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德育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德育活动

篇1

在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明确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借助于艺术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一个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艺术教育,即突出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尽管二者都与艺术相联,都是通过艺术来进行教育,也都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1.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2.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有赖于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艺术教育是对中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中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1.艺术活动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艺术活动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经常弹奏贝多芬的作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不但会吹圆号,而且还会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1903年我国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指出:凡立学堂不设乐歌,是为有教无育,是为不淑之教……体操表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开展有意义的艺术活动对开发智力,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美术教育亦是如此。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大多数职校生盲目地追捧所谓的“潮流”,不注意自身的形象和家庭的经济情况等,穿奇装异服,打耳钉、画浓妆等现象与其学生身份很不相符。开展有意义的艺术活动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很大帮助。

3.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员在炮火硝烟的战争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的斗志。这里,文艺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鼓舞战士的革命斗志,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介绍油画艺术时,介绍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事实表明,艺术本身审美功能容易使人接受的特点,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小品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1.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中职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中职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比如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牋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组织中职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篇2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是指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由学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校园文化理念、师生的价值观念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而且本身这种注重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是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德育模式。

校园纪念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学生能从各种校园纪念日活动中汲取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而且通过了解和熟悉各种国际性节日及我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文化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认同,也为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契机。

2.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智力价值,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欣赏、参与、表演、实践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创新能力。

3.关注个体的多维发展

由于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主题鲜明且内容丰富,不同主题的纪念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心智及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亚文化,其或多或少受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促进主流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4.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

学校纪念日文化活动由于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学生较为贴近,因此可以使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高品位的艺术欣赏、文化感悟中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以至提升人格。

二、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

通过对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纪念日本身存在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挖掘和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切实将德育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中,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依据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含着的德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传统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因为这些节日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和思想观念,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因而,作为政治象征的节日、纪念日便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伦理思想以及审美情趣。在学校开展以传统方式庆祝纪念民族节日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德育工作者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3.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由于部分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尊重历史、追忆历史和缅怀先烈。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使青少年穿越历史时空,置身历史的长河,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这也是一种留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而且大多数的纪念日往往是为纪念那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值得举国庆祝的事件而设立的,在追忆、缅怀这些人和事的同时可以挖掘那些启人心智的道理,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三、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道德教育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一定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始终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这条主线,发挥团队、班集体“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以体验教育、感受教育为基本途径,用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激励、鼓舞、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一体化的节日文化道德教育网络

篇3

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节粮周”期间,学校政教处向全校进行集中教育,希望全体西南模师生认识到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和一种责任;西南模人要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校大队部同时向全校师生发出“从我做起,节约一粒粮”的倡议——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做节约宣传员;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现象。

各年级各班利用班会、队会,由班主任向学生进行以“一粒米的艰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教导同学们认识一粒米从选种、育苗、插秧、施肥,到除草、除虫、收割、脱粒、碾米,再到储藏、运输、烹饪和上餐桌的一系列的步序,希望学子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珍视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明白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农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减少浪费,节约水电纸张……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每一颗粮食,都维系着生命。一直以来,学校倡导“光盘行动”,号召全体师生在就餐时吃饱、吃好,但更要“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要尽量把饭菜吃干净,全校师生树立起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在学校汇成校区高中部教学楼与汇成二村交接道路的围墙上,布展了《一滴水之珍贵》、《一粒米的艰辛》和《一度电尤不易》的文化宣传展板。后阶段,学校将分批组织各年级参观以上三组以节能为主题的宣传展板,教育中学生充分认识珍惜水资源的迫切性、节约粮食资源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电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学校也将在高中年级结合“学农”等实践活动,帮助高中生体验农耕之艰辛,鼓励高中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细微处做起,珍惜粮食、珍视劳动,养成节俭好习惯;同时在全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节约社会资源,培养良好品德。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活动 校园文化 导向 传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08-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篇5

关键词:校外德育活动;时代背景;儿童立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51-03

校外教育是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时空”的教育。与校内教育相比,校外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途径上都有所不同:在教育主体上,校内教育以教师为主,而校外教育主要由社会各界人士承担;在教育途径上,校内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来实施,而校外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校外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更具道德教育的直接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德育活动和情境交往,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思想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一、校外德育活动的时代背景

