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权力行使的基础单位,其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能否为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服务。而内部审计作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有序与规范以及权力的良好运行的必要手段之一,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新常态,满足新形势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问题十分必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监督和控制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财政预算资金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预算资金正确的分配与使用关系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完善其内部管理、形成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的制度安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有利于其内部各部门正确履行职能,规范财务行为,并对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起到监督和制约作用,从而使单位资金安全得到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减少工作人员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力争内部审计制度在各部门的积极推广,对规范和制约预算资金的科学分配和合理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为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提供支持。主要表现在监督和管理服务职能两方面:一是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经营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一种职能。行政事业单位是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转的组成机构,它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国家的政策方针常常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挥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对单位内各部门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二是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已制定的工作安排对单位内部的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与评价,从而保障国家政策方针的全面落实。
(三)S护国家的财经法纪,促进反腐倡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以国家的财经法纪为基准而开展的。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发现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物资以及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国家的财经法纪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内部审计部门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组成部门,其他各个部门需要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检查工作。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其他各部门的审查,对其资金使用情况做出评价,能够有效减少贪污受贿情况的发生,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使国家的财经法纪得到保障。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困境
(一)内部审计制度仍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制度规范内容、标准以及流程指导等方面存在欠缺,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约束职能。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制度规范内容方面,存在过于笼统、具体与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得到原则性的指导,而在具体实施层面缺乏具体性的指引,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难以保证信息的公开与透明。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标准方面,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内部审计原则》,它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该原则已然不能适应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它还需要继续完善与修订。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实施执行提供具体指导。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流程规范性不足,没有按照审计准备、实施、报告以及后续审计这四个阶段详细执行。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较为随意,没有按照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有的甚至直接由一人负责并仅仅向领导汇报。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依靠于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在执行工作时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的状态,而独立性与客观性主要依托于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具备足够的权力。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抽调内部人员来完成,只有少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单独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由专门人员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具备与其他部门和领导平行的权力,容易因受制于人情关系而,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三)内部审计范围较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重要事务与决策审计以及其他审计等。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内部审计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涉及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尽管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范围呈现扩展的态势,但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集中于财务审计方面,内部控制审计和其他类型审计涉及较少,特别是其他类型审计十分欠缺。审计类型的局限性表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存在审计范围较窄、审计内容不足的问题,内部审计无法充分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与以往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很大不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属于在会计岗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他们面对管理模式的转变,并不能很快地学习新知识并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水平;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较为繁重,特别是随着目前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它对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很难有时间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适应新常态的建议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基础,所以完善行政事I单位的内部审计,首先应从完善其内部审计制度入手。只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对审计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规范,比如审计的开展计划、开展时间、流程与程序安排、审计人员数量与专业分配比例、培训机制等。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实践提供对照标准,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建设。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监督机制,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保持其独立性与客观性,应当建立制约内部审计的约束机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方面是定期派当地的审计机关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约体系中来,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保障作用。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强其独立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常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其独立性和客观性,进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因此为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得到贯彻与落实,应当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制度安排与执行、培训机制以及具体管理举措的优势。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审计培训,与当地审计机关合作举办相应的讲座,对参加上述活动的领导进行评价,并将该评价作为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单位内部重点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等,提升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
(三)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拓展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存在局限性的一部分原因是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内容因受制于时间不足不能得到扩展与丰富。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审计工作的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并促使审计工作内容更加全面与丰富。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更新有关审计的信息化软件与硬件,重视审计软件与业务、财务的衔接问题,搭建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工作效率,丰富审计工作内容。
(四)通过选拔和继续教训的方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选拔专业人才和开展继续教育两种方式进行。一方面是选拔专业人才,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选取学历适当、知识结构全面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通过讲座和培训的方式加强对他们后期的考察与评价,努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哲.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J].时代金融,2016,(7).
[2]刘平.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新作为[J].审计月刊,2016,(4).
