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60-03

一、对象与方法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无节制使用这一现象随之显现,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并开始研究。最早关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他们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或“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周倩(2001)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处在20—30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其中,大学生尤为网络成瘾易感人群,因此,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所在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除了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内外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网络成瘾行为产生多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父母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试图从这两者关系中找出戒除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途径之一,为网络成瘾问题的早期干预及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位教育相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500名4所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的问卷包括:Kimberly 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因特网瘾程度自测调查、网络游戏与学习的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制问卷各500份,总计2 500份,其中,基本情况调查表问卷466份,有效率93.2%;Kimberly 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462分,有效率92.4%;因特网瘾程度自测调查459份,有效率91.8%;网络游戏与学习的问卷调查454份,有效率90.8%;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456份,有效率91.2%。

问卷统计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工具

1.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网络成瘾诊断测量一是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Kimberly Young(1998)在总结网络成瘾在线调查和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参照DSM-IV中赌博成瘾的标准编制出“网络成瘾判断标准量表”,共8项,只要符合其中5项即可判定为成瘾。

同时还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程度自测调查(Internet Addiction Test)。该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使用5级自评形式,赋值1—5分。根据Young的标准,总分判定测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程度,得分越高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高:20—49分判定为网络使用正常,50—79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或轻度上网成瘾者,80—100分判定为(重度)网络成瘾。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采用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岳冬梅修订)。采用4级评分,内容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方面: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共58个条;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方面: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共57个条。

(三)统计方法

问卷统计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调查表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参与调研学生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专业、初次使用电脑的时间及初次使用电脑作为娱乐工具的时间等内容。

表1中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最小的16岁,最大的22岁,平均年龄为19.71。

表2主要反应以下基本状况:本次调研中参与的大学生性别状况为男生59人,女生207人。其中独生子女380人,占总数的81.55%。生源来源情况分为农村、城镇和城市,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城镇或城市,两者合计占82.40%。

1.Kimberly 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结果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Kimberly Young(1998)在总结网络成瘾在线调查和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参照DSM-IV中赌博成瘾的标准编制出“网络成瘾判断标准”,共8项,只要符合其中5项即可判定为成瘾。问卷中自述成瘾人数47人,占总数的10.17%,其中,自述成瘾学生中,男生37人,占8.01%;女生10人,占2.16%。见表3。可见,性别对网络成瘾具有明显影响,男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应更加引起注意。这与男女生的个性差异有一定相关性。相对而言,女生自律性较强,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与人相处,在合作和适应能力上都要比男生要强。男生则比较好强固执,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2.网络成瘾程度自测调查结果

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程度自测调查(Internet Addiction Test)。该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使用5级自评形式,赋值1-5分。根据Young的标准,总分判定测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程度,得分越高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高:20-49分判定为网络使用正常,50-79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判定为网络成瘾。调研中,自述分值在80-100之间的占4.14%,50-79分即有一定网络成瘾倾向占33.55%。见表4:

(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调查结果数据中,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方面没有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方面达到了极其显著(P < 0.001)或显著(P

三、讨论

网络成瘾导致正常社会基本功能的缺失,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及正常人际交往关系发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对戒除网瘾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大学生主要年龄介于16—22岁之间,平均年龄19.71岁,这一时期正处于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增强,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的时期;同时,进入大学后,也容易对过往认识发生变化,因而表现出不安、烦躁等心理特征的时期。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需要父母充分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

除上述的调查,笔者还对多名网络成瘾的同学进行访谈,发现这些学生的家长在对子女的管教模式上,均呈现出缺乏肯定,过度严厉、指责等。甚至在整个中学阶段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及行为等各方面都加以严格控制,要求子女几乎将所有时间投入学习、考试,很少或没有娱乐可言。正是这种模式,学生没有形成自主管理时间的观念和习惯,基本上是按照家长的指令行事,而不允许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养成自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现实中父母较多的批评和指责、较少的的表扬和鼓励,导致子女自信缺失,而网络世界却起到了补偿的作用,也是导致他们沉缅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导致子女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可能偏离正常模式而出现问题。

