行。

本刊2009年“新课程大家谈”栏目将围绕着“新课程与音乐教师的发展”和“新课程与音乐教学的变化”两个话题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目的是把音乐新课程的研讨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期首先推出深圳市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几位教师纵谈音乐课改的文章。欢迎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踊跃参加讨论。

课改虫诞生 团队中成长

刘宏伟

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浩大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教师,因为课改的千变万化,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如果没有最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课程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深圳市“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诞生的一种新型音乐教师教学研修形式,它的产生不仅体现了课改呼唤新型音乐教师的理念,更体现了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战略目光。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两年多实践,充分证明了音乐教师与新课程同行的必要性,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给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音乐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自我转变和自身发展。我们紧密围绕音乐课改进行研修活动,逐步加深对音乐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之中,获得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教学教研成果。可以说,课改不仅提升了这个团队的音乐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师职业的自豪与快乐。

一、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上课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们对新课程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准备?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存有哪些困惑与难处?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作室研修的主要内容。

工作室规定,每人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让大家感受到公开课的执教者是受益者,在公开课中成长。记得李林岚老师上第一节研讨课《雪绒花》时,她又是中、英文范唱,又是舞蹈表演……这节课中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李老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工作室就“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展开了讨论:“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表演者,但不是一名关心学生的老师”;“教师关注的是展示自己的技能,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关注学生的状况,只顾走自己的教学流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直指课改的核心――教师角色的定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课堂主角,教学设计大多体现了执教者的愿望和意图,表演多于交流,灌输多于启发,专制多于民主,这是学生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后来李老师又上了第二节研讨课《草原就是我的家》,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过程流畅,令人耳目一新;但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喊唱问题又提出异议,指出教师在歌唱方法上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导致学生的歌声不美。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对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是不敏感,二是不解决。如果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充耳不闻,不予以及时地纠正,就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听觉,形成错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从何谈起呢?《对鲜花》是李老师前不久上的第三节研讨课,在经过工作室集体观课、议课后,她参加了深圳市中小学音乐现场教学评比活动,这节课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教学实施有效,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一等奖。每学期工作室都安排一定数量的研讨课,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面向全区乃至全市的公开课,为大家搭建交流、成长的舞台。现在安排上课不再是件难事了,甚至还有的教师主动要求上课,因为他们从中受益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二、音乐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科研能力是音乐教师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课改赋予教师新的使命。音乐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会做什么,还应该探求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我们在读书学习中起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一些特级教师成长录和教学精华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室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主讲人既有外界专家,也有我们自己的成员,涉及的内容有教育教学理论、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和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等,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了解到课改的相关信息与发展趋势。我们在自我反思中前行,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最优化。张娟老师设计的《这是什么》一课先后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试教,写下了多篇教学后记,通过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的思路更宽、方法更灵活、经验更丰富,这节课获得了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比赛第一名。一位学生下课前情不自禁地对她说:“老师,我从未上过这样开心的音乐课。”这种评价比她获得第一名更有价值。工作室成员都能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善于发现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并在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教师研究意识提高的表现。我们在评课交流中碰撞,如果说反思是一种教学自省能力的提高,那么评课则是大家共同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研能力。我们评课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谁都可以唱主角,大家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正所谓以学论教。同时,课评从终止式走向开放式,即描述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时,能以“我会如何处理……”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既直切问题,又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评课时大家都抢着先说,因为落在后面往往会“无话可说”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成长,为了加强工作室群体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我们请专家在音乐教育科研选题、论证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并在教研员的支持下召开全区音乐科组长会议,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寻求当前音乐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我们申报的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研究》获得了批准立项,并已举行了开题会。我们相信,这一举措必将大大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三、音乐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乐趣。音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工作室研修内容的难点之一,试想,一个不爱自己职业的人能有发展的可能吗?