篇2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涵义及其职能作用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并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改进提升,进而确保单位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在于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内部管理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且审查评价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监督控制职能
监督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管理最基本的职能,特别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因此,更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以及资产运作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严格约束在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框架范围内。
(二)鉴证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工作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与独立性,因而内部审计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可以通过各类信息数据的汇总分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作出整体的评价,并将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参照,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责任人准确直观地通过审计结果明确自身实际状况。
(三)服务管理的职能
通过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审计管理,特别是通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资金运作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管理工作的绩效等进行的全面审查分析,能够依靠审计结论准确的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审计建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改进自身管理的决策依据。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普遍认为单位有着外部的财政、审计以及纪检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内部再设置审计工作机构的必要性不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支持不够;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层面,一些员工片面的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而言重要,但对于以财政经费作为运转基础的行政事业单位意义不大,有的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工作是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因而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应有的配合支持。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落后
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因而审计工作的任务较重而且相对复杂,如果没有较好的审计手段,不仅审计效率慢,而且也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内部审计手段上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再加上部分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效。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存在弱化问题
监督控制、评价以及服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这些职能对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以及单位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上,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单一,审计面过于狭窄,因此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职能被削弱,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改进建议措施
(一)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导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强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以及工作的独立性,自上而下的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学习教育,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配合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划管理上,应该重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审计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在审计法律法规、管理知识、信息化技术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胜任能力,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依据和遵循,也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与审计结果准确可信的主要途径。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审计法》、《预算法》、《
会计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特点的内部审计管理组织实施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流程、具体程序、审计人员管理、审计报告等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开展。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做好审计工作开展的规划管理,尤其是对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周期以及审计深度等进行全面详细规划,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除了必须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顺查、逆查、交叉、优选等审计基本工作方法以外,还应该积极的采用盘点、鉴定、观察等现代审计方法,重点突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手段上,应该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审计手段,特别是通过采用审计软件,将审计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业务管理联结共同建立工作平台,提高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整度以及分析利用深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效。
(四)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
在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上,应该注重监督、服务的并重,这也是解决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关键。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除了做好财务会计核算、预算控制执行、资产运作管理等常规性的合规审计以外,还应该注重将审计工作服务领域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将审计工作链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服务延伸,确保内部审计参与单位管理并积极发挥作用,规范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作用的发挥。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非盈利性组织机构,其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对国家和党的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例如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到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等,都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性与使用效率,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
(一)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当下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过多的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上的政绩,忽略对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因而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没有严格的把关;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于自身职责的理解存在误差。不少财务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对岗位责任约束的意识过于薄弱,造成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其财务控制和监督作用[1]。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会计基础性工作落实不到位、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不高、监督和控制手段比较欠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且成效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结果[2]。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审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对财会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负面影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支出的审批和报销程序监管不严,内部管理组织构架权责也不清晰,造成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行政开支过大等现象。
(三)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位会计预算约束力不够,其二是单位资产实物和财会账务记录信息存在误差。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尤其是公务费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和细化,时常出现临时更改和变动的情况,导致预算机制难以正常运转。再加之单位年度预算收支前松后紧、合理性不够,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规范、不及时、不全面以及缺乏严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是会计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的突出表现。
(四)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不到位,会大大削弱会计内部控制的成效和执行力度。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还停留在控制主体内部的不合理的监督机制,导致内部审计效果很不理想;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也是导致内部审计体系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还在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领导下运行,因而审计工作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限制,造成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再加上部分单位审计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管体系效应和约束力度