在中国传统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大多注重用严厉的管教方式培养子女的顺从,倾向按照父母自身甚至是(外)祖父母的意愿来培养和教育子子女本身的意愿,给予子女关爱更多的是以物质形式而非精神方面的满足。对子女表达情感的态度上也显得较为含蓄,甚至有的父母不习惯向子女表达。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优点则认为是应该的,而更多的是关注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把自己的意愿作为衡量子女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这种教养方式的结果使得部分子女在情感上与父母疏离。他们因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无法认识到这就是父母表达和爱的方式,而导致与父母的疏离,从而从其他途径寻求精神寄托。这样就出现寄情网络、借助网络来弥补他们认为的现实中不曾获得的情感、关爱等,以获得心理满足,导致最终沉湎网络难以自拔。

当前大学生80%以上的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父母及祖辈呵护、娇惯下成长,未经挫折与磨练,意志力差。很多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就是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而对其他方面不作要求。访谈中,笔者还发现,在谈及父母给予自身关怀或奖励时,很多家长均以物质或金钱的方式进行而不注重子女的心理需求,或家庭关系中原本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夫妻不睦、家庭失和、代沟而导致的亲子关系冷漠或冲突等,很多人往往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却又无法正视或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情感的依靠和寄托转而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寻求心理慰籍,而网络成为其中的平台之一。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网络成瘾倾向组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显示出了更高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少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温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惩罚过多,子女的正当表现和要求较少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满足。父母对他们的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对他们的要求拒绝频繁,操纵、控制的倾向较为明显。表明父母对子女的这种不良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在网络成瘾问题上,父母应负一定责任。

父母的情感温暖、关心爱护是每个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家庭的温暖关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和挫折感。当子女们在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处理方法上给予指导,使子女能正视这些困难和挫折而不是回避,最终才能塑造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人格才能健全,身心才能健康。同时,给子女以合理的期望,而非过多施压,多与子女交流,沟通感情,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笔者希望父母能改善、调整并放弃不当的教养方式,给予家庭温暖来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回归现实。

参考文献:

[1] 陈侠,黄希庭,白钢.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2] Davis RA.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es(PIU).Computer and Human Behavior, 2001, 17(2):187-195.

[3] Goldberg I.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EB/OL] ., 1995.

[4] 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243-247.

[5] 李冬霞.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1.

篇2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46-02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交流障碍;学生

笔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曾接访了1例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经过10次心理咨询,患者终于摆脱了社交恐怖阴影,重新回到了集体中。现将本案例分析如下。

1 患者资料

1.1 基本情况 小王,22岁,独生女,某重点高校一年级研究生。父亲是工程师,母亲退休在家料理家务,家庭氛围良好。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病史。

1.2 表现出的问题(症状) 感觉自己走路很奇怪,总有人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嘲笑自己,因此不想去上课,尽量不出门,对此感到苦恼。

1.3 主诉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很爱我,什么事情都帮我办好,所以无论学习、生活都很顺利,没什么挫折,我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失败。我有个我很爱的男友,和我不在一个城市。最近,男友突然说分手,打电话也不接,我感到自己很失败。通过别人我才知道他又有新女朋友了,还挺漂亮。我觉得这事太突然了,我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到我5 a前脚踝受过伤,那时走路一拐一拐的,同学都说那样很难看。我想就是因为我走路太奇怪了,看起来无精打采的,没气质,他才要分手的。从那以后,我就努力要改正这个毛病,可是越改越改不掉,越改不掉越紧张,到后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走路了,生怕别人笑话,感觉别人都在注意我,笑话我。就尽量避免不出门,可是不能总这么下去啊。”

1.4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主动一人到咨询室,衣着整齐,语调清新,走路缓慢。从辅导员和同学处了解到,来访者为人好强,和同学相处融洽,符合来访者自述。

2 心理测验与诊断

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AS粗分为51,标准分为64。

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高中时期脚踝曾经受过伤。(2)心理因素――①认知方面,由于突发性事件(男友突然提出分手)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造成心理压力;②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③个性争强好胜,无法正视挫折。(3)社会文化因素――①男友突然提出分手;②从小一帆风顺,没经历过挫折,承受力较差。

该来访者主要症状是在人多的地方走路时总感觉有人在注意她,取笑她奇怪的走路姿势,认为这种奇怪的走路姿势会影响人际交往,有社交回避的倾向。结合原因分析和主要症状,诊断为社交恐怖障碍。