课改需要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课改更需要具有思想境界的教师,音乐教师只有在工作中体验到了职业的乐趣,才能同课改形成共鸣。这种职业乐趣来自于课堂上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来自于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的瞬间,来自于备课时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来自于学生对我们音乐课堂的依恋……就我本人来说,虽然身兼许多社会职务,工作繁忙,但我依然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一见到学生我就会兴奋,一走上讲台我就会有灵感,这是音乐教师职业带给我的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在工作室里,我把这种美好体验传递给我的同伴,让他们也加入到寻找这种职业快乐的过程之中,通过团队的坦诚交流、温暖互助和智慧分享来拥有职业的快乐,通过品尝音乐教学的审美圣境来提升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团队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功利的东西离大家越来越远,而与学生分享音乐教学的快乐成为上课的基本动力。

感谢课改,使我们有机会面对新的挑战,使我们能同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获得了双赢。但愿我们的实践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但愿全国有更多的工作室诞生,共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课改需要研究型团队

李林岚

课改对教师们是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课改思想,内化新课程理念,教师就必须要有研究的意识,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正是带着这种需要和渴求,我成为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的一员。

一、名师引领,身体力行

工作室汇聚了全区的中小学音乐名师和教学骨干,在刘宏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新课程研修。刘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热爱让我们折服,她不仅总是身先士卒地给大家上示范研讨课,而且在老师们的课出现一些棘手问题时,总会有自己也来挑战一番的冲动。刘老师每上完一节课总会陶醉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回味与学生交流的瞬间,沉浸在教学过程的快乐里。她总是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诊断问题,与老师们探究解决方法。为了备好一节课,她经常忙到深夜,我们偷偷地称她为“课痴”。当我们在她的影响下,解决了一个个教学问题,完成了一节节精彩的课例,沉醉在一次次与学生融洽地交流音乐之中时,大家也越来越多地体验到音乐教学的快乐。

二、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工作室的成员每人每学期都要上一节研讨课,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大家提建议、出点子,一节节好课在灵感的碰撞中不断完善。张娟老师在唱歌教学中“关注音乐、融于音乐”的理念表现得尤为突出;张定远老师的欣赏课教学设计巧妙,趣味性强;在深圳市和广东省音乐现场课比赛中,工作室推出的三节课彰显了新课改理念,受到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高度评价。而我这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在研修中也是不断进步成长,我设计的一堂音乐课,在大家的反复听课、评课、磨课中得到质的提升,从第一次课表现出的青涩,到取得深圳市第五届中小学音乐现场课评比一等奖的成绩,自己进步的脚印历历在目,铭刻于心。

三、立足课改。不断前行

工作室每学期都有音乐现场课向全区教师开放,让教研活动辐射全区多个学校,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这个工作室在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在音乐教学教研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音乐教师非常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如果全国能有更多像刘宏伟音乐工作室这样的教学研究平台,将会对音乐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课改需要研究型团队,凝集的智慧,合众的力量,将让音乐课改之路走得更加宽阔精彩!

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陈秀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作为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其永恒的话题,研究也能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课改要求我们做研究型的教师。其实,教师职业本身,就注定了教师是一个研究者,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难题,这就是一种研究。音乐教师要注意养成各种意识习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一、问题意识习惯

课题,从教学问题中来,没有问题,就没有所谓的课题研究。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从前,我们怕课堂中出现问题,但刘宏伟老师常说,她遇到问题眼睛就发亮,因为它带给你研究的动力。的确,我们不就是要研究各种音乐教学问题吗?没有问题哪来的音乐教学研究?回首我们的磨课经历,就是相同的教师相同的课,到各个不同的学校上,面对不同的对象,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并借助其他教师的慧眼使自己尽快成长,如今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做法。

二、过程意识习惯

用数据说话的研究是最有力的,而数据则来源于平时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必须重视每一次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一张照片,可能勾起无限的回忆;一节录像,错过后不可能完全复制;一样的问题,下次不一定再来。应当勤于动手,勤于笔耕,做好记录。平时的常规音乐课,可做简单三言两语的课后记,而精心准备的研究课,应把预设与生成、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困惑等做好详细的记录,直到很熟练地驾驭这节音乐课,才能找到成功的轨迹。

三、归纳意识习惯

做任何研究都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否则,我们可能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应着眼于小问题、小研究,以小见大。我们常常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用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主动寻找知音,让更多的教师对这个方法作进一步实验和论证。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自己建构音乐教学模式,越教越轻松。比如我从张定远老师的欣赏课中总结出“以多种形式识记主题”的设计模式后,多次用这样的设计思路上欣赏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善于研究会让教师更有品位!课改使我们走上研究之路,只要眼界开阔,就会发现问题层出不穷,研究永无止境。

是什么改变了我

罗 戎

课改以来,作为一名相对年轻的教师,我面对着差距和压力。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我需要提高和进步,需要和课改同呼吸,于是我幸运地走进了“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在这里,我经历了观念改变和自我突破,不仅跟上了音乐课改的步伐,而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终于绽放的笑容

记得我第一次上展示课《苗岭的早晨》时,工作室多位老师批评我上课爱摆架子,太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亲切,课堂气氛沉闷等。但

我想,端庄、严肃是我上课一贯的风格,因为在我记忆中,老师的形象就是不苟言笑的。大家的评价让我疑惑和不安!