的退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认知意识上的充分重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应树立起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观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单位领导为表率担负起首要责任,工作人员齐心合力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其次,通过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建立起良好的内部交流机制,以便全体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动态与成效;最后,明确落实会计内部控制施行的相关责任人,通过到位的奖惩制度和监管制度确保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制度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一个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把握住三个原则:其一是注重会计程序的制约,其二是注重岗位责任的牵制、细化和明确,其三是以预防控制为主,从根本上避免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失效。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能够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职务分离但相互制衡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第二,制定严格的内部核算和监管机制,对会计信息的复核和处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章程执行,以保障财会业务和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三,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3]。
(四)完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是一个动态性相对较强,且系统性和完整性都比较突出的工作,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严格且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来制约和鞭策。内部监督工作主要可以分为预算监督和执行监督两部分,在预算的编制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做到依法编制,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管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执行环节中,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的完整性和违章必究权威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也是保障事业单位高效、稳定运转的必要前提。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存在问题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72-02
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主要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部分构成。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这两种外部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则是近几年才逐步建立的。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促进和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成为当今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难以对内审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为更有效规范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按照政府职能部门要求,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增设内部审计部门。但与之不匹配的是,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范化建设相对缓慢,为内审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加了难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制定的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少之又少,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常常出现依据不足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审计工作权威性受到严重质疑。另一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审计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缺少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在履行岗位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有效性等方面均无法形成对内审人员的有效监督。
2.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一方面,由于内审部门刚刚设立,其对单位的重要性尚未凸显。另一方面,近年来财政部门采取资金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编制、部门决算公开等多种财政手段,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这使得一些领导认为,外部监督足以满足审计的需要,无需再开展内部审计。正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因此受到影响。首先,机构设置不健全。有些单位在财务部门内设置内审机构,有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置于监察部门之下;其次,领导层级不高。领导层级越高,审计部门独立性越强。然而有些单位的审计工作是由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而有些单位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监管;最后,人员配备不足。很多单位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兼任。
3.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计方法与技巧不足。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财务、统计、金融、审计、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障审计业务的顺利开展。然后实际情况是,内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刚开展不久,单位没有足够的审计人才储备,很多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调整过去的,审计人员存在专业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及后续教育,直接导致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审计经验严重不足。在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较为单一,通常采用从证到账再到表的传统检查模式,强调查错防弊,很少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内容上,更是以事后审计为主,忽视事中及事前审计,导致审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4.忽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意见及审计建议难以执行。审计人员通过对单位账务的审查,结合自身专业判断,会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或者潜在风险。对于这些问题,审计人员应该及时汇报给主管领导,并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尽快确定整改思路。同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在合理范围内,与之协商确定整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领导不重视审计结果的情况,认为有些问题不影响整体账务处理则不必修改,而有些问题涉及实际情况又无法修改。强烈的人为色彩,不但无法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目的,更是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很多被审单位也并不认同审计意见及审计建议,面对审计结果百般说辞,再加上没有领导的鼎力支持,最终使得审计结果不了了之。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化。随着内审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逐步设立,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因此,为规范内审行业,指导内审业务,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同时,随着内审行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还会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杜绝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状,从而逐步建立有行政事业单位特色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内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2.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保障审计独立性。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拥有自己的优势,如熟知单位具体情况,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后,也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整改思路,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提高认识,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的为内审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及资金支持。同时,建立行业内审准则,完善内审机构设立,优化内审部门选人用人制度,促进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全方位、多角度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审计部门发挥作用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首先,完善审计部门人员构成。作为一个能够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内审部门来说,审计人员的构成必须包括财务、经济、工程、法律等多学科人才,同时符合一定的比例结构;其次,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由于内审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刚刚成立不久,一些审计人员仍不清楚具体的职责以及审计方法。特别是对于从财务部门调整过去的审计人员,财务思想根深蒂固,审计观念严重缺乏。岗前培训能够客观地将审计观念及方法程序传达给审计人员,为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指明道路;最后,坚持后续教育。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逐步规范,审计重点及审计方法均会发生改变。