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光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光学总结

篇1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物 距

(u) 像的性质 像 距

(v) 应 用

大小 正倒 虚实 像、物位置

无穷远 一 点 异侧 v=f 测透镜焦距(f=v)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异侧 f<v<2f 照相机或眼睛

u=2f 等大 倒立 实像 异侧 V=2f 测焦距(f=v/2、f=u/2)

f<u<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异侧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无穷远 平行光源或测焦距(f=u)

u<f 放大 正立 虚像 同侧 v>u 放大镜

由规律表可看出凸透镜成像牵涉到的概念多、成像特点变化多,很不容易记忆。兴趣在初中学生中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饿帮助,他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的动力,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工具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其中口诀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好用的工具,他可以帮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长久的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此,我根据实验事实,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成了四句简明、易记、实用的口诀:“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物走远像变小,像如影子跟着跑。”

“一倍焦距定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

“物走远像变小”,即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变小。

“像如影子跟着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应用上面四句口诀,就可以方便地根据物体或像移动的方向与凸透镜位置,确定物距、像距的大小,从而确定像的大小,解决有关问题了。

例1:在物体由远处沿凸透镜的主光轴向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与实像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像到透镜的距离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

B、像到透镜的距离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C、像到透镜的距离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D、像到透镜的距离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小

分析:物体由远处沿凸透镜的主轴向焦点移近,由于“像如影子跟着跑”,所以像将沿物体移动的方向移动,即像离透镜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就是说像距越来越大,又因为“物走远像变小”,那么,像也就逐渐变大。所以,应选择答案A。

例2: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

B.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

C.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

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数据图像化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光学部分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学生能够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但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及实验方案的缺陷,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成像规律,最后仍然是教师将成像规律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本课实验教学过程的反思,发现本实验的器材和实验方案都有改进余地,且改进后,既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又能让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器材的现代化

相对于现在实验室中应用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数字设备等先进仪器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的一些器材的确过于陈旧,有点跟不上时代。

首当其冲的是光源,用蜡烛火焰作为光源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蜡烛火焰的亮度不够高,实验需要在比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否则实验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太暗的环境会导致学生记录数据时光线不足,不能看清黑板上的板书。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在板书时开灯,又要在学生做实验时关灯,不仅比较麻烦,而且忽明忽暗会让学生眼睛感觉不适。其次蜡烛火焰的位置很不稳定,容易随风摆动,质量差点的蜡烛的火焰甚至有时会跳动,给确定像的位置带来很大误差。而且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长度会明显变短,违背实验中对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的要求。最后蜡烛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蜡烛点燃需要用到火柴或打火机,而现在初中生可能有一大半人从来没用过火柴有的学生划燃火柴后,不知所措就直接扔在课桌或地板上,后果可想而知。打火机虽然相对火柴容易使用些,但存在安全隐患,使用不当甚至会引起爆炸。还有进行实验操作时,由于蜡烛固定不牢,可能会从光具座上倒下来,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对于班级比较多的学校,几堂课下来,教室里的气味就很难闻,蜡烛油滴在桌子上很难清理,加上蜡烛油受热挥发,最后附着在地板上,喜欢把凳腿翘起来的学生很容易滑到。

针对蜡烛火焰作为光源的这些弊端,改用LED手电筒作为光源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它的亮度很强,即使教室里开着灯,在光屏上仍然能够找到比较清晰的像。其次LED手电筒用一根铁丝环绕做成支架后能像凸透镜或光屏一样,很容易地固定在光具座上,而且可以上下调整,光源位置固定。LED手电筒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按下开关就行,节省很多实验操作时间。用完没电时,只需更换电池,实验时不会产生额外的垃圾或难闻的气味。制作LED手电筒光源很简单,只需在LED手电筒前贴一张镂空成“F”形的黑色不干胶,这样便于比较像的正倒,整个LED手电筒光源组装完成后,如图所示。

除了光源外,还需要改进的实验器材就是光屏。光屏是用来呈接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器材,虽然传统白屏能够很好地完成它的使命,但不能很好地比较出成像的大小,特别在做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的实验时,靠人肉眼感觉会造成很大误差。针对它的缺陷,改进方法很简单,在白屏上覆盖一张横线格纸,如图所示。这样既不影响成像,又方便比较成像的大小。当然处理光源,镂刻黑色不干胶上的“F”时,最好事先量好尺寸,大小刻成横线格纸上横格高度的整数倍,并事先告知学生,这样更容易进行比较。

二、实验方案的信息化

如果说实验仪器是构筑一个探究实验的基石,那实验方案就是探究实验的灵魂。没有好的实验方案,再好的实验仪器也发挥不出作用。

作为重点的实验探究过程,教材上通过调整物距,分别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倒立放大及倒立等大的像,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然后分析表中的信息,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但事实上,仅凭几组实验数据,学生是不可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即使能把整个班级同学的实验数据汇总起来,光从表格中单一的数字,学生也很难找到数据间的联系,总结出成像规律。如果将数据转化为图像,反映到坐标轴上,学生就能通过图像直观地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为学生思维架设一座桥梁,通过思考学生能总结出成像规律。而要实现实验数据到图像的快速转换,我们只需要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