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师角色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工作室的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建议我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热情和微笑感染学生。看到工作室的老师们与学生之间毫无障碍地沟通,看到她们举手投足间都在给学生传递着信息,看到在她们引领下学生开心的笑脸,我被深深打动和折服。通过反复上课,在工作室老师的不断提醒与肯定中,渐渐地我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亲切地和他们交流,当我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时,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学生更喜欢我了。正是因为我放低了自己,才能和学生没有障碍地进行沟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刘老师举着相机高兴地让我看,“你终于露出了笑容”时,我看到一张灿烂无比的笑脸。现在我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亲切的笑容,而学生更喜欢老师的笑脸。

二、我可以唱

还是这堂展示课《苗岭的早晨》,因为我不善于唱歌就避开了范唱这一环节。对此,工作室的老师纷纷指出:“为什么不唱飞歌,这是乐曲的灵魂啊”,“教师不范唱,学生的体会是不够的”……我又一次疑惑,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扬长避短是我教学的策略呀!一位老师的话深深印在我心里:“教师的示范是调动学生的最好途径,范唱环节的缺失是造成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中肯的意见和真诚的帮助,让我下决心突破自己,由起初的不敢唱到后来的想唱和一定要唱,我经历了课改中音乐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特别是刘宏伟老师“以情动人”的话点醒了我,音乐感觉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比演唱技能更为重要。当我开日范唱的那一刻,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由于我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轻松地完成了学唱环节。当我们又以歌唱的方式进行互动时,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原来唱是一条跟学生沟通最好的纽带。

我变了,由原来上课的笑不露齿到现在可以忘我地表现,从一开始逃避范唱到如今可以自信地歌唱。是新课改使我发生了改变,是工作室使我发生了改变,正是因为这种改变,我的《苗岭的早晨》一课在深圳市现场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感谢课改带给我的机遇和挑战,感谢工作室给予我的关爱和帮助。

我的依恋,我的成长

张定远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曾下决心当一名好教师,可是面对一成不变的课堂,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课改的春风一夜吹遍大江南北,我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机会,特别是我荣幸地成为“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的一员后,更加体验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快乐!

记得上完第一节研讨课后,听刘老师和室友们一评课,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是一只井底之蛙,远离课改实践,对外面世界浑然不知。我下决心要跳出这口“井”,于是开始反思,开始读书,开始写课后记。我知道了上好一节课,确定合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懂得所有活动形式的设计都应该为目标服务,学会了用音乐的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我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进步和成熟,我的课堂明显变了,学生们的歌声美了,他们能记住的作品主题多了,他们喜欢上音乐课了。而我也品尝到音乐教学带给我的所有快乐,我喜欢和盼望上课,愿意和学生们交流。每次上课前,我都会不断地思考:有没有新的内容可以补充,是否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是否可以改变课堂结构,还有没有更新的教学方法……我逐步在市级、省级赛课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音乐教学并获得成功。课改使我的教学视野变得开阔,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理念一直鞭策着我,我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我想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因此,备课时我经常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极力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精心地设计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我还在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的独有文化等问题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音乐生活,能让学生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想努力创建一种具有个人风格的新型课堂。

音乐课程改革给我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遇,而工作室则是我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我依恋课改,依恋工作室!

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张 娟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现在看这八年课改之路,其实就是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复杂”再回归到“自然”的过程。我也从中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会让你享受课堂,享受快乐! 课改以来,我先后参加过全国、省、市级现场教学评比,也多次获奖。我听到过太多的赞美,也曾引以为豪。但在工作室耳濡目染了老师们对待平常课的高度热情,感受到大家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体会到,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让所有的学生受益才是音乐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刘宏伟老师为了一节常规课也会去查找很多相关资料,电脑上一个个课件包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现在,我的内心有了某种渴望,开始期待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达到“把公开课与平常课划上等号,信手拈来就是一节朴实生动的音乐课”的那种境界。

我变关注部分学生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变关注音乐的表象为关注音乐的内涵,变重视公开课为重视普通课。以往有人要占用我的课我很愿意给,而现在即使因公外出回来也要补上:以往会因个人心情而影响课堂教学,现在是学生的一切左右着我的情绪,我会因他们的精彩而感动,因他们的进步而开心,也会因他们的问题而冥思苦想……

