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高等院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1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34- 01

0 引 言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完成科研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如何规范、高效利用科研经费,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创新并完善高校中普遍运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配置体系采取国务院、部委、学校和研究者四级管理机制。这种高校科研经费配置现状的突出特点是:各部委的科技规划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明显的集中制特点;而各部委的科技规划没有经过专职部门协调,具有明显的分散管理特征。由于缺乏一个专门的协调部门,各部委之间的科研规划造成了资源重复配置。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科研经费分配环节效率低。②科研经费使用环节效益低。③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不足。④科研经费运行全过程缺乏监督。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①体制因素。在科研经费立项方面:我国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呈现“九龙治水”的格局,缺乏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对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不够,使得基础研究面临短期内研究成果不显著、长期研究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课题立项信息缺乏公开。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科研经费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的责任主体,对科研项目承担法人责任,校长对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而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监察处等部门分担落实学校的法人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为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这种管理体制,由于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监管周期间隔长,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工作漏洞多,已不适应当前科研经费监管要求。②制度因素。首先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将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和经费总额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其次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很多高校自行出台了许多激励政策,如对科研项目进行校内配比政策,这导致了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再次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对分配课题经费的部门、承担课题任务的部门和个人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最后对科研经费缺乏有效地监管。对于相应的监管部门没有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及体系,监管限于形式,没有真正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

3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建议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在科研经费立项方面,重视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确定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及制定学校相关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职责。强化主体责任,明确院系监管责任,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确保科研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有效行使。(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①改革科研经费预决算管理。高校财务人员应全面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结题等过程,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虽然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不一,但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合理划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协作费用。②加强科研经费收支管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须根据相关部门的批文、科研合同、学校相关部门文件办理科研经费的立项与入账手续,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要求使用经费。对于劳务费的列支,从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劳务费中列支参加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同时在科研费用中合理体现人工费用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用其他类型发票来充抵劳务费用的现象。③强化科研经费形成资产的后续管理。凡使用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形成学校仪器设备的共享体制,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④明确科研经费结转和结余经费管理。对于科研结余的经费,为了避免长期结题不结账的状况,可以明确结余的经费可以用于科研仪器设备运转的维护、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预研和启动、研究生助研劳务费等方面,从而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一些不良现象发生。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成人高校;档案管理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简称新《管理办法》)是以1989年10月的国家教委第6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简称原《管理办法》)为基础修订的,共七章四十三条,2008年9月1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新《管理办法》,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定义、适用范围等方面有了新的论述,对高等学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和成人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新《管理办法》的几点变化

1.扩大适用范围,把成人高校纳入办法适用对象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除普通高校外,成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民办学校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显然原《管理办法》中只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所以新《管理办法》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有利于促进所有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特别把成人高等学校列出,这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规范成人高校的管理。根据新《管理办法》,成人高校可以重新修订本学校的档案工作管理办法,这为提升学校的管理能级、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和促进学校更加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确了高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和学校领导的机制

新《管理办法》规范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体制,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档案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档案工作”,“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高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确定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职责,明确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领导体制层次清晰、责任明确,操作性强,有利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档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领导必须加以重视。新《管理办法》明确了高等学校校长是高校档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学校主要领导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责任,《管理办法》还规定“遇有特殊情况,应当立即向校长报告”。这些规定的推出有助于高校领导更新观念,增强档案意识,了解本校档案工作的现状,统筹全校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事情来抓。

3.规范了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人员的职责

新《管理办法》重新划分了适应于学校档案工作的11类归档范围,这样可以使学校档案工作朝着规范化的目标发展,使学校档案的归档内容更加全面。新《管理办法》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以评促进档案建设;“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强化学校各部门立卷制度。

《管理办法》要求“立卷人应当按照纸质文件材料和电子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编制页号或者件号,制作卷内目录,交本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检查合格后向学校档案机构移交”,规定了各部门负责档案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保证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和科研研究材料的完整、齐全。

4.增加了“学生类”档案管理内容

高等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原《管理办法》片面强调了学校管理、教师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和学习。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习为本,新《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修订。在新《管理办法》中归档范围里增加了“学生类”档案的保管内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学生类档案要求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结束,档案中的记录要伴随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把学生类档案正式写进档案管理办法中,把学生、学校和对社会有价值的档案并列起来,充分说明了学生管理档案在学校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5.从经费、文件的管理和档案利用等方面提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势在必行,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新《管理办法》在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上明确规定:“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提出了高等学校档案包括“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突破了高校档案原来所涵盖的以纸质、录音带、录像带、实物等传统档案载体的局限,突出了电子或数字载体在新时代档案物理载体中的重要地位,这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档案的利用方面规定:“应当设立专门的阅览室,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提供开放档案目录、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计算机查询系统等,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6.从职务聘任、待遇补助等方面彰显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中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或者职员职级制,享受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待遇。”这个规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成人高等学校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因待遇低、工作累、地位低等原因造成了档案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工作积极性差等不利于成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局面,为成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人才需要奠定了基础。

对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及其他有关待遇,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这使得多年来高校档案界极力呼吁的对因为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的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建立职业保障和依法取得补助得到了落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档案科学发展观以及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二、新《管理办法》对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

目前,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成人高校工作能级的提升和成人高校深入开展的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相比,成人高校的档案管理带有明显的滞后性。针对新《管理办法》提出的规定和新要求,加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改变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建设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使原有的档案门类、数量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档案工作重点应由以往收集、整理、保管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和服务为主,提高档案的利用,扩大服务功能。成人高校的档案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信息资源,只有重视开发利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实现成人高校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关键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之能热爱档案管理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为其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档案专业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使之在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管理实践中能够具有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的能力,能够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为成人高校的发展和评估提供详实的材料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成人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工作的需要。

3.大力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不断探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形式和载体、档案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档案资料呈现出复杂、繁琐、量大的特点,这对高校档案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成人高校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成人高校可以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门教育教务管理软件,从录取新生开始,将学生的姓名、性别、照片等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在读学生的学籍信息输入到互联网以便于检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科、专业、成绩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同时,成人高校要适应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对形成的重要文件建立纸质文本和电子档案双备份,减少纸质档案的使用,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工作。