诊断依据:(1)来访者的认知与情绪表达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想、妄想等精神病症状,社会功能基本正常,故排除精神病性。(2)症状出现1个月左右(小于3个月),来访者在他人帮助下能摆脱痛苦情绪,社会功能基本正常。在进行系统的躯体检查后,证实无器质。(3)根据来访者自述及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分析,来访者从小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本人也比较好强,因为男朋友突然提出分手,从而产生了“是我走路姿势奇怪他才提出分手”这样的假设,从而想努力改变自己的走路形象。但事与愿违,反而使其更加紧张,以至于在人多的地方会觉得总有人注视她,取笑她的走路姿势,进而导致了回避的行为。SAS得分也显示,来访者存在中度焦虑症状。

3 咨询

第1阶段(第1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倾听来访者叙述,收集了解情况,让来访者明确自己目前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模式,调节来访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为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增强信任感,在会谈中合理运用倾听、询问、鼓励、共情等技巧。然后向来访者介绍社交恐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何治疗等,消除来访者顾虑,来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咨询。

第2阶段(第2次):对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第一步是对其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由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到意念放松,逐步使其掌握正确的放松方法, 嘱咐来访者回宿舍坚持每日训练2次,每次10~20 min,体验放松的感觉。

第3阶段(第3~6次):在获得来访者同意后,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行为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来访者建立焦虑情绪等级表,让来访者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环境下的焦虑程度,用来记录在行为治疗中自己焦虑情绪的变化。训练1周后,向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在信任的朋友的陪伴下每周至少2次走出宿舍,来到在感觉自己会有中度焦虑的场所中走路,每次走路至少在20 min以上,每隔5 min记录下当时的焦虑水平。来访者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焦虑水平并非始终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焦虑水平有下降的趋势[1]。来访者在家庭作业报告上表示,虽然自己感觉能对焦虑情绪有所控制,但仍然存在焦虑情绪。

第4阶段(第6~9次):来访者认为“别人都会笑话我走路的样子”是令其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阶段主要围绕着挑战和重建该非理性认知展开,其目标是要求来访者认识到,即使走在人多的路上,也未必有人会注意到她走路的姿势。经过上述训练,来访者感觉不再像以前那么焦虑,现在她在走出宿舍前,都会对自己暗示“我走路没有问题,不必紧张!”

第5阶段(第10次):来访者将男友的离去归结为自己走路有问题,在相信自己走路姿势没有问题后,首先对其进行哀伤辅导,使来访者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得以宣泄,并和过去、和男友说再见,进一步对来访者采用认知领悟疗法使她正视感情的变化。经过和咨询师探讨关于爱情和分别的话题后,来访者报告情绪得到较好的缓解,重拾了信心,不再在意自己的走路姿势,又重新融入到集体中。

4 评估

咨询过程中,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来访者分时段进行评估,结果粗分/标准分分别为咨询前51/64,咨询中期41/51,咨询结束后24/30。来访者的自我报告和咨询结束后量表评估一致,即其社交焦虑症状明显缓解。

5 结论

从以上的咨询案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容易因挫折走入认知误区,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咨询师在面对青年纷繁复杂的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行为和症状的实际,选择适宜的咨询和治疗技术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6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介入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时期,伴随时代的变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都悄然发生改变,对高校学生群体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产生相应的影响,学生问题也逐渐呈现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高校学生问题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新的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群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辅导员往往陷入琐碎的工作中,与“育人”的目标渐行渐远;再者,辅导员作为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的执行中更偏向用权力达到管理的目的,很难使学生真正信服。

二、社会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①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是阻力重重,但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些理念可以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引用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可帮助其自我发展。

三、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中的介入

1.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

社区工作是指通过发动、组织社区的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发现社区内的需求及问题,从而为社区居民争取各种资源,争取有计划地预防和解决各类问题。与高校学生紧密联系的社区就是大学宿舍,在宿舍内组织好学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保障。

小组工作是将有共同目标的组员聚集在一起,通过组员的分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成长,从中寻求榜样等。高校新生成长小组、高校发展性小组、贫困生小组等都可以实现小组工作的应用。