篇6

现象一:过于拓展人文内容,音乐课不像音乐课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了解藏族风土人情,藏族之最,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等问题上,而忽略了歌曲的学唱,对藏族音乐的风格、节奏特征却毫不提及,一堂课下来,感觉是上了一堂地理课,偏离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偏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目标,本末倒置,音乐课不像音乐课。

【反思】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藏族,但是她在人文内容的拓展时忘记了拓展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这一宗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材,紧扣中心目标,在人文内容拓展上把握好度,选择好拓展的内容。如一位教师在上《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时,同样是少数民族题材的歌曲,这位教师的人文内容拓展就比较成功。在介绍彝族风情时,教师播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通过图片简单介绍了彝族的风俗文化,让学生知道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介绍彝族乐器时特别介绍了烟盒鼓是世界上最小的鼓之一,已经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面用自制烟盒鼓为歌曲伴奏做了铺垫。这样的拓展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现象二:挖掘教材不够深刻,创编拓展离题太远

【案例】一位教师上《保卫黄河》一课时,在简单地完成了歌曲的教学任务以后,教师就开始创编拓展,让学生以舞蹈的形式表现这首作品。学生们手舞足蹈,热闹非凡,兴奋之余早就忘了这原本是一首在国难深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雄浑苍健、慷慨激昂的音乐作品。这样的拓展方式与歌曲的主题相距太远,不要也罢。

【反思】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更要注重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和表现。音乐课中的拓展不能脱离原作品的意境,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选择好适当的拓展手段和方式。学生的创编应该是自主的、自然的,应是充分体验音乐后发自内心的情感迸发,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如笔者在设计《对鲜花》的拓展环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花的特点创编歌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现象三:教师设计不到位,拓展教学如走过场

【案例】笔者曾听过一节《水花花,泥巴巴》的音乐课,歌曲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根据“水”的主题让学生拓展欣赏了著名的音乐歌舞片《雨中曲》的片段。看之前,教师并未对作品的内涵及要素作任何引导和要求,学生像看电影似的津津有味地观看着,一共看了五六分钟;之后,教师也未作任何的提问和分析,试问这样的拓展欣赏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呢?只是走了一回“拓展”的过场而已吧。

【反思】纵观现在很多的音乐课,到了拓展环节就让学生听两首类似的作品,然后请学生谈两句感受了事。笔者认为这样的拓展缺乏深度。一般来说,在音乐课的拓展欣赏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大多跟本节课所教授的歌曲在人文主题上或者音乐风格上有相似之处,教师应该做一定的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去关注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和音乐要素,通过聆听、比较、简单分析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过程中,而不应只让学生看个新鲜,走个过场就匆匆结束。

现象四:教师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展教学过于高深

【案例】笔者曾听过一节《凤阳花鼓》的音乐课,教师从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习各种复杂的节奏和短乐句,学生刚刚唱了两遍歌曲,教师就开始要求学生加入前面学过的节奏和乐句,试图创编出一个类似无伴奏合唱效果的《凤阳花鼓》,要求学生能唱出三到四个声部。学生只是四五年级的非声乐专业的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怎么可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呢?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我们也听得累,最后这节课就稀里糊涂地草草结束了。

【反思】音乐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音乐教育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走近音乐、了解音乐,进而喜欢音乐、享受音乐,音乐中的适度拓展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音乐能力和素养,但如上例中的拓展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音乐课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对音乐的兴趣。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喜闻乐见的、符合儿童生理和心里特点的方式进行拓展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

篇7

[关键词]板书设计 不可替代 板书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38

曾听过很多老师的英语公开课,确实教学设计巧妙,课件制作精美,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一节课后,细心的人会发现:整堂课上粉笔原地待命,黑板空空如也。黑板似乎成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教学助手。

听完课后,我也曾做了一些调查,和一部分学生谈论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反应很好,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再加上精彩生动的视频,这些都能让学生们记忆深刻。但当我让学生们回顾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重难点时,有部分学生沉思片刻后才慢慢地表达出来,而且内容也不全面;而还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记不得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难点。我们都一致公认的好课,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我,也一直不断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板书是否可以由多媒体课件代替?通过多次实践,我感觉到板书是不可替代的。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一、 板书是一种微型的教案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都必须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精心地备课,并形成教案。而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将教案中教学的重难点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二、板书有较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