审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审计策略,而这种审计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后续教育息息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对最新财经政策、最新审计法规、审计方法的培训,定期更新专业知识,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逐步规范,查错防弊式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这就需要重新完善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积极探索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审计模式,将财务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提高对财政资金绩效、决策评议和经济责任的审计比率,并对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模式、人员岗位风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使单一的审计内容向多内容审计转变。更加注重事前审计及事中审计,尽早发现问题和风险,防患于未然。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不仅要进行恰当的处理,更要查明具体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5.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确保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审计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后形成的意见,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规范性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对于审计结果,领导层及被审计单位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领导层可以将此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任职情况相结合,以此作为评价、考核、升职的参考;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应以此为契机,及时发现并改正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财政收支流程,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寻问责。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确保审计结果执行到位。一是在内部审计相关文件中对审计结果的执行进行明确规定,为审计执行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积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做好领导决策的助手,争取领导支持;三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找出解决思路为目的,争取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内设机构,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规范部门设置、提升业务水平等措施,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涵盖广、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优秀队伍,使得评价更加规范,监督更加有力,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吴少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2
[2] 张治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浅谈[J].金融经济,2010
[3] 温勇鹏.做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
[4] 胡小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顺利实现某项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方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财政资金的管理存在风险,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对其进行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或者流失。因此,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进行风险控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指的是依据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以便保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及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可以有效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自我保护。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实施有效财务管理,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管理现代化。对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可以促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健全,而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可以构建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现代治理结构。总而言之,实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中审计监督机制存在不足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为内部审计,但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单位领导没有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会计控制建设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核、控制制度的作用,审计与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预算控制不够科学和准确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核心,而预算管理又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执行预算、编制预算等。只有将每一项工作计划严格落实下去,方可以有效实现单位总体目标。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着预算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资产控制与管理混乱、政府采购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对单位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相应的宏观管理能力和预测水平。
(三)信息化水平低
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普遍的发展,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推动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还没有充分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信息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无法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切实落实于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中,国有资产方可以得到保障。
(一)健全与完善行政事业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要科学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在具体实施中,财务部门在更新和完善单位财政框架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严格地根据部门的预算来进行。对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学指导,以便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监管体制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对资金进出合理控制,科学设置单位账款,重视领导阶层廉洁考察工作的开展,通过管理监督,促使中层领导阶层的处事态度、普通人员的办事效率得到不断提升,深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通过培训教育措施的运用,促使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范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二)提高管理者的意识水平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来讲,要充分重视财务与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贯彻实施财务工作。在管理者进行选择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将管理者专业素质、管理水平等作为重要考虑内容,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来讲,要不断细化财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增强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帮助职工更加充分的重视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普通职工要能够充分认识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贯彻于日常工作过程中。
(三)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管理制度
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的监督财务会计工作,可以对单位内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了解,以便结合发现的不足和漏洞,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此外,要积极创新思路,对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四)强化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通过对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效强化,可以促使国家资产安全得到更好维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水平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在具体实践中,要科学规划固定资产购买计划,避免盲目重复投资,在固定资产购买过程中,需要对资产实用性充分重视,采取一系列的强化措施,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
(五)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其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工作质量,而且可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推动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一)内部会计控制环境还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风险防控意识、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员工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单位组织结构、内控信息沟通渠道、岗位职能职责设置情况等。单位管理者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对于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质量高低至关重要,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意识还不强,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社会服务等公共职能,没有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因此内部会计控制不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部分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和监督也不够重视。部分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不匹配,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往往流于形式,执行效果不好。另外,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岗位制约,监督和考核制度薄弱,甚至存在资金管理缺乏控制和预算意识,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