个案工作是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面对面辅导。个案工作相比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对案主的了解更深入,使得社会工作更有针对性。

2.个案工作介入高校辅导员工作

笔者以在高校任职辅导员期间的一则个案为例,分析个案工作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应用。

(1)个案背景资料简述

刘某某,女,河北美术学院大一新生。自述其家在河北衡水的一个农村,家里有六口人。奶奶常年疾病缠身,家中有一个智障的叔叔,父母身体状况差,哥哥是无业游民。在刘某某考上大学之后,无形中使家庭经济更拮据。

在开学时,刘某某只交了一部分学费,在11月份时,仍然欠着学校7000元的学费。笔者在11月份找其谈话中谈及学费一事,明显感觉到刘某某的焦虑。刘某某谈到其哥哥今年28岁但是未婚,在农村已经算大龄了,其父母现在将哥哥结婚的事情看得无比重要,家里所有的事情都以哥哥结婚的事为重心。在今年9月开学时,因为学费高昂,其父母甚至产生让其退学的想法,在刘同学的口中,父母都是比较封建的,她父母认为女孩子没有必要上那么多学,最终因为刘同学的坚持,争取到这样一个上学的机会。

在谈话中,刘同学提到自己为剩余的这部分学费没有交时常感到焦虑,觉得每天都有什么事情压在心里。另外,宿舍的女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在平常她们叫自己外出逛街的时候,自己从来不敢和她们一块出去,因为自己的生活费有限没有更多的钱逛街用。在平常的时候,自己每顿饭都有预算,有时不是很饿就少吃一顿。

(2)介入的具体目标

通过个案访谈,缓解个案案主因为家庭困难带来的焦虑情绪,树立案主的自信心,帮助案主找到经济来源,缓解经济压力。

(3)个案的具体介入

第一,案主个人系统的介入。笔者在了解刘某某的具体情况后,针对其开展了三次访谈,通过访谈深入了解案主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第一次访谈主要探讨的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对笔者产生信任感。在后两次的访谈中,基于了解到的刘同学的情况,笔者首先做的是缓解刘同学的焦虑情绪,减轻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给其造成的自卑感,其次基于案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案主的社会系统的介入。家庭系统的介入。因为刘某某的家庭在衡水距离学院较远,要实现面对面谈话比较困难,所以笔者通过电话与刘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主要表达了刘同学在学校表现得很优秀,再者她能考上本学校是很不容易的,以后加上学校助学金各项帮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家庭负担,希望家长给予刘同学更多的精神支持。

第三,学校系统的介入――争取资源的支持。刘某某想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找兼职,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信息来源,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身边有不少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校外都找到兼职,但是因为自己胆子不是很大,没有勇气独自打工。考虑到刘同学的具体情况,笔者发掘自己身边的资源,在学校食堂给其找了一份兼职的工作,除了能解决其吃饭问题外,还能每月争取一点额外费用,关键是考虑到刘的性格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兼职能够给予其安全感。因为在学校食堂打工的有不少也是家庭相对比较困难的,在刘同学打工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更多和自己家庭环境相似的人,因为拥有共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遭遇,他们更能够相互沟通交流。刘同学或者也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榜样,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这些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4)个案评估

通过个案的介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主的焦虑情绪,让其更积极地学习、生活,在食堂的兼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经济困扰。

(5)介入反思

在了解到刘某某的家庭情况后,笔者曾问过她为什么没有申请助学金,刘某某说因为所有的贫困申请书都要交到班长手中,但是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家的具体情况后以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所以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

通过这则个案让笔者反思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自己作为辅导员应该及时、深入、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做到让真正贫困的学生拿到资助,同时还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认识到拿助学金并不是“低人一等”。

四、结语

随着大学生时代性问题的出现,将“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引入高校社会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服务学生。但是由于高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还需要在本土高校的特点上不断改进和发展。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31.

[2]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05.

[3]张攀攀,朱蕾.社会工作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2009(9):49.