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能起到构建知识结构,串联文章内容的作用,还能将内容作为艺术化的处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美的享受,从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多媒体课件则以播放的形式快速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它的优点是容量大,变换速度快,但它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板书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虽然我们在课前作了精心的备课,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临时来改变教学内容。如果是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做些修改的。而板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临时增减或修改一些教学内容,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其实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确实进行了板书,但往往缺乏周密的设计,东一片,西一片。有的教师写得太少,“寥若晨星”; 有的教师写得太多,“满天星斗”; 有的教师写得太潦草,“龙飞凤舞”…… 这些教师的板书都缺乏精心设计,有点随心所欲,大大影响了教学知识的传授,降低了教学效果。优秀的板书应像一份专刊,字迹美观,重点突出,疏密有致,布局均衡,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设计好板书应遵循以下要求:

1.字迹清楚工整,适当配有色彩来加强重难点

首先教师的板书就有一种示范作用,教师本身的书写习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学生。平时教师板书时就要按要求工整地写好每个字母,这样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工整地写好每个单词就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同时教师随时可以用色彩效果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反应。比如基础部分用白色,重点词用红色,再配上蓝色写标题,效果肯定比单一的白色好多了。

2.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要将课堂的重难点通过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那板书就要简洁明了,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如果板书内容太多,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而且学生有可能只顾着记笔记,而忽略了教师讲解的部分。

3.板书要与教师的口头讲述相辅相成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辅助手段。它记录的不是教师输出信息的全部,而是有选择性地把能负载知识的文字,符号进行板书。它形成的结构不光启示着教学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渗透着认知的规律。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板书的功效,发挥好板书的作用,努力使板书做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生动直观,富余启发,内容适量,图文并茂,真正成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 参 考 文 献 ]

篇8

一、教学观的解放

一线的美术教师都知道,多少年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总离不开一本厚厚的教参。那里面有现成的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以及本课重难点。甚至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学效果。本来美术教学在旧课程里就是小三门,副科,没有什么考核标准。因此当一个无经验的新教师上岗时它便是不出教学失误的保证书。当一个老教师教“疲”了的时候,它便是最现成的“午餐”。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紧紧围绕教材,重难点突出……”。大胆的创新对一个年青的教师来说最直接的陷阱可能就是公开课上的脱离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不利的惨败。在旧的讲台上当我们成熟起来的时,也许同时也发现我们失去了工作的创造力。试想一个发展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美术学科,由一个没有创造激情的人来执教的话,后果会如何。

当然改变也就意味着摒弃我们过去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教学观的解放无疑在为我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它重新定义了教材的含义,把它从权威的指令变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媒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在是执行者和接受者。教学内容只是一个支点,至于能辐射出多大的能量就靠教师和学生的创生与开发了。在体会艰难的同时我们也渐渐感到了自由的快乐。教学的过程即是激发我们再创造的过程。课堂可以随时变成实验的田地,将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和灵感付诸实现。以教学中的一课《奇妙的音乐》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依靠听觉感受,提高捕捉画面的能力”。备课时我反复思索,在日常教学中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欣赏在小学一直是个空白。那么我能否利用本课教材的特殊性,结合音乐与美术这两门艺术学科的通性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学习变的更有趣更容易呢?在这课中美术应该成为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媒介而不是部分学生表现的障碍。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表现手段改具象为抽象的符号。来达到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目的。之前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力,并结合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让学生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谈论对作品的感受。正处在无拘无束的年龄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很快,不久他们就很乐意地开始尝试用线条表达欢乐与悲伤,用色块表达酸、甜、苦、辣。并为这种全新的表现手兴奋不已。第二课时我直接由音乐导入,选取了,《江河水》、《庆丰收》、《杜鹃圆舞曲》、《野蜂飞舞》等音乐情绪比较鲜明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并通过自由联想来表达音乐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充分活动后用音乐填充法让学生找出与之相适合的美术作品。由于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地完成了两学科的跨越。开始愉快的利用各种材料手段并摹仿现代派大师的手法来表现乐曲《口哨与小狗》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兴奋着。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虽然涉及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知识领域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技法障碍而放弃。我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和有趣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他们所有的感官。激起了每一个孩子表现的欲望。我想这已经足够了。正如新课标中对学习者的定义中讲到的,“学习者学习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当其全部感官活跃起来的时候”。