总之,成人高校的档案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决策的依据。因此,作为成人教育档案工作者,要按照法制化的要求不断走上正规,不断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档案功能,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小寅.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36-137.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的仪器设备均为学校的财产。仪器设备根据价格、性能等因素分别确定为部、省、校、院、系级管理。

学校要在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和管用结合的原则下。由一位校(院)长分管仪器设备工作,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明确机构和职责。对各种渠道购置、经营或非经营型的仪器设备按照统一规定进行管理,特别应做好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学校配备仪器设备要实行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仪器设备申请、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等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第四条 学校采购仪器设缶,要力争做到优质低价,防止伪劣产品进入学校。进口仪器设备,到货后要在索赔期内完成验收工作,不合格的及时提出索赔。

购置的仪器设备,经校级主管设备的部门入账后,财务部门方可予以报销,做到仪器设备账物相符。

仪器设备管理范围的价格起点与财政部规定的固定资产价格起点一致。

第五条 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应充分挖掘现有仪器设备潜力,重视维护维修、功能开发、改造升级、延长寿命的工作。积极鼓励自制新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并经技术鉴定合格后登记。

仪器设备在使用中应保持完好,做到合理流动、资源共享。杜绝闲置浪费、公物私化。

仪器设备的调拨、报废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技术鉴定和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有关收入按学校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第六条 学校要对仪器设备的资料建立档案,实施计算机管理。对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分布及使用状况,经常进行分析、研究和汇总,并按规定上报各类统计数据。

学校应加强校内、外网络资源建设,实现各类数据网上传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仪器设备实施科学化管理。

第七条 学校应重视仪器设备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培训、考核和技术等级晋升办法。对于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应予以承认和奖励。

第二章 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

第八条 单价在人民币1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设备为贵重仪器设备。

第九条 教育部所管的贵重仪器设备范围

1.单价在人民币4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设备;

2.单台(件)价格不足40万元,但属于成套购置和需配套使用的,人民币40万元(含)以上的成套仪器设备;

3.单价不足人民币40万元,但属于国外引进、教育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明确为贵重、稀缺的仪器设备。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各自所管贵重仪器设备的范围。

第十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规划合理购置贵重仪器设备。购置贵重仪器设备应履行下列程序:

1.购置仪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1)仪器对本校、本地区工作任务的必要性及工作量预测分析(属于更新的仪器设备要提供原仪器设备发挥效益的情况);

(2)所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包括仪器设备适用学科范围,所选品牌、档次、规格、性能、价格及技术指标的合理性;

(3)欲购仪器设备附件、零配件、软件配套经费及购后每年所需不低于购置费6%的运行维修费的落实情况;

(4)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

(5)安装场地、使用环境及各项辅助设施的安全、完备程度;

(6)校、内外共用方案;

(7)效益预测及风险分析。

2.购置仪器设备的审批

(1)学校申请单位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

(2)学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及有关人员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并提出审核意见;

(3)主管校(院)长审批;

(4)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管的仪器设备,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仪器设备购置和监督机制,实施公开招标或集团采购等方式,在节约学校经费的同时确保所购仪器设备的质量。

第三章 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二条 各校购置仪器设备,要选择能明确完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索赔、保修,并能随时提供零配件的公司或厂家,保证所购仪器设备符合所需要的技术指标,并在验收合格后,能在可用期内正常运转。

第十三条 仪器设备要逐台建立技术档案,要有使用、维修等记录。要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规定,定期对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校检和标定,对精度和性能降低的要及时进行修复。

第十四条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要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尽量使用外单位已有的仪器设备,避免出现区域性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学校仪器设备在完成本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要开展校内、校际和跨部门的咨询、培训分析测试等协作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制定收费标准。

学校对内教学使用仪器设备不得收费,科研使用仪器设备可适当收取机时费。学校仪器设备对外服务应按规定收取机时费,所收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根据学校、省级、国家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将其中大部分经费返还有关实验室用于补偿仪器设备的运行、消耗、维护、维修及支付必要的劳务费用。

第十六条 仪器设备一般不准拆改和分解使用。确因功能开发、改造升级或研制新产品需拆改和分解时,应经学校主管设备部门的批准。

第十七条 学校要积极培训能独立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并加强管理,实行"持证上机制",避免仪器设备的损坏。

仪器设备配备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层次,应以能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充分发挥效益为原则。

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管理办法。

第四章 贵重仪器设备的报损和报废

第十八条 因技术落后、损坏、无零配件或维修费过高确需报废的仪器设备,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报损报废。

1.学校仪器设备所属单位提交报废申请;

2.学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审议,提出技术鉴定报告和意见;

3.报主管校(院)长审批;

4.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

第十九条 报废仪器设备收回的残值,应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有关规定,纳入学校年度设备经费。

第五章 贵重仪器设备的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实行考核制度。

1.每年年终,由学校院、系(所、中心)按照《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效益年度评价表》,对部管仪器设备自行考核,对校管仪器设备的考核范围和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2.学校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核实,并向全校公布;

3.教育部每年公布部管仪器设备(03类)使用情况,并适时组织检查和评价工作;

4.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以上原则自行制定检查所管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范围、内容的办法。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实行奖惩制度。对在申请购置、使用管理、维护维修、技术改造、报损报废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机组和个人,学校应及时予以奖励;对严重失职者要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当事人及负责人的责任。

第六章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仪器设备的管理办法。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利益;冲突;健全;平衡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环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高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享有管理权。然而在法制逐步健全的今天,高校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权利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当学校行使管理权时,不可避免地与学生权益产生冲突。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权衡?按照传统的思维似乎应倾向于维护高校利益,却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大学生的权益。为此,笔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探讨平衡双方权力与权利的方法。