任何德育都是时代的德育,都烙着时代的印记,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是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原则制定与贯彻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在定位校外德育活动教育时必须坚持“三面对”:

1.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德育新问题

当下,复杂多样的经济现象,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少年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为了个人私利,制假售假,坑害人民,损害国家。个人私欲的膨胀会渗透到道德生活之中,如果这种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演绎成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泛滥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少年儿童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校外德育活动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正负面双重作用,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效,积极引导,科学疏导,因势利导,使少年儿童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2.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德育新局面

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道德判断更自由、多元,但由于少年儿童判断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易受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多元价值观会让学生的思想过于多样化,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遍布大街小巷的不健康广告,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小摊贩出售的非法出版物等,都给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追求正面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根本目标,而在学生难分良莠、难辨善恶的情况下,不良社会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侵蚀着学生,使一些不明事理的学生逐渐产生对立情绪,拒斥甚至对抗学校教育。

同时,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少年儿童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公正要求日益高涨,对德育活动不但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更有自主选择的强烈愿望。针对这一现实,校外德育活动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让学生的道德热情得以释放,帮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增强是非判断能力。

3.面对文化发展带来的德育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外来人员的涌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使本地区的文化现象纷繁多样、复杂多变。这种文化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多向的。针对当前丰富、多元、复杂的现实文化环境,校外德育活动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创新活动的组织形态,既让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怡情励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二、校外德育活动的儿童立场

校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趣味性等,具有鲜明的个性。但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校外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的一种,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也同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所揭示的教育一般规律的制约。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这种内在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正是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而要正确把握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两者的辩证关系,使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原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充分彰显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须首先对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共同的服务对象——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新特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调查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上的两重性和品质上的多元性。

1.思想活跃,但取向多样,缺乏自控力

当代少年儿童思想解放,见多识广,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个性化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见;能不拘一格地展示自己,张扬自己。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为少年儿童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更多的自我选择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一味地接受道德灌输,渴望得到尊重,进行平等交流,让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应有的重视。但在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受自己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等基础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又会放任自己,片面甚至一味地求新求异。这种自我意识的泛化往往会让他们固执己见,在行为上背离必要的规范要求,甚至失去自我控制,产生极端言行。

2.尚真厌虚,但注重个人发展,看重现实利益

少年儿童充满童真童趣,加上现代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相对宽松,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由舒展,求真求实,厌恶虚假,敢想敢说敢为,评人论事不畏惧不迷信名人权威。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媒体宣传的误导,加上自身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往往倾向于从个人的需要和现实的利益出发去判断是非,决定取舍,从而易入认识误区。

三、校外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鉴于以上的分析,校外德育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发展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的“四发”教育功能,正确把握尊重意愿与适度引领、个别教育与集体培养、教育多样性与教育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切实贯彻以下三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校外德育活动作为实践活动,具有两重性结构:一方面,其根本指向是人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也使人获得改变、适应外部世界的品性、素质、技能等。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严重的外在化倾向,即主要关注人如何凭借知识、技能去认识和支配外部事物,使教育价值表现为人之外的各种物质利益和效率,并进而表现为能体现这种利益和效率的考试分数和荣誉认证。针对这一现实,校外德育活动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成长,让活动回归少年儿童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以实现校外德育活动真正意义上发展人的价值。

事实告诉我们,校外德育活动如果离开了主体性原则,那么道德就会变成只是面向客体世界的一个调节器,它外在于人,是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物,这样的德育活动不能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灵,去激起他们的道德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道德品性。我校的少年军校从一开始就把育人放在首位,坚决避开单纯军事训练的误区,强调凭借少年军校的特殊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理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等,取得了明显的人性教化效果。从内化角度看,学生在做人的意识、道理、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同上有了较大发展;从外化角度看,学生办事的能力、做事的态度、成事的效率都大有长进。