二、学习方式的解放

过去我们在备每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总是离不开“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似乎那就是一节美术课的目的。而作业效果就是本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我发现这种单一学习方式导致最终的一个学习结果就是那些细心的基础好的孩子就一直好,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就一直差。我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那些孩子的学前印象前显得那么微弱。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们脑子中的绘画模式。一定要画太阳、画房子,再要么没眼珠、没耳朵的画人。我用尽了方法,成果总是不大。当我重新审视自己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教画画”的怪圈里。我是一个美术教师,更是一个教育者,单一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动。学生是有差异的,美术培养的不只是他们画什么的能力,而是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的能力。我的作用也不是教会他们画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像皮亚杰说的那样“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创造的活动,才会有效的被儿童接受。”由此我开始在平时的课堂中一点一点的改变。就拿《火车快跑》一课为例,教学设计时我抛弃了让学生画火车的原教学模式,做了几个大的改变:首先调整了教室布局,将座位摆成车厢的格局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二、让学生搜集所有表现火车的作品,包括音乐儿歌谜语,以便让学生更充分的感知对象——火车。三、找到一切你可以用来表现火车的物品,以发挥每一个孩子的特长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通过改变,我发现学生们变了,课堂气氛也变了。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听歌,看模型,表演和小组开火车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兴奋的参与着。表现的过程中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投入的干着。平时闹着的他们有秩序的参与着。最后作业展示时我也惊喜的发现这些孩子还真是能干,找的材料五花八门。有彩纸贴的火车,有蔬菜做的火车,有个人画的火车,有玩具插的火车,有废易拉罐、纸箱做的火车,还有几个学生创编的小舞蹈《火车开啦》。做出的火车也是各式各样,充满了创造与想象。通过这次实验我发现把自己解放出来,把学生解放出来,乃至把学习方式解放出来是多么重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去学,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教学也才是最有效的。之后,我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单项的调整,收效也不错。如《去太空旅行》一课。我在课堂上大谈太空知识,试图吸引他们。结果一个孩子小声在下面问同学“这是什么课呀?”它像一根小针泄了我所有的气。我在下一班上课再也没劲讲。只问了学生一句“宇宙是什么?”谁知学生一下炸了锅,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突然灵机一动,顺水推舟的问学生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宇宙给你的印象。这群二年级的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说了许多,诸如“可怕、奇妙、美丽、奥秘、无边无际、神奇......”我将它们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想象,并讨论其中一个词,然后发言。结果学生将已知经验加上自由想象,讲得非常好,我临时把作业调整为作业利用手边的材料,做个旅行汇报,递交上来,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组完成,可以画,可以写,形式不限。一节课下来,我轻松的几乎没说什么,可学生很兴奋,我也很兴奋。这样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交上完美的绘画作品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我呈现他们内心更多更精彩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的目的吗?我想学习方式的解放不应只限于专门的实验课,我手边的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可以改变,变成是给学生松绑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学才会让所有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只是交上一张成功的绘画作业。

三、评价体系的解放

本次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强调了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被选拔者的发展,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考察学生学会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

美术课程是最重视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目的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在美术课堂上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篇9

关键词:注意力 相关性 自信心 满足感

ARCS动机模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过程:为了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从内心感到满足。

一、学习动机之一――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使用好一堂课的导入来激活知觉,使学生产生兴趣,是ARCS动机模式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如在讲授《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我由歌曲《最近比较烦》导入。让学生听了这首歌后说出印象最深的一个字――“烦”,然后我出示了第一个活动“陈龙的一天”。

活动一:陈龙的一天(多媒体展示)

陈龙早上起床心情不错,高高兴兴去上学。

语文课上:孔夫子深似海,巴金茅盾太厉害。陈龙感到烦死了。

中午陈龙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午饭也不想吃,一切都很无聊!

数学课上:这次测验进步很大,受到了老师表扬,很兴奋,听课特别认真。

放学了:陈龙本想早早回家,却又因为小事与同学争吵起来。感到最近比较烦,情绪像天气,一会晴一会雨的,让人捉摸不定。

在“情绪需要调控”这一环节中,我由歌曲《最近比较烦》导入,并用“陈龙的一天”这个活动来说明。陈龙是班级中比较调皮的一个男生,当看到这个活动时,全班同学一下子都笑了,陈龙也有点不好意思,但平时不太爱学习的他却显得特别兴奋,这节课也听的特别认真。由此,这个活动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之二――相关性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我有多大关系”等问题,这就涉及到相关性的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回忆烦心事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烦心事?当时感觉如何?(让学生写在小纸条上)