(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够科学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还不完善和建全,单位业务流程不合理,导致内部会计控制效果欠佳。主要体现在: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授权审批未确定明确的授权主体,未明确授权审批流程,也未划定授权审批的金额权限,部分单位实行一枝笔审批政策,使得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功能流于形式;部分单位未完全实现不相容职位分离,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规定,涉及授权审批、会计记录、业务经办和财产保管等岗位,必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岗位或者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由于人手紧张或者编制有限等原因,不相容职务尚未进行合法分离,形成事实上的兼岗;部分单位未建立科学透明的决策制度和重大决策集体审议制度,在重大工程项目决议、收款付款、对外投资、担保业务等重要事项决策方面,没有相应的决策审议制度可遵循,因此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影响单位的正常业务开展和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多由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兼任,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或即使进行了监督,由于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职责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监督作用也流于形式。部分单位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审计工作还不够重视,监督独立性受到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也无法充分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无法坚持内部审计的原则,导致内部监督作用有限。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顺利进行,单位健康良好发展,因此,单位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内部会计控制理念,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对单位内部机构和岗位进行划分,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职责,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应增强员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做到制度上统一制定、实施上统一安排、效果统一检查。特别是单位管理者应以身作则,首先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办事,并要求单位员工不得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规定,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科学建立、规范运行。作为财政部门,则更应发挥会计主管和指导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指导,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各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并及时将相关会计制度变化情况传达到各行政事业单位,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财政部门还应定期对各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进行得不好的单位或者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单位,应加以处罚和监管。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通过对预算收支情况、开支水平、人员增减情况以及固定资产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注重四个方面: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监督为辅,防止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加强对单位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注重岗位职责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明确各部门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要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不留死角和漏洞,形成一个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业务多而复杂的单位,应该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对于业务少且简单的单位可采取配置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内审工作,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定期的内控制度执行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发挥财政和审计的双重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04-02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使国家赋予的一定权力、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机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是客观存在于财政、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国家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以及单位内部的经济关系,它是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与事业的发展相适应。财务管理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资产得到全面反映;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得到加强;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为上级及有关部门提供全面系统的经济信息;能够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杜绝浪费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收益能够在正确的财务控制模式下得到稳定与提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与单位的管理框架也密切相关。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管理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实施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部分单位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的有效控制对其资本运作及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未给与足够重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制度,但是仅停留在制定层面、文件层面,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执行,使得制度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失去了制定制度的现实意义。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从最高层领导开始就灌输一种“不需要财务内控”的思想,认为所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就是清水衙门,也不会有重大资金支出,也就没必要设置财务内控制度,也没必要按照内控制度去执行。这些思想观念都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充分的效能,进而导致财务控制环节的薄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甚至整个单位存在重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未与日常运营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一个单位的服务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框架的一个分支,与其他行政部门、业务部门都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有效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并非只是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是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都密切相关,只有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进行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其在单位的整体管理当中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相关人员尤其是非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与自身工作、业务没有联系,保持一致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其放在管理过程中相对重要的环节上。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被架空,在实际执行中,没有相应的、不间断的执行对象,财务无法有效运行,例如预算的执行中断或偏离预算,使得预算编制浮于形式;国有资产的无效消耗和流失;出现这些结果,正说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不控制的执行中并不能对非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很好地与单位的日常运行相结合。现实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的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同时也要与其他内部控制相结合,才能有效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三)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未与财务信息化相结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技术的进步,财务管理系统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得财务管理内控控制的也更加容易实施;另一方面,也给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潜在风险和漏洞,增加了财管管理内部控制的难度。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优化了财务管理手段,同时增加了财务舞弊的方式方法以及可能性,在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下,财务管理的业务处理过程会增加信息化技术人员,对于信息的输入、报送与输出工作等工作,因操作人员的权限不适当,使得会计信息在各环节都存在财务舞弊的风险。