一、高校管理权的概念及其性质

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为了实现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活动,享有办学自主权。对于这些权力,在学术界、法学界或教育界都颇有争议,通常认为高校的这种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且属于公共权力中的公共行政权范畴,这是被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高校管理权属于准行政权力。主要根据是我国的《教育法》第28条第四项规定了学校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以及《高等教育法》第41条第四项规定了高校依法享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力。对此,笔者也认同这种说法,理由是:高校与依法设置且行使国家各项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有别,它不是一种完整的行政权力。高校的管理权是国家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赋予高校对其内部的人员、事务、财物等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准行政权。它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针对被管理对象作出的一些具有概括性、连续性、长期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等等。其二是针对特定的人、行为所作出的一些具有暂时性、特定性、针对性的决定、通报等,如奖励、处罚。

高校管理权具有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广泛性、优益性等性质和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管理权的这些特点在法学上有许多漏洞,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难免在管理权行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与学生权利冲突的现象。

二、高校管理与学生权利的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在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权制定各自的管理规定,包括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学位授予、奖励与处分、社团管理、校园秩序等规章制度,高校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高等学府毕竟不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因此高校里的一些规定不是很具体和完备,解释权往往都在学校一方。当然。这种解释权的主体规定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作为管理者的学校一方,担负着管理全校学生、维护整个校园秩序的责任,解释权不可能交给只考虑个人利益的学生和其他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在行驶管理权时,时常遇到管理权与学生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例如,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具体界定,高校有权做出合理的具体规定,但是在规定中往往会出现界定不够明确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易导致处罚权的不适当行使,甚至滥用。如何进行解释,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而对高校来讲是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对此,应该如何取舍?是尊重学生权利,还是维护学校的管理权利?这是高校在管理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种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为我国高教领域的法治建设确定了基本框架和大致轮廓。其中《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但是,现在的高校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学校不断被学生“送”上法庭的事实也凸现出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各界的深思。

三、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益的冲突

权益是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和相应可获性现存利益和将来利益的形而上的概括。大学生权益,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伴随着我国高校法治化的步伐不断深入,高校管理权利性质和高校内部管理结构的也随着发生变化,高校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权利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显现。

1、冲突的表现形式

首先,学校的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教育平等权是基本人权。在我国现行《宪法》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都明确了人人享有教育平等权。而现行各高校的校纪校规中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规定很多,如由于学生拖欠学费禁止学生参加期末或毕业考试,由于违纪开除学籍或不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

其次,高校的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隐私权是指公民不让别人所知悉的个人私事。而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意无意地涉及学生的一些隐私,如在助学帮困的工作中的名单公示,以及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而安装探头等。我想学校的出发点或意图是好的,但其行为却损害了学生的隐私权。

再次,高校的管理权侵害了大学生的权利。高校对大学生学业成果的认可、毕业结业的控制等,是学校行使国家公权力的表现形式。但却与高校的一些部门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不交完水电费等不发放毕业证,这就是公权力滥用的一种普遍现象。

另外,高校管理与学生权利的冲突,还表现在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奖贷权、婚姻权等方面。这里不一一详述。

2、冲突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很大,也产生了诸多社会矛盾,其中利益冲突是直接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有阶级关系冲突的问题等等。高校出现权益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如下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双方法律地位及关系模糊。按照我国有关法律划分,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但在我国行政法没有公务法人的划分,同时高校的内部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不受司法审查,学生管理也就无所谓违法与否,因而“侵权”这一概念本身在学生管理中就毫无意义。这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要求循法治理,法制自然就成为法治的前提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制定了一些诸如《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但过于笼统又来得太晚,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规定,对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这种带有主观性和政治色彩的语言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容易引起歧义。另外,一些高校在所谓“从严治校”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却构成了对上位法的违反,也构成了对学生权利的侵犯。最典型的就是不少学校把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或学历相挂钩,这一做法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

四、应对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益冲突的方法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从保护学生公民权利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边界应该在现行法律规定中得到具体明确的限定。在还没有具体界定时,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双管齐下”,解决冲突问题。

1、整合法制资源,完善教育法规。2005年出台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法规明确高校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各尽其责。同时它对处分学生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和程序,即要求处分学生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不过,法规对学生的救济性权利还是“空白”,申诉程序还没有规范化,从依法管理的角度来说应予以完善和重构,以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2、制定“以人为本,合宪合法,合理适当”的校纪校规。首先要求高校的各种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应是人文的,高校应使教育和管理真正成为“人性化”的教育制度,而不是侵犯学生的权利和束缚人发展的“牢笼”;其次,高校的各种校纪校规应当符合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其内容、程序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最后,高校在制定校纪校规时应当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权利得到较充分的行使。

我们知道,高校的管理权是国家为了提高公共服务和专业化管理的需要而授予的权力。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致使现行高校的管理权往往超越了高校的专业范畴。为了防止职能性管理行为的偏差,可通过成立专业性授权机构等方式,借助学术权力和学术管理机制实现职能性管理行为的监管。

3、加强职业品德教育行为的约束力

高等教育目标确定为:“使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管理内容,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特色。从高校的管理实际看,品德教育行为与制度约束力尽管都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但是二者的管理作用是不同的。制度规约的作用是划定学生行为规范的底线;而品德教育的作用是描绘学生行为发展的标尺,从肯定的角度进行引导性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较高层级的教育手段。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行使应将品德教育行为与制度规约行为区分开,用制度约束人以达到管理目标,用文化培育人以实现教育目标。

总之,各个高等学校在保障学校管理权的同时,应在冲突中寻求平衡,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以此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

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益具有相互性,很难在二者间找到一个互不侵犯的明确界限。对此,我们可采取利益平衡方法,使不同权利在合理限度内都能受到法律保护,使不同权利冲突所产生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不能简单地认定一方的权利应该得到优先保护而另一方的权利应该加以禁止。

构建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益的平衡机制,最终需要借助于法。法的完善是上述问题解决的最终途径,而法总是处于追求完美的过程之中,但这并不妨碍在现有法律环境下对权力与权利关系和谐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秦惠民,走进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葛洪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劳凯声,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迁,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黎琳,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权力制衡问题,载于《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5]张金辉,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和平衡,载于《河北法学》,2011年第2期.