1.同学给我起了个“包子”的绰号,我很恼火……

2.数学考试没及格,我非常伤心……

3.妈妈不让我上网,心情烦闷……

4.最近和同桌闹矛盾,他误会了我,很难过……

……

沉闷的课堂往往需要新鲜的事物来做调剂,我随后拿出了一个制作好的小纸盒,上面写着“烦恼箱”三个字。等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写有烦恼的纸条放入纸盒后,我问道:“我们来看看谁能成为驱散烦恼的高手?来试试吧!”,然后请举手的同学抽取其中的一张纸条,说说他有什么办法来调节那些消极的情绪,并让同学们为他的方法打分,分数越高证明他的方法越实用。

学生给的方法有:

1.难过时找一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倾诉一下自己的压力。

2.郁闷时找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打一场球赛。

3.伤心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一场,生气时用枕头砸墙。

4.当感到压力大时,邀几个亲朋好友溜冰,或去看一部电影。

5.在休闲时,进行体育锻炼,但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细水长流。

……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调节情绪的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所以,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之三――自信心

自信的学生才会主动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如何帮助学习者树立获取成功的信心是我们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而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及民主的气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尤其能消除那些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重拾失落的自信。下面,我展示了活动三:短剧《老奶奶乐了》。

活动三:老奶奶乐了(多媒体展示)

从前,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了家洗染店。天一下雨,老奶奶就发愁地说:“哎!我小儿子洗的衣服到那里去晒呀!……”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可老奶奶还是发愁:“哎!看这大晴天,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雨伞呀!”就这样,老奶奶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邻居见她一天天衰老下去,便对她说:“老奶奶,您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您大儿子的雨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您小儿子的店里就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呀!”

老奶奶一想,对呀!我原来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以后,老奶奶不再发愁了,她吃得香、睡得甜,整天乐呵呵的,大家都说她好像变了一个人。

问题设置:

1.以前老奶奶看到下雨或晴天,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2.后来老奶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老奶奶心情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为了表明自己对这个富有哲理的短剧的理解,纷纷举手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整个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积极都参与,在交流过程中分享了其他人的学习成果,最后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发言要点又做了一个总体归纳:

(1)以前老奶奶看到下雨天或晴天,总是担心两个儿子的生意不好做,所以吃不好、睡不香,这说明消极情绪控制了老奶奶的生活。

(2)后来老奶奶的心情发生了大的转变,是因为受了邻居的启发,转换了看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她的情绪发生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3)老奶奶心情的转变,说明了人的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在情绪可以调控这个环节,我通过《老奶奶乐了》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探索,在答案探索过程中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尤其对那些平时发言不多的同学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心。

四、学习动机之四――满足感

建立满足感是ARCS模式的重要一步。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富有意义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从而获得满足感。

在“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我打破了常规,请学生帮忙解决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欲望。

活动四:老师的烦恼

其实老师也有烦恼,你看今天这么多老师听课,我特别紧张,又不知怎么办?请大家用所学知识给我出出主意吧!

学生1:可以先和学生交流,让学生配合你。

学生2:请教有经验老教师,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3:准备的充分一点自然就不紧张了。

学生4:可以在上课前散散步、听听音乐舒缓一下紧张情绪。

学生5:课堂中多组织一些活动,活跃的气氛会使你忘了在上课。

学生6:你可以把听课老师当“青菜萝卜”,视而不见。

……

“哈哈哈”――此言一出,全场爆笑,连听课老师也被逗乐了,互相说你是“青菜”我是“萝卜”。我及时做了总结:同学们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这是同学们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最后祝愿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到我的情绪我做主。

通过“老师的烦恼”这个活动,把本课推向,学生纷纷为老师摆脱烦恼出谋划策,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调控情绪的方法,同时,学生也因能够通过努力为自己或者为别人解决问题而获得满足感。

五、结束语

Keller的ARCS动机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该模式多见于教学设计的理论介绍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效果最终要依赖于教师本人对该模式的领悟、理解及创造性的应用。本文以《学会调控情绪》这堂公开课的完整教学过程为例,对ARCS动机模式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实效性进行探究,为各位同仁在相关教学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Keller J M.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M].Hillsdale,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ls,1983.

[2]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J].开放教育研究,2003(2):9~12.