(四)相关监督缺乏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首先要按照《单位内控规范》等,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适宜地制定好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同时,要有强有力的监督。监督的缺失或失效为事业单位财务“随性而为”提供了土壤。目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双重领导”的现象,使得内部审计严重缺乏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考虑到某些部门或领导的利益,无法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导致财务审计取得的结果不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编制限制等客观原因,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不规范、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等情况时有发生。如: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财务记账与审核由一人兼任,财务印鉴章全部由一人保管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从源头开始就存在缺陷,从而使得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进而影响行政事I单位整体内控的实施和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
思想指导行动,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各种活动才能够有序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执行的推动者,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负有直接的义务和责任,其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氛围,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单位负责人开始,形成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管理,引起全员的高度重视,灌输风险意识,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付诸实际,从而推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保证国有资产和资金的安全,促进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全面推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促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都应参与其中,才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中,财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同时其他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应积极配合,确保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在制定财务预算、执行财务预算、资产的采购与使用中,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要了解和熟悉与本部门相关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实际行动与制度的相符和一致。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各部门执行的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相关沟通交流,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得以科学合理地实施,使得内控控制效果不断地得到提升。
(三)加强信息化控制,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变得较为容易,在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下,要充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在信息化环境下,重视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信息技术人员对财经纪律的充分认识,加强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良好运作奠定结实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财务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安排实操或其他教育培训费课程,帮助员工了解会计电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设置不同岗位、不同权限时,严格按照财经法规的规定进行设置,避免操纵人员的权限的重叠带来的舞弊风险。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对信息化程序进行完善,提高财务管理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依据单位的需要,还应当不断升级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程序,提高财务控制效率和效果。
(四)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工作的质量及水平直接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结果上。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由专人负责对内审部门的领导,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由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管理及其内部控制制定专门的内部监督审计制度,实施定期的、不定期的审计和监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单位考核评价部分,引起对单位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视,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时,针对重大事项,通过外部审计中介机构,抓住外部审计独立性的优势,辅助单位各部门对内部控制情况的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控制和减少经济犯罪,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的不断信息化,内部控制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管理工具。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实施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鉴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及特殊性,探索适合自己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在执行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运行,确保相关资产和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孔令玲,朱晓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管理观察,2014(24):48-50
[2] 那明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5(6):31
[3] 刘涛.浅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6(11):254
[4] 何云燕.浅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经济,2012(7)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审计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的全面排查,通过审计监督等方式,及时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夯实发展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实施现状以及措施探究,意义深远。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实施的意义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内部控制主要是在健全完善基础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目标,对生产运营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控制监督的一种活动,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组织运营风险,提高管理效能。审计工作是指围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对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流程及制度实施情况等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审核的过程,以此切实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相通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两者都是从内部管控的视角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从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监管和把控,审计则主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财务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何进行防范等进行监督管理。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以及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严峻的市场改革形势,只有结合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综合审计,才能更好地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大限度减少等行为的发生,以此降低经济损失,提高资源最大化利用成效。另外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可以切实从提升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视角对接,对组织生产运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财务预算和风险管控,以此切实保证资金的安全,保障国家财政资源实现保值增值。此外,通过实施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可以聚焦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改革目标,对生产运营管理全过程实施全面控制监督,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支撑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从而实现效能最大化。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科学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认知不全面,相关的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来实施,没有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重要意义,没有从加强全面内部管控的视角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也往往是按照上级的政策规定实施,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结合自身的具体业务工作,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关的项目也不够完善,审计内容,相关标准等也没有结合实际不断进行修订,从而不利于指导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2.2工作人员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全面参与,同时还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但是目前在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人员将主要的焦点聚集在财务管理人员身上,认为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开展是财务部门的事,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也没有从加强组织管理的视角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该项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素养偏低,对现代政策法规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深度不够,未能全面把握市场形势的变化,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建立配套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没有在相关的技术、理念、方法等方面加强创新探索,从而导致出现很多的漏洞。