篇5

第二条本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分中宁片区和片区,分别由中宁县人民政府和市水务局按照《市兴仁综合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组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片区骨干供水工程由市水务局组建专管机构兴仁供水管理所进行管理。

第三条本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管理范围为兴仁综合供水工程、原香山、兴仁硒砂瓜补灌工程覆盖内的一切供水工程。

第四条兴仁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的管理目标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良性运行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实现“以水养水、自负盈亏”的目标。

第五条高效节灌供水设施包括骨干供水设施和田间供水设施。骨干供水设施主要包括泵站、主管道、蓄水池、通讯、主控阀井及其计量设施,产权属国有资产,由兴仁供水管理所管理;田间供水设施主要包括主控阀井计量水表以下至田间的过滤器、主支管道、阀井、给水栓、斗毛管及其附属设施,产权属集体资产归镇村所有,由镇村管理使用。

第六条工程管理采取专职管理和镇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一)专职管理。兴仁供水管理所负责高效节水补灌工程骨干供水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调水、配水、分水、计量、水费收缴工作。

(二)镇村管理。各受益乡镇成立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管理委员会,乡镇书记任主任,主管水利的副乡镇长任副主任,受益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成员。各受益村成立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管理小组,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水管员为成员,负责田间供水工程的管理维护及各村水量的分配、计量、向用水农户收费等工作。

第七条兴仁供水管理所职责

(一)向水源管理单位固海扬水管理处、甘肃兴电扬水管理处及时上报年度和月度用水计划,并积极协调按时调水蓄水,最大限度的满足灌溉需求;

(二)负责骨干供水工程设施的维护保养,保证供水设施的安全运行;及时上报工程维修计划,积极争取市委、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

(三)负责各乡镇上报用水计划的审核、下达,各交水点水量的交接、向管委会收缴水费及返还;

(四)做好延伸服务工作,协助乡镇、村做好用水计划的编制,管理人员的培训、水利政策法规的宣传、水事矛盾的调处。

第八条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负责管理区域内各管理小组的组建、运行、检查及考核工作;

(二)负责本区域内田间供水设施的管理、维护,种植结构的安排、水量交接、水量分配、计量、向用水农户收取水费等工作。

(三)及时足额向水管所上缴月度预缴水费;

(四)定期召开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会议,制定用水计划,通过“一事一议”议定管理维护费用收取标准,向农户公示水量、水费、水价、财务收支情况;

(五)负责协调跨村的供水关系、协调供用水矛盾,处理好水事纠纷,维护正常的灌溉秩序,保证上下游均衡受益。

第九条骨干供水设施的管理维护费用由兴仁水管所承担;田间供水设施的管理维护费用由镇村承担。

第十条根据“以水定植”原则,兴仁供水管理所依据水源地的供水量、各乡镇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定额,将水量指标下达到各乡镇,各乡镇将水量指标分解下达到村,各村将供水指标落实到农户。以乡镇编制年度用水计划和月度用水计划,年度用水计划于每年上报,月度用水计划于每月20日前上报下月用水计划,用水计划统一上报到各管理泵站,由管理泵站汇总后上报管理所。管理所将用水计划审核后下达到各乡镇各泵站执行。

第十一条供用水严格执行批准的供水计划,严格控制超计划供水,按计划供够水但组织不到位,农民不能适时均衡灌水,责任由镇村负责。

第十二条水价核定,由物价部门和水务部门联合测算骨干供水设施、田间供水设施的综合水价,并明确田间供水水价的标准。

第十三条水量计量以蓄水池下的主控阀井内的计量设施计量数据为依据,水管所和乡镇管水人员签字认可,如对计量数据有疑议,双方均可对计量设施进行校核,校核费用由提出一方负担。

篇6

【摘要】在当代社会,科技与各种技术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时人才,国家要发展则更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乃是兴国安邦的动力。作为为国家提供主要人才的大学则是培养各种社会需要人才的主要场所,而再各高校中怎样让学生把在校所学到的知识更好、更早的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技能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学科竞赛更是成为了高校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大学生 学科竞赛 高校

1.引言

近些年,随着国家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高等教育逐渐的大众化,国家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规模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也逐渐的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同时如何不断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及应用技能也成为了各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随着国家政策及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大专及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了各高校教务系统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转变的过程当中,学科竞赛由教育部所倡导,并符合现阶段社会需求能够起到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同时起到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实际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如何在高校中开展和建立系列化多元化的学科竞赛活动,如何将常规的科学竞赛活动形成规范和系统化的科学竞赛体系和管理机制,并能广泛的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成功的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更好的平台,如何以学科竞赛为基础,促进全面教学改革,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值得各高校广大职工去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

2.在高校中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竞赛是能够由广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参与的有特定学科方向的一项科技创新活动,它是检验学生通过利用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某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比赛,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尤其是 应用和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举办学科竞赛的初衷正 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可以说是 溯本同源,目的一致。同时,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 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1)学科竞赛活动是一项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科学实践活动。学科竞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其实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是运用实际掌握的原有基础知识,进行重组提炼,提出更先进理念的一个过程。高校中各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进而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公平的人文科技和学习氛围。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科竞赛可以辅助并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在高校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更新过程中中,难免会有许多新的理念、好的新方法涌现,而在把这样探索出来的新成果付诸于应用之前,要求有一个重要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学科竞赛中合理的融入这些新成果,通过分析研究竞赛过程反馈出来的应用情况,根据其竞赛结果则可以有效的反应出这些新成果的成效。