2.统筹性原则

校外德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着力做好以下统筹工作:第一,校外德育各类活动的统筹。各类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达到两个“统一”,即:各种校外德育活动基本指向要统一,校外德育要在各类培训、文化活动中统一贯穿。第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统筹。不但三者的校外德育活动要合理设置,而且三者要有机结合,互相匹配。第三,校外德育与校内德育的统筹。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虽各有特点,但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衔接性。随着道德教育外在化倾向的出现,道德边缘化问题也相当严重,所以必须克服德育“软化”现象,加强德育活动的设计和操作,注重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并通过校内德育延伸到校外德育活动,用校外德育活动反哺到校内德育,使两者融合生长,合力生成。我校少年军校作为一种特色德育活动,始终置于学校整体德育框架里运作,做到“特色而不特殊,花秀而不独枝”,并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与地方部队、社会各界、家长协调实施,从而确保了少年军校常办常新,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效性;感性经验;指导策略;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43-01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创作。

近几年创设的区域活动验证了区域教学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所在,更完善了教师抓住契机,捕捉兴趣的主导作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是广大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又要重视幼儿的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我有几个实践:

一、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丰富幼儿感性经验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幼儿平时感知经验的积累要和教师组织的区域活动联系起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活动也应列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之中,而不是完全处于自然的状态。幼儿在操作活动前对区域活动内容有所感知,积累一定的感知经验,幼儿才能有话可说,才有可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同时,因为幼儿有了感知经验,教师的提示和引领才能使幼儿产生共鸣和呼应。如在中班的语言活动《会动的房子》前,先请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大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经过孩子们和家长的一番努力,孩子们在活动中,先进行了充分的经验交流,了解了更多大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了这些感性经验,孩子们在表演区中的表演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二、必须“吃透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许多教师习惯将备课的重点放在教材上,因为他们认为,要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先“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必须先“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放在“备孩子”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就更针对性了。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操作区的夹珠珠,就要提供大小不同的夹子和不同种类的珠珠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在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基础上,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为了幼儿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幼儿面前,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三、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

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并巧妙使用指导策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区域活动策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区域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紧扣活动目标,指导方式能否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等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大班绘画活动《脸谱》中,先和孩子们共同探讨了人的五官,强调绘画时,人的五官一个也不能少,然后,在有五官的基础上请孩子们自由想像,在脸上添画自己想要的图案,这时,我请个别幼儿当老师,有的孩子说在眉间画个大风车,有的孩子说在脸蛋上画两朵花,还有的孩子说把头发画成孔雀羽毛,我一一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很快,一张师幼合作的“脸谱”诞生了,孩子们欣喜若狂,在后来的美工区操作时,孩子们表现更佳。

四、激发师幼互动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性的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1、阅读区中的互动。在阅读区活动中,我们摒弃过去由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图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情况,提出问题,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完毕,则鼓励幼儿大胆的对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讨论,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体育活动区中的互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后成为旁观者或提醒者,教师的积极参与能更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因此,教师适时的参与,引导他们玩,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再请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参与评价,促使他们学习独立的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幼儿刚刚脱离婴儿期,他们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没有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在心中萌芽并发展,促使他们去游戏、去追求、去探索。另一方面,他们借助于游戏这样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消除紧张,满足好奇心。通过观察,区角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相信通过广大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幼儿区域活动教育将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教学活动变成生动、直观、兴奋的过程,让英语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语言交际场合及情景,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语言交际。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课堂上所教的语言,并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兴趣对学生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应该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活动的表面现象,而是从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课堂活动的本质。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与计算机互动的“动态生存”方式进行外语教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智慧和指导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探究。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语言知识、在活动运用语言、在活动中感受和领悟语言。教师通过活动呈现知识、通过活动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活动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所以英语课堂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

以下是我的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小学五年级第六册(供三年级起使用)Module 10 Unit 1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1.准备新教学阶段的活动设计

Greeting and free talk

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导入:“Now I have some pictures of famous places.Do you want to see?A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引出课件出示旅游景点,学生随着幻灯片欣赏景点和认识有关短语:the great wall / Big Ben / the London Eye / the Changjiang River / Mountain Tai / the Summer Plalace…让学生在说中复习一些学过的旅游景点和一般将来时态,为下面的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语言呈现阶段的活动设计