2.3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没有实现全面的融合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往往是将两项工作进行分离,没有全面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从加强两者互相融合的视角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内部控制监督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冲突,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也不利于全面强化风险防范与控制。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控平台,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源管理以及审计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化技术平台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资源共享,没有对组织运营管理全过程实时动态的监控,精细化管控力度不足,从而不利于保证控制成效。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相关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实施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探索。
3.1转变传统认知,完善管控体系
要围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实施要点不断探索其他组织在该项工作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良好的做法。领导层应当对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进行全面认知和重新理顺,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等发挥全员的力量,借助专家的作用等进行全面排查,以此为基础加强体系建设,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制度体系,明确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相同之处,从加强两者有效整合的视角,形成强大的制度体系;同时要区分重点,对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的具体监督管理内容、事项指标以及流程和标准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形成完善的管控机制,切实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方面要充分结合国家政策形势变动等情况,对相关的标准以及流程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更好地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3.2提高队伍素养
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开展对相关的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尤其是对国家相关的政策,在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关联性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法理念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从业素养和职业技术水平;另外,结合实际,完善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加强部门的沟通,不断探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之间有效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更好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全面规范开展。
3.3加强技术创新,强化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的开展,从加强两者有效融合的视角,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要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机制和全面质量管控体系,对照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目标以及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完善相关的配套指标,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纠偏;同时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平台。充分借助大数据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化软件对财务管理各方面的数据变动等情况,密切关注,并做好相关的数据汇总和规律总结,以此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实际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及时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切实切断传播风险蔓延的路径,不断提高合规性。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还应当从业财融合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和其他环节的工作进行紧密的衔接,充分利用大数据,发挥全面的合力,加强各岗位之间的互相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相关工作的整合,精简工作流程,注重和外部环境的关联,并密切关注外部信息的变动情况,综合运用相关的技术加强系统化设计,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岗位的人员和外部相关的组织等加强协同管理和对接,全面渗透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完善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加强业务协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并借助专家力量加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综合实施,提出更多的有效对策和管控意见,切实推动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以此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综合管理成效。
4结语
总之,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既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应当充分结合国家政策以及行业规范要求,从加强特色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视角,不断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注重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加强智能化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动态管控,以此及时防范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或不足,不断夯实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基础,切实巩固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海凡.基于财务风险管理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J].财会学习,2018(28):240-241.
[2]杨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分析[J].纳税,2018,12(33):14,16.
[3]单继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体系的评价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8(30):224-225.
[4]李小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8(29):229-230.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31-02
现阶段我国不断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本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推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舞弊现象的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且存在着较多问题。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正式实施,通过实施《内控规范》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从经济活动风险管控的角度落实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重大风险。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认真分析、防范和控制内部管理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改革创新,实施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有利于降低管理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资产安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进行风险防范的规避措施。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深入贯彻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全国开展《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内部财务专项整治的内部控制工作,全方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风险进行控制。
(二)通过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对外办事效率和对内管理的严谨统一
首先,因地制宜的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的安全,使内部资源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与普通的企业不同,对外提供的这些公共服务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其运行效率和使用情况不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主要是由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体现。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做好风险防范,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的安全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其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实行透明的财务信息公开化,保证相关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有效,形成上下一致的“阳光财政”。研读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多次强调要下大力气狠抓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体系建设,做好财税体制的改革,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要把建立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作为自身内部控制的一部分,通过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使这项工作落实到内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实时监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负债的真实情况,从而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促进内部财务廉洁。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提高对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强化政府的公信力,打造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扮演了集公共服务与公益性于一体的角色,具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担负着社会化的特殊使命。它的主要活动不是局限在微观经济中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活动,而是以社会宏观化的社会效率为主要目标,它的效率高低以公共服务的利用率优化情况来体现,间接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加强内部控制为主要原则,更好地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点