篇10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信息技术;Flash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95-02

1 教学内容分析与整体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高中信息技术Flas制作第一课。在教材选择上,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地图版和教科版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以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部分中的Flash相关内容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学情,让学生能熟练使用Flash软件,使用帧、动作、形状动画等手段达成作品创作的目标。

整个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具体教学思路为:在学生初中阶段所学习Flash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制作Flas《新年贺卡》这一项目作为学习达成目标,预设3~4课时完成。依据Flash模块课程内容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先模仿,后创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生先掌握精髓,后发散思维。

第1课时,教学重点为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作为初、高中Flash知识衔接的第一课,将复习回顾与新知讲授兼顾,以帮助学生重识Flash为目标,仍然是以学生模仿为主,欣赏教师范例作品,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其创作的能力,为今后独立设计作品打下基础。

第2课时,教学重点为文字、绘图等工具的运用。复习上节内容制作祝福语、中国结动画,绘制动画素材。

第3课时,教学重点为引导层动画、按钮。运用上节课绘制的素材制作引导层动画;制作动画播放按钮(绘制按钮的三种状态)。

第4课时,教学重点为背景音乐、简单代码。为贺卡添加背景音乐,代码设置按钮播放动画。

2 W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复杂的学情。理论上讲,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Flash的基础知识,如基本工具使用、帧、关键帧的概念等,能够完成逐帧动画、动画补间动画等基本动画的制作,但也仅限于模仿完成任务,自主创作尚欠缺。但是从学情看,此内容在初中阶段学习已久,加上平时很少运用,大部分学生虽有印象,却已经忘了。这样导致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课件是必需的,于是制作详细的网站学件来辅助学生学习。

Flas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各种各样精彩的Flash也总是使学生的眼球舍不得离开,对于亲自设计制作Flash十分渴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较好地实现学习内因的激发。

3 教学过程与设计

导入 即将跨入新的一年,播放教师制作的新年贺卡,送上对学生的新年祝福,激起学生共鸣,引出课题,制作表达心意的Flash贺卡,送上对老师、同学、亲人或朋友的新年问候。

再识Flash 学生依据学件自主学习,回顾、重识Flash

的基本界面、窗口等知识,以及重要概念(帧、关键帧和图层等),重拾旧知,解除畏难情绪。

知识的细化与应用 剖析新年贺卡中的不动元素,根据学生实际反馈情况,选择由教师操作演示或者学生依据学件制作贺卡页面(搭建动画舞台),完成相关Flash基础工具的回顾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制作,教师辅助指导,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打下后面操作的基础。

任务一:根据自己喜好,选择1~2幅图片作为贺卡的页面,并修饰贺卡动画舞台。学生模仿完成,掌握动画舞台搭建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舞台搭建好了,演员在哪里呢?(元件。)剖析新年贺卡中的“变脸演员”――影片剪辑元件(逐帧动画),教师操作演示。从最简单的动画入手,引导学生创作,解除畏难情绪。

任务二:新建影片剪辑元件,制作逐帧动画:变脸演员小星星。学生模仿完成,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致疑:星星只有一个,想要多个如何处理?变得慢一点儿又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剖析新年贺卡中的“舞蹈演员”――图形元件(动画补间动画),教师操作演示,加深学生对元件演员身份的认识。

任务三:根据喜好,选择1~2幅图片新建图形元件制作动画补间动画:舞蹈演员福到。学生模仿完成,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

拓展任务:1)对比影片剪辑与图形两种元件,中国结往返重复运动如何实现?(从元件自身的动或静考虑。)2)祝福语动画如何实现?实现分层教学。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三者相结合方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再加上民主性、公正性的评价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4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面 项目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体验、实施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是项目经理人,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该让学生体验项目确定、计划、准备、实施、评价这一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反思本项目设计中对于素材准备阶段,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准备,而是依据项目主题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准备了,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作品也因素材的限定而缺乏多样化,没有完全体现出属于学生年龄层次阶段的个性化作品。

教师教学理念方面 项目教学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南京市教研员也为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做过项目教学的国外游学专题培训,但学校于2016年新高一年级才开始实施(换用广东版教材),也是响应南京市信息技术教研室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要求。虽然之前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观摩、学习了很多关于项目教学的公开课与讲座,但总认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好学生,像中等层次学校的学生,连分步的任务驱动都完成不好,更别谈项目制作了。其实这是教师把自己对新教法的畏难情绪强归因于学生,是安于现状的体现。作为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 采用项目教学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依据课件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与研讨,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观点(不再是“教师演示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的状态),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双面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