(3)在学科竞赛的实施过程当中,各高校校和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以赛促改的教学方针,全面的总结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进一步开展一系列具有直接针对性的教学课程改革工作,最终带动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鉴于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在所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 学改革工程的意》中已经明确提出,要以持续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推动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4)高校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学校声誉的提高。首先通过开展学科竞赛,能够使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同时,高校学科竞赛小组在学科竞赛中所获得的名次和奖励,更是有利于学校声誉的提高。然后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进行也可以使学校更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长处和所欠缺,从而使自己知道如何去完善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现阶段高校学科竞赛的基本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的大众化教育体系作为学生主要的接受知识渠道,已经发展的相对比较完善。相比第一课堂较而言,学生接受教育及实践的第二课堂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与发展。而由国家认同及倡导发展的学科竞赛活动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它所具备的功能与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科研及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各高校及其所属各院系目前对学科竞赛活动的发展及建设也愈来愈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然非常不完善。根据近年来对高校学科竞赛发展概况的考察研究,其仍然存在了以下几种主要问题:

(1)不同学院对学科竞赛活动的推进不平衡,机制保障不够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一些学院没能够很好的结合到自身学科特点上,没能够根据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梳理,以至于没有合理的承担起作为实施学科竞赛主体单位的责任。另外要组织好学科竞赛活动,还必须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管理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学科竞赛它大多作为一个辅助课外活动不同于正常教学,它不是各院系内部常规的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来保障,学科竞赛工作很可能就无法正常有序开展。根据相关调查,目前学科竞赛机制还在机制保障上有以下几种表现:针对学科竞赛活动培训没有达到常态化和参与竞赛的各种激励机制不够规范明晰等。

(2)组织保障不够成熟,很多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参与的热情不够高。要成功的组织好一个学科竞赛,除了要有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度之外外,还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的组织管理机构用来协调相关关系。部分学校因为没能够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各个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够明确,从而无法正常的保证学科竞赛活动各个因素与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配合,最终导致无法保障竞赛活动高效运行。

(3)很多学校对于学科竞赛的物质保障度不够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学科竞赛需要大量的的物质基础包括竞赛场所、经费以及竞赛设施和相应的竞赛环境等等。随着现在学科竞赛的逐渐发展,各学校和院系都已经逐步加大了对学科竞赛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但是在物质条件相互的“供”与“求”之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矛盾。在相应的学科竞赛活动中,一定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勤劳付出,而有的学科竞赛没有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没获得有合适的训练场所,这大大的打消了相关团队的积极性。

4.对于学科竞赛系统构建的建议

如何来加强学科竞赛的管理,并探索出学科竞赛更有效的先进模式,以使得在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科竞赛活动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已经是高校用以完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任务当中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近些年对一些学校在学科竞赛工作方面如何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些摸索和总结,在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改进学科竞赛运作模式等方法来有效地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进行全方位、交叉式学科竞赛体系的建立和深入深入开展教学内容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些见解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1)积极完善学科竞赛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只有首先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组织运行管理机制才能使学科竞赛有效稳定的规范化开展并健康发展。完善学科竞赛活动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成立“专/兼职能部门~院系~竞赛小队”一系列相关管理机构,并积极利用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来配合组织学科竞赛。另外可以积极宣传明确学科竞赛活动的宗旨、并规范竞赛组织程序以及相关运行条例,还要明确各层次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这样可以使竞赛组织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有效和有持续性。通过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还可以加强区域性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并逐渐形成具有规模的学科竞赛群。通过加强建设区域学科竞赛体系,建立起相应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方案,必然可以对今后区域学科竞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各院系或区域内各兄弟院校之间的的资源共享,以共同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物质条件(如场地、设备、原材料及竞赛指导教师等)为基础条件,进而最终实现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各等方面的融合和共享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

(2)寻求合适合作单位,共同进行学科竞赛项目设计,更直接的为生产建设或用人单位服务。作为意欲举办或进行部分特殊学科竞赛的高校可以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来设计学科竞赛项目,这样综合教学和使用各方的意见能更好的起到学科竞赛初始设置目。由用人或技术研究成果的使用者来参与通题目设计并分析解决思路和成果考察并通过学科竞赛活动过程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强理论知识并提高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新形式形式的学科竞赛,增进对未来可能加入的单位的了解,还可以使其对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实际定位有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此外,通过这种合作也增强了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及参赛学生的了解,为学校进一步的生产实习安排和解决就业工作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可以有效利用企事业单位的有利资源补足学校的不足之处减小了学校的压力。

(3)开设专门的学科竞赛培训和指导相关课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高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来开设相应的学科竞赛培训和指导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竞赛能力。另外学校应当根据竞赛情况召开赛前讨论准备会,进行相关的讨论以方便相互学习和借鉴来为学生团队参加学科竞赛并为其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打下基础。学科竞赛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竞赛活动营造教与学互促的良好氛围。想要在学科竞赛中保障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参与到指导工作中来,组建一支专业指导教师团队。

(4)完善W科竞赛相应的奖励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学科竞赛的成果转化。学科竞赛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不断的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调动从学校到学生再到竞赛组织的相关参与人员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奖励激励约束机制。学校既要重视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活动的进行,又要对于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学分认定,这样尽量的让学生的投入看到回报,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组织或参加竞赛活动的相关学院及相应指导教师,要肯定学院的努力及教师在竞赛过程中的辛勤付出,除了在物质上考虑相应奖励之外可以在评优评先和学院考评等层面上给予一定的考虑或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当中。在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涌现出一些在学科领域中表现突出的队员在相关领域中发现或取得新的知识或科学方法等先进成果,而这些成果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化也是各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基金或通过成立小组进行科研立项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将先进成果成功的转化到应用和实践当中。

5.结语

放眼整个社会,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需要的正真人才,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各高校,必然会也不得不越加重视作为将理论等知识转化并实践创新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不断的发展。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也是提高高校差异性优势的重要手段,本位通过对学科竞赛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希望能在学科竞赛的发展当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25(5):8-10.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2007-01-22][2012-05-05].