(一)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足,举债意识淡薄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没有认识到位,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还普遍存在,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研究决策,未做风险评估,对“内部控制”更是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对整个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只顾眼前,过重依附于本单位事业发展,忽视内部控制的管理,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没有将全面的内部控制作为规避风险的有力武器。更有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债务危机感,一味依赖政府的全额拨款,片面的认为单位开展工作所需资金都应由政府买单。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造成了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内部负债风险。因为没有合理的控制好负债金额,对负债的产生缺少可行性分析,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资金负荷和发展的需求不平等,产生了盲目的负债结果。如果此类风险不加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负债风险问题就会演变成为财政危机。
(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内部监督机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没有实现有效分离,审计力度跟不上单位的发展速度,甚至有许多单位设置的审计机构就是一个空壳子,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极少数设置内部审计的机构获得审计数据结果不完整、不真实、不可靠,形成的执行方案不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外界的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没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检查,无法起到对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时监督。
(三)内部控制程序建设不符合规范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形成的内部控制程序比较单一,具有分配的风险和决策风险,没有建立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仅靠比较有限的思路来开展内控工作。用内控制度代替财务制度,导致财政资金只有使用方向、开支标准以及范围被加以限制,而其安全性却被忽略。许多单位仍然以领导的主观经验为导向,并没有制定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不规范的程序引导下,造成了内控工作的随意性,出现了制度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不合理,甚至很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部门全部负责,无法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还有很多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审计人员不能对内部经济行为做出有效客观的评价,进而影响整个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研究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监督程序和合理期范的约束机制
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落实问责制度,加强内部风险程序启动工作机制,制定详细可行的执行方案,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二)做好风险点的预测、识别、评估工作,制定具体的风险评价报告
充分认识关键风险点的发生情况和类型,找到规避风险发生的相应对策,实现控制风险点的目标。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构建风险点信息化管理数据,将以往数据进行备案,总结成可用的实践经验,减少可以避免的因素影响,大大降低关键风险点的发生概率。
(三)完善社会的外部舆论监督制度
设置科学的外部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起到真实可靠的约束。内部控制的工作有了外部的约束,无形之中将会提高本身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工作水到渠成。
(四)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03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0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其实就是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动和财务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合法化,并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使其规范进行,以降低风险,提高财务部门负责人对单位资金动向的监督力度。利用规范、有效的制度,科学合理地监管企业人员及财政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质内容。
1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欠缺
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完善单位内部结构,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整改的重要手段,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控的重要堡垒,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忽略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存在管理理念欠缺和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欠缺对内部管理工作的认知度,轻视内部管理工作的作用,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1.2 制度不足
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是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会运行的重要支点,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素养高低会对单位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管产生直接影响。但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下,他们虽然有合法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明,却不能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要求。社会形态和经济形势不断衍变,现在财务人员多数不能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方面的认知度还不够,缺少现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理念,思想认知落后。另外,部分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遵纪守法,无视工作守则,充当领导的傀儡,完全听从领导安排,在财务工作中频繁谎报账目,严重影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风气。
1.3 人员失职
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对在岗会计人员的深度培养,使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能力、工作素养方面仍不到位,往往都只会一些普通的计算工作,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十分低下。新时代不断衍变,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多数在岗财务人员却不重视新时期的内控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了解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如何做好内部控制监督工作,达不到现代行政单位需求的工作能力水平。
1.4 监督疲软
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并未出台一套十分完备的规章制度,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仍不够完善、成熟,对具体的内部控制监督方法也没有详细的阐释和设定。因此,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具体的制度和规范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管理,使之内部结构疏松,管控力度不足。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方案
2.1 树立内部控制观念
首先,行政单位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清楚了解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和贪赃徇私行为的防治必须依靠内部控制的管理,大大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服务力。其次,领导者还需要将内部控制理念深入到单位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使每位员工都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从而使其感受到通过内部控制所营造出来的优良工作氛围。
2.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还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完善的财务预算控制方案能协助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大大提升其效用。要想制定好预算管理方案,首先要掌握单位的整体预算和部门分项预算的和谐度,并逐步整合预算主体与其他预算分支,使其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其次,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严格监督、详细记录单位的每项财务活动,严格监控不在预算之内的财务支出,杜绝漏网之鱼的出现。
2.3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在行政单位内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让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干预,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找出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并向上级汇报,制订解决方案进行整改,定期评估与汇报检查结果,以巩固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不仅如此,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人还要针对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给予可行的改进建议,并协助单位管理人对单位内部进行持之以恒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