(1)新单词:list, ticket, passport, toothbrush。我采用开火车、竞赛读、说相反、小组读、用学过的句型说新单词等方法教学,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达到学用相结合。

(2)重点新句型的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课文整体感知,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找出重点问句“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Who are going to go.”然后理解四个疑问代词Where, What, When, Who,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学习运用这四个疑问代词。

3.操练环节的活动设计

在这个环节里,我依然让学生在听课文的过程中,找到重点问句的回答方法,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自由发挥,采用多种答案来回答这四个问题。如: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park. / to the zoo. / to England.由课文学习再回到重点句型的学习,由课文找到回答的方法,再操练再巩固,举一反三。

Game(小记者调查):请学生一起讨论,假如是你,你们假期去旅游的准备工作是什么?我创设情境,游戏联系生活,让学生再一次学习运用重点句型。

4.实际运用环节的活动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旅游准备,把这篇小短文补充完整。

Hello,I’m.I like travel very much.In my holiday, I’m going to go to with_________.we’re going to take_________.we’re going to go at_________________.what about you?Do you like travel, too?

篇8

一、细心观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主要依据

细心观察是了解和理解幼儿的第一步。观察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互动的情况,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他们更充分地与材料进行有效互动,更好地与同伴、老师互动,在宽松、自主的游戏中直接获得感性经验。可以说,细心观察是发展型指导的基础,为教师的有效指导提供主要依据。

(一)教师观察的主要内容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幼儿的诸多特点都会在操作活动中真实而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幼儿的任何游戏行为都是教师观察的内容。一般而言,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应重点观察幼儿以下方面的游戏行为。

(二)观察幼儿兴趣和行为表现

幼儿是否会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幼儿在某个区域活动持续的时间;幼儿经常选择玩哪个区域,最喜欢哪些区域的游戏材料;幼儿对游戏材料以及游戏成果的爱护情况等。

(三)观察幼儿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

区域活动目的性、计划性如何;区域活动空间、环境、材料等方面的运用是否合适;材料的提供与使用是否符合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能积极思考,有效地与材料、同伴、教师互动;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幼儿常选择哪些游戏合作伙伴;用什么方式与同伴交往;幼儿对自己与他人活动的评价水平等。

(四)观察幼儿的操作记录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特别是科学区和数学区操作中探索出新的发现,是幼儿经过自己反复操作获得的经验?,把它及时记录下来,不仅帮助幼儿学会如何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习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记录方法,还能客观地把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和情绪体验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记录,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大班科学区—有趣的泡泡,引导幼儿制作各种吹泡泡工具,探索吹泡泡的多种方法,如:连环泡、双胞胎泡泡、泡中泡……,幼儿用简单的图形记号进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记录情况(材料、体验等),能为下次进区幼儿的操作带来经验的铺垫,引导后进区的孩子根据记录调整自己的活动,使区域活动有了经验的延续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整个情况有了更深刻和更客观的了解,特别是了解幼儿自我评价能力。

二、适时介入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基本策略

教师如何介入区域活动会增强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操作过程中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迁移;如何介入会消除幼儿的热情,干扰幼儿的操作进展,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判断、把握介入方式。

(一)自然式介入

幼儿依据已形成的游戏习惯,自己进入活动区进行游戏,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以同伴、朋友身份自然介入,和幼儿一起面对困难,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坚持游戏。

(二)目标式介入

当新区域、新材料投放或游戏有新要求时,为激发幼儿游戏兴趣、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教师带着这样较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的情况下介入,引导幼儿制订游戏规则,讨论游戏材料的玩法等。

(三)角色式介入

当幼儿有要教师参与的需要和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着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四)身份式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反攻击时,教师则以现实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种介入方式不宜过多,容易破坏幼儿游戏气氛。

三、巧妙引导是教师有效指导的重要途径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学习、自主探索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是快乐的、自由的,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的巧妙引导在幼儿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有效指导的重要途径。

(一)间接引导为主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教授者、命令者,而是幼儿区域材料的提供者,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与引导者,在指导幼儿活动时,应以间接引导为主。

A、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益补充(集中教育的延伸)、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实幼儿的学习内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教育优势,共同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经验。如益智区“马路上的车辆”,家长事先带幼儿观察马路上都有哪些车辆?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再通过集中活动认识车辆、分类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操作起来就得心应手。