篇4

[关键词]焦虑性神经症;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27-02

一、一般资料

(一)张某,女,19岁,四川达县人,中文系大学一年级学生。父亲是当地政府部门公务员,母亲在学校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事业心强,对她要求严格,在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独自一人来咨询室,自诉因心理有问题,想要退学,前来征求意见。

(二)心理测验与分析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65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属于中度焦虑。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验结果:E=36,N=62,P=54,L=35。性格内向,偏抑郁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大一第一学期,张某发现入学时做的16PP的报告单,在报告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感到难以置信,难以接受,之后开始怀疑,想到自己一直人际关系不好,可能就是心理有问题造成的,相信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同学,每天都食欲不振,提心吊胆,晚上失眠,经常性头痛。时常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胸闷,心跳加速,流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一般印象:求助者衣着简单朴素,神情疲惫,落座后不停地抖腿,交谈时,目光闪避,害怕与咨询师正视。

(二)咨询师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张某的老师介绍,张某专业成绩比较好,性格细腻。但是她比较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近来也发现她有些异常,在课堂上常常发呆,不愿学习。

四、诊断与评估: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一)心理诊断及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协调一致,知情意统一,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病程三个月以上(2分),该求助者对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难以正常进行,而且已经泛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分),经过一个月的休息,症状仍无法得到缓解,心里痛苦完全无法摆脱(3分)。对照评分三标准,该求助者得分为7分,可诊断为神经症。4.该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有焦虑的情绪体验(烦躁,坐立不安,头痛);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心跳加速,流汗。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5.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与咨询师观察结果,且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因此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二)鉴别诊断:对该求助者应做的鉴别诊断为:1.与器质性病相鉴别:求助者自述有失眠、头痛,胸闷等躯体症状,但近期体检表明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与器质性病症相鉴别。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三)病因分析: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症状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2.社会原因:求助者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自我要求较高。缺乏心理倾诉的对象,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3.心理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差是其潜在的心理困扰,形成了错误的因果逻辑。

五、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1.缓解焦虑情绪。2.改变人际交往状况。

远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的选择。

(二)合理情绪疗法。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阶段。咨询师应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收集求助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定主要症状、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咨询阶段。咨询阶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求助者症状产生的社会学、生物学、认知方面的原因,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消除症状。

3.结束与巩固阶段。做好咨询总结,巩固咨询成果。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9年10月15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来访者自由联想、宣泄情绪。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收集资料,与求助者探寻心理冲突,协商咨询目标及方案,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并完成EPQ、SAS心理测验的测定。家庭作业:与同学、老师多沟通,寻找人际支持。

第二次咨询:2009年10月22日

目的:

1.加深治疗关系。

2.学习放松技巧。

3.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方法:会谈法,行为放松训练。

过程:

1.引导求助者察觉并领悟自己焦虑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不是看到测量结果这一事件,而是自身的认知偏差和逻辑错误。

2.与求助者探讨其思维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其弄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其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促进其领悟什么是合理的信念。

3.反馈上次的家庭作业情况,并用剩余时间教给求助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家庭作业:(思考其思维中不合理的信念,领悟合理的信念。按照咨询师教给的方法对自我进行放松练习。

第三次咨询:2009年10月28日

目的:

1.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对生活事件做合理的评价。

2.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反思

3.学会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方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产婆术”的辩论技术。

过程:求助者说出认为心理有问题所以造成自己长期人缘不好,朋友少让求助者明白这种因果推理是错误的。让其明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面临困扰的关键。并认识到放弃非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主动加以矫正。

第四次咨询:2009年11月5日

目的:

1.巩固认知重建效果

2.消除焦虑情绪方法:会谈法,并利用合理情绪想象的技术消除焦虑情绪。

过程: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产生并进入不适当的情绪情景之中,让他体验这种情景下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会适当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改变了哪些观点学到了哪些观念。

第五次咨询:2009年11月12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引导求助者建立并完善适合自己的一套理性生活观和行为模式;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SAS:40分;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做好结束的心理准备。半年后,对其做电话随访,来访者反映临床症状消除,能适应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张嘉伟,怎样治疗焦虑症,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张仲明,李世泽,心理诊断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5

胡俊鹏,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党委书记。

刘育生,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党委副书记。

摘 要:咨询师通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针对一位在校女大学生因失恋引发焦虑情绪、入睡困难、学习效率下降等症状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案例进行了咨询。通过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失眠情况得到了基本的控制,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的效果。经过这次咨询,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对帮助来访者自我引导走出困惑是有效的。