篇7

【关键词】办公室;档案管理;效率;方法

一、办公室档案管理原则及要求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服从、严谨、高效以及合作的相关原则,才能够准确客观和及时地完成相关工作,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职能,为办公室的其他业务及管理打好基础。

(一)准确,客观地记录办公室相关内容。档案管理工作是办公室经营管理作业链中的纽带,档案管理如果不能够准确地收集、整理办公室关键信息,也就无法为单位领导等提供决策帮助,则档案管理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纽带作用。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则档案管理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具备责任心并正确地理解办公室的经营战略与发展策略,不偏不倚地对资料进行整理、对会议内容等进行记录,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才能够合理地协调下级部门及人员工作,进而促进办公室管理的更好实现。

(二)严谨,一丝不苟精准服务。现代办公室管理强调效率,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对多元化的信息进行记录、传达,并协调相关部门及人员完成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谨认真,遵循严谨性原则,一丝不苟地完成相关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办公室管理。要想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原则,就必须关注细节。办公室管理关注精细化或精准化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合格的档案管理,必须关注细节,并且及时准确地根据管理层要求对相关工作进行辅助、协调,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职能得到合理发挥。现代办公室档案管理在工作中必须保持警惕,对工作中的细节进行充分地记录与分析,见微知著,并在动态环境中寻找规律,才能够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胜任力。此外,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严谨的原则,对办公室的内部信息及资料等进行妥善保管,对文件进行保密管理,不对任何人泄露文件信息,并在本职工作范围内严格地按照档案管理工作原则与办公室要求从事相关工作,不可以越权行事,也不可以利用职务便利谋求不正当利益。

(三)利用信息手段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办公室档案管理追求信息化与高效率的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高效率,才能够满足办公室档案管理者与其他业务的需求。由此可见,高效原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想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原则,档案管理需要较好地掌握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其他管理工具,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地促进其职能的发挥。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持续保持学习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不断地积累与运用。全面了解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性与具体要求,并正确恰当地运用相关技术,更高效的完成档案管理岗位工作。

(四)合作,正确传递合理协调。档案管理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档并保存,而是需要与其它科室进行沟通、文件收集并最终完成归档。在这个过程中,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其它科室的人员进行沟通与合作,确保档案管理能够了解内外部信息,并协调相关工作顺利地进行。要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合作原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保持合作意识,并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客观的立场和态度,对档案管理相关工作进行处理。

二、 办公室档案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归档不及时。办公室档案归档不及时,与办公室及其他科室的相关业务进度等脱节比较严重。甚至在部分业务完全结束后,办公室(档案室)才会收录全部的医疗服务信息,而没有在进行中不断地更新档案。特别是一些急救档案存在信息缺损或不完全等情况,后续也很难补齐,则出现医疗纠纷等很难提供完整、准确的有效文档。在这个阶段已经无法找到完整的文档资料,这不仅影响档案管理的效率,还会影响信息的完整性。建立在档案管理基础上的一些办公室研究、分析等也就会因此出现一定问题。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办公室档案管理质量不高,包括资料不全、资料内容混乱。甚至,非常多的办公室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由办公室人员兼任,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对文档进行整理、编号后保存,而不具备对资料进行分类的档案管理能力。例如,在某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中,档案室并不上锁,单位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都可以自由进入。这就使得档案混乱不堪,并且经常出现编号错乱、丢失等情况,严重影响档案管理效果。

(三)权责不明。办公室档案管理中,权责不明确。办公室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科室人员都可以随意借调办公室相关文档,其后的归还等也并不及时,这就影响了办公室档案完整性,同时也可能造成文档信息外泄,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档案中机密信息泄露的情况,然而部分医疗机构内部并不具备调用档案的医护人员,患者等可以拍摄或者影印档案,这是严重违反档案管理保密性原则的。而由于档案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的追究与处罚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三、改善办公室档案管理效率的方法建议

(一)改善档案管理组织设置。办公室档案管理应该设置专门的办公室档案管理部门与岗位,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归档、录入、核对、更新、修改等工作,提升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同时,还需要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于借调档案资料等具体情况,进行授权约束,避免档案管理中的机密信息外流等。

督促建立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档案收集工作网络体系,明确主管领导、档案人员的职责范围,保证档案收集工作层层有人管。明确将档案收集工作纳人办公室责任人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程序中,让负责人支持和理解工程档案的收集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准时地移交档案部门。

(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者业务素养。档案管理者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对档案管理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认知的同时,为更好地做到两者统一创造内在条件。档案管理者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职业胜任力,更灵活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真正做到正确认识岗位工作及职业要求,针对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确保档案管理者能够在较好的胜任力基础上从事本职工作。同时,档案管理者需要因时而动,灵活应变,在动态环境下,更好地尊重职业道德,运用工作技巧,恰当地处理相关工作,发挥岗位职能。档案管理者工作胜任力的培养,还应该兼顾档案管理职业道德与档案管理业务处理、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建设。

(三)增加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针对当前办公室建设的档案管理效率差并且有效性不突出的问题,本文认为符合办公室立体化、动态化的特点,办公室档案管理中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改进。在一般单位的档案管理中,可以在原始档案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数字档案编号制度,将档案关键信息或者关键词录入其中,方便后续管理。在档案归档中,如果发现手工记录的档案信息不完整、字迹不清等,则需要及时核查,在档案库中对信息进行补充登记,确保信息完整。

【参考文献】

[1]刘淑仙.关于如何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2015(12).