上课之前,事先制作好需要的空白电子表格,打开EXCEL软件,制作两张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和成倒立、放大的像时的实验数据。以倒立、缩小的像为例,建立表格如下。

然后选择菜单中的“插入”,点击子菜单中的“图表”,在弹出的图表类型对话框中选择“XY散点图”,然后点击下一步,在数据区域中选择物距这一列数据,再点击下一步,对标题、坐标轴、网格线、图例、数据标志等选项进行简单设置后,点击完成,做出物距的分布图。再按照上述步骤,将数据区域改成像距一列,做出像距的分布图,效果如下图所示。

在设计表格时,预留20组实验数据,目的在于使实验数据更具广泛性。在实际教学中先将空白表格和分布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然后选择性地让各实验小组上台将测得的不同数据填入表格中,注意使数据大致分布均匀。在学生上台将数据填入EXCEL表格时,图表会自动显示各数据的分布情况,最终数据分布图如图所示。观察图像不难发现,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都大于20cm,像距则都在10cm和20cm之间。然后改变凸透镜的焦距再进行实验,结合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找到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与焦距及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在本实验

篇3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新授课上,一条课本的磁场习题“顺带”牵出一个有趣的力学题

某位老师教学《磁体与磁场》,在学习了磁场和磁体的相关知识后,学生进入问题合作学习与探究阶段,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布置研究了一组课本习题.其中,最后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一个正方形底座上固定一根光滑杆,依次套上三个相同的具有磁性的铁环,每个磁铁环的上下两面都有磁性,一面是S极,另一面是N极.如果B的下表面是N极,请你判断A、B的两面磁性如何?这个问题并没有难住对于磁场充满好奇的学生们,他们很快发现,A、B之间产生的是斥力;否则,B就要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在A的上面;同理,C与B之间产生的也是斥力.这样,根据磁体的同名磁极之间作用特点和异名磁极作用特点便不难判断出断A、B的两面磁性.本来讨论到这里,学生探究活动便可算作完满结束,孰料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请问,既然三个铁环相同,一样重,为什么插在杆上,静止时,它们之间为何不等间距?

如果按照事前设计的教案,这个问题不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流程之中,况且本节课对于《磁体与磁场》的学习效果在自主合作探究阶段看,学生掌握得相当好,许多教师往往这时会安排到课后个别与提问学生交流,但是,这位老教师却临时改变了事前教案安排的教师对本节课的所谓“教师小结”,而是兴致盎然地“陪同”学生探究这个“偶然”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们意识到:而将AB视为一个整体,那么,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应该与C的重力平衡,AB之间的排斥力应该与BC的重力平衡,说明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大于AB之间的排斥力;而上述BC之间的距离相对于AB之间的距离而言要近一些,由此可见,越靠近磁极,磁场越强.

听课教师不由得击掌称好:将一道磁体与磁场的习题似乎是“顺带”变为力学题,似乎这节物理课“跑题”了,但是,这位老教师教学处理十分灵活,凭着教学机智,将问题的讨论竟然又由力学问题“化归”到了《磁体与磁场》的问题上.事后,这位老教师的一席话值得回味:既然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堂教学就应该不拘一格,出现所谓“偶然”、“不经意”、“无准备”的临场问题,不妨就地取材“顺带一笔”,好好组织学生探究,这样,学生既然对问题感兴趣,通过探究就能活化课堂所学的《磁场与磁体》的基础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运用“整体观念”分析研究力的问题,体会物理学的思维是如何的简洁、优美,领略物理科学探究的魅力与方法.当然,这样做就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机智.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探究课上,一个课本演示实验“顺带”牵出一个有趣光学现象与问题

初中物理对于光现象的介绍限于篇幅与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介绍简单的反射与折射知识以及透镜的基础知识,对于折射现象一般不介绍全反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表示.课本在《光的折射》新授课中安排了一个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演示光斜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发生的折射现象:先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束照射到透明水槽的底面上,并在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做好记号,便于下一步实验进行对比,教师这一步演示的目的是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没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沿直线传播;接着,教师向水槽中注入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是如何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变化的.很多教师一般是边演示边讲解这个实验,但是,有一位物理老师却要求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尝试画出激光束在水槽中注水前后光线传播的大概的光路图,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展示的现象;在概括出折射的定义后,完成折射的定性规律学习,然后便进入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课本所附习题与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但是,随后在黑板画图的那一位学生出于新奇,要求教师允许他自己动手尝试:如果把激光笔按照图2乙所示方式放置,实验结果如何?这位学生的“一时兴起”,并没有让这位物理教师感到尴尬与干扰,随后,就让这位学生给全班演示改变实验条件之后出现的现象,学生们无意中兴奋地“发现”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里,无论倾斜程度即入射角多大,总能发生折射,并折射进入水中,但是,从水里沿与水面倾斜相交的方向向空气传播时有时也发生折射,有时,却全部反射回水中.这位教师对学生发现的现象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虽然没有进行理论的过多介绍与深究,但是,他临场随机应变,给学生“开了一扇通向高中物理光学课的窗户”,启发了学生,引起学生重视实验的动手与动脑结合的物理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提高预留了空间.

案例三《滑轮应用》习题课上,一条司空见惯的习题讨论中“顺带”出解决问题的“小窍门”