关键词:失恋;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

1.一般资料

张某,苗族,女,20岁,家在农村,是某大学某学院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两个哥哥。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父母都是农民,在家务农,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在校享受过二等助学金,生源地贷款上学,家庭氛围比较和谐。

来访者以往成绩一般,性格比较害羞,身高152m,因为身高问题不够自信,自尊心强。在大一第一学期与杨某谈恋爱,杨某是自己的初恋,交往了一年,杨某觉得不合适提出分手,分手一个月后亲眼见到杨某和自己的同学赵某在一起了,所以觉得很受打击。近两周来,张某情绪低落,独来独往,不愿和同学交流,无法安心学习,对很多事不感兴趣。

2.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分手后,承受不了初恋的失败,加上杨某与同学赵某谈恋爱,更受到打击,近两周来情绪焦虑烦躁,很敏感,学习压力大,不愿交流,在室友陪同下前来咨询。

个人陈述:我是从农村来的,比较单纯,上大学前没谈过恋爱,所以对恋爱很憧憬。我上大一的时候遇到我的同学杨某,他长得高高帅帅的,很快对他产生好感,大胆表白后我们就在一起了。由于交往的这一年中,我们经常会为小事吵架,但是也很开心。可最后他说不合适,在一起太累就提出了分手。可是没想到一个月以后,他和我的同学赵某谈上了。我觉得很难受,也很受打击。感觉同学们会嘲笑我,也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最近上课的时候总是走神,加上最近课程很多,所以学习的压力就更大了,心里感到特别的焦虑。后面听舍友说大学有心理咨询,并陪伴自己前来咨询,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个人成长史

张某来自农村,在家排行老三,父母兄弟都特别照顾她。家庭环境也很和睦。从小到大求学之路比较顺利,成绩平平。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的身高太低了,有点自卑。大一和杨某谈了恋爱,是她的初恋。一年后杨某提出分手。于是初恋结束。

4.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观察:通过与张某第一次会谈,学生衣着整齐,身高偏低,交流中很有礼貌,略显羞涩,有些紧张,叙述情况思路清晰,回答问题也能抓住要领,注意力集中,思维反应适度,虽然情绪有些低落,但反映说食欲正常,偶尔失眠。

宿舍同学反映:张某性格内向,交际范围较小,但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比较认真,对感情有些较真,以至于长时间情绪比较低落。

5.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来访者为女性,20岁,处于青春期,第一次恋爱。

社会原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舍友对他的否定、家庭经济困难,同时来访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心理原因:存在认知错误,来访者的一次手稿被别人否定后就认为自己在书法绘画这一方面很差劲,学习成绩退步,别人更看不起他。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行解决;个性特征上内向、缺乏自信。

6.评估与诊断

6.1评估

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①生理功能:入睡困难

②心理功能:情绪低落、不安,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感知力正常;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

③社会功能:学习兴趣和效率明显下降,伴有逃课现象,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6.2诊断

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失恋后焦虑情绪不良。

6.2.1诊断依据

张某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本人对症状有自知,主动求医;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刘某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其有重性精神病。刘某目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由失恋这一现实性刺激引起,其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三个月出现泛化和回避,社会功能受到影响,经排查除器质性病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1]。

6.2.2鉴别诊断

①与精神病相鉴别:依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不主动求医,常常出现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刘某主客观世界统一,其焦虑情绪具有一定现实诱因,知情意协调一致,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人格特征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的诊断。

②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持续时间较短,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而刘某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3个月,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泛化及回避,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引导来访者以正确的认知、理性的观念来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从而缓解来访者的痛苦。

咨询目标: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7.1近期目标

①探讨来访者自身对这一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是什么。

②探讨对方行为的原因,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③改善焦虑的情绪以及睡眠,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

7.2长期目标

探讨来访者人格的形成机制,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爱情观,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完善人格。

7.3咨询方案

①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探讨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有哪些,形成良好的爱情观、人生观,改变其负性自动思维,降低他的焦虑情绪,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第三阶段是巩固和结束阶段:使来访者把咨询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生活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②来访者和咨询师各自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来访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来访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

咨询师的义务: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③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一共五次,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来访者是在校学生,所以不收费。