篇8

一、何谓“情”“法”

所谓情,指情感教育,情感交流。它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所谓法,指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附之以相应的处罚手段。它能够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如果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收放的随意法。如果只有法,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能治表而不能治里。

二、用情感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和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整个班级的动态。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后,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情感的交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一条短信的关爱。

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信息,制定出学生的生日情况总表,在每个学生生日的时候,给予短信的祝福,使远离父母身边的学生能感受到关爱。同时,在传统节日等喜庆的时刻,通过短信给予学生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无处不在。

(二)两个小时的交谈。

以宿舍为单位,每月至少与每个学生进行不少于两个小时的谈心。通过深入学生宿舍、把学生召集到会议室举行茶话会等轻松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

(三)三个一切的落实。

根据学生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工作理念,切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学生教育的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

(四)四个心的投入。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高校的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是具有高知识、高智商的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要注重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扮演,也注定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四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慈母般的爱心;学生工作无小事,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发现问题的细心,并及时做好引导;同时,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在于班主任的责任心,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

三、用法教化

“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个性越来越强烈,对纪律的约束相对松懈,因此,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一个属于他们的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订立班级规章制度,依法治班。

在实践中,根据班级的特征,通过民主决策,制定科学、完善的班规。在制定班规前,组织班团干部收集全体同学的建议,规划出班规的大纲,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制定。因为规章制度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亲自制定的,学生更能自觉地遵守班规。

(二)完善宿舍规范制度,建设和谐宿舍。

对宿舍进行规范管理,以量化方式把宿舍纪律、卫生、舍员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量化,实行班团干部、舍长包干负责的形式,使规范的量化管理与过程的动态管理相结合,促进宿舍的和谐建设和宿舍的内务整理,并利用院系文明宿舍评比的契机,积极引导各个宿舍认真做好宿舍内务;协调宿舍成员的矛盾,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完善班团干部的设置、分工和实行轮换制。

班委会和团支部尽量做到不重复设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班委会、团支部干部。类似于“全员管理”的模式,让整个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四)健全班团干部的考核机制。

对于班团干部,实施量化考核,根据量化考核表,每个月对班团干部进行考核,针对其所管辖的日常工作,自评和同学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班团干部的业绩水平。

篇9

关键词:西安欧亚学院;大学生创业;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59-02

一、西安欧亚学院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一)校方大力支持

当下,许多在校大学生怀着年轻的热情参与到创业当中。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于资金缺乏,缺乏完备的创业知识。许多创业的想法还未投入市场就已经胎死腹中。欧亚学院针对当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在2011年由管理学院成立的创业青苹果工作室,开设创业管理辅修专业,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自己本专业的同时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为自己的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欧亚学院管理学院还免费为学生提供格子铺,供学生将课堂所学及时地运用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业者缺乏创新意识且经营结构单一

在西安欧亚学院校园里,学生创业者经营项目从众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从格子铺经营情况了解到,目前欧亚学院在校学生创业主要范围为小饰品和零食经营。除去格子铺,同在商业街的小饰品经营店还有四家,零食商铺四家。小零食和小饰品经营是学生创业的“热门”项目,众多经营者随大流或者跟随的兴趣,忽视市场的需求,鲜有学生创业者做新的项目。而经营者的货源普遍来自淘宝或其他商务平台,通过中间差价来获取利润。这样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长期以往下去,难免步履维艰。

(三)创业者缺乏正确的市场判断

许多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前期,由于缺乏知识和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往往听风就是雨,许多创业者是在听了同学或者前辈的三言两语。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对于市场的考察,头脑一热便匆匆开始创业,这些创业者在之前没有意识到缺乏认真的思考而付诸行动会带来什么后果。而这样的现象,在欧亚学院学生创业者里广泛存在。

二、西安欧亚学院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意识缺乏

创业意识包括与创业有关的需要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创业动机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和对奋斗目标的坚持的动力。由于中国学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还局限在学习成绩上面。甚至,许多刚入学的新生的观念还停留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目前随着高校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学习,虽然自主择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众多大学生的心里,但是,自主创业的的想法还未深入大学生的观念里。一部分怀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创业观还不太成熟,另外一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是因为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而无奈选择创业。总的来说,欧亚学院大学生还是普遍缺乏创业意识。

(二)创业能力薄弱

创业能力包括的是方法能力,综合性能力,社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方法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工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例如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积极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协商谈判和组织社会活动能力。综合性能力包括挖掘机会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适应驾驭变化、决策和用人等方面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指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对所从事的创业活动实施计划、协调组织、监督指挥的能力。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阅历,缺乏实践和知识的积淀。于是创业能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他们缺乏把知识有效的转化为能力,同时缺乏方方面面的实践和锻炼,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自主创业的要求。

(三)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首道难关便是筹措启动资金。当前大学生创业者的首笔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父母支持。这种创业者往往是来自家庭殷实的大学生,父母愿意支持孩子的事业或者愿意花钱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而极少在乎是否能带来实际收益。如广东商学院的陈校因为有了父母几十万的前期财力支持而研发了中文博客引擎。二是向亲戚朋友借款。该类大学生创业者一般存在于小型的借款和创业项目当中。三是进行商业贷款,中国目前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包括质押贷款、存单贷款、第三方担保等形式,而这种筹措资金的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鲜有学生采取商业贷款进行自己的启动资金的筹措。四是吸引风险投资,由于风险投资人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各方面能力的质疑,于是想要成功吸引风险投资人,实非易事。

(四)创业知识储备不足

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职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是与专业、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性知识是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知识,包括政策、法律、工商、税务、保险、人际交往和公共事关系等各方面的知识。调查格子铺经营主人中发现,许多学生创业者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知识的培训。甚至连成本核算、财务报表以及基本的政策法规也不太清楚。

(五)创业政策了解不足

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是闭门造车,凭借着自己的单薄的知识储备和过往经验以及前辈们的口耳相传分析得出自己的创业项目。不去了解实时的政策法规以及政策支持,因此错过了许多政策上的扶持。甚至由于缺乏对行业政策的了解而导致项目刚启动就面临夭折。

三、解决西安欧亚学院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市场,积累创业经验

大学生创业者所表现的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专业经验不足。创业所要涉及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所涉足行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涉及到工商、金融、税务、法律、管理、物流等各专业,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大学生无法在短期获取的。其次,人际经验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处理团队内部与外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沟通,只有在人际和谐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将工作进行下去。内部人际关系在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情况下较易处理,而一旦涉及利益冲突,处理起来往往较为困难。外部人际关系主要指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社会其他相关机构,这些社会关系处理起来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更为困难。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自身专业知识,还要多了解专业之外的像管理、财务、法律等知识为自己毕业之后的创业做好铺垫。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或社会活动,争取在团体中谋得管理职位,通过众多的集体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积累自己的人脉关系,为日后的创业做准备。很多大学生创业仅凭心血来潮,没有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对资金、项目、人才评价不足,对客观经济规律还吃不透的情况下,就匆匆投入创业。特别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创业”资金。