B、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空间以及活动材料,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并蕴含教育目标的活动环境。如,动静分开;封闭性与开放性结合,封闭的:材料较多,活动空间较大;开放的:材料少,活动空间有限;空间拓展(走廊及班与班的公共部分场地、三维空间的利用)等。活动材料生动有趣、经济实用等等。

C、遵循幼儿的活动规律。幼儿区域活动具有年龄特点,教师对活动的指导也跟随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处于萌芽期,中班处于高峰期,大班处于高水平期。因此,教师在小班应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等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如,生活区的喂娃娃吃饭、包饺子等;在中班应尽量多提供自主性较多的区域,并对幼儿多方面巧妙引导,推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数学区的我家住几楼?;语言区图字匹配的儿歌等;而大班应适当减少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为幼儿的区域活动多提供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如数学区的贝壳棋、走迷宫;语言区的桌面教具续编故事、仿编儿歌等。

D、根据活动的主要特点。尽管各个区域都有其相同点,但仍有自己各具特色的不同点。因此,教师对各种区域的指导应考虑每类活动的不同特点,以此为依据巧妙引导。如,娃娃家和建构区虽然都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但娃娃家中幼儿是通过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中人们的社会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而建构区则是通过一些建构材料来构造各种物体,反映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物体的造型等的印象,因此,两类区域在场地布置、材料提供、丰富生活以及具体的指导策略上都会有所不同。又如,娃娃家与表演区都是要扮演角色,但是娃娃家扮演是生活中的角色,而表演区扮演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二者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策略必然会有所不同。

(二)直接引导为辅。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给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大班科学区“睡莲花开”,教师适时递过一张图画纸:“看看图画纸折成的睡莲会怎样?”……在这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教师的建议,能使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天性,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但这种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游戏为基本条件。

当幼儿缺乏将自己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时,教师可直接建议,让幼儿体验自己的创作成果与他人活动相结合后的快乐,从而提升自我。如:巧手区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好的服装,可以让表演区的幼儿穿上来个时装表演。

当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求助时,教师也需要给予明显的帮助和指导,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参与文献:

[1]《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顾山中心幼儿课题组(2006、12);

[2]王莉莉.浅谈区域活动中有效转变教师的指导策略[J].江苏省常州市戚机厂幼儿园.

篇9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班 区域活动

《指南》指出幼儿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其实就是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有限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有自己自由选择的空间。幼儿在这一宽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能力选择活动的内容,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小班幼儿多数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幼儿园,因为陌生,给了幼儿太多的不安全感,幼儿常常会出现哭闹等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不及时消除,不仅会对幼儿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这时只有游戏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区域活动的创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区域活动的种类。在创设时,要考虑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生活内容、游戏内容、运动内容有机渗透到区域活动中,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教育要求巧妙地融于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利用随机教育分层次个别辅导、小组等方式帮助孩子,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活动,满足每个孩子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将活动室有限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划分区域时一定要考虑幼儿人数及各个区域的有限空间,将一些动静差别较大的活动区分开。有些区活动量小,需要安静,而有些区则比较热闹,容易喧哗,因此这两类活动区最好离得远些,尽量减少交叉影响,使幼儿可以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尽可能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划分好区域后,就要考虑投放适当的活动区材料,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幼儿能学到什么样的经验。

生活区: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欠缺,这个区域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使这些看似无聊的活动能吸引孩子的兴趣,材料选取造型优美、颜色鲜艳、绿色环保的,并且不断更新投放新材料。例如:小熊换衣、小兔换衣、穿线洞洞板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

糖果工坊:各式的糖果不管是在形状还是颜色或者是味道都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糖果工坊里,孩子们可以买到喜欢的糖果,在买卖的过程中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糖果工坊的小朋友还能自己学习制作糖果,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娃娃家:娃娃家的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它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在扮演“爸爸妈妈”的过程中产生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区:小班幼儿大多数尚无活动区活动经验,对于该阶段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非常新鲜有趣的活动,他们很愿意进入活动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于是容易出现到处乱窜的现象。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开始最好以小组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活动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幼儿很好地领会和掌握。等幼儿熟悉区域活动的玩法后,幼儿就可以不再按组进入活动区,而是按各自意愿进入活动区。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选择投放的材料时,考虑的应是材料对孩子的学习的价值,给孩子相对原始而基本的半成品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对孩子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更大。