8.咨询过程

8.1第一阶段

主要任务:①运用尊重、共情、真诚等技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②从了解来访者一般生活状况入手,进行摄入性会谈,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③对来访者进行初步分析,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与其共同协商确立可行性咨询目标。

第一次咨询:2011年11月12日

方法:摄入性谈话中使用了倾听技巧,贯彻了人本主义。

过程:刘某进门时,咨询师观察到刘某着装整齐,情绪低落、行动缓慢,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来访者,无条件积极接纳,通过开放性提问收集资料,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来访者的倾诉。真诚面对来访者,适时地表达共情,让来访者完整讲述自己的故事,使疑惑和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第二次咨询:2012年11月20日

方法大致同第一次,由于事件继续发展,因此在谈话中继续以了解事情进展情况为主,谈话过程中对失恋的整个事件得以掌握。针对来访者焦虑等情绪反应以及睡眠不好,进行放松训练的指导和练习。

家庭作业:每天进行放松训练。

谈话过后,来访者发来短信:“老师,我以前没想到大学老师这样和蔼,和您谈话让我觉得很温暖,我知道自己现在状态不好,但我明白这是暂时的,我应该很快就能走出来的。你可要相信我,好久没说过那么多话了,今天感觉很开心,应该说声谢谢的!这是必须的。” --!>

8.2第二阶段

主要任务:深入咨询关系,探讨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有哪些,形成良好的爱情观、人生观,改变其负性自动思维,降低他的焦虑情绪,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方法:行为认知疗法

第二次咨询:2012年11月28日

来访者自述每天会进行十五分钟左右的放松练习,对入睡困难以及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有一定的效果。咨询师也观察到来访者比第一次情绪放松,非常信任咨询师。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目前的处境,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有可能有可能有你现在的感受,但是,你好像比别人陷得更深,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来访者:我们以前在一起时特别幸福,我很爱很爱她,否则也不会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 --!>

咨询师:她爱你吗?

来访者:……我现在也说不明白,她在上高三,和我分了以后很快又和另一个同学好了,但又经常联系我,前几天又要和我和好。

咨询师:那么你觉得这件事还有挽回的余地么? 来访者:她怎么能这样!我不能接受她这样,况且也许到了大学后,她说不定又会和别人好了。但又常常想起和她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心理很难受,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绩退步很大,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了。

咨询师:对待这段感情你的态度也很明确了。你这样是因为还没有从失恋的阴影里走出来,一旦走出来了,也许就不会这样觉得了。我是想说,结束一段你并不十分满意的恋爱未必是一件坏事啊。 --!>

来访者:(沉默)

咨询师:退一步说,她给你打电话、主动联系你,或许只是把你当朋友,想在你这里寻求安慰,而你自身对此或许有不是很准确的解释。在感情上,或许是因为你们对彼此一些做法的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你迟迟未能走出困境;在学习上,是因为你没有去上课,所以挂科,你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那么,也许你试着从宽阔的角度看待你们之间的对话,以及你们之间的交往,就会豁然开朗了,然后按时去上课、和大家一样的作息时间会更好的安排好你的学习生活。

来访者:嗯……那我试试。

布置作业:

①让来访者思考,找不同的多种原因看待感情上的问题;

②让来访者跟着同学们的节凑,保证一起作息。

8.3第三阶段

主要任务:使来访者把咨询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生活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咨询,来访者对自我分析并对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得到全方位的了解,恋爱失败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不同和自己的恋爱观存在问题,每个人的特质都会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认识,重要的是要多方位理解。从交流中能看到来访者观念的改变,咨询师对来访者详细讲解了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知识,并指导其运用于后续实践中。

9.咨询效果评估

①主观性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焦虑、入睡困难状态明显改善

心理咨询师评估:效果明显,来访者基本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③客观性评估:

来访者的同学评估:上课情况很好,生活作息基本恢复正常。

10.总结

第一次咨询产生的效果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使来访者感到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温暖,从而表示信任、袒露心灵,全面讲述情况和感受。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特点,及具体过程,在咨询中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充分调动来访者自己的潜能解决问题,协助来访者调整了认知观念,从而改变了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并指导来访者在观念改变后,有意识的建设新的信念,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