(二)进行创业实践,注重能力提升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应该在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开始进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间接性的创业实践学习可以借助于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或创业类比赛来完成。例如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设计大赛等。通过分析了解知名企业家成长经历、知名企业经营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并得出结论用于实践。还可通过课余、假期在外的兼职打工、校内经营、申请专利、试办商标申请以及做一些小买卖等事项来完成;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等完成。创业实践的机会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只要善于学习、勇于尝试,总能找到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创业者想要创业成功,只有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具备了创业意识、创业想法也只是为创业提供一个方向。要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还是需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有过硬的本领。

(三)老师跟踪指导,校方资金扶持

通过对格子铺店主经营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非自身专业的问题的时候,会显得无所适从。由于缺乏导师、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经常陷入这样的难题。如果校方配备老师针对创业者进行跟踪指导,进行专业积极的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那么创业者在初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经营也会越走越远。其次,学生创业往往会面临的困难就是资金筹措,许多在校学生创业者未能实现其创业想法大部分也是因为资金的不足。校方可以通过审核其项目的可行性对该校在校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上的扶持。校方可成立专门的创业基金用于扶持学生,通过无息小额贷款,校方投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可行性项目进行扶持。

四、总结

通过对西安欧亚学院商业街格子铺大学生创业经营的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为已经投入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分析,激发和引导有创业想法和热情而未能实践的在校学生,同时对于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创业也有积极作用。高校的创业基础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欧亚学院通过开设创业管理辅修专业以及青苹果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夯实创业知识基础,提升创业实践能力,认清创业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涌现一批又一批创业成功的欧亚学子,流传一个又一个欧亚学子创业的传奇故事,进而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陈春龙,杨敏.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2] 李肖鸣,朱建新,郑捷.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3] 罗公利.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知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既存问题 针对解析 可行对策

在国内民办高校风行扩招扩建的物质实体井喷式的冲击的浪潮下,与之适配的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构筑却显得相对滞后拖沓,尤其对校园范围内的群体犯罪性事件、意外自然灾害侵袭、社会突发事件附带影响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精神健康疏导等层面还显得疲乏无力,从而也导致了现阶段民办高校系统内的一系列因突发事件无法及时有效处理解决而产生的丛生复杂的矛盾问题。而从保障民办高校持续稳定运转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切实迅速地处理解决以上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集中性问题

1.1 犯罪性事件迅速增加

随着社会结构的渐次调整以及社会系统的个人单元化趋势迅速呈现,民办大学的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导向以及利益诉求也体现出多元化、非理性、复杂型的独特属性,因而也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犯罪性事件逐年增加。其中盗窃类犯罪相当之猖獗,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犯罪性事件总数的80%,而且盗窃的对象也转变为硬通货性质的现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不仅导致了被窃学生的财物损失,而且也在校园范围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2 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的双重制约

一些民办院校由于地处自然环境相对复杂恶劣的远郊地区,所以很容易遭受诸如塌方、洪涝、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事故的突然袭击,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的侵扰袭击,不仅威胁损害了师生群体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学习生活的正常有效开展;民办高校由于紧密临近人群流转集中的社会系统,这就使得一些社会性的突发事件诸如集体性食品中毒、传染病蔓延等社会性危害事件也极为容易侵入扰乱民办高校运转系统,进而导致了诸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休学、校园秩序混乱等不堪后果。

1.3 精神畸变问题丛生

在校大学生由于遭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集合压力,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普遍低下,所以在心理肌体长期处于负载超标的背景下,逐渐诱发了精神层面的畸变发育,代表性的衍生后果就是抑郁症、自闭症以及狂躁症。由此而产生了诸如投毒残害、酗酒伤人、离校出走、自杀凶杀等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更新探索与可行性措施

2.1 进一步建立健全严密完备的突发事件预警防控机制

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通过一系列诸如突发事件防范宣传、集体模拟演习操练活动以及参加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等途径手段的创设开展,从而使得师生群体及时迅速地树立突发事件危机防范的先觉意识;另一方面,相关院方领导管理层需要持续加强相关法制法规、德育操守、急救求生等常识技巧的宣传讲授,稳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法制理念、道德取向以及社会实践生存技能,进而为突发事件预警防控机制的创设推进营造协调扎实的客观条件。

2.2 持续强化突发事件协管处理的部分组织创设配备

民办高校的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及时有效地创设组织突发事件处理解决的适配体系,细致具体分配决策组织、执行组织以及咨询反馈组织的各自权属责任,做到合理划分、责任到人。

决策组织的相关成员应当全面负责指挥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策划规制、制定颁行相关方正政策、分配安置执行管理人员到位以及及时果断处理解决突发事件;执行组织的工作人员则需要切实严格落实实践决策组织的相关方针政策,做到及时排查、迅速处理、全面解决;咨询反馈组织则务必实时接收师生群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咨询,并及时向决策组织进行问题反馈,从而保障决策组织的方针调整。

2.3 有效完善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交流保障体系

首先,民办高校应当及时创设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体系,负责学生心理精神健康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对接受心理健康问题咨询、治疗的学生进行全面持续的跟进疏导,;其次,通过一系列心理精神健康的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集体活动的开展推进,迅速有效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树立防范未然、生命可贵的理念,从而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第三,校方需要积极建立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关系,适时组织学生群体接受专业心理健康医疗机构的集体测试与针对训练。

三、结语

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作为一项具有基础式、组件化、长效性的综合型工程,在整个民办大学的运转系统中发挥着辅助协调的关键效用。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途径方法改进拓展,及时合理地进行规范、人性、灵活的应急管理,最终有力助推民办高校运营系统的稳定、协调、长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莫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