每个孩子由于家庭教育和环境的不同,需求也不同。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的差别,区域活动要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教师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不同层次活动材料是关键。例如:在“娃娃家”活动中,我们一开始准备餐具、食物、家用电器等一些成品材料,让幼儿觉得有家的感觉,让幼儿觉得温馨,喜欢在娃娃家游戏,扮演他们熟悉的角色。随着游戏的深入,我们为幼儿提供奶瓶,让幼儿模仿妈妈的样子给小宝宝喂奶喝,新材料的提供立即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如:在“建筑工地”的活动中,开学时为幼儿投放大小各异的纸盒,让幼儿学习垒高、平铺的技能,因为纸盒面积大,数量不多,幼儿玩了几次很快就失去兴趣,不愿参与建筑工地。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又提供了各种易拉罐,让幼儿层层叠高,使幼儿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提供新材料。

《指南》说,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能否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在丰富的活动区角里,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获得大量的生活经验,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研究进行到底。

篇10

怎样让课堂活起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教学充满情趣,使集中教育活动变得有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选择好的内容是保证集中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幼儿园课程从原先的分科教学发展为如今的主题教育活动。改革的基本导向已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化为重视幼儿能力的获得与发展,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与中小学固定教材内容相比,幼儿园教学内容具有多纲多本的特点,教师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我们怎样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

1. 要有目标意识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内容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进行,否则教学会偏离方向。

2. 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我们如何解决教学内容脱离、远离幼儿生活的问题呢?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其次明确生活也是幼儿的学习;第三,关注幼儿的生活,利用已有经验,引发更深入的学习;第四,动态展开教学,随幼儿生活经验的变化进行调整。

3. 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教育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关注幼儿兴趣,从中选择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然后,将必要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幼儿兴趣。

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1. 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幼儿发展需要

要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目标,就必须研究幼儿、研究社会、研究人类知识。在我们的市级赛课上这种情况也很常见:目标定位不准,年龄特点把握不当,有的活动太简单,对孩子们没有难度。

2. 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制定一个具体的活动目标应当从本活动要干什么,教学核心是什么去考虑。解决以下问题:你想让幼儿学到什么?你预期幼儿行为发生什么变化?把握这两点,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就能具体而明确。

3、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活动目标的整合

活动中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比如,幼儿科学教育往往被视为发展智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领域,而今天,“合作”“交流”“分享”“尊重和理解他人”“沟通”这些本来属于社会、语言、艺术领域的目标也进入科学教育的领域。

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1. 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教育观念,教给孩子什么?怎样教?

活动设计中,要把这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活动中,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关注每个环节的有效性。

2. 突出活动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突出重点呢?

遵循规律,小步递进。是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根据自己的起步点努力实现目标,并不断提升发展目标。

寻找阶梯,搭建支架。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现有水平出发,逐渐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

3. 进行良好的师幼互动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教师应了解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相关的经验储备,依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为幼儿搭建感悟与理解的支架,使幼儿不断地构建新的认知。

4. 设计有效的提问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而互动的有效性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技术。

提问应引导幼儿思维,帮助幼儿理解与学习教学内容。

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

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往往很随意,不具针对性,因而无法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

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引导幼儿的思维与操作。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包括教师的言语所影响,所以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到幼儿思维和操作的方向。

5. 活动中教师如何回应幼儿

教育的过程也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把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和幼儿交流的每一句话都看成是教育。

价值判断——选择回应的方式。

活动中,幼儿经常有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疑问。此时,教师要学会对幼儿的问题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如果适宜在当时进行讨论研究,那么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活动进程,把生成问题作为推进现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适宜追问——引导思考的方向。

当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如何通过回应来推进幼儿的探究,还有赖于教师必要的“发问”。教师应该及时抛出能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问题,让幼儿明确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并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答问题。

灵活应对——推动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